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主识字,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第六组课文我们随作者领略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次走进古代诗人范成大为我们描绘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2.介绍作者
⑴ 范成大你们了解多少?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去声,即兴。《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之作 / 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有什么要求?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心里有什么感受?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
a、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b、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c、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3、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读)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读)
可爱: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读)
师: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配乐读)
4、你们也来读。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六、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首诗吧!
观察两节课的教学,询问执教老师,得知:甲老师将目标定为:①读文,凭借语言文字材料想象草原奶牛、低地骏马、草原家畜、傍晚夜晚活动的特点,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情感。②在朗读、想象中初步培养自己“口头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的能力。③诵读、积累文中精彩词句、段落,能有感情地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乙老师的教学目标呢?含糊其词,自己也说不清,末了笼统地说:“感受荷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有感情地朗读。”从甲、乙两位老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再观察课堂教学现场状况,明确感受到目标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不具体成为教师教学失误的主因。多数教师和乙老师一样,随意地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要求照搬到教学设计上来,没有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去仔细分析、设计、陈述。目标不明,导致教学成了费时费力的无效劳动。再次,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都是原则性的目标,对我们的教学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但不够具体,不够细化,无法指导教学。要想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必须对目标从三维角度进行分类设计,最好将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融入其中,并通过可操作的行为动词陈述出来。甲老师的目标设计就比较实际,具体,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实施方法的指导,是可评价可测量的,上课结束时,学生的朗读、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成效。
二、追求教学设计更适当
课文2~6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荷兰田园风光。依次描写了“草原上流动的奶牛和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低地上骏马自由驰骋”、“家畜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傍晚挤奶时的宁静和夜晚运走后的平静”。对于这样分块明显、并列的文章结构安排,乙老师从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教学:“你觉得奶牛生活在这里怎么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你觉得骏马怎么样?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你觉得这些动物生活在这里怎样?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问题,如出一辙,只是改了其中几个动物的名称,面对这样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越学越没劲,机械化地去读文、想象、朗读。知识也许了解了,可思维没有得到激化,情感没有找到生长点,哪里能感受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呢?而甲老师呢,在教学“草原上流动的奶牛”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出绿油油的一大片草地,让学生去读文,然后对着空旷的草地去想象、描述奶牛的形态各异,当学生将文中描写的几种形态介绍完后,又引导学生用文中拟人化的句式自己想象着说一说其他可能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既学文感知、想象,又发展思维、描述交流。在教学“低地骏马自由驰骋”时,教师让学生找到描写骏马特点的几个词“腿粗如桩、剽悍强壮、鬃毛随风飘扬”,然后出示一组句子: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
;即使前方出现了激流的小溪,它们依然
;……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填一填,并读出感觉来。学生通过这一散文诗般句式的填空、朗读,感受到了骏马奔驰的特点,通过想象看到了画面,血液中也似乎融入了骏马的豪情,读起来铿锵有力,很有气魄。甲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教材,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每一板块的教学设计都各有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饶有兴致地感受文字,想象画面,表达交流,朗读体会,达到了与景融为一体的境界。
三、追求教学答案更完美
在课堂教学开始环节,两位老师抛出了同样一个问题:课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画面,我们能否给每个画面起个好听的名字呢?在乙老师班上,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一个镜头主要写的是一群奶牛,就叫‘奶牛’图吧!”乙老师马上肯定,板书:奶牛图。依照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依次总结出了“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夜晚图”几个名字。在甲老师班上,一学生也马上说:“奶牛图。”甲老师没有立即定夺板书,又说:“你们觉得这群奶牛生活得怎样?再去读读文字,体会一下。”学生轻轻读文后,沉思了一会,交流道:“很幸福、温馨。”“那我们可以给这幅图起名为――”“幸福的奶牛。”
依照这样的思维模式,甲班学生依次归纳出了“奔驰的骏马”、“悠闲的家畜”、“宁静的傍晚”、“平静的夜晚”几个名字。
分析两个班学生归纳出来的各幅画面的名字,如果阅卷的话,都是对的。哪个更好呢?当然是甲班学生归纳出来的更富有诗情画意。他们的答案不仅将画面主体找出来,更发现了画面的意境,将主题表现了出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练习
