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竞争分析

市场竞争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竞争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竞争分析

市场竞争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电信竞争策略趋势

随着电信业的重组,我国电信业将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市场竞争会出现新的特点。这次电信行业的整合,结果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效果及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显然现在还不能做出断论。基于此,对我国基础电信市场以往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能够为重组后的电信市场竞争提供借鉴,对于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的特点

(一)同质化竞争为主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特征是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同质化,都是面对电信整体市场;竞争手段同质化,价格战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由于历史原因,除通信法规的限制外(不同通信公司,业务种类有所限制),电信运营商在服务对象、服务种类、竞争手段等方面大同小异。由于经营许可的限制所造成的通信技术差异,被相互进入和替代所模糊,比如,移动通信运营商,利用2.5G、3G技术进入互联网市场;其他电信运营商,通过IP电话进入固定长途通信市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价格竞争激烈

各种通信业务市场以同质竞争为主,各电信运营商的营销重点是以资费下降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争夺低端用户市场,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在电信业务领域,一直以来都以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并没有形成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不正当竞争

任何市场竞争应当遵守规则,但现在的电信市场竞争夹杂着许多不正当竞争内容。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在广告宣传上,内容虚假或含有诋毁竞争对手的内容;在业务推广上,采用不正当手段挖走竞争对手的用户;在互联互通上,人为设置技术障碍;在通信建设上,阻挠竞争对手的工程;在通信资费上,大打违规的价格战。

电信市场竞争主体的变化

电信技术的进步促进电信业务全球化,这又促进形成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随着电信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泛,趋于全球竞争。

首先,除了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铁路、能源、电力等部门也加入电信市场竞争。其次,以前许多运营商一直希望能提供集固定、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于一身的“三合一”业务,如今“四合一”服务(即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加上无线服务)也具有了现实的发展基础。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多领域的运营商开始参与到融合服务的队伍中,其中包括固网运营商、无线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尽管其间有管制的因素,同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领域的运营商都有机会开展这种“四合一”的服务,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白热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融合类服务将为运营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已经成为全球通信业发展趋势,这将促使更多的行业有机会参与电信业务市场竞争。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逐步开放,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电信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也将进入我国通信市场,参与通信市场竞争。

电信市场竞争趋势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引起了运营商、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国外投资者的共同关注。运营商们一方面痛恨价格战,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以降低价格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电信收入结构表明,新增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成本的降低。过量的价格战,导致通信企业增量不增收,每客户的ARPU(AverageRevenuePerUser,每客户平均收入)值迅速下降。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很明显,高端用户越多,ARPU越高。在这个时间段,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来看,ARPU值高,说明利润高,这段时间效益好。投资者不仅看企业现在的盈利能力,更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ARPU值高,则企业的目前利润值较高,发展前景好,有更好的投资价值。

恶性价格战,不符合国家通信发展规划,随着3G时代到来,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将由目前的价格竞争,转化为差异化服务、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和渠道竞争。

(一)通信差异化服务和产品竞争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产品丰富、消费需求多元的时代,消费决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由从众型向个性化发展。电信市场竞争重点将转向细分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各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其核心价值相同,所不同的是性能和质量的优劣,市场竞争重点体现在差异化的产品上。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目前移动和固定通话业务发展相对成熟,运营商们为了提高ARPU值,纷纷致力于开发电信增值业务,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各运营商试图不断开发新的电信增值业务,从而使产品差异化竞争,成为电信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如韩国SK电讯公司,在进行市场细分时,以5岁为一个客户群进行业务设计,从18岁以下到60岁的客户都有专属的业务。其中Nemo项目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地铁票,也可在指定餐厅、百货公司刷卡消费,费用与手机账单合并计算。SK电讯公司在推出此业务的一年时间内,客户就发展到300万,占韩国移动客户总数的近10%。可见,通信业的竞争已开始由网络技术、价格竞争,逐步演变为差异化服务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趋势。

