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花境;模式;方法

花境,作为一种植物景观造景方式,在国内各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日益兴起,并逐渐成为城市环境景观新亮点和绿化视觉焦点。花境具有绚丽的景观色彩、丰富的景观层次、多变的景观季相等诸多优点。

花境的布置一般以树群、矮墙、建筑物等作为背景,根据背景不同,花境造景不同形成宽窄不一的曲线或几何线花带。花境应用于环境景观中,不仅可以丰富环境景观,还可以起到组织游览路线和视觉焦点作用。

1 花境概念与特点

1.1 花境的概念

花境(Flower border)起源于西方,传统的概念是指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1];而现代定义是指以宿根花卉、花灌木等观花植物为主要材料,以自然斑状的形式混合种植于林缘、路边、墙垣以及草坪中央,在株高、色彩和季相上达到自然和谐的一种园林植物造景形式[1]。

科学、艺术的花境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植物景观,在城市公园、休闲广场、居住区环境等绿地配置不同类型的花境,能极大地丰富视觉效果,体现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物种多样性。花境主要表现的是自然风景中花卉的生长规律,因此,花境不但要表现植物个体生长的自然美,更重要的是还要展现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

1.2 花境的特点

1.2.1 设计手法自由、景观表现自然

花境设计运用艺术美学等景观造型手法,模拟野生林地边缘植物群落组合,植物以体现花卉自然群体美和季相美的动态景观。

目前,花境已经从经典的庭园花境发展到林缘花境、临水花境、岛状花境、路缘花境、岩石花境、专类花境等并存的多种形式。从应用植物材料看,草本花境是用不同类型的草本花卉来设计,大量的夏季和秋季开花的多年生花卉根据株高组合在一起,运用大胆、清晰的层次排列,形成花境在色彩、形式和结构风格的对比,以装饰和强化整个环境景观风格和特征。混合花境以耐寒的宿根花卉为主,配置少量的花灌木、球根花卉或一二年生花卉,这种花境季相分明、色彩丰富。

1.2.2 花境植物材料丰富

花境可形成丰富的季相景现,可达到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植物材料以宿根花卉为主,以小灌木、球根花卉、一二年生草花、观赏草为辅,花境种植后可多年保持景观效果,通常能保持3~5年。几乎所有的露地花卉都可作为花境的材料,但以多年生的宿根花卉为宜。这些花卉种类繁多,不需要经常更换,大大节约了养护成本,各种花卉按照一定的设计手法进行组合,高低错落排列,既表现了个体生长的自然美,又展示了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充分体现植物景观的生态特征。

2 花境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钢筋混凝土面积不断扩张,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小,对环境景观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景观效果要好、成景要快、空间利用要充分、养护费用要低”成了景观设计要达到的目标。其中景观效果是最终目的,空间利用和植物材料选择是设计的关键与手段,养护是景观效果维持的重要措施。花境是能满足以上要求的重要环境景观。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并发挥小面积景观的效果也需花境设计。花境是一种可持续、低养护型生态景观绿地,对提升城市景观环境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3 花境设计问题与分析

3.1 人们对花境概念认识不清,大部分人有将花带或大规模色块种植等同于花境的现象

3.2 花境设计师较少,在设计时对植物材料动态变化规律考虑不全,往往只考虑植物材料盛花时的最佳状况,忽略花境的前期和后期效果。

3.3 我国应用于花境中的植物种类比较单调,因此色彩效果及竖向景观不尽人意,过分追求纯草本花境。

3.4 花境形式过于单一,以单面观花境为主,多面观花境应用很少,缺乏景观丰富效果。

3.5 花境养护管理水平低下。不能及时解决花境随时间推移出现的局部生长过密或稀疏的现象,管理忽略植物浇水和中耕除草,花期过后未及时去除残花等。

3.6 花境植物种类缺乏,应积极利用很多乡土品种,做到适地适花,丰富花境景观的野趣。避免追求国外品种。

4 花境模式设计

4.1 花境立面设计

充分利用植物的株形、株高、花型、质地等。单面(宽2~4m)观赏花境植物配置由低到高,形成面向道路的斜面。双面(宽4~6m)观赏花境,中间植物最高,两边逐渐降低,起到高低起伏错落的轮廓变化。

