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最美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巧用辞格 新颖生动
1.比喻含蓄 拟人活泼
在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写作中,很多考生善用比喻、拟人拟题,出现了不少的好题。如以“真情”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我心中那朵永恒的山茶花”,以物喻人,作者以淡淡的文笔在叙事中折射出小姑娘“山茶花”般的精神和毅力。情感含蓄,耐人寻味。有学生拟题为“给‘流感病毒’先生的信”,小作者以书信格式把“流感病毒”人格化,列数其罪孽,文末署名“一个不畏的中学生”,痛快淋漓地鞭挞了祸乱百姓的“流感病毒”的行径。文中也洋溢着对白衣战士的褒奖和对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前景充满自信的感情。再如,“钢琴别哭”、 “森林王国‘减肥’风波”、“与幸福交流”等,用拟人的方法入题,生动活泼。
2.引用得法 诗词入题
有的学生引用、借用或套用诗句、名言、成语、俗语、影视名、歌曲名、广告词等,令人耳目一新。如以“和平”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今夜,星光灿烂”。这是个电影名,小作者以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关注战火中的伊拉克小女孩、叙利亚遭轰炸的场面,主题鲜明,道出了“让世界永远和平”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心声。另外,如“女大四十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我的眼里只有你”、“都是闹钟惹的祸”、“笑傲考场”、“何以解忧,惟有文章”、“怎一个‘蠢’字了得”、“在那遥远的地方”、“柳暗花明又一村”、“锅碗瓢盆交响曲”等,在不同的话题作文中,用作题目,都颇为贴切形象。
3.反复回环 韵味无穷
利用“反复”这种辞格来拟题,给人印象深刻。如以“变”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变了 变了”,小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社会生活。前一个“变了”包含着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后一个“变了”意味深长,诉说着人们在享受自然呈现的种种美好时却破坏着自然环境。小作者最后呼吁:“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变了,已不再是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也不再是体味人间最美好的真情,人变了,这‘变’是以失去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为代价的,那是无价的代价啊!”题文呼应,情感强烈,振聋发聩。再如以“探索未知世界”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生命的萌芽,萌芽的生命”,小作者以科幻童话故事的形式,叙写了一粒种子萌芽而诞生生命的过程。故事匠心独运,韵味无穷,耐人琢磨。当地球的绿色消失殆尽时,科学家利用基因培育地球绿色,萌芽地球生命,此等立意何等高远!又何等警醒啊!
4.列锦生辉 双关蕴意
“列锦”即以相关的几个词语或短语,或并列或递进,组合为题。这种拟题方式,古已有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便是例子。如以“青春”为话题,有学生拟题为“路 •人生”,由笔直的、平坦的、崎岖的、蜿蜒的路,进而类比联想到充满荆棘,充满挑战的青春之路,排比句段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另外如,“男人•酸菜•女人”、“暖水袋•痒痒筢•灯光”体现了家的融融亲情;“太阳•月亮•星星”、“蓝天• 大海 •高山”、“荧屏 •人文• 交流”等则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种“杨柳岸•晓风•残月”“古道•西风•瘦马”式的“列锦”拟题,别致有韵味。再如,话题“责任”,一学生拟题为“军装是绿色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人武部长爸爸的军装是绿色的,又指爸爸的绿色风采、坦荡和正气。题目蕴涵深意,使人读来意味无穷。
5.呼告显情 反问有力
对于“回忆”的话题,一学生拟出了“呼告”式的题目“妈妈,是你让我拥有了现在”。文中,作者以单亲家庭的独特生活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伟大的母爱使我重拾自信,在各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文章结尾小作者深情地写道:“我还想对妈妈说,妈妈,是你让我拥有了一切,我一定会回报你一个美好的未来!”文章情满四溢,读来催人泪下。这让我想起了诗人柯岩的《 你在那里》,文题以“呼告”的辞格,强烈地抒发了全国亿万人民对的思念和崇敬之情。再如以“读书”为话题,一学生拟出了“敢问父母,你留下的就是这些吗?”的题目,发人深省,颇见功力。文章从一首小诗发端:“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戴上一把远飞的伞。”由此,作者以“我”的物质生活的丰富和邻居“兰兰”因家中盖房而辍学的事例,生发议论:“牛棚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呼唤着父母要给子女留下值得回味的精神的东西。这种反问拟题,触人深思。 有时还可以用对偶、设问、通感、借代等拟题,使得题目熠熠生辉。
二、 设置悬念 展示情景
