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职教师资;专业技能

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鼓励各地、各行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德学校)从建校的初期起,就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德学校先后实践过以下三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即:“专家指导委员会”模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模式和“职教集团”模式。

一、“专家指导委员会”模式(一九九七年至二三年)

中德学校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政府和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项目的产物。项目从1997年3月起动,至2002年底结束。项目执行期间,有德国专家组长期驻校指导项目工作。中德学校主要招收受过3年中职教育的学生,学制三年。主要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当时紧缺的实习指导教师、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教学模式为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

为更好地落实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学校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引进企业参与学校培养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工作。当时,根据中德学校特色和培养目标,“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在无锡有影响力的大型外资企业老总(主要是德籍人士,约占“专家指导委员会”总人数的72%)、市教育行政部门、市人事部门、市劳动部门和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积极参与学校重要的决策

中方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市长王竹平先生就担任了“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主任。中德学校作为中德两国政府间在职教领域的合作项目,政府的相关部门在项目执行期间,一直全力支持学校的建设,给予学校各方面优惠政策。中德合作项目推进到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要听取“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建议和意见,“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了学校的每一个重要决策。

2.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在中德学校建设期间,学校每半年召开一次“专家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由校长向“专家指导委员会”汇报学校建设进展情况,请与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由于“专家指导委员会”中企业成员大多是德资企业的老总,他们对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十分了解,大多数还具有开展职业培训的经历,因此,他们能从企业需求出发,结合中德学校实际,对学校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设备配置等方面提出十分具体和明确的意见和建议。会后,学校对专家提出的建议都一一加以认真研究和落实。

3.合作为社会提供服务

企业的优势是拥有雄厚的技术人员,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学校的优势是有批量的设备可用于培训和拥有专业培训指导老师。“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积极支持学校开拓为企业和社会开展培训的项目。如博西威公司的德国老总,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就将企业班组长培训的项目放在中德学校。学校每年为博西威公司培训的一线管理人员达300多人次。

在开展对外培训时,以前只把企业作为学校服务的对象,实际上,学校和企业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合作为社会服务。一些生产实验实训设备的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愿望就更加强烈。这是因为,生产设备的厂家一般每年都要对客户开展使用培训和技术升级培训。尽管这些企业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对稳定的培训市场,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可供实习专用的培训设备和培训教学场地,也缺乏训练有素的实习指导教师。在这方面,学校就具有优势。德国费斯托公司就曾三次与我校合作,对购买其产品的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开展气动、液压和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培训。培训结束学员考核合格,由德国费斯托公司颁发培训证书,很受培训学员的欢迎。

与企业合作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服务,既有利于提高学校实训基地的设备利用率,又有利于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技术业务水平,还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

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模式(二三年至今)

随着中德合作项目的结束,学校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选择,将学校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从主要与德资企业合作延伸至无锡新区的各类外资企业、央企在无锡的企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校企合作的可行性模式。为进一步与更多的企业合作,推进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2003年学校成立了以“育人”和“用人”为纽带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有企业的人事主管或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从开始时有60余人,现已发展到100多人。为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每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我们都邀请市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新区管委会的领导参加。从几年来的实践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体可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教学展示平台。每次年会,学校都进行精心准备

学校向与会专家汇报一年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绩,并邀请他们参观学校的实验实训基地,观摩教学现场或学生技能竞赛现场。向企业展示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之快、教学改革措施之实、学生技能素质之优。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育人;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1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06

一、高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学校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派遣学校教师及时跟踪行业的发展,对行业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职能结构、职业素养进行了解,学校可以根据这个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同时,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这样,使毕业生和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少,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工作,而高校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二)企业方面

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提升。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队伍为企业在进行技术、工艺、流程上的创新研究时提供帮助,同时,在企业遇到技术上的难题时,高校可以组织学校教师为企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校之间不断进行接触交流,在这期间,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理念和文化传递给学生,在无形之中,学生和教师形成了企业潜在的合作伙伴或者客户群体。

(三)学生方面

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可以了解行业里企业的用人方向,并以此为基础,设立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的。同时,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自己的职业精神和素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学习和工作,可以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工作。

