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勃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5月1日,我们全家美美地睡了一个懒觉,然后整理行装出发去世博园区。由于避开了入园高峰,一路上非常顺利:3号线转4号线,然后从2号入口入园。一进入园区,迎面一排沙滤水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只见一排人站在那里,右手揿住一个按钮,一股水流就弧线形喷出,嘴一张就能喝到,真神奇!尽管不是很渴,我还是立刻奔上去体验了一下沙滤水的味道!
往前走,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可乐瓶吸引了我,原来是可口可乐馆!我最喜欢喝可口可乐啦,所以这个馆决不能错过!排队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馆的门是声控的,只有当声音达到一定分贝的时候门才会打开。所以轮到我时,我就和其他人一起大声喊:“快乐工坊!”门果然应声而开。进入馆内,坐在阴凉舒适的凳子上,观看了一个关于可口可乐的精彩的动画片之后,每个人都获得了一小瓶可乐。这瓶可乐喝起来可有讲究呢:先把瓶盖拧开,等汽冒上来再拧紧,然后把瓶子左摇摇,右摇摇,喝一口,啊!冰凉透心,真好喝啊!出了馆门,一位大哥哥说想帮我拍张照,我同意了。于是,我举起可乐瓶,摆了一个pose, 没想到我的照片立刻就被传送到了大可乐瓶上——我成了“小明星”啦!没准,你下次去世博园时还能在可乐瓶上看到我的笑脸呢!
可乐馆旁边就是中国太空馆。探索宇宙奥秘的机会可不能放过!这次太空馆之旅真是值得,因为我当了一次小小“宇航员”:穿着太空服,出舱,月球漫步,和地球人打招呼……不可思议吧?其实都是电脑合成技术的缘故啦!
在韩国企业馆里,我还做了一次“城市规划师”:面对一片空白的土地,我认真地规划哪里建房,哪里种树,哪里建医院,哪里开厂房……只几分钟的工夫,一个繁荣昌盛环保的新城市就在我的手里诞生了,真神奇啊!另外,在这里,我还体验了电子超市购物的乐趣,超市里物品齐全,应有尽有,分类明确,只要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完成购物,我真希望那一天能早点到来啊!
在中国铁路馆,我不仅了解到中国铁路的发展史,还提前体验了一下乘坐“京沪高铁”的感觉:坐在干净舒适的车厢内,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窗外不断变幻的“风景”,还可以坐在司机的座位上,模拟驾驶火车的乐趣……离开铁路馆前,我看到在出口处有两个电子屏幕,可供游客直接用手指书写对中国铁路的祝愿,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写下几个大字:中国铁路——强!
下午的时候我们又参观了浦东园区的一些不是很热门但同样精彩的国家主题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班牙馆里的“小米宝宝”——一个巨大的电子娃娃,会哭,会笑,还会眨眼,栩栩如生,可爱极了!
关键词:Shibor;小波神经网络;回归时间序列组合;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1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34-02
一、引言
基准利率的形成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机制已成为趋势[1],如英国的Libor、美国的联邦基金有效利率和香港的Hibor等。各国、地区的中央银行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控来协调资金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资金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流动,影响其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成本,而衡量资金成本则需要一个反映市场供求的基准利率[2]。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的推出正是央行为打造中国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展开了对Shibor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大多数从Shibor的利率市场化及作用进行分析,如姚秦(2007)、刘喜波(2008)、苏昌蕾(2011)等[3-5]。对于Shibor的预测文献比较少,而且假设的条件、采取的方法以及考虑的变量也不同。周颖颖等(2009)利用带跳Vasicek单因子利率模型预测3个月的Shibor报价,但其样本量有限,未考虑多因子模型描述Shibor的适用性[6]。田敏等(2009)应用ARMA模型对1周的Shibor价格进行分析,预测结果与真实值误差偏大[7]。杨宝臣和苏云鹏(2010)使用Shibor日观测数据对预期理论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短端和长端利率分别存在波动趋势和线性漂移趋势,进而得出预期理论对这两类利率分别适用,但是对整体并不适用的结论[7]。
综上,目前针对Shibor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处于摸索阶段,其走势需要利用模型仿真测试。本文根据2007年1月4日至2012年4月25日的2周Shibor数据建立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利率进行预测研究,并和回归时间序列组合模型比较预测精度。通过建立的模型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并指导金融产品创新及利率风险管理实践。
二、数据来源
选取的自变量为2周品种的Shibor的5日均值、10日均值和20日均值,5日(10日,20日)均值表示最近5个(10个,20个)交易日Shibor的简单算术平均值(包括当日),以当日的该品种Shibor报价作为因变量。所有的2周品种的Shibor数据均来源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8]。
三、实证分析
小波神经网络是一种多输入单输出的前馈型神经网络,是基于小波分析理论所构成的一种崭新的神经网络模型。它充分利用小波变换良好的局部化性质,并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自学习能力,因而具有较强的逼近能力,可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对同样的学习任务,小波网络结构更简单,收敛速度更快。
建立小波神经网络的结构为3-6-1,即输入层有3个节点,表示Shibor的5日均值、10日均值和20日均值,隐含层有6个节点,输出层有1个节点为当日的Shibor报价。网络的权值和小波基函数在参数初始化过程中随机得到。利用MATLAB软件以2007年1月4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共1250个2周的Shibor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反复训练100次。用训练好的小波神经网络预测2012年1月4日至2012年4月25日Shibor的报价。
