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程规划要重视针对性和适应性
在规划课程时,教师不能为了教而教。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学生的向导。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对学业和职业规划的需要以及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课程和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受益。
1.课程规划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要求,还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因此在课程的规划中,教师既要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知识课程,也要重视音乐、美术、实践技能等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课程规划要面向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的需求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学业和职业规划,通过调查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明确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例如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等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特殊规划的学生(例如出国留学)也要做好课程规划,以保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做好规划。
3.课程规划要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目前,高校对人才的选拔越来越呈现出考查方式的多样化和考查点的多元化趋势,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是对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鉴别。新型招生政策,例如自主招生、特长招生、单考单招根据其特点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国外高招亦是如此。因此,学校要帮助学生分析适合他们的成长点并帮助他们合理规划,从而适应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二、课程实施要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程实施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但教书不是照本宣科,育人不是空讲道理。探索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我们考虑的重点,只有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和合作的方式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而高效。
1.课程实施要重视科学理论
近百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实验成果逐渐引入到教学中,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因材施教阐释得更加具体,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让我们懂得为什么要精讲多练,卡皮克的记忆理论告诉我们反复地提取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这些科学理论无疑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教师在实施课程时,要重视经过验证的、能拿来直接运用的科学理论,这将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课程实施要探索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形式
在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规律方面,我校规定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展开讨论,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重点探讨教学案和周测,为教学案的开发奠定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广“361教学法”,明确三分讲、六分练、一分考的模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重视每次大型考试的考后分析,发现学生的不足,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找到优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3.课程实施要善于依托辅助工具
行之有效的辅助工具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和高效:网络多媒体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案或讲学稿可以使教材更加接近学生;思维导图、知识树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构架。辅助工具能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乐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
三、课程评价要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在课程评价中,必须重视评价体系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规范让评价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让评价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具有效力并且得以广泛实施。
1.课程评价要在规范的评价体系中开展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培育人才,倘若偏离了这个宗旨,其结果只会使评价失去效力。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课程特质,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校情的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这样的体系才可能是科学的,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课程评价必须依托富于操作性的组织形式
富于操作性的组织形式一般指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他们构成了课程评价的核心力量。此外,家长、学生、教师也可以对教学课程进行评价,但要明确核心评价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评价者行之有效的指导是必要的,如此组织起来的评价形式才是有效而富有操作性的。
3.课程评价要借助现代化的数据处理系统
由于课程评价的主体多、对象多、方式多、信息多,评价周期具有循环性,信息保存具有长期性,传统的纸媒记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求,因此要尽可能地建立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平台,保证课程评价信息交流的多向畅通。可将学校的门户网站、教室多媒体平台、电子阅览室、教师个人电脑以及校外的网络客户终端整合起来,保证课程评价的时效性和多样性。
四、课程保障要具有系统性和人文性
要进行课程建设,就要有充分的保障。职责分明的组织管理系统、灵活有序的工作机制和人性化的校园氛围是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
