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费用

医疗费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费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费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费用,药品控制

PharmaceuticaleconomicsanditsroleincontrollingdrugcostsHeZhigao,ChenJie,Dept.ofResearchonHospitalAdministrationofShanghai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200032

AbstractControllingtheriseofdrugcostshasbecomeaproblemwhichisindireneedofsolution.Thestudy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providesanewapproachtothesolutionoftheproblem.Thepaperoffersanintroductiontothedefinition,researchmethods,applicationstepsandfunctions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

KeyWordsPharmaceuticaleconomicsCost,Drug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65.

医疗费用范文第2篇

一、我国医疗费用现状

(一)卫生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2001~2004年卫生总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升高。2001~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0.7%,而卫生总费用增长了51.0%。由此可知,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已经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表明卫生费用已经对我国持续、稳定发展构成威胁。

(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据分析,2001~2004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53.9%,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37.4%。2001~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了25.3%,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只有12.3%。此外,在这四年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在人均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从6.47%上升到7.4%。

(三)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随着参保人数的增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基金收入的增长率持续低于基金支出的增长率。2001~2005年基金收入增长了约265%,而基金支出增长了约342%,说明医疗费用持续高速上涨,对基金的持续运作发出了警告。

二、急需降低医疗费用的原因

(一)高额医疗费用不利于普及基本医疗保险。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仅仅在城镇初步建立起来,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还没有被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内。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十分普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我国在承担平等就医费用方面排名191个国家中的188名。众所周知,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农民的医疗问题正如那块最短的木板,如果置之不理,我国的总体医疗水平将永远停留在较低水平。然而,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超过了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低水平”,同时阻碍了“广覆盖”原则的贯彻执行。因此,为了普及基本医疗保险,必须首先降低医疗费用。

(二)高额医疗费用严重影响消费内需的拉动。据调查,我国13人中,就有一人处于赤贫,其中1/4~1/3直接跟疾病有关,严重影响消费内需的拉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将形成巨大威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始终存在着比较强的生活预防动机,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成为人们心中的一项隐患,为了能够应付将来的高额医疗费用,大多数人选择储蓄,这样势必会影响当前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投资和生产的形成。

(三)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难题。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费用接近GDP的10%,国外卫生经济研究表明:医疗费用人均上涨率高于人均收入增长率。

实行国家免费医疗保障模式的英国,政府预算用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经费约占GDP的5.8%,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5%,国家负担过重。实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德国,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医疗保险连年赤字,人均医疗支出1287美元,从1996年开始全面改革。实行商业保险制度的美国,1990年人均医疗支出2566美元,占GDP的11.5%,1995年基本医疗费用总量占GDP的13.6%,居世界之冠。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国家、企业和个人越来越不堪重负,使各国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通病,也是一大难题。面对发达国家的困境,我国应该尽快着手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三、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原因

(一)医疗供给方

1、理论方面。医疗服务中医疗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人员利用其信息优势诱导患者接受过度医疗服务。这就是医疗服务领域的“萨伊定律”。此外,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具有垄断性。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指定了“定点医院”,只有在这些“定点医院”进行的医疗服务才能够得到报销,因此医疗服务领域存在公立医院寡头垄断现象,严重影响了该领域的竞争,而竞争的缺失必然导致医疗价格的虚高。信息不对称和行业垄断性共同造成了医疗服务领域的市场失灵,这是由医疗服务行业的特点决定的。

2、实际方面。我国对医疗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服务收入约占47%,财政拨款约占5%。而支持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资金82%由政府财政拨款,12.2%出自国民保险税,其余部分来自社会及慈善机构的捐款和少量的免费医疗收入。财政对医院的拨款与医院作为事业单位提供公共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资金之间相差悬殊,缺口巨大,医疗机构为了生存,为了给职工谋福利,必须多卖药,多检查。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承担医疗卫生的成本从54%下降到14%。2006年公共医疗的投资仅为1200亿元人民币(换言之,每人平均才刚刚超过9欧元)。我国多达30万家医疗机构中,95%以上的公立医院实际正按照盈利性的商业模式运营。在财政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政府允许医院对药品按进价加价15%销售,以此作为对医疗服务的补偿,从而形成“以药养医”的局面。

