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绩效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考世界审计,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于20世纪70-80年代,完成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在这个发展阶段,财务审计仍大量存在,绩效审计则越来越多。我们以几组量化数字来说明这一变化趋势,诸如:美国国家审计总署两类审计比重为:绩效审计占 85%以上,财务审计占10-14%;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和英国审计署,每年审计项目计划中,绩效审计大致占总审计数额的40%;而且它们和西欧一些国家审计机关还实施绩效审计机构、资金、计划单列。事实告诉人们,在21 世纪,这种发展趋势日益增强。
2.绩效审计本质乃是资金运行效益审计。
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位所实施的绩效审计,其审计对象载体众多(包括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但究其内涵的本质,是审查预期目标与完成其目标所投入资金之间的关系,最佳投入产出关系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即定目标,或以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产出。实物形态的投入,最终仍要用货币衡量。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通过审计促进被审单位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实现其资金运行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
至今,绩效审计没有单一定义,许多国际组织和绩效审计领先国家均对绩效审计有着不同定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 (性、效率和效益)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同义词。根据该组织的审计标准,它包括:(l)审计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审计被审单位的人力、财务及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3)审计其业绩效益,并根据预期,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关于绩效审计定义,词语及标准,对各国绩效审计虽没有约束力,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指导作用。
3.绩效审计成为世界审计主流的原因。
第一,西方市场经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更为现实的新。在这个新时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趋于完善,财务活动也日愈规范化,故此, 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也日趋减少,那么,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减少了,因此,不断扩大审计职能作用范围,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第二,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矛盾激化,因此,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资金支出效果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它导源于这样一种严重压力,即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政府所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却日趋扩大,这即是绩效审计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绩效审计发展引起审计的重大变化。
其一,审计形态呈多元化趋势。审计领域出现了诸如: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等派生审计形态,西方审计学者把上述派生审计形态均视为绩效审计的同义词。
其二,审计职能范围扩大了,包括经济的、的、军事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环境的等领域,从而推动审计向纵深发展。
其三,政府审计注入了绩效审计,从而增加了活力。政府审计注入绩效审计内容,主要是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比如,对有国家财政支出或资助的投资项目的资金节约度进行监督。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西方审计学者认为,在政府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这种认识与当前或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世界范围内政府审计发展潮流是一致的。
其四,以绩效审计为重要内容的内部审计得到蓬勃发展。
一是内部审计的发展,二是政府各部门内部审计的发展。三是经营审计的发展,其中,唱主角者是经营审计。当今的内部审计与管理部门更加融为一体,参与实际的解决、舞弊的发现及管理咨询,以推动管理部门或企业改进未来的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
5.绩效审计目标和范围。
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绩效审计所确立的目标和范围,由于国情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比较一致的是开展专题审计,其做法是对政府的各部门同一主题进行审计,诸如:采购、旅行、人力资源管理和现金管理等。通过上面专题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公共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
同时,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审计机关实行对财政资金和资助资金预算支出建议的事前绩效审计,比如德国联邦审计院对政府各部所提出的支出建议进行绩效审计,使绩效审计的作用,在预算过程中得到发挥。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为了指导和推动绩效审计发展,对其目标和范围有过一个规定,现抄录如下:
目标:(1)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管理奠定基础;(2)力求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3)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程序对绩效审计提出报告;(4)确定较为适当的经济责任。
范围:它取决于每个最高审计机关的使命和特定环境。在决定审计范围时, 尤其是制定的审计政策存在着某些敏感性,应对制定决策所需资料和决策目标进行和判断。
上述规定,对世界各国绩效审计起到一定规范和积极推动作用。
6.绩效审计基本经验。
(1)最高审计机关不受政府干予;
(2)建立明确的绩效审计条文;
(3) 审计师获得很有竞争力的回报,从而避免代价高昂的人力外流;
(4)仔细招聘不同专业的高质量审计师;
(5)每个最高审计机关均有自己的培训设施和审计培训计划;
(6) 制定绩效审计的条件,并辅之以培训;
(7)审计结果即发展报告,而不是年度报告;
(8)提交的绩效审计报告,必须简捷而令人感兴趣;
(9)绩效审计报告集中于少数重要问题;
(10)建立质量保证和控制机制;
(11)通过传媒引起社会对绩效审计的重视。
7.绩效审计发展的不平衡性。