一、认准时机,让练习为教学服务
课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上课开始阶段,可以是课中,也可以在上课结束阶段。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课堂练习也就不同。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思考什么时候练习更恰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上初读阶段,安排检查交流预习作业,客观题用校对的方式;搜集资料、谈感受等主观题则可展开交流,评价并纠正修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交流预习作业,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课中研读阶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练习批注能让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和谐共生。它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练”相融的课堂练习。学生的批注可以是难懂字词的注释,可以是思考中的提要,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感受、见解、疑问,还可以是提醒自己特别注意的警语等。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静心批注,并展开讨论交流。运用好研读阶段的批注练习,可以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
课后则安排巩固知识、语言运用小练笔等。如三上《花钟》第一教时,教学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赏花开、品花时后,笔者这样设计语言运用练习:
1.盘点词语
师:课文写各种花开时间写得好,开花特点写得好,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用得也很好。让我们合拢课本,在脑中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词语。(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艳丽
含笑一现 绽开笑脸 暮色
欣然怒放 舒展花瓣 苏醒
左右大致
2.小练笔,写花开
教师提供资料,多媒体展示蒲公英、茉莉、荷花图片及这些花开的时间介绍。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写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如果你能用上刚才我们盘点的词语来写写它的样子、颜色或者香味,那就更了不起了。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也可以。
3.交流,点评
哪位小作家愿意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二、依托文本,让练习万变不离其文
什么样的课文语言特色就设计什么样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语言特点为依据,与课文的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有的课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间大,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设计练习,以达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窦桂梅老师教学五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如下教学片段――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让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2~4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第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有……还有……”)
师: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上“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
师:下面出示书中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碧辉煌的殿堂一
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有了。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回过头来读全篇课文!(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师生一起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眭的朗读)
我国唐宋时期的文人,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作。这些作品,除了因其中表现的闲适自在的情感吸引读者之外,更因为作者独具个性的表现,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为我国诗歌留下了一串串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文字。
一、语言、趣味的不同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
农村同样的天光云影,丽日和风,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韵味。
比如同样写山村景象,王维笔下就是一幅牧歌式的静穆情调的图画,具有高雅的诗意。比如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这里,诗人描绘了夕阳余辉中辋川附近的秋景。这首诗,再一次印证了苏轼对王维诗评价的精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感到诗人分明又是一个高明的画家:他远远地望着山村,先是画上了一抹微红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然后又画上逐渐变得苍翠的群山,画上了缓缓流动的清澈的溪水,画上了山村中第一缕袅袅生起的炊烟。轻柔的风送来远处的蝉的叫声,想必在那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吧。这里,诗人把所有的景物都置于离自己较远的地方,以便观赏。而且,整首诗语言清新,取景典雅,恰是符合了这位隐居的士大夫此时悠闲宁谧的心境。
而较王维来说,苏轼的《浣溪沙》则更多了一些世俗烟火,少了一些“小资情调”。看看他的这首词吧:“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整首诗平凡入俗,诗人似乎是在不经意地向读者叙述自己的见闻,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选取的每一处景物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亲切和平凡,而“敲门”“试问”两个词更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平易与随意,情味深厚。
二、色彩、环境的不同彰现地域特色
田园作品,往往在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上是相似的,但同样是写农村,江南和朔北的肯定各不相同,作家的作品,就应该显示出各地特色,而这往往需要通过色彩和环境来完成。
比如唐词人孙光宪的《风流子》,描绘的是一幅典型的水乡农村风俗画:“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里描写了槿篱掩映着几间茅屋,碧绿澄清的溪水中,菰叶生长,水葓开放,屋外有鸡犬往来觅食,屋内有纺车声响轧轧传出。这里,“溪水”、“菰叶”、“水葓”都表现出了水乡的风味。
而杨万里的一首《闲居初夏午睡起》却向我们展现了色彩和情调不同的田园风光。“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在这里,黄色的梅子,翠绿的芭蕉都让我们想见了春意的盎然和春光的明媚;而且,你看,这里的每一种生灵都是不甘寂寞的:柳絮因风起舞,漫天飘散。轻盈的柳花,惹得一群儿童笑啊闹啊,这就使画面更加生动,春意更加喧闹了。如果把上首诗比为一幅水墨画,那么这更像是一幅水彩画了。
