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机械专业

中职机械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机械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职机械专业

中职机械专业范文第1篇

1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落后

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较传统,教师进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时,仍以相关知识的讲解为主,没有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且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按部就班,向学生灌输机械制造的知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践课程,大部分的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使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不会运用。

1.2师资力量不足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学校的教学水平较低。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较高水平的教师进行此专业的教学。但是,部分中职学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缺乏牢固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不足,且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完全地阐释该专业的知识。不仅如此,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无法提供机械制造专业需求的复杂性较高的教学器材,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1.3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部分中职教师偏重于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低下。中职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课程注重理论知识,脱离了与实际生产的要求,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多数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在实际中解决相关问题,相关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差,实际操作技能较弱,无法达到社会综合型机械制造人才要求。

2优化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对策

社会在不断进步,市场人才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在此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应根据当下社会对机械制造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使机械专业人才质量得到提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1转变教学理念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人才培养上,中职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利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教师进行机械制造教学时,应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能力达到人才标准。

2.2加强实践教学

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中职学校应根据机械制造的专业特点,结合该专业的市场需求,科学设置机械制造实践教学课程。教师进行机械制造实践教学时,应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并通过实践过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专业的发展方向,增加与企业的互动,尽量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同时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社会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中职学校应积极与机械制造工厂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多到厂房观摩和学习,对机械制造的原理、常用结构、操作技术等知识进行巩固,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

2.3增强师资力量

机械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水有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学校应重视并培养机械制造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本校的教学水平。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对此,中职学校应重视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支持教师进行科研,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技术操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中职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发展,科学制定教师管理制度,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2.4运用多媒体技术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内容较多,理论知识较枯燥,教师一味地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讲解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应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进行机械制造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关专业知识直观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造教学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制造的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对机械制图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将点线面的投影以及齿轮设计内容制成PPT课件,增加图片或视频,将机械制度的关键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不再需要反复的讲解比较复杂的机械制造知识,无需学生凭空想象相关知识的应用情况,减小了教学难度。

3结束语

中职机械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加工;改革;人才培养

中职学校在为社会输送一些专业技术性人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机械加工方面,中职学校的作用尤为突出,由于有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会感到吃力。在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更专业更全面的人才才会被用人单位所录用,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一、中职机械专业旧教学模式的缺点

(1)师资力量较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人才要求方面也呈现出一些市场化的特征,中职学校不像以前一样可以包分配了,人才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中职学生作为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受其影响颇大。在本科生众多的今天,中职学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必须下一番功夫,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实操技术方面中职学生要比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强得多。随着机械加工方面对人才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必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同时掌握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新技术。这些要求的前提是,学校的师资必须先达到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弱,还达不到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要求,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操能力却普遍偏低。(2)课程设置不合理。分析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课表,可以发现,在实操专业课程上学校不够重视,而且课程都是一些老的效率低的旧技术,在高新技术方面几乎是空白,大部分学校都不敢有新的尝试。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课程都早已安排好,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性,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十分单一,对培养出好的专业性人才造成了障碍。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限制,技术全面的人才很难被培养出来。这就是当今许多中职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适应工作的原因。这样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既没有专业的技术,也没有全面性的技能,更谈不上工作经验。因此,很难适应现在的机械加工行业。(3)专业性强的教师紧缺。教师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桥梁,理应有过硬的素质,尤其在机械加工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机械加工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含量都较高的行业。对学生的高要求也就等于是对教师的高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虽然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方面的技能不足。中职课程需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而学生学到的大部分都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很难应对机械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和专业方面的要求。中职机械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包含机械、通信、电子、计算机、仪表等课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机电一体化,即机械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这就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二、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教学应结合实际。因为中职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学习的重点在实际应用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实际,进行有计划的教学,以此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需求才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这也就是中职学校存在的意义,培养更多实操方面的出色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2)提升教师的专业性。从各种渠道引进专业的年轻教师,专业意味着教师在机械专业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年轻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与学习可以使整个学校的技术都发生革新。另外,中职机械教师之间应该经常组织交流互动,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要进行交流。这样,可以让知识互补,共同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3)采用互联网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中职学校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采用互联网和实操结合的教学方式。互联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得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机械加工的每一部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遇到一些精密昂贵的机械,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引导学生对其理解和使用,这就极大地节约了教学的成本,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学生在大型机械实操过程中的安全。(4)校企之间密切合作。在中职学校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级各类中职学校必须团结起来,为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的技术型人才而努力。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避免走弯路。校企合作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当今机械加工行业的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专业性人才是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只有在合适的教学模式下,中职学校的教学效率和作用才会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机械加工行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曙.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职教通讯,2012(15).

[2]徐俊.校企合作机制下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06).

