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次富有创意的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指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以期更好地调动、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一系列报道活动,从而办出特色,取得轰动效应。尤其在当前媒体激烈的竞争生态下,依靠新闻策划可以发挥报道优势,对现有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自家独特的新闻视角,最大限度地争夺受众注意力,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媒体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媒体间的竞争已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这种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
湖北日报自今年1月份改版以来,尤其重视新闻策划,并提出“策划是魂”。《光耀楚天》系列报道,可谓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成功的策划案例,创意好,点子新,契合了湖北日报“党报品质,时代气息,湖北特色,大报风范”的十六字办报方针。首先,这组报道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了迎接党的十召开,向党的十献礼而精心布置、策划的一组主题报道,体现了党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权威性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党报品质。其次,在读图时代,图片传播较之文字传播,更具有现场感和生动性,而这组系列报道运用富有内涵和寓意的多幅图片来表现20个报道主题,不仅富有震撼力和感召力,也更易为读者所接受、理解,可谓触动了时代气息。再次,这些图片展示的都是最能体现湖北飞跃发展的人、事、景,深具湖北特色和意义。最后,在湖北日报报道史上从未像此次报道这样,连续10天、每天推出两个整版的特刊连续报道,而且报道图片精美,主题与图片契合呼应,体现了大报风范。
这组报道不仅契合了湖北日报改版的理念,而且有所创新和发展。为什么这么说?现代党报应有市场化的取向,湖北日报的这组系列报道大胆运用大图片,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现场感强,具有眼球效应,这实际上就体现了市场取向或者说是读者意识,所以说他不仅契合了,而且创新、完善了湖北日报的办报理念。因为那十六个字、四句话里并没有讲市场取向,而党报要想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重视读者需求。
如10月18日第4、5版两连版推出的“文明”、“幸福”两个主题,以红、黄为主色彩,体现“喜迎十”的色彩和氛围;同时,采用色彩艳丽、画面动人的大照片,绘声绘色,非常吸引眼球。19日精心策划的主题“砥砺”、“丰收”,图片大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震撼力,给人以视觉冲击;再配合长短适宜、清新优美的文字,主题、图片、文字三者相得益彰,赏心悦目。
一次“生动+深度”的策划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新闻报道改革主要是沿着两条线在推进:一条线是追求新闻报道的新、真、短、快、活,满足文化快餐时代读者的信息需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现场短新闻;另一条线是追求报道的思想内涵,“喻之以事,晓之以理”,有代表性的就是深度报道。这两条线一条是越来越简单,一条是越来越深刻,看似矛盾,实则紧密联系,它们的联系是两者均是对读者的追求,是为了满足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在多元化时代,有的读者需要速读,有的需要深度解读的信息,因此看似矛盾的两条线,反映的都是真实的现实图景。
这组系列特刊,不仅是有组织性的策划报道,而且具有内涵和思想深度。整组报道由跨越、气场、开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砥砺、丰收、通衢、飞虹、灵秀、梦境、两型、和谐、感动、风采、旗帜、见证共20个主题构成,对全省2007年至2012年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度扫描,生动呈现了湖北发展成就以及人民的精神面貌。同时,报道采用灵活的图片报道方式,用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来展示各个主题,实现生动与深度的统一,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10月22日“光耀楚天”为例,连版选图精到,图片质量很高,每一幅图片都能生动地说明“两型”、“和谐”两个主题。
一次成功的报业活动策划
报业活动策划,是报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媒体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过程。尤其在当下媒体竞争愈演愈激烈、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之下,报业的策划活动不仅能激活社会能量,凝聚人气,实现造势,而且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形象,实现借势。
从2008年10月底美国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日报、转型为网络版,到今年10月18日《新闻周刊》宣布在年底结束为期80年的纸质发行史,推出全球统一的数字版本“全球新闻周刊”,尽管运营模式的特殊性还不足以预示报业的未来,但从全世界范围看,报业的日益式微已是无法忽视、日渐加速的现实。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报业虽然也面临挑战,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的甚至逆势而为,还在进行扩版。这里有两点可以解释:一是我们的报纸仍在享受体制保护、行政资源配置带来的好处;二是媒介人自身的努力,他们努力对传统报纸的功能进行拓展,报纸不仅只是消息纸信息了,还成为报业活动策划、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这使得媒体不仅能吸引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打造媒体的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获得受众更高的品牌信任度,还能联手社会各界的力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再创造,体现媒体的公共价值,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报业活动策划在活动创意中寻求目标市场,以社会热点凸显其活动价值,在活动中拉入了赞助商、广告商等,为报媒自身赢得了经济效益。