3、高新技术设备引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不断推陈出新,一些“高、精、尖”医疗技术设备被用于医疗服务,它们在对抗疾病,降低医疗风险,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造成医疗费用成几何级数增长。这些高新技术设备在重大疾病的检查中确实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些时候也存在不必要的利用。一些传统设备能够解决的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选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无形中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增加医疗费用。而我们所要控制和降低的医疗费用就是这样的过渡医疗服务费用。

(二)医疗需求方

1、供求理论。由于医疗服务所产生的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因此医疗服务的价格对患者的引导作用不会像其他产品或服务一样灵敏。对于一般的消费品,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价格来决定消费的数量,消费需求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然而,患者承担的医疗费用只是医疗费用的一部分,患者按照自己承担的价格决定自身对医疗服务的需求Q1,而医疗供给方按照总价格决定医疗服务的供给量Q*,显然Q*>Q1,从而出现过渡医疗需求,使医疗费用上升。

2、监管不利。目前,在我国凡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将发放基本医疗保险专用证和基本医疗保险专用卡,它们是参保人员进行基本医疗消费的身份证明。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地区门诊就医无需出示任何证件,从而出现医院和患者勾结,为“一人缴费,全家吃药”创造了条件。

四、降低医疗费用的手段

(一)针对医疗供给方

1、引导竞争。药品价格虚高是我国医疗费用高涨的首要原因,因此要降低医疗费用应首先完善药品流通体制。目前,我国药品价格虚高主要存在于两个环节,一个是药品生产企业定价环节;另一个则是医院对药品加价销售。为了改变“以药养医”的恶劣状况,从1998年5月21日第一次降价至今,国家发改委共降价19次,目前正在酝酿第20次降价。进行药价管理的核心部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也认识到,降价的实际收效并不明显,人均医药费用仍在大幅上涨,许多政府定价药品价格还没有降到合理水平。

降价之所以收效不大,是因为这始终是一种行政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只有引导市场进行激烈的竞争才能让市场自发的降低药品价格。因此,应建立医疗领域的“白色市场”,即医院处方、药店售药、职工直接购药的制度。只有切断医院与药品的联系,才能引发药品市场的竞争机制,并且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剥夺医院售药的权利,等于切断了医院的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为此,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财政拨款,以维持医院的运营。

2、疾病治疗标准化。政府确实需要给予“医药分离”更多的财政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必须达到让利于民的目的。虽然剥夺医院售药的权利可以从表面上切断医院与药商的联系,但是医院仍然可能与药商勾结,利用其开处方的权利建议患者服用政府控制外的高价药品,诱导过渡医疗。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应采取措施,例如,对疾病治疗过程和医疗费用进行记录,进而将疾病治疗标准化,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疾病的治疗和监管有据可依。当然,疾病的治疗肯定存在差异性,标准化的治疗过程只是一个基本依据,执行起来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灵活性,还需配合进行医生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工作。

3、财政拨款与医院无盈利性经营情况挂钩。国家可以利用财政拨款的主动权,规范公立医院的经营情况。例如,加拿大政府规定,凡直接向病人额外收费的省份,将失去联邦政府的补贴。没有哪家医院会希望失去政府的补贴,因为失去补贴就意味着失去大部分收入来源。我国可以借鉴这个方法,参照疾病治疗标准化程序,监督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对于提供过渡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取消其享受财政补贴的权利,甚至取消其定点医院的资格;对于盈利的医院,削减其财政补贴数量,迫使公立医院放弃商业化经营愿望。

4、预算制控制医疗成本。国家可以通过审批程序和预算安排进行限制昂贵医疗设备的购置,减少盲目引进和超前利用不必要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的现象,从而将医疗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审批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医疗服务质量和需求应该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同步、协调。

