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象征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象征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象征手法

众所周知,施咸荣翻译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著名作家捷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不仅客观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且,通过丰富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象征的手法运用发挥到了极致。结合具体的小说内容,探讨其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相关问题,既能加深读者对小说作品意蕴的理解,又能为文学创作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提供必要的参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说《麦田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而又客观、科学的阐释和说明。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及其象征手法

1.《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独特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不仅体现在小说那深邃的主题意蕴上,而且,小说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上。在这篇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而且,象征手法也是作者实现创作目的,再现社会生活的具体手段。因此,挖掘小说的全部价值,更不应该忽视小说创作中的象征手法。

2.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小说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的象征就是指在小说作品中,借助某一种、某一些具体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道理,并借以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小说创作中的象征不仅可以使具体的人物形象具有无穷的意蕴,而且也可以使小说深邃的主题让读者回味无穷,特别是那些寓意深刻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更使读者感悟到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小说内容,分析其象征手法的运用及象征手法对小说价值的影响。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详释

1.阐释思路

结合具体的小说作品研究阐释有关象征手法及其相关问题,有以下诸多方面值得我们寄予高度的关注:首先,结合具体的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重要的场面描写,研究其中的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这也就是说,结合具体的小说语境,分析某些人物或某些场面、环境象征了什么样的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对象征手法这样的研究有助于读者把握小说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而为分析小说的主题提供参考。其次,结合自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根据小说中具体描绘的人物形象和相关的环境、特定的景物及某些重要的场面,探讨象征手法对其象征意义的影响。即象征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对小说再现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创作目的有哪些具体的影响。这类象征手法的研究有助于读者意识到象征手法的作用。进而使其在自己的创作中或具体的阅读实践中,理解象征手法的重要性。最后,研究小说中的象征手法,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某一作家运用象征手法时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一类象征手法的研究既可以总结某一部小说中全部的象征手法,又可以总结某一个作家运用象征手法的特点。然而,无论是总结小说中全部的象征手法,还是分析作者运用象征上的特点,都会对挖掘小说的文学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最后一种研究思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研究。

2.具体阐释

(1)小说里的象征手法

研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象征手法及其相关问题,首先应该结合具体的小说内容,分析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在这篇小说中,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象征手法。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重要的。可以这样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事关小说情节发展的安排,而且具体的环境描写更要结合人物所经历的事情来思考。因此,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应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开始。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是一个最重要的形象,而作者在对其的塑造中就运用了象征手法。在小说的叙述中,霍尔顿作为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展现霍尔顿的经历过程中通过象征手法表达着这样的思想内容:象征着对童真、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因为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而守望麦田的过程就是实现其对童真与自由追求的过程。特别是他要使麦田里的儿童都获得快乐的想法就是这种追求的具体体现。霍尔顿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十几岁的时候被家长按照自己的理念送入一个贵族学校去读书,然而最终却因为成绩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而被勒令退学。 在这个公认的好学校里,上至校长,下到同学大家都过着一种虚伪的生活。校长是一个假仁假义的杂种,每天的所做所为都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学校里每一位老师,也就是教员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是如此,不仅不能唤起众人对学习的热爱,而且还使每一个想学习的学生感到厌烦;在这所学校里,每一个男同学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追逐女同学的事情上,都用在了酗酒、打闹上。因而,整个学校都给人一种失望的情感。于是,对于霍尔顿而言,他当初来到这所学校是被迫的,在学校里又得不到他所要想得到的东西,所以最后他的退学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环境描写中的象征手法。环境描写是小说创作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环境描写不仅要烘托人物的心情,而且还要通过这种情感的表达再现作者的创作目的。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麦田是最重要的环境,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个“麦田”无论是作者的创作目的,还是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主题都无法得到展现。因此,这篇小说里的“麦田”就充满了象征的意蕴。它既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缩影,又是一个作者理想的再现。所以,要想真正地理解小说中的这块“麦田”,其前提是对象征手法的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的象征手法。小说人物形象中的象征手法与小说环境描写中的象征手法,都会对小说主题产生重要的影响。换而言之,如果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小说的环境描写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那么主题中也一定会有象征手法的体现。因此,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借助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经历精神和身体磨难而逐渐成长的问题。即,小说人物的经历象征着青少年成长的过程。

