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秋天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心情,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一、课堂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
1.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作业设计。比如在古诗教学中,其重、难点是:理解古诗意思并想象古诗画面,体会意境。这时设计作业:解释古诗中关键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意思。比如我们可以把课堂作业的设计为完成课后练习的任意一题,让学生有选择性完成。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完成。让学生乐做、愿做,做作业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作业设计。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作业练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变为作业的主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完《春日》,我是这样设计作业的。基本作业:从《春日》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描写春天景象的?选择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或背诵全诗。超额作业:列举写春天的古诗词名句;比较贺知章《咏柳》与朱熹《春日》两首诗在春景描绘上各有什么特色。
二、课堂作业设计要做到有拓展性
在教学《彩色的翅膀》一课时,聚焦重点段落——战士们“品尝西瓜”,引领学生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描写来表现海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辛还依然扎根海岛、热爱海岛的乐观精神”之后,我自然地引到主人公战士小高的身上,设计了作业:模仿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展开想象描写“小高放飞昆虫”的情景。
读写相结合,有效地达到训练目的,读让学生走进了文本与文本产生对话,而写则让学生走出文本运用于实践。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从文本走到文本外,又超越了文本的作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道德上得到进一步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作业的写就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体现。
三、课堂作业设计要有新意
除了书面作业外,教师还可以其他形式的作业,布置一些形式多样、内容灵活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使课堂作业设计有新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要想让学生愿意做作业,喜欢做作业,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业,可以将作业与游戏、绘画、表演、故事相融合,使其具有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在写作业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语文作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在设计三年级阅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的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找出秋的图画,找秋天,秋天在哪里?表演:秋天都会有些什么,它们都能发出声音并且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二年级《风娃娃》一文的作业设计中让学生画一画:风娃娃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又会为人们做些什么?
这样的新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使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愈浓,完成效果也愈发明显。
四、作业内容要具有趣味性
现如今的学生一听到“作业”二字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他们把作业当作了一个包袱,越少越好,最好是没有作业。那么让课堂作业变得有趣;让学生喜欢上课堂作业;让课堂作业的设计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内容联系实际的趣味作业,“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题目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关键词】古诗词 想象力 情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如下几方面障碍:一、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理解较为困难。二、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难以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让小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展开联想,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二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见到那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夏天的“连雨不知春去,一觉方觉夏深。”;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这样,便将对于小学生来说略显枯燥的古诗词生动化,引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古诗;积累;写作运用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并将古诗运用到习作中呢?我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了从古诗积累到写作运用的“三部曲”。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整为零,丰富积累
1.开辟阵地,营造氛围
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我在黑板左侧开辟了“每周一诗”栏目,将每一周必须积累的古诗抄在这个栏目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黑板上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学生玩耍之余,抬眼一瞥,无意间诵读,会加深对这首诗的印象。
此外,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贴一些后续要积累的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到新鲜,乐意主动去诵读、记忆。通过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2.精选古诗,灵活延伸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但我发现,在“厚积”的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有的教师一股脑地把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积累材料使“乱花渐欲迷人眼”。沸沸扬扬的阅读和背诵中,学生未必能收获多多。有可能是打开积累本,积累在眼前,合上积累本,积累就为“0”。所以,要精选古诗文!我以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为蓝本,又在诗文海洋中精选了“季节诗”“壮志诗”“抒情诗”“思乡诗”“爱国诗”等作为中高年段学生诗文积累的重点。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激活库存,灵活运用
1.在阅读情境中回忆
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古诗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师可灵活借助其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诗句。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如,阅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引导学生回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阅读《黄果树瀑布》时,引导学生回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课文情境与诗句的情境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课文情感与古诗情感相互促进,情意共生,更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2.在生活语境中运用
生活中许多情境与古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相关联,教师要善于捕捉其关联点,有意为学生创设运用的语境。如,春天到了,百花争艳,用一句古诗描写校园的一角;中秋之际,用一句古诗来表达你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创造与利用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进教室,我正要讲古诗,发现黑板上还残留着昨天写的板书。于是,我开始找黑板擦,在教室里前前后后找了两圈都没找到,正当着急时,数学老师手拿黑板擦进来了,顺手放在讲台上。我灵机一动,问道:“谁能用诗句形容一下刚才的整个过程?”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巧引妙借厚底蕴,文有诗词言自华”――沁入诗香,文采斐然
在积累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相关诗句嵌入作文,给作文增辉添色。想让学生习得引用古诗的方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片段练习,填写诗句
先让学生在片段练习中尝试运用古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片段,用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填入相关的诗句。
例如,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诵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你如同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广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
此类片段练习把现代文和古诗结合了起来,与我们的习作十分相似。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写这样的片段入手,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逐步领会引用古诗的方法。
2.课内作文,选用诗句
利用课文中的习作,在习作前提供与本次习作主题相关的诗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引用古诗句。如,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树叶写“秋天的树叶”为例,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或者引用亲自实践、观察耐心的诗句,或者引用描写秋天的诗句,并提供了两组参考诗句。第一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第二组是:“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这样提供诗句作为参考并加以选用,如同给了学生“一根拐杖”,让他们尝试着自己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