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雪诗句

小雪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雪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雪诗句

小雪诗句范文第1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教师在讲课中比较注意直观的演示,而不太重视学具的操作。然而直观演示与学具操作是有所区别的,直观演示的操作者是教师,学生只是观察者,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动地接受学习,教师只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要掌握学具使用的技巧和学具使用的时机,熟悉注意事项,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 学具使用的技巧

1.1 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复习准备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的回忆、加工,形成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可以使学生亲自获得感性的具体材料,为学生学习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作好必要的准备。

1.1.1 铺垫性操作。所谓铺垫性操作,是指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而进行的操作。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许多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用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通过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以及操作技能,为学习新知铺平道路。

1.1.2 引入性操作。所谓引入性操作,是指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的操作。它既是一种操作学具的方法,也是一种引入新知的方法。古语说“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有了疑问,才会引发思考。引入性操作正是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思之源,并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1.2 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知识的理解离不开感性的认识,学生理解新知必须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 借助表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括出某些规律。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架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不同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愉悦地学习。

1.2.1 发散性操作。所谓发散性操作是指操作的方法并不唯一,但结果相同的操作。这也就是说学生的操作不受思维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内部心理的智力活动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

1.2.2 验证性操作。所谓验证性操作是指学生用学具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操作。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实质上是一种猜想,而鼓励学生猜想是当今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每一项科学实验的成功都是在大胆猜想和实践中取得的,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勇于实践,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猜想、去实践。

1.3 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学具。巩固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书本知识,需要及时地巩固,这样才能防止遗忘,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知识的巩固是学生顺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在实践中能灵活运用知识的先决条件。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学具,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避免单调的重复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抑制状态所产生的疲劳现象,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运用学具进行巩固练习,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

1.3.1 模仿性操作。所谓模仿性操作是指学生仿照学习新知识时的操作而进行的操作。模仿性练习是知识巩固中的第一个阶段,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的有效的练习形式。

1.3.2 应用性操作。所谓应用性操作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操作。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要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后,还应当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具使用的时机

①在起始概念的教学中,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时。

②在区别某些易混的概念时,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整除与除尽》 时。

③在理解某些难点知识和关键定义时,进行操作比较好。这样的难点知识和关键定义很多,如教学《分数的意义》。

④在推导一些抽象的公式、法则、定义时,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乘法分配率》时。

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相遇问题》时。

⑥进行图形对照时,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

⑦在教学基本规律的不同变化形式时,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其他形式时。

⑧在学生精神感到疲倦时,进行操作较好。

3 学具使用注意事项

①操作要明确目的,不要为了操作而操作。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操作内容,不能搞成堂堂操作,题题操作的形式主义,致使教学时间消耗,学生兴趣低下,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

②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处强化学具操作。

③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

④操作要与学生的表述相结合。

⑤为了使学生表演的效果更好,表演的学生应该使用教具或在实物投影上使用学具表演。为了全方位展示,表演的人选应该有两到三个层次的学生代表。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看到彼此之间的差距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发现每层次的学生知识缺陷在什么地方,及时补漏。

小雪诗句范文第2篇

一、常用学具及功能

(1)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由于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数学教材踏入美丽的课堂,成为儿童学习的玩伴、朋友,取得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

(2)几何图片卡片实物图、塑料片。将低年级的小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如小兔、小鸡、小鸡小狗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桃子,五角星等)绘制在白纸上。

(3)口算练习卡片。新颖的口算卡片,根据各册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第一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利用以上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进行有效的练习,提高口算、心算、计算,数学中三算的能力。

(4)漂亮钟面和智能七巧板。师生协调合作,做钟面模型促进和谐的师生,并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钟面的时刻,低年级小学生会看简单的时间。使用七巧板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丰富想像力,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这些学具,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简述一些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为叙述的方便,按数学内容进行简述。

1.数的认识和计算

在低年级数的概念和计算教学中,可选用的学具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料片、数字、符号卡片、小棒,还有计数器、计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和口算练习板等。

2.应用题

在学习应用题的最初阶段,为了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选用的学具一般是各种几何形体的塑料片(或卡片),小棒。用卡片、小棒等进行操作的活动在教学参考书上已有介绍,这里着重介绍如何用彩条来进行操作。另外,彩条在学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中,都可作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3.几何初步知识

在低年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需准备的学具有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实物或卡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实物、七巧板等。这里着重谈谈七巧板的使用。

学生运用七巧板拼摆图形,课内外都能进行。通过模拟各种鸟兽、人和物的形态,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的认识。

三、快乐的数学课堂,巧妙的学具

1.巧用学具,激起兴趣

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从学有价值的数学,从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性。为是抽象的内容为学生在学习上知识时感到有乐趣,教学中主义静为动,充分跳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培养的实践动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快乐地获取新知识。

实践证明: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特点来说,兴趣是学习松鸡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手脑并用的学具操作,使小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愉悦的感受,成功的喜悦,快乐的学习。

2.巧用学具,活跃课堂

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教师的教学中利用学具,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学具,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运用数学学具中有趣的“七巧板”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断探索,切身体验数学和谐统一和简单的美,唤起学生追求美的情感。

在乘法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具,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不仅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更给他们思维上的启迪。巧用学具能让教师在课堂内游刃有余,让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提高课堂效率。