绩效审计同任何事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总体上,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领先行列,诸如:北美、西欧和北欧的加拿大、美国、瑞典、英国等。加拿大是第一采用效益审计的国家,创立了综合审计(把绩效审计与常规审计结合)典型经验;美国则是最早将绩效审计注入政府审计的国家,它于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政府的机制、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亦称“黄皮书”),其中明确规定应实施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审计,得到国际审计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
瑞典是第一个正式采用效果审计的北欧国家。英国开展绩效审计是根据议会所属的公共账目委员会要求而作出的立法响应,20世纪80年代中期颁布的《国家审计法》,明确授权主计审计长有权调查各政府部门如何使用它的资源, 主计审计长向公共账目委员会汇报工作,这些权力使他对绩效审计提出确认意见,并说明公共经费是否按下议院要求使用。他每年计划并完成60个绩效审计项目, 正式报送议会并公布于社会。
上述各国最高审计机关都用绩效审计来谋求资金节约,回答政策制定者的询问并保证政府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
绩效审计走在前列的最高审计机关,还有欧洲审计法院、荷兰审计院、德国联邦审计院、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新西兰审计署等。
亚洲地域最高审计机关实施绩效审计取得较好成效者,根据记载有: 印度、巴基斯坦、的香港、新加坡、日本。被列为有限经验的最高审计机关是不丹、中国、印尼、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和泰国,其绩效审计尚未完全实施,没有绩效审计经验的最高审计机关如:孟加拉、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8.绩效审计走向国际联合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交织发展,使审计信息的使用者认识到了解各国不同审计制度、审计实务并促使国际协调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促进审计工作国际化方面,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审计组织起了重要作用。它们的宗旨分别为:“经验分享,全球共惠”、“经验分享,携手共进”、“用统一标准来发展和加强会计职业的全球协作”。
在推进绩效审计国际联合方面,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多次召开会议并做出若干决议和规范性条文,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推动下,西方一些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多次进行联合,诸如:瑞典、英国、荷兰的最高审计机关曾对援助项目进行联合审计,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最高审计组织曾对欧洲战斗机计划,进行了联合审计,也称谓跨政府审计,通过联合审计,搞清了被审计单位所花费的公共资金效益好坏问题。事实表明,联合审计呈不断上升趋势。
9.绩效审计面临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最高审计机关在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主要包括:
(1)难以确定绩效审计的目标和识别经济责任的界限;
(2)在一些国家,缺乏法律条文,得不到需要的资料;
(3)未具备适合的审计技术,缺少适当审计标准及合格的审计人员和经费。
上述问题是今后世界绩效审计实践中亟待要解决的事情。
绩效审计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诞生,欧风东渐,绩效审计开始走近中国。
1.绩效审计实践的三个阶段。
(1)审计署成立初期至80年代末。
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 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注意到经济效益问题,诸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湖北省两户纺织企业效益审计报告、辽宁卷烟厂效益审计报告、山西小氮肥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鞍钢和山东审计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
当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出各类问题总金额 30692万元,其中属于经济效益差的是9195万元,通过试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中期以后, 绩效审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20世纪90年代。
审计学界对绩效审计进行了一些研究,本人在《试论审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率先提出:“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成为审计实践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审计职能“日益向解决经济过程中的管理和决策方面延伸。”(1990年5期《经济研究》)。上述见解在学术界和审计实际工作者中引起了反响。
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自提出两个延伸后,全国地方一些审计机关继续实施了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当时,试点工作较有成效的省,诸如:湖北、山东、天津、辽宁等省、市审计机关。据不完全统计,在审计署成立后十几年的经济效益审计中,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约211亿元。
1994年初,审计代表团出席了在印度召开的中印绩效审计研讨会。本人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国的宏观经济效益审计》一文中,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应开展宏观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其重点审计领域是财政、、投资等部门,通过绩效审计,提高资金运行的有效性。对信贷资金绩效审计,应“从信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金融机构的内部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对投资绩效审计,提出四项标准,其基本点是通过审计投入与产出关系,能否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最大的效用。
上述观点在中印绩效审计研讨会上受到与会代表的重视,同时,也引起国内审计工作者的反响,(见1995年3期《管理世界》)。
在这个时期,我国审计机关还结合宏观经济财务收入审计,开展了一些事后来看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活动。比如:全国审计机关同时开展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共审计20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105815亿元, 审计后对716个不具备开工条件的建设项目,提出了意见,压缩建设规模的总资金达1285 亿元。
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165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共审计项目总投资2007亿元,查出有资金106.5亿元,经审计处理后,为国家节省投资38亿元。
