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手机消费

手机消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机消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手机消费

手机消费范文第1篇

2007年手机市场5大怪相

2007年手机市场变化多端。在这一年里,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手机网络不断升级,新的国际巨头加入这个行业,黑手机不再黑了……在这变化万千的手机世界里,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2007年手机业内有多少重大事情发生?

第一:苹果iPhone横空出世,却难进中国市场。

2007年的第一件大事,莫过于苹果iPhone手机的横空出世了。2007年1月10日,在拉斯维加斯的CES2007展会上,苹果iPhone正式。与此同时,诺基亚、摩托罗拉、Palm等智能手机公司的股票应声而降,苹果公司股票涨到有史以来最高点。据国外媒体报道,仅上市6天,iPhone的独家经销商AT&T已经激活了超过100万部iPhone。

然而,当苹果进军中国市场时,却遭到了阻力。其间有媒体报道,这是因为由于iPhone与中国移动以运营商为中心提出了非常强势的利润分配计划,且商业模式分歧太大。而中国移动数据部部长高念书透露,拒绝iPhone的原因是苹果欲控制产业链。

第二:中国统一充电器标准。

自2007年6月14日起,所有在国内正式发售的手机必须统一采用YD/T1591-2006手机充电器标准。

标准推出后,褒贬不一。当然,这里面有厂家的不满,也有消费者的质疑。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回应说,把充电器的标准统一起来,一是降低了消费者使用手机的消费成本;二是厂商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三是充电器统一后不存在买一个手机换一个充电器,降低了处理充电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第三:国内发生首起因手机爆炸致死案,引发电池信任危机。

2007年6月19日,甘肃省金塔县一名电焊工正在作业时,上衣口袋的摩托罗拉手机突然爆炸,导致该工人肋骨断裂并刺破心脏而死亡。这一案件使摩托罗拉品牌陷入危机。事后,虽摩托罗拉称该电池非原厂家生产,但让消费者不得不担忧手机电池的质量问题。

中国手机用户已近5亿,是全世界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在这巨大的商机中,却存在如此大的隐患,不得不让人担忧。这里面除了黑手机电池泛滥导致了手机电池产业的混乱,正规品牌手机生产商对手机电池质量的忽视,也无疑更加剧了消费者对手机电池的不信任。

第四:取消手机牌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007年10月中旬,国务院宣布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由国家发改委执行的“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核准”,这意味着正式运作近3年的手机生产核准制将成为历史。

手机牌照核准制是历史的产物。当年发放手机牌照是为了保护手机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利益,避免重复投资而出台的技术准入门槛。随着家电厂商利润率的降低,手机利润率凸显较高水平,不少家电厂商加入手机制造行列。然而,随着国人对手机的消费热情递增,很多“黑手机”厂商通过套牌、租借牌照等方式使自己的产品上市,谋取利益。而已经获得核准的手机厂商通过租用牌照即可获利。这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又使牌照核准制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取消手机牌照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不会造成权益受损,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促进国产手机品牌的发展。

第五:电视直销,别让国产手机走入死胡同。

不知何时起,电视直销开始有了手机产品。2007年,手机产品更是占据电视购物中的半壁江山。其中大部分是国产手机。这种营销模式的确让很多国产手机尝到甜头。即使一直作店面连锁的“迪信通”也开始开辟自己的电视购物节目。

然而,就在这一年里,国产手机的电视直销方式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光动能”、“待机王”、“语音王”等称号一时间在电视购物中让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低廉的价格,不得不让消费者心动。但当拿到真机之后,又大失所望。对此消费者表示,直销广告不要再夸大其辞、虚假宣传,让电视直销这棵救命稻草夭折在国产手机自己手里。

2008年手机市场新趋势

继2007年中国质量万里行市场调查中心进行手机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之后,2008年又开展了手机消费趋势及产品质量调查。这次调查,通过迪信通店面发放5000份问卷,实收5000份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手机的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化,且更加注重品牌与质量。