4.2 平面设计

采用不同植物块状混植,花丛大小无定式。主花丛可重复出现。平面轮廓有轨迹可寻,一边可用常绿矮生植物镶边。

4.3 季相设计

利用植物花期、花色、叶色创造季相变化,理想的花境应四季有景。

4.4 植物设计

花境多由宿根花卉布置而成,如玉簪、鸢尾、萱草、随意草、麦冬等,适当配以一二年生花卉或球根花卉。植物材料的选择应在适地适花的基础上,对植物花期、花色、花序、花型、叶型、叶色、质地、株型、高矮等组合配置,使花境达到高低错落、季相分明、色彩艳丽、群落稳定的效果。

4.5 花境色彩设计

色彩是人们欣赏花境的重点之一,花境中的色彩不仅是指花卉颜色,还包括叶片的颜色、枝干的颜色。植物色彩选择用互补色搭配,效果较好,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配置时相邻的植物避免用相近的颜色。充分利用人们对颜色的心理感受,春季宜以红色调为主,突出热烈、欢快的气氛;夏季应多选用蓝紫色及白色的花卉,可以给人清凉、宁静的感觉;秋季则以黄色为主色调,体现丰收的喜庆。花境与周围环境的色调,亦宜用互补色搭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顾颖振,夏宜平,丁一,等.论花境的造景形式与分类[J].广东园林,2006,28(5):17-19.

[2]袁娥.师法自然,构筑美景――花境设计与营造[J].园林,2004(11):28-29.

设计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模式,Iterator模式,Java集合框架类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市场对企业的软件能力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提高软件能力来化解软件危机已成为软件业的头等大事。。构件化和重用是200多年来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工业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确定可行的软件工业化目标显得非常重要。构件化和重用是提高软件能力的必有之路。软件设计模式是一种表达、记录和重用软件设计结构和设计经验的新方法,它对反复出现的设计结构的关键特征进行识别、抽象和命名,使重用成功设计和结构更加容易。软件设计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软件系统设计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介绍了软件设计模式的特点、描述方式以及在设计中使用模式带来的好处,并就迭代器(Iterator)模式在Java集合框架类(Java Collection Framework)中的典型实现为例,说明此模式的实现方法以及利用此模式带来的软件扩充和使用的方便性。

1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的思想最初来源于建筑领域,但其中体现的思想也适用于其它领域,例如面向对象软件设计领域。设计模式关注的是特定设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每种模式中均描述一个设计问题和一个经过验证的、通用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对反复出现的设计结构进行识别和抽象得到的,它通常由多个对象组成,模式中不仅描述对象的设计,而且描述对象间的通信。

一个设计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

模式名称:一个助记名,它用一两个词来描述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

问题(problem):描述应该在何时使用该模式。

解决方案(solution):描述设计的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效果(consequences) 描述了模式应用的效果及使用模式应权衡的问题。模式效果包括它对系统的灵活性、扩充性或可移植性的影响,显式地列出这些效果对理解和评价这些模式很有帮助。

根据所解决的问题不同,设计模式可分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模式三类。

创建型模式都和如何有效地创建类的实例相关,这些模式使程序能够根据特定的情况创建特定的类。通过new来创建实例只能够在程序中生成固定的类。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程序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生成不同的类的实例,这就需要将实例的生成过程抽象到一个特殊的创建类中,由该类在运行时决定生成哪种类的实例。这样使得程序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结构型模式处理类和对象的组合,将类和对象组合起来,以构成更加复杂的结构。它又被划分为类模式和对象模式。类模式和对象模式之间的区别在于类模式通过继承关系来提供有效的接口;而对象模式通过对象合成或将对象包含在其它对象中的方式构成更加复杂的结构行为模式,

行为类型的模式主要是那些处理对象之间通讯的模式。它描述类或对象的交互和职责分配,定义对象间的通信和复杂程序中的流控。本文涉及的迭代器(Iterator)模式就是一种行为模式。

2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中,我们会遇到一类集合对象,这类集合对象的内部结构的实现可能差别很大,但是我们需要关心的只有两点:一是集合内部的数据存储结构,二是遍历集合内部的数据。单一职责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分解这些职责,用不同的类去承担不同的职责。Iterator模式就是分离了集合对象的遍历行为,抽象出一个迭代器类来负责,这样既可以做到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又可让外部代码透明的访问集合内部的数据。

