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回报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投资是启动经济的最快引擎,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工具。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投资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对于投资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观点人们存在着普遍共识,然而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增长的影响因素、投资效率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理论上作为投资增长基础解释因素的资本回报率,如果被证明对于中国投资增长的解释作用十分有限,那么对于中国投资增长的效率、合理性,甚至对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取得成果的合理性都将产生极大的动摇,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本回报率与投资增长的关系作出更深入的分析。
白重恩等(2007),利用国民收入核算的框架从宏观总量层面上测算了我国的资本回报率。他们认为,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投资率,但其资本回报率并不低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和地区。因此简单说中国投资率过高缺乏证据,对资本回报率部门差异的分析还表明中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比过去提高了。卢峰等(2007),则利用企业微观层面的数据分别测算了我国工业行业的9个资本回报率指标,并剔除了物价因素的影响。初步估测结果显示我国改开放时期工业资本回报率演变呈现出超越经济景气周期的长期走势。因此他们认为,把“投资驱动增长”无条件等同于“粗放低效增长”的看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宋国青(2006)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资本回报率上升的情况,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回报率从先降后升的形态及其与经济景气的关系,并由此对我国近年来投资率过高的观点提出反思和质疑,他认为中国的投资率不是过高了,而是太低了。梁红在高盛经济研究报告中则认为,所谓的中国“过度投资问题”所反映的多是数据质量问题,而不是实体经济中的问题。中国高水平的资本回报以及该回报率过去几年里的增长支持了中国的投资热是可持续的。
已有关于资本回报率的研究缺乏对资本回报率与投资增长相互关系的更深入的实证分析。对于在影响投资增长的诸多因素中,作为基础解释变量的资本回报率,究竟对投资增长的解释作用有多大?或者与政策性因素相比,在我国实际经济运行中,资本回报率的解释作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资本回报率变动、原因及其与投资增长的关系对反思和评估相关政府的干预方式选择具有什么政策含义?这都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资本回报率对投资增长的解释作用究竟有多大,现在我们将构建时间序列模型,量化分析资本回报率对投资增长的解释作用。本文所选用的实证模型来源于张军(2005)在分析我国投资效率时所采用的投资行为决策模型,但本文对该模型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动。首先在模型里面加入资本回报率变量,并着重分析,其他变量跟原模型在定义以及数据来源上都有所调整。在本文的模型中选用固定资产投资率((FI/GDP)t)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用资本回报率(ROC)反映资本的收益状况,用一年期的固定资产贷款利率(r)反映资本成本,还将选用滞后一期的固定资产投资率((FI/GDP)t-1)、GDP增长率(gdp)、通货膨胀率(inf)以及制度性变量,其中制度性变量包括两个指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资金和国内贷款之和占GDP的比率(FIN1);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之和占GDP的比率(FIN2)。构建的一阶分布滞后的线性投资行为模型如下:(FI/GDP)t=α1ROC+α2r+α3(FI/GDP)t-1+α4gdp+α5inf+α6(FIN1)+α7(FIN2)+α8+ε。
对于模型结构,出于分析的目的,我们将其变动为多元对数模型形式 对数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反映了解释变量的变动与被解释变量变动的关系,所要估计的结构恰好是变量之间的弹性系数,而且它反映了被解释变量增长与解释变量的增长间的关系,适合长期的时间序列,同时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具有比较大的优越性。调整后的计量模型结构如下:LN(FI/GDP)t=α1LNROC+α2LNR+α3LN(FI/GDP)t-1+α4LNGDP+α5LN
INF+α6(FIN1)+α7(FIN2)+α8+ε。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
对于模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指标,将用到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相关数据。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基本数据来源于各年统计年鉴,均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指数换算成1978年为基期的数据。固定资产价格指数1993年以后的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1993年以前的由于数据的缺失,均用建筑价格指数代替。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用一般价格数据换算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数据。资本回报率数据来源于卢峰的估测方法所估测的数据。固定资产贷款利率反映的是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种的资金成本。固定资产贷款利率1980~1999年的数据来源于张军(2005)在《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的数据。1999至2007期间,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本文采用中国人们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替代,当年贷款基准利率缺失的,默认为跟前一年相同。
