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乙己

孔乙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孔乙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孔乙己范文第1篇

思想解放――孔乙己先生身穿长衫,写得一手好字,是典型的读书人。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该人本可以踱进店面隔壁的豪华包间里,要酒要菜,但孔乙己先生却能够打破传统礼教,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和那些拉车的做工的短衣帮一起喝酒,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出了表率。

不慕虚荣――孔乙己先生出身名门世家,是我们儒家老祖孔子的第六十八代世孙,却不炫耀出身,不像那个卖草鞋的刘皇帝,食不果腹还念念不忘自己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还有梁山泊那个耍大刀的关胜,每次阵前都要吹嘘自己是关老爷的后代,借祖先之威名显示自己。孔乙己先生即使身处危难之际也坚决不玩狐假虎威的把戏。

乐于助人――众所周知,孔乙己先生生活并不富裕,但即使生活拮据,只有一碟茴香豆他也要分给那些穷孩子们一些。就连身份低微的酒店小伙计,他也热心施教,主动把知识传授给他人。

仗义执言――孔乙己先生心直口快,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个提出“窃书不能算偷”的科学理论。其“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的观点已成为激励无数读书人英勇奋斗的至理名言。

不恋仕途――孔乙己先生知识渊博,满口之乎者也,是著名的文字专家,其论文《论“回”字的四种写法》(此前曾有人说此论文有剽窃他人成果之嫌,经认真调查,抄袭一事纯属子虚乌有)享誉海内外,文字委员会曾力邀其担任文字改革领导小组名誉组长,但该人却视官职如粪土,婉言谢绝。

劫富济贫――孔乙己先生不畏权贵,行侠仗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拿为富不仁的丁举人开刀,表现了热血男儿的江湖豪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孔乙己先生思想先进,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且群众基础好,可担当重任,建议破格提拔任用。

州考核组

×月×日

孔乙己范文第2篇

读后感网权威《孔乙己》的读后感400字,更多《孔乙己》的读后感4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读后感网。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孔乙己》的读后感4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过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么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己早已注定的命运。

他的路不知从哪里开始,但却知道在哪里结束: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

孔乙己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揭示性格特征、交代悲惨命运、揭示主题。

我们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停留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这些层面上。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来看人物,就会有一番别有洞天的感觉。下面,就从孔乙己的手说开去,谈谈我的认识。

一、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写当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别人嘲笑他添上新伤疤的时候,他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一个 “排”字,既表明自己是个规矩人,对酒店一文不少,又可以对嘲笑他的人做一个有力的回击,使自己对别人的嘲笑表现得若无其事。在践踏尊严的环境中,孔乙己也只能用“排”来自我炫耀、自我慰藉,借酒来麻醉自己,解脱痛苦,自欺欺人的性格自然表露。我们把这个“排”字和下文的“摸”字对照起来看,一个“摸”字交代了孔乙己的生活显然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钱非常少了。不然的话,一抓一大把,何用“摸”呢?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己的沮丧、自卑的性格。

除了“排”与“摸”,孔乙己的手还会“钞”:“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能写一手好字可谓是一双巧手,孔乙己完全可以凭借这双手养活自己,然而他不愿意去劳动。还有下文的“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中的“长指甲”,正是他不愿劳动,偏偏以读书人自居的见证。这些都鲜活地刻画出了他好逸恶劳、好喝懒做、自命清高的性格。

在成人世界里,孔乙己找不到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于是,他把眼光瞄向了孩子,想从小孩身上找到一点安慰。用手蘸了酒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可是小伙计并不热心;给小孩子茴香豆吃,偏又用手罩住碟子。“写”与“罩”字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迂腐可笑、酸气十足的性格特征。

二、交代人物的悲惨命运

孔乙己本来可以靠双手养活自己,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已渗入到他的灵魂深处。一辈子都没有考中秀才,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实际上他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孔乙己没有中举,又不愿意用双手来养活自己,自然而然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生出本不该有的“三只手”。被人抓到肯定是挨打,文中“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便是有力的佐证。最后丁举人对落魄的孔乙己没有丝毫的同情和关怀,毫不留情地打折了他的腿,孔乙己的手无奈地变成行走的工具。以手代脚的他仍被人们嘲笑和奚落,足以表现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三、揭示文章的主题

孔乙己虽然排出九文大钱,可并没有阻挡住短衣帮对他的取笑,并且戳痛了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疮疤。小伙计看他的笑话、邻居孩子关心的是茴香豆,什么“之乎者也”与他们距离太远,孔乙己根本就无法在这里找到安慰,只能陷在一种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法里。就是面对用手走路惨不忍睹的孔乙己,长衫主顾、掌柜、短衣帮仍然以讥笑他的断腿为乐。正像作者在文中写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冷酷无情,表明了“旧中国末世大众陷在封建统治思想、秩序的重压下,麻木、冷漠,没有一点儿生气和活力;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表明他们精神的空虚、无聊。封建社会的病态暴露无遗。”

孔乙己本来可以用双手养活自己,“他身材高大” “幸而写得一笔好字”,这是他自食其力的依靠。可他偏偏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折了腿还用手爬着去喝酒,他的好喝懒做,自甘堕落的行为让作者痛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声。其实,孔乙己只要能走出那个破灭的梦想,人生就会开辟出另一条出路。可他偏在科举路上挣扎,至死不悟。所以,孔乙己的不争气也是他悲苦生活的的重要原因。

