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孟子二章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读 诗歌 小说 文言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怎样尝试“读” 的教学方法泥? 对不同的体裁的课文, 采取读的方法各有不同, 各有侧重。
一、关于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重在“读” 。俗话说: “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根据心理学的探讨, 中学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期。青少年记忆力最旺盛, 要把握这个大好时机, 加强记忆力锻炼。我每教一首诗歌, 首先板书文题, 介绍文学赏识和背景, 然后指导学生默读, 阅读, 放声朗读, 读出表情, 读中求义, 结合课下小字注释, 理解诗句。接着提示学生串讲诗句, 把握诗的中心, 诗句在什么环境中形成。教师略加指导范读, 范读时注意表情, 读出韵律、掌握韵角, 让学生对照自己读与教师范读之间的差距, 自己随时纠正, 教师逐句串讲联篇, 点出诗的中心。例如讲解的《沁园春?雪》,同学们接触时间, 一九三六年, 让学生回忆教师已介绍过的当时社会背景。二月,天寒, 北国更是寒风凛冽、暴雪狂飞, 接着出示词题,“ 雪” 字, 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清晰感。让同学们想象同志写这首词的心情如何。教师进行范读, 让同学们了解这首词具有磅礴的气势。然后指导学生默读,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无形的思考。默读可以用眼睛扫视, 把全句整行的文字符号作整体识别。根据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法。朗读的好处很多, 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从而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人体味, 又有利于促进记忆, 通过“ 熟读成诵” , 积累语言素材, 激发联想和想象, 启发顿悟, 深化理解,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锻炼口才, 提高口语表达力,力求把这首词读得准确, 达到会背。结合课下小字注释, 理解词句, 教师串讲, 点出上半阂, 写北国雄伟壮丽的雪景; 下半阂评价历代帝王将相, 真正称得起英雄的还是当代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全词的主旨句: “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范读、默读、背诵几种训练交替使用, 以“读” 为主体, “读” 统占课堂。这节诗歌教学、学生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顺利地完成这节教学任务。
二、关于小说教学
语文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读”这种方法的独特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法上一般也应以“ 读”为主, 以讲为辅。在教师精心指导下, 有的放矢地读。教师必须把知识技能、思想教育、情感培养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 把文与道、文与理、文与情紧密结合在一块, 体现很强的人文特色。在设计教案和教学程序时, 要具有创新意识,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求新、求变、求异, 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要严格要求学生读、培养自读习惯。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内在的驱策和激励。课前预习, 以阅读、朗读相结合,课堂教学以精读、略读、速读、跳读相结合。例如: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 他们爱读小说, 针对这篇外国名篇,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首先板书文题, 提问小说三要素, 根据预习, 提问小说中所设及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故事情节是按照小说中的主人物的思想“ 变” 这一线索, “ 变” 其根本原因是围绕这个“钱” 字, 于是我在文题下, 黑板中心写了一个字形较大的“钱”字。在分析指导外国小说教学上, 反复指导学生精读重点段。对小说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人物的刻画, 环境的描写作全面细致的理解。精读铆练要求对小说由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 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反复思考和深人理解, 掌握课文实质,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点出课文中心。至于略读, 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 其特点是“ 提纲掣领” , 就是提纲掣领地把小说的基本内容, 主要思想和写作方法领略一遍。本篇小说除精读重点段外, 其余均为略读、速读、跳读等方法, 几种阅读方法综合使用。通过学生反复有目的朗读, 用几个问题可概括课文内容, 检查阅读效果。由于课前认真阅读小说,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课堂分析指导就容易多了, 那么, 也得出了“ 长课短教” 的教学模式。
三、关于文言文教学
[摘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在全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学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下,让和谐教育走进课堂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顺势之为。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呢?怎样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本文将从师与生的和谐、生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环境与气氛的和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努力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和谐;和谐课堂;构建;思想品德课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等说法风靡全国。其实“和谐”并不是个新生时髦事物,而是个古老的命题。早在春秋战国,思想家孟子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传统的“家和万事兴”等思想,都体现了“和谐”的理念。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现代教育是基础。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和谐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而和谐课堂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呢?指以课堂为载体,在和谐教育理论的引领下,科学地整合、优化教学手段及资源,确保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和充分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对话的平台,以实现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简而言之,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的和谐:师与生的和谐、生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环境与气氛的和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课堂氛围始终秩序井然、生机勃勃,学生积极主动、合作互动,教师民主公平、尊重差异,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到底,怎样构建和谐的课堂?构建和谐的课堂,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思索,多实践,把传统和现代结合,把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结合,把课堂多样化和必然化结合。只有在平时加以注意,才可能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
那么在思品(即思想品德,以下相同)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呢?这要从政治的特点入手进行阐述。政治教学过程是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的要素有知、情、信、意、行。简单的说,知即认知;情即情感体念;信即相信、信念;意即意志;行即行为习惯,也就是思想觉悟。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归宿,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构建和谐的思品课堂就是要促成学生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的过程,当然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是把知识、能力上升为觉悟,并要付诸于行动的过程。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是要求较高和较难的事情。其它科目往往只是解决“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而思品教育则要解决“知、信、行”的统一。
新的思品课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生活实践,促进思品的知信行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过去理论知识“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本人就思品课的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简述自己的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如何、生生关系怎样,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和谐思品课堂教学的基础。
1、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传统政治课堂中学生是配角、是观众,而现代思品课堂的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是鲜活的、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主体;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真情实感。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激发、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传统教师倾向于强调的权威与给予,传统课堂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依照标准教案导演的“情景剧”。现代教师更倾向于强调合作与创造。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即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启发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监管者”。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升理念,深入研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应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讨论时,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循循善诱,而不是指责讽刺。有了明确师生定位,和谐师生关系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师生关系就是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这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是正确的,但又不能偏废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但也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主体和主导应相得益彰,不可颠倒,也不能偏废,应辩证地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充分证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师的行动就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就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只有这样和谐师生的关系,才能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有力保障,也才能达到思品课堂教学终极目标:知信行的统一。
