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禅语

经典禅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禅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禅语

经典禅语范文第1篇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经典禅语范文第2篇

“我是以导演的身份在行使一个产品经理的职责和功能。”张一白这样形容自己在《匆匆那年》一片中所扮演的“角色”,这部影片以约4000万元的投资最终拿下了近6亿元票房。

首部从网剧跃升大银幕的喜剧动画电影《十万个冷笑话》最近也成功票房过亿,制片人陈洪伟之前同样屡次提到“产品经理”一词,“我一度想把自己在这部影片里的头衔写成这个。”

“产品经理”这个原本流行于IT界的词汇,如今正为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所喜用。近日伯乐营销专门组织了一场电影沙龙,请来一众业内人士探讨这一新生事物。其实不只电影,近年来,“产品经理”盛行于各行各业,甚至连有的足浴店都喊出了“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来运营”……电影业从2014年开始流行,说来已经颇为“落后”了。

“产品经理”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佐证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的无孔不入。但是,电影行业真的需要“产品经理”吗?电影中的“产品经理”究竟又是什么样的角色?

何为电影“产品经理”?

在IT界,产品经理是衔接性的工种。简单地说,作为用户与开发、销售人员之间的桥梁,产品经理需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从实际出发分析具体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并分别传达给开发、销售人员。因此,这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角色,除了需要懂技术、懂销售,最重要的是要懂用户。

当这个词被“借用”到电影业时,其涵义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在张一白眼中,所谓电影产品经理,需要“从头到尾推动一个电影产品――从项目的立项,产品的方向设计、完成,到最后的推广、营销、宣传”。产品经理“不一定是电影导演,也可以是编剧、摄影师或制片人”,关键在于其“要能把握一个作品的灵魂,能够抓住项目的核心问题去整合资源,开发、组织生产并把控品质,包括最终的营销推广。”

按照这个标准,陈国富、江志强等当前电影业的资深监制,甚至《人再逋局泰濉分械男灬康热耍似乎都可归于“产品经理”的范畴。不过,陈洪伟认为这只是狭义的理解,“广义地说,产品经理要将未来IP的开发,包括游戏、电视、网络等其他方面的产品应用都考虑在内,只是现在还没那么细分而已。”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总结:所谓电影的“产品经理”,核心职能是要对电影运作所涉及的各环节进行全局把控。在张昭看来,“用户至上”这条互联网时代的金科玉律同样适用于此,“产品经理需要对结果负责,这个结果不是票房,而是用户体验。”张昭认为,只有郭敬明这样非常在意和了解用户体验的导演“才能当电影的产品经理。”一位乐视影业的工作人员曾跟随郭敬明工作,对此感触颇深:“郭敬明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了导演、制片人的职责范畴,大到营销策略,小到海报拍摄方案,他都全权把控。其他制片人只管把作品拍完,其他环节提提意见,不会管这么细。”这位工作人员感叹,“现在电影上下游脱节还是很明显,我们希望多几个能够这样掌控全局的人出现。”

“产品经理”一词最近在电影圈的流行与互联网近来的大举进入密切相关。当主流观影人群的年龄下沉到19-23岁,宣传营销自然就会互联网化。随着BAT积极进军电影,电影产业的互联网改造也由此加速。实际上,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互联网”,而所谓“互联网精神”的关键即是以用户需求为主导。当“用户思维”开始代替“尊重观众”,“产品经理”的出现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产品经理”盛行的另一大原因在于,当前本地电影业的发展出现了进一步分工细化的趋势,在原有的制、发、放三大环节上不断派生出了新的业务领域,如营销植入、预告片制作、后期特效、在线售票等等。这对影视项目的全局掌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陈洪伟所言,“早几年我们压根聊不到这个话题,因为过去根本就没有这些资源需要联接。”

与时俱进还是“新瓶装旧酒”

面对“产品经理”概念在电影行业的冒头,业内出现了不小的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是互联网思维在电影行业的体现。陈洪伟表示,产品比电影的内涵要大,产品经理涵盖的工作范围也比过去更加广泛。“制片人对电影本身负责,产品经理则对整个产品负责。”张一白甚至将此作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还断定:“在以后的电影产业格局中,产品经理会越来越多。”