从以上角度分析,湖北日报《光耀楚天》的这组特刊可以说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报业策划活动。首先,湖北日报这组特刊的推出过程中,充分整合了各种社会资源,如请省内20位书法家分别书写每个版的主题词,向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借用两支尼克尔镜头用于图片拍摄,以及调用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的各种资源投入项目实施等,这些都是媒体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的表现。其次,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有新媒体在推波助澜。摄影大赛先通过腾讯·大楚网以及腾讯微博收集参赛作品,然后在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荆楚网、腾讯·大楚网公布300幅入围作品,由网友对入围作品进行网上投票,最终按照3家网站的票数之和来排名产生前116名作品。可以判断,依托新媒体平台是此次活动策划做好全面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一个必要选择。最后,摄影大赛通过向全社会征集冠名协助单位,为报社赢取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品牌和效益的双丰收。
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团队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表现形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31-0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针对大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它的价值本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客体(教育者)通过对象化活动,影响价值主体(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是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实践的活动,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也包括结合特定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对大学生生进行及时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体、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不同,划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实现对大学生的政治导向、调节矛盾、疏导情绪等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个体价值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主要指青年大学生)的内在价值,一方面指帮助个体获得这种主体状态,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所说:“学校应该是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另一方面,也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整个社会的和谐打好最坚实的基础[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理论灌输、引导受教育个体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道德知识教育,调控个体品德行为,全面塑造健全个体人格\培养新型社会合格建设者等几个方面。
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本质上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例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熏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合格的接班人,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同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顺利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价值和显价值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呈现阶段不同,划分为潜价值和显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价值是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为基础,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认识、发掘而显现出来或者由潜价值所转化而来、容易被大家所感知的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价值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一旦条件成熟就有可能被发挥出来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价值与潜价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不同阶段。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社会思潮充斥着大学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通过播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内容的视频,图文并茂的视频教育手段,向学生传播、灌输积极健康的内容,一方面,大学生从生动的视频内容中接受直观的教育,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价值;另一方面,视频所传播的教育内容会在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大学生逐渐树立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价值影响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或许在今后的某个生活场景中逐渐显现出来而被大家所感知,这就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价值向显价值的转化。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显示内容不同,划分为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价值在于能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它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社会舆论,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转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物质价值,即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或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在相辅相成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样性。例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性的传授或者政治性的宣传,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合格的接班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价值。同时,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全面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顺利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价值。