3.巧用学具,调动气氛

小雪诗句范文第3篇

一、学具的来源

我们的生活是多彩的,外面的大自然是美好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学具。如教学第一册“分类”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商店里去,课前把商品乱七八糟地推在各个货柜上,再让他们进行买卖活动。活动中发现要从杂乱堆放的货物中寻找自己所需商品特别困难。教师乘机引导学生应该怎样摆放才会为大家的生活带来方便。于是学生很顺利地就进入了分类摆放的活动环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学习要逐步由“学数学”向“做数学”、“用数学”转轨。要实现这个转变,活动必不可少。从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就可能出现我们所需的学习用具。如:情境性活动(活动断尺(学具)创新),学会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后,教师递给学生一把尺子准备测量,这时学生接拿的那一端突然断掉了(这当然是课前教师特别准备的尺子),没有了“0”刻度。老师立刻鼓励:“不要紧,凭借我们的能力,哪怕它是断尺,我们也能运用!”后来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出现了喜人的创新:量法一:数格子,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数之间为1格,所量物体占几格就是几厘米。量法二:末端刻度数减起始刻度数。如果以2作为起始刻度,而末端刻度为5,则该物体长5-2=3厘米。情景活动的断尺,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学具可以从活动中来,又能应用于活动里面去。

二、学具使用的时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有利时机使用学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抓住以下时机使用:

1.离散时机。刚上课时,学生虽然已经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但有部分学生的心情还处于观望等待的离散状态下,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如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老师要求的几个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避免部分学生不知所云。

2.渴求时机。在学生未知欲望达到高峰时,老师提出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让学生结合学具操作动脑思考,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如三年级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首先通过观察和测量,推断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拿出学具(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长方形内摆一摆,通过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得到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把面值的数值与长方形的长与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3.疑难时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我们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四年级在理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时,把两个数的质因数用写有数字的各种彩色纸条,按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反复重叠表示出来,然后取出颜色数字完全相同的公有的质因数,它们的积就是最大公约数,再把最大公约数乘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取出颜色、数字完全不同的纸条),得到的就是最小公倍数。

三、学具使用的优点

大家都知道,数学学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接受,尤其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数学知识的学习经常用到学具。

1.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2.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小雪诗句范文第4篇

一、语文课堂因个性朗读而生动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不难看出,“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分量及其重要性。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课文的语境,尊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立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中“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个重点句时,我引导学生:“同学们,朝鲜老大娘和志愿军叔叔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怎么可能停下送别的脚步!你来当当志愿军叔叔,请求她停下吧!谁来试试?”学生都踊跃举手,争先恐后,一位同学刚用“请求”的语气读完;我接着引导:“可是,你的‘请求’并没有让老大娘停下脚步,她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假如你是现场的志愿军叔叔,实在不忍心看到大娘蹒跚的步履,你会怎么想,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大娘说?”“恳求”“要求她停下”。“好,谁能用恳求或要求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学生的朗读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趁热打铁,“两鬓斑白的老大娘还是与志愿军叔叔难舍难分,始终不肯停下,意志钢铁般的志愿军叔叔也声泪俱下,近乎哀求地劝大娘,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能用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吗?”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的眉头紧锁,甚至眼角泛红,学生边读边哽咽着,大家都沉浸在依依难舍的离别中。我再次引导:“看样子是要没完没了地送下去了,她的身体可怎么吃得消。怎么办?”“命令大娘停住!”一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同学喊道,“是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用‘命令’也许可以让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吧!你能用这样的口吻来读读吗!”这名男同学读得慷慨激扬、抑扬顿挫,依然是一名英姿飒爽的军人。

是呀,“教育不是告诉!”感悟更无法告诉,个性朗读不能“无中生有、无病”。只有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语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得以充分的浸润和陶冶,不断酝酿感情、丰富积淀、激感,学生的阅读体验才会更深刻,朗读指导才有抓手,也才能落到实处,更为有效;学生的个性朗读才真的是自己“读”出来,“悟”出来的!

二、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课堂教学是有规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来自教师的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又是动态的,充满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依靠预设,更要充分利用随机生成的教育时机和教育资源,巧妙转化,因势利导。

例如,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我设计了“军功章应该颁发给谁” 的说话训练,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口若悬河,都表达了对文中某一个主人公的肯定与赞扬,大家都觉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每个人都有资格获此殊荣。突然,教室里传来了“另类”的声音:“老师,我想的和他们都不一样,军功章他们谁也没获得。”话一出口,立即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大家都在努力地帮总统颁发军功章,没有考虑“谁也没获得”。

“为什么?”

“因为当时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卷入二战,很多国家是全民参战,老人、妇女、儿童都一样。在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人参与的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不胜枚举,若是给杰奎琳一家颁发军功章,怕国家的军功章不够。”

我进一步挖掘资源,让同学们补充二战中其他故事并进行交流,感受战争的残酷后果,最后达成共识: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有为国家做出贡献、为世界争取和平的人们都有资格获得军功章。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好文章主旨,及时抓住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让预设和生成共同演绎精彩,才能在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三、语文课堂因个性评价而美丽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作为贯穿在教学中的课堂评价,同样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小雪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具科学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14-02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小雪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黑龙江省委

食药用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红蜻蜓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