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试题

初中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试题

初中试题范文第1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西半球

B.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C.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寒带,没有热带

D.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是一个内陆国

2.诗句“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

A.经度跨度大B.东西跨度大C.海域跨度大D.纬度跨度大

读材料1完成第3题

材料1:我国部分省区人口、面积占全国比重比较表

3.材料2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

省(区)粤苏藏新

人口占全国比重(%)7.795.870.221.63

面积占全国比重(%)1.881.0712.7917.29

A.人口分布均匀B.东部稠密,西部稀少

C.西部人口密度大D.沿海人口密度小

4.李宁旅游回来说:“我参观了布达拉宫,喝了酥油茶,还有活佛给我送了哈达”。请你分析李宁去的是我国()族(少数民族)聚居地。

A.汉族B.蒙古族C.壮族D.藏族

5.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下列中的()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D.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6.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B.均匀分布

C.大散居小聚居D.小杂居大聚居

7.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时()

A.鄱阳湖平原B.成都平原

C.大兴安岭D.珠江三角洲

8.与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

A.12个B.13个C.14个D.15个

9.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特点是()

A.夏秋少,冬春多B.夏秋少,冬春少

C.夏秋多,冬春少D.夏秋多,冬春多

10.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四省的简称依次是()

A.鄂、赣、湘、粤B.湘、鄂、赣、苏

C.晋、鲁、豫、苏D.湘、冀、赣、江

11.被称为“聚宝盆”的是()

A.吐鲁番盆地B.四川盆地

C.塔里木盆地D.柴达木盆地

12.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分别是()

A.渤海、东海、黄海、南海B.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C.渤海、黄海、南海、东海D.东海、渤海、黄海、南海

13.我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分界线是()

A.黑河到腾冲一线B.漠河到腾冲一线

C.秦岭一淮河一线D.大兴安岭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

14.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

15.下列城市中,位于非季风区的是()

A.吉林B.乌鲁木齐

C.哈尔滨D.腾冲

16.梅雨、伏旱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

A.长江中下游地区B.珠江流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D.海河流域

17.我国的平原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成都平原

18.关于我国四大高原特征叙述,比较正确的是()

A.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广泛的分布着疏松的黄土

B.黄土高原地表崎岖,岩溶地貌分布广

C.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多大河发源地

D.云贵高原一望无际,多优良草场

19.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总趋势是()

A.西高东低B.西低东高

C.南高北低D.南高北低

20.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C.由东南向西南逐渐减少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

A.台湾的火烧寮B.吐鲁番盆地

C.曾母暗沙D.珠江三角洲

22.“梅雨”的主要特征是()

A.狂风暴雨天气B.强度大,常伴有雷电

C.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D.阴雨连绵,历时长,强度一般不大

23.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A.寒潮B.台风

C.洪涝D.旱灾

24.沙尘暴多发生在中国的()

A.华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南地区D.华南地区

25.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东北、华北、西北B.西北、西南、华北

C.华北、华南、华东D.东北、西北、西南

(注:交第二张试卷,第一张自己保管好不能遗失)

二、填空题(试着填一填,你能行。共10分)

26.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个。

27.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亿;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族。

28.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中国东部峰是。

29.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有个。

30.我国的盆地是,四大盆地属于外流盆地的是。

31.我国面积的岛屿是。

32.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是高原。

三、连线题(5分)

33.按要求:将下列各项作相应连线

回族火把节

蒙古族开斋节

彝族那达慕大会

傣族晒佛节

藏族泼水节

四、读图分析图。(每空1分,共35分)

34.读下列四幅图,回答问题。(8分)

(1)①是________省,简称________。(2)②是________省,简称________。

(3)③是________省,简称________。(4)④是省,简称。

35.读下图,回答问题。(6分)

(1)A是(山脉)。

(2)C山脉的东侧是平原。

(3)D是(山脉)。

(4)F是(山脉)。

(5)G是世界峰(山峰)。

(6)H山脉是江西省和省之间的山脉。

36.下图中标出的A、B、C三条线是对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地理分界线,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A线是分界线,A线以西为区,A线以东为区,A线以西降水,A线以东降水。

(2)B线是分界线,在B线以西地形以为主,在B线以东地形以为主。

(3)C线为一月等温线,C线大体与等降水量线一致,C线东段以北耕地类型以为主,以南以为主。

37.填写下表,比较我国东部地区秦岭一淮河线两侧的气候差异。(8分)

秦岭一淮河以北秦岭一淮河以南

一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温度带

干湿地区

38.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3分)

(1)图中西侧山脉和东侧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侧河流是________河。

(2)正常年份A地1月平均气温的是(大于或小于)0℃

初中试题范文第2篇

【摘 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开放式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 。本文就“开放式”体育课模式谈如下一点观点。

