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2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新媒体开放的传播渠道、交互式的传播模式、海量的受众,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它的虚拟性、复杂性、多元性,也给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如何发挥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的积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效的传播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1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机遇
1.1 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从高冷到亲民
以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给公众,传播的方式都是单向式、灌输式的,并且内容单一,容易使接收者觉得枯燥乏味,产生抵触的情绪,无法达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预期效果。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和移动通讯等类型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它们摒弃了单线式、灌输式的信息传播,实现了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每个人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真正实现实时交流互动性,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众中的传播。
1.2 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形式
新媒体不仅可以传播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内容,同时可以吸纳许多艺术形式,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甚至是人工智能集合在一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如今在新媒体中,文字也被颜色鲜艳、内容丰富的FLASH、好玩的动画代替,即使是文字,也被设计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造成视觉的冲击。因此,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使用了形式多样的节目,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形式,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3 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和受众面
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时能实现“零距离和零时间”,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主要是因为新媒体的移动性、便捷性特点,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和信息,第一时间把知道的一手资讯传播开来。同时新媒体的双向互动性,使得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互动不受形式、风格的限制,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人们在热衷信息交流和传播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传播,形成思想的交锋。因此,只有依靠人们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
2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所要经受的考验
2.1 复杂的传播环境
新媒体的资源开放性、言论自由性和传播成本低廉性、虚拟性。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上出来了很多反面的信息,比如拜金主义、暴力信息、西方不良思想等,各种价值观、文化信息充斥其中,人们很难去分辨信息的真假,这将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产生巨大的冲击。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被弱化
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信息者首先会对需要的内容进行考证,去伪存真,然后进行编辑,再进行一系列的审核后才能,这样的话信息者有绝对的话语权,能够很好地控制信息传播的导向。然而,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它的信息量巨大,也缺乏严格的审核和有效的控制,好的不好的信息夹杂在一起,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3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对策
3.1 积极培育和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
积极培育和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正确风向。几乎人手一台手机的新媒体时代,信息和接受信息相当便捷,每个新媒体使用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接收者。他们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甚至可以说素养不高,一方面对海量的信息缺乏应有的甄别能力,分辨不出信息的真伪。一方面缺乏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以为网络环境是虚拟的世界,随意不良信息也无人知晓,因此网络环境不断恶化。只有积极培育和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才能引导舆论往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发展。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学内容。一是应该提高人们新媒体的使用技能。二是要提高人们甄别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素养。其次必须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不仅仅只重视对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同时也应该在农村、城镇社区等地方开展知识讲座,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再次必须注重媒体人士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现如今,很多媒体人士只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计后果地报道和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因此应定期组织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只有积极培育和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才能整体提高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方向。
3.2 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
加强网络监督与管理,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新媒体时代充斥着虚假信息的传播,环境复杂多变,充分暴露了政府缺乏对这一领域的高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为避免失控局面的发生,政府应该立即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加强对媒体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媒体之间建立良性的竞争秩序,发挥媒体传播信息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监督功能,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严厉查处和打击网络犯罪,扭转人们严重扭曲的价值观。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资助工作
时代剧变,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将打破原来的精英化教育,逐渐开始普及化、大众化。随着高校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贫困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多,高校的资助工作成为德育教育中的新课题。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思潮、汇聚正能量,达成一致共识。故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高校资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的提出决定了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体系,深刻掌握其内在精华,用其蕴含的思想意识形态来主导和开展各项工作,将会有章可循,有理有节,也必将是高校工作的创新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地明确了具体的社会关系,价值目标和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今后时期在发展目标上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道德准则上的引导。通过三个层面的要求,在促使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社会的个体,即“人”的发展与定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融合
