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商隐无题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诗歌必须情与景互相依存,水融,才能形神兼备,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美感。“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是诗歌的艺术生命之所在,诗人要有真切感受,才能打动读者。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动人心魄,流动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字字饱蘸着浓郁的感彩,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品格。
一、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小官僚的家庭,累代孤寡,门庭衰薄。九岁时,父亲卒于幕府,他与母亲、姐弟一起告别绮丽的江南,回到人文荟萃的故乡郑州。江南的岁月陶冶了诗人童年时代的心灵,孕育了诗人的“百宝流苏”的风格。①回故乡后,李商隐发愤苦读。然而孤儿寡母的境遇却和外来的逃荒者的境遇一样,“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正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上诗人自身的瘦羸文弱,诗人的心灵长期地罩上阴影,形成了易于感伤的性格。②
李商隐所处的年代正是牛、李两党争权夺利的时期。李商隐在党争中本为中立,但他在选择仕科路途上,选的是进士科,因此,他便成了新兴阶级的一员。按理来说,李商隐属于牛党一派,才合乎当时社会阶级的道德与利益。可是,为了爱情,他偏偏娶了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为妻。如此一来,在牛党的眼中,他唯利是图,背恩忘义。而在李党眼中,他却又成了放浪形骸、无道德操行的轻薄之辈。当时王茂元与令狐T为政敌,而令狐T又为宰相,李商隐虽屡次上书、献诗,向他表明心迹,然而,令狐T怨怒李商隐背恩,故不予理会,并断绝与其来往。这是李商隐一生最失意的事。政治上的冲突,几乎成为他终生的原罪。他作为党派斗争的牺牲品,注定了他怀才不遇、仕途不振的命运。
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诗人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地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二、李商隐创作无题诗的生活经历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生活潦倒。虽然满腹才华,力求上进,但是,他在仕途上深受当时当权的牛李两党的排挤,加上他个性孤介,一直沉寂下僚,怀才不遇。他的心中常充满着迷惘、抑郁和愤懑。李商隐与妻子王氏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充满了感伤和迷惘,两人结婚后,王氏仍住在父亲王茂元在洛阳的家中,李商隐或服阕之京,或漂游幕府,夫妻间聚少别多。于是,抒写夫妻离别之情便成为王氏生前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题材。另外,在与异性的交往上,由于唐代仕女游观风俗,以及女道士与文人交游的风气,李商隐有了与淑女名姝、女道士交往的机会,为他抒写爱情诗提供了亲身体验的基础。而且,李商隐横溢的才华和飞腾的文彩,形成了他风流自赏和潇洒通脱的性格。在爱情上,他不同于轻薄之徒的任诞纵情,追求腐朽堕落的声色犬马的刺激,把女人当成,而是不拘礼法,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对方,从一种纯情的、重精神而不是重的角度来描写爱情。李商隐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的人生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多愁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家事国事,物换星移,世态炎凉,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其丰富的感情的涌动,使他“多感”、“有情”。③
李商隐无题诗多重主观,偏感伤,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诗人试图通过情感领域深刻、婉曲的抒述方式,营造意境,渲染悲剧气氛来表达挚情。诗作表现伤感而不沉迷于伤感,慰藉佛道而不迷信佛道,重视个人的价值,关注内心的体验,将内在莫可名状、扑朔迷离的心灵感触与刻意雕琢的物象混杂在一处,传达出了凄艳的情调。因此,其心灵的伤感,是多种体验的复合。意象的心灵化,情绪的伤感化,这一切都使得李商隐无题诗的内涵远较一般意象纷繁。作为唐代中后期诗歌创作普遍低迷的例外,李商隐将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他成为朦胧多义的诗歌大家奠定了基础。其开创的专事爱情的无题诗达到了凄艳、伤感的美学高度,包蕴着感人深挚的美学生命力。
三、李商隐无题诗特有的诗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继承《诗经》中《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咏唱迷惘伤感、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的传统,直接抒写自己独特的爱情体验。其爱情诗中的抒情对象基本可分三类:第一类是诗人青年时代的恋爱对象;第二类是诗人妻子王氏;第三类是无可考查的恋爱对象。这些诗思致微渺,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让人领略到一种处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朦胧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心灵锐敏、情感细腻、多愁善感、欲吐还吞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对爱情常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所以,他的爱情诗总表现出一种情挚意真、深厚缠绵的情感。如《无题》: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可谓是景略情浓之典型。全诗充斥着诗人的情怀感叹,忽视了客观景物,着重于内心主观精神世界的描绘,只用了一些具体形象的比喻而不写现实之景,像在倾泄心中无限的情感,有着极浓的感染力。以“别”字为通篇主眼,见难别难,离愁别绪充斥全诗,营造了一种绵邈凄黯的氛围。东风无力,百卉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然?读之令人心有戚戚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丝乎,情丝乎?烛之泪,人之泪?语调沉痛,情意缠绵,字字痴情苦意,让人感其精诚。而颈联是诗人设想别后漫长的等待生涯,相见遥遥无期,这是一种无望的等待,是无尽的相思之苦。蓬山万里,青鸟难凭,相逢的希望只不过是春蚕和绛蜡的终生期待罢了。诗句写得缠绵悱恻,诗情浓郁,在虚实之间,产生一种隐约朦胧的美感。