同时,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行业审计,对五省市公路养路费审计等都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问题,从宏观上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审计在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被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入世后的绩效审计情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审计工作者思考一个共同问题,即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与国际接轨问题,并如何付诸实施。近几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绩效审计工作都明确提出任务和要求。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了绩效审计,如进行了绩效调查审计,在外资审计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定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绩效审计,取得一定成效,向审计化迈出可喜一步。
2.中国绩效审计特点。
绩效审计走近中国二十年,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时断时续,然而, 它必竟在走着并留下了它特有轨迹。
其一,根据中国不成文和成文(《审计法》)条文关于“真实、合规、效益”的规定,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或更严格意义上说,绩效审计寓于财务审计之中。
其二,主要以国有企业为审计对象,即是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且较多地集中在其财务成果的上,对经济活动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开拓。
其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与内审机构比要少。
其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而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以推动被审单位改善未来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则更为少见。
3.绩效审计的初步成效。
其一,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或调查,初步摸清了被审单位资金运行的效益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其四,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政府审计领域。
其五,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基建项目审计或审计调查对未来绩效审计,具有典型意义。
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M.戴伊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调查报告中,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绩效审计排行榜上把中国排在有限经验国家,大概是符合实际的,我以为,尽管经验是有限的,但,是重要的。
4.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
绩效审计在中国实践取得的进展是重要的,但,是有限的,它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如下:
其一,国家审计机关对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缺乏一个战略性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的思路,缺乏一部战略性发展规划。
其二,缺乏具体的立法条文支持,没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标准的国家标准,对引进国外经验,似乎不太注意,相关资料也较少。
其三,绩效审计方面有组织的理论探讨、人才培训很是欠缺。
以上都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发展绩效审计的战略思考
1.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目光,重新认识绩效审计在中国审计的地位。
我们讲的中国国情,是中国审计直面的国民经济活动,要点有二: 一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轻效益问题;二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严重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问题,这两个问题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是一样的,如同党的路线中的左和右给党带来的后果和危害一样道理。长时间来,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益,甚至不讲效益, 不认识,甚至熟视无睹。
在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可以说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轻视效益问题,找到其中一条出路。人们称审计者是经济医生,我希望经济医生把绩效审计作为中医药方,对中国国民经济低效益采用既治标又治本的中医疗法, 而把财务审计作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紧应急的西医药方,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采用西医疗法。只要尽我所能,定有成效。
2.破坏迷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这是如何发展绩效审计要解决的对绩效审计自身认识问题,它既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高不可攀。本人对绩效审计问题的研究始于1988年主编《审计学辞典》,在我撰写的十万字词条中,给予绩效审计应有的地位,不仅给它下了定义而且根据中国国情,把绩效审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1994年出版了《经济效益审计》专著,成为中国社科基金项目中的唯一;在多次参加的中印、中英绩效审计高层论谈、参加接待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共同讨论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收在我主编的《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在出访美国,出访法国、德国等西欧六国和俄罗斯等国时,都充分注意到对这些国家绩效审计的考察。
上述活动过程,是本人破除迷信,积极探索,不断推出绩效审计科研成果的过程。希望有志于探索和实践绩效审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走出认识误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绩效审计的辉煌。