训练后的小波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小波神经网络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且大致与原数据形成的趋势吻合。其平均相对误差为0.1356,表明其预测结果可以接受。
同时,利用Eviews软件以2007年1月4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共1250个2周的Shibor品种5日均值x1、10日均值x2和20日均值数据建立回归时间序列组合模型:
■=1.4398x1-0.8569x2+0.4171x3+0.4854AR(1) (29.31) (-12.05) (8.89) (17.86)
此时R2=0.934,DW=1.95。因此,回归时间序列组合模型参数估计量有效性得到提高。同理,利用该模型对2012年1月4日至2012年4月25日Shibor的报价进行预测,获得其平均相对误差为0.4319。
显然,从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可知小波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优于回归时间序列组合模型,前者可进一步进行推广和应用。
四、总结
本文介绍了Shibor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背景、功能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发现了当前文献中较少涉及的Shibor报价的趋势预测研究。通过借助小波神经网络和回归时间序列组合模型进行预测,进一步比较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小波神经网络的拟合和预测误差均小于回归时间序列组合模型。因此,小波神经网络可用来描述2周的Shibor报价趋势,对于央行自身的货币政策调控提供参考价值,并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利率风险管理创造了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Gonzalez,H.B.&Ito T. The Bank of Canada’s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Have Recent Changes Enhanced Central Bank Credibili- ty[R].IMF Working Paper,1997:97-17l.
[2] 杨宝臣、苏云鹏.SHIBOR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实证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05):39-45.
[3] 姚秦、陈晓平.SHIBOR:背景、机制及对人民币衍生产品的机遇[J].上海金融,2007,(02):32-34.
[4] 刘喜波、赵鹏远、李红梅等.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11):44-47.
[5] 苏昌蕾.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运行:现状、问题与对策——兼论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可行性[J].吉林金融研究,2011, (07):5-9.
[6] 周颖颖、秦学志、杨瑞成.Shibor适用的短期利率模型[J].系统管理报,2009,(01):21-26.
关键词:移动互联;场景;网络直播;精准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各类应用的广泛普及,基于用户体验建构的场景化传播成为各方关注的新话题。近年来风生水起的网络直播,通过适配服务、在线社交及全景体验等方式,为用户创造了一个个身临其境的场景,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消费理念和方式。用场景理论观照网络直播,以网络直播反观场景传播,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场景传播实质上是新时代精准传播的升级版
场景原本是一个影视用语。影视剧中,场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主要是空间)内发生的一定的任务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相对而言,是人物的行动和生活事件表现剧情内容的具体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横向展示。换言之,场景是指在一个单独的地点拍摄的一组连续的镜头,而影视作品借助多个场景完成叙事。这里的场景,尚不属于信息传播范畴的概念。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场景”,是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在Web1.0时期,门户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通过议题设置营造话题场景,此时信息传播仍是单向线性的,受众仅能实现阅读功能,无法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在Web2.O时期,论坛社区、自媒体等迅速崛起,场景主要体现在用户基于游戏、社交、购物等各种网络行为形成的信息交互情境,是一种浸染式传播、体验性传播和故事化传播。而在Web3.0时代,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深度融合,信息传播和交互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014年,美国科技作家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著作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向读者展示了基于场景建构的科技传播时代,认为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构成的“场景五力”所产生的联动效应,正在推动建构一个未来真实可感的场景时空。
回顾现代信息传播发展脉络,笔者以为,Web3.0时代的场景传播实际上是精准传播在理念和技术层面的升级换代。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的较长时间里,精准传播主要指的是“内容精准”,即根据用户的兴趣、喜好等需求类型,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拣后进行传播,强调的是“内容为王”。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软硬件的普及,精准传播逐步由内容的精细分拣升级到渠道的精确到达,实现了将有价值的信息直接推送给需要它的个人用户,强调的是“渠道为王”。而场景传播中的精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和渠道上的精准,而是包括用户体验在内的时空一体化精准,它兼顾了用户当前所处时间、空间特征和情绪、心理、兴趣、意愿等多重需求,并基于此展开交互式信息传播,从而实现了精准传播从单线到多维、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向动态的飞跃。可以预想,一个“场景为王”的时代或将于不久到来。