1.课程保障需要职责分明的组织管理系统
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能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进行以下分工: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课程的整体规划和监督实施;教学处负责制订课程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课程评价和设施保障工作;科研处负责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德育处负责德育课程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年级组和教研组直接负责具体课程管理工作。
2.课程保障需要灵活有序的工作机制
面对复杂的课程管理工作,制度决不能一板一眼、死板教条。灵活有序的工作机制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将可预见的课程管理工作制度化,赋予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适当的权力,使他们能够及时灵活地开展工作,从而保障课程顺利进行。
3.课程保障需要富于人性化的校园氛围
人性化的校园氛围能够使学生沉浸在校园的温暖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自由开放的环境,例如开放理科实验室,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体育、音乐、美术设备要尽可能让学生便捷地使用,心理健康中心和医务室需要及时全面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教师要及时地将学生的表现传达给家长。
关键词:网络课程;优点;存在问题;建议
一、网络课程的优点
1.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比较单一,主要拘泥于静态的文本、图片、PPT等讲稿,而网络课程是将教学信息以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便于学生主动接受,从而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网络课程的开放性、交互性。课程的开放性、交互性是网络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具有人机交互的特性,这样的一种交互可以克服空间、时间上的限制,而且对于被教育者年龄、身份等各方面都是没有任何约束性的。
3.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在传统教育中,各地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严重影响着当地的教育质量,制约着当地的教育水平。网络课程的一大优势就是把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到网络可以到达的任何地区,最终提高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
4.教学内容的非线性。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不是按照线性模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始到最后,而是采用交互模式呈现信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等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从而实现个人最佳的学习状态,真正体现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当前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注重内容呈现,忽视教学设计。网络教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时空上是分离的,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是认知的主体,具有主动选择的特性。网络教学跟普通的教学模式一样,也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想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光有呈现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使被教育者的学习活动持续下去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根据被教育者网络学习的特点而进行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整体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单一。现在部分网络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静态网页和文本为主,甚至是将教学内容简单地堆砌于网络上,没有充分发挥优秀的教育资源与网络课程教学相结合的优势。
3.重难点内容不突出。网络课程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提升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但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的主导作用无法得到发挥。也就是说,教师若不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网络课程就不能通过教师的反复讲解和强调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内容,这就容易导致学习者一知半解,无法抓住学习的重点,无法理解学习的难点。
4.重视前期建设,忽视后期应用。部分网络课程在建设完成后,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充实,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网络课程维护人员和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并发挥网络课程的效益,致使网络课程成了摆设,不能充分体现网络课程的建设意义。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教学设计。网络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学设计是教学目标的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导向性的功能,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实现。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提供的教育资源要突出用于自主学习,重视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尤其要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的策略设计。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多倾向于情境化的呈现方式。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这种虚拟真实的教学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简单的图片、文字堆砌所无法比拟的。另外,在交互方式上还应该更加多样化。交互方式不仅是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讨论区等,还应该具备基于文本和图像的电子白板、应用进程的共享等方式。
[关键词]货物认知课程;货物质量;货物安全;港口业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59-02
货物认知课程是国际航运管理、港口业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研究货物的分类、特性、包装、标志,以及在水运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的配载、装卸、运输、仓储,以达到保证运输安全和确保货物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一、课程基本理念