品牌与质量成为手机消费首选。

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注重的因素是手机品牌和质量(见图一),而非时尚的外观。意料不到的是,售后服务却是最不受重视的因素。据销售人员介绍,目前知名品牌手机大都质量比较可靠,维修网点多,返修率也不高,消费者不用为售后服务担心。非知名品牌手机维修网点少,但现在行业内秉承谁销售谁维修的原则,消费者不用太担心售后服务问题。如果实在难以维修或对其售后服务意见较大,有很多消费者采取另购新机的办法,因为这类手机大多价格比较低。

另外,消费者对手机品牌的喜爱度与质量和服务是分不开的。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出,诺基亚仍是消费者的最爱,喜欢这个品牌的占总调查人数的80%之多。在不喜欢的品牌中(见图三),夏新排在第一位。这似乎有点意外。曾几何时,夏新的A6/A8款手机是消费者的最爱,而今为何沦落如此?从喜爱原因看,当然消费者因质量好才有所爱。

其次是外形和知名度,而售后服务因素并没有排在前列。但从不喜欢的品牌来看,质量差和售后服务不好却排在前列。除质量因素外,我们发现,消费者不会因为售后服务好而喜欢它,却会因售后服务不好而拒绝它。因此,售后服务是厂家不得不重视的因素。对此,我们专门对质量和售后服务进行了调查。

从图四中可以反映出来,手机质量问题最突出的是待机时间短,手机软件、硬件问题不是很多。手机待机时间主要与电池有关。从2007年的手机爆炸伤人案件到待机问题,我们不得不对手机电池质量担忧,期望厂商和监管部门重视。

手机功能更新换代快,消费者换机频率高,且呈娱乐化趋势。

在本次调查中,手机消费趋势也是调查的一个重点。从信息产业部了解到,2007年新入网手机机型超过2000部。这表明,平均每天会有5.5部手机上市,这还不包括没有牌照的黑手机。这样的新机上市频率已达到手机行业的最高峰。那么这种现象符合市场需求吗?调查显示,消费者现在换机是比较多的(换机原因见图五),大部分消费者现在使用的是第三和第四部手机。

手机的更新换代是第一换机因素。因此,新机上市频率增快也是应市场需求而生。据手机销售人员透露,现在单机型手机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销售比较好的机型也大都在半年左右,而维持一年的高热度机型基本很少。

此外,调查数据中还显示,现在消费者在选机时,对功能的要求也比较高,且多呈现娱乐化趋势。

从图六中我们发现,MP3/4和拍照/摄像功能是消费者最关注的,而经常使用的收发短信功能则排到第三,游戏紧随其后。2007年,500万像素手机市场争夺战就说明了这一点。

手机消费范文第2篇

这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购买手机的心态、中职生拥有手机的总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职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

调查中发现,80%的同学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就算暂时还没购买手机的同学,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机。其理由是:首先,便于联系,这既包括自己联系亲人,也包括同学朋友联系自己。

1.手机的品牌

调查发现中职生所购买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倍受中职生青睐,三者共占调查总数的55%。而国产手机问津者很少,如国产王牌TCL、波导,所购者也不多,两者共占12%,可见中职生在手机品牌上基本倾向于洋品牌。

2.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约为71.19%,8.26%的中职生是自己打工挣的钱,11.23%是勒紧裤腰带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9.32%是别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别人借钱或银行贷款购买手机的现象。

3、购机目的

学生是追求个性的群体,在手机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学生中意拍照手机,34.0%的学生使用下载的流行音乐作为铃声。随着彩屏和摄像手机的普及率上升,学生也开始更多的使用下载图片或者自己拍摄的图片,甚至自己制作的图片作为待机图片。

4、手机的使用情况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

手机消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际互动;消费;符号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76-02

“白领”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当时美国新出现的一批穿白衬衣坐在办公室上班的群体,在本文中白领概念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就是从事脑力劳动与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所谓“8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

综合说来,“80后”白领是一个走在社会前沿的群体,不仅能快速感应社会变化并自我调整,而且对社会及个人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各种事务也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尝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包括手机媒体,所以“80后”白领具有研究的价值。

手机本来是奢侈品,技术进步使生产成本下降,种类繁多,成为一种普通的耐用消费品,随着手机媒体化的深化,人们对手机本身的关注度正在下降,对手机媒体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关注度在提升,在本文中关注的是“80后”白领关于手机媒体的消费观念及背后的符号意义。