不过在反对者看来,“产品经理”不过是“制片人中心制”的又一时髦说法罢了。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对这个提法就近乎嗤之以鼻,“玩概念,瞎忽悠”。“其实所谓的产品经理,干的还是制片人该干的活儿”,在周铁东看来,电影120年的历史已经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业体系和行业标准,“后来者应该多按照既有游戏规则来玩,好好培养制片人,而不是打出一些言不及义的新概念。”凡影调研的创办人王义之也认为“产品经理”的说法只是“听上去很潮”,“一幅世界名画,你说它是艺术还是产品?电影也是一样,其本身即有艺术、商业两种属性,过于强调产品性就是矫枉过正。”

争议背后,其实是面对同一问题的两种态度。目前中国电影工业不够规范,各环节专业度参差不齐,这是众所周知的老问题。对此,究竟是该推出一位具有“内容+管理+渠道”等复合型能力的强势“话事人”,以完成一部电影在工业流水线上的接力赛,还是应按照好莱坞成熟电影体系的传统,强调行业细分、各司其职?

在“产品经理”的支持者看来,这是时势使然,权宜之法。伯乐营销CEO张文伯表示,“在好莱坞的成熟工业体系里,制片人跟产品经理的身份是很相似的。但我们的产业还不健全,各环节的成熟从业者仍然缺位,因此必须有一个能够扮演多重角色的人,对最后的结果负责。”

张一白表示他对“产品经理”路线的选择也是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他说自己在拍完《好奇害死猫》之后就感觉到,“把自己的电影交给一群毫无热爱、闭关自守、且对市场不熟悉的人接手,心里很不踏实”,“《夜・上海》那时的发行公司直接告诉我他们不看好这部电影,说爱情片不可能卖过1500万元。我当时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因此,从《杜拉拉升职记》开始,他尝试担任监制,之后《将爱情进行到底》《匆匆那年》一路做下来,其监制、营销的能力也在业界传开。“我要掌握自己作品的命运,所以必须超越导演,成为整体把控电影产品的角色。”

相比之下,反对者则认为,中国电影工业的水平不高,恰恰与过于追求电影的“产品性”有关。正如一位从业者对记者所感叹的:“都去追求‘用户体验’,观众要什么就给什么,那将来电影还怎么创新?”

2014年,《黄金时代》《太平轮(上)》《一步之遥》等大导演主导的影片都未能取得理想的市场成绩。另一方面,一些“产品经理”型电影,如《小时代》系列、《匆匆那年》《十万个冷笑话》,以及最近刚上映的《奔跑吧兄弟》都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不过对于后者而言,伴随着票房狂飙的总是压倒性的负面恶评。固然,票房是当前国产电影发展的一大“硬指标”,但其是否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唯一方向?这也是当前很多业内人士不认同“产品经理”及其幕后思路的原因之一。“电影是特殊的心灵产品,不可能跟其他物质产品一样来操作”,周铁东表示,“我们还没有能力建立新游戏规则。如果还不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情况只会越来越差。”

新工种 or 新思维?

在张文伯看来,相比一个具体的职位,“产品经理”之于电影更多还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个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互联网精神。”他认为,从态度上,这个称呼把过去的制片人、导演从精英神坛上拉下来,把电影从艺术神坛上拉下来,拉到平视甚至仰视观众的位置。

此外,从内涵上,“产品经理”的流行也暗示着:电影作为一种产品,还有更多向外延展的可能性。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新生词汇在电影业内的流行,伴随的正是新电影产品的次第出现。当前《小时代》《十万个冷笑话》这样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具有鲜明互联网属性的电影,其背后的掌舵者也更容易成为“产品经理”。

张一白以“IP”概念来类比“产品经理”思维,“现在我们老是IP来IP去,其实过去就是买一个小说改编权。现在做的事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关键是其中的思维方式变了――未来的IP可能不只改编成电影,还能有歌舞、游戏、实体店等其他衍生品。”

经典禅语范文第3篇

电器安全温馨警示语(精选篇)

1. 安全用电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2. 生产安全不管企业效益玩完!