货物认知的研究对象是货物,具体说是研究物流过程中各种货物的种类、包装、标志,及其物理、化学、机械和生物性质,同时结合运输、仓储、装卸等条件,揭示货物质量变化规律,制定货物运输、保管的安全防护措施,以保证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完整无损。此外,通过对货物的研究、探索,全面掌握科学的物流管理方法,提高物流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从事物流管理、货物运输和仓储管理等各专业人员打下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有关货物的理论基础,提高我国的物流管理水平。
本课程学习各种货物的分类、包装、标志及其在装卸、运输、仓储过程中注意事项;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始终以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为质量目标;最后还应与理货员、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员考证内容紧密结合。
二、课程设计思路
1.理论课程设计与建设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是相对枯燥的,在教学上,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常见货物种类的图片、结构等先展示给学生,初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和常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枯燥的内容演变成生活理念与常识知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2)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利用课件、多媒体、图片、照片、动画、实物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提供基础,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诱导式、讲练结合式、演绎式、主动探求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保证学生未来对岗位的适用能力和对问题解决的能力。
2.实践课程设计与建设
(1)利用港航特色与企业办学优势,充分开展现场教学。首先利用港口、场站、堆场等多样化、多渠道的实训基地,开展大规模的参观、见识实习,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学好课程的信心和决心。
(2)开展网上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高职高专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货物学是物流管理、港口业务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货物认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国际货物、集装箱码头操作与管理、散杂货码头业务管理、库场业务管理等)打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岗位提供必要的技能和适应能力。
(二)具体目标
通过学习,熟悉各种货物的种类、性质、包装、标志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装卸、运输、保管途中注意事项,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货物的分类、特性、包装、标志、积载因素、堆垛、货物丈量与衡量方法、温度湿度对货物的影响及其控制与调节、货物质变量变的原因及其对策;
2.熟悉主要件杂货如茶叶、肠衣、棉花、生丝、天然橡胶、生皮、玻璃、金属、食糖、化肥等的种类、性质及其装卸、保管、运输注意事项;
3.熟悉特殊货物如重大件、木材、动植物、冷藏货物等的种类、性质及其装卸、保管、运输注意事项;
4.熟悉危险货物的分类、特性、包装标志、积载隔离,危险货物装卸、运输、保管注意事项以及危险货物安全管理和应急措施;
5.熟悉散装货物如石油、粮谷、食盐、煤、矿石等的种类、性质及其装卸、保管、运输注意事项;
6.了解集装箱货物的分类,装箱方法及其集装箱货物汗湿与防止措施。四、课程内容模块序号项目名称
(学习情境)项目内容
(工作任务)教学要求
(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学时1认识货物货物的分类、特性、包装、标志、积载因素、堆垛的认识温湿度对货物的影响及其控制与调节,货物质变量变的原因及其对策了解货物的特性、包装、标志
掌握积载因素的应用
知道温湿度对货物的影响
熟悉货物质变量变原因及对策通过货物样品展示柜认识货物的分类、特性、包装、标志等知识,编制杂货船配积载计划142主要件杂
货的作业主要件杂货的装卸、运输、保管掌握茶叶、肠衣、棉花、生丝、天然橡胶、玻璃、金属、食糖、化肥等件杂货的种类、性质及其装卸、保管、运输注意事项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对主要件杂货有充分的感性认识63特殊货物
的作业特殊货物的装卸、运输、保管掌握重大件、木材、动植物、冷藏货物等特殊货物的种类、性质及其装卸、保管、运输注意事项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对特殊货物有感性上的认识44危险货物
的作业危险货物的装卸、运输、保管掌握危险货物的分类、特性、包装标志、积载隔离,危险货物装卸、运输、保管注意事项以及危险货物安全管理和应急措施通过实物展示、案例分析85集装箱货
物的作业集装箱货物分类、装箱方法的认识掌握集装箱货物的分类、装箱方法
集装箱货物汗湿防止措施通过现场教学86散装货物
的作业散装货物的装卸、运输、保管掌握石油及其产品、粮谷、食盐、煤、矿石等散装货物的种类、性质及其装卸、保管、运输注意事项通过实物展示、现场教学8五、课程评价及标准
(一)评价建议
货物认知课程的评价体系由专家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五部分组成。其中专家评价由其他院校、单位在货代、口岸物流领域、港口等有着卓越见解的专家对该课程进行评价。督导评价由督导组的专家在听取《货物认知》课程后给予评价。同行评价由本校或其他院校的教师在听取《货物认知》课程后给予评价;学生评价则由听取过《货物认知》课程的学生对该课程进行评价,社会评价由毕业并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及其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予以评价。该评价体系包括行业对课程的认可程度以及该课程建设、改革的方向和建议,使货物学课程不断完善,符合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杨碧瑛:浅谈《货物认知》课程建设(二)考核内容与方法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控制,将考试方式设置为平常考核、期末考核为4:6的模式。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重视以及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将平常考核设定为课堂考核(包括课堂纪律和提问)、案例分析问题、现场考核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货物认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货物的分类、特性、包装、标志、丈量、衡重、积载因数、环境影响因素、装载和堆垛的要求、货物质变和量变因素等共性知识,在从事货物运输、装卸、保管等工作中,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获得在货物运输管理中所必需的综合业务素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顺保.货物学[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
[2]朱强.货物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学锋,周晶洁.货物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黄为进,马紫菱.港口危险品货物安全应急对策[J].中国港口, 2001(10).