二、广西财经学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服务国家与地区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育人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的最佳选择,这就要求在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要围绕国家战略,结合区域经济需求。以服务国家与地区战略需求为导向,我校与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南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外交部设立在我校的国家级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金融财税人才培训中心为平台,在信息技术、企业决策咨询服务、教育资源、人才培养、产学研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与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我校成立航天信息创新学院。“航信学院”通过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高水平的财税信息化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建立起校企一体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航天信息创新学院的建立是我校贯彻执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对探索建立联合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校企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育人

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为教师+学生+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公司制形式,让教师、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培养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项目负责人把自己当作公司负责人,以公司负责人的角度来思考公司的运作,思考如何在现实的公司运作中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受社会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同时,也将创业过程作为提升自己,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以科研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育人

以科研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育人主要是以项目为主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完全在项目试验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以本校二级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所属的“中测新图遥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广西无人机低空测量工程技术中心”,共同开发在城市规划、工程造价与审计、农村土地确权等领域的应用,为“一带一路”建设做贡献。

(四)以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育人

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将学生毕业走进企业后的岗前培训时间提前至在校期间完成。我校现已开办校企合作班有“北部湾银行班”和“桂林银行班”。“桂林银行班”人才培养模式为“课堂+实习+就业”,学校与桂林银行共同制定“桂林银行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围绕行业特点,为班级学生新增了相关课程,紧贴就业需求提供学生岗位所需的知识。

三、做好校企合作育人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校企合作的内容

“工学结合、校企结合 、顶岗实习”可以说是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内容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顶岗实习这种形式,达到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没有校企合作,就无法达到工学结合的育人目标,而如果工学结合这个育人目标不能实现,校企合作就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顶岗实习作为实现目标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它必须全面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满足服务企业的同时必须具有作为教育环节的意义。

(二)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熟练专业实践技能,它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育人的实施,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主力军来有效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育人方式上的沟通,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高校教育水平。

(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机制,使得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得到平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帮助高校育人的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地为企业进行他所需的服务。只有当校企双方都能够获得自己的利益,共同成长,校企合作育人才能变成企业和学校都自觉的行为,否则,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将渐渐处于被动状态。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BPO;校企合作;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84-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速,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外包就是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形式之一。外包主要有制造业外包和服务外包两类,其中服务外包(BPO是其主要形式之一)是智力人才密集型服务产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力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据统计,至2015年我国服务外包总量将达到1000亿美元,可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促进服务经济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BPO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BPO基本概念。商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就是企业将一些重复性的非核心或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供应商,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效的BPO不仅仅是将流程外包出去,外包供应商还将应用一种新的技术或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改进或重组流程,这种流程重组再造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批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去完成。为此,如何培养国际化的实用外包人才,适应外包企业需求乃是当务之急。BPO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校企双方针对“客户交互服务、知识数据服务”等BPO组成要素,拟定合作内容,签订并履行合作协议,探索培养适应国际商务外包业务的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

2.BPO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为响应教育部商务部[2009]5号文件《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苏教办高[2011]2号文件《关于开展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促进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发展,培养具国际视野实用型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级重点交通职业院校)和南京亿株科贸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国际外包业务)经友好协商,决定双方合作共建国际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培养国际服务外包人才。本项目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即BPO国际服务外包实训培训项目、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BPO实训基地业务生产项目。BPO国际服务外包实训培训项目由校方负责招生、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学生管理等工作,亿株公司负责实训教师培训、教学大纲、教材、实训培训等工作。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由校方提供建设场地、配备设备。BPO实训基地业务生产项目校方负责实训基地场地、设备、操作人员(实训学生)、技术支持及管理教师团队、学生管理等工作,而企业方负责服务外包业务承接、服务外包业务项目技术人员配备等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按照协议进行分成。合作的三种形式涵盖了双方利益预期,既有培训又有生产,使校企合作双赢成为现实。

3.BPO校企合作项目运行机制。校方按照协议要求准备BPO实训基地建设场地约200平方米,指定专人(学校基建工程技术人员和信息工程系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指导人员一起进行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装饰、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同时学校指定专业教师赴企业接受BPO专项技能训练,企业挑选派驻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任教师组成专门团队进行前期培训指导,学校专任教师跟班听课并参与学生培训辅导,培训结束后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实训。生产实训成果经检验合格后计入实训基地的产值,按照产值大小支付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工资和实训学生津贴。