迭代器使用的意图是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集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而又不需要暴露该对象的内部细节。现在的电视机,使用[后一个]和[前一个]按钮切换频道。当按下[后一个]按钮时,将切换到下一个预置的频道。作为电视机的用户,当我们改变频道时,我们关心的不是具体的频道,而是节目内容。如果对一个频道的节目不感兴趣,那么可以换下一个频道,而不需要知道它是具体是第几频道,图1给出了使用频道迭代器来选台的对象图。

图1使用选频器做例子的Iterator模式对象图

迭代器模式在客户与容器之间加入了迭代器角色。它可以把访问逻辑从不同类型的集合类中抽象出来,从而避免向客户端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客户端自身不维护遍历集合的'指针',所有的内部状态(如当前元素位置,是否有下一个元素)都由Iterator来维护,客户端从不直接和集合类打交道,它总是控制Iterator,向它发送'向前','向后','取当前元素'的命令,就可以间接遍历整个集合。

为了使客户程序从与具体迭代器耦合的困境中脱离出来,避免具体迭代器的更换给客户程序带来的修改,迭代器模式抽象了具体迭代器,使得客户程序更具一般性和重用性。

Iterator模式结构图如图2所示下:

图2 Iterator模式结构图

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迭代器模式由以下角色组成:迭代器角色(Iterator),负责定义访问和遍历元素的接口;具体迭代器角色(Concrete Iterator),实现迭代器接口,并要记录遍历中的当前位置;容器角色(Container),负责提供创建具体迭代器角色的接口;具体容器角色(Concrete Container),实现创建具体迭代器角色的接口,它与该容器的结构相关。

迭代器角色的加入,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容器内部细节的暴露,而且也使得设计符合“单一职责原则”。具体迭代器角色和具体容器角色是耦合在一起的,即遍历算法是与容器的内部细节紧密相关的。

3 Java类库中Iterator模式实现

Java类库是设计模式的经典应用,在此以Java类库中的集合框架类(Java Collection Framework)为例来讨论Iterator模式的实现。

在JavaCollection Framework的应用中,遍历的进程是由客户程序来控制的,这种实现方式被称为外部迭代器;它比由迭代器自身来控制迭代的内部迭代器更加灵活、强大。

遍历算法的实现,表面上看应该在迭代器角色中实现。这样既便于在一个容器上使用不同的遍历算法,也便于将一种遍历算法应用于不同的容器。但是这样就要求容器角色公开自己的私有属性,从而破坏掉容器的封装性。所以遍历算法被放到容器角色里来实现。这样遍历算法便和特定的容器捆绑在一起,迭代器角色仅仅存放一个遍历的当前位置。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对同一个容器对象,可以同时进行多个遍历。因为遍历状态是保存在每一个迭代器对象中的。在Java Collection Framework的应用中,提供的具体迭代器角色是定义在容器角色中的内部类,这样保护了容器的封装。同时容器也提供了遍历算法接口,便于扩展各自的迭代器。

下面给出迭代器模式中的四个角色在JDK5.0中的JavaCollection Framework中所对应的代码片段,以此来分析迭代器模式如何在Java Collection Framework中实现,图3给出了我们要分析的基本类的类图:

图3 Java Collection Framework中一个基本类图

1)迭代器角色,接口Iterator,定义了遍历的接口,

代码片段1

public interfaceIterator<E> {

boolean hasNext();

E next();

void remove();

}

2)容器角色,接口List。

3)具体容器角色,实现List接口并继承抽象类AbstractList的ArrayList类。

4)具体迭代器角色,它是以抽象类AbstractList的内部类的形式出来的。抽象类AbstractList是为了将各个具体容器角色的公共部分提取出来而存在的。

代码片段2所示的方法iterator()是负责创建具体迭代器角色的工厂方法。

代码片段2:

publicIterator<E> iterator() {

return new Itr();

}

作为内部类的具体迭代器角色,其类图如图4所示,具体实现的代码如代码段3所示。

图4 具体迭代器角色类图

代码片段3:

private class Itrimplements Iterator<E> {

intcursor = 0;

intlastRet = -1;

int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publicboolean hasNext() {

return cursor != size();

