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文学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文学作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文学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教学;经典文学作品;价值

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众多的读者所阅读,并且人们判定成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是因为其已经具有了物化形态,还因为其会对个人优秀思想品质的形式、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高中教育教学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会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文学作品对个人的价值

(一)舒缓身心压力

由于高中生正处于将要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的阶段,使得其所承受的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这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而一些带有一定幽默性的文学作品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舒缓这种心理压力,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够得到愉悦的感觉。此外,小说类文学做平中的一些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满足我们高中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追求,使得我们相对比较过剩的精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良好的释放。

(二)扩大高中生的认知范围

经典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对于帮助正处于高中的我们认识自我、人生、世界社会和他人等都具有较大的帮助;并且,其中一些具有再现社会人生和人性等类型的文学作品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高中生可以在进一步了解社会和人生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处理做人做事的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对自己、老师和他人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一来,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高中生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由于高中生仍旧处于较为叛逆的阶段,其身体和心理也都在逐渐的走向成熟。在这一阶段,我们的人格、心理和审美情趣等相对都不是十分的完善,而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给予我们美的感受,还可以以作品中的任务为榜样,让自己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辨别人事物的能力。

二、文学作品在群体中的价值

(一)对社会群众的影响

通过对高中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很多社会运动之所以能够兴起,且影响范围可以迅速扩大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学做平对社会群众思想和发展形式产生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而这种追求又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的,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更是如此。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很多的高中生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心理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便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一些结局十分美好的文学作品之中[1]。此外,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即将要步入到社会的阶段,所以做好自身沟通交流能够的培养十分的重要,而文学作品中一些能够全面表现社会现实情况,提升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内容,不仅可以满足高中生自身对于同外界交流过程中的一定需求,还能够帮助高中生对社会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使其在未来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二)教育价值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都来自于语文教材,而从内容上来看,这些被编入到教材之中的文学作品不仅十分的经典,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教育性特点。就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本身来讲,其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语言文字、掌握较多的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和高中生应该掌握的语文文化知识等,还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意识得到良好的熏陶,成为我们灵魂的导师[2]。其中,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就带有这种教育作用;并且,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决定,更是因为其看到了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灵魂培养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经典文学作品在经济方面的价值

文学作品的此种价值主要是由其自身带有的商品性属性所决定的。伴随出版印刷行业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作品商品性这一特点也愈发的凸显出来,从作品的生产者到销售者,其都会为文学作品赋予一定的市场价值,而这种市场价值则正是决定作品经济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3]。高中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当前销售量较高、市场份额较大的一种文学作品类型,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经典文学作品带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自身的工具性上,这使得不同的主体便可以借助文学作品这一工具来满足自身的相关需要。虽然不同的主体带有的目的性和意识性比较强,但是其还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经典文学作品对高中生个人思想意识和整个高中群体的都会带来十分巨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翠娥.高中经典文学作品的生态阅读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05):50-51.

经典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典;文学理论;教学教改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14-01

文学理论课程是在中外文学史课程基础上的提高课,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原理及相关知识。经典作品主要是指一些在文学史上得到普遍承认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中,学生已经接触、甚至深入阅读过的作品。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对理论要求比较高,但是,理论教学需要大量文学经典实例的支撑,需要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作品阅读结合起来。理论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否则文学理论教学就只能够成为空虚的说教或某种单向度意识形态的传达,无法构建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也很难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般认为,文学经典同文学理论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甚至一部分文学经典是通过理论教材、理论课程来确立的。正如洪子诚先生所说,“丛书、选本,学校的文学教育,文学史编撰。这些也属于文学经典确立的重要环节”[1]。文学理论课程对经典作品的选用直接决定了文本的地位。

文学经典包括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经典文本,从古希腊、先秦开始,到近现代为止,它不仅包括一些主要的文学作品、还应当包含大量重要的文论思想。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学经典作品的界定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也会遭到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经典文学作品的选用对于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的功能性是文学经典选用的一个主要标尺。在文学理论史上,能够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功能性方面是比较明确的。例如,作为中国诗学理论的基础,“兴、观、群、怨”至今仍然是理解传统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的主要价值观。文学的社会性显然最为重要,文学作品的存在与其社会属性密切相关。也有一些理论家的观点与此相反,文学的功能性即是实现其内在精神追求。八十年代以来,新时期文学理论教学更多地受到韦勒克等现论家的影响,将文学研究从社会政治层面转向文学自身。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这两方面的观点都应当有所保留,文学理论教材在文学经典的选择上需要兼顾不同的观念,对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作品兼收并用,避免以偏概全或是先入为主的社会政治观点。

文本的属性及其评价体系是文学经典选用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文学作品的性质、种类之多远远超过文学理论课程所能涉及的范围。文学作品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最为普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文学作品的属性会发生变化,同一种文学作品的社会评价甚至会有天壤之别。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中,同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批评家眼中也会遭到截然相反的评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对荷马这样的诗人有着不同的评价,前者对荷马及其作品采取敌视的态度,认为诗人的作品中有大量渎神的内容,容易使人堕落,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建立一个由哲学家来管理的理想国度;后者则更看重诗人对大众精神的洗涤和智慧的提升,诗人的存在恰恰维护了情感的自由,诗歌作品能够提升读者的道德修养,因此给予诗人崇高的评价。