[5]赵颖.货物学[M].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周晶洁,周在青.货物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7]孙守成, 陶红英.货物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毕业生的每年增多,2008年金融危机对人才需求量的减少,就业已经成了社会公认的一个大问题。如何通过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使毕业生所学的方向和专业适合岗位要求,这是毕业生顺利实现毕业即就业,而非毕业即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1、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的存在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须加以改革。
1.1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需要进一步明确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是不同的,它更加侧重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中等职校的专业设置必然以社会性、教育性需求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出发点除了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对社会的适应性,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的实用性,毕业后就能够被用人单位接受,能够迅速的对岗位胜任。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侧重点。
1.2专业设置的社会性和教育性不够
当今的社会分工已越来越细,越来越具体,已形成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密切依赖的整体格局。这种格局要求有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不断地充实到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具体岗位之中。技能型人才是社会所需的人才的一种,它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有机的劳动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现阶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依赖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依据社会的不同分工,进行专业设置,培养从事各类职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好多都是相似的,课程设置技能型不够,作为职业技能型的课程有待进一步改进。
1.3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一种服务意识,树立对学生负责的服务意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考虑,为他们的就业考虑。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学生来到自己学校上学,更要考虑学生从自己的学校毕业以后去哪里工作,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学校要树立为学生全程服务的意识,迎进送出顺利就业,课程设置上和建设上更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社会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设置相应课程。
2、课程改革与建设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2.1需要设置以职业指导课程
对于我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设立职业指导课是非常必要的。时至今日职业指导在绝大多数学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或有开设职业指导课而未纳人正常的教学计划,并且仅限于在毕业前的突击指导,多侧重于政策教育,简单的就业技巧教育,内容不全面。职业指导课的师资薄弱,指导课的水平和效果有待加强。因此,职业指导要走上正轨,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把职业指导纳人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职业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择业观教育,择业技巧教育,毕业生心理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教育,还包括诚信教育,创业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价值取向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职业指导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认识;二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三是职业生涯设计;四是就业政策法规;五是求职技巧。总的来说,职业指导课程要实用化、个性化、现代化。课程要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学生就业目标诉求来制定,使课程实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先进的“体验式、情景式、演练式”模式用在课堂中。还要利用先进的工具,使课堂现代化,以加强接受效果。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二是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三是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2.2课程改革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
在学校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充分调查社会的需求,在未来的几年内,对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做好有效预测,不盲目开设专业,不盲目增加或较少相关课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可以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个全面的把握。技术学校课程应该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而目前有的课程陈旧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且大多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因此,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课程综合化“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同时,培养初中级级技术人才也是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呼唤。
2.3课程改革应该考虑培养学生身心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都为其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其中包括高中阶段的专业教育)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职业心理的发展,已使他们具备了接受某种专业教育、从事一定社会职业的心理基础。处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概念的、判断的认知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发展,逻辑的、抽象的思维能力日益强化,其意志的坚定性以及情感的稳定性、社会性、职业性得以进一步加强,外在的技能性活动也进一步熟练,并且也易于形成固定的操作能力。所有这些都为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使其认知活动、技能训练活动得以顺利展开,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这正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所必须依赖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比较先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1课程改革应因地制宜
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很多有效的课程教育模式。但是没有一种模式可以说是绝对通用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同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教育改革时,充分考虑到该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制定符合实际的课程。
3.2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动态运行机制
课程设置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采用发展的眼光,将课程设置纳入到按需增减、按需调整的动态运行机制中去。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3国外在职教课程改革方面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从国外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趋势来看,现代职教课程呈现出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的转变;从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向“消费者需求导向”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劳动力本位”转变等特点。我们必须要把握这些特点,开展适合时代和国情的职教课程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能力、有实力、有潜力的求职者。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谭昌藩,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04期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教学投入,从选择合适的教材、结合执业资格考试设计教学内容、有效处理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着手课程建设,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由原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这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基本定位于以教学型为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地方社会培养应用型、适用性人才。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格局下,新建本科院校迎接着机遇。