小说的主题往往蕴含在主人公成长的经历中。在从学校被迫退学后,霍尔顿不敢回到原来的家里,怕被自己的父母因为不理解而“要了自己的命”,于是他到繁华而热闹的纽约市里游荡。于是他住旅店,逛酒吧,酗酒,可以说什么坏事都做了。而这些罪恶的经历最终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感觉:一切的一切实在他妈的厌倦透了。可是作品的结局却没有使霍尔顿如愿所尝,反而去了一个“精神病院”。这也就是说,小说的结局因为霍尔顿被迫入住精神病院而呈现出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悲剧性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引起大家的关注,通过对霍尔顿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追求失败的事实告诫今天的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关注孩子的成长。在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中,精神的磨难与身体的磨难同样重要。

(2)小说里象征手法的特点

这篇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即系统性。所谓的系统性象征手法是指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象征手法和环境描写中以及主题中的象征手法,把象征手法与小说创作具体过程相结合。即在每一个创作环节中都运用到了象征手法。因此,这种系统性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具有了无穷的魅力。因此,在分析小说象征手法的时候,应该要根据系统的观念对小说全部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尤其是像人物成长的经历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是我们分析时不可忽略的重点。否则的话,只分析某种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并不能真正地挖掘本篇小说的象征特点。

总之,虽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作者捷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争议的小说却成为了我们研究象征手法的典范。因此,结合具体的小说内容,探讨象征手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研究其象征手法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小说的内容,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例证象征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血的意象的文体诠释(英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2]徐志英.论《麦田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的创新[J].许昌学院学报.2003(04)

象征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呼啸山庄》 象征 意象

勃朗特姐妹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占有独特地位。有评论家认为艾米莉是三姐妹中最具独创性的作家。钱青教授曾评价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呼啸山庄》激荡淋漓的力量更接近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弥尔顿的史诗。”在小说中,扑面而来的是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因压迫和虐待导致的刻骨仇恨,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还有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显示出这部小说特有的艺术力量。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对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自古以来,象征就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呼啸山庄》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使用了许多象征手法,而且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相联系的。在小说中,艾米莉运用象征手法把神秘、荒凉、广袤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矛盾、痛苦的人物内心世界近乎完美地结合起来,表现了她所朦胧认识到的普遍理念,具有深刻的哲理内容。《呼啸山庄》中摄人心魄、并列纷呈的意象是其魅力所在之一。艾米莉用多种意象去描绘人物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些意象的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意象的营造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很好地刻画了人物、表现了主题,开拓了小说表现手法的新领域。

“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

“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分别象征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和力量。“呼啸山庄”是暴风雨的象征,是超凡之爱的精神家园;“画眉山庄”则是静谧的象征,是人间之爱的世俗天堂。两个山庄构成了“动”与“静”的强烈对照。

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居住的呼啸山庄暴露于大自然的风吹雨淋之中,是野情激情的居所。希刺克厉夫是极端化的拜伦式英雄,残忍与忧伤同时集聚在他的身上。他使人想起悬崖荆棘、严冬寒风、石楠荒地和野狼。自始至终,他都和自然界中粗野的一面联系在一起,体现着原始的天性。画眉山庄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宁静、和谐的,其主人林是文雅、友善、体面的,是文明社会的代表,也体现着社会的世俗性。希刺克厉夫和林不仅象征着两种对立的自然力,还外化了人性的冲突。希刺克厉夫象征人性深处某种神秘而不可抗拒的原始力量,某种隔离的、非社会化的因素,这种力量拒绝受到人为的道德文明的压抑,而与自然界中的力量息息相通。林则是社会文明、道德和规范的象征。当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相遇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凯瑟琳决定嫁给林的那个晚上,她对耐莉说:“在这里,在这里!”一只手捶她的前额,一只手捶胸:“在凡是灵魂存在的地方――在我的灵魂里,而且在我的心里,我感到我是错了!”她的心灵告诉她,画眉山庄不是她的天堂,有希刺克厉夫的荒原才是她真正的天堂。“我只是说天堂并不是像我的家。我就哭得很伤心,要回到尘世上来。而天使们大为愤怒,就把我扔到呼啸山庄的草原了。我就在那儿醒过来,高兴得直哭。”