(二)通信市场品牌竞争

品牌要完全摆脱价格战的阴影。目前电信运营商在品牌战略方面,还是以资费要素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新的品牌就是一个新的资费套餐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品牌不会产生溢价,反而成了价格竞争的精美包装,目前,公认比较成功的“动感地带”品牌,也没有脱离价格的影子。未来电信市场的品牌竞争,就是要通过建立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摆脱价格战影子,让通信品牌给企业带来品牌溢价。如韩国SKT是品牌经营的典型,SKT的资费在韩国三大运营商中最高,但是,其用户流失率很低,这得益于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运作要处于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电信企业的品牌分为企业品牌、客户品牌和业务品牌。运营商的品牌运作,目前更多放在战术层面上,宣传的重点主要放在业务品牌上,目的在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运营商的品牌运作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品牌建设,重点是企业品牌建设。战略意义上的品牌,不是推出多少种业务品牌,因为业务品牌会随着业务的升级换代消失,而企业品牌可以长存。

品牌要体现独特个性。在市场品牌竞争中,各个运营商的客户品牌,其目标用户群应该互相避开。业务品牌内涵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名称”和“品牌内涵”两手抓。运营商打造品牌,进行新业务宣传,既要强调品牌名称,还要增加用户体验传达品牌内涵。如中国联通公司品牌图标是中国结,其品牌内涵是情感沟通。

可见,品牌战略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信运营商要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领先战略,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但是,电信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通信渠道竞争

渠道是宣传业务、发展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渠道的优劣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电信运营商渠道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改造自有营业厅。电信运营商的自有营业厅承担了对全部渠道体系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我国现有主要运营商均有自有营业厅体系,这些营业厅除销售之外,还承担了客户服务功能,在视觉信息传播、市场信息采集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对现有营业厅进行VMD(可视化营销策略)的改造。我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种类多,结构复杂,因此运营商需要付出大量的营销努力以构建品牌忠诚。业务设计和资费吸引,只是用户造访店面的必要条件,而VMD则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关键。VMD不仅仅是华丽的橱窗与装修,更重要的,它是渠道,是促销体系,是差异化营销战略体系,能够提高营业厅和产品形象,营造令人愉快的店内气氛,并能提高销售效率。

体系改造。体系渠道占据了目前销售体系的最大比重,它们数目众多,且在形式、规模、紧密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渠道的所有权不在通信运营商。商和运营商之间是一种供销合作关系,经济利益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运营商需要通过这一类渠道,增强渠道竞争力。商通过业务获取销售收入。商行为是否规范取决于商的素质。素质较差的商,甚至不惜在电信业务上降低价格,其目的促进终端销售业务增长,这样可能导致通信价格体系混乱,损害电信运营商的声誉。

另外,数据业务种类繁多,变化速度快,结构和功能复杂,不易被用户理解,用户要求提供服务咨询活动,这是产品延伸价值,即服务价值。为此,要求对以销售为主的渠道进行管理体系的改造,并转化到销售和服务并重的经营形式。

增值合作商渠道。体系仅仅在业务下游与运营商合作,而增值合作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更加紧密,其范围不仅包括销售和用户服务领域,还包括业务设计、内容提供、网络运营、市场运作等。最早的移动通信业务主要针对行业用户和公众用户,通信公司为他们提供无差别的服务,此后通信公司逐渐与其他行业联合,共同开发新业务。如中国移动在动感地带业务上与麦当劳合作,中国联通在BREW上与建设银行合作,这些是品牌和业务设计上的联合。在未来大融合时代,各个行业实际上是趋同的,针对用户需求,广电、传媒、金融、电力、汽车等行业的企业,完全可以提供相同的用户解决方案。借助于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在电信运营商处办理银行业务,也可以在银行办理电信业务,目前的手机钱包业务已经表现出这一趋势。这种渠道类型实际上更是一种战略资源,适合所有的电信运营商。

直复营销渠道。所谓直复营销,就是消费者通过非人员的媒体接触商品或服务后,通过电话、邮件、电视、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来完成订货和购买的销售方式。直复营销的形式有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个性化营销、关系营销等,其共性是利用多种途径,针对个体沟通进行非店面式的销售。目前的电信运营商均具有成熟的客户服务热线体系,客服热线作为渠道,既方便了用户,又为现有的渠道体系做了有效的补充。