(二)针对医疗需求方

1、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对于“一人持卡,全家看病”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基本医疗保险还没有在全社会得到普及。有些人没有基本医疗保险,面对高额的医疗服务,才会以别人的名义享受医疗服务。这些人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改制或破产所形成的下岗人员,由于企业效益问题而没有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这些都属于改革的潜在成本,国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应推卸责任,否则,历史问题将影响改革的进行。因此,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基本医疗保险,鼓励公众参加。对于缴费有困难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帮助,或者纳入社会救济的范畴。对于私营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应加强监管和收缴力度,防止私营企业主逃避社会责任。

医疗费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品;费用;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7-092-02

近年来,医疗费用偏高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1],远远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10%的增长速度,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控制医疗费用的焦点就是如何降低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药物经济学作为一门为医药及其相关决策提供经济学依据的应用性学科,从其诞生到现在已近30年,如今它已在控制药品费用、制定药品价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什么是药物经济学

1.1 概念

药物经济学是关于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2]。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3]。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1.2 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4]。

1.2.1 最小成本分析

是比较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何种药物治疗或其它医疗干预方案,哪种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

1.2.2 成本效果分析

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 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两种表示方法:成本与效果比值法和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

1.2.3 成本效用分析

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

1.2.4 成本效益分析

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 效果分析不同的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2 影响医疗费用增长的因素

2.1 合理因素(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环境污染、药品研发成本大幅增加等。

2.2 不合理因素(可控因素)

2.2.1 医疗体制存在的弊端

如药品价格管理体系存在某些缺陷,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现象的普遍存在等。

2.2.2 不合理用药

主要由治疗方案选择不合理、药物使用不合理、药品销售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引起,不合理用药不仅浪费药物资源,还会延误疾病治疗,导致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产生,使得药品费用不断上涨[5]。

3 药物经济学在控制医疗费用中的作用

3.1 指导新药研制和生产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低、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6]。

3.2 制定报销范围

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等考虑较少。用药报销范围既要考虑临床需要,又要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通常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一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7]。

3.3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凡药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

3.4 制定用药目录

目前,我国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将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一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一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将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一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 目录的制订也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防止不合理用药。

3.5 帮助患者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药品分类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而有所改变,尤其是药品服务市场,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行到药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在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方面的信息,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而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指导病人选择质优、价廉、安全、高效的药品,减少浪费。

3.6 制定审计标准

以药物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制定审计标准,是加强审计监督的基本前提。审计本身不能解决审计依据的标准问题,依据药物经济学原理制定的审计标准将有利于医疗行业各种类型的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7 提高药品价格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对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8];对其它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目前我国化学药品以及抗生素类药品的几次降价调整,使虚高的药品价格暂时回落,降低了患者药品费用,减轻了公费医疗保险基金药品费用上涨的压力。

总之,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因此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工作并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永佩,张钧.医院管理学 (药事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3~94.

[2]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与新药研究开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

[3] 何志高,陈洁.药物经济学及其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1999,15(5):290.

[4] 李大魁,徐君.医院环境下的药物经济学工作[J].中国药学,1999,34(1):50.

[5] 李峰.药物经济学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丛刊,2001,(5):69.

[6] 徐端正,药物经济学及其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2000,19(2):139.

医疗费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费用;上涨;费用规制;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09JZD003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YJC880064)

作者简介:刘西国(1974-),男,安徽阜阳人,济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经济研究;刘毅(1972-),男,山东寿光人,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王健(1966-),男,山东人济宁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5-0142-05 收稿日期:2012-02-29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寄希望于政府的规制来制约医疗费用的上涨。但是,医疗费用上涨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政府对于医疗费用的规制未必能抑制费用上涨的大趋势,其主要功能应该是挤出或制约费用中的不合理部分,同时还要认识到规制并非控制医疗费用的唯一途径(蒋平 等,2008)。本文通过对1998年~2010年间医疗费用和相关因素的关系分析,发现各主要相关因素对人均医疗费用及费用结构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大多不同于人们的一般预期,这为解决医疗费用虚高、实现医疗费用的合理回归的、客观评价规制在医疗费用控制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根据卫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影响医疗费用水平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收

