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原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卖炭翁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卖炭翁原文范文第1篇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我训练学生感知事物务求做到两点:

1、感知事物前蓄情于臆,即要求学生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无论感知的客体是日月星晨、风雨雷电,还是山河田野、花木鸟兽,抑或是亭台水榭,在感知前要广泛搜集与之相关的名人诗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景点介绍。并在反复阅读中受到感染,生发激情。

2、感知事物中融情于物,即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

(二)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积累,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

1、“画面”描述法。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下来。

2、绘画或照相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勾画出来,然后旁注文字说明。

二、精心策划“小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一)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训练举例:反复诵读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后,驰骋想象,用短文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情景。学生受到课文插图启发,又从古装影(视)片上获得了表象积累,因此,基本能够完成。

(二)进行扩展性想象训练。此举是让学生根据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在体会原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从而使不具体变为具体,无声变为有声,形象更具体,更色彩鲜明。

训练举例:赫耳墨斯笑着问明宙斯和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看到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由于受到原材料中“笑着问”和“爱慕虚荣”的启示,学生们大都能够想像出赫耳墨斯的神情。

(三)进行延伸性想象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

训练举例:“卖炭翁”的炭被抢,他悲愤交加,离开“宫市”后将向何处去?请续写结尾。

这项训练是以原材料中言犹未尽的情节为起点,要求学生依情定势,合理想象,延伸情节。有的学生接着写:

卖炭翁因只换回半匹红绡。他不敢回家,自己将半匹红绡系在村头干枯的老槐树上,含恨上吊自尽了。

有的写“卖炭翁”早就恨透了腐朽的朝廷。炭被抢后,他愤然离开宫市,走上了杀富济贫、与朝廷为敌的道路。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从对比想象、假设想象、逆反想象等方面进行。

卖炭翁原文范文第2篇

一、营造民主宽容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民主是一座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生之间民主气氛浓,学生的积极性高,学语文自然也就轻松。学生只有在民主氛围中,才能各抒己见,交流思想,增广见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学会宽容,学会民主,学会善待学生的离经叛道,惊世骇俗,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讨论的空间。

如上《愚公移山》,讨论“愚公不愚和智叟不智”这个问题时学生会发问:“我觉得愚公很笨,为什么不搬家?”“愚公不打个山洞过去?”“愚公这样做破坏了自然环境。”

上《曹刿论战》,有学生说:“我觉得鲁庄公不能用‘鄙’来形容。他善于听取他人的教诲,不耻下问,并能任用默默无闻而又敢于自荐的人,这也是他的优点。”不再是鸦雀无声的课堂气氛,不再是独脚戏式的表演。宽容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少了那些唯唯诺诺的学生,多了一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二、打破常规教学,引起学习兴趣

教学最大的失败是学生厌学,最大的成功是学生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出发采用富有新意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故意误问。如《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有遗男,始龀,跳往肋之”。教师不直提“遗男”,而故意误问“孩子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乍一听,傻了眼,再一想,恍然大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孀”“遗”二字的印象特别深刻。

2.变换角度设问。教《卖炭翁》时,我说:“‘半匹红绡一丈绫’,这宫使挺客气的,即使不给,卖炭翁也没办法呀。”学生一听,似信非信,感觉又对又不对。一会儿,就有同学问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是宫使巧取豪夺、掩人耳目的伎俩。经过了这一设问和解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有意识地增减教学内容。在朗读《祖国的大豆》“从西周到秦汉时期,大豆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种植,是人们的重要粮食之一”一句时,我特意漏下了“主要”、“之一”两个词。学生纷纷指出我念错了,我故意说这两个词无足轻重,有没有无所谓。”这下,课堂内响起一片反对声,有个别同学竟然让我声明错误,接着是一番争辩讨论。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原文用词的准确、严谨。

4.拓展联想教学内容。这是对教材内容的拓民延伸。想象时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感情,贯彻文道合一的原则。

情节虚构法。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具体想象孔乙己在丁举人家被捕并遭毒打的情景,还要求含有孔乙己与丁举人之间的对话。学生起初情绪激昂,讲述得绘声绘色,但当全班同学发听完一位同学的精彩故事后,全场变得沉默无语。是丁举人之流的残暴与孔乙己的身世引发了他们的悲愤与深思。

结尾伸展法。教《变色龙》一文后,让学生根据结尾想象:奥楚蔑洛夫可能走向哪里?是去市场继续敲诈勒索,还是向将军“献媚邀功”?奥楚蔑洛夫的报复将采取哪些手段?他是否真想“早晚收拾”赫留金?通过想象,学生发言踊跃,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领悟。

三、学会倾听学生讲话,增进师生交流

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往往不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陈自己的心迹,那种近乎绝望的或游移的眼神令你窒息。

其实,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多的应是一个友者,做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给学生一个表情达意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它或许是点燃了那即将熄灭的智慧之灯,或许是唤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田。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的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提一些“邀请”他们讲下去的问题。

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认为怎么样”等,挖掘他们的心灵闪光点。多一些肯定性的笑靥,多一些鼓励性的眼神,让学生与自己共享他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到真正的爱,真正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真诚理解热爱,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爱的倾听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一种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

相关期刊更多

湖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