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期中考试又在同学们紧张、忙碌的身影中悄然而去,却将各种不同的感受留在我们的心中:或是因小有崭获的成就感而骄傲,或是深陷于考试阴影中难以自拔的沮丧,更或是为新一次考试而磨刀霍霍、信誓旦旦等等。总之,每次考后,有人幸福着,有人痛苦着,有人努力着。老师告诫我们不要被眼前一时的成绩所迷惑。老人言:小心驶得万年船。因此对于一次考试的成功,不要盲目乐观,你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你也许有不会的地方,也许有马虎的地方,即使这些你都没有而得了满分,你也会有方法不佳的地方。假如你一意孤行、夜郞自大,失败只是迟早到来的结局。因此善待每次考试后的分析总结,不断反省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改进。在顺利登陆理想的彼岸之前,请不要轻言成功。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从小到大我们要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考前养精蓄锐,充分准备;考场上勇往直前,全力以赴;胜利的结局固然可喜,但失败的结局意义更重大。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的痛苦是成长的动力,即使一百次跌倒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爬起;失败的教训是成长的养料,我们仍需为人生理想的高峰不断攀登。
老师还告诉我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无数风雨的洗礼,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我们应该感谢考试,为我们架起人生成功的跳板;感谢考试,为我们铺就攀登高峰的阶梯。从考试中我们经历过失败、痛苦、成功,也得到了磨炼、反省、升华自我的机会。怀一颗智慧之心,怀一颗虔诚之心,怀一颗热忱之心,积极投入生活、学习、工作,而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做闲云野鹤。面对分数与名次,胜不骄、败不馁;面对荣耀与屈辱,宠辱不惊、卧薪尝胆。
期中考试过去了,但它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征程的开始。我们还有许多的事要做,还有许多的东西等着我们总结、反思。我想将文学大师冰心的话赠与每一位努力、战斗的同学:“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所以,如果失败,我们无须遗憾,因为那成功是我们竭尽所能也摘不到的天星,如果我们一味怨天尤人,遗憾抱怨,那就太失败了,因为那成功是我们俯首可拾却没有弯腰去拾的珍宝。”。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把本次考试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自从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各地方的课程改革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课程标准具有发展性,适合学生新时期发展的不同需要。那末具体怎样实施,就是要通过基层教育者反复思考--实践--修正--再实践的过程。?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听过几节公开课,发现几乎没有不用多媒体的,歌曲的二部合唱如何处理没有了,启发学生怎样唱出优美的声音不见了,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几乎消失了,教师的范唱少之又少,这让在音乐教学第一线上的我时常感到困惑,是否每节课的内容都需要多媒体?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教学形式的改革吗?难道常态教学都这样上吗?
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要在唱歌、演奏、创作等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音乐教学要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的面貌,如果运用得当,会大大扩展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
二、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一)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唻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而且也学的很投入。
???导入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
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每组选一个人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教师:“现在问题开始,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脸谱哪个是生、旦、净、丑?”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师变换形式来进行,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学到课外知识,而且对音乐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本课开展的主要目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时间得宝贵,从小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长大了为祖国贡献力量
2、体会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守时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如何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准备:
1、学生了解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调查下时间重要的事例。
2、各小队准备表演的节目:诗歌、小品、独唱、小合唱等。
教学方法:
体验式和活动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受“一分钟”
1、单脚闭眼站立一分钟。
你们感觉一分钟怎样?(好长啊!)那平时你们感受到一分钟有这么长吗?
过渡:是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根本就感觉不到,也不知多少个分分秒秒从我们身边溜走!可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你们知道一分钟能创造多少财富吗、
2、投影文字卡片,请学生介绍。
3、想一想,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4、中国有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就是今天的主题。(出示主题)
二、一分钟比赛
我们的一分钟又能做些什么呢?也许有同学没有把一分钟放在眼里,今天我们趁这次班会时间来认识小小的一分钟的巨大作用吧。下面,我们来举行一分钟比赛。
(一分钟记成语、一分钟算口算题、一分钟记诗句等)
师:小小的一分钟,原来威力无比啊。我们能够做这么多事情,同学们,一分钟的作用小吗?(不小)
怪不得,他们说时间是——出示ppt,学生齐读
过渡:是啊,很长的时间可以做很多的大事情,很短的一分钟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啊。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同学的体会吧。下面请听***同学的演讲«宝贵的一分钟»。
三、学生演讲«宝贵的一分钟»。
四、学生说名言警句。
1、学生说自己收集到的名言。
2、师过渡:是啊,珍惜时间的人才会利用时间。珍惜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理规划时间,合理计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我们是要算一算时间帐了。请听***同学的演讲 «算一笔时间帐»。
五、学生讲故事:«算一笔时间账»
1、生讲故事。
2、师小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时间过得还真匆忙。时间是无价之宝,时间比金子还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六、说一说:
1、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浪费掉了哪些时间?有哪些不珍惜时间的行为呢?