从内容的角度看,有时可以在拟题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如以“展示个性”为话题,一学生拟出了“将个性进行到底”的题目,文中展示了这样的情景:在寒风凛冽之中,操场上,一个顽强的“我”在奋力的奔跑着,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着。这不禁使人生疑,给人多种遐想,文中的“真我”个性立显在读者的面前。用悬念法拟题时,一定要注意题文相符,文中的叙述要有波澜,尺水兴波。标题中可以展示情节,也可以展示环境。如有学生拟题为“流沙在闪烁”、“我不想做‘乖小孩’”、“外号风波”、“黄昏,那个废旧的邮筒”、“点燃卡通的导火线”、“本子里的世界也精彩”、“课堂真难”、“月亮,总会从阴影中走出来”、“一条海豚的幸福感觉”、“生日,在合作中欢唱”、“信任,在出洋相后回归”、“那次,我把握住了自己”等。这样的标题利落却又不失其含蓄。
三、 扩展引申 准确恰当
我们可以以话题为中心词,在其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限制、修饰、补充性的词语或短语,从而使宽泛的话题扩展成具体可感的标题。以“读”为话题,可以拟出如下标题:“读书乐”、“我的阅读习惯”、“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懂了妈妈的眼睛”、“这段生活令我百读不厌”、“读书需要思考”、“我读贝多芬”、“读‘龙井茶’”、“我从琴声中读出”、“我读飘零的梧桐”、“我在读书中成长”等。这种拟题方法是最简便易行的,利于学生把握话题的重点。还可以以话题原义或比喻义为原点发散思维,引申话题,由引申义拟作标题。如以“考题”为话题,可拟出如下标题:“我找到了这道考题的答案”、“直面人生的新考题”、“一道耐人寻味的考题”、“无法解答的考题”、“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考题”、“我终于答对了这道考题”、“生活中的考题无处不在”、“我能做好这道考题吗”等。这样拟题不浮于表面,而是开掘了话题的内涵,使文章的立意恰当、深刻。
四、数字符号 新颖独到
有学生用数字或符号的方法拟题,妙不可言。如用数学法,一学生以“10-1=……”为题,化用数学式,对生活中的“10减1”的现象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了思考;也有拟作“0+0>7+(-3)吗?”,“7”指人的优点,“-3”指人的缺点,而“0+0”指人既无长处也无缺点。题目寓意深远,发人深省。如用符号法,“我们,SOS”,借用国际通用的符号,表达学生要求减轻课业负担的心声。这种标题简洁明快,启人心智。这种创新的写作意识值得借鉴。
常见的方法有:开门见山式、引用名人名言式、设问式、对照式、运用比喻式、引述式等。
开头的方法固然不少,但是,这是谁都知道要这么做但又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的问题。静而思之,不管是以上哪种方法,都离不了两个字――联想。
联想,具体又是怎样去想呢?就是一拿到题目,在确立好论点与写作的方向后,就展开思维,想有关的、相似的人、言、事、理、物。首先你就联想自然的,如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清风明月、鲜花枯叶、大树小草、大海高山……总之,植物动物,天上地下,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都想想。接着想想书里的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曾背诵的课文以及政史地等科目都是很好的资料仓库。然后想想生命、生活,别人自己、个人集体、国家社会中的现象道理,几番延伸思维之后,思路被彻底打开,只要选取你认为最有吸引力、最能扣题的材料并用你最拿手的方式组织好即可(如上段中提到的比喻、对比、引用等)。
只有实践才是成功的阶梯,为了让同学们更具体可感,更易模仿操作,特举几例。
一、写以“风景”为话题的议论文
如果以“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为论点的话,开头就可以拟成:如果你是小草,你便是一道风景,因为装点了春色;如果你是小花,你便是一道风景,因为你吐露了芬芳;如果你是月亮,你便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投洒了清辉。而你便是你,做真正的你,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如果以“我最喜欢的风景”为论题,开头就可以拟成: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高山之巅的风景,奇伟瑰怪,让人心旷神怡;有人喜欢大海之上的风景,波涛汹涌,让人激情无限;而我,喜欢沿途的风景,缤纷且不可预料。
二、以“执着”为话题的议论文
如果以“我眼中的执着”为论题,开头就可以拟成:种子努力地破土而出,是一种执着;鸟儿拼命地飞向峰顶,是一种执着;仙人掌顽强地在沙漠中生长着,是一种执着。我想,坚定最初的梦想,也是一种执着。
如果以“什么是执着”为论题,开头就可以拟成:执着是什么?执着是小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执着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执着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执着是水滴石穿,是绳锯木断,执着是一种勇气,逆风而行,执着是一种韧劲,不轻言放弃。
三、以“责任”为话题的议论文
开头可以拟成:什么是责任?灯塔照亮航船前行的路是一种责任,医生救死扶伤是一种责任,教师教书育人是一种责任。谁双手紧握住了责任,谁就写好了“人”。或者可写成:尽管日本侵略军嗒嗒的马蹄声已远去,但牢记仍是我们的责任;尽管5・12地震的余波已渐渐消逝,但帮助难民仍是我们的责任;尽管奥运会的钟声已不再冲击耳膜,但奋力拼搏依旧是我们的责任。