}

publicE next() {

checkForComodification();

try {

E next = get(cursor);

lastRet = cursor++;

return next;

} catch(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e) {

checkForComodification();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

}

publicvoid remove() {

if (lastRet == -1)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

checkForComodification();

try {

AbstractList.this.remove(lastRet);

if (lastRet < cursor) cursor--;

lastRet = -1;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catch(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e) {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

finalvoid checkForComodification()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

迭代器模式的使用如下面的代码段4所示,客户程序要先得到具体容器角色,然后再通过具体容器角色得到具体迭代器角色。这样便可以使用具体迭代器角色来遍历容器。

代码片段4

List<E> list=new ArrayList <E>();

Iterator it = 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it.next();//do some businesss logic

}

4 总结

迭代器模式在应用中使用非常广泛,它通过抽象出一个负责遍历行为的迭代器类,来达到既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又可让外部代码透明的访问集合内部数据的目标。

在实现自己的迭代器时,要操作的容器必须有相应的接口支持,通过在容器内增加相应的内部迭代器类来实现对具体容器的遍历,并且还要有创建具体迭代器角色的工厂方法。当然,不同结构的容器角色,其遍历的含义和实现也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当容器中存在复合对象或数据结构复杂时,如何进行深层遍历以及遍历的安全性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 考文 献]

[1](美)GoF。设计模式--可复用的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深入浅出Java设计模式, cn-java.com.

[3].NET设计模式, cnblogs.com.

[4]龚波。java设计模式,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饶一梅,王治宝,王秀峰。软件设计模式及其在Java类库中的典型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4,P48—50.

设计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MOOC课程;设计模式;Udacity;经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MOOC课程是目前广受欢迎的网络公开课,其教学以学生知识获取为重点,以学生掌握学生过程为目标,将各大知名高校的课程进行汇编、视频拍摄,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为全球知识爱好者提供较为系统的课程资源。其设计模式和优秀经验对我国国内的课程改革和公开课资源创建有着较为明显的借鉴作用。

一、MOOC课程及其设计模式

MOOC课程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大卫·怀利最先开展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2011年,MOOC课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一个正式的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郎创建,后期出现的Udacity、Coursera、EDX等成为了目前最受欢迎的大型网络课程平台。

(一)MOOC课程特征

MOOC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课程结构较为完整。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不同,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MOOC课程不仅有基础性的课本知识讲解、实验操作、在线问题解答,同时还有社区互动平台,学习者可以在线与不同地区的人进行经验交流,另外,MOOC课程还提供学习证书,并能够获取学分,与一般性大学无异。

二是学历路径导航工作比较到位。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都会采用邮件等方式通知学生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起始时间、课前准备等。学生能够根据平台上的导航较为快捷地进入所要学习的页面,相关资料的获取也都较为简单。

三是学习过程反馈的及时。学生在MOOC课程学习时,会有单元测试和机器测评对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出评估,如编写小段程序,教师也会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

(二)MOOC课程设计模式

MOOCs不是“一切照常”在教室里。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对教师的课程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的设计原则是混编、集结、目标的重新制定和信息回馈。在MOOC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经验。MOOC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以知识点为体系的课程设计大纲。

2、 各知识点主要讲解内容。

3、 录制上课视频,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录制,多为10—20分钟左右,视频中设置提问。

4、 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

5、 课后练习

6、 与课程相关的讨论主题

7、 课后测验

MOOC课程的开展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运用大型网路开展对大众互动和回应,如小组合作的处理。在进行学习过程中,该课程会有自动化的评量系统,如随堂测试。

二、MOOC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

这里就Udacity课程平台edX移动学习平台为例作简要的分析。

与Coursera、edX等课程平台不同,Udacity使用的授课模式以测验为主,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授的课程讲授停留在知识主题介绍阶段。该平台采用的是专用学习管理系统,通过内置编程接口、论坛和社交元素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该平台已提供三十余门课程供学生学习,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也提供工作介绍等中介服务。