此诗诉尽离情别恨,细腻体贴的关注中可见诗人与情人两心眷眷,两情依依,至情至性。诗人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⑤李商隐以情写诗,在无题诗中倾注了自身无比强烈的情感,使他的无题诗有一种蕴藏在诗中而又超乎诗外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创造出种种美感。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把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相结合的诗美转为含蓄蕴藉、幽约细美,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来表达他的心境与感受。⑥
《无题・照梁初有情》⑦写的是自己的夫人王氏,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之情,刻画出一个聪慧美丽、善解人意的女性肖像。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钗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局,中心最不平。
首联写王氏夫人有着惊人之美,如旭日东升,初照屋梁;她又如出水芙蓉,鲜艳美丽,颇有名声。可见诗人对其夫人感情之深,一开始便塑造出一个美艳夺目的女性形象。颔联“裙钗”上的小芙蓉,头发上的“轻翡翠”,使人倍觉此女子的轻盈可爱。颈联则表现出她对丈夫的关怀,她深知丈夫心中有怅恨,故“锦长书郑重”,表示告慰,短短十字,却让人看出王氏的感情细腻,体贴丈夫,善解人意。尾联突出了夫人的知书达礼,富有思想。
诗人通过这首诗描绘出一个容貌出众、轻盈美丽,聪慧无比、体贴入微的女性形象。
另外,在《无题・八岁偷照镜》中,诗人则以直观的语言写了一个少女的成长过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钗。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之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⑧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勤于习艺,美丽聪颖,内心无限向往着浪漫美好爱情生活的青春少女。但是尽管拥有内在美质,早慧的少女却幽闺深锁,不得售嫁,虚度年华,让人不禁感到无限的同情。人们都是希望美的事物有好的遭遇,而诗中的妙龄少女虽如此美丽聪慧却在深闺“泣春风”,“犹未嫁”,令人读后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对少女有“我见犹怜”之感。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读者可通过诗人细腻贴切的比喻,在脑海中幻化出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有娇艳柔婉的,有可爱聪慧的,有坚强勇敢的。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她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貌出众,这是因为诗人在以情写人,在诗中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真挚热烈的情感。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群栩栩如生、美艳无比的肖像群。同时,这一肖像群,渗透着诗人诸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相沟通,如《无题・照梁初有情》末一句虽是夫人的口吻,其实也是李商隐自己的思想。又如《无题・八岁偷照镜》,其中亦有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观感觉、心理活动。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他加强了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典故等手法以加强诗的暗示性,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内蕴美。
《无题二首》(其一):⑨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诗人自己直接出场,抒写对昨夜一度春风,旋成间隔的意中人深切的怀想。诗人借助开头两句中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而又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使人意会到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星光点点,和风习习,空气中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已是“昨夜”。而“昨夜”的重叠,使得追忆的气氛更加浓郁。颔联略貌取神,展开想象,并将常语翻新,运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抒写自己与情人今夕相隔而引起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彩凤比翼双飞”,自古以来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但李商隐却反其意而用之,暗示自己与情人的相隔,接着他又以犀牛角作比,以这种灵异之物来比喻自己与情人之间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分离是刻骨铭心的痛苦,心意相通却又是莫大的安慰,诗人将这两种矛盾着的感情相互渗透和奇妙交融,产生一种深刻细致的美感。颈联是诗人对情人所处之境的设想,“春酒暖”,“蜡灯红”,宴席之上,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情人所处的氛围更加衬托了诗人此时的形单影只、凄清寂寞。因此,这就自然引出了尾联的嗟叹来。终宵的追怀思念中,晨鼓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敲响,可叹自己就像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
这首诗将爱情间隔的惆怅与身世飘蓬的感慨融合起来,在事件与场景的描述上打破了时空的次序,诗人利用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画楼西畔桂堂东”,虚境实写“隔座送钩春酒暖”,使诗中蕴含一种变幻迷离的美感。诗歌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侧重感情领域的表现。在爱情破灭后,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心境的体谅,全诗写得深情绵邈。{10}诗人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