当我们在写作“成功的境界”“取舍之间”等主题时,如果能引用一下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牛人牛语——“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是不是更有效果呢?如果把功夫巨星李连杰的名人名言——“有很多人用不同的语言来称呼李连杰……我心中定位的我是一个乞丐,是一个全球最大的乞丐,我祈求67亿人心中都拥有那种善良,那种责任,那种爱”作为一个论据写进以责任为话题的文章中去,是不是更有新鲜感呢?还有英国当代画家戴维·霍克尼的“当你像我一样真正地去看大自然,你很快会意识到,我们只是虫子、愚蠢的小动物。你确实会学到一点谦卑”,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的“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可以把人带入坟墓”。都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例子。
“在写作中,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这是《素材讲座》一以贯之的观点,也是我们一直坚持把它做成系列的一个重要理由与主要动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与社会热点脱节的命题常式正在成为过去,大部分都与当年甚至当下的社会热点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挂钩。很明显,这是在引导考生放眼社会,关注热点,多些人文情怀,多些现代公民的思考。事实证明,写作高考作文,除了检视自我,抒发真情体验之外,关注社会热点,表达自我思考,是很有必要也是最吃香的。反之,不少考生由于平时积累不足而脑子空空,或者材料处理不当而使文章观点模糊泛化,导致作文成绩不佳的情况屡见不鲜。文章素材陈旧、材料与观点油水分离等问题成了提高作文成绩的瓶颈。《素材讲座》一书对解决这些作文问题、夺取高考决战胜利是大有裨益的,它是学生偶遇的良师,是教师宝贵的助手。
2012年已过大半,各种热点事件纷至沓来,有伦敦奥运、神九飞天、十五周年、“最美司机”吴斌等正能量很足的事件;也有涡阳“抛尸”、杭州卖肾车间、毒胶囊、河北大放炮、传销、教授打架等负能量很强的事件;还有像廖丹救妻、“机场拦机”、“方韩之争”、活熊取胆等黑白不是那么分明的事件。这些事件从多个侧面反映我们社会生活的面貌,它们用各自的方式告知我们人生的取舍和追求。这些热点素材如源头活水般取之不竭,运用到作文中必定会带来一抹鲜亮的颜色,让你的作文更上一层楼。而在本书中,我们继续以热点素材多向解读的形式,激荡你的作文思维,训练你思维的柔韧度,让你学会一则素材多角度运用,任何话题随意取用。
这本书所选的素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力求在新鲜度、厚度、角度、陌生度四个方面做到完美融合。每一则素材都活色生香,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现实气息,反映了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容易引起人的关注和共鸣。它们或内涵丰富,有较大的展开空间;或充满冲击力,让人思考,并且绝对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设现成答案,不贴标签,让人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可以强化你的分析能力,提高你的思想见识,在新鲜度、厚度、角度、陌生度四个维度上引领你在写作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与“浅薄”“俗套”“不自量力”一一挥手作别。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是苦事一桩。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学生越写越怕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言之有情。以往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山区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垣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花果山”,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一、拟题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二、指导
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
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黄榄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黄榄!”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黄榄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黄榄”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3、评讲
关键词: 时评写作 先放后收 先练后导
一、缘起
在这个讯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事新闻以它的立体、高速、全球性展示在我们面前,极大地开阔了语文教学的胸襟和视野。为了利用好时事新闻这一百科全书,提早让学生接触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评论时事,提高写作水平。笔者从2009年开设时评写作课,经过几年的摸索,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下面具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思考。
二、时评写作课堂形式的构建与特色
(一)课堂流程。
时评写作课是按“学生选材――合作分析――独立写作――对比交流――互相点评――例文导引――修改润色”的流程操作。
(二)特色。
1.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包括选材的放与收与课堂讨论的放与收。