3.坚持审计发展的阶段论与不断发展论的观点,指导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正确处理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1997年本人在《中国审计的昨天。今天。明天》研究报告中提出:当今中国审计处于以财务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阶段,完成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主的转变,大约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50年,那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成熟,中国审计制度和运行机制也达到完善和成熟,实现了中国审计现代化,完成转变之日,就是审计现代化实现之时,全面达到国际审计先进水平,一个中国式的审计制度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中国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绩效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当然,我提出用50年时间完成转变,不是坐等50年,而是努力创造条件, 争取早日实现转变。今天,重申上述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还有个现代审计与审计现代化问题,本人以为,这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分期问题,后者是发展目标问题。现代审计顾名思义,就是现或当代审计,按其性质,中国现阶段的审计可称为发展中审计。至于审计现代化, 它要用复杂的综合指标来衡量,达到现代化的时间,应当与整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时间相一致。
4.宏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宏观绩效审计涉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内容非常广泛,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及审计力量,建议选择如下重点项目:
(1) 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审计。通过审计弄清有无因支出范围和用途计划不当而可能造成损失浪费现象,这种事前审计是把其作用在预算过程中,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的节约度。
(2) 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财政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这种事后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帮助被审单位经验,挽回效益方面损失,从而促进财政资金运行的有效性,或潜在效益。
(3)投资项目审计。是对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经过投资活动取得的有用效果进行审核和评价。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标准是:①是否以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投资、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的综合生产能力;②能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投产后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投资回收;③能否为国家提供最大效益,这是杜绝我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最重要之渠道。
(4)金融审计,即主要对信贷项目计划执行及其结果的审计,在我国金融行业, 贷款项目没效益甚至副效益“打水漂”问题十分惊人,审计机关除着力审计其违纪违规、内外勾结的经济犯罪案件外,势必要把对贷款项目效益审计提到日程,这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低效益的非实行不可的举措。
(5)税收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弄清税源流失所造成的损失,以提高税收率。
(6)专项资金审计。国家专项资金繁多,审计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带有典型主义的资金项目,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其资金使用效果。
5.微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这是对单个企业经济活动效益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其目的在于推动企业挖掘潜力,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费用,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用。
对其绩效审计范围主要是:①评价企业效益的指标状况,诸如对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生产率与工资利润率),物化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率和单位设备产品率),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量的综合效益指标 (资金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等的评价;②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计划管理情况;③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通过绩效审计,确保企业潜在经济效益的实现。
6.加强绩效审计立法。
我国已有的《审计法》是实施绩效审计法律的根据,但,是不够的,不具有操作指南作用,必须制定暂行绩效审计条例,作为实施绩效审计的具体法律依据。
7.加快绩效审计人才培训。
一个有效的绩效审计工作者,必须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这些应当是绩效审计人才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绩效审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8.和借鉴西方先进绩效审计经验。
如前所述,绩效审计走近中国20年,但到,还没有得到认可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能依靠自己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基础上继续实践和创新。
随着的需要,绩效审计成为传统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最高阶段,但国内外对于该的却刚刚开始。本文针对绩效审计在微观领域的两个重要分支:环境绩效审计和财务绩效审计进行了探讨研究,着重对二者的性质关系、审计程序和评价指标进行比较,最后提出当前存在的环境绩效评价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 财务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