未来市场渠道竞争中,直复营销渠道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其中,互联网将起重要的作用。用户强调电信需求的个性化,企业为用户所选择的业务组合千差万别。不同的业务对手机终端的配置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互联网较好地支撑了这一销售目的,同时,很多数据业务依赖于互联网来实现。互联网渠道由于对现有渠道体系冲击较大,因此更适合具有创新意识新进入者加入。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信企业垄断经营局面被打破,电信竞争机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电信市场陆续对外开放,电信业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为我国通信事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电信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电信实践经验需要总结,并上升到理论。这就需要人们观察分析电信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探讨新的问题,促进电信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俨.试论分销渠道策略成为企业主要竞争策略的原因[J].现代商业,2008(3)

市场竞争分析范文第2篇

实行成本战略的情况下,成本的含义并非仅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耗费的显性成本,还包括企业失去市场,委托成本等一些非显性的成本。对显性成本,成本战略侧重于寻求合理的能够使公司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成本水平。另外,对于非显性的成本,成本战略侧重于保证市场信誉而加强产品质量的控制,处理好委托关系等等。同时当企业采用差异战略也要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避免在某一环节上发生资源浪费。

在资源稀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里,实现产品的成本的有效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基本保障。

关键字:市场竞争显性的成本非显性的成本差异战略

一、市场竞争战略及成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竞争战略是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在市场竞争保持或发展其实力地位而确定的企业目标与达到此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政策的结合体。它包括企业发展的总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有关研究开发、财务控制、目标市场的选择、生产流程、市场营销、制造、采购供应、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各项政策和导向。企业决策者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在总的竞争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提出各个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与政策,并使之相应协调一致,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涉及的面很广,但是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是同一行业中企业间的竞争。行业内企业竞争结构对于行业的竞争规律及企业的战略制定有强烈的影响,而行业外的力量也不可忽略。由于外界力量对本行业中的所有企业均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的大小,要视不同企业应变能力的大小而定。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应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当今市场决定企业产品的价格,企业的成本越低,所获得的利润空间就越大,企业在市场中也就越具有竞争优势。

企业成本降低可以取得较高利润,使企业在与竞争者的对抗中处于有利地位,低成本使企业能应付理性的购买者,因为购买者所能施加的影响只是将价格降低到其他竞争者所能承受的水平。低成本也使企业能对付强有力的供应商,具有应付成本增加的灵活性。低成本还给竞争对手造成重要的进入障碍,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在竞争中效益差的企业首先受利润降低威胁,而效益好的企业在竞争中则可保护自己免受其害。

成本领先于同行业并保持本行业的最低水平对企业取得竞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是在实行成本战略的情况下,成本的含义并非仅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耗费的显性成本,还包括企业失去市场,委托成本等一些非显性的成本。

二、成本战略的实施——显性成本

对于实际发生的资源耗费的货币价值体现的显性成本,成本战略的要领在于企业要在同行业中取得成本领先的优势,即先于本行业中其他企业的最合理水平或保持在一个很合理的水平,所谓合理并非简单的低成本,而是该成本水平能够使公司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为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主要是更新公司的管理理念,设计一个成本分析的系统框架,并且研究影响成本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与它们之间的重要关系。

第一,对于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生产的现代化企业可运用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已经取代劳动密集型企业,运用各种自动化技术,这种企业的直接人工不断降低,品种种类日益增加,并且不同品种的生产流程也呈现了其“个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仍一如既往地使用统一的分配标准对这些因品而异的成本进行同一分配归集,势必导致产品成本的扭曲,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传统成本核算系统未能明确产品成本形成的真正原因,因而导致了产品成本核算中不同程度的偏差,因此传统的产品成本计算将导致歪曲的存货计量、不正确的产品决策、不符合实际的定价、错误的战略视点、错误识别关键性成功要素,最终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而作业成本法弥补了这一缺陷,其中心环节就是运用了成本动因来分配成本,成本动因是导致总成本变化的任何因素,对基于成本领先战略进行竞争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关键的第一步便是识别企业或组织的核心成本动因。作业是组织内部进行的工作,它包括一系列行动、活动或工作,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各种作业的过程,如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运送货物等等。只要进行作业,就会消耗资源从而产生成本;而只要生产产品,就需要进行各种有关作业的分析。而在进行各种作业时,必然要消耗各种资源,如人力、物力、燃料等,为了这些消耗必须付出代价,从而形成了耗费,产生了成本。因此,产品实质上就是制造、运送产品所需要的各种作业所耗费的全部资源的总和。作业成本法把成本的归集分成了两个步骤:(一)成本按其用途归集到各个作业,并且将同样的作业合并形成成本库(costpool),(二)将成本库又按其成本的具有个性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归集分配,作业成本法改变了过去大成本归集方式,用个性化的分配标准对个性化的产品成本进行归集,降低了成本扭曲对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运用作业成本法,将工厂间接成本分配给诸如产品或服务等成本对象。成本动因被用作计算单位作业的资源成本,然后,通过用某一特定时期消耗的每一作业的数量乘以每一作业成本,将每一资源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它是一种基于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果计量基础上,维持和处理企业资源方面的财务和业务数据的系统。正是由于作业成本法确认了成本动因与作业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利用它对成本进行有的放矢的控制。