(一)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性质的本质体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助是教育发展改革中突显的一部分,体现出的问题一是经济方面,二是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已经实施资助工作。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关注和特殊的关照、关爱。社会主义大学的优越性在于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使每年的巨额资助金得以顺利下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指导资助工作,在思想和实质工作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将切实的政策和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让其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就在身边,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培养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将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目的。
(二)开展资助工作的有效办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都很强。资助工作的开展也是一项系统的、有层次的和有针对性的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既要在系统上整体开展,还要在个别上参考比较。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理解和内化,对社会充满积极情绪等,都能使资助工作和党、政府对此项工作关心扶持的目的和意义相吻合。大学生是复合型的群体组织,受身边人和事的环境影响,其自身的“三观”也体现出有所不同。开展资助工作,认识价值体系的内含和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寻求出他们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相似处,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感受资助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想困难学生之所想,急困难学生之所急,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内涵,将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大认同。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发展前进动力
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化的社会主义不断变化和发展而日趋改变,致使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变得更现实和直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在经济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弱势,而将学生资助工作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正确引导贫困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思想等方面充分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易形成较强的承受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地域、生活环境等不同,使部分贫困生生成偏激的心理,对社会持有悲观、否定的看法,怨天尤人、愤世不公、生不逢时,把自身贫困的现状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
(二)思想方面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上表现为独立自强。他们不向困难低头,越挫越勇,积极进取,自尊心极强。但其思想上有压力,怕稍微松懈而落后;担心学习成绩不高而对不起为自己欠下债务的父母;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被人瞧不起;担心自己的将来等等。
(三)道德方面
部分学生认为助学贷款虽然要偿还,但不是在校期间的事情,而是毕业以后才履行的义务,而政府资助学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不但没有存在感恩心理,反倒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有甚者,少数贷款学生丧失诚信,出现恶意违约、拒接银行和学校的电话等情况。也有学生在得到款项之后肆意挥霍,使得资助款项失去了真正意义。其不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不但有损个人信誉,同时也使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开展受到了阻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运用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
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中去。为了逐渐认识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精华,一方面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体系精华变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断将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个别学生谈话、班级会议、年级会议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其思想观念得以转化和提高。另一方面,把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贫困生感知自己和别人的差别,能够正确看待自身在能力、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认识,逐渐摆正姿态,继续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把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政策资助变成回报社会的动力。通过接触社会各阶层,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准确及时地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以不断地调整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工作是以贫困生为重点,党和政府的这项资助项目又是一项利民工程,在两者结合的时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内含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既要把握好科学方向,又要认真落实和贯彻。资助是一项管理工作,必须和相应的活动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环节,借此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爱,激起和唤醒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高校资助工作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动力方向。两者结合首先发挥了教育的优势,体现了教育公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同身受,形成感恩意识,在内心里对自身所获得的恩惠产生认可。其次,要让贫困生明白他们能上大学,是周围所有关爱他们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他们感恩。最后,外化为感恩行动,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和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行为。
(三)建立健全资助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倡导党和政府的内在资助教育目的,同时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资助工作体系,故此,高校必须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资助工作队伍。
1.设立大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教育部曾指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切实可行的高校资助工作机构建设,是顺利开展对贫困生帮扶的首要前提。
2.强化和训练资助工作队伍。
资助工作是由这支队伍进行推广和实施开展的,所以要保证队伍的数量和稳定性,同时注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树立和发挥资助人员的人格魅力,以此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得到体现,激发此项资助工作的真正教育内涵等。
3.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制度。