Study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uditi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performance auditing is becoming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highest stage of traditional auditing. ,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In this paper,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anches of microscopic performance audit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uditing are investigated. properties, auditing procedures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two type auditing are compared. Finally, the difficulties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 need to be solved currently are proposed.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uditing,Financial performance auditing,Performance auditing
一、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最高阶段
绩效审计首见于美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经营审计”概念。各国对于绩效审计名称不尽相同,但实质一样。如,英国、加拿大为“现金价值审计或价值为本审计”,澳大利亚为“效率审计”,瑞典为“效果审计”,也有“全面审计”、“综合审计”,香港为“衡工量值审计”,大陆在《审计法》中称为“效益审计”,而实践中称为“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建议以“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统一名称[1],并提出绩效审计即“3E”审计,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的审计。
绩效审计对于“3E”的重视充分体现了未来的审计虽然是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基础,但是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对经济单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发表审核意见,而是对资源耗用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价,从而更全面、更有效地满足各方审计委托人多层次的需要。,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重也不一样,经济越发达,绩效审计呈现出的比重越高,如美国财务审计仅占审计总数的一成多,而绩效审计超过85%;英国、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占40%左右,并且它们和西欧一些国家审计机关还实施绩效审计机构、资金、计划单列。进入21世纪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显著。因此,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化和发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最高阶段。
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不长。2003年国家审计署颁布的《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这一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的审计发展方向与国际上是一致的。
二、财务绩效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重要分支
绩效审计首先是从财务绩效审计开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被提到意识日程,环境绩效审计又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分支。
(一)财务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发展的最初表现形式
当人们认识到传统财务审计查错防弊,保证被审计单位资料和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作用不能全面、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济活动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成为了财务绩效审计最初的形态,也是目前绩效审计的重点。 财务绩效审计是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单位或项目的资金节约情况、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企业发展潜力等经营效果方面考评被审计事项。当前财务绩效审计存在的形式有政府绩效审计、投资绩效审计等。
(二)环境绩效审计在财务绩效审计基础上进一步延伸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类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因此,单纯的财务绩效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对象就很有限:既不能对政府的资金投入及企业生产经营、工程建设、设备技术改造等经济行为对环境的造成的进行评价;也不能对环保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而环境绩效审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联合相关专业人士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是在财务绩效审计基础上,更注重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是以环保资金审计为起点和突破口的,这实际上也是财务绩效审计的一部分,但环境绩效审计拓展了财务绩效审计的范围,将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考评纳入其中,即在3E基础上增加了对环境性(Environment)这个非经济因素的审计。因此,它是财务绩效审计的延伸。
(三)财务绩效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工程项目上的重叠
2001年初,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2],《指南》的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可包含的五项内容,虽然《指南》仅是对各国最高审计机关一个方向的指引和参照,但其中的第二项“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是环境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已经基本得到公认,而该领域正是财务绩效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的交叉重合点。
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全国环境监察系统2004年对全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项检查,已建成的532座污水处理厂中,51.7%非正常运行;20.9%出水水质超标; 36.1%的污水处理厂因收集管网不配套难以正常运行;实际污水处理量仅为设计处理能力的65.9%。2003年深圳率先实行绩效审计,在对该市污水处理厂的审计中发现:(1)该项目闲置浪费严重,设备利用率不足六成,污水处理量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规模效益。(2)项目建设资金搭车超额建设职工宿舍,办公楼、食堂等非生产性设施配置高造成闲置浪费。另外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建轻管、项目营运管理不力等其它问题,使效益难于充分发挥。然而深圳仅是一个代表,不少城市均存在此现象,却并未进行绩效审计监督。
三、两者的审计程序比较