3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意义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引导教育科学、有序、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受到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影响和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一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及时跟进,教育工作迟迟未能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用科学的价值理论体系指引教育实践,让教育始终保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不同的形势下都能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实施过程中的有的放矢,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充分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核心和最高命题。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2]实现每一社会成员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和目的所在,实现每一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和目标所在。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当代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头脑,满足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多样需求,促进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充分发展,号召大学生在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征程中体现人生价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充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符号;标志设计;视觉;功能
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13-02
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里,标志艺术设计主要以视觉形象承载并传递信息、象征形象的职能,通过标志进行多种领域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标志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既有指示功能,又具有独特性与艺术性,反映着企业文化和社会的审美认知。对标志设计艺术的符号化表现特征的研究,能够充分发挥并了解其在视觉传达中的作用。
1 标志的概念与分类
1.1 标志的概念
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超过语言文字,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标志除具有表示什么、代替什么的作用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标志作为传播信息的视觉符号,包括公共标识、徽标、商标。
1.2 标志的分类
公共标志是指用于公共场所、交通、建筑、环境中的指示系统符号。它是人类文明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象征。其特点是在公共场所运用标志形象加以规范化表现,让受众容易识别,并引导受众的作用,从而提高信息服务的功能。
徽标是由徽章演变而来,它最初是运用符号图形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标志,如国徽、军徽、团体徽记、纪念性和活动性徽标等。通过徽标的形式使人们树立某种理念,并体现某些行为特征和气势氛围,并使其团体具有特殊内涵。
商标是商品的标记,它是品牌形象中的视觉核心,并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成为具有商用价值的标志。商标是企业产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形象、商品质量和信誉的保证。
通过标志的三种基本类型,我们不难发现标志设计是符号化的产物,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易于识别,显示事物自身特征,标示事物间不同的意义、并加以区别。
2 标志设计的视觉功能
标志设计的视觉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表达功能和实用功能。
(1)标志图形的表达功能是对某种特定机构或者某个特定主题反映的形式和结果,传达一定的信息和观念。设计观念是视觉功能的起点与方向,它同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设计师在创造可供人们使用的设计作品时,也创造着观念符号,反映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观念引导图形符号的形式变化,不同的创作观念从直接的、间接的、经验的和记忆中提取典型元素,按照一定的创造目标进行整合、组构,从而创造出丰富的样式。对接受者来说,把理念化的标志图形形象通过接受过程转换成简洁并易于识别的符号,逐步地被客户或者受众所认同与吸收。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师是用具有理念化的设计符号来表现标志,加上以满足品牌推广与品牌认知为根本目的,从而创造出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价值的标志作品。
(2)标志图形的实用功能――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化、凝练化。英国结构主义符号论学者霍克斯在评述符号学的研究意义时说:“人类也借助非词语的手段进行交流,所使用的方式可以说或是非言语的,或者是能够‘扩展’我们的语言概念,直到这一概念包括非言语的领域为止。事实上这种‘扩展’恰好是符号学的伟大成就。”这段论述充分强调了非言语领域的视觉图形符号是如何传达有意义的信息,实现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性建立快捷、准确的图形符号系统。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以系列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视觉符号提升企业形象,进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以商业企图为内蕴,而且加速着行业门类之间的文化观念传播。
3 标志设计的表现方式
3.1 符号学
符号学(Semiotics 或 Semiology)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涵盖所有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的科学。可是,由于涵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以《Tel Quel》杂志为号召的哲学家,为了反对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则大量引用俄罗斯在共产革命前的一系列有关符号在文化上的再现过程的研究,故此,正式出现当今所指的符号学,要算到一九六零年代。