孔乙己范文第4篇

孔乙己姓孔,名字却不叫“乙己”,大伙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为从描红纸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就给他取了“孔乙己”这个绰号。

也就是说,“孔乙己”是绰号,而不是名字。这一点,鲁迅先生写得很清楚。

如果我们再问一句:“上大人孔乙己”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没几个人能说明白,这句话因为鲁迅先生没有深入地解释,只告诉我们,这句话是鲁镇的人从描红纸上看来的。

“描红纸”是什么东西?以前在旧私塾上过学的老人们应该很有印象,描红纸其实就是雕版印刷的字帖,在一张大大的纸上,印着空心红边的楷体字,让私塾里的小朋友在上面一笔一笔地描,把里面的空心填充完毕,描红纸也就完成了使命。因为刚入私塾,这些孩子们的书法还毫无根基,于是只能是一笔一笔描一些很简单的字。

可以想见,给孔乙己取绰号的那些人大概去过私塾,而且在私塾里见到了一张一张的字帖,每一张字帖上都印着鹅蛋大的几个字:上、大、人、孔、乙、己。

照道理,我们应该去请教给孔乙己取绰号的那些人,譬如咸亨酒店的老板,或者短衣帮的顾客,甚至包括穿着长衫的阔人,问问他们字帖上为什么要印这么几个字。但是鲁迅先生说了,他们对这几个字的来历也是半懂不懂。

明朝有一位倒是自认为懂“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的意思,他叫祝允明,号枝山,是唐伯虎的铁哥们儿,诗书画都颇有建树。祝允明写过《前闻记》,写过《志怪录》,有很多杂学他都做过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上”就是写给,“大人”就是父亲,“孔乙己”是个人名,合起来,“上大人孔乙己”就是“写给我父亲孔乙己”的意思。祝允明说,“上大人孔乙己”是孔子写给老爸的一封家书。

这个结论显得太无稽了,根本不值得批驳。众所周知,孔子的父亲并不叫孔乙己,而是叫叔梁纥。叔梁纥老先生不姓孔,甚至也不姓叔梁,他真正的姓是“子”,名字呢,就叫纥,叔梁只是他的字。假如孔子真给老爸写家书,该写“上大人叔梁纥”或者“上大人子叔梁”才对。退一万步说,即使孔子老爸真叫孔乙己,孔子也不会把“孔乙己”这几个字写在家书上,因为他懂礼,知道儿子喊父名是大不敬,固然不会这么公然地写上。

到了清朝,出了一位梁章钜先生,很清楚地论证了“上大人孔乙己”的来历。梁章钜查考古籍,发现从唐朝开始,字帖上就经常出现“上大人一乙己”“上大人壬乙己”“上大人丘乙己”“上大人孔乙己”等等组合,历经唐宋元明清,小孩子入门写字的字帖上都这么印,成了惯例。换言之,它们就像是现在大陆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人口手上中下”一样,只是因为笔画简少、容易学会,所以每每印在教材前头,除了这个,没有任何特殊含义。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孔乙己”不是孔子的父亲,也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父亲,它只是被偶然放在一块儿的几个笔划简单而易于学生练习描红的汉字罢了。

那么孔乙己确实是一个文学形象,他的原型是谁呢?

相传当时绍兴城内还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老夫子,颇念过几年书,很有一点书呆子气。由于此人生活贫困不堪。为谋生计,他只得放下读书人的身价,去卖烧饼油条勉强度日。却因他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只好跟在别的卖大饼油条的小贩后面。小贩们大声吆喝一次,他跟在后面低低地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们见他身穿长衫,手提货篮,叫着使人半懂不懂的话,于是就围着哄笑起来,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就扬名绍兴了。“亦然先生”卖完大饼油条,就缓缓地踱到成亨酒店,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边喝酒,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茴香豆。孩子们一见“亦然先生”在喝酒,纷纷地赶来讨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子里的茴香豆所剩寥寥无几了,就用手掌盖住碟子,嘴里念念有词:“不多了,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跟小说里面描写的孔乙己的形象大致相符。

根据陈根生先生《择取遗产融合新机――(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记载:绍兴城里有一个孟夫子,其经历跟孔乙己有些许相似。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致穷得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来吃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后来便不见了。

孔乙己范文第5篇

他艰难地用满是泥的双手支撑着身体。天上下起了牛毛细雨,那一丝丝掠过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他忍受着疼痛,眼里闪烁着泪花,他望着这个无情的世界,恶狠狠地说:“你们这群低俗的人,我孔乙己当初若是考上了进学,就不会落到如今这悲惨的境地,老天爷啊......你为何如此对待我!难道我做错了什么?”

他继续爬,两只手已经肿的不成人样,他的脸又肿又皱,就像一张干巴巴的树皮,他又黑又瘦,骨头似乎马上要散架似的。天上的雨愈下愈大,此时的他与泥融为了一体。

他终于爬回了家。

依旧是如此的破旧,如同他的狼狈。

相关期刊更多

药学与临床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药研究与应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

材料研究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