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管理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公司治理是影响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capitalmarket,简称ICM)配置效率极为重要的因素。它根源于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导致的委托——问题,其本质是对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以保证公司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符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ICM的完善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ICM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种种优势有利于企业改善其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委托问题又是导致ICM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从根源上讲,这是由公司治理引起的:企业股权高度分散决定了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公司经理人员并不会尽心尽力地使投资者利益最大化。ICM的双层模式为经理人员提供了更多的谋取私利空间,进而使得这种冲突更加复杂和严重。此外,在控股公司组织架构下,ICM的存在,更为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二、公司治理视角下的ICM优劣势分析
(一)传统外部资本市场(externalcapitalmarket,简称ECM)的根本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外部控制工具,在审计方面受到规章上的限制,并且对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缺乏参与,而ICM在缓解信息不对称、加强监督激励和放松融资约束等方面具有ECM不可比拟的优势。
1.缓解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公司治理问题存在的根源之一,它使企业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导致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功能的失效。而ECM虽然在处理信息的广度方面占优势,但很难及时获取企业内部信息,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单个企业在处理信息的深度方面占有优势,但其信息来源较少,且面临着外部信息失真的风险。ICM则处于二者中间的位置,它对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的处理作了优化平衡,因此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企业内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减少公司治理过程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这也有利于企业集团风险预警测评的开展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强化,解决公司治理中的“市场短视”问题。
2.有效的监督激励。在ICM下,出资者(企业总部)是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而外部资本市场的出资者不是资金使用部门资产的所有者,不具有剩余索取权。正是由于这一本质区别,使得ICM在监督激励方面更加有效。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出资者会付出更多的监督努力,提高项目产出,增加最终的剩余收益。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人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等问题,使得董事会独立性难以保证,董事与独立董事责任与主动性不充分;高层管理者激励、约束双重弱化,“内部人控制”和关联任职缺乏制衡,“高管问题”频发,凸现巨大的治理风险。ICM的存在不仅可以健全对人的激励机制,为灵活运用各种报酬激励、晋升激励和声誉激励提供场所,更有利于完善对人的约束机制,特别是资本市场约束和经理人市场约束。另外它也有利于集团建立一系列相互制衡的监管体系。集团企业、子公司和分公司之间通过ICM交叉监督,吸引各利益相关者适当而有效地参与公司治理与管理,逐步定位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发挥其内部间接监控、内外利益协调和外部信用延展的作用,提高治理水平。
3.放松融资约束。当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时,可以通过ICM来扩大融资规模:一是发挥“多钱效应”,即把多个业务单位纳入同一母公司的控制下可以比把它们作为单分部企业来经营融得更多的外部资本;二是发挥“活钱效应”,即通过ICM可以灵活地在不同项目之间配置既定量的资本。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集团可以对ICM上不完全相关的现金流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财务协同效应和债务融资承受能力,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其次,在ICM以较低的成本进行项目融资,既可以避免在ECM上融资的交易成本和潜在风险,也可以避免因过多的股东和债权人介入而导致成本的增加;最后,ICM能为企业集团提供多种渠道的外部资本,集团企业在长期战略的指导下,可以有目的、有步骤地引进各种财务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等,优化企业集团及各分部的资本结构,防止产权结构过于集中,甚至“一股独大”的现象出现。同时也可以改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人员构成,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更大程度地发挥二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这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存在诸多的优势,但研究发现,ICM在公司治理中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1.成本的增大和寻租行为的盛行。ICM会产生新的问题:集团经理与分公司经理之间的问题,ICM的低效率也常常是由这层问题所造成的。内部资本市场虽然具有灵活调配资源的优势,但这种调配造成了部门经理的激励缺失,部门经理的权力会被大大弱化,部门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或者为自己寻找“退路”,其权力寻租行为必然扭曲资源配置,在内部资本市场上不能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此外公司内部链的延长和层级的增多会导致公司内部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失真,引发“道德风险”等问题;委托层次的增加也使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复杂,公司治理主体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各相关者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控股股东滥用关联交易,侵害中小股东权益。从ICM组织载体的角度分析,ICM通常依附于M型或H型企业组织,这两种组织形式共同的特点是多层次,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双层甚至是多层问题的出现,同时H型组织结构的多法人特征也使得不同层级上的所有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其中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内部投资者可以利用管理决策优势损害其他投资人的利益。组织结构引起的公司治理问题不仅影响了ICM的配置效率,甚至会使ICM成为有关参与人之间利益输送或转移的场所,从而破坏ICM原有的资本配置功能。