通货膨胀率。我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代表通货膨胀率,而且均调整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数据。
制度性变量。制度性变量反映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融资约束。FIN1和FIN2所需要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吉米的复杂魅力
男主角吉米绝对是剧中不二的灵魂人物,《律师》作为《绝命毒师》的衍生剧,讲述的是《绝命毒师》中刑事律师索尔・古德曼前身的故事,那会儿的他,还叫吉米,还没有专门为坏人、黑社会、三教九流之人辩护。在《绝命毒师》,他靠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已经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他总是丝毫不在意别人鄙视的眼神,大声自信地忙碌着,靠狡辩为客户翻身。他投机取巧、爱用小聪明,热衷于剑走偏锋,但他又是有耐心、机智的靠谱律师。在《律师》中,我们深入地感受他之所以后来成为索尔・古德曼的各种原因。曾经,他也想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成功人士”,把伶俐、爱抄捷径的自己压在内心深处,在大律师所,坐着豪华办公室、开着豪华轿车,受人人尊敬,但墨守成规的规章制度、压抑的上层阶级氛围、虚伪的行事作风,都让他无法忍受。在第三季,他进一步放下来伪君子的包袱,还原真我,为了拿证据不惜诱导、欺骗、隐瞒……坦坦荡荡地做个真小人,尽管苦难永远重重,但吉米的生命力绝对旺盛,果断地坏给你看,他的投机取巧,他的不堪,他受压迫之后的爆发,各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的行为……只是想告诉你,没有人会很简单地成为一位专门为各路牛鬼蛇神和恶人辩护的“犀利狡猾”律师。
吉米与女友的分与合
中立视角冷静叙述真实人性
在吉米的追求加强烈示爱下,金在第二季成为了他的女友。两人是当年一起进入HHM律师所,在收发室当杂役的同期生,金通过自己的努力、聪慧,终于当上了律师,并且在传统的体制内工作得相当成功。她欣赏吉米,愿意帮助他,律师所没有人愿意为吉米说话,只有她力排众议敢于站出来发声,而吉米也愿意为了她做任何事,包括委屈求全,强迫自己按照金以及其他律师一样的方式工作、生活,但吉米无法改变本性,而金也越来越感受到大律师所的黑暗与压迫,自小正派向善的她,榱俗约旱睦益、机会,纵容着吉米帮助她走捷径,可惜两人的本质始终不一样,她始终无法认同自己默许吉米的背后耍滑头。第三季两人合开律师所,金渐渐觉得因为陷害查克备受折磨,甚至在面对客户时失态,而和吉米再做两人合伙的骗人游戏时,她也发现了吉米语气变得异常凶狠贪婪,被吓了一跳。而此时的吉米正因为生活窘境而无法泄愤,随时可能爆发。《律师》的视角从来没有偏颇任何一方,它只是中立地反应生活的真实本质,每个角色的可爱与不可爱之处,镜头全都冷静地一一展现,深刻叙描述人性的正反两面。面对跌宕,除了一再反抗不断变强,没有任何的选择,而性格决定了我们通过什么样的路途,遇到什么样的际遇。
《绝命毒师》角色一一登场
事实不一定如此,衡量投资适宜程度的更为恰当的指标应当建立在存量资本(如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存量的比率)或投资效率(如增量资本产出率或资本回报率)。按照以上两种标准(即资本存量及投资效率)中的任何一种来看,我们都能找出明显的证据证明中国的投资无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与各国的比较来看均不存在过度,未来许多年里中国强劲的投资增长将得以持续。
有关中国的“过度投资”的一个时髦证据是其居高不下的投资占GDP比重。2008年,该比重一度超过50%,不仅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而且高于本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峰值。
我们认为,简单地根据投资的快速增长而判断中国存在投资过热“无异于因为一个人吃得多而判断其肥胖”。当然,事实不一定如此,如果胃口好是因为新陈代谢旺盛,则刚好是健康和活力的表现。
从投资流量来看,中国经济视乎存在“过度投资”,但从资本存量来看,中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早期阶段特征。2001-2008年,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大致与台湾和新加坡相当,但远低于日本和美国。此外,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自1990年代末以来就一直处于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即便其间投资增长极为强劲,仍未出现变差的迹象。
企业家进行投资决策时依据的是他们对于所投资行业资本回报率的预期。因此,
个重要的相关变量是资本回报率。如资本回报率低或有所下降,则说明可能存在投资过剩。在项有关中国资本回报的学术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中国的资本回报率从1979-1992年间的25%左右下降到1993-1998年间的20%左右,在其后至2005年间一直保持在20%上下。
证据表明,尽管投资增长迅速,但资本回报率并未出现实质性的下跌。随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一个国家可以将其产业结构转变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从而或为物质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国。只要它能够保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其资本积累的增长就不会导致资本回报率的下降。这就是东亚经济“奇迹”的经验。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追赶过程需要资本积累或高投资率,这些可以靠国内或国外的储蓄加以支撑。长期以来,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个共同的特点是投资增长紧随国内储蓄的增长。中国的高投资率不能脱离其高储蓄率单独考量。储蓄需要进行投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如果中国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则大量的储蓄会在当地投资。大量储蓄和高回报率的一个自然结果是高投资率。
虽然投资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投资的数量和质量是否适当,但中国相对较低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和相对较高的资本回报率的确表明迄今为止,中国的投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投资配置不当就是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虽然85%以上的金融中介业务是由银行业实施的,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并非完全商业化。此外,银行存贷款利率仍处于行政控制之下,信贷的配给倾向仍较明显(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繁荣时)。这一外部因素表明我们不应忽略资本配置不当的风险。