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了事,否则高校就失去了惠民教育的意义。资助工作制度化,透明化,制定统一的监管机制,明确资助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划分,让资助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这样才能增强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参考文献:
[1]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
[2]衷华,陈良声.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路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4).
[3]罗洁.浅谈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新举措[J].理论界,2010,(05).
[4]张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4).
【关键词】网络红人 网络媒体责任 核心价值
提起网络红人,接触网络的人都不会陌生。从最早的文字时代的痞子蔡、安妮宝贝到现今读图时代的天仙妹妹、芙蓉姐姐、二月丫头,再到日益兴起的视频时代的胡戈、dodolook。每次他们的诞生都会引起网络上的一阵旋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至今日,他们大多还活跃在各大网络论坛和社区,在网络上一呼百应,还拥有了自己固定的粉丝群。
一、“网络红人”的现状分析
网络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形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者的自由化给予了电脑前的每个网民的传播权利,于是各种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迅速占据了公众的视野。但是,无论是在博客里公布日记的木子李,还是在各大论坛频发性感照片的二月丫头或是在各种场合都大摆热辣的“S”造型的芙蓉姐姐,他们代表的大都是一种浮躁、低俗甚至是哗众取宠的价值取向。然而,正是这种显而易见的对传统价值观的叛逆却在网络上大行其道,颇有成为新的价值观的倾向。
2007年初,据共青团上海市委在上海青年中所做的一份调查表明,“网络红人”在青年人中的知名度很高,有1.3%的青年人明确表示自己经常关注“网络红人”,2.5%的青年表示自己很希望成为这样的“网络红人”,13.7%的青年开始动摇,表示自己可能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自己成名。①由此可见,网络红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市场,并有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深刻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普及率达到19.1%,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在中国的网民群体日益壮大的今天,愈演愈烈的网络红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且还势必会对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强有力冲击。
二、“网络红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网络自身的监管不够
网络红人是出现在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网络是他们的发源地。虽然不排除一些幕后推手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是网络自身的监管漏洞却是助长红人们产生的根本原因。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它是一种“弱控制”的传媒,一部分传播权利由少数人的手中分散到了广大网民手中,多元化的传播者、开放的传播渠道、复合式的传播形态都弱化了传媒为公众设置议程的效果。②因此,网络媒体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对议程进行设置来引导公众舆论,另外对传播者和传播内容的把关也变得十分薄弱。同时,缺少相关的立法规范,也使得红人们更加有机可乘、无所顾忌。
(二)受众的自我“把关”不到位
由于网络的门槛低、限制少,受众享有充分的分享自由和选择自由。网络红人之所以能风靡整个网络上,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众的支持给予了他们勇气和信心。如众所周知的芙蓉姐姐,她的早期相片一出现在水木清华网站就立即引起网友们的极大兴趣,不仅仅是水木清华,甚至在MOP和北大未名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据传闻,芙蓉姐姐曾经造就过水木清华五千人等待其上线传照片的奇迹。在照片被传到了网络社会八卦中心的天涯后,天涯人则呼吁为其成立了“芙蓉教”。③由此可见,推波助澜的不仅仅是幕后推手,还有电脑前的受众。
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和全球化的影响之下,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很可能带来认识的错位,导致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信仰的迷茫。④因此,在网络传播的海量信息面前,受众很容易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自我甄别能力薄弱,而导致随波逐流,淹没在轰轰烈烈的网络红人的崇拜浪潮之中。
三、“网络红人”催生的关于网络媒体的责任的思考
(一)完善网络监测 发挥媒体作用
要宣传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对价值观念传播环境的监测。各个网站要充分认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完善互联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⑤另外,对于网络红人,要加大准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构建和谐、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除了需要法律、行政等他律手段,网络媒体自身要对职业使命、职业责任的形成认同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来规范自身行为,达到自律。
同时,还应积极发挥作为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议程设置、舆论疏导等手段积极宣传核心价值观念,引导舆论。其中有个很成功的例子就是2001年在深圳成立的民间网站“因特虎”网站。这个网站的主要定位就是为深圳的人民,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提供一个讨论深圳问题的平台。如今,在因特虎网站讨论深圳问题的网民已近6000人。这日益壮大的民间思考力量以及背后的信息库、人才库,被认为是政府的智囊机构、政府的决策部门的有益补充。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来自民间的“因特虎”是“深圳问题研究者的必读网站”。⑥几年以来,“因特虎”不仅很好地引导了受众参与到城市建设的讨论中来,为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还让网络媒体真真正正地成为了人民的喉舌,成为了政府和人民沟通的桥梁,起到了宣传核心价值观和表达民意的双重作用。
(二)培育有“网德”的受众
网络媒体在进行环境监测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网络受众的教育和引导,培育他们作为成熟的网络公民的素质。首先,要宣传“网络荣辱观”。要承认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存在,并告知网络公民何谓荣与耻,鼓励健康向上的自由言论,打击低俗、扭曲的价值取向,提倡文明上网。其次,要完善网络话题的议程设置。如人民网在“时评”、“视点”等公众参与度较高的精品栏目里,轮换设置当前公众关心的“公共议题”,对社会的认知、价值、态度和行为进行全面引导,在舆论导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⑦最后,要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如宣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人友善的和谐思想以及人性的真善美等。
四、结语
网络红人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价值观形成冲击,但同时也对网络媒体自身提出了考验。网络媒体要担当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必须做好网络环境的监测,并逐渐培育提高网络公民的素质。■
参考文献
①赵尚,《野百合的春天有多远》新闻爱好者,2007.4
②屠忠俊、吴延俊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导论》
③?si=1&wtp=wk
④王传宝,《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⑤王澜,《网络传播社会责任意识缺位的原因及对策》,新闻导刊,2006.3
⑥《新周刊》,2008.3,专题:网络公民:第N个人大代表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艺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61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Large-scale Collective Cultural Activities