2.交叉补贴和平均主义。Shlarfstein和Stein用双层模型分析了大企业内部存在着一种“社会主义”的现象,即对于相对好的投资项目投资不足,而对于差的投资项目却投资过度,且在ICM中普遍存在着部门间相互补贴的现象。这种平均主义现象主要是由分部经理人的寻租行为造成的,即分部经理不再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是积极寻找提高自己地位和权力的途径,使资源浪费在不能增加任何社会福利的活动上。正如缪勒所说:寻租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这些权力寻租行为必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也加大了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鸿沟。
3.现金流的滥用。由于多元化公司存在着较多的现金流入项目和融资规模效应的优势,公司内部就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极易诱发经理的过度投资行为。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流畅,透明度低,加大了外部小股东监管公司的难度,而管理层和大股东则更加容易为满足个人利益而掠夺公司的财富,这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多元化公司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从股东的角度来看,把现金返还给投资者可以减少管理者手中控制的资源,并且可以迫使管理者接受ECM的监督。
关键词:土地;土地市场管理;思考
引言
当前时期,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土地市场管理不够规范而导致的一系列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当地政府而言,为了进一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行了招商引资策略,不断的扩大开发区规模,想通过开发区具有的土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员来本地投资,然而,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土地原本具有的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在拆迁过程中,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只是一味的盲目性的征用集体土地,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民群众无法获取到合理的补偿款;后来,国家根据当前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里了关于将土地市场管理秩序全面调整的通告,同时也在积极的制定关于土地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当前该怎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已经成为我们现阶段所要深入思考的话题。
1.对土地市场管理的思考
1.1消除错误的思想观念,增强对土地市场的认知度
首先,要将土地市场不合理的配置,不利于招商引资的错误行为消除;土地市场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土地自身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基础上而进行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各个地区基本上都设立了开发区,每个区内部土地都是无偿供外来商人经营与生产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想吸引到更多的外来商人到本地投资,虽然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等到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土地就会演变成一种商品,用土地来换取更多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大量的国有资产出现严重的流失,对于土地资源的二次利用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世界WTO组织的公平、透明度等原则也明确的强调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全面保障群众的待遇,确保市场在一个公平的状态下竞争;所以,当前时期,政府在土地市场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的推动市场公平、公开,正常的持续运转,并借此吸引到更多的外来投资者。
其次,将政府经营土地与市场规律不符的错误观念消除;土地在国家的资产范围之内,由于其具有特殊的性质,因此决定了土地经营主体是政府,只有政府实施的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调节,土地资源自身具有的价值才会被充分的体现出来。土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受到严格的制约,须在政府统一调节与控制的基础上展开经营。土地使用规模及土地需求等各方面都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平等,同时其还必须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基础上前行。然而,当前从实际经营情况上看,土地经营是政府通过市场渠道运作土地资源;从实际运作主体及运作过程上来看,具有两个方面的性质,即政府行为、纯市场行为。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市场与政府各自所要承担的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这三种机制统一协调的发展。可以说,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地市场服务制度是有效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度的最佳手段。
1.2合理的安排房屋拆迁户与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工作