再来看看李商隐的《无题四首》(其一):{11}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全诗围绕着“梦”来抒写“远别”之情。首联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诗人一觉醒来,只见朦胧斜月映照楼阁,却不见梦中伊人之踪影,从远处传来悠然而凄清的钟声,让人倍觉孤寂而空虚。仅此一联,便叫人掉入了一个愁肠百结、惆怅迷惘的氛围中,使人领略诗人心中的那一声长叹。颔联先追溯梦境,写出了诗人因远别而造成的心灵伤痛以及刻骨的相思,因此便有梦醒之后“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情景出现。诗人以极其传神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梦醒之后,心情急切,墨未研浓就急于写信给对方的心理,给读者一种生活的真实感。颈联中“金翡翠”、“绣芙蓉”,这本来就是往昔美好爱情的象征,在朦胧的烛光映照下,更笼罩上了一层如幻似梦的色彩,实境与幻觉相交融,添加了一种似有还无的朦胧美。尾联以刘晨重入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故事,点明主人公的远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以山喻愁,遗恨天涯。似乎相爱双方本就阻隔不通,会合良难,后来对方复又远去,会合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万重蓬山,天遥地远,形象地写出了男主人公的沉重悲苦、惆怅失意的情怀。
此诗没有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即远别―思念―入梦―梦醒)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然后再将梦中和梦后、实境和幻觉揉合在一起抒写,最后才点明蓬山重隔,归结到远别之恨,这样的构思,使得诗中蕴藏一种因爱情受天涯阻隔之恨而产生的回肠荡气的艺术之美。
李商隐无题爱情诗在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其风格情深词婉,语调缠绵,音韵悠扬,婉转曲折,含而不露,具有高度的内蕴美。在形象描写上略貌取神;在寄情寓意上重隐避露,着意于形象寄托,使其诗内蕴丰富,一唱三叹。在创作手法上工于比兴,采用象征暗示,借用典故。诗人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中,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具有含蓄蕴藉,幽约细美,凄艳浑融风格的诗美,{12}以其“深情绵邈”的特征把诗境推向了高峰,使其无题诗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一版:4.
②③⑤⑥⑩{1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第一版:425-440.
④⑦⑨{11}钟莱茵.李商隐爱情诗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7,第一版.
⑧孙金荣.重复意象与创作心态――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齐鲁学刊(曲阜),1999.4,(4):4.
参考文献:
[1]曹础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关键词:李商隐 七律《无题》 细读法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一颗宁静而明亮的巨星,他将唐诗推上了又一个高峰,在他才华横溢的超越前人的诗作中,最具艺术独创性,引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赏悦不已的,是他抒情诗中的七律《无题》。李商隐用灵魂、诗心和才情写就的这些诗篇,在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散发着穿越世纪的芬芳。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是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很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写得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根据细读法,这首诗的复杂含义远远超过字面本身的意思,它是隐蔽的,深藏于作品的有机结构之中。很显然,简单的分析是无法揭示这样一个复杂的客体的。需对作品进行耐心仔细的分析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作品的词义、句法、隐喻、象征等,加以分析,从而揭示作品内在的全部含义。
新批评(New Chriticism)作为一种文学评论的流派,出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它认为:作者生平与创作意图及作品内容与价值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而文本细读法是英美新批评所提倡的一种批评方法。它强调对文学文本全封闭式的精细阅读。排除文本生成研究和读者情绪反应研究,将目标集中于文本,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寻找其中词语的隐微含义,如词句中的言外之意和暗示,联想意义;仔细分析作品中所应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和拟人等。另外,应用细读法,可想象文本具有戏剧冲突性,将文本视为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有机统一体,分析语言的含混、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要素,以及由于这些要素的作用所形成的诗歌的复杂意义和阐释空间,从而在矛盾冲突中形成诗歌和谐统一的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
本文借助细读法对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层领会。
一、词义
通过细读发现有些词富有特定的表现力和极其丰富的情感。本首诗中出现的“东风”“残”“丝”“蜡炬”“云鬓”“夜吟”“青鸟”等一系列词给人以深层的想象,无尽的情意。东风指春风,丝比喻思,思念相思之意。蜡炬即蜡烛。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在本文中是使者的代称。全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阐述相见不易,离别尤难。多种修辞交替使用,表达了双层互动的情思,细细品读,别有意境。
二、句义
全诗共四联,每联都有自己在全诗中的层次定位,联内又有自己的小层次;他们共同组成了全诗表现真爱的感人境界。同时,七律诗细读起来可领会到特有的情感和韵味。开头两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别”情“离”绪之苦加倍的诉述相见之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是自然环境的写实,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从而作到“寓情于景”。