结合目前学界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传播应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它是一种基于信息适配的传播,即在依靠传感器、大数据、定位系统等技术力量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定制化、个性化的精准传播;2.它是一种社交浸润式传播,即是依据社交平台以及用户属性而形成交互参与的传播,社交与传播融为一体,场景变成社区;3.它是一种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时空融合的体验传播,过去的场景传播是基于传者的设计,当前的场景传播是同时基于受者心理和行为需求的情境营造。虽然场景传播尚处于进行时和未来式,但当前的智能终端已经具备“场景五力”的技术条件,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当前的一些传播载体和形态已经具备场景传播的某些属性,本文聚焦的网络直播正是其中之一。
二、网络直播已成为极具前景的信息传播新形态
近两年来,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直播界“网红”层出不穷,由网络直播引发的热点事件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全民直播”热潮的到来,网络直播也成为投资热土,被资本市场看好。这种基于兴趣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开放式直播平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互理念和方式,重塑着人们的社交生活和网络行为,再造着人际纽带、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
从字面上看,网络直播早已有之。最初的网络直播,是通过互联网提供电视直播信号的接收和观看,如央视及各省级卫视提供的在线直播服务。此时网络仅仅作为渠道而存在,不参与内容生产。Web1.0时期的网络直播,是指在现场架设独立的音视频信号采集设备,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出来后供受众实时观看,直播内容包括会议、赛事、教学、访谈等。此时网络脱离广电独立完成内容生产和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直播,但仍缺乏互动性,无法完全彰显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和特色。
Web2.0时期的网络直播,是指在PC端或移动端(I~IPC端为主)建立起来的娱乐秀场直播和游戏直播,娱乐直播如六间房、YY直播、多玩等平台,并诞生了一批“当红主播”。游戏直播如斗鱼、虎牙、战旗、熊猫等平台,一批游戏玩家因其专业性备受推崇,这种PCG(专业生产内容)直播模式也需要“专业内容”的设计,主播可以和受众展开一定的互动讨论。此时的网络直播以圈层、群落传播为主,缺乏足够的普及广度和关注热度。
当前引发全社会热议的网络直播,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人人皆可参与的网络实时互动直播,它在技术、内容、社会参与度认可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技术上,以移动互联网络为支撑,用户摆脱了PC端固定场景的限制,使用智能手机,安装注册相关App应用,就可以随时随地展开直播。最明显的是,户外直播、旅行直播逐渐成为热门;在内容上,摆脱了秀场和游戏直播的限制,吃饭、睡觉、逛街、唱歌甚至做作业等生活化的内容都可以纳入直播,无需精细的编排设计,主播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可随心所欲“切换”主题或者内容;在社会参与方面,任何人都可以轻松注册成为主播,可以是知识讲授、才艺展示、现场实况记录、生活情状或者简单的对话交流,网络直播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行为方式,逐渐摒弃了过往的社会偏见和误解;同时,受众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实时参与互动,甚至有些网民观看直播的目的就是参与直播进程,其参与情况往往影响着直播内容的呈现。
关于网络直播,学界和业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目前正在流行的网络直播,可称之为网络互动直播,它是依托移动互联的网络环境基础,以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和直播应用程序为软硬件支撑,基于兴趣形成的网络视频信息实时呈现和交互传播模式。
三、网络直播生动诠释了场景化的精准传播理念
随着国内外理论界的不断研究探讨,场景传播作为新的概念已经越来越被接受,在移动互联时代建构场景成为精准传播的一个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随着“场景五力”等技术条件进一步成熟,基于移动互联环境的网络直播在诸多方面契合了场景传播的内涵特征。从场景传播视角来解读网络直播,既能深切感受场景化传播的独到之处,也能领略到个性化信息传播新形态的精妙所在。
(一)网络直播是典型的传受双方信息适配的过程
彭兰教授提出:“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也就是说,场景传播要尽可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以此增强受众粘性,降低传播成本,实现精准传播。网络直播平台的主播们虽然对传播内容有一定预设,但在直播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信息适配理念。主播们对广大用户的提问有问必答,根据用户的需求变更话题,延伸话题内容,或者根据用户需求切换直播背景和场地。虽然当前的直播平台的“适配服务”还不是通过大数据、传感器等技术条件实现,更像是一种人工服务,但基本可以根据用户反馈(符号、表情包、点赞数等)情况来预测用户意向,并据此提供用户所需信息。在巴西里约奥运会网络直播中,众多新闻主播主动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实时调整采访对象、赛事项目和直播画面,传受双方保持了密切互动,可谓实现了大多数人的“奥运现场梦”。这种“跨屏”的近距离精准传播初步做到了在特定时空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和贴心服务,极大增强了用户接受度和愉悦度。
(二)网络直播赋予用户更具深度的交互体验