中职机械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创新思维;培养对策

机械专业是中职院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从电工、钳工、设备编程到数控机床、设备维修、电气、机械等,涵盖了整个的工业制造业。中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基地,要对机械专业教学加以重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

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学生正处在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思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还能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对中职机械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山,学生的自我能力得到提升,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信心也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并且发现很多新奇的领域,认识到很多新鲜的事物,对机械知识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2]。

3.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想常人不敢想的事情,也敢于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学习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速的增长,从而全面、系统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或者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思维和解决方法去解决,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职机械专业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策

1.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传统的满堂灌机械教学课堂,大部分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底下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学生之间基本上处于一个“零交流”的状态。老师一味的给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不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产生怀疑[3]。机械老师要意识到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一般来说,老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要积极参与进去,在从旁进行指导,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民主化的讨论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创新思维和也得到有效的培养。

2.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在机械教学课程的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帮助学生一步步打好基础。同时,机械专业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职业意向等,尤其是职业意向,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爱好,给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针对性的指导,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机械是一门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学科,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理论知识的实现过程。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猜想结果能够得到验证,并且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设计思路是否具有可行性。在不断的观察和验证过程中去调整机械的参数或者尺寸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验结果去进行猜想,改变实验条件去观察实验结果是否具有不同,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还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既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机械专业的老师要意识到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吕晓冬.改善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9):12-16.

中职机械专业范文第4篇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当前,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与企业远没建立起长效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多数的校企合作,企业只是着眼于解决当下的用工之急,而学校更多只是关注于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缺乏长期合作的动力和机制。因此存在一些不良的后果,在学校来说,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点,实训教学普遍采用普适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培养通才以保证学生的就业面。结果是,教出来的学生在技能上懂而不专、博而不深,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毕业后难以取得就业优势,也满足不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中职学校,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配比偏低,能够把操作应用技能与理论教学高水平合二为一的一体化教师匮乏。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难以保障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3、实训设备不足

学校对实训设备的投入有限,学生多设备少,学生上机操作时间不足,导致了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不高、操作应用的积累缺乏深度,毕业后难以针对专业岗位突出就业优势。

4、实训内容陈旧

实训教材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脱节,校内实训所学所做与企业的实际相关性差。中职学校拥不少的实训设备,但普遍无法提供一个真实的实战环境。校内实训教学缺乏实际应用支撑,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中职学校在校实训教学的有益探讨

1、实训教学改革,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中职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校学习,其间有约一半的时间安排在校实训。所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形成,有赖于校内实训的有效开展。比如,在我们学校机械类有机电、数控、模具三个专业,细分有钳工、普车、普铣、平面磨、外圆磨、刨床、压力机、线切割、电火花、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焊接、CAD绘图、机床维修等等十多个不同的工种。原来的实训教学采用多种技能并行、时间平均分配的模式。结果学生学习了不少的技能项目,但都不精通,无法在短期内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在就业选择上明显缺乏"底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教学实训的项目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一些改革。一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不明确,这个阶段的实训教学以普适性的操作技能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应用性操作,对机械类的相关技能有个初步认识。进入二年级后,学生有了较明确的自我定位,这时候可再辅以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定出两个主要的技能主攻方向,在实训安排时做相应的侧重。这样,学生有限的实训操作时间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利用。试行的结果,是学生的相关技能的掌握较前有明显提高。抓好在校实训,以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导向,不仅能让学生对相关的职业技能学习和掌握得更深,同时也可适当缓解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学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把原来分散的实训时间,集中在2个主要技能项目上,学校通过引导分流学生,对有限的设备实现最大效能的应用。学生针对重点技能的学习在时间和操作机会上成倍增加,技能的提高就有了前提保证。

2、教学相长,以校内实训促教师队伍成长

职业学校的年轻教师属"从学校到学校"的居多,缺乏企业一线的锤炼,在教学上难以把操作应用技能与理论教学有机合二为一,这种现状极大局限了中职的技能教育水平。同时由于师生有效配比偏低,造成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实现让教师的每年一个月到企业的进修培训,在教师层面的产学结合难以实现。想解决这一难题,立足于校内实训,倒是一种可行的折衷方案。不管是理论水平或是技能水平,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推动老师开展教学研究。目前较为推崇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相长的模式。校内的实训教学,可以以项目为载体,项目教学内容开发的目的是服务于职业教育,但教学项目开发的过程,对教师反过来恰恰又是最为直接的实战演练过程,技能和理论的双重要求,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丝毫不亚于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当前,中职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即使是实训操作的学习热情也较为短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理论学习、技能学习与实际工作应用者之间缺乏有吸引力的关联。我们学校的也存在这种情况,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脱节,学生觉得学习的理论难以理解,并且不能直接指导技能操作,这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是教学设计上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严格区分带来的后果,在教师层面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分层脱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教改探索,把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捆绑在一起,在专业领域形成数个技能模块,以技能模块的教学作为一个大项目,再根据本校的设备应用,细分出更小的技能项目,每个技能项目包含有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用实例及练习,这些内容由分在该模块的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共同建设,最终目标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形成一体教学模式,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教师。探索的初步效果显示,教学项目的建设开展和推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加强。同时,受益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在教学项目的建设中找到自提升的压力和动力,突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引企入校,提升校内实训质量