文学经典作品通常被作为习得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它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把握理论的作用及其对作品的意义。例如,在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用于支撑理论观点的就都是一些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韦勒克列举了大量文本逐层解释其理论观点。

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思路应当贯穿于经典作品中的,这些作品是理论的“试金石”,甚至可以说,只有落实到文本上,文论才具有意义。童庆炳在《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2]一文中探讨了文学经典作品的选用问题,他的文学观念明显受到新时期以来新批评理论的影响,他将文学经典构成的六个要素分为内部、外部等两方面,并对两个方面进行逐项研究。该文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可阐释的空间等方面,都提到了文学与理论和批评之间的对应关系。

关于文本同理论的结合问题,韦勒克、乔纳森・卡勒等理论家也给出了比较丰富的答案。他们在各自的教材中反复使用一些经典的文本,如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等文学家和亚里士多德、德里达、福柯等理论家及其作品,这些文本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文学思想史的基本脉络,并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复杂变化同思想观念的传承之间建立有效关联。

总之,在理论课程中,对文学经典的选用应遵循经典文本与理论的结合原则,经典文学作品最终应当成为构筑文学理论研究路径的基石,对经典作品的选用和阐释是在理论研究的辅助下完成的。

参考文献:

经典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2]不管人们从事的行业是什么,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感悟,经典文学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养,教会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用更加丰富的内心来感悟世界、理解世界。经典文学还可以提高个人表达、沟通能力培养更加敏捷的思维能力,因此,经典文学对人们的审美鉴赏与思维方式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1经典文学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经典文学是人类成百上千年来积累的精神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获得审美的意识,不断陶冶人们的心灵,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实现审美方面的超越。审美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它可以使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经典文学的阅读可以使人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有高尚的情操。[3]以此同时,经典文学作品里还蕴含着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如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使人们在艺术的审美愉悦中获得启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1.2经典文学可以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经典文学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过程,对作品的阅读,一般要融入读者的情感与精神,每个人的阅读都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人们要从经典文学作品中读出时代的新意,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4]因此,要积极鼓励人们广泛阅读,鼓励人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经典文学中所体现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重视读者的再创造过程,从而引领人们自我提升,自我塑造,使读者在经典文学中不仅能体会到文学作品自身的美,理解文学作品写作中体现的创造性思维,还要以此来提升作者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等。

2经典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美学教育作用

经典文学样式多种多样,包罗万象。作品里不仅有对人与社会的描写,也包含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讴歌,还包含对于真善美的描写。通过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使人们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鉴别欣赏审美能力,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对于人类真善美有充分的认识。除此之外,经典文学作品中还描写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可以使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富,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无论从身心还是精神都受到极大的震撼。

美育指的是一种关于审美的教育。对于大众来说,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以自身的审美特性打动人们,使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极大享受,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文学名著的美育教育,使人们的个人情感不断得到深化,从而大大提升他们审美体验的有效性。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教育人们正确地认识美,感受美,提升审美情趣。这些都是经典文学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与文学垃圾的独特之处。

经典文学的审美教育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美,在阅读过程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与自然风光。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人们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也会受到莫大的启发,进而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提高自我的审美情趣,以提高自我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审美教育,都可以使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也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这正是经典文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6]审美也可以促使人类实现自身价值,还可以培养了让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更陶冶了心灵。

经典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较差学生读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三、对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四、结语

经典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学教育;影视化;影视批评

文学影视化中包含传统古典戏剧文学的缩影,是对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饱含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文学影视化作通过文学与影视结合的形式进行表达,是对文学的创新,影视作品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能够将民族时代的精神与情感充分表达,为我国影视文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原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一)原著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文化资源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存在主张完全电影与绝对电影的声音与想法,完全电影所强调的是消除与电影性质无关的表现形式,其中文学性故事情节占主要成分。完全电影想法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想要对传统影视表演形式进行否决也正是艺术的独特性。新时期的中国影视与文学间存在着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同时接受着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电影就是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影视作为文艺作品,经典文学作品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所以,文学在影视作品中占绝对影响作用。

(二)原著触发了影视创作者的艺术灵感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文化交流愈发密切,对文化传播与普及程度也愈发重视。文学影视作品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深远的文化内涵,且饱含民族精神,是中化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文学与影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具有相同的审美理念,在故事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也存在共性特征[1]。优秀的经典文化经过华夏五千年历史继承与传扬,文化中蕴含着强大的民族精神。这为影视剧作的编导工作人员提供了文学参考价值与独特的审美启发。现代影视文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表演性与个性特征较为强烈,故事走向离奇曲折,人物设定毫无新意,从而阻碍了影视文学的健康发展。

二、文学的意义

文学范围较为广泛,文学所表达的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由人类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累积,文化还能够传承与发扬国家及民族的正确价值观导向。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学是历经五千年的累积与洗礼而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饱含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及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2]。