一、“80后”白领的手机消费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个人所有物,已经具有了社会性特征,这种社会性特征既包括手机媒体的社会化的作用,也包括手机媒体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在20世纪末,手机作为一种奢侈品使用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其符号意义是财富,但是当下,手机已经非常普及,所以这里考察的是手机现在是否还承担着财富的符号意义。

根据调查结果,仅有16%的调查对象认为手机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而48.4%的调查对象则认为手机并不能作为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标志,而且社会阶层定位、使用手机的价格与月均收入对是否同意“手机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之一”这一陈述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也就是说现在手机购买行为本身只是一种普通的消费行为,其炫耀性消费的意义已经不大,手机本身并不能作为“80后”白领的财富符号。虽然手机并不是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标志,但是与手机相关的经济行为是值得考量的,这也是我们了解“80后”白领关于手机媒体消费的一个途径。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调查对象购买手机的价格、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收入是有相关性的。

表1手机价格与月均收入的相关分析

在表1中,手机价格与月均收入是呈正比的,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236,即月收入越高,手机价格价格也越高。这主要反映的是手机价格与“80后”白领群体经济承担力的关系,收入高,经济承担力越高,可以购买的手机的价格也越高。表2手机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均收入的相关分析

在表2中,手机月平均费用支出与月均收入是有中度相关性的,二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26,月均收入越高,手机的月平均费用越高,而且特别集中在51元~100元段,这证明手机消费虽然是日常消费中的一个固定环节,但是在整体消费中的比例并不是特别大。

二、手机媒体的符号意义

语言、文字、动作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符号,对于符号具体的定义要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中,手机为媒介的人际互动中的符号传播及意义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在理解符号意义之前对情境的理解是必要的。手机人际互动的规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无明文规定,所以实质上是自我互动的过程。手机的文字符号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呈现出来,如同网络聊天中的表情符号系统,在手机文本中也有这种符号系统,如:-)表示开心,T_T表示流眼泪等,脱离了人际互动,这种符号便不存在意义。

1.时尚符号。不论哪个领域都存在着时尚,手机领域也是如此。手机外形从最初的“大哥大”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饰品工业的一部分,如人们常使用的手机外壳、手机吊坠等,都使手机具有了时尚领域的特色,而这种时尚特色也是个人价值观、文化审美意识的体现,还有许多手机制造商会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地区生产不同型号、颜色、材质、价格的手机成品,这意味着,购买与使用手机同时成为一种时尚行为,也成为界定各人的标志,是个性、自我意识、风格与品位的区分手段。此外,手机时尚符号还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群体,因为手机消费过程中不同群体有着不同消费模式与消费习惯,如“80后”白领的消费行为具有其群体的独特性。

但是对于“80后”白领群体而言,手机的时尚符号意义并不明显:一方面,手机的工具性极强,加之“80后”白领消费观中的实用性倾向,所以手机只是一种沟通互动的必需品而不是展示个性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手机属于批量生产、普遍使用的产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容易遇到相同型号、相同颜色的手机,已经不能称之为个性化的个人用品。

2.身份象征与群体标志。手机作为一种品牌符号,随着国内外的手机品牌越来越多,其质量符号已经不足以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要抽空原有的手机符号意义,注入新的符号意义,如身份象征符号等,目前手机有一个发展趋势,即将手机打造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所以手机价格高低不一,但是手机在“80后”白领群体中的身份、财富符号并不突出,因为对于“80后”白领群体来说手机只是个实用的产品,并非奢侈品。但是手机媒体的群体标志意义逐步显现,即手机不同的业务品牌代表了不同的身份群体,如学生、白领工笔者、老年人等,如“校园动感地带”、“老年卡”、“公务员移动卡”等。

3.社会资源符号。在人际互动中最重要的客体是自我、规范与价值,在手机人际互动中表现为社会网络价值。当手机的原始沟通意义被完全挖掘后,人们开始赋予手机更多的深层意义,我们可以将社会网络背后的社会资源作为手机的一个独立象征意义进行考量。在“80后”白领群体的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会依赖于不断地复制其已有网络结构与特征而获取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当“80后”白领体会到通过手机建立人际关系从而获取社会资本的优势后,出于维持已有社会资本的目的,在扩展已有的社会网络时,会趋向于使用同一种渠道复制已存在的关系模式,从经济学说,这是一种有偿行为,其不同点在于这里的报酬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质,在手机人际互动中,社会资源的汲取成为了社会互动的内容、方式与目标。