三、风俗、形象的描写使作品别具一格
当然,除了上述因素使田园作品异彩纷呈外,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描写也可以使它别具一格。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写得就大有山村风味。“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这里除了写出山村的“幽”、“深”之外,还写到了此地的一种农事——浴蚕,即用盐水选蚕种,这一活动的描写既向我们表明了时节,又渲染了农家生活气息。另外,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诗句和苏轼的《浣溪沙》中“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诗句,都写到农村的另一种风俗——迎神赛会,不过一个写的是“春社”,一个写的是“麦社”而已。
而在刘禹锡的《竹枝词》里面,除了写当地特殊的劳动生活外,还通过对特殊服饰的描写,使诗歌的地方色彩更加浓厚。“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舍。”“烧舍”是山地少数民族的一种耕作方式,是春耕时节,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春天到来,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前去放火烧荒,而带着金钗银钏的少数民族妇女则负水做饭。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她们衣服上的银佩发出的悦耳声响,作者恐怕就是循着这种声音,才看到在花木掩映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发现了这一“世外桃源”的吧?而杨万里的《插秧歌》也写到了农民的形象: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鸡鸭。”诗歌运用白描手法,除了刻画“笠是兜鍪蓑是甲”的当地农民形象外,还写到了他们的语言,俚语的使用,充满了热闹的市井生活的活力,使诗更具特色。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描写更加细致:“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甚至还写到了当地人的口音。
作者简介:胡思宇(2001.3-),女,满族,辽宁义县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三17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90-0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悟其内涵无论是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还是保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在语言研究方面也有突出的意义,另外,诗词中的意象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概括,所以分析解读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文化内涵。就诗词研究来看,诗词当中的动物、植物形象十分的普遍,而本文就动物形象进行重点的分析。
一、“马”的形象解读
“马”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寓意十分丰富,其作为我国十二生肖当中的一员,在诗词中常常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文化意义。
第一是“马”作为追求者、奋发者的意义。在成语当中有“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用法,从这些成语的意义解读来看,其表现是积极的、正面的,体现了一种前进的情怀。在诗词当中,“马”的出现与战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比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再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这诗词当中,马都是作为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形象出现的。在战场上,勇于冲锋陷阵的都是英雄,而“马”充当这一形象,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的英雄情怀,也表现了面对战争,将士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第二是“马”作为交通工具的形象在诗词中表现羁旅情怀。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平时代,人们的出行主要靠马匹,所以在诗词中有马出现的时候,要看马所处的环境,如果在路上,那么整个诗歌的基调便不会积极,因为其要表现浓浓的思乡情绪和羁旅情怀。就“马”的这一形象意义,体现最为彻底的是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这句诗里的“马”不仅在路上,而且突出了“瘦”字,浓浓的羁旅情怀扑面而来。当然,除了马致远的“瘦马”有羁旅的情怀表达,其他人笔下的“马”也有这样的意味,比如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比如岑参的“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牛”形象解读
“牛”和“马”一样,同样是中国十二生肖当中的一员,其文化形象也十分的丰富。就一般的解读来看,“牛”这个形象的出现也有两层意义,不过这两层意义具有相关性。
第一是“牛”具有踏实、勤劳的文化寓意,所以在诗词当中着重用来表现高洁的品质。比如南宋李纲在《病牛》中写到“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首诗详细地写出了老牛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的美好愿望。这种得福天下人,受累我一人的理念正是李纲通过“病牛”这一形象进行体现的。除了李纲,北宋孔平仲也有“老牛还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的诗句,这些诗词都是借“牛”这个形象进行品质的表现,所以说“牛”这个形象的出现,往往会体现一种勤劳的品质。
第二是“牛”具有平静生活的寓意。“牛”是田园生活的重要装饰品,是一种淡然的田园风光的体现者,所以在许多表现田园自然生活的诗词中,往往可以看到“牛”的出现。比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比如“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等,这些诗词描写,大都是比较舒适的生活,所以说“牛”的出现,根据整首诗词的环境描述,可以将其作为生活安定、闲适的形象进行解读。
三、“鸟”的形象解读
在古典诗词当中,“鸟”的形象出现是比较频繁的。从具体的诗词分析来看,不同的“鸟”具有不同的含义,下文就几种比较常见“鸟”的形象进行解读。
第一是大雁。在古典诗词中,大雁的形象主要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想之情。之所以说“大雁”是思想情绪的代表,主要是因为有“鸿雁传书”的存在。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对“大雁”这一形象思乡寓意的最典型表达。
第二是黄莺。在古典诗词当中,此鸟的出现一般表现的都是一种自然的美好,换言之,黄莺的出现多在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的诗词当中。比如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比如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都是对自然的美好讴歌,所以说黄莺的寓意多为美好的事物。
第三是白鹭、鹤。白鹭这种鸟的特征是孤傲,而且其颜色洁白,能飞入青天,所以白鹭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志趣的高洁,另一方面体现远大的志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黄鹂”和“白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再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中的“鹤”就有凌云之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