现代符号学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上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的教学讲稿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将符号分成“能指”和“所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影响了后来李维史陀和罗兰•巴特等法国结构主义的学者,被誉为现代符号学之父。
目前,在符号学研究中使用较广泛的两个概念是“能指”和“所指”,对我们理解标志设计的表现方式具有直接意义。能指是一个符号的形式,如一个字的发音,一个标志的形式和色彩;所指是标志所具有的或它所要传达的含意,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关系。为了便于理解标志符号的结构关系,我们将前面的“表现形式”或“能指”通俗地称为“形符”;把“对象含义”或“所指”称为“意符”以说明表现形式的符号化特征。标志设计符号化也是由“形符”和“意符”构成的,二者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形成了标志符号化特有的表现方式。
3.2 标志设计的符号化表现方式
在标志设计符号化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对一个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最终完成作品是由多种表现形式组成的,主要有图形表现形式、文字表现形式、文字与图形组合表现形式三种类型。德国艺术理论家吕莫尔说:“最高的美所依靠的形式符号系统是自然中原已存在的而不是由人任意设立的,通过这种形式符号系统,某些内容特征与某些形式符号才结合在一起,看到这种形式符号,我们就必然想到某些观念和概念,时而意识到某些潜伏在我们心里的情感。”
如果运用图形表现形式,可以利用图形的指示性、象征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需求;如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牡丹,其“能指”是牡丹,但并非仅仅表达“牡丹花”的“形符”,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象征荣华富贵的“意符”;再比如2008年奥运会文化标志中灯笼图形的运用,正是体现出中华民族欢度节日的热闹气氛,火热的红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奥运会倾注的热情,象征吉祥如意,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传统符号在此代表传统文化的“形”和“意”的结合。再如:象征吉祥幸福的“蝙蝠”等。它是民族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功能,具有一般符号的共同属性,即作为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其可以被看作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通过新的加工和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如果运用文字与图形组合表现形式,标志的能指与所指会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心心相印纸巾品牌,为了突出该公司产品的质量优越,重视客户的情感需求,为品牌取名为“心心相印”,从标识的设计表现形式上分析,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文字与图形的所指与能指都是“心心相印”,具有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
福柯认为:“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形式,通过适合、仿效、特别是同感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说:“为了让符号成其为所是,符号在呈现为被自己所指称的物的同时,还必须呈现为认识的对象”。“形符”,即符号的形式,是一个变化、运动的结构形式。就形符对意符的外在形式而言,意符在形符中被重新展现的程度,如一幅图形所描绘的真实程度是衡量其被如何规范化的尺度。愈能忠实地复制人们共同经验和有文化制约的相关性,那么这一切看上去也就愈真实。同时,与形符相关的意符本身是具有强制力的,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归纳和构建它的方式是受到文化现实的制约。即同一图形的概念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是有差别的。设计图形的形符是对其所指具有制约作用。因为设计图像的形符与意符的关系完全由约定俗成所决定,如红色信号灯在现代交流符号中表示危险等。换言之,这类设计图像符号是由使用者对这一符号的认同所决定的。
4 标志设计的造型过程
“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赖美的规律,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基本主题的手段”。从人类创造行为的角度来看艺术形态,通常视觉艺术也称为造型艺术。在这里,研究标志图形的符号特性,以人的创造行为为基础,它不同于科学创造,它是对现实社会活动或者机构的一种视觉组织和形象传达。换言之,标志设计活动主要追究的是事物可视的外部形态和文化内涵,正如卡西卡指出:“像所有其它的符号形式一样,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给予和实在的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
标志设计的造型过程主要包括形――点、线、面、体及色彩、排列方式等构型元素的运用,就同建筑设计的外观形态包括形状、色彩、运动变化和结构等一样。在一般人眼中只被看着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而设计师却可以发现它们的形式美,如青龙、白虎图形被艺术化地表现在生活中,人们才将其从野兽的威胁感转化为一种敬畏、一种美妙的视觉享受。比如红、黄、蓝、绿、黑是奥运五环的标志用色,这已经成为几百年经久不变的事实,是色彩系统化的体现。
标志设计的演变是符号形象与观念的历史沿革。在艺术设计史的背后,是一条与之相辅相成的符号应用,表征与意味的观念史,色彩与有意味的图像系统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富有节奏和旋律,在标志设计中表现的图像结构不仅是符号图形的联结,而且,形成了设计图形跳跃的音符,通过符号的节奏与旋律的表现产生图形的表现特征,意义传达深远。
参考文献
[1][美]李普曼.当代美学[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是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我国高中阶段必须开展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但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既是高中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往往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时候也更多是出于应试的目的。那么,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改变这种不利的教学现状,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呢?