十二五以来,在中央特殊优惠金融政策的扶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特别是2010年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以来,银行资产业务超常规发展。2009年末,银行业贷款余额为243.61亿元,2015年末达到2124.4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3.4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银行业资产规模高歌猛进,展现出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的高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模式。
当前,全国经济下行,而经济一枝独秀,区域GDP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从某种程度上说,银行业的今天正是内地银行业的昨天。当前全国银行系统凸现出的资本饥渴症状,根源于银行粗放型发展理念:井喷式贷款增长耗散银行有限的资本金后,银行首先想到的不是优化资产结构,而是寻求外源性融资,随后再井喷式地放贷。这是一种不厌其烦的“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游戏。
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内源融资的作用,通过提升自身盈利水平来不断增强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内源资本主要通过税后盈利和计提各种拨备来获得,因而内部积累的多寡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强,形成的利润多,就可以有更多的利润来补充银行资本。同时,由于资本回报率高,也更有利于外部资本的补充。
本文建立了一个数学分析模型,在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内生平衡约束条件下,分析现代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影响因素。通过资本管理案例实务应用,探析了有益的管理方法,以期为我区银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模型假设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迈尔斯和马吉洛夫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当前,监管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确实使银行资本承压,但不同于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直接牵制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只是一种资本性的风险保障监管。监管层对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并不影响银行对资本金使用,更不耗散银行资本。
经济化资本理念下的银行,无需频繁的外部融资,而通过内生性融资就足以满足其资本金需求。当前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更高要求,本意并非是增加银行的资本金缺口,而是反向激励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型,督促银行转向追求资本使用效率的轨道上来。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数学分析模型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银行只通过内源融资补充资本。
三、模型建立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核心要求是在保持风险资产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在资本约束前提下,商业银行内源资本积累的理想模式是每笔业务的综合资本使用效率均超过目标水平。该目标水平应能持续保持资本内生平衡,确保银行资本充足率稳健运行(模型略)。
四、模型分析
直观来看,风险资本回报率(RAROC)管理目标控制模型可以反映出若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r提升,风险资产增速G提升,投资回报率要求R提高,分红比例D提高,风险资产经济资本转化系数K降低都将使上述RAROC管理目标底限阈值进一步提高。
上述模型也解释了当前全国银行系统凸现出的资本饥渴症状。风险资产增速G可以用来刻画银行井喷式贷款增长现象,投资回报率要求R、分红比例D、风险资产经济资本转化系数K不变的情况下,银行要达到资本内生平衡的管理目标必然要求逐笔业务较高的RAROC。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系列原因导致的银行净利润增速放缓,难以满足RAROC管理目标底限阈值。由于监管层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刚性监管要求,银行资本承压,只有寻求外源性融资。于是,中国银行业不断上演依靠资本市场输血维持生命的现象,例如IPO上市、定向增发、发行优先股、发次级债等。实际上,这是将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转移到了虚拟经济或者冻结到了只维护银行信用程度而不产生实际生产力的资本持有环节。
五、资本管理实务应用
某M银行资本管理案例应用如下:中国银监会对M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r监管要求为8.5%;M银行战略规划近三年逐年风险资产增速(可近似为信贷规模增速)为10%-15%;M银行为上市银行,股东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为15%-18%;根据有关监管要求与内部股利分配政策,每年分红比例假设为30%;风险资产经济资本转化系数为10.5%。
根据风险资本回报率(RAROC)管理目标控制模型,不难得出RAROC目标底限阈值为11.51%―13.84%之间。M银行据此制定了三年战略规划RAROC管理目标,将逐笔业务风险资本回报率(RAROC)设定为13%的底限阈值,以求达到资本内生平衡与银行业务良性发展。
M银行在三年战略规划中提出了“轻资本发展”“轻装前行”的业务转型概念,不断在业务经营中贯彻资本约束和制约的理念。该银行总分行管理人员、支行高管以及前台部门客户经理在日常业务中深入树立了资本节约意识。经营单位对资产业务逐笔测算资本回报率,将客户综合RAROC测算结果达标作为业务准入的标杆条件之一。
关键词:经济资本;风险控制
