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微课;教学时间;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各种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快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来进行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给自己充电进行知识的汲取,这中间也包括一大批自学能力很强的学生。于是乎,仿佛是一夜之间,微课这种最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在我们的身边发芽、开花、结果,逐渐受到追捧,越来越热。
自从2001年佛山市教育局推出微课程评比,随后胡铁生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以来,微课在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教育部门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广。笔者所在的福州市也是如此,这几年各种微课制作的培训、比赛层出不穷。笔者也有机会参加了几次培训和比赛,收获颇多,也有一些思考。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微课的思考。
一、微课是什么
1.微课是一节时间很短的教学课堂
微课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要求,对于课本上的某个章节中的某个知识点(包括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所录制的一个针对某类或某个具体学生的教学视频,时间往往很短,一般在5~8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1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来说,微课在时间上确实很短,但是微课结构却可以很丰满。一节微课不仅包括知识的讲解,还包括教学的要求、针对性的练习及解答过程、知识的拓展等。可以说微课就是一节缩小了的教学课堂,一节课堂的节选教学片段。
2.微课的教学内容少而精
微课中所展现的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的、完整的一节节课来说,就如同电影里的一个慢镜头片段一样。微课中展现的教学内容只是针对某门学科某个章节的某个知识点甚至于某个知识点中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某个环节,就如同电影里为了突出某个内容或动作而出现的慢镜头一样,通过很短的一段慢镜头能让观众很容易就可以看清楚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微课也是一样,它把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拆成一个个碎小的知识点,然后一个个地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样就能给学习者缓冲消化的时间,而不是像在传统课堂上一样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大多数不会留给学生太多的思考、消化时间,也不会像传统课堂那样学生在听课时不同的学生反应不同,有的学生听得很明白,但有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来不及反应。所以,相对于传统的、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来说,微课的教学内容确实属于“微小”,但是却可以反复观看,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的疑问。所以说微课虽然微小却很精华,浓缩就是精华。
二、微课制作有什么讲究
1.微课制作一定需要专业人士吗
现在微课制作的培训层出不穷,微课的相关理论也是层出不穷,让人有一种微课很高大上的感觉,好像非要制作成有漂亮的片头、有吸引力的动画、有优质的课件才能叫做微课,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专业的计算机人士或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电脑软件的教师制作的微课,从视觉上会让我们有一种欣赏一件完美艺术品的感觉。甚至有时观看这些微课时往往会让我们只顾看画面,反而容易忽略微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等我们回过神来,微课已经结束了,只能从头再来一遍。
笔者认为微课制作应该回到微课制作的初衷,要明确微课制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观看,是满足学生自学的辅导要求,是给自学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用的,是给自学学生提升自我用的。说白了,微课实际上就是能够反复使用的一节主要用于“一对一”形式下的答疑解惑辅导课。那么制作微课时,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制作出来的微课受众即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心理活动等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制作微课。具体到制作微课时,还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具体环境选择制作的过程。有时录制几分钟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能让学生反复揣摩的小视频是一节微课,录制几分钟实验室的实验演示能让学生反复观摩的小视频也是一节微课,录制几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的解题过程能让学生反复领悟的小视频还是一节微课,把常态课堂上用的课件选一个重点、难点、疑问单独详细地讲解并录制成几分钟的小视频同样是微课。
从微课最终的应用目的来看,只要能让自主学习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只要能让你制作的微课受众很容易从微课中学到东西就是制作成功的微课。微课制作应该起源于草根也应该扎根于草根,微课制作不应该为了各类比赛而产生,它只能为了辅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产生。所以,笔者认为微课的制作不应该是一件很难、很高大上的事情,它应该是一件大多数教师只要学生有需要,他就能很快制作出来的简单的、容易上手的教学辅助手段。微课并不一定要专业人士才能制作。
2.微课制作真的只是制作一个碎片教学吗
现在很多教师制作微课实际上就是为了参加比赛用,所以,他们在进行微课制作时当然只是选取某个最容易出彩的教学片段或教学环节来作为微课制作的素材,当他们参加完比赛后这个微课往往会束之高阁,很少有人用它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他们也很少再去制作和该微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微课。学生如果观看了这个微课之后收获颇多,想继续观看和该知识点有关联的所有微课时,就会发现该微课就是一个孤零零的教学碎片,再也没有其他微课供自己自学了。
所以,笔者认为制作微课时制作者应该根据学科知识结构列出一个微课制作的序列,然后尽量按要求完成所有微课的制作。如笔者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如果就地球运动这一章节而言,就可以分成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两大块,往下可以细分,如自转的方向、自转的周期、自转的速度、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还可以分成昼夜的交替、时间的差异等。如果我们在进行微课制作时充分考虑到按照知识结构来序列化制作的话,微课就不只是孤零零的碎片教学了。
三、微课适合所有学生吗