4.文化符号。手机是一个独立的文化载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文化,传播学者詹姆斯・凯利就指出,“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间内的传送,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

因此,手机既可以作为一种时尚符号与身份符号、群体标志区分个人与群体,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符号作为手机人际互动的交换内容,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独立成为一种文化特质。换句话说,手机人际互动的过程实际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既是信息与社会资源交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更是一种符号与群体交换的过程。

三、结语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人际互动的过程就是符号互动的过程,在符号消费的框架下,“80后”白领通过手机消费着时尚、财富、文化与社会资源,同时也获得了对等的人际关怀、情感支持与社会资本等。符号互动论强调符号意义应该在具体互动过程中定义,因此在不同群体交往过程中涉及到诸多的重点内容是不同的,而在“80后”白领群体的手机消费过程中,其社会资源符号意义最具有工具性,其情感、信息、文化的符号意义则更多体现的是价值性。当手机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互动渠道,人际交往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交谈,更多的是这种人际交往背后的符号交换,这也是对手机媒体的一种全新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王佳煌.手机社会学[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出版社,2005.

[3]陈力丹.试论人际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

[4]徐伟峰.手机的符号与符号消费[D].无锡:江南大学,2004.

手机消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短信 消费心理

手机短信服务是一种基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移动网络上储存和传递简短信息的传播手段。自1992年,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SMS凭借其快捷性、私密性、互动性、时尚性、趣味性、非即时性、非现场性等特点迅速进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新兴的沟通、娱乐和生活方式。①当前,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了人际交流的重要纽带和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而手机短信不知不觉中也在大学校园里风靡一时。大学生是一个最具代表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群体,也是使用手机频率最高的群体,在人际交往中对手机短信的倚重程度已经丝毫不逊于书信、电话、网络等媒介。②然而,随着大学生对手机短信消费的过分依赖,导致了大学生在手机短信的消费方面的一些心理问题。在对手机短信消费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的大背景下,心理学专家开始对手机消费对大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影响进行研究。心理学专家认为,对手机短信消费的依赖程度与个性特征及情绪稳定性都存在密切的关系,朋友友谊关系的孤独程度与大学生的手机短信消费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手机短信消费的自我认知上与更大群体的孤独程度有关,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过度依赖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有关。

以往大量的研究或是针对心理状况本身或者单从大学生手机消费角度来进行的分析其心理状况,如大学生过分注重手机品牌,存在攀比虚荣心理等等,少有从大学生角度以问卷调查法来研究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心理的。本研究以湖南理工学院大学生为例,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探讨湖南省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的现状,分析湖南省大学生在手机短信消费问题上存在的心理状况问题。

本研究的对象是以湖南理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作为被试,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包含纸质档和电子档),回收问卷283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6%。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调查问卷,该问卷的题型为选择题共17个问题,都是封闭式问题。主要测查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的基本现状以及其在心理方面的状况问题。其中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多选题采用排序计分的方式,排序越靠前得分越高,排在最前面的选项积分与该选项数量数字相等的分数。

采用小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由本研究者担任主试。

本研究采用Excel软件录入并处理数据,先对数据进行筛选归纳,剔除掉不合要求的问卷(例如:问卷未完成等),得到有效问卷245份,再运用交叉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现状

在手机短信的消费市场上,大学生无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手机短信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时日,在与亲朋好友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时候,大学生们都会首先想到手机短信,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在消费方面主要依靠父母,相对于电话交流方面,手机短信消费呈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和特性,廉价性、即时性、快捷性。

1、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的频度、数量

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手机短信是否是手机使用的主要方式时,有43.08%的同学认为只是其中之一。34.57%的同学认为是,只有22.35%的同学认为不是。以上数据足可以证明手机短信确实是同学们使用手机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短信的有40人,占71.4%;较多使用的14人,占25%;几乎不使用的2人,占3.5%。