中职学校实训设备不足,"人多机少",实训课时有限,机械类的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时间更少,实训效果不佳。的确,职业教育毕不不可能与的企业岗位相比,提供不了"人手一机"实训。但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种怪现象,那就是有些职校的实训设备有效"开工"不足。这种矛盾源于机械类的实训教学特点性———实训成本较高,设备运转的电力成本、加工材料、刀具的损耗这三样加起来就是不小的支出,再加上实训教学实质上就是对非熟练操作员的培训,刀具损耗大,特别是对于数控加工设备来说,一把刀具动则三四百元,如果每个学生的支出叠加起来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这对于非赢性的在校实训教学来说难以承受,一般学校对此貌似缺乏效益的投入缺乏支持的力度。鉴此,从节约经费角度考虑,为了保障实训的正常运转,在校实训只能缩减为一些最为常规的项目,距离真正的实际应用差距较大。这种实训显然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机加工件的有限模拟,而并非真正的产品,与企业应用缺乏有效接轨,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累有用的实战经验。针对上述弊端,引企入校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校内实训与企业生产对接,学校利用校内的实训设备、实训场所及充足的人力资源与企业协作,把企业的技术、产品、资金引入校内。企业的产品校内加工,学生在校实训就能学习和体验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丰富生动的产品加工,可对校内单一的实训内容起有益的补充,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学生实操技能的提高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时,校内的生产实训产生的利润可分摊部分实训成本,在保障实训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对实训工具和原材料上的成本支出可有效降低。引企入校最终可实现校企双赢局面。校企合作推动校实训的形式有多种。我校机械实训室与企业有着多年的合作,采取的就是外来加工形式。利用实训室的数控设备承接企业的部件零件开展来料加工。企业提品毛胚并回购最终成品,学校承接加工程,包括工量刃具的投入,管理(老师)与劳动力的投入(学生)。整个合作过程,对于学校来说,扣除工量刃具的投入,属于微利运作。有形的经济效益虽然有限,但无形的收益的却是巨大的,即通过外来加工培训了学生,锻炼了教师。

三、中职在校实训的进一步思考

中职机械专业范文第5篇

信息技术是指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视听结合的新型技术。对于中职机械专业而言,实践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但是,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和帮助,实践教学的质量则会大大降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理论教学,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力学知识和机械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机械专业的教学目标[2]。机械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涉及范围广、抽象性强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具体地展示抽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机械专业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本身就具有枯燥性、乏味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分析和讲解理论知识,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中职教师需要根据机械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机械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例如,在机械装配的教学活动中,中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复制课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以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中职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教学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信息技术能够以动态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讲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平面连杆机构方面的内容时,中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观看构件在运行中的速度变化,促使学生正确掌握平面连杆机构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学习还是做其他的事情,有了兴趣做事就会充满热情,自身就会努力想尽一切办法进一步?W习和了解相关信息,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幅提高。传统的机械专业教学方法通常专注于对书本知识的讲授,一些具体的实践过程也大多数在教室中进行,而机械专业教学的内容多数都是晦涩难懂、十分抽象的,这一点相信无论是从事机械专业教学的老师还是学习该专业的学生都无法否认的,加之枯燥无味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兴趣自然很难被激发出来。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为了学习专业知识也只能接受教师的口口相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都要靠学生死记硬背,有些知识学生根本没有深层次理解,再加上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信息技术的加入给传统的机械专业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具备的优点。在信息技术的加入后,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授课,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教师的授课过程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于教师的讲授。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如同在现场操作一般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师对某些复杂的机械零件的装配过程进行讲解时,零部件种类多样,需要教师对每个零部件的功能和装配手法一一进行讲述,如此零散的知识,不光教师讲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学生在课下也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进行记忆,而且很难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但教师如果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授课,就可以通过图片将机器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的各个零部件进行展示,通过幻灯片或其他软件逐一介绍各个零部件的功能和装配方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应用信息技术让每一个学省都模拟机器零部件装配过程,无论是机器的装配或拆散作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就可在课堂上完成,就像在现场操作一般,这样就能将教师所讲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消化理解,让学生学习的更加透彻。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增加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专业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机械专业教学由于缺少各种机械设备或零件的模型,使教学缺乏较强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再加上相关的概念多数都是空洞的、笼统的,这就使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水平很低。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视觉技术等将以前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表现形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授课内容也更加形象,可以将声音、色彩、机械设备的动态、静态等融入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的直观感性认知得到提升。已往专业教师用语言很难传授给学生的一些知识,现在运用信息技术都可以直观、形象地给学生进行课堂讲解,这就对突破专业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进一步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切割体视图剖后结构是机械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许多机械专业的教师对如何进行该章内容的讲述表示很困难,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为教师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先在电脑上将某个物体画好,然后将事先画好的物体进行分割,运用视觉动画的方法将物体分割出去的部分移动走,放在计算机桌面不影响学生观看的其他地方,学生通过观看计算机演示的分割过程和将分割前后的图像进行对比等过程,就可以充分理解剖视图的原理,对原理的理解透彻了,相信剖视图的具体画法也会更加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