从一节微课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来看,在短短的十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中老师只能就一个小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讲解,而且还是非常细化的分解,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反应、思考环节。所以,应该说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获得提高,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1.没有特别满意的微课资源
我们发现,现阶段网络上的一些微课有很多没有体会到微课的实质,有粗制滥造之嫌。比如,有一些微课竟然直接拿课堂实录的一部分来充数,还有的并没有考虑到微课的一对一辅导功能,还是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反应。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太多老师制作的大量优质的教学微课并没有上传到网络平台,这些微课作品由于没有好的网络平台或者是出于制作者的一些顾虑被制作者收藏在自己的电脑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求教育的组织者出面提供相应的网络平台或鼓励制作微课的老师建设自己的网络交流平台(网络空间),然后把大量优质的微课放在平台上或自己的空间,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访问获取微课资源进行观看学习了。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在就要求老师建设好自己的空间并把自己的一些精品微课、精品练习等放入空间中,然后鼓励学校的学生访问并评比。
2.学生都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吗
众所周知,微课制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自学,微课可以对自主学习的学生起到一对一辅导的作用,但是学生真的都适合微课学习呢?我们都知道,每个老师在进行微课的制作时肯定会有学生的学情分析,一般情况下他都会以自己所教的班级为依据。学情不一样,制作的微课理解起点也会不同,这种情况对于知识储备少的学生就比较难理解。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也都有体会,有不少学生在现实中给他进行一对一辅导时都会迷迷糊糊,也就是说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确实存在智力上的差距。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根本没有自控能力,他们就没有办法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也不会找到大量的微课资源观看提升。
在现阶段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平台日益完善,甚至各种移动网络平台大量出现的情况下,按道理微课资源的获取应该很容易,但在许多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多少电脑,也可能是没有网络信号。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都较强,也很难获取微课资源,也没有办法很快地提升自己。
四、微课能大量应用于课堂吗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位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进行的传道授业解惑过程。课堂上几十位学生的智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能照顾到学生的平均能力,不能讲解得太深,也不能讲解得太浅,布置的作业也是相同的要求,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微课制作的最终目标是能让更多的学习者(主要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检验一节微课能起到多大作用关键在于微课有没有被学习者从网络平台上下载观看,还要取决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
在微课的热潮中,一些学校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上微课,把微课融入传统课堂。笔者为此也做了一些尝试,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尝试,认为微课和传统课堂完全结合是不可能的,微课只能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
现在多数学校的传统课堂教学都大量应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媒体的展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知识的结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过程等。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作用,引导大多数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导大多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学科技能。而笔者自己制作的微课则大多数情况下放在课堂末尾时展示给学生并告诉学生下载地址或直接到老师的电脑上下载,将微课展示给学生,只是能让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后有一个通过观看微课对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的途径。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播放某个知识点的相关微课,笔者经过尝试认为,还不如老师直接在课堂上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或直接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更能照顾到班级的大多数学生,更能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因为老师直接在课堂上讲解或演示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快慢、难易、语速、语气,老师还可以随时停止讲解演示和学生互动。但如果播放微课只能根据制作微课时的学情分析来观察学生的反应,照顾到的学生就会少很多。
综上所述,在这个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出现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是教育的与时俱进,但是却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毕竟是经过时代的洗礼,经过古今中外多种教育教学理论的磨合才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网络时代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它更应该用于学生的个人学习、个人提高。它在个人自主学习方面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选择性、可控性。所以笔者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一种补充。它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情况有选择地观看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微课视频,从而达到对传统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芳芳,钱凯.微课与传统课堂对比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28).