4.BPO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学生热情,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检验培训成果,企业派遣技术指导人员每周对学生各项技能进行测试,举办各班组竞赛,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做到动态掌握学生的状态。同时为学生准备外包技能考试复习题库,培训结束时组织笔试、机考以及国际外包技能大赛,企业据此向优秀学生颁发企业奖学金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直接签约。

二、BPO校企合作项目主要成效

通过BPO校企合作项目,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了实训基地建设、外包课程内容设置、学生的相关外包业务培训,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企业则把自身需要的人才规格和应用技能通过BPO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定向培养,从而节约了成本。

1.培养了一支熟悉BPO业务流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了尽快形成BPO项目核心团队,在BPO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首先选派相关专业教师进企业接受不同内容的BPO项目培养并获取《全国服务外包注册讲师》证书,同时企业根据不同内容的BPO项目选派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亲自到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短期指导,并利用远程视频和学校BPO的QQ群进行远程技术指导。其次,学校建立了以专任教师(含骨干学生)为主体的包括项目经理、质检、QC、组长、OP等在内的完整的项目管理组织框架体系。通过多个国际外包项目实训以及笔试、机考、技能大赛的锻炼,学校培养了一支基本能够独立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核心团队,为学校BPO项目企业化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支熟悉BPO业务流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得以建成。

2.校企双方合作建设BPO项目实训基地,开发服务外包项目教材。为了营建具有真实企业氛围的BPO基地,学校选取专门场地并明确专人全程参与从策划设计到施工组织建设的BPO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过程。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一个集项目培训、生产、管理为一体的定位明确、功能齐全的BPO基地基本建成。为了提高学生培训效果和质量,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计算机和日语水平,校企双方组织人力、物力并聘请了全国服务外包技能中心的专家参与,在企业员工内部培训教材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套对日BPO项目实训教材(二册),同时双方将根据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最新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推出实用型BPO系列教材,为学校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方向实用型人才培养服务。

3.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国际服务外包综合技能。通过培训和真实项目上机操作,首先使学生感受到了国际外包全流程中各角色的真实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和职场责任感。其次,在离岸外包项目里,广泛应用了英语、日语、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知识,还学到了信息安全管理、品质管理、纳品时间管理、流程管理等多方面企业管理知识。在日文环境下的各种生产软件和教学软件应用时,大幅度提高了英语和日文盲打能力。仅这项能力,就可以让学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三,在完成BPO培训课程的基础上,安排了近十个项目的真实国际外包业务,其中英文业务占比10%左右,日产业务占90%,实现了培训业务的国际化。

三、BPO合作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学校对服务外包尤其是对BPO业务了解不多,所以在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实训基地建设、配套教材开发、指导力量配备以及真实业务生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学校的BPO基地集教学实训、培训管理、实际生产等多功能于一体,很难满足生产实训特别是对国际外包客户的信息安全的保护,致使校企双方期望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二是学校派驻BPO基地的专任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经历和BPO项目实际操作经验,而企业派驻学校的技术指导又缺乏一定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延长了BPO项目的实际磨合期。三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生产计划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致使BPO项目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在教学与生产安排上出现较大分歧。当然,BPO项目的内容及业务的难易程度也是影响参与学生积极性的因素之一。为此,校企双方必须加强沟通交流,找到既能解决问题又能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途径。首先企业要选择综合素质高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的技术指导教师(也可以由学校对派驻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派驻学校进行目标管理,配合学校顺利开展BPO项目;学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二是建立BPO专属培训机房和实训机房,达到实训水平的学生进入实训区进行各项目实训作业,没有达到实训水平的学生在培训区进行培训,只有进入实训区的学生享受到实训补贴和企业奖学金,这样可以形成模拟职场真实环境的动态竞争机制。三是优化实训教学课时安排,将前期培训课程(2~3个月)进行嵌入式教学,如日语可以放在选修课进行,BPO技能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里进行教学,培训教学则放在毕业前。同时扩大培训规模,这样可以从中优先选择愿意从事服务外包行业的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四、BPO校企合作前景展望