她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情充满着狂热和激情,呼啸山庄在她心目中是原始的、狂野的、超越一切的爱的象征,是灵魂的归所。她背弃希刺克厉夫而嫁给林就意味着她背叛了自由的原始天性,只能从此遭受痛苦和悔恨。她在临终之前,扑到窗前,顶着呼啸的北风凝望着朦胧的黑暗中那根本看不到的呼啸山庄,渴望回到老家,渴望呼吸到从呼啸山庄吹过来的风。尽管出于世俗性她选择了画眉山庄的林,但画眉山庄对于她只是一个金丝鸟笼,像牢狱一般束缚了她自由奔放的心灵:“使我最厌烦的到底还是这个破碎的牢狱,我不愿被关在这儿。我多想躲避到那个愉快的世界里,永远在那儿;不是泪眼模糊地看到它,不是在痛楚的心境中渴望着它;可是真得跟它在一起,在它里面。”

离开了呼啸山庄,离开了希刺克厉夫,迷失了自我的凯瑟琳便陷入无尽的孤寂之中,灵魂不再完整。她注定要为自己的双重背叛行为付出双倍的代价。她不仅在临产的当晚死去,甚至在死后她的鬼魂也不得重返呼啸山庄,只能成为游荡在旷野上的孤魂野鬼。

艾米莉认为最强大的激情就是与恋人在精神上的完全认同与合一。凯瑟琳和林的不能相容也意味着人性中最强大的激情是无法被道德化、文明化的。

“凯瑟琳・林”和“凯瑟琳・恩萧”

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不仅刻画了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之间超自然的巨大激情,还探讨了“爱与人性”的关系,强调了其必然性。小说中第二代人物的名字全是第一代的重复,如小凯瑟琳、小林。更富有意义的是,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结婚之后,她的全名即是“凯瑟琳・恩萧”,而这恰恰是她母亲未出嫁时的闺名。这象征着两种自然力冲突后达到的平静和谐,就像自然界中所有的循环过程一样。

凯瑟琳的爱是希刺克厉夫在人间唯一的安慰,是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因此失去了爱的希刺克厉夫,人性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扭曲,他彻底变成了一个复仇者。凯瑟琳死后,他更变成了一个偏执狂的悲剧人物,自我憎恨,永远地、无助地哀悼一份永远失去的“爱”。然而《呼啸山庄》了不起之处就在于它将这一病态的、复杂的个人情感转化为了它的对立面小凯瑟琳和哈里顿之间那阳光明媚的、不那么强烈而又那么友好的、温柔的爱。在得到两个山庄后,希刺克厉夫得到的不是满足而是失落。看到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相爱之后,一个无所不在的思想缠绕着他:在哈里顿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不朽的恋情,“是的,哈里顿的模样是我那不朽的爱情的幻影;也使我想保持我的权力的那些疯狂的努力,我的堕落,我的骄傲,我的幸福,以及我的悲痛的幻影……”

年青一代的相爱使希刺克厉夫逐渐明白复仇给他带来的成功是多么空虚,这更使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同凯瑟琳永远在一起。他放下了复仇的手,追随爱人而去,人性的光辉重新照耀大地。原始的本性演化为宽容,毫不妥协的激情转变为成年人的爱与婚姻。这也暗示人们,生命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过程,生命最终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在《呼啸山庄》里,人性因“爱”而扭曲,又由“爱”而回归。下一代的恋人们不会住在呼啸山庄,而是住在更为高雅的画眉山庄,他们张开双臂,去拥抱外面的世界和一个崭新的时代。小凯瑟琳与哈里顿之间的爱情是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的原始之爱和凯瑟琳与林的世俗之爱的融合与延续,这爱的延续,象征着人类美好的希望和前景,既富有象征意义又富有实际意义。

可以看出,大量象征性的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使小说的细节既具有靠近现实的写实意义,又具有高于现实境界的象征意义,使得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刻。