如今是网络信息全民化的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微电影迎合着现代人追求高速、高效的心理,获得众多人群的喜爱和追捧,而微课对于大家来说却是一个新词。在准备这节音乐微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什么是微课?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怎样才能设计出一节好的微课?
微课又称微课例或微课堂,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某学科知识点的教与学,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专家同行点评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而在我看来,一个“微”字就可以说明微课的关键所在。“微”字意味着微课的上课时间短,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少而精,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一般来说微课有四个基本特点:时间短、内容少、容量小、情景化。例如,微课的时间在5—8分钟为最佳;课堂只需要关注一个知识点的解决;视频容量只有几十兆,而且采用支持网上在线播放的常见格式(RM、WMV、FLV等),方便教师和学生播放、下载保存到手机或手提电脑实现移动学习。微课最具特色的是可以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师教学设计虽然紧扣学生的学习需要,但可以不需要学生在场学习,教师只要在录制视频时预设教学场景,把握知识点的演示或讲解就可以了。这样对缺乏名师指导或者交流不便、讯息落后地区的学生很有益处,他们可以通过观看网络微课视频,获得更多优秀教师的学习指导,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反馈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疑惑之处,因此扩大了教师和学生群体交流的数量和范围,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正因为微课是课堂教学与网络信息化结合的产物,带有科技产品易传播、高浓缩、易保存的特点,所以对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观摩反思、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多有益处。
获得对微课的感性和理论认识后,我尝试结合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为设计一节音乐微课《认读四分休止符》制定了四点原则,力求借助微课的力量发挥出音乐教学的最大特色。其内容如下:
1.选择一个典型知识点,力求准确表述课题
微课的教学知识点通常要选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重点、难点或疑点,而且是大多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需要教师引导解惑的问题。知识点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一样重要,不同的是传统课堂除了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还安排了其他环节的活动游戏,而微课的内容则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精练、浓缩的精华。那么,如何将知识点表述到课题中呢?课题如果笼统模糊,就难以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例如,我的这节音乐微课的知识点是认读四分休止符,它是音乐识谱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难点之一。该课是以学唱歌曲《野兔饿了》为例,最初将课题拟订为《野兔饿了——认读四分休止符》,这样无疑是模棱两可的,让观看者迷惑不解:知识点是四分休止符吗?《野兔饿了》是什么?四分休止符和《野兔饿了》两者有何关系?在经过仔细认真的思考后,我将课题改为《认读四分休止符》,下面留下副标题“以歌曲《野兔饿了》的学唱为例”,这样知识点一目了然,课题主次分明。
2.把握教学时间限制,教学策略直观可操作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的授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不超过10分钟为佳,因此教师教学要突出教学主题,教学设计力求精确到学习过程的每一分钟。因为微课主要是视频方式教学,所以采用的教学策略要直观、可操作,学生观看视频后才能较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点。这节音乐微课《认读四分休止符》授课时长9分52秒,根据低年段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学生通过寻找休止符、听读休止符节奏、模唱包含休止符的旋律、打拍子哼唱有休止符的歌曲等音乐游戏活动认读四分休止符,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层层递进,教学策略明确、具体、可操作。
3.教学环节完整精练,评价及时有针对性