调查表明,大学生每月短信的发送多为200-400条,占到39.68%;其次为400-600条,占31.94。另外,每月发送100-200条的大学生占到10.15%,7.35%的大学生每月会发送600-800条的短信,100条以内的占到6.54%。从每月发送的短信数量来看,多在200到400条之间。3.23%的大学生会发送800-1000条左右的短信;而发送短信量在1000条以上的大学生也是存在的,达到1.11%,但是这部分大学生是较少的。从以上数据得知,大学生们使用短信功能还是比较多的。

2、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

至于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多选),费用低(41.67%)和方便(48.44%)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有同学认为有独特的乐趣 (21.88%)和适于在特殊场合使用(17.7%)。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原因排序依次是:方便,费用低,有独特的乐趣和适于特殊场合使用。

大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梦想,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然而他们却没有经济能力,而手机短信又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便宜廉价,方便快捷等等,因此博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和喜爱。其次,手机短信具有隐蔽性和私密性的特点,在任何场所几乎都能使用。再者,使用手机短信便可以避免直接言语交流的尴尬,并且可以充分发挥使用者的智慧和想象,运用各种文采修辞,使感情和想法的表达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③特别是对于含蓄腼腆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最后,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手机短信是一种联络朋友亲人,沟通感情的一种最好的途径。

3、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内容

在短信的内容方面,同学们发送的短信中最多的是情感交流(48.9%)和聊天(54.17%)以及信息联系(59.90%),谈恋爱的占到14.65%(可多选)。对于手机散布不良信息方面,有(13.72%)的同学表示曾经这样做过,多数同学(61.8%)选择了“我不会这么做,但不想管别人”,坚决反对的只有24.49%。在手机短信的使用方面,有66.14%的同学表示偶尔在上课时发短信,15.22%的同学则经常这样做。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对象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经常发送手机短信的对象很不相同。35.33%的大学生经常发送手机短信的对象是他们的好朋友;而手机短信发送对象经常集中在老同学的占24.23%;其次是发送给身边的大学同学,占11.34%;发给恋人的占14.65%;10.46%的大学生会集中在父母和亲人的交流上;3.99%的大学生会给普通朋友发送短信。因此,根据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的对象依次是:好朋友,老同学,恋人,大学同学,父母亲人和普通朋友。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场所

当问到经常在什么场所发送手机短信时,在寝室的占19.38%,在课堂上发送的占到35.63%;按照数据所占比例,依次是:在路上发送短信的占到15.32%,在厕所发送的占到12.56%,在车上发送的占9.78%,其他的占到7.33%。可见在寝室和课堂上发送手机短信的人数很多。

四、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心理及状况分析

1、大学生对丢落手机的反应

当被问到要是手机丢落在宿舍时,大学生们的反应各不相同。37.42%的大学生说会做完事情后再回去取手机;而21.94%的大学生则会叫室友或者其他同学带过来;而表示自己会立即回去拿的大学生占到了17.74%,剩下的22.9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觉得这样不会影响到他们。

2、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心理

有多数同学认为经常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内心孤独寂寞(58.33%),有某种情绪,如:高兴、难过或者遇到苦难的,占到16.32%,感觉平时无聊才发的占25.35%。可见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一般是因为遇到了某种心理上的问题或者遭遇挫折和困难,想找人倾诉或者发泄。

3、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短信消费带来的困扰

从调查显示,过度频繁的使用手机短信,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问题,如有自闭的感觉(13.33%),不想和人当面沟通和倾诉(18.66%),一有困难就问别人,抗击打能力下降占到12.57%,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主见的占到9.56%。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仅对手机短信消费过度依赖,而且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频繁使用,折射出大学生的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问题,导致了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问题。

结语

本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手机丢落在寝室的反应是,75%以上的大学生是尽快采取行动取回手机,说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比较严重。

调查发现,大学生高频度地使用手机,折射出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如:内心孤独寂寞,无限空虚。而且过分地毫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短信消费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问题,如:有自闭的感觉;不想和人当面沟通和倾诉;一有困难就问别人,抗击打能力下降;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主见,越来越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等等。有的研究者指出,编发短信是简单文字的罗列,全凭条件反射按键,与玩电脑游戏非常相似,主要依靠短信和外界联系很容易变成“游戏脑”。④