LI Yao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000)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activitie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igh participa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is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ideas of universities, in addition to their literary talented students, outside the literary backbone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efforts, but also from the staff, operations and other activities under the terms of hard labor, to continuously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to promote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ultural activities
高等教育改革带动高校学生培养新机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已然成为高校学生培养的新目标。自主时间增多,课外活动丰富是高校学生生活的主要特点,文艺活动旨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依赖课堂教育或书本灌输略显枯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型文艺活动中,以实践带动价值观念树立,以集体荣誉感提升个人思想素质,以此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为灵活。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文艺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现阶段,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各项文体活动在高校层出不穷,但大部分呈现散乱状态,一是,内容散,文艺活动往往根据时事导向,各院系甚至各校之间经常出现活动同内容不同名的情况;二是,时间散,专业学习为高校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文艺活动的时间常因与学习冲突的原因呈现阶段性活动密集现象;三是,指导散,高校文艺活动常常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组织,不同部门在活动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各项文艺活动常常凸显的是主办部门的思想主旨,学生们在活动中无法接受自上而下贯彻始终的精神洗礼。硬件足而软件散,目的正确而方式无序成为制约高校文艺活动创新的桎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艺活动组织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高校文艺活动开展陷入困境,首先,文艺活动人员参与主要以学生社团和文艺特长学生为主,未能达到普遍性;其次,场地选择的局限性,高校大型文艺活动的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类:报告厅、操场等大而空旷的地点,但如果能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将场所设定为图书馆大厅、食堂等是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再次,大型文艺活动形式单一,常见大型文艺活动主要为歌舞类、器乐类,鲜见其它类型活动出现在高校校园;第四,文艺活动的意义过于表面,因文艺活动多为顺应时事趋势以及当下凸显的学生问题为契机组织,其意义多在于先进思想理念的宣传,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结合度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不紧密。
1.2 网络对高校文艺活动开展的阻碍
网络文化是双刃剑,一方面,给类资讯能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足不出户,快捷、便利地了解学校最新资讯,网络平台交流也呈现丰富多样、贴近生活的特点;另一方面,网络的便利性使很多学生课余时间更愿意宅在宿舍,在虚拟空间通过聊天、游戏、网页浏览等,对于参加“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更别说高校文艺活动;此外,网络是开放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路径存在扭曲的可能性。集体文艺活动有效开展依赖于学生积极性,过多留恋虚拟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对集体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必然降低。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可能性分析
2.1 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问题性
“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中的关键词透露了其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首先“大型”说明其规模,规模问题直接影响文艺活动的前期、中期的人员组成、流程安排;其次,“学生”说明活动的构成主体,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社会经验以及心理年龄的欠成熟性,在人际关系、处理矛盾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再次,“集体”这个词对于95后大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他们崇尚个性解放,在集体活动中约束力成为活动能否高效高质完成的难点;第四,文艺活动是内心情感活动的载体,情感抒发具有不受控性,这也是活动中容易出现学生情绪波动,从而放弃集体利益,从个人利益出发做出不利于活动顺利开展行为现象的诱因。问题出现的地方也正是将教育融入的症结,利用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灌输思想更加会事半功倍。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目标的同质性
现阶段,中国青年由于接受各类思潮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世界高度融合的今天,多元价值正影响着他们,多元价值的存在引起价值冲突,并时刻影响着中国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宏观方面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思考,对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从微观方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理论观点适应新阶段、新情况的产物,是思想的延伸,本质是树立适宜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是校园学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多地发展德、体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学校通过学生活动涉及课堂专业学习之外思想领域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目的具有同质性。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集体文艺活动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集体文艺活动的途径要分活动前、活动中与活动后三个时间节点,因地因人地逐步进行。
3.1 校园集体文艺活动前的动员
动员的目的就是正面宣传,提供正确的舆论向导,形成利于活动开展的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要求,均是校园集体文艺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动员对动员者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也是集语言、行为、亲和力等一系列因素为一体的一种心理暗示方法。首先,动员要因人员组成而异,针对男生、女生、不同年龄段的青年,选择合适的动员语言,动员范围等。其次,动员要因活动性质而异,集体文艺活动有动静之分、有强调个人和强调集体之分、在同质思想要求的基础上活动的主题不尽相同,适时调整动员方案是明智之举。
3.2 校园集体文艺活动中的协调
不论何种集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组织者均会遇到各类矛盾,矛盾的解决关乎活动的成效,“协调”就成了集体活动中的关键所在。校园集体文艺活动中需要协调的主要矛盾有以下几点:一是,参与者参加活动的时间协调,充分考虑活动的效果和参与成员的个人安排做合理协调;二是,参与者在活动中角色的协调,集体文艺活动中,角色分配并不一定能让参与者将特长发挥到极致,协调大家在各自被分配的岗位上积极配合活动进行;三是,针对参与中途放弃继续参加的学生通过协调保证集体文艺活动的完整性和进行的畅顺性。协调的主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集体主义正是“和谐”的体现。四是,外部环境的协调,集体文艺活动排练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排练场地一般都具有规模大、有特定设备等特点,组织者可以选择先分后总等排练方式;除此之外,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活动困境要及时作出调整,例如排练场地的调换、排练时间的改期要做到有安排、有通知,有张有弛。
3.3 校园集体文艺活动后的总结
校园集体文艺活动的结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最好时机,对集体活动成果的肯定对学生成长有激励作用,对活动过程中问题的总结有助于个人对自身认识的提高;有助于集体凝聚力的提升,有助于活动中形成的良好风气、习惯的巩固。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重要因素