3. 危火危电危操作,无危不在;细心小心责任心,齐心以待。

4. 多看一眼,用电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5. 安全意识“得过且过”;危险隐患“得寸进尺”。

6. 只有紧绷安全意识的弦,才能弹出平安快乐的调。

7. 安全警钟日日鸣平安大道天天行。

8. 忽视安全抓生产是火中取栗,脱离安全求效益如水中捞月。

9.用电安全不离口,规章不离手。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

10. 隐患处处有,用电安全时时记。

11. 用平安祝福校园的今天,用平安打造校园的未来。

12. 不讲安全搭上命,挣座金山有啥用。

13. 安全一万天,事故一瞬间。

14. 安全施工,拥抱平安。

15. 班前常自检,事故可避免。

安全温馨警示语(最新篇)

1. 道路牵着你我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2. 增强师生防范意识,营造校园安全环境。

3. 安全在身,家人放心。安全疏忽,苦难缠身。

4. 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5. 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为生产前提。

6. 安全创造幸福疏忽带来痛苦。

7. 安全花开把春报生产效益节节高。

8. 安全来于警惕事故出于麻痹。

9. 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安全。

10. 安得万人在,全心为生产。

11. 安全生产创效益违规操作酿祸端。

12. 安全是朵幸福花,大家浇灌美如画。

13.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职工的生命。

14. 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

15. 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它的强度安全最危险的一面决定你的生命。

16. 安全警钟时常鸣,防范打锣经常敲。

17. 感情深,一口闷,酒后上班头发昏;上班之前不喝酒,互相提醒够朋友。

18. 最盼的是你的平安,最怕的是你的意外。

19. 安全与遵章同在,事故与违规相随。

20. 致富千日功,出事当日空。

安全温馨提示语(热门篇)

1. 防火须不放过一点火种,防事故须勿存半点侥幸。

2. 心中时刻有平安,平安永在我身边。

3. 安全是天,安全是地,没有安全,就没有了天和地。

4. 生产安全保驾,生命安全护航。

5. 你重视,我参与,安全生产一起抓;齐努力,共谋划,生产安全靠大家。

6. 杂草不除禾苗不壮,隐患不除效益难上。

7. 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为生产前提。

8. 安全人人抓,幸福千万家。

9. 人人讲安全,家家保平安。

10. 小心无大错,粗心铸大过。

1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2. 眼睛容不下一粒砂土,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

13. 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14. 健康的身体离不开锻炼,美满的家庭离不开安全。

15. 我们的城市有你的血汗,你的平安是我们的心愿。

看过“电器安全温馨警示语”的人还看了:

1.防电安全温馨警示语

2.电器安全警示语

3.用电安全温馨宣传警示语

经典禅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益生产理念;电力企业;生产计划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6-0014-02 

电力在当今社会生活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是电力的直接供应者,因此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也就突显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在供电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有不利的影响。现在精益生产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一些企业的认同,运用这种理念指导生产经营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为了改善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必要引进精益生产理念,使其在电力企业生产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下文是对基于精益生产理念的电力企业生产计划的分析。 

1  精益生产理念 

1.1  精益生产理念概述 

精益生产也可以称为精良生产或者精细生产方式,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制造,消灭故障,减少浪费[1]。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妨碍正常生产的无效劳动和浪费,努力降低成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生产灵活性。精益生产理念主张把生产责任具体分配给组织结构的各个层次,充分发挥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及时弥补缺陷和制止浪费。精益生产的理念和原则可以使企业管理实现扁平化,把有效资源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对增强生产企业的产品流通性和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1.2  精益生产的特点 