同时,由于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这批新建本科院校也面临着高等教育市场日渐激烈的竞争压力。结合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而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课程教学,因此,加快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则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结合办学定位,进行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性质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开设在第六学期,需要以“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房屋建筑学”、“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法规”等相关专业课程为基础。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1内容广该课程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组织、施工组织设计、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内容,涉及工程技术、管理及经济等相关学科知识,要求学生具备施工组织、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能力,并且熟悉建筑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因此,该课程综合性很强。
1.2实践性强该课程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尤其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让学生理解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掌握专业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难度大由于在校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对于具体工程管理实践过程,不具备较强的感性认识。而该课程实践性强,因此,学生在理解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时,难以深刻认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新建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校办学基础比较薄弱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起步较晚,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来源单一;与职业院校相比缺少行业背景,实践教学实力不占优势。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助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整合相关管理、技术类课程内容,掌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等相关实践技能,因此,更需要学校提供所需的实习基地,以帮助学生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对现代化工程项目技术与管理知识的感性认知。而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少行业背景,实习基地缺少或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地提供平台,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工程实践,从而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
2.2师资不能有效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性强,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要求高,而新建本科院校招聘教师普遍要求应聘人员具有高学历的入围资格,因此师资队伍中大多为高校直接毕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普遍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在社会中不具备竞争力。
3新建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应在教学中结合市场需求及办学定位,把握适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突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3.1选择合适的教材由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点较广,因此出版市场中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差异性,有的教材侧重于从甲方角度阐述组织理论及三大目标控制,有的教材是基于承包方角度,阐述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的教材在甲、乙方视角上阐述比较中立。还有一种教材侧重于谈施工项目的管理,与施工项目现场联系紧密,鉴于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毕业生大多去向中小施工企业,尤其是民营施工企业居多,并且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若面面俱到地传授知识往往会事半功倍,因此,这一类教材比较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
3.2基于执业资格考试,设计教学内容我国已实施多年的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建筑领域执业资格考试均涉及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如表1、表2分别为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及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丛培经主编的“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内容。因此,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内容时应紧密结合这些执业资格考试教材、历年真题及大量联系实际的例题和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学生了解今后就业的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今后能游刃有余地参加执业资格考试。
3.3有效处理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内容侧重于施工项目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教材会与“施工技术与组织”关于流水施工、施工组织设计会有些交叉,在实际授课中,应与相关授课教师进行有效沟通,避免有些知识重复学习,有些知识却被忽略。对于交叉内容,可以进行前后详略或侧重点不同的处理。关于流水施工、网络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可以在“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中进行初步介绍,在后续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可以结合广联达网络计划软件、广联达梦龙三维施工平面图设计软件重点加强实践练习,也为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践教学充分准备,从而弥补实践环节不足的遗憾,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夯实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4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践教学方式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校外实习基地匮乏或流于形式的现实,可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方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是一种突出直接参与及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以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为载体,构建出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仿真市场竞争环境,将施工项目“搬到”学校课堂中,将复杂、抽象的施工项目管理理论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并赋予参与同学以不同的管理者角色,通过模拟的人力、材料、机械、资金、业务流程和现场,自行决策各个操作环节,从而完成一个模拟的工程项目,形成不同的项目结果,从而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够体验真实的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提高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性强,因此更需要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师资作为保证。结合目前引进人才条件的限制,新建本科院校对内可以安排入职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培训、兼职,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授课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对外可以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双管齐下,从而可以保证良好的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4结语
高等学校之间办学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建本科院校应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推进课程建设,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建办学特色,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对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需要,形成办学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确认及其提升[J].辽宁教育研究,2005(1).
[2]邓曦.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以及实践拓展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05,4(上).
[3]郭汉丁.面向工程的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探究[C].2013年中国工程管理论坛.
[4]张瑞敏,李小娟.应用型本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