三、四两句,将“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倒出了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总之,是为爱情而憔悴,痛苦、抑郁。“夜吟”句则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结尾两句,以仙侣比喻情侣,将蓬山比作仙山,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凄婉之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隐藏在心底的绵邈深情,让人叹为观止。
三、修辞
《无题》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法,仔细品味其达意生动,情感传神。
隐喻。新批评流派把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对象加以研究,在研究中又特别重视语言技巧,尤其重视隐喻。布鲁克斯曾用一句话概括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并充分应用隐喻。对隐喻的极端重视是新批评派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共四联,从第一联起,描写一个隐喻性的意象,构成一个主题。四组的意象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难”的特点。
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提出了张力的概念。退特说:“诗的意义就是它的张力,即我们从诗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可见,外延是指一个词的词典意义,即字面意,指称意;内涵指暗指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彩,即暗示喻,比喻意。诗歌语言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外延;既要有明晰的概念意义,也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是两种的统一体所构成的张力。新批评认为没有张力的诗是没有诗韵和诗味的诗,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是一首充满张力的诗。诗的意象凝聚在一个含蓄的命题下:一对情人相见难,别更难,两个灵魂的统一是一个非空间的实体,因而是分不开的。诗的特点是将整体的非空间的心灵容纳在一个空间形象的逻辑矛盾:“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这种有限形象,在外延上和这个形象所表示的内涵意义在逻辑上相互矛盾,但这种矛盾并不会使这种内涵意义失去作用;春蚕、蜡炬所表示的内涵意义“坚韧”和“永恒”,共同表达了情人之间的情感意蕴,念情不断的离恨与挚爱构成了诗歌的张力。故有人评论说“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这首《无题》诗,正是将比喻、隐喻、借代、张力等修辞手法自如使用,才使得文本达意生动而传神。
四、意象
借助细读,通过写作技巧,领会《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想象空间、情感氛围和艺术境界。
意象是我国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与意境同为衡量诗歌优劣的标准。窃以为,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诗人感官接触外物后所引起的想象、体验、知觉形成于心中的图象。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风格独具,意境朦胧、深邃、含蓄。诗中的形象初读使人产生恍惚迷离之感。但如果仔细吟读这首诗,就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那种意象会把人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引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尽兴陶醉,启人遐想,回味无穷。同时,诗中意象的含蓄有着巨大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感情细腻而朦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愈咀嚼,味愈甘,意愈深远。
这首脍炙人口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世人所乐道和传诵。春蚕、丝尽、蜡炬、泪干等意象,不仅凭艺术的苦思,雕凿所得到,而是诗人与爱妻无限恩爱之情的结晶,坎坷爱情生活的浓缩。“春蚕”“蜡炬”既有着缠绵无尽的思念,又有着忠贞不渝的执著;既有着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又有着痛失爱妻的叹挽。虽无惊风雨的境界,却有泣鬼神的魅力。
再如,诗中的“东风”意象,在古人笔下多是示现喜情的。而在《无题》中遂成了悲痛的象征。“东风无力百花残”,催动万物生长的东风,变得软弱无力,春光已逝,百花调残,景语皆情语,深含痛失爱妻的叹息和无奈。再如诗中“蓬山”“青鸟”意象,二者皆为仙界景物,爱妻到了人间的另一头――蓬山,但愿生活更美好。人间天上难以沟通,只好请殷勤的青鸟互相传递情意消息。这虽为想象之词,却凝聚了深深的爱意。
诗歌是心灵的窗口,是情绪的表现,心灵情绪本来是无序的,是一个谜团,只是为了表现才苦思冥想给了它秩序;意象是心中之象,多种意象的交叉组合,才有可能揭示心中的谜团,疏通淤积于心中的情绪之症结。李商隐这首《无题》诗中,通过比兴、象征、暗示、等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朦胧、含蓄隽永的意象之美。
五、结论
本文通过新批评这一文学流派的细读法,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句所含盖的知识点全方位、系统的细读咀嚼,深层推敲,挖掘诗句的言外之意,发现其新的美点、亮点和意境。
参考文献:
[1]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4-167.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1、李商隐是唐朝诗人,(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2、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约858年),病逝于郑州。
3、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11-01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利用其网点、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为个人客户提供专业化、综合性金融服务。主要是消费理财和投资理财,具体业务包括转帐及汇兑结算业务、资金融通业务、收付、保管、理财咨询等。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已比较成熟,成为其银行金融业务的主要产品,其比重一般都占银行业务量的30%以上。相比较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存在的问题