(1)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集体文艺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学生集体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随时随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并通过帮助他们梳理想法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组织者要重视班干部的作用发挥,使班干群体成为沟通纽带,在师生出现矛盾时,帮助解决问题,促进活动顺利开展。集体文艺活动中,首先,应组织学生负责小组,此小组的学生组成应有管理者、节目指导者、联络者、考勤督促者这几类角色。小组成员尽量选自不同的班级或专业,如果集体活动是由单一集体参与的,则要使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宿舍或生源地不同,这样的安排可以在活动中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也使参与者都有发表意见的途径。其次,定期对活动中参与者的课业情况、心理状况进行走访调查,发自内心地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了解学生的困难,并尽力通过与专业老师协调、与相关部门联合解决学生的困难。再次,对于活动中组织纪律性较差、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要及时与其谈心,了解学生配合程度差的原因,从心理、实际情况等方面进行开导。
关键词:多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18104
党的十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基本内涵。在这个基础上,方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世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蕴含着多种社会思潮,尤其是每当社会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时候,社会思潮就越风起云涌,对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全球化浪潮激起了社会思潮的发展,给高校校园带来许多新的气象和观念,大学生受到双重思潮影响,即社会层面的社会思潮和校园层面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多元化无法避免。因此,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念困惑与冲突
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不管是科学社会思潮,还是人文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影响往往由潮头演变为潮流,影响着大众。
(一)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双重社会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食粮,但是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随着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思潮对他们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由于高校的开放性和特殊性,高校成为滋长社会思潮的温床,许多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广泛传播,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历史的视角看,随着、等各种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高校逐渐形成了社会思潮潮头不断涌现的传统。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生活在潮头不断涌现的校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由此形成一种循环,大学生一方面接受社会思潮潮头的影响,对其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动,另一方,社会思潮的潮头走向社会形成潮流,反过来又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这种循环和双重影响,可能产生两种情况:一是潮头的价值观念、潮流的价值观念基本一致;另外一种是潮头的价值观念在形成潮流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甚至是变异,形成多种价值观念。其中,后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影响更为深刻。由于经历过社会运作、群众实践、社会演化的社会思潮往往比较复杂,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困惑与迷惘正是由此而生。
(二)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21世纪的大学生最彰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显现。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学价值观念与大学价值观念的冲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中学阶段是形成一定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阶段,学校的价值观念教育比较系统和稳固。这一时期,在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往往停留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稳固性比较强。但是,一旦进入大学,中学阶段的价值观念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由于大学的开放性远比中学强,校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形形的价值观念蜂拥而来,导致有些学生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如何衔接大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极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其二,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逐渐被解构,现代性的价值观念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起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毋庸置疑,现在有不少大学生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传统家庭观念、恋爱观念、学习观念等,尤其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如何面对现代性的价值观念,诸如大学生的恋爱观念、社交观念、市场观念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陷入价值迷雾。
其三,理想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之间的观念冲突。从中学考入大学,大学生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和憧憬。由于受既定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期望,但是,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有些学生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的差距,导致价值观念上的困惑、迷惘。尤其是贫困生、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困惑、现实困境与他们的理想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换言之,进入大学之前的想象与进入大学之后的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成长。
其四,个体主义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在传统的观念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中小学阶段养成并初具雏形,但是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校园的丰富多彩以及个性张扬的现象,个体主义价值观念日益凸显,许多大学生努力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里游离出来,甚至摒弃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尽管这些冲突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但是,彼此关注的角度点不同,产生的作用也不同。针对这些价值观念的冲突,必须要追根溯源,才能为化解这些问题提供条件。
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困惑的原因分析
(一)资本的诱惑力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养成
改革开放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物欲的膨胀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毕竟“物质带有一种令人愉悦的、诗意的诱惑力” [1]。这种诱惑力不仅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人,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由于物欲的膨胀,使得社会上产生的资本拜物教观念不断得到滋长,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和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拜物教观念” [2],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相反,拜物教观念的魔爪不断伸向大学生,影响他们对资本的看法和观点,甚至有些学生经不住资本的诱惑而误入歧途。近年来,高校校园逐渐出现各种形式的拜物教观念,金钱拜物教的观念尤为严重。从大学生相亲的“拜金女”到“拼爹时代”的歪风邪气的滋长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拜物教价值观念有抬头之势,资本的诱惑力渗透到许多人的心灵。