入水平、老年人口比率、城市人口比率以及医疗保险与医疗费用具有正相关关系,

而政府的价格规制如果能够发挥作用,其与医疗费用应该是负相关关系。但国外研究发现,上述因素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并不明显,或者说上述因素并非医疗费用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

哈佛大学的Newhouse(1992)教授采用定量化、数值化的方法,分析发现1940年~1990年导致美国医疗费用上涨的5个因素分别是:(1)人口老龄化;(2)医疗保险制度的普及;(3)国民收入的增加;(4)医生数量的增加(或“诱导需求”);(5)医疗产业与其他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上的差异。不过,Newhouse教授将5个因素的“影响比例”加起来,最多能解释美国1940年~1990年总医疗费用增长率的25%~50%,其他50%~75%的影响很难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据此,Newhouse(1992)教授推测,“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是其主要原因。

美国学者Dranove 等(1992)将医疗费用的回归方程设定为:logCit =b0+b1 logXit+εit,其中Cit表示i州在t期的医疗费用; Xit为i州在t期引起成本变化的因素,包括收入、教育水平、年龄、保险、城市人口比率、工会成员在工人所占比率、规制法律生效年限。通过该模型论证了规制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增长的速度。Spillmann等(2000)的研究认为:(1)个人短期急性治疗费的剧增一般出现在生命垂危时刻,基本不受寿命延长的影响;(2)寿命的延长主要导致护理医疗费的增加。他们还发现,死亡之前两年间的“短期急性治疗费用”反而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下降,如果以80岁死亡老人所需的医疗费为基准(100),则70岁约为115,90岁约为75,因此年龄的增长对医疗费用的增长影响有限。

日本学者俞炳匡(2008)通过对美国关于“医生诱导需求”的统计学研究发现,即使单位人口拥有的医生数量上升10%,门诊的上升率也仅为0.6%,美国(文献27篇)和挪威(文献28篇)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表的研究报告宣称:“诱导需求”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已几乎为零。

美国兰德公司的医疗保险试验研究(Rand Health Isurance Experiment)(该研究始于1984年,无论其质量上和普遍性上还是规模上都异常突出,该研究结果公布后的20多年里对全世界的医疗政策有着重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加入医疗保险后患者的负担得以降低,患者的就诊次数将会增加,结果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并对免费向所有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将导致医疗费用的上升(Newhouse,1993)。

下文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影响我国医疗费用上升的因素,为控制医疗费用上升提供思路。

一、变量及数据说明

为分析医疗费用影响因素,我们将因变量(医疗费用)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第二类是门诊费中药费和检查费各占多大比例以及住院费中药费和检查费各占多大比例,这样设计因变量既有利于从绝对量上分析各因素的影响,也有利于从相对量角度分析医疗费用结构的变化;自变量则包括收入水平(INC)(用年人均GDP表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率(AGE)、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率(URR)、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率(INS)、医疗费用规制与否(REGU)。

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医疗费用范文第5篇

1.1CML患者例数及就医次数的基本情况640名CML患者在2006年~2012年间共计就医6365次。记录中的业务类型主要有门诊、住院、门特三类。其中有128例患者在门诊就医过,就医总次数为430次;有231例患者进行过住院治疗,住院总次数为508次;411例患者通过城镇职工门特途径报销共计5114次,39例患者通过城镇居民门特途径报销共计313次。该640名患者均选择二级甲等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就医。

1.1.1不同属性的CML患者例数及就医次数情况分析如表1所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40:1;CML多发生于18岁以上人群,且多为退休或在职人员,记录中CML患者大多为本地城镇户口。不同属性类别的CML患者人均就医次数相差不大。

1.1.22006年~2012年各年间CML患者人数变化情况分析患者人数及就医次数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例数及就医次数情况,见图1。如图1(a)所示,2006年、2007年、2008年患者例数分别为15例、18例、33例;CML属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化疗、放疗等属于门诊特定项目范畴,因此从2009年开始,患者逐渐通过门诊特定项目进行付费,患者例数从2009年的104例增加至2012年的185例,就医总次数从2009年的651次增加至2012年的2907次,就诊人数及就医次数递增趋势明显。