2、学生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这与我们过去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参与竞赛,合作调查访谈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社会科学的教学中,更适合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比如在讲到七年级思品“如何调控情绪,排解不良情绪?”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探究讨论。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创新、科学思维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倍。可是,笔者有时发现,不少教师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不管知识要求,学生状况,以及问题是否具有可探究性,而在课堂上盲目地探究。结果是学生很不情愿,教师干着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当我们想让学生进行探究时,首先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才会得到提高。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和完善和谐课堂。
二、教与学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重要支柱
思品新课程涉及到人际交往、心理、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知识,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和实践性,改变过去的思品教育从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思品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思品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思品活动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1、目标导课堂,让学生有桃子可摘。
目标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兴趣贯课堂,让学生感到有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贯课堂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至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人。
(1)灵活运用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以一堂思品课为例,课的起始阶段:可用故事悬念、情景设问、疑问启思等方式激趣,使“课伊始,趣味生”。课的发展阶段:可用揭示矛盾、比较对照、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联系实际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正浓”。课的结束阶段:可用质疑问难、讨论延伸、心得体会等方式激趣,使“课已尽,趣犹存”。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2)采用多样手段。平时,我们常常看到“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的现象,这种忽视了初中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努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插图、漫画、名言、成语、图片等传统的直观教具的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等形式,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和有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高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参与。如何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讲得多,活动得少”的现象?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开展各类活动,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趣题引路、知识竞赛、小品表演、模拟法庭、调查访谈、时事开讲、成语接龙、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辩论赛、演讲赛甚至还可以开展唱歌、跳舞等学生感兴趣的,寓教于乐,寓学于动之中。这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途径。实际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复合刺激,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教学效果。
和谐课堂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是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教师的“教”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才能发挥作用,逐步过渡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教”的过程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学生“学”的过程是探索如何去打开知识的“锁”,“钥匙”打开了“锁”,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了。
三、环境与气氛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剂
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从以下两方面阐述,以抛砖引玉。
1、把微笑带进课堂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先来个背、罚、练……。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已够多的了。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重重的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因此,思品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将幽默注入课堂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四、文本与人本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新课改,新课标,和谐课堂也要求新思品课本也要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一切发展为本。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品学科的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地整合,是构建和谐的思品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依托教材步入和谐。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新思品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应该认真去挖掘。从一段材料,一幅美丽的图画中,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讲到八年级思品“关爱生命健康,远离暴力文化”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沐浴和谐校园的温暖阳光同时,继续追问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我们如何帮助学校杜绝此类现象、避免危害发生?让学生在自省、分析、交流中扩展情境,在体验中优化自己的行为,指导实践。在探究中实现知行统一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现、直观演示、新闻报道、切身感受、媒体展示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思品、用思品。
(二)、依托生成的教育资源享受和谐,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为“文本”注入“人本”的新活力,以教材为脚本,师生共谱新乐章。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探索、研究,而要把知识延伸到现实和生活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知识。实践证明也如此,例如,在九年级《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课中,当我讲到独立自主地承担责任,不过分依靠父母的观点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一味地强调独立会容易造成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性格孤僻,不喜欢接受他人观点。”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很多问题不能简单处理。像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确具有它的讨论价值,这是一个很好的深化教材、引发讨论的契机,既很好地利用课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学生的智慧正是像点燃的火把,永远燃烧不尽。好的“文本”还需要“人本”来充实丰富,即使是十分完善的教材,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施教育学再加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总之,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我们思品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当然,“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地追求。
参考文献:
1、吴铎彭承福主编《中学生政治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1日
2、邱启明初中思想品德情感课堂的建构《东莞教研》2007年第35期
3、蔡进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
4、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年第54期
5、许惠英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年第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