一节传统的音乐课通常包括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导入、正课、总结、评价。完整的课堂环节将教学内容头尾前后衔接,学习过程和最终效果方能精彩纷呈,这个原则对于一节最多10分钟的微课一样重要,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是教学的评价部分,教师需要用明确具体的评价手段和测试方法去反馈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不能想当然认为学生跟着自己设计的流程就一定能学会某个知识点或技能。例如在本节课中,我创设“找陷阱”的游戏场景导入;再以探索模仿实践创造的思路讲解学生在节奏、旋律、歌曲、创编活动中怎样认读四分休止符,完成正课的学习;最后以新游戏“跳格子”作为课后练习巩固四分休止符的认读,学生可在此游戏中小结和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4.教学课件简洁大方,视频清晰、音响优美
人们都喜欢画面清晰且音响优美的视频,这是一种普遍常见的审美心理。尤其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更应重视视频制作的色彩、光线、周围环境以及音效问题。考虑到大部分学校缺乏对教师、学生、课件多机位同时拍摄的录播系统,微课提倡教师独立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教师独立录制微课的常见方式有几种:(1)DV+白板 ;(2)手机+白纸 ;(3)录屏软件(把屏幕操作录制成视频的软件)+PPT ;(4)手写板+录屏软件+PPT等。我的音乐微课选择了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来录制PPT课件,软件集中的“画中画”功能在屏幕上能同时显示演示者和PPT幻灯片,非常实用也很有特色。视频的整个录制、剪辑、生成过程基本可以独立完成,完成的视频画面清晰、音响和谐。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微课之所以推荐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理由是该软件无须特别安装,而且对外部图片、动画、声音、影片等众多文件都能够便利的调用,内置的丰富动画和大量音效足以应对日常工作的使用,是很多老师教学演示时最为熟悉的“工作伙伴”,而Flash、Authorware 等稍复杂的动画软件因其所需的电脑技术高、制作时间长等难度而甚少被人采用。当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和软件录制的微课视频,只要作品令人感觉赏心悦目,都是大家提倡和支持的。
综上所述,回顾自己参赛的过程并展望微课的发展,我认为微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倡导的师生自主、移动、多渠道学习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未来极可能成为传统45分钟课堂教学的课外辅助形式。而且如果微课能与网页技术结合,学生可以在观摩微课视频时回答教师设定的学习问题,在螺旋式上升的学习中提高思考的能力,还将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紧密性、互动性。当然,我们也应当注意微课的使用应恰当、合理,避免滥用科技手段浪费个人精力和学习资源。
关键词:微课堂;摄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130-03
数年来,笔者曾多次拍摄制作课堂实况录像,在拍摄过程中,努力克服设备较简陋的困难,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也积累了一定经验。近年来,微课堂出现,笔者又加入微课堂大军,刚接到“微课堂”拍摄任务,十分困扰,不知道“微课堂”为何物,为了做好微课堂视频,查阅许多资料,进行实践探究,得出一些心得,有了些微体会。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来摄制课堂实况录像片的实践,就如何摄制好微课堂实况录像片与同行们进行探讨,以求进步。
一、认真准备,把握中职微课堂特点
“微课堂”是一个教学视频管理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互动的教学平台,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而开展的精彩而简短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认真准备是摄制微课堂实况录像的基础。有人认为,微课堂时间短,微课堂摄制无需专业摄像设备及摄制团队;也有的人认为,微课堂实况录像片拍摄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执教教师。只要教师的执教水平高,作为拍摄者不必做太多准备,只需把执教教师的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录下来就行,就一定能拍摄出水平高的优质微课堂实况视频。事实上,就算教师的课上得再好,如果在视频中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出来,就不能说是一堂很好的录像课,比如:声音听不清、学生电脑闪烁不停、师生场景切换不合时机,等等,这都有可能造成微课堂视频质量不高。一节好的微课堂视频,需要执教教师和拍摄者的共同努力,为了避免因重复拍摄制作而浪费人力物力,拍摄前,我们只有做到认真准备,才能更好地把握微课堂特点,体现授课教师特色。
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分为与授课教师、学生等人员配合和拍摄者自身技术两方面着手。
(一)人员准备