从作业成本法引申而出的作业管理则可鉴别哪些能够被消除的作业以及那些确实需要的、能带来效果的作业。为了改善经营,管理阶层必须找出不必要或者无效的作业,为作业确定成本动因,并且改变那些成本动因的水平。作业分析的一项主要工作即鉴别增值和非增值作业。

其中,价值链是与作业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从产品开发、生产、营销最终到向顾客交付产品和劳务所必需的一系列作业价值的集合,或者指伴随着作业转移的价值转移过程中全部价值的集合。价值链观念可以推广到对企业的定义——认为企业是其职能价值的集合。

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把企业职能中的各个部分视为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最能够创造价值的因素;融合和协调所有企业职能,并把图中企业职能价值链向最前端——供应商和最后方——顾客两个方向延伸,并将他们视为总体价值链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便构成扩展的企业职能价值链,扩展的价值链强调对价值链整体把握的重要性和“优先考虑顾客的满意程度”以提高整体效益。从作业成本法观点看,由投入到生产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构成作业链的过程,每完成一项作业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以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来,作业的转移伴随着价值集合而形成价值链的结果,因此作业链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价值链分析的目标是:①筛选作业,即发现和消除对价值链无所贡献的作业。②改善作业即提高作业环节的工作成效。

第二、对于传统型的企业要在同行业中取得成本领先的优势,运用“低成本战略”。购入“物美价廉”的原材料,设计并制造简单而实用的产品,扩大服务范围,扩大产品销售数量等;可以投资购买先进设备。在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可能一开始企业会蒙受损失,但一旦取得成本优势的位置,则可取得高利润。这将为重新投资购买最新的现代化设备提供可能性,从而继续保持成本领先,这种重新投资也是保持低成本优势的前提。价值活动的成本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因为通过学习提高了效率,从而产生了一个非线性的成本——按照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按其原理即学习能随时间推移而使成本降低的机制非常之多,使成本长期减少的因素包括:

1.提高劳动效率——可以通过重复性的工作提高效率,也可以是应用更有效的维修和检验工作提高效率

2.采用新技术后和制造程序——例如进行工业工程研究,采纳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

3.产品重新设计——减少成本高的和不必要的功能

4.产品标准化——减少产品支化,提高产品的重复性

5.规模效应——扩大生产能力而造成的成本增加低于生产能力增加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果。

第三、对于以上两种企业都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及相关各个环节、层次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并实现目标利润而预先设定并力求达成的成本的指标值,是市场竞争客观强制与保障企业生存与发展对成本的最大容量值。单就目标成本规划角度,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目标成本的设定与目标成本的实现。具体说来主要包括:销售价格的确定,目标利润的确定,用价格减期望利润计算目标成本,分解成本,选择降低途径和通过改善进一步降低成本。

目标成本=期望售价—目标利润

其中,期望售价一般可通过与同行业同类产品参考比较,特别是类似产品目前的市场份额、预计可达到的销量、销量物流系统是否完善以及商品经营战略等因素。对于目标利润,也必须兼顾多种因素,从市场竞争强制、出资人的报酬期望、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战略出发,同时考虑企业的长期投资计划包括研究开发生产线设置计划以及股利政策等。由期望售价减目标利润得到的差额,通常被称可以允许的最高成本。以此为基础确定的成本便是目标成本。

三、成本战略的实施——非显性成本

前文指出,对于管理者来说,成本不仅包括显性成本,还包括着非显性成本,即非实际构成资源耗费,难以用货币价值体现但又客观并且长期存在经营风险。例如市场信誉的丧失,委托成本等等,这些成本如果处理不好将很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失败。