1.2CML患者医疗费用增长趋势分析结果对CML患者各年的总医疗费用及药费支出进行分析的结果,见图2。CML患者的总药费用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09年及以后(此部分含门特数据),逐年增长趋势更为明显,与此同时,总医疗费也伴随着总药费的增长而逐年增加。2009年及以后CML患者的药费比例均在90%以上且逐年增大,而2008年及以前CML患者的药费比例均在50%~60%的范围内波动。说明门诊特定项目的实施使CML患者真正能得到更好、更多的院外长期药物支持治疗。CML患者的年人均医疗费用及年人均药费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09年及以后的年人均医疗费用及人均药费的递增趋势更为明显,各年人均药费逐渐接近人均医疗费用,药费比例成了影响CML患者医疗费用的决定性因素。

1.3CML患者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总医疗费及药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CML患者的总医疗费(偏度系数1.42,P=0.000;峰度系数5.13,P=0.000)、药费(偏度系数1.47,P=0.000;峰度系数5.38,P=0.000)数据呈明显偏态分布,经对数转换后依然为偏态分布(转换后的总医疗费的偏度系数为-1.62,P=0.000,峰度系数为5.37,P=0.000;药费的偏度系数为-1.61,P=0.000,峰度系数为5.38,P=0.000),无法利用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法进行统计推断,因此利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P25~P75)等指标及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CML患者费用数据进行分析。

1.3.1CML患者医疗费用总体情况分析通过对2006年-2012年期间广州市640例CML患者7年间的总医疗费进行分析,共计产生医疗费用1个亿之多,人均费用支出约为12万元,其中药费所占比例为94.42%,可见药费是总医疗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3.2不同属性的CML患者的医疗总费用情况分析不同性别的CML患者的总医疗费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994,P=0.046),可以认为男性CML患者的总医疗费是高于女性CML患者的。不同年龄段的CML患者总医疗费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959,P=0.005),其中46~60岁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医疗费用最高,户口性质不同的CML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551,P=0.049),外地城镇的CML患者人均费用相对最高。

1.2.3不同属性的CML患者医疗总药费情况分析由于表2中表明药费在CML患者医疗总费用中占有决定性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对药费进行分析。与医疗总费用分析结果相似,不同性别的CML患者药费支出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969,P=0.049),可以认为男性患者的药费是高于女性患者的。不同年龄段的CML患者药费支出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052,P=0.003),其中46~60岁的中年CML患者的人均药费最高。

2讨论

慢性髓系白血病作为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虽发病隐匿,进展缓慢,慢性期CML患者预后较好,但一旦进入进展期,预后极差。目前国内外CML患者多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并辅助以院内的对症治疗。羟基脲等化疗药物治疗效果差,无法控制疾病进展;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CML效果虽佳,但价格使患者难以承受且需长期服用,导致患者面临巨额的医疗费用支出。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患者的药费占总医疗费的90%以上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说明药费是医疗费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09年及之后CML患者的药费支出逐年增加且药费比例逐年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主要应用药物治疗及抗肿瘤药物多为进口且价格十分昂贵,结果必然会导致CML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在目前尚未能合理实现相关肿瘤药物国产化之时,对患者药费进行有效的医保基金补偿才是降低CML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的关键。

首先,增加药费特别是靶向药物费用的报销比例,使靶向药物成为CML患者真正能够用得起的药物。相关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表明,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成本效果明显优于羟基脲等一般化疗药物及其它姑息疗法。虽然CML已进入门诊特定项目且伊马替尼已进入医保报销范畴,但实际应用时仍面临诸多限制;特别是疗效更好的第二代靶向药物达沙替尼等尚未进入医保报销范畴,因此建议要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高效、合理的使用卫生资源。

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大病医保及重大疾病单病种付费方案的实施,增加重大疾病医保基金的投入比例。本研究中年龄不同的患者其医疗费用平均水平有所差异,平均医疗费用水平较高者多为19岁~6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该部分患者例数较多且多为在职人员,可考虑适当增加该部分人群医疗资金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