1. “开放式”体育课的准备部分 模式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从事某一体育项目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关节、韧带、肌肉粘滞性等方面,应而表现出来的内容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而这种形式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开放式的准备活动,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富于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是把从教师哪里学来的知识加以改编运用、可以是把电视、VCD影像等上面的优秀内容搬到课堂、也可以是自己根据已有经验思维、加工、合成创造出新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为之继续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另外开放式的准备部分还为学生在心理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试图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练习中检验,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相互关系,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三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此外,自我暗示调节情绪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开放式的准备活动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以领会、掌握、运用。

2. “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部分 模式开放式的体育课基本部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什么、学什么都得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这就势必造成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在崇尚健康第一、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今天,这肯定不能适应学生为了健康与参与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的要求。

开放式体育课基本部分模式是指,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要回答的问题则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的不够圆满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回答事先预定设计的问题,同时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这样教师既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加以加工、巩固、提高,又是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学习、探索,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为适应教学不断更新的知识与不同要求的未来体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采用开放式的体育课模式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米卢现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队员的肯定,也正是因为他对队员予以肯定,才给队员注入了必胜的信心,才避免了“黑色三分钟”的重演,才把中国队提前一轮送进韩、日世界杯。对学生予以肯定,对学生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有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放手),他们就会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去认真完成每一个练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自觉地进行学练,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喜欢项目,学生总会有一种向上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以后,他们会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采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开放式”体育课的结束部分模式 “开放式”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游戏;欢快的集体舞;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上一段优雅的音乐,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恩赐;课后的理疗、药物、营养补充、桑拿浴等形式都可以让学生采用。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有利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为终身体育服务。

4. 对“开放式”体育课的评价体系的设想 传统的体育课评价体系注重于终极目标即重结果而轻过程管理。“开放式”体育课的评价体系在操作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又要补充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它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出勤与表现(20%)、对体育的参与(10%)、身体素责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30%)、学生的自我评价(20%)、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20%)等几个方面。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参与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入评价体系中,能更确切地反映出体育与健康的含义。强调身体素责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表现出的不同情况,使评价体系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陈祖龙;;浅谈体育课的和谐教学[J];少年体育训练;2011年03期

[2] 陈建华;;体育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特征分析[J];体育师友;2009年03期

[3] 赵红;体育教学中鼓励方法的运用[N];中国体育报;2008年

初中试题范文第3篇

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表现。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主要就是问题设计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针对数学概念设计初始问题?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变量与函数》一节中,“函数概念”的教学,通常是从以下两个问题出发设计的:

问题1 什么是函数?

问题2 函数的定义是怎样得到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函数概念产生的初始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只能产生在函数概念形成以后。试问:在函数概念课上,教师提出:“什么是函数”?学生除了静心听老师讲,或翻书查看答案外,还能做什么呢?以上述问题为起点的教学设计就必然会掩盖数学思维过程。

我们看以问题2为起点的教案设计:

第一步 让学生写出例子中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式:

1、以每小时800km匀速飞行的客机,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张门票票价15元,票房总收入与出售的门票张数;

3、弹簧原长12cm伸长长度与所挂重物的关系 。

第二步 找出上述各例中两个变量间的共同属性(略)

第三步 让学生举例,将上述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概括形成函数概念,并用定义表示。

从这个教案看,学生回答了若干问题,积极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并不知道整个活动的目的。事实上,学生只是教师要求的执行者,而不能形成深刻而主动的思维活动。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在于:问题2不是形成函数概念的初始问题,因而它无法为促使函数概念产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

为充分揭示数学思维,教学设计应把促使教学活动的初始问题选为教学的起点。如“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下述问题当作教学的起点:

问题3 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建立函数概念?

出于防洪灌溉的需要,要知道某水库的储水量,你能给出一个简便易行的测量方法吗?

学生知道,直接测量水库储水量是困难的,但测量水库在某一点的水深却是容易的。能不能通过测量水深来间接测量储水量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建立函数关系的目的,产生建立函数概念的意识。揭示函数概念的内涵。

当然,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变量都可以做到用其中的一个量来表示另一个量。

这样就有了:

问题4:当两个变量有什么联系时,才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呢?

在问题4的指引下,寻求函数本质属性的活动就可以展开了(这里的本质是由活动的目的——“用一个变量来表示另一个变量”),于是学生在问题3与问题4的思考中就可以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建构函数概念的活动,从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初始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载体,使数学课成为解决初始问题的活动。

再来看“合并同类项”的教案设计:

1.提出问题

例:求多项式-3x2y+4x2y-9x2y的值,其中x=,1/2y=2.

在直接代入求值的解法中发现要多次计算x2y.