为了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信誉,产品质量、功能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质量与多功能旨在满足客户对产品使用价值的期望,并由此成为产品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质量改进的战略意义在与它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持续的利润收入以及长期的繁荣发展。企业在竞争中无论是采取低成本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战略,其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质量问题。低成本竞争战略并不意味着它要生产劣质的产品,低价位的产品也必须满足顾客期望。如果企业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其差异化竞争战略也必然躲不过失败的命运。大多数质量改进计划的指导原则就是满足顾客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这也是为获取竞争优势而制定一项战略计划的目标。

质量改进后的企业获得的一些战略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可获利润性及投资回报,企业可以据此提高或者扩大市场份额。质量改进减少了退货率、减少了商品保修成本和维修费用,节约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同时它还能帮助企业创造利润。如果管理者能够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生产出满足甚至超过顾客期望的标准设计生产并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出售的优质产品,就能使企业利润得以增加,从而节省大量资金。传统质量成本曾被局限于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和测试的成本,质量不良造成的其它成本都被包括在间接成本中,而未被界定为质量成本。现在认为质量成本是与预防、鉴定、维修和纠正质次产品相关的成本,以及因浪费生产时间和销售质次产品而导致的机会成本。笔者还认为合理控制质量成本也可以从价值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识别何处可以增加顾客价值或降低成本,同时也可更好理解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及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关系。价值链识别并连接了企业各种战略活动。价值链分析的目标就是找出在价值链的哪一阶段可以增加顾客价值或降低成本。成本的降低或价值的增加能使企业更具有竞争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寻找更好的供应商,优化产品配送、外购和识别企业不具竞争力的领域来降低成本或提高价值。

除产品质量之外,现代大型公司集团,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要使经营者最大化的代表所有者的利益来管理公司,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处理好委托关系。

在成本战略中,如何调动经营者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不可忽视,公司除了要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之外,还需要花费必要的财力,招募能手,定期培训等方法来为提高经营者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来调动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是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然而,一旦激励机制失效,将导致有重要贡献的员工不努力工作,离开企业带走了客户、技术、经验等等。或通过违规的手段来骗取奖金,挪用公款等,这无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建立在成本战略基础上的差异战略

差异战略中数“差异”不但指产品差异,还包括产品设计方案、商标、工艺、功能、产品特色、款式、售后服务等,企业采取差异战略,将使企业有可能在行业中赢得较高利润,这是因为:

(1)差异使竞争对手之间有了差别,且由于顾客信赖某一商标,对价格就不太计较,从而使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而顾客的信赖这种独特性的差异,又成为进入该行业的障碍。

(2)由于差异而产生较高利润,因此企业能较主动地应付供应商,减弱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差异也使购买者无法相互比较,价格的敏感性就较差,从而减弱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和取得广大客户的支持。客户有时虽然知道该企业的优势,但不一定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去购买,从而使企业不能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差异是相对的,但如何使某种或某些差异能增大企业价值为重点进行投资。当然,采用差异战略也不能忽视各项成本费用。也就是说,一旦企业将某些“差异”定为了目标而要进行投资时,必须要在这个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避免在某一环节上发生资源浪费。

总之,差异战略可以与成本战略相结合:差异体现着个性化,在前述成本战略中,差异通过对价值连接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和品质服务阶段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用质量上乘,用有特色营销策略,用优质的售后服务来打好企业的品牌,同时加大了对营销阶段的投入可以及时涌进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扶植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如能在研究设计阶段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鼓励扶持创造发展,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获得市场的承认和欢迎,这对企业的将来经营是非常有利的,并且好可为企业创无形资产,从而达到差异战略的目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资源稀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里,实现产品的成本的有效控制是企业产品畅销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基本保障,而成本的控制并非纯粹降低资源的实际耗费,而是如何将经济资源合理的进行管理,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RonaldW.Hilton,MichaelW.MaherandFrankH.Selto,CostManagement:StrategiesforBusinessDecisions,2ndedition.McGraw-Hill.2003.

RobertS.Kaplan&AnthonyA.Atkinson,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3rdedition,PrenticeHall,1998.