在对英、法、德、美、澳等绩效审相对较早的国家比较中可以发现,尽管各审计步骤的名称或表述有所差别,但绩效审计程序上有相通之处:基本都包括传统审计阶段(准备、实施、报告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图1是绩效审计程序图。但略有不同的是,各国对绩效审计报告的使用方式各异。例如法国,对于审计中发现的违法审计法院检察长可以通过司法部长通知上诉法院检察长提起公诉,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强调利用审计报告的鉴证作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而瑞士则将审计报告予以公开,使得被审计单位迫于舆论的压力对报告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做出积极的回应[3],他们看重的是报告所提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显然,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环境审计,都不仅只着眼于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现时的评价,更注重未来资源利用状况的改善,内部管理系统的改进以及相关措施的实施到位情况。
图1 绩效审计程序图
财务绩效与环境绩效审计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回访(跟踪)审计的效果。跟踪审计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检查,而是把上一次审计的后提出的审计建议作为新的衡量标准,对被审计事项再作一次严格的绩效审计。较财务绩效审计而言,环境绩效审计的“事前”控制或者“事中”控制性更强一些。表1是财务绩效审计主要指标,它通常用于在组织的一个经营周期结束时或经济项目告一段落时对经营效果进行考评,而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改进建议也只有在下一个经营周期或者新项目中实施或者弥补。对资金的绩效审计更是如此,资金已经被耗费了,所发现的问题也只能在以后类似的经济情况中防微杜渐。而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改造项目等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并且环境问题具有持续性,环境绩效审计的部分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实时地进行评价,例如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包括 “三同时”制度等;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如污染源治理情况、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等等。由此在环境绩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后期的项目建设或改造过程中改进,使得环境绩效审计的“事前、事中”控制和“持续性”控制的效果更加明显。
四、两者的审计评价指标比较
(一)财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以考核财务管理效果为基础
财务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类型也会略有不同,基本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定性的指标反映一定时期管理和生产力等非计量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它也会因企业性质而变,大致包括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技术设备更新能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长期发展能力的预测等。定量的指标更加有利于进行直观的绩效评价,如表1所示。这些评价指标实际上是财务管理中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考核时常用的,可以说财务绩效审计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和鉴证的工具,因此,其评价指标亦是以考核财务管理效果为基础的。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双变量指标评价法
,环境绩效审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参照财务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同样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定性指标主要针对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合规性、合法性展开的,包括评价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执行效果;审查环境项目的实施是否真正有助于防治环境污染;调查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审查企业对环保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并评价企业的环境内部控制系统以及企业在治理环境中所产生的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等 [4]。
定量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又可分为单变量指标和双变量指标。其中双变量指标通常以比率的形式表示,例如,单位产出的废气排放量、环保资金耗费率等,因为有了共同的比较基础,使企业环境绩效业绩的比较相对化了。标准化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使将环境变量和财务变量相结合;便于企业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比较;也可以利用指标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联合国国际和报告标准中提出生态效率指标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其标准化公式为:
生态效率= 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5]
其中环境业绩指标可根据审计的企业的不同来选取,如,水资源消耗量(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吨)、能源购买数量(千焦或千瓦时)等。财务业绩指标的选择以往通常选用“年销售收入”,但其科学性欠佳。该报告标准认为因为销售收入中既包含了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成本,又有商品经过企业的生产加工而附加的价值。以“增加值(销售收入与购入商品的和劳务成本的差额)”作为财务业绩指标更精确。
审计过程中使用这一指标时也应该注意到,企业是否为了有意提高生态效率指标,将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能源消耗较多并且产生的附加值又不高的某些生产环节外包,使高污染行为外部化,转嫁风险。这需要审计过程中注意披露更多的信息。
另外,对于环境绩效的审核评价,当前环保部门常用的各种双变量指标如:废水处理率、废品消耗率等等,因其比较的基础不同,使得与环境相关联的耗费与收益之间缺乏联系;并且当前还有众多单变量指标计量和反映环境业绩的指标也同样存在单位量纲不同、种类多不便于横向企业间及行业、区域间比较,是在环境绩效评价审核中需要改善的。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绩效审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绩效审计的两个主要分支: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审计,两者虽有不同,却也密切联系,希望对于该问题的探讨能够为推进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