2、找找我们班中珍惜时间的小能人。
3、我们在小学学习的日子还有多少?如何珍惜时间,大家都有什么好办法呢?
七、学生聊如何珍惜时间
1、学生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2、请同学讲一讲自己珍惜时间的故事,从他们那里学习学习经验。
3、师小结:真正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啊!我们知道错了,只要我们改正,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谢谢 ** 同学的精彩演讲,我们掌声表示感谢。
刚刚同学们的演讲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想,告诉我们一个硬道理,时间走了就是走了,它不给你有机会重新创造。那么,我们该怎么办?(珍惜时间)
八、学生讨论,制定时间公约。
九、集体朗诵《今日歌》《明日歌》
十、师小结: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如果每个同学都像比赛那样争分夺秒,高效学习、做事,有多少事情做不完?有哪一科学不好呢?时间是最宝贵的,它是构成我们生命的材料。我们还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财富,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里每一分钟,让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因此——珍惜时间,从我做起。
“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数学日记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的教学,折射出学生对我们的态度,它时刻提醒我们不断地了解学生,改善我们的教育行为。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寓数学日记于课堂教学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名同学在学了“认识图形”之后,在数学日记中写道:今天,老师让我们回家找找学过的图形,我找到了:饭桌是长方形的,镜子是圆形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的,杯子的盖是圆形的,墨水盒的底面是正方形的。生活中的图形还真多啊 我还找到了妈妈的一个化妆品的盖子,看起来好像是圆形,可又好像不是。我问爸爸,爸爸说那是椭圆形的。我还知道了我们的地球也是椭圆形的。原来除了圆形,还有椭圆形。数学真是太有趣了!我喜欢数学。
当学生有了写数学日记的兴趣之后,他们便投入到挖掘数学日记的素材之中。为了搜集日记的选材,他们会处处留心、事事用心,变成了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孩子们用天真的大眼睛去观察生活,发现了许多令我们大人都意想不到的数学问题,把数学这门看似枯燥的学科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二、整理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写复习式数学日记
在教完一个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后,挖掘出知识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然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串联,整理归纳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学过小数乘除法这一单元后,有名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近阶段,老师带我们学习了小数乘除法这一单元,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就是一个小数的小数点移动还能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呢!将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能使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反之,将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能使小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所以以后若题目要求将一个小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我们只要将那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可以了。有意思吧?在这一单元中我还学会了小数乘以整数、小数除以整数,我知道了它们的计算法则并已经熟练掌握了,只是老师让我们做计算题要细心,可我老做不到,我们班也有好多同学做题时老是粗心将简单的计算题做错。这一点我一定牢记老师的教诲!以后做题要小心谨慎才好啊!这篇日记看似简洁,但是写出了孩子在一单元学完后的收获。
三、记录真实体验,在数学日记中进行反思和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情感,我鼓励学生在日记里大胆阐述学习的真实体验,记录学习数学的感受。比如阐述一下自己学习的心情是否愉快,是否有收获。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从别人那里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哪部分的知识你学得不扎实等等。如学完《一分钟能干什么》这课后,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宝贵的,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我认为一分钟能写18个字,一分钟能读2篇短文,一分钟能做30道口算题,一分钟能背5个单词,一分钟能拍40下皮球,一分钟能跳跃35下,一分钟能……商人把时间看成金钱,我们把时间看成知识,我们要珍惜每分每秒。” 从日记中不难看出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另一则日记“今天刚学完米和厘米。回到家,我用尺量了我的房间。房间长4米,宽3米;床长2米,宽1米;书桌长120厘米,宽60厘米,高75厘米。”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所以说数学日记有时是对自己学习后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探索数学的规律。