服务外包产业尤其是BPO涉及各行各业,如金融业、电子商业等,校企合作的前景令人神往。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因BPO实训基地的培训是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的,其劳动强度和职业要求完全不同于学校,学生在基地培训时必须接受企业的作息时间和工作要求,经过BPO培训的学生职业素养明显提高。为此,任何专业在校生的职业道德课均能以BPO作为职业素养的培训项目。同时,由于服务外包的宽泛性,各类职业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财会、经贸、电子商务、外语等专业,都可以开展服务外包方向人才培养,在满足国家对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的同时,拓展学生就业面。二是可以形成BPO人才培养基地和BPO生产研发基地。校企双方可以以BPO技术团队为核心,加大对既适合学校教学又满足企业生产的软件和系统(如智慧交通平台)的研发力度,培养技术团队的科技研发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以部分骨干学生为主组建学生团队,承接国际外包项目生产,逐渐形成学校企业化运营能力。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4篇

教学中存在重教师轻学生的倾向目前在教学中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大部分集中在教学领域,主要涉及人才培养、课程、技能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在实施中,教师授课较注重对零售经营管理的系统知识的学习,较注重应知内容,忽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设计、完成主体都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其主要在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推理能力,达到以间接经验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其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由于理解及参与的关系,与教师最初的愿望往往产生一定的差距,达不到预期效果。零售经营与管理教学内容滞后零售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开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而存在,这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以不断满足零售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本要求,在遵循零售经营管理规律的基础上,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虽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显单一,教学内容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实训教学时间偏少。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一是企业人才需求需依靠学校的支持,二是受各种社会及人事关系的驱使压力,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普遍情景是学校对合作办学十分积极,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造成学校单方面热衷的局面,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的是人力资源和长远利益,而企业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利益群体,可能更看重于短期和实际利益。学生去零售行业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零售经营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的实践教学各环节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形成认知实践、上岗实践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零售因工作时间长,且待遇不高,一方面企业对接收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去零售行业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关注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零售业的发展变化,但目前高职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占多数,他们即使拿了证也只是通过考试,实践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校企合作的是一个共赢的局面,高职院校要注重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力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借鉴优秀的零售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零距离对接很多零售企业都用企业文化来影响、塑造、成就员工,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专业也应该有能够彰显其核心价值观和特色的专业文化,把优秀企业文化归纳凝练后与学校专业自身的历史沉淀、名师名生、团队精神、专业特色等因素总结升华成专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零距离对接。根据零售岗位要求编写项目化课程教材项目化教材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必须将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等因素融入教材中,项目化教材应是综合性的,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就是打破学科化的知识体系,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发挥零售企业专家的作用,将零售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需的岗位技能联结起来,把课程内容里的知识和能力融入其中,最后达到以项目来驱动教学的目的。

为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保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深入零售企业,全程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时了解零售业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了解零售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实战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针对我国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积极的状态,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并在税收、资金、项目上激励企业担负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高技能型人才在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在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建立企业人才培养投入的必要措施,使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直接受益者,在参与校企合作办学中真正受益,提高其合作办学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参与的主体,两者利益的平衡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零售经营与管理》实践教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许多零售企业的良好合作基础上,这是解决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举措。

作者:李凤珍 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思考;实践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经过多年的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正处在由初级阶段向深化阶段转化,但离深度合作和全方位合作的校企共生共荣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要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政府、学校、企业都要做出积极努力,共同找出校企合作的兴趣点和利益点进行“合作”,找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进行“运作”。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职业院校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一定限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实践中看,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工学交替建立校外实践就业基地,人才培养采用“2+1”或“2.5+0.5”模式。学校对学生完成2年或2年半的在校培养后,企业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并在学生实习结束后成为学生的就业基地。同时,这些校外实践基地还承担着学生日常的实习、暑假期间的顶岗实习等职责。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例,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全部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践就业基地,充分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全部是上海的五星级酒店,保证了学生实习的专业对口和实习岗位的层次,提升了就业质量。

二是“订单式”培养建立人才供需链,以企业冠名班的形式强化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企业根据自己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参与制订合作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培养适企适岗的专门人才,直接接纳共同培养的学生。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自2008年开始与河南锐之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办“锐之旗订单班”,至今已举办5期,有200余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锐之旗公司作为河南本土最有影响力的网络科技公司,目前半数以上的中层干部来自于学院。

三是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直接参与学院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计划的研讨和制订,促进专业建设的前瞻性、预见性, 提升该专业的品牌和特色。

四是资源共享并共建校内实训中心。企业利用学校技术、人才和其他资源,通过捐建、共建等形式,共享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等。