首先,必须明确城市建设的具体规模,根据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拆迁工作,充分的考虑当地群众承受能力程度,并且还要从宏观的角度上掌握好拆迁的规模、进展速度。在对拆迁户的居所进行拆迁时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当地政府应采取经济适用住房补助办法将这一难题有效的解决。然而,目前我国经济适用房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现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力度,对其土地供应总体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将其建设目标、出售对象以及出售价格全面的规范。现阶段,国家对于经济适用住房用地提出了两种政策;一个是仍然沿用划拨的方式提供土地,但是其对提供土地的总量、购买房屋人员、出售价格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第二种是不实行划拨供地的方式,而是针对可以享受到经济适用住房的人群到市场上买房或者租房,并且政府承担一定的资金补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后者比较适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原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实际拆迁过程中,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按照程序进行有效的处理,这对于化解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2.加强我国土地市场管理的有效渠道
2.1进一步加强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确保土地安全有序的运行
我们都知道,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土地市场的良好发展,但其并不是十分健全完善的,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必须通过外力将其存在的缺陷加以完善,而这种外力就是计划机制。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不仅是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同时其还是计划机制在土地市场中将自身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体现,其能够使得土地市场管理更加的趋于完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明确的规定了应通过土地市场这一渠道进行交易,以此获取到土地使用权。另外,土地使用权只能在获得土地使用权人员之间进行转移,绝对不能违背了之前所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中的规范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效的实施,那么,土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才不会对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2.2加强建设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
当前时期,应尽快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以此对土地市场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这一举措的实施对于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其对土地市场信息全面的了解,真正营造出一种公开、公正的良好土地市场环境。这一系统主要将数据库作为基础,以此对土地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测,有效的避免了各个土地违章违法现象的发生。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主要检测的内容是对土地市场的供应、土地开发利用、土地市场运行的整体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批。
2.3土地管理实行信息化,确保管理规范化
主要指的是土地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土地管理实行信息化的模式能够快速的将数据进行统计,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从而使得土地管理者的实际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另外,土地管理实行信息化模式能够有效储存土地信息和检索、处理土地信息,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数据库;所以,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能够使得土地管理制度更加的健全完善,我们应大力推广,从而带动土地管理的规范化。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管理,这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急需要解决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各级土地主管部门应加以重视;本文首先对当前土地市场管理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其次提出了加强我国土地市场管理水平的有效渠道,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况伟大;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模型及中国数据检验[J];财贸经济;2005年11期
[2] 刘春雷;不完整产权与城市地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喻琦;论积极完善和发展房屋租赁市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杨庆媛;中国城镇土地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关键词:煤矿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识码:A
一、煤矿企业内部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意义
内部市场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将企业内部管理模拟外部市场运行,确立市场主体,规范交易行为,培育各级市场主体“降成本增工资”的市场意识,使单位之间协作关系、单位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管理和经济关系转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其最终目的是降耗节支、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员工收入。
二、内部市场管理的基本要素
市场主、客体、市场规则、价格体系、交易市场、交易结算平台是构成内部市场化管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
市场主体:能够提供或接受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立核算能力的组织或个人;市场客体:市场主体间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对象,包括交易场所、交易工具、产品和劳务;市场规则:为保障内部市场化正常运作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交易市场:根据交易产品(服务)种类细分的市场类型,包括产品生产、物资供应、加工维修、租赁、工程施工、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后勤服务等;价格体系:在市场主体间发生供求等的经济活动中,所提品和服务的价值体现,即结算价格;交易结算平台:对市场主体间交易行为确认、核算的平台,即核算点。
三、内部市场化管理运作的特点