提出问题:能不能使解题过程简捷些?

得到思路:把x2y看成整体,先计算x2y的值再代入(解略)。

再问:能不能使上面的解题过程再简化?

发现:-3x2y,4x2y,-9x2y三项中的字母部分完全相同,于是用表示x2y,则原式为:-3+4-9。

由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上式可化为:

(-3+4-9)=-8=-8x2y代入计算,即先合并,再计算。让学生发现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揭示同类项概念

先提出问题:当m=-1/2时,计算5m4+3m-2m4-7m+1的值

怎样才能得到简捷的解法?

为何能把5m4与-2m4合并,而不能把3m与5m4合并呢?

那什么样的项才能“合并”?(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什么叫做“字母部分完全相同”?

为什么要要求字母部分完全相同?(因只有完全才能保证字母部分表示同一个数)

3.小结

概括并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4.练习(略)

初中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课间;背景;意义;有效开展

一、大课间活动提出的背景

2005年8月19日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从教育功能和教育要求来看,大课间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实施体育艺术教育的载体,成为一门校本课程,不仅优化和开发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将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大课间活动实施的意义

(1)实施大课间体育课程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的具体举措。实验研究证明:大课间体育课程不但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而且对调剂学生的学习紧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有特殊的功效。

(2)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创新教育是教育者能在教育实践中找出学生意识、思维的脑力活动到实践活动外显行为的切入点,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过程进行教育。

而现代体育教学是“知识流、情感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艺术流程,发挥学生喜爱新兴体育游戏的情感作用,利用同学间所见所闻相互传递信息,促进学生运用所积累的生活知识去创新,一定能在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1.积极构建“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

学校应充分挖掘教育因素,从健体、培德、养智、审美、社会适应等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主体性、全面性、全体性,对课间活动的运动及安全进行调控,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大课间活动课程。应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特点等条件,选择场地器材编排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切实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讲求实效。

2.努力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倡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利用地方特色,开发课程资源。将趣味活动引入校园,融入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间时间,应既有传统项目,也有时尚运动,既有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也有快乐体育项目,还有各种游戏活动,形式上,可将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这些活动内容对我们完善创编大课间校本研究教材起到很直接的效应。

3.以体育锻炼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侧重大课间活动和社区趣味体育比赛活动,强调经常性、有序性、渗透性,在各类比赛活动中感受集体荣誉感,练就吃苦耐劳、顽强意志品质,培养团结互助精神使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四、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注意点

(1)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切实增强学生体质是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关键。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举措。

(2)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要体现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作为一种体育活动,要体现教育的艺术性,可以结合音乐,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3)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群众性和渗透性,要使大课间活动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群体性,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材施教,在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从而达到以体促德、以体促智、以体促美、以体促心的目的,使大课间活动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试题范文第5篇

课堂上学生之所以提问少,不是因为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的权威,有问题不敢提问。虽说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他们往往担心提问过于肤浅,而不敢提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总是习惯于用一种“判官式”的逻辑,只用对与错、是与非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和答案,严格地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或教师所预定的思维之内,使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提问。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之声也就越来越少。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尊重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视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学生感受到这种平等后,自然会强化主体意识与问题意识,产生更多的问题。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教师要体现出教学的真正民主性,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发言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样才能彻底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让课堂上拥有更多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这样民主、宽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会问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剥夺了学生思考与提问的权利,使学生处于机械接受的地位。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导致学生不爱问,也不会问。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从而有问题可问,真正学会提问。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图片是重要的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图片占有很大的比例,传达着许多文字所不能传达的信息。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图片的重要功效,充分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效果强的特点,运用教材插图、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断等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状态中,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进而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与学科教学之间找到切合点,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而丰富的现实生活之中,以带给学生亲切感与熟悉感。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展开学习。这样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运用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处于最为积极活跃状态,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看法与见解,教师要加以疏导,消除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不知道提什么问题的疑虑,使得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真正学会提问。

(三)加强知识内在联系,创设对比情境

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对各知识点全面了解,利用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比较、联想、对比等方式来展开自主学习,这样更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不失为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让学生乐问

评价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新起点。科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享受提问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又能使学生客观看待自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重要功效,让学生乐于提问。

(一)关注问题本身的价值,更加关注学生思考全过程。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是与非、对与错来评判,因为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情,会打击大部分学生提问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丧失提问的动力与学习的激情。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本身的价值,更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多追问,通过追问让学生将整个思维过程暴露出来。这样更能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思维。

(二)实施赏识教育,激励学生前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问的过程也是如此。教师要坚持表扬与批评并进,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评价原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学习的乐趣。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不可以武断地加以否定,而要首先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所提出问题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进行深入思考,再次提出问题。

四、结语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