精益生产具有一些比较典型的特征,首先精益生产是拉动式准时化的生产,其是以用户的最终需求为生产起点,在生产过程中强调物流平衡,尽量减小库存,保证生产流通速度。生产的速度可以由人工进行干预和控制,保证供应的准时化。在生产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保证各个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另外一个特点是全面质量管理,在生产的各个过程都加强质量保障,对质量的控制与检验的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同时使每个生产人员都有高度的质量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停产,待排除质量问题之后再进行生产。精益生产在生产组织上往往采用团队工作法,每个职工既是实际的操作者,同时也会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对于团队而言,要求团队的成员能够一专多能,能适应多种工作。 

1.3  精益生产的作用 

精益生产是对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起到重大作用。精益生产的基本目的是要在企业中获得较高的生产率,提高生产的产品的质量。精益生产方式极大加强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在生产准备和产品开发方面实现了合作和集成。精益生产还能够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根据一些数据显示在企业中运用精益生产,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系统等方面的人力资源耗费跟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能下降一半。精益生产还可以有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库存、减少工厂占用空间、提高产品质量。精益生产的这些作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2  精益生产理念在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的应用 

2.1  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长期以来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制定的,电力企业接到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之后,各部门和班组按照计划实施计划规定的内容。传统的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各部门之间以及班组和班组之间沟通缺少,由于沟通的缺乏也就导致了一些计划工作的安排不当,一些部门会出现生产人员不足的问题,而另外的生产部门则出现人员过剩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库存不足的情况,生产部门由于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停止。这就给电力企业的整体生产计划带来了严重的干扰。这就是传统的生产计划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另外以往的电力企业生产计划还存在有脱离生产实际的情况。生产计划的制定单位不是一线操作单位,其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很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由于计划部门指定的生产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电力企业在实际操作生产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容易出现用工不合理,用工效率低等问题[2],电力企业的最终生产结果可能也会与实际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出入。以往的电力企业生产计划还存在生产效率低、缺乏指导性的弊端,给电力企业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干扰。 

2.2  精益生产理念在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的实际应用 

上文介绍了以往的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在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运用精益生产理念之后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弊端。当采用精益生产理念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后,工作计划不是由计划部门制定,电力企业各个方面的生产计划由各部门提出,运行班组可以提出各类电气设备的检修计划,营销部门提出用户检修需求和新用户接电需求。这些部门都处于生产第一线,对生产的实际状况有着最清楚的了解,由这些部门提出生产几乎和需求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也更符合生产实际,对实际生产能够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在精益生产理念下,计划部门的主要是对各个部门的生产需求进行协调,保证各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使整个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计划部门可以根据各个部门提出的需求进行一个汇总,最后形成一个月综合计划[3],这个综合计划可以作为给各个部门安排任务的一个参考标准,使生产计划顺利实施。这样的生产计划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对正常的生产秩序不会产生干扰,同时也更好保障了生产计划的灵活性。 

精益生产在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运用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转起到一个全面的保障作用。精益生产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精益生产在电力企业中运用之后对于每一个环节都会进行及时检测,发现有质量问题或者存在安全隐患都可以及时发现出来,防止酿成比较大的电力事故。电力企业在生产计划中存在有很多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就会对电力企业的整个运行产生影响。精益生产理念下强调每个工作人员要具有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每个工作人员对电力安全都会保持一个高度的警惕,发现有运行不正常的情况会及时汇报,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解决这些安全隐患,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 

3  结  语 

精益生产理念在企业中运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对提高企业总体效益具有重要帮助作用。在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运用精益生产可以使电力企业生产计划顺利进行,保证生产的秩序。对于精益生产理念在电力企业生产计划中的应用还应该对精益生产理念进一步加以研究,使其在电力企业中的适用性更强,全面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 郁凯.精益生产在供电企业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 常青.浅谈电力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J].民营科   技,2011,(5). 