1.经济体制和客户认识双方面都存在制约因素。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使得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等投资领域,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有限,难以满足客户全方位,一站式的理财需求。分业经营使得银行无法与非银行机构积极合作,无法根据客户自身赢利要求、风险承受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条件,制定个性化的理财管理计划,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各领域的不同配置。另一方面客户对理财业务的认识不够。许多客户仅了解传统银行业务,认为到银行办理业务就是存取款,对银行新兴的个人理财业务知之不多,不少客户到银行理财就是单纯追求高收益、高回报,他们认为银行理财一定是风险低、收益高,同时又不能接受风险。不认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客观规律。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理解偏差,阻碍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缺乏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了解个人金融业务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股票、基金、保险、外汇、税收等知识,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国内银行的客户经理大多是原来的网点柜员,理财技能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务,对证券投资和保险业务等了解不多,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限制了理财业务的发展。
3.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目前,各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基础仍停留在银行内部产品或服务上,差异比较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零售业务:银行卡、个人贷款、个人储蓄、缴费;代销业务:包括债权、基金、保险等各类产品;投资业务:包括外汇买卖、期权交易;日常客户服务:包括理财投资咨询,帐户管理,开具存款证明等。
以上四个板块构成的理财业务只能为客户提供浅层次服务,多数表现在服务便捷、环境优雅、成本让利等,真正的投资增值功能处于弱势,且此类业务技术含量较低,一家银行的业务,很快被同业复制,各行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代客理财的重点略有不同。
二、商业银行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1.根据所处金融环境,明确银行的市场定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所有顾客心目中的最佳银行,也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顾客需要的全部服务。银行必须有选择,并在市场上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试图按实际业务范围把银行同其他银行区别开来,以成为某一细分市场中的较佳银行。具体到银行的各基层行处,要根据自己所处区域和本行在当地的竞争优势,明确本行的战略定位,帮助顾客了解自己与竞争银行之间真正的差异,这样目标顾客就能明白本行是对他们最适合的,最能满足他们服务的银行。
2.进一步细分市场,选定目标进行差别化服务。客户分类十分重要,商业银行细分是界定独特客户群体的过程,也是正确地进行目标市场差别化服务的前提。我们要把使用银行不同产品和服务、并为银行赚钱最好的客户找出来,以集中本行资源服务于目标客户。
在市场细分时,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通过向客户发调查问卷、委托中介机构做市场调查,深入地调查了解需求,发现市场机会,采取更有效的营销对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在本区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在细分市场推行差别化营销时,一是注意深挖富裕阶层潜力,为他们量身定做产品和服务。如为专业人士服务,为医生、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提供特色产品、进行帐户管理;为中小企业家、民营企业家提供小额融资业务、资金结算;为高端的客户提供理财服务、财务顾问、个人资产增值服务等。二是在营业网点中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统一标准的优良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普通服务区、贵宾服务区等为客户实行分层服务。
3.提高客户经理素质,造就一支精干的差别化营销队伍。运用差别化服务策略,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更需要打造一支能为中心客户、重点客户提供贴身服务的精干差别化客户经理队伍。客户经理既要熟悉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又要具备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挑选人才、岗位交流、全方位素质培训、跟班实习等方法来培养、锻炼本行的营销队伍。
4.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实施差别化营销策略。(1)在营销服务机制上,着重抓住四个转变: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营销转变为多级营销、上下联动营销;从单一化营销转变为差别化营销;从分散化营销转变为整体营销和交叉营销;从个人关系营销转变为公共关系营销。(2)在营销体系上,加强经营部门与支行、经营部门之间、前台与后台的联动营销,提高全分行营销的整体协作能力;根据客户优质等级层次及客户营销服务的需求,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全分行优质客户营销服务体系和市分行直接营销管理机制。(3)在营销产品上,提高对产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要实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产品、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产品的整体营销,进一步提高营销实效;将单一产品营销转变为全面、综合产品的营销,强化功能营销。(4)在营销客户上,全面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能力,通过客户细分,实施差别化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高对优质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并与重要客户形成互助、互惠的关系,保持同重要客户间的长久稳定关系,实现银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