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都是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下进行的,那么,基于网络环境的社交行为也天然有着场景化需求。社交媒体作为“场景五力”的重要一环,是场景传播获得个性化内容的源泉,是实现场景建构的平台基石。当前,网络直播平台的互动频率高,社交氛围浓郁,缔造的虚拟场景对用户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特别是基于高质量互动的新“玩法”使用户和主播对直播间产生依赖。应该说,相比单纯的文字、图片、视频,网络直播拥有更深入的交互体验与在场参与感。比如,用户乐于运用趣味性极强的虚拟道具作为礼物,通过这种符号化的方式表达观感和情绪,满足个人存在感和虚荣心,并心甘情愿为虚拟物品买单。同时,主播间还可以根据直播平台的功能开展多人参与的互动游戏,摆脱了用户观赏、闲聊、问答的单调与局限,主播与主播之间、主播与用户之间,甚至用户与用户之间,都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互动行为,营造一个虚拟但可感的社交场景。在这里,直播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交方式,直播间变身为社区,社交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直播内容的过程。正如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论断那样,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信息交互媒介,与其构建起的虚拟化社交场景一道,成为其所传播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平台和场景深度参与到了信息交互中来,从而带给用户更加立体、生动的社交体验和信息阅读。
(三)网络直播成为全景传播的重要平台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利用互联网对价值观体系进行大众化传播,由于互联网的跨越性、开放性、兼容性及网民互动性,可以形成信息传播的互联优势,但同时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众化传播的互联网模式与机制创新。
(一)传播素材转换和web2.0互动沟通模式
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交流的特性,主要在于其随时随地的互动,并且具有信息原创的普遍性。近年来web2.0的发展及其应用,全面打破了原先单点、单向的大众媒体交流特性限制,新生网路传媒工具不断诞生并逐步升级,诸如即时新闻、个人主页或博客、微博、推特(TWITTER)、社区(SNS)、电子杂志等形式,为互联网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交换方式选择,也为互联网使用者的条件或背景网聚提供了可能。其中的网络互动性虽有别于现实互动,但其内容信息交流载体多元丰富背景下的实践,实质却是人们生活或学习以及工作实践。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价值判断标准和生活实践价值观念必然会渗入人们的网际交流和相应的活动中。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众化传播,必须首先实现有别于以往传统课本教育或社会宣传的素材转变,迅速地将其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使其不仅通俗化,而且形象化、生活化,从而获得网络条件下的大众化传播的互联网接驳准备。另一方面,应快速从传播和反馈上建立匹配于现实互联网传播的模式。教育传播工作者,应积极将经典理论和应用形式化,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构建大众化传播模块,不仅要有定点传播,更要有集合各种网民群聚的社会化互联网平台模块,其中内含批判、沟通的社区或现代网络移动应用平台素材,从而为在互联网的大众化传播形成共鸣基础。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大众化传播的反复探讨反馈机制,特别是以web2.0技术构建诸如微博、互动空间、社区等工具平台,为广大网民构建大众化传播的理解和互动反馈的基础平台。
(二)大众化传播的民主、开放的民议模式
互联网作为崭新传播工具的自由交流机制和公共沟通场域,有利于拓展大众网民虚拟交流的内容涉及领域,有助于一国信息特别是政治和行政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及其贴近民众生活化的实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需要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和受益主体的一致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有宣传普及载体,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权。”[3]为此,可以构建基于大众化传播的行政治理的互联网传播交流模式机制。因为在互联网的平台传播,不仅可以促成广大民众的双向沟通交流,更能实现网民参政议政的民主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获得执政理念的广泛民众价值认同,这也是我国在进行民主治国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众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具体要求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要适当放宽网民参与权限,降低言论约束限制,以利于政府与民间的意见沟通反馈;同时,开发基于上述web2.0平台的行政民议模式机制,并配套建设好网民隐私保护机制,从而形成民主文明和开放的议政环境;最后,要注意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化传播在这一民议模式下的谏策落实效率,特别对是的热点问题,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以鼓励民议模式平台的后续积极性、主动性。“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4]。在民议模式平台基础上,应注重人主体性发展趋势,不断还原经典理论的实践意义,将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民主参政议政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参与过程中体现人们对于价值观体系的感知、认同与内化,并至最终的网络大众自由自觉的行为主体选择外化。因而,应在民议模式的网络传播应用基础上,加以引导控制,不仅促进更深意义的大众传播,更将民议落到实处。
(三)基于共同关注的传播沟通模式
1、向往的生活播出时间2020年5月8日起每周五22:00播出,第四季为“彩云篇”。
2、《向往的生活第四季》是由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生活服务纪实节目,节目中主人公一起守拙归田园,为观众带来一幅“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温情待客、完美生态”的生活画面。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