神秘的象征性意象

神秘作为一种美学特征,在《呼啸山庄》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渗透于小说文本中贯穿始终的象征性意象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对荒原、迷路的孩子、窗户等意象的营造,艾米莉把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灵魂的深层空间,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悲痛和人生的残酷。

荒原。荒原是《呼啸山庄》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意象。艾米莉崇拜大自然,她把对旷野风暴的感受融合在了《呼啸山庄》的意象结构中。她紧紧扣住大自然中的原始意象,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异氛围。

艾米莉把她的人物的命运建基在自然荒原与精神荒原的整体背景上,使蛮荒的景色与喷发的激情、狂风暴雨的气候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联。凯瑟琳死后,孤魂在荒野上游荡、徘徊,久久不肯离去,给故事平添了一份诡秘与怪异。

没有了凯瑟琳的呼啸山庄对于希刺克厉夫来说那就是地狱。这时的山庄呈现一派荒凉可怕的景象:六只大小不同、年龄不一的恶魔般的狗露出白亮的尖牙……而山庄里的人脸上都是冷若冰霜,整个山庄充斥着精神上的抑郁气氛。这个冷酷的世界比外在自然的荒原更加令人不堪忍受。与作为荒原的呼啸山庄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对应,呼啸山庄内在的环境简直是人为的荒原,是精神的荒原、人性的荒原。此时的“荒原”已不仅是自然的荒原,更是心灵荒原的投射。

本该富有生机的呼啸山庄,沦落到了比荒原更加无情、严酷、令人不堪的地步,变成了人性的荒原。更具有神秘意味的是,希刺克厉夫在一个雨夜神秘死去,死后,他与凯瑟琳的灵魂出没在荒野上。广袤的荒野也象征了人类灵魂中野性自由的一面,将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死亡置于意象化的荒原背景中,达到了“言之不尽”的艺术效果。艾米莉以荒原作为象征来表达她心中和人物心中巨大的激情和痛苦,使我们不仅不会为鬼魂的缠绕游荡而恐惧,反而感到这一切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力量。

迷路的孩子。迷路的孩子的意象暗示了凯瑟琳自我失落的痛苦。凯瑟琳第一次出现是洛克伍德梦中一个无家可归的游魂、一个迷路的孩子。呼啸山庄远离尘世,纯净而野性。正是在这里,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在压制下不屈地生长。他们经常一大早跑到旷野上,在那里待上一整天,这已成为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他们对饱含刚劲、野性和激情的荒原旷野有着狂热的迷恋。在精神上他们已成为两个不可分开的统一体。对凯瑟琳来说,选择埃德加・林就是选择了与自己的另一个自我在精神上的分离,意味着她背弃了深层的自我,从此便只能遭受自我失落的痛苦。她渴望回到家中,渴望与恋人在精神上的完全认同与合一,在对方中找到“自我”。甚至在高烧时,她都渴望在狂风之夜飞过石楠荒地,回到幼时的家中。因此失去自我的凯瑟琳犹如一只迷途的羔羊、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只能承受流浪、漂泊之苦。

由于艾米莉笔下的人物往往是宇宙力量的象征,这种自我的失落与找寻,在深层意义上也意味着人在广袤宇宙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精神流放感,与恋人精神合一的渴望也是对回返到自己的渴望。凯瑟琳对自己本性的背弃可以说是书中一切悲剧的起源。