五是“走出去、请进来” 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上述被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合作模式,在一定层面上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升起到了支持作用。但是深入分析校企合作现状,不难发现现有的合作模式还停留在由毕业生供求关系的初级阶段向共建专业、“订单培养”的深化阶段转化过程中,离深度合作和全方位合作的校企共生发展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合作明显地表现出松散性、局限性和功利性,校企合作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第一,在校企合作单位的建立和维系上,主要是靠“人情和关系”,多数是借助校友和朋友的私人交情建立的。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较为简单实用、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长期性,往往因人因事而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二,在校企合作的态度上,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学校合作意愿强烈,但是企业却明显缺乏热情,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第三,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上,企业为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赠送实训设备的个案虽然存在,但是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依然具有普遍性。第四,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上,更多的是“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顶岗实习工种较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不能做到多工种轮换实训;顶岗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顶岗实效性不强,甚至顶岗实习存在变相为低层次劳动力使用的情况。第五,在校企合作的组织上,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在政府层面上,宏观政策和指导力度不够。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尽管当前我国非常重视在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民间的研究机构,也开展了一些规模性的试点、试验,但政府部门还没有相关的指导和协调机构,也未建立相关的法规保障,缺乏整体推进及完整的校企合作工作准则和实施细则。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不及时,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专业设置具有盲目性。

在学校层面上,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二是利用知识和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提供技术服务。但从目前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依然是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同时职业院校自身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对于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缺乏研究和解决能力,难以形成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在企业层面上,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一些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与学校合作的意识淡薄,仅把校企合作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

三、校企合作的股份制办学模式探索

(一)准确定位,完善校企合作体制联合体

目前,校企合作既是企业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途径,又是化解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困难、改变高职教育结构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形式、体制和机制,校企双方才能够将对方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并成为支持、促进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合作方之间才能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联合体。

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继续推行经过实践检验的较为成熟的企业办职校、职校办企业、成立职业教育集团、订单培养、“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

一是健全合作组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从组织上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落实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要立足于建立长效机制,通过项目合作、人员兼职、共建基地等措施,制定双方合作的中长期战略合作规划,细化具体方案,认真贯彻落实。

三是实现需求对接。在确保有利于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和科学发展、有利于学校内涵建设和专业特点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下,对企业进行思想、人员、技术和文化的渗透,完成双方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深度整合,打造校企合作项目结合体

在订单班实践的基础上,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举办相对独立核算但不具有法人地位的二级学院,企业和学校共同成为办学实体,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学校和企业均可以资金、设施、技术、场地、师资、市场、生源等多种资源进行投入。企业同样以办学主体的姿态参与生产、经营和办学的全过程,共享办学成果,从共建与合作中得到实惠。学生在生产、经营等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强化专业建设,增强办学实力。这就形成了一种在市场驱动下,由政府主导、以校企为投资主体的人才培养双主体合作模式。

合作办学的契合点在于:学校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文化优势,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利用学校的品牌影响、专业技术积淀、人才聚集地以及源源不断的生源等优势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是资金、生产设备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高度集中区,但又是人才供应链危机的“高发病区”,企业需要人才,更需要职业院校的人才供应链,而学校大量培养的人才也需要企业这个通畅的出口。校企双方各自的需求使得校企双方能够形成一个深度合作的结合体。

(三)创新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

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双方真正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必须在体制上进行改革,探索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合作办学模式是指以市场化的办学理念,以全新的投(融)资方式为主导,以契约式的合作方式,将校企双方的资源有效地运用到合作办学教育活动中,实行学校资产所有权与学校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平衡资本的寻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的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校企双方在没有股权关系变化的情况下始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其具有“市场驱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优势,能够较好地解决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和利益的平衡,实现机制体制上多元融合。大家知道,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凡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迟早会被企业拒绝。因此,我们要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多从企业角度考虑合作,寻找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增强学校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在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在推行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中,应积极探索“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双主体”模式,其运行机制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企业方出任董事会会长,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由学校方出任院长,凸显学校的主导地位。同时,校企各自选派人员担任校企共同体董事会和院务班子成员,通过推行学院院长与企业经理联席会议制度、系部主任与部门经理、教师与师傅的对接制度,建立起较为明晰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强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将其扮演的角色定位由“参与”提升到“主体”的高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经过近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中,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每一个职业教育的决策者、参与者更应当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政策导向,加快机制创新,努力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只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就一定会极大地增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活力,在合作育人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2]李明.创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期共赢的新机制[J].中国证券期货,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