三、文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语文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语文学科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优秀文化能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表达。近年来,国内多数高校已经取消语文科目的教学,使得高校教育的开展朝制度化方向倾斜。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重视西方理论教学模式,对相关理论知识构建框架较为重视。长期西方教育的洗礼与熏陶,会使中国文学中所存在的审美意识、创新思维、道德观念等逐渐消失,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也会偏离航线。例如我国文学经典名著《红楼梦》,提起经典文学,必然会想到《红楼梦》,但当代青少年虽然了解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却鲜有人读。而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除了受网络科技的影响外,文学教育的缺失占主要责任[3]。

四、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必要性

(一)文艺受众接受方式改变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碎片化时间增多,完整地接受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时间减少。并且,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年轻人对文学作品的需求向娱乐化和容易化转向。在新时代,文艺受众已经对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文学教育也要求有新的接受方式。相比于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受众更喜爱观看色彩缤纷的动态图像。影视作品在给他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听觉的享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文学教育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4]。

(二)网络时代的冲击

在互联网科学技术尚未发展时期,文学创作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与地位,文学作家可以看做是引领时代创新发展的记录者。但在文学网络化与商业化形势下,文学创作的地位大不如前,作家的影响力也受到了质疑与冲击。如今,阅读经典文学著作的青少年少之又少,而是将时间花费在阅读具有娱乐性的畅销书籍上。为从根本上实现对传统文化与经典作品的继承与传扬,通过将文学作品转化成影视剧作的形式,将刻板的书本文字变为生动、灵活的视频欣赏,从而让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能够切实感受到剧作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与故事情节,体会到经典名著的文学魅力,是经典文学作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5]。

(三)名利的驱使

传统经典文学著作的作者在对作品进行创作,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发展情节时,会将个人情感带入其中,书写、记录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动态,能够在作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与独特魅力,将文学创作当成工作与兴趣,而从不考虑作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但在市场经济中,文学作品商业化也成为必然导向。但将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化形式进行展现,不仅能够实现文学作品的传播,也能够为作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五、文学与影视互动关系之探究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对文学与影视关系进行探究时,相关学者需要具备较为敏锐的感悟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累积,还需要具备对影视文化与文学知识的鉴赏能力,这是进行文学影视化与影视批评文学化所需要具备的基础要求。因此,中国古典历史文学与文学著作被呈现在影视银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背景为影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不仅增添了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也赋予其强大的教育意义,而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与优秀文化也得到了继承与传扬。也正是集意识形态与美学赏析价值于一体的影视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6]。

六、影视文化与现象的述评

影视作品的表达最终以银幕形式呈现,也可以理解为影视作品的整体形象就是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加以勾勒,并赋予其生命,通过动态视频形式传达文学作品精神,体现文学魅力。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语言情绪的表达能够决定影视剧作的整体走向。例如,在关于意识流较为强烈的作品中,尽管语言表达的随意,不存在语言表达技巧的使用,但却能够直观感受到影视人物思维意识的转换。而在属于荒诞派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如果经常对毫无意义的语言进行反复叙述,或是不分原由的自言自语,此类作品则不具备赏析价值,没有存在的意义。由于艺术类别的差异化,所以影视作品语言表达形式也存在着区别,就算是在同一艺术范畴中,对语言的使用与感悟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导致影视作品的风格与形态各具特色[7]。影视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影视文化被当作是戏剧文化的延展,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需要格外重视。如今,影视文化被作为社会发展的新时尚,其影响较为深远。影评人为适应与满足影视作品的发展进程,其相关知识水平与文学素养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由于影视评论者在理论知识、鉴赏能力、知识储备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且对影视作品的评论也是各有见地。而现阶段在国内影评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就是影视评论数量的不断提升。而造成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受市场需求所影响,同时也刺激了附属文化的增长。尽管在文学作品影视化的过程中,会减低文学作品的严谨性,转变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但由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而文学作品的内在本质也正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直接反应。虽然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作存在共性,但也同时相互制约。例如,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在变文学作品为影视剧作时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以促进文学教育的发展。

七、结束语

文学与影视批评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转型具有一定的挑战,也是古典文学对外开放的一次伟大尝试,也是对现阶段影视评论写作的创新与变革。在对文学与影视作品批评过程中,从中获取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富有深意的文字,其中还包含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充满现实的社会主义情怀。从还原历史的角度来看,探索未知与还原历史同样具有深远价值,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忠.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4-02(008).

[2]王静.当今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发展现状研究——以顾漫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影视化改编为例[J].传媒论坛,2019,2(06):169,171.

[3]马宁宇,陈俞成.陕西作家群体文学影视化研究——从“IP改编热”探析作家群体影响力发展[J].东南传播,2018,(08):119-120.

[4]刘晓欧,侯颖.儿童文学影视化改编对其教育性的影响探究——评<中国儿童电影三重奏:文化•艺术•商品>[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142.

[5]郑伟丽.文学作品影视化规律初探——以张爱玲系列作品改编为例[J].现代交际,2017,(23):81.

[6]李佳颖.从小说到电影:刘震云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