窗户。窗的意象在《呼啸山庄》中贯穿始终,有着不可抹煞的作用。窗户虽然能够开启,但大多数情况下起着一种阻隔、封闭的作用。艾米莉正是利用“窗”的这一功能,赋予了它多重的象征意味。最明显的是,窗是阻隔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阴阳之界。凯瑟琳死后,希刺克厉夫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人,他坚信凯瑟琳的灵魂还没有安息,还在荒原上等待着、呼唤着自己。整整20年,凯瑟琳不散的阴魂折磨着、呼唤着希刺克厉夫,日日夜夜,从没间断。“让我进去!让我进去!”声声凄厉的呼喊把希刺克厉夫引到了窗边。这里,窗的诡秘就在于:现已消失于“世界”的凯瑟琳能够通过她和人间分隔开来的透明薄片向里张望,能够抓窗玻璃,却不能到“里面来”,而希刺克厉夫虽然硬是把窗子打开,朝着夜色号啕,却不能到“外面去”。一窗之隔,却意味着生与死的巨大距离,遥不可及。“窗”外的凯瑟琳在等待着他、召唤着他,那才是他的天堂。临死前“窗”不时地出现在小说中:“他拿起他的刀叉,正要开始吃,忽然又转念了。他把刀叉放在桌上,对着窗热切地望着,然后站起来出去了。”在他死去的那个夜晚下着大雨:“可真是,倾盆大雨一直下到天亮。在我清晨绕屋散步时,我看到主人的窗子开着摆来摆去,雨都直接打进去了。”

在小说中艾米莉以其诗性的笔触,创造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众多意象。放荡不羁的意象与受难监禁的意象并列纷呈,表达出了艾米莉想表达的关于生死、关于人类强烈情感的许多内容,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大地增添了《呼啸山庄》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著,杨苡译:《呼啸山庄》,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年版。

2.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著,徐颖果译:《直言不讳:观点和评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阎国忠:《美是上帝的名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王佐良、周几良:《英国20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5.张耘:《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传》,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象征手法范文第3篇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例如:现代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在文中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调是激情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正直的人,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象征手法范文第4篇

Abstract: As the first symbolism novel in America――“The Scarlet Letter” in the spread of hundred years has been enduring,reason is that the use ofrich symbolism in this wo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heroine's name,red,wild rose,“the Bible” allusions and other aspects,elaborated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

关键词: 《红字》;象征意义

Key words: "The Scarlet Letter";a symbolic meaning

中图分类号:I7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56-02

0引言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源于希腊语,原指“将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可以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或是一个物体,将其运用在艺术作品中代表其他事物”[1],它借助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意义,将无限的深意寄于有限的事物,从而给读者营造出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而文中情景,当如何体会,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观点。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开创者――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在1850年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极大成功,翌年便有了德译本,三年后又有了法译本。在它流传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不仅被译成了多种语言,而且被改编成戏剧和歌剧。与同时代的作品相比,《红字》至今仍然是美国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什么原因使其经久不衰呢?这是因为霍桑在《红字》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如象征、寓言、比喻、幻想等。其中,象征手法表现得最为酣畅淋漓。整本小说中充满了各种象征,如:小说中的各种人物、串穿始终的红字A、不同的场景,甚至连不同的色彩都赋予了各自的象征意义。约翰・亨特在《红字的评论》一书中提到:“霍桑运用在《红字》中的大量象征手法对美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确实,他的这本书被认为是美国的第一部象征派小说。”[2]下面我们就来看霍桑在《红字》中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揭示小说的丰富内涵的。

1海斯特名字的象征意义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一开始就被置于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中。而她的名字――― 海斯特,已被霍桑赋予了象征意义。首先,她名字的拼写与希腊神话中掌管人间一切炉灶的美丽女神相同,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女主人公也是美貌非凡。霍桑在第二章中这样描述她:“这位个子颀长,身段窈窕匀称,一头乌黑光洁的秀发散披双肩。肌肤鲜嫩的脸庞妩媚动人,还有那弯弯的娥眉和乌灼灼的眸子使人难以忘怀。”[3]其次,海斯特的发音与英文中hastier“轻率的、不顾后果的”一词相近,而她与性情古怪、年长她十几岁的罗格・齐灵渥斯的婚姻,其实就是草率的,就是一种冒险。这预示着她在严酷的教权统治下,不可避免地悲惨命运。而且,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也是轻率的,不顾后果的。因为,那个年代,在加尔文教统治下的国度,教民与牧师相爱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除了这些,海丝特还象征着加尔文教统治下的美国人民人性中的善良、激情、富同情心、献身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那一面。面对清教社会的严厉惩罚,她仍然保持着“高傲地微笑”[3];对于当权者不择手段的逼问,她拒绝回答。在后来孤独、忏悔的七年中,她不仅靠自己的双手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还积德行善,救济穷人。最终,以辛勤的劳动和善良的心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红色在《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积极的,象征着生命与爱。根据基督教的传统,红色代表基督殉难时的血,热烈的爱。另一方面红色也有消极的含义,在西方的传统里,的女人是身穿红色服装的,而异教徒的偶像也常被人画成红色。在《红字》中,红色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体现着不同的含义。