另外,大学生在课堂上和学习时,经常发送手机短信的占到15.22%。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和正常生活,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前途,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并且浪费了大学生的大好青春和精力,给大学生的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手机短信消费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的途径中非常普遍,大学生对手机短信消费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由于这种过分依赖对大学生的行为方面也产生不好的影响,如:大学生越来越缺乏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语言交流能力,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能力下降;大学生过于频繁且在错误的时间和地使用手机短信消费,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大学生过度的手机短信消费带来了心理困扰和问题,如内心更加空虚、寂寞、自闭等等;而且对他们的性格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有自闭的感觉;不想和人当面沟通和倾诉;一有困难就问别人,抗击打能力下降;感觉自己越来越没有主见,越来越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等等。

参考文献

①刘伟,《手机短信的六种媒体优势》[J].《新闻爱好者》,2004(5):15-16

②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流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3):17-19

③陈丽晶,《关于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4):32-35

④杨波、王修茹,《透视大学生手机消费》[J].《商场现代化》,2006(1):213-214

手机消费范文第5篇

问题之一、核心技术

目前,国产手机手机核心技术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厂家很少,多数厂商采取了与外国品牌合作的方式,核心技术普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虽然现在看上去国产品牌和外国品牌的合作能够迅速提高国产手机技术含量,但终究是受别人所制约,形势与VCD行业如出一辙。

问题之二、消费者存在惯性思维

从现状来看,国产手机在款式、功能上已基本能跟国外品牌接近,一些国产手机型号功能甚至比国外品牌还齐全,还加进了众多“中国特色”的功能,让消费者惊喜不已。但在价格方面,国产手机厂商的竞争力明显不强,以至于消费者心目中依然存在着一种观念:国产手机的价格跟国外手机差不多,为什么买国产手机呢?有些销售商也在不同程度上助长着消费者的惯性思维,有不少手机零售商店的柜台里,把国产手机摆放在柜台的末端或不显眼的地方,有的商店把国产手机当作销售外国手机的负面比,以此来推销洋手机;严重影响国产手机的市场拓展。

问题之三、洋品牌步步进逼

除了核心原料和消费者习惯思维两大问题外,国产手机进入市场较晚,与国外洋手机相比,时间上相差了10年之久,论品牌知名度他们早已深入人心,国外厂商在价格、功能和款式上的猛烈攻势也成了国产手机在发展中众所周知的困难因素。

理清了思路,那么,我们国产手机厂商应如何进入发展的春天,在这场国际级的激烈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呢?

对策之一、加大宣传、积极公关

国产手机的促销方式比较单一。有的甚至连广告都不做。应该看到,进口手机现在的知名度与其广泛而卓越的促销宣传分不开。国外手机厂商除了媒体宣传外,会定期向手机零售店派送宣传图册、海报、横幅,并会经常举办一系列促销活动。相比之下,国产手机的宣传投入则少得可怜,国内厂商大多只在新机上市初期发送少量宣传单和海报,时间一长,就很难再找到宣传品了。

国产手机的形象要靠众企业来共同树立,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使宣传的氛围浓浓的,才能营造出群体崛起的强势,才能在短时间内树立起国产手机的品牌形象。至于运作的方法,可以分散,还可以联合;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搞赠送纪念品、抽奖、举办大型热卖活动等方式进行促销,从而,树立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产品的形象。

对策之二、掌握手机的核心技术

手机技术不同于彩电和电脑技术。国产手机首先应考虑的是必须有一支实力较强、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有了这支队伍,企业才能腰板硬,在市场上敢和人家拼。可就目前市场上手机核心技术相对成熟,各家手机通过核心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通话质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国产手机企业想脱颍而出,再需考虑的一点是用户的购买点。随着手机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的购买点则逐渐转移到手机的边缘技术上,如手机的款式、外观、颜色、重量、特殊的小功能等手机外部的特色上。如市场上出现的WAP手机,这款手机能否在市场上站住脚我们暂且不谈,但就它与顾客见面后曾一时间很受欢迎的劲,确实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对策之三、在服务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