第一,拍摄前做好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拍摄人员的沟通工作,对需要拍摄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演练,以保证正式拍摄时课堂教学活动能顺畅地进行。第二,拍摄前,与上课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做好预约,拍摄时间安排,商定拍摄时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设备的摆放位置以及学生座位安排等事项。第三,教师上课时用到的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料的格式、字体、大小、颜色、背景等事先查看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并将资料保存好以备后期的编辑制作之需。第四,教学媒体的应用,应充分发挥常规教学媒体(投影、录音)的作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要应用得当,使教学视频有较强的示范、借鉴作用。第五,布景:背景不要太亮,不能有横竖条纹;一些装饰物品不能太鲜艳,以免喧宾夺主。
(二)技术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一份脚本。微课堂拍摄前需编写脚本,内容包括:所要拍摄的场景、特写镜头和各分镜头的时间长度等。
脚本编写和镜头设计应充分体现中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突出微课堂特点。中职学校通常是按专业与企业岗位呈现相应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因此,微课堂作品通常是技能操作关键步骤的示范、专业技能知识点讲述,或是课程重点、难点的突破等,呈现的时间通常是8-10分钟。拍摄相关准备工作必须围绕微课堂这一特点展开。
其次,是精心设计需要呈现的画面。镜头设计非常重要,镜头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画面的优劣,甚至关乎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摄制者必须根据上课教师教学设计,巧妙地运用摄制技巧,画面既能突出教师特色,又能强化重点、难点,达到比现实课堂更佳的直观效果。
画面设计要着重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画面。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微课堂虽然微小,但在拍摄中仍须体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恰如其分地反映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画面要系统、完整、连贯地反映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如果只拍摄教师,忽视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活动,就不能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情况,也会影响视频的客观效果。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反映学生听课、思考问题及回答问题的画面,要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定,比如:上课教师授课前是教师亲切的笑容、学生期待的表情,教师授课过程中可穿插个别学生认真听、做的特写,结束时学生满足的笑脸特写等。当然,必须注意反映师生互动要有机联系,互相呼应,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反映学生活动而影响教师一些重要动作的连贯性。
二、合理拍摄,遵循中职教学规律
(一)恰当设置机位,正确使用景别
一般使用两台摄像机,两部机一般在一前一后拍摄。拍摄课堂教学案例或微课堂课例,实际就是采用长镜头拍摄,用推、拉、摇等手法,多景别、连续地对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连续、完整和真实地进行摄录。如何拍摄得最好,关键就是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好景别的变化。
常用的景别有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从微课堂视频来看,拍摄教师讲课、板书、操作电教设备等使用较多是近景,当拍摄主置相对固定时,应根据动作转换景别。如根据教师伸腰、伸手动作的动态方向把镜头摇动推至屏幕或被提问的学生。准确把握时机、速度尽量让转场顺滑。拍摄学生活动较多使用中近景。必要时也可用特写表现教师的情感或神态,或表现较为重要的板书内容、教具的示范和电教媒体的演示,等等。
近景的好处是既能看清教师讲课的表情,又能看清板书,中近景的好处是能最大限度地显示教学活动中的全部内容。后面的摄像机作为主机,一般保持近景,以黑板为背景,以拍摄教师为主要对象,记录教师的活动,以近景为主,前台摄像机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反映学生学习中的听讲、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前台摄像机的景别变化较大,保持中景反映全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不时表现局部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用中景反映几组学生的学习,用近景或特写反映单个学生的学习、回答问题和动口动手以及能力训练的细节,用摇镜头来展现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
(二)根据教学规律,合理使用拍摄技巧