经典禅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典故语;认知语境;典故翻译;阐释力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典故语浓缩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经高度提炼而成,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典故词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为了交流方便,使表达更形象化慢慢演变而来的。其形成过程是:有意/无意输入获得认可小范围流行 大范围流行 流传后世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词语。由于认知语境源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就决定了认知语境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对于同一典故语,英汉两个民族在认知语境上存在的差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完全不同,有的是部分不同,也有的是相同的。

另外从翻译的目的角度出发,为了达到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在心理认知上最大的认同,有的时候会侧重于意义的表达,有时候则会侧重于形式上的统一,本文将从中西认知语境的差异角度出发分析典故语翻译的方法。

二、典故的语义特征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典故属于一种隐喻。它是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事件等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况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季广茂,1998:13,转引自张辉, 2003:67)。典故与所描述的现时事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一个是典故语本身所包含的传说、故事和事件的起点域(source domain),一个是当下事件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两者之间的隐喻关系通过起点域和目标域之间投射达成。典故本身作为起点域激活了相关的认知语境,即在暗含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通过某种相似关系投射到当下的目标域事件中,在这个定义之下强调的是对典故所描写的现实事件的认知过程。该定义从认知角度叙述了典故的隐讳性、间接性、民族性和文化特质。

三、认知语境

传统的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实际环境,包括语言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语境,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涉及到语言的上下文,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说话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王德春就曾提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王德春,1983) 也就是说语境是语言使用的客观世界的环境和客观的语言环境因素。

但是辅助语言理解的除具体场合因素之外,人的认知因素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语言解码、假设、记忆心理图式的激活和推理达到对话语的理解。因此,对语言的信息超载部分的推导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因为他们通过经验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国外有学者提出, 语境就在语言使用者的心智中,“Context is right in your mind. ”(Van Dijk,1980)。据此熊学亮教授认为:“语境主要指的是认知语境(即语用者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

Ungerer 和Schmid 于1996年提出了认知语境这一术语。认知语境是内在化和系统化的语用知识,它不仅包含传统语境所包含的外在因素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外在因素的内在化的形式。认知语境是客观世界在人大脑中概括化、抽象化、系统化的结果,它可以包括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背景知识(知识结构) 和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涉及到人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民族、社会结构、阶级地位到家庭,以及生存的自然环境。语言使用是一种认知语境参与的过程,语言本身的不完整性由认知语境进行补充。

四、认知语境与语义理解

语义的理解不是孤立的,任何字、词、句的语义把握不能通过单个字词句意义的简单相加或堆砌。要理解一个句子的准确含义同样需要把它与上下文的句群、段落甚至篇章中去考察,不仅仅如此,有时候甚至还要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去考量才能明了其真正含义。裴文(2000)还提到如果将文本意义加以引申,我们就能够发现,语言不仅能够反映社会背景信息,还能够体现说话人的感情和性格特征,包括他对听话人、对自己所要谈论的事情的态度,这便是情感意义。前者是显性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而且还是动态的,会随时间随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根据Leech(1974)关于meaning的分类,典故词语的语义一般属于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而在翻译中又要视不同的文体、上下文语境、情感需要侧重于其内涵义(connotative meaning),所有这些内涵意义就是认知语境所涵盖的范畴。

“意义存在或者只能存在于每一个体的理解进程中。”(Johannes Engelkamp,1988,转引自谭载喜,1999)所谓进程说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变化过程。这里所谓理解进程或者过程就有赖于每个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即认知语境。认知语境的操作方式是知识草案心理图式心理表征。对于同一个典故语“Pull a Pearl Harbor on sb.”对于亲历珍珠港事件的美国士兵和普通美国公民而言,他们不同的经验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即由经验形成的知识草案不同,因此在具体环境语句中被激活的心理图示就自然产生了差异,结果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表征。同样在同一个个体身上也会随着个体知识体系的变化而变化,同上关于“Pearl Harbor”由于个体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战争的观点会从刚刚开始的过激向更为理性的认识发展,认知语境会有些许微调,其意义理解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知语境是影响词义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语义的充分理解,也就不能对语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进行正确翻译。