市场竞争分析范文第3篇

名牌涉及产品的名称、声誉、性能、价位及历史文化等属性,是消费者对其认知与感受的总和。尽管世界范围内名牌各具特色,但是它们都具有普遍的特征:(1)从内容上看,名牌产品都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名牌中孕育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2)从形式上看,名牌突出个性表现。名牌是厂商及其产品和服务为了区别于其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的一个特定的名称、符号、设计。(3)对厂商来说,名牌是自己提供并为消费者所接受的特定商品和服务的概括性、抽象性表达,是厂商实力的象征。(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名牌产品一般都具有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好、创利能力较强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的特点。(5)消费者对其具有较高的信赖度和满意度。

随着市场竞争全球化的加剧,知名品牌的国际竞争也越演越烈,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首先名牌在国际市场中占核心地位,并保持高速度、高利润的态势向前发展。2005年世界有价值的名牌收入增幅约45%,销售收入非常可观。其次,名牌产品呈现出垄断局面,由于名牌产品所具有的丰厚的内涵和良好的声誉,使一般产品在短期内难与其竞争。最后,从国际名牌的发展过程看,已进入名牌经营时代。以名牌为主的无形资产经营带来的高利润,使名牌商标身价倍增。

二、企业培育名牌的战略措施

1.强化培育名牌意识,坚定树立名牌战略

强化培育名牌意识非常重要,没有正确的名牌意识就不可能创出名牌产品。企业每一个职工都要有名牌意识,要在生产中努力创名牌,在市场上奋力争名牌,在消费者和用户心目中树名牌。要确立质量是企业生命、技术进步是企业立足之本的意识,切实把高效益建立在高技术、高质量基础上。制定名牌战略要进一步明确企业远景,发展方向,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然后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措施和战略步骤等。要瞄准国内外先进名牌产品,找差距、订措施,要结合企业自身资源状况,认真研究和论证,明确主攻方向。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名牌产品,并努力将名牌产品推向世界,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完善领导和管理制度,健全培育名牌的组织和领导体系

要建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或领导小组,跟踪行业的最新动向,研究本企业名牌战略的总体思路、具体方案、实施步骤等。通过组织专家、企业家的论证,使之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质量工作、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是企业,厂长、经理是企业产品质量和实施名牌战略的第一责任者。厂长、经理认真负责地组织制定并颁布企业质量方针、目标和名牌战略实施计划。建立健全由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并使其有效运行,建立质量办公例会制度,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等。

3.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加对名牌产品的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技术选择、技术激励、技术创新三方面着手,创造技术优势,不断开发名牌产品。要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增强自主科研开发能力,以强劲的技术优势,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企业应把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工作与创名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把采用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创名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4.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名牌产品附加值

名牌的生命在于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也就失去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名牌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区别关键在于质量,这种质量差别既表现在产品内在质量上,也表现在包装、宣传、售后服务等方面。享誉世界的名牌都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质量改进。因此,创建名牌要求严格把好产品的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制造和销售等关键环节,持续不断的进行质量改进,不断地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加强从原材料购进到生产出成品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尽量把残次品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有严格的产品质量验收制度,严把名牌产品的出口关,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出厂。同时,要加强用户服务工作,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保证向用户提供一流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的美誉度。实施名牌战略必须深化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并完善以总经理为领导、质量管理部门为龙头、企业各部门都承担一定质量监控职能的管理网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实施质量教育、质量责任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审核、工序质量管理及售后质量信息反馈,确保名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5.加强营销策划,提高名牌的影响力

要注重创造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内在价值。创造名牌的目的无非是要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品牌注意力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完善营销网络,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使客户成为品牌的义务宣传者。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是实现名牌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也是占领和扩大市场,赢得用户的必由之路。不少生产名牌产品的企业广泛地在全国各地建立营销服务网络,搜集信息、改进产品、加强服务,提高了品牌的注意力。二是通过广告、信誉、销售吸引力等所提供的信息来创造品牌注意力,使品牌价值信号沟通舒畅。通过有效的营销策划,加强市场研究、把握市场趋势,大力加强名牌产品的广告宣传,将品牌的价值信息有效地向市场传递。

6.增强名牌的保护意识,提升名牌价值

我国已先后出台了《专利法》、《产品质量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要为产品选好品牌,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国家商标局注册,选定的商标。企业要利用各种手段保护名牌产品,要高度重视商标的注册,大多数出口企业对名牌产品的商标要全部注册,有的要到国外注册。宣传部门要开展有声势、有影响的名牌产品的统一宣传活动,提高名牌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切实保护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行为,加大实施“打假保名牌”力度,形成名牌产品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总之,名牌是一个企业活力与创造力的象征,更是实力的表现。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名牌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因此,建立名牌战略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市场竞争分析范文第4篇