微课堂视频拍摄内容应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中职“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规律,真实反映课堂中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因此,必须熟练掌握稳、准、匀、平、清等拍摄要领,保持摄像头清洁、远离强光刺激,确保光线充足(必要时可使用带灯光的摄像头),调整摄像头距离,更要有选择地、合理地使用拍摄技巧。拍摄中运用到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拍摄:画面稳定,聚焦清晰;画面推拉摇移跟等运动平滑。如:提问环节展示。
(2)构图:突出拍摄主体,符合美学原理,充分考虑画面的方向性。
(3)抓拍:熟悉课程内容和进程,及时抓拍有关画面(跟上进程);注意特写的应用,清楚展现有关细节。
(4)切换:画面切换准确、及时、流畅、无跳跃;切换方式用硬切,如用迭化,时间一定要短;合成画面要始终保持教学进程、内容的完整展示。
(5)录音:教师声音拾取建议使用无线话筒,学生声音通过2-3个外置话筒进行拾取。还应注意各路声音均衡。
(6)补拍:实拍时,必须有学科教研员在场审看,随时发现问题,决定重拍或补拍。有些场景或活动需要通过后期拍摄完成。
三、后期制作,提高微课视觉效果
(1)编辑的作用。编辑的作用首先是实现镜头画面间的连续过渡,包括磁迹的连续过渡和画面、场景的连续过渡;其次是取舍素材,渲染气氛,提高教师授课效果。因此,必须做到:第一,镜头组接要合理、具有艺术性;第二,信号过渡要稳定,具有连续性。
(2)编辑的工作。其一,是取舍镜头,主要是将那些繁琐、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对同一动作的内容,如:学生练习、实验、分组讨论等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使整片达到规定的8-10分钟的长度。其二,在视频中插入一些课堂拍摄时漏拍或补拍的镜头,以保证课堂信息的完整性。其三,瑕疵镜头的处理,如常见的镜头晃动问题,可通过后期制作软件解决画面抖动问题。
微课视频剪辑时应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和流畅,注意教师行为的方向及师生间的空间关系,要让观众感到所有的画面是一气呵成的。
(二)后期合成讲究统一
后期制作应根教学需要,在不违背镜头组接的原则和转换技巧的基础上,对教学视频做些技术性和艺术性处理,以便更好地再现教学的真实情境。如果在拍摄过程中无法当场一次性完成高质量的精品微课视频,的确需要非线性编辑时,可以用Premiere,After Effects,绘声绘影等非线性编辑软件。 1片头片尾制作
片头、片尾的作用主要是向观众展示上课教师和制作人员的信息,通常是视频、字幕、动画、特效等元素的合成,片头主要包括课题名称、主讲教师姓名、职称、单位等信息,片尾可以出现制作单位及人员、鸣谢的人员和单位等。注意该环节时长不宜超过25秒。
2后期合成输出
一个完整的微课视频项目制作往往是比较繁琐的,录制完成后还有很多的基础细节需要完善处理,如:背景音乐、画面的色彩调整、旁白的叠加,等等。后期合成要力求风格统一,避免过度渲染导致视频花哨喧宾夺主、不协调等现象的发生。
教学视频后期制作完成后,先浏览作品的总体效果,如果有瑕疵,继续修改;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便可导出视频。导出时应进行视频格式的选择,如:放到网络上,应为WMV格式或其它流媒体格式。
由上所见,摄制好一个完整的好的微课堂视频作品,不光需要扎实的专业摄制基础和良好的美感,细致和耐心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电教工作者理应不断去学习、探索、积累和交流,录制出更多更好的微课教学作品,通过网络视频技术传播给更多师生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思善编著.电视节目制作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徐秦芳.浅谈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的摄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20).
来到小人国之后吸引我的反倒不是这个缩小版的荷兰国,而是众多荷兰家长和孩子们组成的“微课堂”。
在水专题园区,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正在给鹿特丹集装箱港口的货船装货。他把那些近似正方形的小木箱搬上去又搬下来,陷入思考。妈妈在旁边先是用荷兰话不知给儿子讲述着什么,只见她讲完后自己动手搬了起来,不一会全部货物整齐地排放在船舱里,然后她又把货物卸了下来,示意儿子自己去装。我大概猜测出,这位妈妈在教她的儿子如何把货物整齐并且尽可能多地装进船舱。这小人还真是一个现成的“微课堂”。
无独有偶。在发明主题园区里,一对父子正在摆弄一个微型铺路机,这就是小人国里的动态设备。爸爸“发动”了铺路机,将其直接交给儿子,结果“路”是铺出来了,就是看上去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爸爸倒是淡定,继续在一旁指挥,结果“路”竟然开始变得直起来,父子二人开心地击掌庆祝。我也大概猜出这位爸爸正在教儿子如何使用铺路机。这小人国的作用还真不小呀!
感叹着来到了城市专题园区,看到一位老爷爷领着小孙女站在一栋豪华的别墅前面,声情并茂地讲故事。他一会指着别墅里的“土豪”,一会儿让小孙女看一眼旁边不远处小餐馆的服务员。小女孩认真地听着,时不时露出抱歉的笑容。我猜测这位老爷爷正在给小孙女讲述着学习与未来的关系吧!虽然用这种方法激励孩子学习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在小人国里孩子们亲眼目睹了“未来生活”,体验肯定更深刻一些吧!