对实验课程的拓展是目前困扰该平台负责人的主要内容。但其整体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效都较为明显。

edX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2012年成立的,这是一个开源、非盈利性的在线教育平台。edX推出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麻省理工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博士指出:“edX是提升校园质量的一项挑战,利用网络实现教育,将为全球数百万希望得到学习机会的人们提供崭新的教育途径”。该平台edX以开源软件的形式其在线学习平台,以MITx为基础,其它感兴趣的大学和机构可自行托管其平台,或者帮助改进和增加功能。目前,该平台已提供一百二十余门课程供学生学习。

通过对这两个课程学习平台进行分析发现,MOOC课程具有以下发展特点:

第一,合作多样化趋势明显。受到MOOC课程平台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的吸引,全球各大教育机构和科技公司都着眼于对相关平台进行投资与合作。教育公司如Instructor已经转向MOOC课程的支持服务平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联盟也逐渐扩大化。

第二,课程设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MOOC课程在开展之前都会对学习者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合理的进行课程内容安排。MOOC课程在面对不同学科性质的课程时,会有意识的进行课程趣味性调整和学习情景设置,增强课程的可学性。

第三,课程设计的结构化。MOOC课程具有较为科学性的课程结构规划,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以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为依托,帮助学生落实信息学习。MOOC课程不仅有文本讲解、视频资源、课堂测验,同时还进行了讨论版设置,让学生能够与在线学习者进行交流。

第四,课程认证趋势明显。Coursera和Udacity平台都致力于学生学习认证和学分获取两项内容,但也会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习费用。

(三)经验借鉴

从MOOC课程平台的成功经验来看,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

第一,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各高校在推动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时,需要加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转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第二,加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国内高校在进行网络公开课的创建时,需要积极应用Internet网络和教育技术,积极用视频翻转老师课堂内容,加快移动设备学习平台建设和个人电脑网络资源共享。

第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推进国内网络公开课建设时,高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推进学生的知识获取为导向,进行适当的课程改革和网络平台开发,推动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

结束语

MOOC课程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不仅代表着大众对知识的渴求,也是教育大众化和平等化的体现。从该网络公开课的成功经验来看,我国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教育技术和网络为依托,通过教育技术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振虹,刘文,韩智.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

[2]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03)

设计模式范文第4篇

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对框支层模式的应用,这有利于提升高层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受到外界因素及其结构内部因素的影响,框支层如果缺乏必要的抗震墙,是难以实现其刚度的有效控制,就容易出现较低的抗震力情况,这样就实现地震力的框支层的过分集中。这种过分集中的后果,会导致框支层的破坏,从而破坏了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在框支层当中,落地的剪力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过程当中产生的水平方向的地震力主要由剪力墙来承担。为了保证落地剪力墙具有足够的刚度来承受水平地震力,应该保证其相应的间距不应该超过24米。通过保证落地剪力墙的密度来保证其抵抗水平地震剪力的能力。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要进行相关落地墙的设计形状的控制,实现其抗侧刚度及其抗扭刚度的控制,从而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这需要进行相关建设行为的规范,以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比如截面尺寸应用环节、剪压比环节及其墙体厚度环节的控制,促进其整体应用环节的协调,无论是剪力墙的跨高比还是相关的比例模式,都要保证满足现实建设的需要,实现其剪切变形模式的有效控制。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增加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但不宜加高粱的高度。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当楼层上下端计算弯矩不同时,取较大值。在框架至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过程中,要进行底部加强区的有效控制,实现剪力墙结构与各个建筑的应用环节的有效协调,确保其暗梁应用环节等的有效应用,实现与此相关结构自身长度的有效控制,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其他结构的一、二级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mm且不小于层高的1/16。新规范对二级剪力墙的厚度要求比原规范严格;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下剪力墙的厚度和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区的墙厚的要求。