一、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竞争模型简介

附图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业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认为,影响企业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五种因素(力量)可分为: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潜在竞争者进入、替代产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力量、购买者议价力量共五种影响行业竞争力量。

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而言,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从事相同产品或服务经营的企业不止一家,因此多家企业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争夺客户,从而形成企业间的竞争。就电影市场而言,随着院线制的形成,电影企业间的竞争将从原来基本没有,变得越来越强烈。

由于一种产品或服务开发的成功,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市场的价值得到巨大的发现,会引起许多其他投资者的加入。这些新加入者既可以给该行业注入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也会给原来的企业带来压力,威胁他们原有的市场地位。由于进入门槛的降低,政策的进一步透明,电影市场的投资价值日渐显现,高达2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使电影市场成为投资资本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将是院线制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功能相似,能够满足消费者相似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提供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就会成为相互的替代竞争者。作为提供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电影企业,其替代的竞争者有很多,比如电视传播企业、音像制品行业、互联网、酒吧舞厅等各种大众娱乐场所,这些替代者均构成了对电影行业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生产要素的供应商会在两个方面制约企业的经营。一是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地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其次提供的生产要素成本会影响该企业的利润水平。所以供应商提供生产要素的能力、价格谈判能力的大小以及企业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是企业在市场环境中需要考虑的竞争力量。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供应商是上一级发行商或制片厂,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会制约发行放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户的多少、用户的实际购买能力将决定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以及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引起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的用户可以是下一级的发行商,也可以是电影院,他们的竞争实力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随着院线制的发展,作为用户的电影院在院线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二、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以一个省的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例)

1.传统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注:从1993年起国产影片可以直接向市县电影公司发行)

2.传统发行放映体制下的市场竞争分析

上图概括了一个省级电影市场在传统的发行放映体制下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省级电影公司,还是市级电影公司,均面临着波特理论的多种力量竞争。结合当前院线制改革的实际,重点分析传统发行放映机制下各级电影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

(1)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抑制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传统的发行放映机制下在一个地区只存在一个电影公司,形成了地区市场的高度垄断,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高度垄断的行业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相互竞争的压力,必然造成企业缺乏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各级电影公司安于现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要。这种垄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电影市场整体利益、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2)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难以体现

由于高度的行业垄断造成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地区电影市场,这使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虽然从1993年起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试图突破垄断,但限于行业内部的重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3)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

从行业竞争模型可以看出,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战略是全方位的,对各级电影公司以及电影院都产生了影响,对比这几年电视、互联网等娱乐资讯形式的发展以及电影票房的逐年滑坡,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发行放映的各级企业承担的功能均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集团对抗能力,造成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争得了相当多的一批顾客。

(4)电影院的竞争地位较低

从竞争模型中可以看出下一级发行放映商选择的市场供货渠道单一,电影院没有选择发行商和影片的余地,造成购买者特别是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很弱,自身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5)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不强

在一个发行垄断的地区市场,影片供应商面对的是单一的发行商,虽然1993年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可以跨过省级公司直接向市级发行公司发行,但只是打破了省级公司对全省的垄断,在市级电影市场,影片供应商仍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尽管具有较好市场预期的影片因比较稀缺,有利于提升这类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但总体而言影片供应商在市场运作中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综上所述,在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运行机制下,市场的竞争态势表现为地区发行放映公司处于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其他三种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地区发行商能够基本控制当地市场,形成行业垄断局面;但就整个电影市场而言,抵御替代品的能力是不强的。

三、院线公司的市场运作模型及五种力量的竞争分析

1.院线公司运作机制下的电影市场五种力量竞争模型

附图

2.以院线公司为运作机制的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院线公司是对电影发行放映经营者的重新组合,简化了中间发行渠道,逐步形成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实体。这种机制的改变,必然使得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发行商的竞争地位发生变化,而且与其他竞争力量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改变。