[1] 邢俊芳.绩效审计模式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
[2] 陈思维,王晨雁.《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的启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7:28~31
[3] 审计署外事司.国外绩效审计简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9
一、现行财务审计的缺陷
我们目前开展的审计项目,大多是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础,但随着现代审计的发展,财务审计的缺陷很多,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需求。但是,现行财务审计的基础及地位在基层审计人员心中的地位还是非常牢固的,审计法的基础就是财务审计,现行审计也是从财务审计开始的。《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署《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些规定和规划,都说明了财务审计是审计的基础和核心。
从审计实践看,财务审计也存在诸多缺陷:
一是财务审计偏重于资金审计,未能实现全面审计;
二是财务审计只注重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缺少效益性审计;
三是财务审计只注重财务的微观性,不重视管理决策的宏观性;
四是财务审计只注重审阅、核对、盘存、调整等一般的技术方法,缺少规划、策划、系统、控制、信息、统计、调查等专门方法;
五是财务审计只注重事后监督,缺少事前和事中的监督;
六是财务审计大多停留在查错纠弊上,没有从深层次上去揭示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查处问题多,分析评价少。
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然
绩效审计最早还是从企业审计开始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审计组织对企业经营者的作弊行为或者经营不善的情况进行监督;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了防止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经营者也需要审计的监督管理,而且监督的范围需要从查错防弊扩大到经营管理领域,以捍卫企业的利益,这样就产生了绩效审计。从企业审计看国家审计,国家审计机关从监督预算的合规性到监督经济运行、行政决策的效益性;从监督财务收支转向监督经济业务运作,绩效审计应运而生,而且会不断发展壮大。
绩效审计弥补了财务审计的许多不足。传统的财务审计只能对有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而绩效审计弥补了财务审计的这一缺陷。审计机关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对有关经济资源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独立的审查评价,向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提供有关经济资源使用和管理有效性方面的信息,审查其不合法、不经济、缺乏有效性的行为,起到了检查、制约和督促经济资源使用和管理的作用。
开展绩效审计,是强化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管理绩效的重要举措。
1、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惩处浪费、贪污问题,有利于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有效的监督。
2、绩效审计要求把所有的财政资金都用到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国家职能正常运转,确保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
3、绩效审计贯穿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涉外审计等各个领域,都以绩效审计为核心。通过绩效审计,监督政府经济职能的运行,促进经济安全和效益。
4、绩效审计是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免会产生失误,造成损失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需要对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绩效审计监督,重点是对经济领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5、绩效审计是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帮助企业提高素质,增强活力,使企业有较强的自我改造能力、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绩效审计的发展
新《审计准则》强调的效益性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审计署《发展规划》也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强调在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新《审计准则》和审计署《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审计方向。要搞好审计,必须从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进军,并且要注重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并且统筹兼顾,这才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财务审计是一切审计的基础,是审计最基本的东西,如果基础动摇,审计就失去生命力。所以,财务审计必须首先抓住不放,而且要发扬光大,才能基础牢固,根深叶茂。
但是,仅抓住财务收支一手是还不够的。仅抓一手,基础是牢固了,但发展的方向不明确,发展的动力不足,审计的前景不看好,会阻碍审计的进步。审计机关的存在,是为了对政府财政行为和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层面的监督,监督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财政行为和国家经济活动的绩效如何?所以,审计的前进方向是对政府财政行为和国家经济运行的绩效审计。
就目前而言,审计的发展方向,是朝着绩效审计方向的,而且绩效审计是最主要的最有前途的前进方向,今后审计的重点应放在问责问效的绩效审计上,这才是正道。
一从审计目的看,财务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保证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而绩效审计的目的是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确定其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经济和有效,明确经济责任,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以促进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二从审计对象看,财务审计一般只对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其审计对象限于财务活动及其账目、报表和凭证等资料。而绩效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审计对象要比财务审计广泛。
三从审计标准看,财务审计的标准有比较规范的法规制度,标准相对明确,易于执行;而绩效审计的标准则相对空缺些,复杂些,而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给绩效审计带来了无限的空间,需要绩效审计不断地开拓前进,把复杂变成简单、把模糊变成清晰。