对于海丝特来说,首先红色象征着激情、欲望和鲁莽,她同齐灵渥斯的婚姻上的不理智就是该象征意义的表现:她年轻漂亮、充满激情;而齐灵渥斯已是风烛残年、相貌丑陋而且冷酷无情。他们的结合说明了海丝特在终身大事上的鲁莽,而鲁莽的婚姻也意味着她的生活悲剧的开始。另一方面,红色也是热情和生命之火的颜色,它象征着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纯洁、美丽、而热烈的爱情。尽管他们的爱情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但是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让人看到了为真理献身的殉道者和清教教义下的牺牲品的悲惨命运。对于海丝特来说,红色还象征着魔鬼,象征着血与火,是危险和瘟疫的颜色。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戴着红字的海丝特就是十恶不赦的恶魔。红色还象征着炼狱之火,它让灵魂在炼狱中得到净化,为升入天堂做好准备。它不仅使海丝特持续痛苦着而且还时刻提醒她要努力弥补和洗刷自己的罪过和耻辱。红色也是红十字的颜色,是耶稣受难时的颜色。“那红字仍有修女胸前的红十字的效果。那红字赋予其佩戴者一种神圣性,使她得以安度一切危险”[3]。所以,在小说中,后来的海丝特也就代表了慈善和神圣的女性。

对于齐灵渥斯来说,红色就是复仇和忿恨的火焰。从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在刑台上示众的时候,他就决心报复奸夫,而妻子的守口如瓶更加激怒了他,增添了他复仇的怒火。他精心策划并一步步实施自己的复仇行动。不断阻扰牧师忏悔自己的罪行,还用毒针一般的语言折磨丁梅斯代尔因悔过而流血的心,把复仇的火焰煽到了极至。红色是狡猾和多诈的象征,齐灵渥斯痛恨自己的妻子和她的奸夫,但他克制住自己的愤怒,伪装成敌人的朋友。并用医生的身份做掩护,来接近他的敌人。他假装救助牧师,却把他推向了内疚的深渊。红色也是鲜血的颜色。齐灵渥斯也为自己的罪恶付出了血的代价――他全身心投入到复仇计划之中,也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鲜血,敌手的离世也宣告着他人生的结束。

激情、欲望和鲁莽也是红色对丁梅斯代尔的象征。尽管红色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是那样的猛烈,但是,鲁莽的爱情,使牧师种下了罪恶和内疚的恶果。他每天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红色是鲜血的象征,同时也是牧师英年早逝的征兆。作为一名虔诚的教徒,他被自己的罪行折磨得心力交瘁,最终倒在了示众台上。

对于总是身着红色衣服的珠儿来说,红色,不仅是海斯特罪恶的标记,也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尽管在出生前就被人们涂上了罪恶的色彩,但珠儿身上的红色也为色彩黯淡的新英格兰撒下了阳光,种下了希望。

3野蔷薇的象征意义

在《红字》的第一章中,读者便看到了监狱门前有一丛野蔷薇。监狱――人类社会的产物,象征着“人类文明社会的黑花”。而这朵本应惩治邪恶的“黑花”,却成了束缚人类发展的镣铐。小说里,人们的心灵被传统的道德观念所扭曲,善恶颠倒,监狱成了束缚人类本性的枷锁。而那丛傲然扎根于狱门外的野蔷薇,是自然界的产物,它象征着美,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有一从野蔷薇,在这六月的时光,缀满精致的宝石般的花朵,使人想象,当囚徒进门或是当被判决的犯人出来受刑的时候,它对他们呈献出芬芳和娇媚,借以表示在大自然的深胸里,对于他们还有怜悯,还有温存。”这丛野蔷薇是人性脆弱和人生悲哀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清新的道德之花,作者借野蔷薇来象征勇于向黑暗社会挑战的那股不可泯灭的青春的自然的活力。它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生命和希望,它的不屈于世,它的傲然开放,是自然界提供给海丝特的力量和动力。在小说的一开始,霍桑就指出文明不应当压制人类本性,否则社会和个人之间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冲突。而我们可将贯穿整部作品的红字视为野蔷薇寓意的延伸,它璀璨夺目,如同一团从黑暗的土地里升起的熊熊燃烧的火焰。这野性的蔷薇、鲜艳的红字蕴涵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也象征着人类的善良、人间的怜悯之情。野蔷薇的怒放,仿佛在向人世间表明,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真挚、美好的人性永不泯灭。