一、转变学科观念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诸多的问题,与教师和学生所持有的学科观念存在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教师看来,思想政治学科的开展既没有专业性,又无法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带来什么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学科当做摆设的花瓶,至于学生,则把思想政治看成“洗脑”的学科,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学生当然无法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因此,要想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就要从观念入手,积极转变学科观念,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师生认识到这门学科的价值。
二、改革教学方式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与其单一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的讲课过程等同于讲书过程,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照本宣读,丝毫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其中。不仅如此,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完全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丝毫体现不出学生主体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对目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地改革。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以教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在教材之上,并且教师要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要明白,经过对教材再创造再加工所得的教学讲义才是真正的教材;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完全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实现素质教学目标。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质量,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内功”的修养,从理论上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只有扎实了专业理论知识,拥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功底,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科学的理论去说服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大学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地与同学科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努力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上去了,自然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得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很多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一门专讲大道理的学科,也正是在这种认知下,很多学生才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显得兴趣乏然。要知道,任何理论知识的建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这种看似没什么用处的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非常实际而广泛的应用性,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性给表现出来。而在理论讲授之余,带领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样,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同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这又会使得思想政治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目标迈进一大步。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作为高中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本身的学科地位,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雪梅.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0(4).
[2]李一峰.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J].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2011(26).
[3]郑德芳.素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新课改[J].职业技术
摘要: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治理主体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视野下,地方政府必须通过明晰治理理念、强化法治理念、深化民主理念、发展互动理念、提升服务理念、装备科学技术理念等方面来创新执政理念。
关键词 :地方政府;法治理念;民主理念;互动理念;服务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目前中国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课题。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是指治理主体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向现代社会转型和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使现代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治理的主体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是指政府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具备现代治理能力,必须具备现代治理思维、采用现代治理方法和手段,并达到现代治理效能。在现代治理思维、方法手段和效能中,治理思维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缺少了它,现代治理能力根本无从谈起。
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是地方事务的具体组织者、推动实施者,对国家整体发展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落实起着关键作用。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地方政府更是关键一环。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视野下,地方政府应该如何更新执政理念、培养现代治理思维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更新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要求
从宪法层面上看,地方政府的权力主要有三项:一是行政执行权,即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二是行政领导和管理权,即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事务和行政工作,依法管理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三是保障权,即保护本行政区域内公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等。地方政府通过实施以上权力,保证地方的稳定和发展,进而促进国家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经历了一个伴随认知深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为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20 世纪80-90 年代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20世纪末21世纪初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下,社会对地方政府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因此,党的十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发展目标追求,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具备如下能力去促进地方的发展。
首先,对地方经济科学发展的统筹能力和监管能力。地方政府在实施执法权与管理权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对地方发展规划的制定、对地方发展目标的引导与发展过程的监督,引导、扶植和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创新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使地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地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的整体现代化进程。
其次,保障和扩大地方民主能力。地方政府必须通过保障权、管理权的实施,保障人民的政治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落实到位;畅通民主渠道,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协商,健全基层选举、议事、问责等机制,完善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健全地方权力运行机制和约束、监督机制。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中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三,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化解地方社会风险、处理社会危机能力。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中心,作为地方政府,民生是工作的重点,地方政府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及时疏导和解决民生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化解社会风险、预防社会危机,保证地方一方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地方生态协调的保护与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质量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地方政府来说,必须放弃GDP至上观念,在发展规划方面,全面考虑生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生态监管力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预防和及时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地方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下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创新
不同层次,治理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治理主要包括塑造共同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执行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地方政府治理的中心是什么呢?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给出了指向,指出,“推动乡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与服务上,为人民群众提供面对面的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整合基层管理与服务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增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实力。”由此可见,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来构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通过这些重点工作,提升治理能力,进而实现地方“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治理主体具备了治理现代社会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能够使现代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现代治理思维、现代治理方法和手段、现代治理效能是现代治理能力内涵的主要内容。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下,更新执政理念进而具备现代地方治理理念,是地方政府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下,地方政府要更新哪些执政理念呢?