2抗震墙设计难题的解决

为了满足现实高层建筑的建设需要,展开相关抗震墙设计模式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脆性剪切破坏的避免,可以实现墙体裂缝的避免。在此应用过程中,也要进行温度应力裂缝的避免,实现混凝土质量的有效保证。通过对框剪结构模式的优化,可以满足连梁部位的建设需要。在短肢墙的布置过程中,要保证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的有效协调,促进短肢墙布置环节的优化。这样可增加短肢墙抗扭和出平面外稳定。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建筑平面外边缘的角部处的墙肢,当有扭转效应时,会加剧已有的翘曲变形,使其墙肢首先开裂,因此应加强其抗震构造措施,如减小轴压比、增加纵筋和箍筋的配筋率。在短肢墙的优化过程中,要针对竖向荷载的相关要求,展开受力模式的优化,要选择合适的截面尺寸,实现墙肢截面高度环节及其厚度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墙体厚度的有效空股指,一般来说,要按照高层建设的设计需要,展开墙肢截面高度及其厚度的有效控制,确保短肢墙重力荷载力的有效应用。在轴力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轴压比的有效控制,实现其抗震性能的提升。通过对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的优化,可以促进剪力墙的整体抗震能力的提升,这有利于提升其构造的综合性能。对于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不仅底部加强部位应按规范调整,其他各层也要调整,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和1.2,主要目的是避免短肢剪力墙过早剪坏。随着现代化的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抗震设计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建筑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一定要做好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在抗震墙结构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遵守相关设计规范,对墙体合理布置。

3结束语

设计模式范文第5篇

潜江市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近年来的“唯GDP”发展观念中,该市的不少资源被过度汲取,使其资源数量和储备大幅降低,并且由此影响了植被生态系统,导致环境恶化。在此背景下规划了“湖景天光”生态园林项目,该园林在潜江市省级开发区内,作为开发区核心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建设。

2“湖景天光”生态园林低碳设计

2.1设计思路

湖景天光的设计思路以低碳为主导,倡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园林整体设计上引入“活水环”和“碳素时空轴”的概念,如附图所示。首先,园林引入“活水环”。由于园林所在区域为典型的封闭场所,在低碳理念的倡导之下,园林自身的水体供给应尽量减少消耗能源,所以在水源选择上,首选降雨和周边的水源。众所周知,此类水里往往有不少杂质,还有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有机物等,所以在园林中应该部署人工净化水体的装置。具体来讲,结合园林的地形变化,使水体能够从高到低自然地经过水体处理的各个步骤,在沉淀、渗滤等处理过程之后变成符合要求的水体,这种设计理念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显著降低了能耗。“活水环”的水体处理模式,既可以使园林的水体得到及时有效的净化,也能使园林中的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亲自体会到水质恢复的全过程,树立起“低碳环保”的观念。其次是设计碳素时空轴。其本意是在园林中以时空轴线的模式,展示出碳元素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与人们的生活相生相伴的全过程。园林设计时,选取与人类最难以割裂的碳素承载物——煤。园林展示出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发现了煤,进而使之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直至当代由于过度开采煤资源而导致资源告警,并由此转而寻找另外的可替代绿色能源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引发观者的现实思考,树立起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理念。在具体的模块划分上,以远古时期、农耕时期、工业时期和新能源4个模块将时间串联起来,同时在设计元素的选取上,注入隶属于不同时期的典型元素,给人一种视觉和认知的冲击感。远古时期:这个模块设计位置是园林的入口,通过多种类的植被体现出该时期植物高大繁盛的特点,正是这些植物最终形成了煤炭资源。农耕时期:体现的是人类出现后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在园林设计中体现为大片的梯田和农作物,并且结合当地的民俗等因素,陈设了很多诸如面具、图腾等雕塑,给人一种民俗文化的特色感觉。工业时期:人类逐渐进入工业革命,开始使用各类大型机械设备对地球资源进行开采,随着工业进程的加速,这种开采行为变得日益加剧,伴生资源的枯竭、能耗和污染的触目惊心。这部分的主体是以煤矿生产的场景还原来表达。新能源:这个模块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未来,通过引入当今方兴未艾的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技术,使观者能够了解当前的低碳理念能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2.2规划方案

2.2.1园林的地形规划

在园林的地形规划方面,考虑到地形能够形成一座园林的骨架架构,所以对于地形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园林最终的布局和景观效果。引入低碳设计理念,在场地的利用上应该让地形和设计方案达到尽可能天然的契合,而诸如土方挖掘等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降低对原本地形的破坏,尽可能减少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最终使地形的设计既能够美化环境,又能减少能源消耗,符合环保要求。具体到“湖景天光”生态园林的选址,该区域的山体标高本身并不高,山势的走向十分缓和,虽然很开阔,但并不高远。与低碳的设计理念进行综合考量,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既要体现出园林图纸设计中的布局和景观,又要以该区域的现有地形为主,因地制宜。例如可以将挖湖过程中产生的土方用来增高山体,使各类材料能够物尽其用。