1 经济资本及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概念,而非财务会计的概念,是对应于一定置信水平和期限内(通常是一年)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拥有的资本。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它是根据内部风险管理需要,运用内部模型和方法计算出来的用于应对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也是银行自身根据其风险量化、风险管理能力确定的应该拥有的“资本额”。经济资本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由于它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因此它是抽象的。又因为在经济资本管理下,经营行业务的发展是严格受其资本限额、回报要求约束的,因此它又是具体的。经济资本并不等同于银行所持有的账面资本,也不等同于银行的监管资本,它的数量等同于银行内部计算的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商业银行对外必须遵守银监会的监管资本充足率要求,而对内通过将经济资本管理应用到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风险限额等内部管理制度上对各级分支机构形成实实在在的管理和考核。经济资本管理是银行业新兴的管理工具,在国际银行业,经济资本已成为确定风险控制边界、实现风险管理战略和满足投资者资本回报要求的重要工具,并在业务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贷款定价、风险限额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因素调整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经济资本计量相关公式:利润(拨备后利润,风险调整后收益)=收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预期损失
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收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预期损失-资本成本
其中:预期损失=减值准备,资本成本=经济资本×资本成本率(11%/年,为各商业银行总行设定)
经济资本回报率=(收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或:经济资本回报率=(业务收益率-资金成本率-经营成本率-预期损失率)/经济资本占用率
经济资本回报率也就是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1 经济资本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1.1 经济资本管理推动业务增长方式转变 由于利润(指拨备后利润,即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利润)未考虑应对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成本,因此反映的银行经营业绩不完整、不真实。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单纯追求业务规模总量或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理念都是不完整的。
通过引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计量,把业务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将未来可预期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减值准备)直接对当期利润进行调整,同时考虑到为缓释非预期损失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本的使用效益,体现了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互相统一。它的优越性在于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一个简单的数值,使银行可以通过衡量经济增加值和控制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经济资本是衡量经济增加值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平衡收益和风险的连接点,将经济资本理念引入到绩效评价中,有助于引导经营理念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价值最大化转变、经营模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对促使商业银行按照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合理规划自身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帮助其构建起价值最大化理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提高全行风险收益的平衡能力的积极有效措施。
1.2 经济资本管理决定业务发展的规模 根据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一项业务发展规模的大小主要由配置到该项业务的经济资本额决定。由于每项业务的非预期损失主要由其风险程度决定,因此相同的经济资本额能够支持相对规模较大的低风险业务或者相对规模较小的高风险业务。在经济资本总额约束下,银行要制定合理的风险组合,从而达到控制风险总额的目标。由此,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是建立资本制约机制,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从而控制经济资本的增长,有效控制银行总体风险,使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保持协调平衡,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监管要求。有效经济资本管理将大大增强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能力。
1.3 经济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回报率 业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效益。引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评价后,效益就是获得正的经济增加值,或者说获得正的经济资本回报率。风险成本也是总经济成本的必要组成部分。收益要能够覆盖风险才能产生效益。银行要发展,资产就要扩张,经济资本就要增长。但是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既不能一味地追逐利润,也不能一味地规避风险,而是将利润指标同风险指标统一起来,设法追求二者之间的某种平衡,以实现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最大化。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在抓好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强化经济资本管理,引导业务决策,实现在完成信贷业务增长规模目标的同时,把经济资本占用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谋求经济增加值创造的最大化,提高价值创造力。