五、认知语境与典故的翻译

典故语作为语言当中最为凝练和富于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其话语意义是超越其基本意义的,要依据认知语境的线索来理解和翻译,既要体现其语言特色又要求保留其民族文化特色。然而,体现语言特色和保留民族特色两者就是鱼和熊掌,并不是任何时候两者都可以兼得的,如何取舍,就要视源语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原有知识背景与当下认知语境的差异而定。Sperber & Wilson(1986)从语用的角度提出“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了话语的理解。”(熊学亮,1999) 这里的假设即语境假设,也就是认知语境。

对于不同语言读者而言,由于不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他们会形成不同的知识草案,因此知识信息即意义的理解基础并不相同。语用者对信息超载部分的(意义)推导并不一定要依赖具体的语境,因为语用者通过经验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熊学亮,1999)。也就是说,在具体场合不明确的情况下, 语言使用者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推导,而这种知识推导所依赖的主要是认知语境。语言使用者所涉及到的知识并非在交际过程中临时产生的,而是早就储存在大脑里供信息处理之用。认知语境是无时间性的,而且往往是隐含的。翻译者对译文中典故语推导就涉及到信息超载的部分,如何激活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的认知语境,使之达到最大的统一是摆在译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由于典故丰富的文化内蕴,翻译时要同时传达其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即E. A. Nida所划分的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和情感意义(emotive meaning)往往很困难,有时根本不可能,所以,很多场合下,尽可能采取一些补偿手段,使源语和目标语的读者在心里表征的层面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通常翻译方法可以分为直译和变译,就典故语的隐讳性而言通常多采用变译法,比如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法、意义对等法、添加注释法,以上提到的直译法和各种变译法都是为了在认知语境操作的终极心理表征层面上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在此称之为“认知共振”最大化。

就Apple in one’s eyes这一典故语而言,一般词典习惯于将其解为“掌上明珠”,不仅表达了意思又传递了书面典故语的色彩,然而并不是任何时候翻译时都取这种意义,首先看看它的出处,

(1)He found him in a desert land, and in the waste howling wilderness; he led him about, he instructed him, 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

(Deuteronomy 32:10, Old Testament, the 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

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如同保护他眼中的瞳仁。

(引自周忠《英汉双解英语习语辞典》77页)

在《圣经》或者《伊索寓言》等这类对现代英语贡献很大的经典著作中,选择用直译能更好地再现圣经中原形,这类书籍是许多英语惯用语包括典故语的来源,是我们理解现代英语中很多词语的根据,也是外语读者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很重要的参考书,从这个角度而言,此时的翻译应尽量接近词语原型,试图为建立该信息的知识草案提供教材,故而用直译较为适宜。

以下是关于“the apple of their eyes”的三种不同中文翻译:

当源语和译语中恰好有相对等的成语表达同一概念时,采取形象套用法,既传达了语义又保留了原有的语言特色。

(2)这位小姐,德性温柔,才貌出众,鲁老先生和夫人因无子息,爱如掌上明珠。

(《儒林外史》第十回)

I know the young lady, and she is virtuous, gentle and beautiful. Because Mr. and Mrs. Lu have no son, this girl is the apple of their eyes.

Yang 译 (引自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143页)

(3)George was the apple of his father’s eyes. He did not like Harry, his second son, so well.

(W.S. Maughham, The First Person Singular)

乔治是他父亲德的宠儿。他父亲对老二哈里就不那么喜欢。

(引自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142页)

(4)Did the law not know that a man’s name was to him the apple of his eye, that it was far harder to be regarded as cuckold than as seducer?

(J. Galsworthy,“In Chancery”)

法律难道不了解一个人的名誉是他宝贵的东西,被认为戴绿帽子不被认为是勾引者更难看得多。

(引自张野《英语成语典故》12页)

第一句这里“掌上明珠”与“the apple of their eyes”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虽然从字面上看来英汉语里两者有着很不一样的表述,但是两者在各自的语言里却有着极为近似的形象,也就是说两个典故语在各自语言里的知识草案与当下的语言结合表征的刚好是相同的形象,此时用英语里已有的典故语取代再合适不过了,还保留了应有的语言特色,这就是形象套用法。它的不足是不能有效地传达民族文化特征。