第一、经营指标分配量化具体到人。建立煤矿、基层单位、班组、岗位为主体的四级内部市场体系,每个市场主体设立核算点,对相互间的经济业务通过结算平台按照内部价格进行结算。第二、实现生产者和经营者身份的统一。煤矿企业规范运作后的内部市场运作模式,各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单位、各专业、各岗位都成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各级市场主体的利益、每名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结合,让每个生产者都成了经营者。 第三、生产要素的明码标价。对原材料物质消耗、设备租赁费用、维修服务费等项目及各类工作量进行精确测算、汇总,并根据内外部市场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单价,建立完备且时段内相对稳定的内部市场价格体系。大到工程,小到端茶递水都有价可计,使价格无处不有,市场无处不在。第四、每天都知道经营效果。一、二级市场实现月清月结,三级市场日清日结,四级市场班清班结。班组根据各岗位当班完成的工作数量、质量及各种考核,按照内部市场结算办法进行结算,让职工明白自己在当班得分情况。第五、每个市场行为都能有效控制和约束。建立健全内部市场化运作的管理制度,包括价格管理、定额管理、核算管理、计量管理、信息化管理、岗位责任、市场交易等制度。制订内部市场交易规则及核算办法,做到规则明确,流程简单,便于操作。建立仲裁制度和内部仲裁机构,对有争议的交易行为进行仲裁,保证交易公正公平。
四、企业内部市场化核算方式
内部市场化管理核算方式上实行煤矿、区队(科室)、班组、岗位个体的四级市场主体运作。
一级市场: 煤矿所辖各职能科室是本级市场主体的组成部分,负责与集团、外部单位及区队的经济往来结算。对集团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预算指标,通过全面预算方式,向各职能科室及区队分解;对各职能科室实行绩效考核,按照科室工作职责、岗位规范等确定相应绩效联责指标,实行绩效考核和费用限额考核;对区队通过经营预算方式考核并结算生产经营和成本费用指标。
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主体是采掘、运输、一通三防等生产及辅助单位。区队为本级市场主体,与上级单位、其他区队及所辖班组形成本级市场。二级市场中以区队、科室为核算单元,模拟会计核算,相互划转经费,改变各单位间生产协作关系为市场买卖关系,相互之间提供的服务与劳务均按市场价格目录核算收入,并通过各自的经营考核发生供求结算关系。
三级市场:班组与区队、其他班组及下属岗位形成本级市场。班组间按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数量状况,根据内部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结算。班组通过对生产经营和成本费用指标的分解确定考核预算指标,下达到各岗位,主要考核岗位工作完成质量、数量及其可相对控制使用的成本费用指标,按照完成情况,联责考核班组长。
四级市场。依据计分标准,强化自我绩效管理,体现岗位价值,实现岗位货币化,形成“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的经营机制。
五、企业内部市场管理支撑体系
为保障内部市场化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完善定额、价格、计量、核算结算管理等体系。
(一)定额管理体系。把定额作为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源头,在优化流程和明确标准工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技术先进性和经济节约性,确定劳动、物料消耗、服务等定额标准,建立全覆盖、动态控制的定额管理体系。
(二)价格管理体系。采用“先进对标”、“零基预算”等方法制定内部结算价格。依据历史资料、生产现场实际,以劳动及各类消耗定额为基础,以内部工资单价、材料(工序)消耗额度、设备租赁、修理、运输单价等构成的内部市场价格体系,力求准确、全面、合理。并适时修订和增删价格,使之趋于合理。
(三)计量管理体系。完善计量手段,统一计量标准,做到对各级市场主体的水、电、暖、料和接受服务等均有量可计。
(四)核算、结算管理体系。按照会计核算原则,制定核算流程,设立各级核算点,设置核算科目,科学核定交易量,采用直接、辅助链式结算和单位工程结算、机关科室绩效考核等多种结算方式,构建以市场主体为价值节点的结算体系。
六、做好内部市场化管理基础工作
【关键词】煤矿企业;内部市场化;主体构建;必要性;运行管理;注意事项
1 内部市场运行主体的构建
市场是指供求关系的总和和商品交换的场所。供求关系是一切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个人、企业、单位、集团、国家)之间的价值交换,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是构成市场的基础。在企业内部,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不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构不成市场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培育“独立的经济利益”的主体,是构建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市场化就其本来意义讲,没有内部外部之别。市场化就是一切法人主体作为市场主体依法独立经营,独立进行交换。在企业内部没有具有工商营业证的法人实体,只能做为“模拟法人”在企业内部市场中进行供求交易,怎样来划定这些“模拟法人”的实体,就是内部市场运行主体的划分工作。
在企业内部怎样培育和划分内部市场主体工作,首先要按照分工不同,经营方式不同,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对企业经营活动细分划小核箅单位,使之成为相对独立明确的价值活动单元。其次对这些相对独立的活动单元,核定各种经济指标,实行自负盈亏,使其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使它们由于分工不同,经营方式、经营对象和经营成果不同,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它们之间需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换,也就产生了供求关系,从而形成r构建内部市场的基础即内部市场运行主体。经营活动细分关系到价值活动的职责范围、价值所在,关系到企业各系统的组织协调、管理尺度的制定和实施。
2 煤矿企业运用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煤矿企业也不例外,也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管理绩效,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内部市场化管理,就是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充分发挥内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划小核算单位,将企业每一个内部单位都转变成经济单元、市场主体并鼓励市场主体问有序合理地竞争,从而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市场经营积极性,激发出各级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能。内部市场化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市场化管理体现自主经营而行政管理则是指标控制;市场化管理是自身利益驱动而行政管理则是责任驱动;市场化管理是按市场规律运行而行政管理则是按领导意图办事。内部市场化管理与专业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市场化机制是通过专业管理的内容体现出来的,而专业管理必须按照市场化机制的要求来运行,各项专业管理必须统一协调运作,不能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企业的各项基础工作是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基石。这些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制度化、计量、定额、培训、信息等内容,没有可靠的基础工作作保证,内部市场机制的运行就没有基础,进而分配机制难以有效实施,市场主体的经营自觉性也就无法被激发出来。