选材的放指的是学生在选择时事素材时的自主性。时事写作以学生为起点,由学生负责整理素材,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自主搜集热门时事。由于素材是学生自己“自由挑选”,选取的内容都是他们感兴趣的,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当然,学生的自主选材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有些学生选择的话题过于娱乐性,不具备深入探讨的价值,也有些学生关注的时事过于宏大,仅凭借师生的能力无法深究。所以笔者确定了引导学生选材的三原则:一是所选新闻贴近自己的生活,适合自我的认识水平,有话可说;二是选择那些热点新闻,使自己有话想说;三是选择包含有更多评论点的新闻,让自己有更多、更妙的话可说。
课堂讨论的放指的是在时事点评课上,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时事的看法。学生兴奋敢说,课堂此起彼伏,有些精彩的言论就有可能会淹没于其中,而有些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可能就会大行其道。比如2012年末“毕节五男童垃圾箱点火取暖窒息而死”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出来之后,有学生将这一事件作为时评课堂讨论的焦点,在探讨悲剧原因时有学生质疑父母没有尽到抚养的责任,有学生声讨政府收容机构不作为,有学生指责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辍学不闻不问,有学生对路人的漠然不伸手援助表示寒心,有学生认为责任在于学校没有强调用火安全,也有学生认为悲剧背后另有隐情,因为垃圾箱装不下五个孩子。这堂课,在总结了学生的观点之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只有彻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这几个可怜的孩子才能长久地活下来?”学生思考之后,得出一致结论,这个悲剧首先责任在父母,其次为政府与学校,再次为路人。在分清主次原因之后,学生质疑:“为什么垃圾箱如此之小却容得下五个孩子,世界如此之大却容不下他们!”那堂课在群情激愤中结束。由此可见,课堂讨论中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
2.先写后导
学生“先写”主要体现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写作的内容,学生既可以选择课堂讨论的时事作为话题,又可以自行选择有感触的材料写作。这样一来,有想法、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自主独立创作,而一般的学生则可以在课堂讨论中有所收获,降低写作难度。并且在写作之前,教师不做写法上的任何引导,以免影响学生的创意性表达,造成模式化的恶果。
在“先写”基础上的“后导”是从容的,教师可以从习作中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加以指导和归纳,也可以挑选优秀的学生习作或者评论员文章作为范文,或者调动学生给同桌或周围的同学写点评。
“导”的方法主要采用对比激励法,通过学生习作的比对,评论员文章的比对,学生习作与评论员文章的比对,学生前后文章的比对,过程写作中的学生、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多的是相互激发、互相配合,形成一个课堂环境下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或者“工作坊”。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思维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作文。
三、成效
自从开设时事点击与时评写作课以来,学生的写作情绪、内容、观点与表达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丰富的素材积累,行文言之有物。
学生关注的面很广。“霾”的关注环境,到“正能量”的正导向,到“女汉子”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拆迁”与城市的文化的文化视野,再到“曼德拉”的国际视角,以及“喜大普奔”等网络用语。基本上涵盖“自然”“生活”“国际”和“人文”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联想,由一个事件联系到另外相似的事件,比如从“最美妈妈”想到“溺死脑瘫双胞胎的悲情母亲”,从“虎妈”到“鹰爸”、“狼爸”,得到作文素材的整理与归类。
(二)有效的思维锻炼,分析透彻深刻。
而时评写作课的开设,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二、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
比如注重一分为二,多角度看待事物。对“杜甫很忙”事件的看法,站在严肃派的角度,思考恶搞经典的害处;站在娱乐角度,思考年轻人网络狂欢的原因。
又如,有些复杂的事件,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清华“真维斯楼”事件点评,焦点一:可不可以冠名?焦点二:能不能以“真维斯”冠名?这两个问题环环相扣,而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课堂讨论变成一场小型的辩论赛。
(三)语言的锤炼,改变“学生腔”。
从语言风格方面看,时评相对于一般议论文而言,遣词为文注重自然鲜活,用语可庄可谐,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行文自然、生动、不拘一格。可灵活引用、化用一些流行歌曲、成语、俗语、广告语、名句等,使语言生动俏皮而富有内涵。可将口语与书面语灵活搭配,庄谐结合,自然之中也不失文雅大方、端庄严肃。时评写作为改变学生华而不实的“学生腔”提供训练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