在往回走的路上,一对夫妻蹲在风车前教儿子推动风车,有说有笑。这次不用猜,他们肯定是在给儿子讲述风车如何造就荷兰的历史。我不得不赞叹,这个“微课堂”真的是包罗万象。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儿童立场;微资源;微策略;微生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50-03
当下社会,“微”算是个流行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民的行动和力量在无组织状态下集结,同样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微民造就微动力,在网络中迅速呈现出精彩的微生活。在这个“微时代”到来之际,教育当与时俱进,品德课堂自不例外。
一、挖掘教材微资源,“微”出深度
教材中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后面都蕴藏着编写者的意图,教师应钻研教材,准确还原教材的编写思路,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微资源开展教学。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你帮我 我帮你》教学设计时,教师发现了教材中一幅不起眼的简笔画――一个小女孩抹眼泪的照片,其中透露出许多信息,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我们来看看老师的预设:
(出示教材图片)这是小女孩贝贝――她正在哭鼻子,她为什么哭了?你来猜猜。你会怎么帮助她?自己先想一想。
A. 摔了一跤:可能是这个原因,你会怎么帮助她?
*帮她轻轻揉一揉,扶她去医务室――真是个能干的孩子。
*你的问候能够减轻她的疼痛。
B. 考试考砸了:可能是这个原因。你会怎么安慰她?
*现在我就是贝贝,你来安慰安慰我。
*把答题的方法教给她――你把答案给我抄一下吧,这样更方便。这样的帮助方法好吗?为什么不行呀?
C. 受同学欺负了: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你会怎么帮助她?
*有了你的安慰,她心里一定不那么委屈了。
*找对方评理,你能像大人一样处理问题了。
D. 受到批评了:你会怎么安慰她?
*安慰她――你怎么安慰她?
*告诉她以后认真做作业――少让爸爸妈妈操心,自然就少了批评。
*陪着她――陪伴在她身边就是最好的安慰。
几乎被人忽视的一张小插图,经过教师的认真挖掘,居然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小女孩哭泣的原因,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初步掌握了帮助别人的简单技巧,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二、合理使用微策略,“微”出精彩
1. 微故事,大启发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故事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学生能通过故事激感,感悟道理。”微故事注重简短精炼,更具生活气息,更贴近学生实际。一位教师在执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时,就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小故事:
“小杰,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他聪明能干,还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可读六年级那年,他吸了第一口烟……”
听到这儿,教师让学生猜猜:小杰当时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吸上了第一口烟?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学生纷纷议论,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好奇,有的说可能是经受不起别人的诱惑,也有的说可能是一时逞强,觉得吸一口没关系……
“由于好奇,他吸了烟。香烟的滋味让他难以忘记。于是,有了第二口,第三口……渐渐地,他上了瘾。由于没钱买烟,他就偷偷拿爸爸的烟,甚至偷钱去买烟……终于有一天被发现了。爸爸狠狠教训了他。从此,他索性毫无顾忌地公开吸烟。他逐渐开始了逃学,和一群小混混走到了一起。直到有一天,他和几个同伴合伙偷了一家商店的香烟等钱财,被公安机关抓捕……”
“故事结束了。如果你是此时的小杰,又会想些什么呢?小杰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现在的你还会因为好奇去尝试第一口烟吗?”在学生的唏嘘声中,教师把一个个问题抛了出来。在交流中,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拒绝第一口烟”的重要性,斩钉截铁地表示绝对不会去吸第一口烟。我不能肯定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他们能不能兑现今日的承诺,但我们完全相信,此时此刻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因为同龄人小杰的故事已经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内心。小故事,大道理。课堂中的微故事就这么简单,也许没有浓郁的色彩,也许只是平常生活中的点滴,但就是因为平凡、真实,反而更能触动心灵。
可见,恰当合理地使用好微故事,常常会令课堂流光溢彩。
2. 微游戏,大体验
品德课程是一门“体验课程”。从儿童的体验出发,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验。如一位教师执教《我爱学习》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学习非常有趣”时,安排了这样一个体验活动:
师:生活中有趣的现象还多着呢!你想动手来试试吗?这是一把梳子,这是一堆纸片,现在要让纸片跟着梳子一起走,你觉得可能吗? (教师比划了一下)
生(纷纷摇头):不可能。
师:不可能吗?老师要把这个不可能变为可能,让纸片很听话地跟着梳子走。大家想尝试吗?