3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管理方法上,由于对经济资本的理解深度不够,操作不规范,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注重对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等。
3.2 分配方式上,额度确定主要依据年初确定的利润计划和新年度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未充分考虑一定时点上银行下级机构实际实现的利润差别,可能会造成下级机构经济资本额度松紧不一,在额度调整尺度上较难把握,难以平衡协调,进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资本在全行范围充分而适度配置和高效使用。
3.3 考核方式上,目前多家银行通过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对业务发展模式由资源投入型向资本约束型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粗放型规模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银行面临资本补充压力仍然较大。
4 商业银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力的对策
4.1 以经济资本管理引导科学决策 经济资本管理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在预算计划、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产品定价、绩效考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济资本促进风险与收益平衡的本质。要高度重视经济资本计量管理工作,加强对经济资本计量相关理论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学习培训推广,认真开展经济资本管理的分析研究,认真执行上级行关于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文件要求,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理念,在抓好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强化经济资本管理,引导业务决策,实现在完成信贷业务增长规模目标的同时,降低经济资本占用率,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谋求经济增加值创造的最大化,提高价值创造力,促进我分行各项业务的科学发展。
4.2 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减少无效不实经济资本占用
客户信用评级是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工作,评级结果直接关系到客户的违约概率,进而影响到经济资本的计量结果。一是对客户信用评级进行全面重检,着力优化存量大额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积极引导存量大额授信客户增强信用意识,改善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对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改善的要重新发起客户评级、争取提高信用等级,使其享受到与较高评级相应的较低的经济资本占用率,减少经济资本的低效占用。二是加强评级有效期的监控和跟踪提示,确保客户信用评级百分百覆盖和保持客户评级连续性,杜绝人为主观原因造成评级过期失效,避免出现应评级更新不及时影响经济资本计量准确性、造成不实的经济资本占用。
4.3 主动实施客户结构调整,提升高信用等级客户贷款占比
把好客户准入关,把有限的贷款资源集中投向高信用等级的客户,提高优质贷款客户占比。
4.4 加强到期贷款回收,防止人为的违约贷款 按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及《信贷资产风险十二级分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借新还旧,或者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至少归为关注类。由此可见借新还旧将影响客户的风险分类,对债项的违约损失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及经济资本计量,增加资本成本。商业银行应加强到期贷款回收管理,做好与客户沟通协调,对到期贷款要提前两个月做好相关回收、授信工作,防止人为产生新的违约贷款,应控制办理借新还旧贷款。
4.5 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大部分公司类不良贷款因长期逾期已进入非应计状态,利息挂入表外,不产生利息收入,其经济资本占用属于资本低效使用。因此,要提高经济增加值的创造水平,就必须大力压缩不良贷款,提高经济资本使用效率。对不良贷款要加快处置,同时提高现金回收额和超值现金回收额,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损失。
4.6 推动个人类贷款业务发展,降低个贷不良率。个人类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率比公司类低。要大力推动经济资本占用率较低的个人类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压缩不良贷款,进一步降低个人类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率。
4.7 加强信贷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信贷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数据源系统,应增强数据录入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信贷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特别是评级信息、担保方式和抵质押品价值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更新的及时性,避免出现数据源系统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影响内部评级系统债项违约损失率等指标的准确性、造成不实的经济资本占用,而且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检查和跟踪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