四、注重展示交流,让学生从数学日记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目标本位;讲究效益;贴近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下发的《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一书中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式与角色扮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活动”对于品德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活动是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因为学生在参与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体验、学习、探究,来解决问题,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于是,活动越有效,品德课堂效果也就越好。综观现在的品德课堂,形式各异、缤纷多彩的活动看得人应接不暇。相比之下,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却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达不到教学预设目标。于是,呈现在我们所有一线品德教育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呢?究竟该如何构建品德课堂的活动教学呢?我们不得不来探讨品德教学活动中的“形式”这个秘密。
一、活动要回归原点――目标本位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当前,一些品德课堂中,有些老师为了体现“活动性”,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多样,节奏紧凑。学生一会儿小品表演,一会儿记者采访,一会儿角色扮演,忙得不亦乐乎。乍看之下,课堂上热闹得如同菜市场。可是深入反思后就会发现,老师对活动的目标与有效性却并没有细细思考。这就导致了一堂课中,学生处于一种应付状态,很少能在活动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教师精心设计的缤纷活动就像绚丽的烟花将课堂打扮得闪亮、激情。当繁华烟消云散时,一切趋于平静,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活动设计,为了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对学生品德形成并无推进作用。
【案例回放】《节日大观》教学片断:
一位教师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整堂课以知识问答的活动形式展开。第一个活动环节是教师播放动画歌曲,学生猜一猜这首歌是歌唱哪个节日的,共有十几个中外节日,从课件可以看出,教师为找到这些歌曲着实费了一番工夫。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基本类似,如:看对联猜节日等都围绕课件展开。这一节课学生兴致高昂,充分享受了多媒体课件带来的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但始终被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
【反思】在以上案例中,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了活动,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一幅幅诗意的对联,的确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很新奇。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所有的活动都是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从形式上看,教师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但反思一下,我们会发现:几个教学环节都在同一个层次上,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则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几乎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依然没有放下主体的身份,把整个活动过程牢牢攥在手中。这样的活动到底让学生们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贡献了多少?这样的活动是漫无目的的“假活动”。
【对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效的活动才是品德课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让儿童在活动中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才是有价值的活动,而不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游戏而游戏。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对比案例】《多彩服饰》教学片断:
师:旗袍被称为“国服”,在一定的时候它甚至可以代表中国呢!咱们好好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PPT)
生:我发现旗袍……(学生发现三个特征:开衩、立领、盘扣)
师:你们回答得真棒,咱们中国小朋友送来一个礼物,我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猜猜可能是什么?师拿出一个信封,让学生摸里面的物品。
生猜:是蝴蝶。
生猜:是圆圆的一个东西。
生猜:是一条绳子。(众生笑)
师:中国小朋友还把礼物送到了每个学习小组里,请组长从抽屉里取出信封,不打开,请组员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
师:你摸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组里交流。
师:拿出来看看,它是什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盘扣”。
这个简单的活动,花了不到2分钟时间,便让学生在悬疑和好奇的体验活动中,通过触摸、想象和观察,了解了生活动中不常见的“盘扣”。
可见,品德活动不在乎它是否开展得轰轰烈烈,不在乎活动以何种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教学目标实现了多少。
二、活动要经济实效――讲究效益
学生的年龄特点注定孩子们是喜欢游戏的。老师们在教学前的确也用心在思考、创设各种各样游戏、竞赛形式来适应教学。然而教师面对繁杂的教学活动时,是否学会化繁就简,舍弃琐碎,精简活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提升空间。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更经济、更实效呢?
【案例回放】《失败怕什么》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戏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夹弹珠》。规则是……
于是,老师请上来8个人,分成4组,一个夹弹珠,一个数。伴随着时间滴答声,台上同学很激烈地进行着比赛,台下同学伸长着脖子想一睹比赛场景,但由于看不到什么结果,有的坐下来聊天了,有的小屁股一撅,很无聊地趴在桌面上,有的依然很努力地伸着脖子……
师:好,时间到!第一组几个?第二组几个?……最终第四组取得这场比赛的冠军。
师:你们组赢了比赛心情怎样?