同时,这美丽的野蔷薇也是海斯特热烈的爱情和顽强不屈的生命的象征。在悲惨的命运主宰下,海斯特还是积极地、向上地生活着,尽管她胸前佩带着红字,经受着示众受辱的考验,被周围的人看成是罪孽的形象,但是她勇敢甚至傲慢地接受了清教徒社会施加于她的惩罚。“她所经受的这些苦难成了她的老师,严厉而又桀骜不羁的老师,他们使她坚强……”她辛勤地工作,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她接济穷人,仁慈慷慨,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最终获得了道德上的自新。傲然开放在监狱门前的野蔷薇,就是对当时的社会、对政教合一的清教制度的挑战。

4《圣经》典故的象征意义

《红字》中海丝特犯罪、受审、认罪、赎罪、获救的过程与《圣经》中的结构模式非常相似,整部《圣经》就是在讲述人类大大小小的犯罪、受审、认罪、赎罪、获救的故事。在《圣经》的很多典故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模式。这些典故的侧重点虽然各自不同,但都是在向人类宣告着了上帝的绝对权威和人类的绝对堕落。而霍桑是在运用《圣经》里典型的结构模式来阐述和分析小说的内容和意义。虽然小说的背景是殖民时代的新英格兰,却影射着两百年后的霍桑所生活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出,小说里海丝特的经历与《圣经》中的人物保罗的经历极为相似。首先,他们都是以罪人的身份出场,保罗在《圣经》的《使徒行传》中一出场就“迫害教会”,“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4],并把基督徒投入监狱。后来他“和大马士革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4]。在向外邦人传教的过程中,他遭受了被人用石头打、用棍打、下监狱、被犹太人群攻并拉入公堂、被捕等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而且在耶路撒冷险遭犹太人杀害,但这一切没有减灭他向外邦人传教的热情。最终,曾经迫害过基督徒的保罗成为虔诚的、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传道者,并受到了广大教徒的欢迎与尊重。但是,在保罗的体内却始终有一根刺,《圣经》上说是免得他过于自高。与此相似的是,说《红字》一开始,女主人海丝特就因犯了“通奸罪”而佩带红字,站在了监狱的门口。这时的海丝特与《圣经》里的保罗一样,都是以犯了罪的形象出现的。保罗在传道的过程中受尽了磨难,而海丝特在赎罪的过程中也受尽了辱骂欺侮;保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传道为自己赎罪,最终成为了神圣的基督使徒,海丝特也在忏悔的七年中积德行善、接济穷人,用自己的善行来赎罪,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保罗体内有根刺,而海丝特胸前也一直佩带着红字,这两者都是过去的罪行的标志,虽然罪过已被洗刷,但是这深深的烙痕时刻提醒着他们过去的过失,并警告他们要走好将来的路。保罗体内的刺和海丝特的红字还是他们作为人所具有的软弱性的标识,而人性中的罪恶和软弱都决定了人必须依靠上帝,霍桑用海丝特这一与《圣经》人物保罗极为相似的形象的坎坷经历阐明了人类必须依赖上帝的全能与恩赐这一主题,并赋予其深远的基督教的理念。

霍桑在《红字》中,“抛弃为自然而描写自然,为道德法则而描写道德法则”[5]的做法,赋予了各种主体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强调了象征主义的内在精神性。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在文学史上处于永久不衰的地位。

参考文献:

[1]M. Day, A Handbook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975. HongKong.