2.2.2园林的交通设计

在园林的交通设计方面,“湖景天光”生态园林在设计中依旧遵循低碳理念,所以在路网的部署上能够尽可能结合现有的路线进行微调,对场地内部本来已经具有的小路进行原样改造利用,从而降低工程量,减少能源和材料的能耗,降低园林本身的造价。而考虑到园林的人性化功能,最终对所有的路网分为3个类别进行设计和建造:(1)木质栈道。此类路线最多出现于园林的出入口,还有一些地形起伏较大且十分便于布设的区域,木质栈道充满了野趣,能够给游览者新奇的体验。(2)石级道路。这个类型的道路主要设计在树林中以及需要攀登的区域,游人能够沿石阶而上,且石阶不必做太多的休憩,兼顾耐用。(3)缓坡道路。主要出现在坡度不大的地区,缓坡非常适合游人散步。以上几种道路模式互相组合,为游览者提供不同的体验。

2.2.3园林的绿化种植设计

在园林绿化种植设计方面,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湖景天光”生态园林注重突出古朴优雅的氛围,使游人能够体会到清新疏朗的生态感受。经过考察,此部分区域的原本植被量较大,但也有小部分区域植物十分稀少。其不足之处在于植物的品种比较少,难以自然形成林冠线。在色彩的布局上也不够丰富,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无法形成彼此的呼应和点缀。在低碳理念的倡导下,对于场地中原有的植物应保留,既保持其原野气息,也不破坏已经形成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通过引入必要的植物来增强天际线视觉效果;引入充满色彩的树种为园林构造足够丰富的色彩层次,为观赏者带来优美的视觉体验。植物选择应充分注重其碳汇能力。由于阔叶植物具有更佳的碳汇能力,因此在选择时应使其优先于针叶树种。不少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相比体现出更强的碳汇能力,所以在选择时也应综合考虑。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的固氮能力,附表显示出不同植被在园林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数据。

2.2.4园林的建筑设计

在园林的建筑设计方面,遵循降低能源消耗的原则,在“湖景天光”生态园林中对建筑的模式也进行了特别的规划和设计。园林中的酒吧区、茶座区和管理区等设置在彼此靠近的区域,因为这些设施及用房会消耗较多的能源,通过集中管理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电力、水源的管网布设,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成本。而建筑本身则充分发挥了其依山面水的特点,在采光和通风方面均因地制宜,减少能源消耗。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尽可能使用耗能不高的材料,从而降低材料的碳排放值。如果当地出产某种材料,则不选取外地的同类品,从而降低交通运输费用。尽可能少用人工材料,选取天然材料以及可以循环使用的材料。在有条件的建筑中设置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和太阳能设备等。

2.2.5园林小品设计

在园林小品的设计方面,既要满足该小品的功能性,又要实现其美观性和环保性。例如园林中的座椅、垃圾箱等元素,既要使其在美术效果上与园林风景融为一体,在材料的选择上又要符合低碳环保的原则,注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2.2.6园林的景观水体设计

在园林的景观水体设计方面,考虑到大量水体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而如果水体的设计与此区域本身的生态平衡相抵触,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污染,所以最终选择的设计理念是因地制宜,通过雨水收集、中水净化、天然地表水源等来构建园林的水体。因为本区域属于相对封闭的场地,所以主要的水源来自雨水收集和中水净化。为了使水源尽可能重复利用,布设了自洁循环系统,“湖景天光”生态园林的驳岸也由各类生态建材所组成,在合理的水生植物的作用下,能够使水体和景观充分融合在一起。

2.2.7园林的循环利用设计

在园林的循环利用设计方面,日常维护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而对于植物性的废弃物,往往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能够转化为肥料。之所以没有选择废弃物填埋的处理方式,是由于填埋涉及到较大的工程量,会消耗较多的能源,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使园林的土质遭受污染。所以设置了废弃物处理中心,通过处理,使绝大部分废弃物转化为能够继续利用的肥料。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