这里借用类似的形象与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并不矛盾,当源语典故语中的形象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完全陌生,甚至对于该形象的认知完全相悖,此时只有通过借用目标语中已有的近似形象替代的方法才能使目标语读者产生相近的心理认知,这样就达到了“认知共振”的最大化。

第二句虽然这里还是相同的一个典故语“the apple of their eyes”,但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George”为男孩----他父亲的其中一个儿子。汉语中“掌上明珠”的解释:比喻极受疼爱的人,后多指极受父母钟爱的儿女(《汉语大辞典简编》1998)。《辞海》(2000)更精准地指出,多指女儿。宋辛弃疾《永遇乐》词:“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此后其意义又经历了缩小的过程,明汤显祖《牡丹亭》三出:“眼前儿女,俺为娘心苏体劬。娇养他掌上明珠,出落得人中美玉。”虽然这些一般中文读者并不一定清楚,但它们就是关于“掌上明珠”的知识结构,并且潜在地起着作用。在中文里刚好有个名词“宠儿”可以贴切地表达,同的是心理表征,异的是两种表达并不是完全对等,“the apple of their eyes”在英语里的语义显然比“宠儿”在汉语里的语义要广,但在上下文的配合之下,两者能达到“认知共振”的最大化。

对于英语读者第三句意为“极宝贵的东西”,而对中国读者译为“掌上明珠”激活的心理图式完全不同,译者采用近似解释的释义法翻译可以让目的语读者对“the apple of his eye”在此处的语义更好地把握,恰好得到更为接近的心理表征。

由以上的例子还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同一典故语,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下可以激起的知识草案细分下去,有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是由一词多义引起的,其结果就是一词多译。

对于源语中的高度浓缩了民族文化特色的人物,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直译,但是当源语文化中存在而目的语中缺失时,直译根本不能胜任传达语义,更不用说传递民族文化了。

(5)Flagstaff:I am as poor as Job,my lord, but not so patient, (W. Shakespeare, Henry, IV)

福斯坦夫:我是像约伯一样的穷人,大人,可是却没有他那样的好耐性。(注:约伯,以忍耐贫穷著称的圣徒。见《圣经--约伯记》。)

注文法是直译法的补充物和衍生物,通过注文的方式向目标语读者简要介绍源语中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词汇,强行让目的语读者在极短时间内建立相应的知识草案以应付当下阅读理解的一时之需,这样就解决了目标语中背景知识准备不足的缺点。

六、结束语

认知语境是影响典故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典故中无疑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不了解其中隐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时很难准确地把握其真实的内涵意义,摆在翻译学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根据不同语境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方法。当源译文认知语境有重叠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法等;如果源译文的认知语境不对等、存在文化缺失现象时,可采取法、借用类似法、阐译法(释义法)、注文法等。如果译文的认知语境不能提供理解新信息的语境假设或者使用了不恰当的语境假设,就没法全面、正确地理解源语中的典故。总之就是要达到最大程度的“认知共振”。本文只是略举几例,英汉语都有大量的典故语语料,常常对于同一个典故语的翻译同时运用几种翻译方法相结合,其具体翻译方法和教学方法都有待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Cao Xueq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and John Minford. Hamondsworth: Pengnin Book Ltd, 1973.

[2] Ern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M]. New York: Ballantine Publishing Group,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 1991.

[4] Roger T. Bell著, 王克非导读.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 Shakespesre, W. 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M]. New York: Gramery Books, 1975.

[6] Van Dijk, T.A . Macrostructure.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0.

[7]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8] (古希腊)伊索著; 李长山, 陈贻彦, 孙征译.全本伊索寓言[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9] 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10]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82.

[1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12] 汉语大辞典简编编委会. 汉语大辞典简编[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8,

[13] 马君骅等. 汉语典故词典[M].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8.

[14] 金. 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15] 裴文. 现代英语语境学[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

[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7] 朱永生. 语境的动态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8] 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9] 袁晓宁, 刘成关. 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2).

[20] 张野. 英语成语典故[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