四从审计方法看,财务审计的方法主要是对会计资料及实物进行检查、审阅、核对、盘存、调整等技术方法;而绩效审计不仅包括财务审计的方法,还有大量的分析、论证和评价的专门办法和理论。
高校需要一系列的业务流程来完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后勤等活动。首先要对客户目前的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在了解客户需求之后,整个服务的过程要保持一致性与及时性,这就要求各部门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要高度一致,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2学习成长维度
学习成长维度主要是交工能力的维持与发展。教职工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前提,员工只有具备了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激励、授权和协作是保证员工个人目标与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绩效审计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当中,几个维度之间具有联系性。为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必须使客户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必须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预留充足资金,以保障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财务与资源合理利用和规范有序的业务流程紧密相关;学习与成长能力又为规范有序的内部业务流程提供持续动力。
3改进高校绩效审计建议
3.1完善高校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许多院校并没有单独设立审计机构,或者审计机构与监察处、纪委、财务处合并职能的学校,都应该将审计机构单独设立,从事相关的审计工作。该审计机构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直接受学校主要负责人的主要领导,同时,除直接向学校领导汇报工作外,还收上级主管审计部门与机构的业务指导,并报告工作。在工作中不受任何部门或者任何人的干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做到独立、客观、公正,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逐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联合社会各界资源,扩大审计队伍,改善审计队伍结构。
3.2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机制面对绩效审计中的种种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建立一整套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机制,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高校绩效评价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的,不会一成不变。因此,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也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高校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指标评价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短期目标,第二阶段为中期目标,第三阶段可根据高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制定长远目标,并在实践环节做出适时调整。参考高校绩效评价基本指标的内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与省情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3.3创新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思路高校与企业活动以及行政部门的活动有所不同,高校主要运用财政投入和自身筹集来的经费来完成教学、科研活动,达到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的目的,即是高校通过师资力量、校内设备、教学经费等进行投入,从而培养出一批高质量人才,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高校通过强而有效的监督,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做好规划,重视办学效益。伴随着绩效审计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和应用,各高校要转变思想,创新工作方法,以应用财务审计为基础,采用绩效审计思想,加快建立起一整套绩效审计防控机制,严格审计标准,更新工作思路。审计人员要熟悉绩效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不断推动高校审计事业的发展。
1.审计的对象的比较
财务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财务收支的活动项目和载体会计资料。而绩效审计是政府部门,或者是政府部门的附属部门和企业单位。
2.审计的目的
财务审计的目的是检查被审计部门的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能不能与规定的预算吻合,但是财务审计得到的相关资料有限,必须有绩效审计来进行完善,所以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帮助被审计部门分析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在保证资源投入合理的情况下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目标。
3.审计的职能
财务审计主要是评价和检查事后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具有检查错误防止纰漏的作用,是属于防护性质的设计,主要是起到监督的职能。绩效审计主要是对别审计单位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查,找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管理上的改善,主要是建设的职能。
4.审计采用的方法
财务审计一般方法是详查法和抽查法,还有顺查法和逆查法。具体方法是查询法、复算法、函证法、审阅法等,专门的技术方法是抽样审计法、内部控制测评方法、计算机审计方法。绩效审计法相对比较复杂,主要运用的方法是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具体有逻辑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
5.审计的程序
财务审计的审计程序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绩效审计的程序就是在这三个财务审计的程序上最后多了后续的审计阶段。
6.审计的标准
而财务审计在审计时则采用相关法律以及公认的会计准则作为审计标准;绩效审计的标准是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得到公认的管理实务。
7.导向方面
财务审计就是在历史财务审计中发现问题。绩效审计往往是注重关于被审计部门未来的发展。对二者各要素差异的比较更有利于我们从本质上清晰、准确的区分二者。
二、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