(1)在一个地区市场中形成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个地区出现两家以上从事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企业,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由此大大削弱了发行商独家垄断而形成的非常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对于打破市场垄断,增强市场活力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院线公司不能走老路,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提升营销手段,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院线制形成的初期,由于市场规划还没有系统地建立,各院线公司应注意避免早期市场的恶性竞争,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门槛明显降低

由于地区市场中竞争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其他投资者进入电影市场的门槛。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求市场信息是共享的,游戏规则必须共同遵守,这客观上削弱了原有企业的在位优势,降低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风险;同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现有企业会通过资本运作、共享市场份额的方式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这也是潜在竞争者“借船出海”的一种途径。

(3)替代产品的竞争能力相对减弱

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的相互替代竞争,在任何运行机制下都存在。成功的院线运行效率高,针对性强,能够牢牢锁住某个细分市场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有较强的抵御替代产品的能力,所以院线制建立后,替代产品在某些细分电影市场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小。

(4)影院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影院与院线公司基本上是契约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改变了原来机制下影院必须完全从属于某级发行公司的状况;同时这种契约关系不是终生制的,影院在合同终止后有选择其他院线的权利,正如图中出现的虚线箭头表示影院可以“跳槽”,因此院线公司有必要处理好与加盟院线的关系,像对待顾客一样,重视加盟影院的满意度。在这个意义上讲,电影院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5)影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提高

市场竞争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认识;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难以模仿,难以复制,难以购买,只能靠长期的努力经营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目前我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开放、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的企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许多企业至今仍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多数企业没有系统的战略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国内有代表性的五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则更少。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过于主观化、随意化,这就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很低。以销售额看: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销售收入之和的98%。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它包括企业生存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意义上政企不分的局面仍然存在。企业制度不够完善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创新,打消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由政府强制企业推行某种管理经验,企业被迫进行制度改进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不足或无暇顾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切实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

(二)知识储备及企业研发能力缺乏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来看,知识是企业独具特色的技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为对知识拥有的广度和深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更显出企业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投入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操作也很不到位,目前我国主要处于高技术发展的引进时期,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还比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这就造成我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信息产业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大企业抗衡。

二、如何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讲,以资源为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获得超平均利润的水平,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他企业的显著特征,从识别标准上看至少满足下列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否可以给顾客带来超过其价值判断的利益

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给顾客带来一般技术能力所不能带来的超过顾客预期的价值,并且企业核心竞争力旨在实现顾客最为关心的价值所在。不同的顾客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就总体而言顾客在某些价值观点上会具有相似性,在核心价值判断上往往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这些价值观才是企业要尽最快的速度以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创造的,并能超过顾客的预期价值。如日本本田公司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

(二)是否具有独特性竞争优势

一项能力必须具有独特性,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整个行业所普遍拥有的能力不可能被定义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某项能力只被一个企业独有才具有核心性。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进入哪个特定行业,都必须拥有该行业所必要的技能条件,如果该项能力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那么把这种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任何意义。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三)是否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某一企业的专业技术,从某一特定交易来看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但它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服务领域,则从整个企业角度来看,就未必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如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几个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定在一个很小范围。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避开以产品为中心的能力观,而应该以企业是否具有进入新市场的某种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

三、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创新

(一)建立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

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建立核心价值观须结合企业的状况和目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多方入手,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动力,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目标形成共识。美国福特公司在创业的初期,遇到的也是空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福特公司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普及汽车”,并为之奋斗,为了向员工宣传贯彻,公司以很优惠的价格将汽车售给自己的员工,使自己的员工从中受益,让公司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源源动力。正是这种价值观引领福特公司以目标作为激励,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以研发不断的核心技术,使其一步步登上汽车王国的宝座,成为美国汽车工业三大巨头之一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因此,从企业内部来讲,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员工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这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企业应不断运用市场的特点和力量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可通过建立企业家工程,通过建立各种机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对于宏观市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以及战略决策能力,使管理者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使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走在市场变化的前面。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创意产品与核心技术能力的关系密切,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掌握核心技术能力来创造顾客需求的产品,赶超消费者需求的预期。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展开。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电子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并成名的关键。而我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一直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因此,我国企业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在加强研究与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汲取和获得相关的新技术和技能,来改进或创新技术核心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新的整合。

(五)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采用并购等途径,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同行之间或与国外大公司建立以技术合作为核心的战略联盟,或进行外部并购,将是我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如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通过兼并,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