生:想!
师(故作神秘):要想使梳子具有神奇的魔力,就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来做:请大家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轻轻打开桌上的盒子,每个人拿起一把梳子。(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师:现在请你拿起梳子,在自己的头发上面来回梳呀梳,梳得越起劲,梳子的魔力越大哦!
师:请你把梳子轻轻放到纸片上。
生1(惊叫):哇,吸起来了!
生2:梳子真的有魔力了!
师:好玩吗? 你再在自己的衣服上试试!
生:又吸起来了!
师:小纸片跟着梳子一起走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好像听妈妈说,这叫摩擦起电。
师:对,这就是神奇的摩擦起电!
这是一个小小的体验活动,道具仅一小堆碎纸片和一把小梳子。但在教师故作神秘的诱导下,孩子们却特别开心,每一个孩子都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小实验的有趣,明白了生活中原来藏着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从而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品德课堂中的微体验注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真切体验,操作简单却富有实效,全员参与且深有感触。课堂微体验,真正体现了品德课堂的活动性特点。
三、捕捉课堂微生成,“微”出大爱
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转化和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生成资源往往就是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就要求教师有一颗包容细腻的心,从儿童立场出发,及时把握生成,准确捕捉富有教育意义的微生成。
1. 微心声,我倾听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说话,并善于从中捕获学生内心世界的大量信息,让品德课堂因为懂得倾听“花开的声音”而更精彩。再以《我爱学习》为例,当老师把一只小蜗牛带进了课堂: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是谁呢?(教师把绿叶上的蜗牛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生:哇,蜗牛!
师:知道小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生:我知道蜗牛喜欢潮湿的地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百科书中看到的。
师:爱看书的孩子知识就是丰富!那你们知道小蜗牛喜欢吃什么吗?
师(对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学生):你来说。
生:老师,这只小蜗牛是死的还是活的?
这完全是答非所问!看来这个男孩根本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我们看老师的处理――
师:你想知道小蜗牛有没有活着?
(生点头)
师:那你上去碰碰它。
小男孩兴高采烈地走上前去用小手轻轻碰了一下蜗牛的触角。投影仪下,那只蜗牛“嗖”地一下子把细细的触角缩了回去。太神奇了!孩子们都发出了惊叹。就在惊叹声中,那只蜗牛又伸出了细细的触角。这小小的插曲让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而又有趣,教学又顺利地继续进行了。
每个孩子都是有着自己独特体验的个体。当孩子完全答非所问、不在状态的时候,教师站在了儿童的立场,低下身子倾听了孩子的心声。因为教师用心去倾听,用情去感受,用爱去包容,才让教学成为了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过程。
2. 微动静,我留心
留心学生行为中的微动静,就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这需要老师耐心、细心地去发现,捕捉有教育意义的那一瞬间。
例如,在《你帮我 我帮你》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请孩子们找找班级里乐于助人的小伙伴,把帮助过你的、最想感谢的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写在一朵彩虹花上,然后在音乐声中把这朵彩虹花送给他,并对他当面表示感谢。当一个小男孩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彩虹花送给后面的一位小伙伴时,发现自己却两手空空――没有人把彩虹花送给他。于是不甘心了,想讨回自己送出去的那朵彩虹花。没想到,那位同学却紧紧抓住不放。男孩不高兴了,两人的冲突一触即发。见此情景,他的同桌――一个可爱的女孩子,轻轻地拍着男孩,细声地安慰着他。老师过来轻声问明原因后,先安抚男孩,然后轻轻拉着女孩的手走到了前面,示意大家静下来。老师问女孩:“刚才老师发现你在轻轻地拍同桌的背,是为什么?”女孩说:“我想安慰他。”老师高兴地说:“你在同学不开心的时候,给予了安慰。老师要把这朵漂亮的彩虹花送给你。”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上述案例中,女孩轻轻地安慰受委屈的同桌,这就是“你帮我 我帮你”话题中最生动的例子。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细微动作,并把这一有价值的生成信息纳入教学,从而成就了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