[2]L. Hunter, John, Notes on the Scarlet, Letter, Coles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London, Toronto, Canada, 1963.

[3]纳撒尼尔・霍桑,胡允桓译.红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圣经》中国基督教协会,2002.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象征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世纪;章法结构;紫色;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已经有人在论文中探讨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Room with a View)中“view”的象征意义和引申出来的:乔治·爱默生与父亲的对话:“我有一间可以看得到美景的房间(I have a view)。这是我的儿子,他的名字叫乔治,他也有一间可以看得到美景的房间(He has a view,too)。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愿意把我们的房间让给你们去住。”及女主人公露西的姓“Honeychurch”的寓意。

本文欲从小说的目录“中世纪的遗风”和“中世纪的结束”,紫罗兰的紫色的象征含义,及小说的“章法结构”来做小说的分析。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既然是“中世纪的结束”,那就意味着“黑暗时代”的结束。也象征着人们封建思想意识的结束,曙光开始照耀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不再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开始寻找属于自己内心的自己和自己想要的生活。露西同乔治的结合就是打破了“中世纪”思想的约束,开启“黑暗时代”的钥匙,冲破世俗观念,结为连理。

小说第二部分以“中世纪的遗风”来开头,首先意味着小说的故事进程要受到封建遗留思想的制约和影响。这个阻力就是来自中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习俗,而塞西尔就是这个阻力的代表。刚从意大利旅游回到家,露西不久就与塞西尔订婚,他们的故事就在这个“阻力”身边慢慢地开始起程了。“中世纪的遗风”阻碍思想和人身自由的前进,而露西是“遗风”的叛逆者,她想追求自己属于自己的婚姻,但又迫于中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习俗而不敢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说最后一节的标题是“中世纪的结束”,则象征着两人的爱情是冲破“黑暗时代”迎来黎明的明天。结束与开始在这里象征着露西与乔治的爱情是在如同“中世纪”的环境下开始,并冲破中世纪黑暗的阴影束缚,走向黎明,走向属于自己的恋爱空间。

小说以“河水把冬天的积雪冲进了地中海”做结语。“河水”指意大利社会和文化,而“冬天的积雪”则指露西心中笼罩的中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习俗。福斯特将英国人的文化身份置于意大利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希望通过意大利文化将英国人从僵硬的道德教条从解救出来。福斯特为何将解决当时英国社会世俗之风的希望寄托于“他者”文化。

乔治在紫罗兰花丛里“一时打量着她(露西),好象她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似的。他看出她容光焕发,花朵像阵阵蓝色的波浪冲击着她的衣裙。他们头顶上的树丛闭合着。他快步走向前去吻了她”,美景中的天人合一似乎使这一吻有了自然的必然性,文字所浮现出的佳人相拥意象令人回味无穷。

在紫罗兰丛中给予露西猝不及防的吻,乔治以这种方式向露西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因为这种爱的方式让人回味,让人铭记于心。

紫色代表高贵,常成为贵族所爱用的颜色。紫色在基督教中,代表的意义是哀伤。紫色也代表胆识与勇气。

紫色是贵族所喜欢的颜色,在这里衬托两人爱情的圣洁,是高贵的爱情。同时他们的爱情又充满了淡淡的哀伤,因为是来自两个不同阶级人物的爱情,要冲破这个阶级界限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胆识,因此紫色又代表这勇气与胆识。

小说的章法结构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开始时叙述的是露西在表姐的陪同下去意大利旅游,在意大利呆一段时间后又返回英国,这如同一个圆形的结局。即是由来有回。第二部分,开头的标题就是“中世纪的遗风”,结尾的章节是“中世纪的结束”,这又是一个圆形的结局。同时,目录同含有露西对周围的一切人撒谎:“对乔治说谎”,“对塞西尔说谎”,“对毕比,霍尼切·弗雷迪及仆人们说谎”,“对埃默森先生说谎”。对周围的一切人说谎就自身是一个圆形的结构氛围。第十四部分“路西勇敢地面对外部的局势”与第十五部分“内部的灾难”,这由外到内,有自我到周围构成一个圆形的轮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