(二)现实的残酷性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
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要正视社会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就开始考虑毕业后怎么办的问题,就业问题关系到他们的人生目标和未来,而近年来就业的严峻性直逼大学生不得不思考未来的出路。在就业引导下的生存方式,使许多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在专业选择、学习路径选择等方面日益趋向功利性。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学生求学之本,就业情况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以致它具有不可克服的诱惑力” [3]。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滋长,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此外,由于一些大学生在家境不佳的情况下进入大学学习,他们不得不考虑生存问题,毕竟高校的消费越来越高,如何谋求生存,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纷纷跑出校园寻求兼职、发传单等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倾向日趋严重。
(三)个体主体性彰显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
当今的大学生与过去的大学生不同,个体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日益增强,集体观念受到严峻挑战,集体观念淡薄。应该说,追求个性发展、个性张扬本是一个正常的问题,但是,由于个体主体性彰显,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自我的追求也就不同,社会上的追星现象也逐渐渗入校园。校园亚文化的滋长为个体主体性彰显提供平台。大学生有个性是好事,但是个性太强,未必是好事。如何避免学生走向两个极端,调和他们的观念,同样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四)社会各种不雅现象在校园出现,不健康价值观念的传播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
毋庸置疑,许多大学生经不住这个时代的诱惑,在价值判断还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容易在网络上、现实上被各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念所误导。尤其是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给大学生带来极大危害,如社会上出现一些道德沦丧的现象,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一系列的问题,“引领罪恶的诱惑声不断淹没崇尚德行的热情” [4],导致一些大学生难以辨清社会现实,在各种形式的价值观念中处于迷雾状态,也就难以使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从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养成必须要及时引领,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困惑亟待主导价值观引导,才能避免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在当前,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成长,才能回到正轨、跟上主流。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宣传、弘扬和引领主流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必须要坚持以主流价值观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维是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重要思维,在精神领域尤为如此。当前,许多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部分分别有针对性实施引领,即以指导思想引领什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什么,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领什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什么。这种思路有利于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针对性把握,值得借鉴。目前这种观点得到学术界不少同仁的认同和支持。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必须要从整体性的高度把握,而不是采取切分法。不可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是其内在要求,强化整体性思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本质要求。因此,“整体性植入法”可以有效地应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存在的某些方面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作为整体性呈现才能展现其魅力,才能增强其凝聚力和渗透力。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理想、信仰、伦理、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植入将有效地化解这些困惑。毕竟大学生遇到的价值观念问题也是复杂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不能单就某一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辩证看待、整体考虑。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必须立足于两个角度:一是基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二是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前一个角度从整体性的范畴谈意识形态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后一个角度则更多地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处理好国家发展、社会需要与大学生成长需要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的创新必须考虑这两个角度。为此,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必须要创新一元主导多元的机制、一元引领多元的机制、一元主导与多元共生机制等等。“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里强调一元主导多元,其目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共生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域,校园文化建设尤为值得关注。高校是多元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舞台,也是青年人价值观念养成、多元价值交流的重要平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就是要抓住几个核心: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的建设。大学精神是体现一个时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精神的诱惑”[4],大学生精神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大学精神建设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地位凸显;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团文化,不断培育新型校园社团、社团联盟等,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创造良好条件;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区文化,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度过,建设社区文化至关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在社区文化的观念、精神上做文章;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管理文化,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服务性管理的方式和模式,不断提高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批判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价值观念的滋长,铲除其生存的土壤,不断净化校园空气,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最有理想信念、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要找到人生发展的正确路径,必须有主流价值观来引领前进。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将是高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必须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