生:很开心。
师:你们呢?输了比赛心情怎样?想不想再比一局。
生:想!
师:好,大家准备。比赛开始,台上同学很投入地夹着弹珠。台下同学又历史重演,索然无味。
师:好,时间到!第一组几个?第二组几个?……最终第二组取得这场比赛的冠军。
师: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生:可能是我以前玩过吧。
师:是以前练过呀!是呀,成功肯定不是偶然的,这与你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反思】在这个课例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成功与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一道理,花费了将近十分钟时间。不能说老师没有体现“活动性”这个理念,但学生的参与面太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虽然,最后,老师也得出了“成功与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个道理,但这目标的达成代价太大了。难道就没有更为经济、实效的活动可以取而代之吗?
【对策】“活动性”,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要重视学生当下的体验,它需要我们教师创造各种有效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体验,进而启动内心深处的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挖井,少挖坑。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通过各种经济实用的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既要让老师减轻负担,又要让学生玩得快乐,学得轻松,最终,达到促进品德素养的发展。
【对比案例】《寸金难买寸光阴》教学片断:
师:你能在一分钟内做什么事呢?
出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分工并担任裁判,其他同学从做口算、查字典、写数字四个项目中选一项参加,小组长记录成绩,准备汇报。
学生汇报……
师小结:仅仅一分钟时间,同学们就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如果我们把10个一分钟,100个一分钟,甚至更多的一分钟好好的利用起来的话,那就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一分钟能做什么?老师运用一个简单易操作的一分钟挑战活动,从而明白时间的宝贵,建立珍惜时间意识。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活动形式无需什么财力,时间也花费得不多,却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个个体验的教育目的。
三、活动要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活动中习得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而信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丰富,品德材料铺天盖地地向老师们袭来,我们该撷取哪些生活情景进入课堂呢?
【案例回放】《集体处处有规则》教学片断
导入:(播放交通事故片断)
师:10月10日8时30分,×××学生黄某,驾驶无号牌两轮摩托车搭乘×××四年级学生黄某沿X104线由北往南行驶,行驶至田心路段时,追尾碰撞前方小货车,造成摩托车、小货车损坏,两学生受重伤。
师:你有什么想要说的?
生:……
师小结:看来规则真的挺重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就会发现集体处处有规则。(板书:集体处处有规则,齐读)
【反思】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活化德育认识的深入,品德课堂的活动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更多的老师认识到,生活是品德课程的资源。儿童的已有经验是品德课堂的基础,品德课堂的活动体验只有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位老师精心选择了一个交通事故的小片段,这个教学材料对于大部分学生相去甚远,让他们从道听途说的交通事故中得出规则两字,活动体验自然显得苍白无力。
【对策】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最重要的准备是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包括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等方方面面。关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获得“鲜活”的体验、感受,从而促进积累直观、鲜活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能在亲力亲为中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提升与发展。
【对比案例】《集体处处有规则》教学片断
一位老师同样以规则开课,并以规则结课,且有效利用课堂资源,巧妙地设置情境,将规则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一开课,老师就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们玩起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孩子们一个个热情高涨。在一次次的较量下,总是老师赢,细心的学生就发现了,老师出拳总是比同学们慢一拍。被识破后,老师又开始耍赖。同学们大呼“耍赖”的情境中,老师追问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喊出要遵守游戏规则。就这样,一个非常抽象的“规则”概念通过一个极其简单的游戏就诠释了。同样在学生小组交流时,老师设问:我们在进行交流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呢?(认真倾听、记录、友善地指出说的不对的地方,并帮助改正。) 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指出:找到的同学请举手示意,可不能大喊大叫呀!在结课时,教师巧妙导行,画龙点睛:马上就要下课啦,下课时我们要遵守哪些规则呢?让我们比比谁做得更好。
老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走进生活,贴近学生,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老师还选择了许多学生熟悉的场景与身边的事物,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因而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育情导行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品德课程的教学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感悟,学生通过感悟来明白道理。品德教学要提防“形式主义”这个陷阱,教学活动形式、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发现形式这个秘密,重要招数是关注活动的目标本位、讲究效益、贴近学生的生活,识别和选择它作为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真正打造高效、绿色、和谐的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吉.警惕“形式主义”的陷阱:品德活动教学的再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