第一,改变管理理念、明晰治理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均已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丛生。作为管理者来说,管理的对象、社会环境与要求都已显著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集中单一的管理理念、制度、手段与方法都已经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因此,作为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地方政府,必须放弃以管制(命令、服从、指挥)为特征,以强调秩序的稳定、经济的GDP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管理理念,抛弃管理理念下的权力意识、领导意识、驾驭意识、整治意识,代之以明晰的治理理念和意识:治理的目的不是管死、管住,而是通过积极地参与、沟通、协调、激励、规范和约束,形成一种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朝向一定目标的良好秩序和状态;治理的方式是在法治基础上,政府通过协商、指导、服务、疏导等方式与社会良性互动;治理的目标是确保公正价值优先地位、培育公民与社会组织生机与活力、形成公平公正社会环境和增加人民福祉。因此,在治理目标下,地方政府要确立服务、沟通、协商、引领等治理意识,要把自己的职能严格定位在提供服务上,把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中心,把保障民生作为治理的重点,把激发社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引导社会团体加强自身建设,扩大基层民主。
第二,强化法治理念。法治是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和方式。要建设法治国家,就要使任何人、任何组织、国家机关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作为执法主体的行政机关,更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和权力、履行义务和职责。越权、违规、人治均为缺乏现代治理能力的表现。因此,现代治理必须牢固确立法律至上理念,必须依法治理,依法求发展、求稳定。作为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中面对的是法治意识不浓厚的基层公民和地方习惯风俗不同程度存在的社会环境。要达到治理效果,必须强化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坚持法律至上,要带头遵守法律,要引导人民遵纪守法,有问题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和规范解决,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处处时时维护法律的尊严;要把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纳入法治轨道,决不能因发展、维稳就突破法律制度安排,不能因有人“上访”就迁就非法要求。只有这样,在地方治理中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意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才能用法治保障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安定有序。
第三,深化民主理念。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的价值诉求、权力诉求空前强烈,深化民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必然方向。在依法行政和法治的前提下,探求与发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参与方式,则是现代治理的必然要求。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等民主方式已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是社会基层民主落实的实施者,必须深化民主理念,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的基层民主制度,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从基层保障人民政治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落实到位,畅通民主表达、参与和监督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协商,完善基层民主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中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才能增强社会活力,也才能真正促进国家层面上民主的发展。
第四,放弃管制理念、发展互动理念。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治理,而社会治理的目的是通过积极地参与、沟通、协调、激励、规范和约束,使社会形成一种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朝向一定目标的良好秩序和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利益格局也已经全面调整,思想观念更是发生巨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集中单一的管制理念已经不适合时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治理要求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基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众诉求,既能够维护已经深刻变化的社会秩序、化解可预见的社会风险、处理突发的社会危机,又能够激发社会活力。治理的手段与方法必须具有灵活性、多样性、敏捷性和适应性,因此,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与社会互动,求得社会认同,与社会大众、社会组织平等互助已成为现代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路径,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手段。作为地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管理与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引导激发社会活力、疏导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秩序,进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第五,放弃当家理念、提升服务理念。现代社会的中心是人,现代治理的中心是为人服务,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发展社会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实力是现代治理对地方政府的新要求。因此,地方政府要以社会本位、民本位为出发点,把自己的职能严格定位在提供服务上,把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中心,把服务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自己治理绩效的重要标准。服务要以公众利益要求为导向,要以顾客需求为目标,高质、高效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或生产公共产品以满足公众需求。
第六,改变政绩观、增加效能理念。现代治理效能是现代治理的目的要求,也是检验是否具备现代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标志。作为地方政府,是通过处理一系列具体问题而达到治理目标的,无论是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必须具备效能意识。微观上,要以是否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地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协调或解决了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使事态沿着合理的预期发展或达到了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为绩效标准。宏观上,要以是否引领地方达到了预期的现展目标,实现了地方经济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主体制完善、生态和谐可持续。同时,效能理念中还必须有成本理念,即在实现效能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运作成本低、效能高,主要是指没有推诿拖延(时间成本低)和高成本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花费少),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高、公众满意度高、社会负面影响小。
第七,装备科学技术理念。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社会治理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状况与要求,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才能解决信息社会下的各种问题。因此,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等已成为了现代治理的重要媒介,电子政务等成为了现代治理的重要路径与手段,网络问政成为政府与人民沟通联系的有效桥梁,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也成了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作为地方政府,必须具备现代技术治理能力,努力学习和掌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基层管理与服务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增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