内部市场化管理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互比竞争性。内部市场化外在表现为量的对比,内在表现为理念上的对比,整体表现为经营素质的对比。企业通过细分生产主体,细化生产要素价格,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内各个单位以及各位员工都成了内部市场管理的参与者,工作比多少、理念比先进、素质比高低,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二是可调控性。这主要表现在指标的计划性调控、价格的计划性调控、先进管理的推进性和生产经营的整体指挥性上。三是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性。这主要表现在指标体系的全面协调性、定额体系的先进协调性、价格体系的完整协调性、计量体系的配套协调性以及纵向层级的整体协调性。四是经营效果的公开透明性。
在煤矿企业引入内部市场化管理,可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经济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使职工个人与基层单位、基层单位与企业之间变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为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有机结合;同时。改变煤矿企业以往长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痕迹,转变员工观念并最终降耗节支,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3 内部市场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的运行
内部市场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的运用,应做好以下工作。
[关键词] 内部市场化 经营管理 应用分析
一、采油矿内部市场化经营管理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大多数采油矿所属油区资源呈现紧张趋势,含水逐年上升,产量突破难度逐渐增大,如何在困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油藏生产经营模式迫在眉睫,而采油矿的生产链在以液量为主线的基础上相对闭合,这些为推行以采油队为中心的内部市场化油藏生产经营模式提供了应用的机会。
目前,采油矿的成本管理普遍采用分类管理和分级控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核算办法,这对于控制成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这种核算办法过多地侧重于成本指标控制,不能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在采油矿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采油矿内部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1.建立采油矿内部市场劳务流程
采油矿劳务流程的建立主要以理清各单位生产与成本流向的结点,弄清成本往来关系,形成以采油队为中心辐射全矿所有基层队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具备这一条件,从采油矿来说,以不同形式下液量在各单位的流转最为合适。因而通过比较,最终选择液量作为内部市场交换方式,建立了采油矿内部市场劳务流程。
2.建立采油矿内部市场结算关系
采油矿的劳务结算关系主要应根据流程图进行规划,具体就是采油队生产的原油输送到联合站进行处理,根据液量的多少向联合站支付费用;联合站将处理完的污水输送到污水站,根据污水液量的多少向污水站支付费用;污水站将污水升压后输送到采油队注入井下,根据注水量的多少由采油队支付费用。车队、维修队、综合队、地质队等与哪个单位发生工作关系,由哪个单位支付劳务费,所有的劳务均按照标准进行劳务签单。
3.完善计量设施,确定内部计量标准
要建立结算关系进行核算,就必须准确的计量数据作为依据,从采油矿的现状来开,采油矿在液量、污水的计量方面设施比较完备,计量数据准确。在认真普查采油矿计量设施的基础上,对采油矿的计量器具重新进行了标定、校对,并对部分流量计、水表、电表进行了更换。最终确定的计量标准为:采油队与联合站间的结算以接转站流量计为准;采油队与注水队的结算以注水队流量计为准;注水队与污水站间的结算以注水站水表为准。
4.建立采油矿的内部劳务结算标准
建立采油矿的劳务结算标准分两部分,在采油队、注水队、联合站之间主要是建立结算标准,即核算采油队的吨油成本,注水队的吨水成本,联合站的吨液处理费。测算的指标成本是以前三年的平均基数为依据,以零利润为原则,生产指标以前一年第四季度的水平为依据,并适当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简化结算程序,将各队之间的计量误差尽量忽略,实行简化计算。后勤队主要是完善劳务结算标准,即根据采油矿的实际情况,应综合考虑人工费、成本、材料等因素经过科学、合理地反复测算初步拟定,经各单位统一修订认可后,形成矿标。
5.建立内部市场化经营配套管理办法
采油矿每月召开一次内部劳务结算例会和直接成本对账会。内部劳务结算会以各采油队签字劳务单据为基础进行统一结算;采油队对本队上月发生成本进行汇总。采油矿成本发生区间以上月25号至当月25号为一个结算月,直接成本以财务下转数据为准。交油量、产量、注水量、液量发生区间以当月1号至当月月底为一个结算月,数据以统计室数据为准。
各采油基层队必须严格按劳务结算标准填写劳务单据,积极协助劳务输出单位完成施工劳务,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正常生产,不得随意更改劳务结算标准。各采油队在内部劳务工作量不足时,可向采油矿内部劳务仲裁小组申请额外的工作量,以弥补劳务差额。
三、效益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在采油矿内部大大激发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营意识得到了增强
通过市场化经营管理的运行,使采油基层队领导班子成员的经营意识得到了增强,工作作风得到了转变。促使基层领导学会了算账,学会了经营,并对费用严格控制,彻底改变了过去“等、靠、要”思想,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2.隐形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实现了成本控制的四全管理,即“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也填补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成本控制模式的漏洞,减少了隐形成本的浪费。例如:内部维修劳务市场建立后,采油队以往自己能干而推给维修队干的工作,现在考虑到如果再交给维修队干,就要支付相应的劳务,所以采油队能干工作就不会再交给维修队干。
3.工作流程有了较大改善
由于在采油矿内部实行市场化操作,采油矿内部各基层队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采油矿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时效。以后勤队与前线队以往的工作流程为例:前线队出现问题后报采油矿调度,然后由调度报业务组室,由业务组室协调后勤队与前线队的关系,有时因业务所限,此过程往往要经过多个回合。而采用内部市场管理模式后,各前线队出现问题可直接向后勤队发出劳务申请,后勤队了解情况后,可直接将问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