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民道德论文

公民道德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民道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民道德论文

公民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首先,农民工在社会中的群体特殊性。农民工虽处于城市的活动范围中,但是农民工是来自农村,对于乡土的依恋较强;而由于乡村环境及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农民工整体的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生活中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社会的活动范围有限,社会关系主要以强(亲戚)关系为主。其次,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不稳固,城乡生活习惯的差异,自身的生活无法保障。再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与生存技能低、职业的思想观念落后、对自身的道德素养要求低。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只能从事一些脏重的体力活,工资水平较低,使得他们较易忽视自己的职业道德的提高。最后,农民工的融城意愿强烈。大多农民工对于在城市中安家立户具有强烈的愿望,但自身与城市生活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也使得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传入我国,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造成部分农民工产生金钱至上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感缺失等不良现象,加上趋利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职业道德的淡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个人收入的差距也易使农民工的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出现散漫,消极怠工等。

(三)农民工职业道德嬗变的政府原因

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政府决策与政策的实施对于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财政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存在的不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与对立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的存在的不足;基层文化建设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不完善;政府对于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制度的原因,都对农民工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增强产生不利的影响。农民工的职业道德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嬗变的社会和企业原因表现在,社会方面,农民工在社会中的收入少、地位低;社会群体的不公正待遇及对农民工职业生活的关注度低;农民工自身工作的流动性强、工作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等有关单位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以及职业道德培训系统等。

二、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农民工职业道德的主观因素表现为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首先,农民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树立科学先进的职业道德观念。其次,农民工努力学习自身职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自我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就业能力。农民工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再次,农民工提高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现在社会鱼龙混杂,农民工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观念的危害,职业道德的立场坚定。最后,农民工培养自身的职业幸福感。农民工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身职业,既看到自身职业的辛劳,又要看到其价值,并能够从自我职业中发现快乐与幸福。

(二)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对于加强农民工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大的意义,国家可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来坚定农民工的职业责任感和理想,丰富其职业道德的内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制度,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社会公平;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取消各行业歧视和限制农民工生活、工作的不合理制度,提高农民工的职业道德要求;政府创办专门学校和机构,加强对农民工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等等。

(三)企业对于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的措施

公民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公德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政治哲学或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是已有的研究却陷入一个与西方相比中国人公德心阙如的论断中难以走出来。仔细分析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公德概念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概念,遵守公共秩序是一个公德问题,为国家、为大众服务是一个公德问题,实现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一个公德问题。如此丰富的内容却用一个公德概念来概括,在表述的时候往往不够清晰。

李泽厚认为“所谓‘现代社会性道德’,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往中,个人在行为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自觉原则和标准。由于涉及面极为广阔,从政治体制和日常生活,直到个人的内心情感、信仰,它是多学科所共同研究的课题。它所处理的社会生活中的人的行为和道德特性,与现代法律、政治、经济直接攸关。”[1]从李泽厚的这一公德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公德概念包含内容之广。尤西林在《中国人的公德与私德》一文中对公德的定义是为公共领域中的道德[2]。这一对公德的概念虽然看起来明了但表达内容甚少。

1902年梁启超《论公德》一文,该文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平心而论,说中国人缺公德,我们并不服气,但事实却往往证明这一点。本文认为在寻求中国人公德问题之因之前,有必要对公德这一概念进行细分,一是澄清已有的研究,二是明确我们的公德问题究竟应定位在哪里,如何进行改进。

对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一直未解决、现今也未有明显提高的社会公德问题,人们首先想知道的是中国人公德水平不高的原因。但是人们越是迫切想知道就越是容易陷入对这一问题思考的误区。公德问题是中国在现代化背景下出现的一个问题,因此,人们自然地以西方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公德问题。丁为祥在《20世纪公德问题探讨中的几个误区》中提到在中西横向比较的背景下,以新旧、公私的方式划分中西方道德,是20世纪国人关于公德探讨的最大的一个误区。首创这个误区的是梁启超,他认为中国人重私德轻公德[3]。当然梁启超并没有对中国人的公德私德进行价值评判,但以后的研究者却从梁启超开始研究,并沿着他的思路寻找中国人公德阙如的原因,在自觉不自觉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自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丁为祥最后将公德的养成建立于公民社会的基础上。公德的范围很大,丁为祥所指的公德究竟是指哪一方面?抑或包含公德所有涉及的内容?

笔者认为丁为祥在提出了当今公德研究的三个误区之后,他自己也进入了一个误区,即将公民道德和公德混同。本文认为公民道德和公德是两个概念,公民道德的养成依赖于公民社会的建立,但是公德却是任何社会都必须有的。对公德概念进行划分,既有助于我们定位中国人的公德问题所在,也有助于当今公民道德建设。如果没有公德,那么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有秩序的运行。所以首先公德与公民道德的概念要进行区分。公德也称之为社会公德,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每一个社会都有与自己时代文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4]。而现在所谈的公德是以西方为标准的公德。其实中国传统社会有它自己的公德,它体现在“礼”上。姚中秋认为“人始终生活于与他人的关系中,为维系、扩展这些关系,人自发地遵循着特定的规则。这就是礼,礼是人之为人的自然所规定者,故亘古有效”“礼覆盖所有人,一切共同体中的所有人都在礼的治理之下。”[5]礼不仅覆盖所有人,还覆盖所有人的生活,“哪怕是最细微的事务,都由礼来规范、调整。”礼尚往来,代表着公共领域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也。”(《礼记?典礼上》)王玲在其论文《公共交往与公共精神――论〈仪礼〉中“宾”的角色》一文中谈到了古代的公共生活。她认为在古礼中,“宾”这一身份说明了在先秦是有公共交往的,通过“宾”这一角色,周礼编织了家与国之间的一种公共交往。而后代礼的发展,统一的等级秩序逐渐吞没了古礼中“宾”的角色。同时有“宾”这一角色的公共社会萎缩,祭礼才成为家庭内部的事情[6]。

一、公德概念的原初含义

公德概念的含义涉及面比较广,公德、公民道德、公共道德这几个概念的含义都有所区别。若要对中国人的公德现状有所研究,而不是停滞在梁启超所说的“公德阙如”的论断中,就需要对这几个词的含义进行仔细辨析。

公民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公民素质;调查分析

2011年10-12月我校分别在资源系、经贸系,进行了高职学生公民素质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高职学生,共有232人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96.5%。其中男生144人,女生80人。

一、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爱国守信方面的认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内容上说,这20字基本道德规范就是公民素质的高度概括与体现,与当代高职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其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调查问卷单选题中我们首先提出:你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20字基本规范:A了解B记不完整C不了解三个选项,回答了解的有80人占38%,记不完整的49人占22%,不了解91人占40%;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你会:A自觉肃立B完全无视C看情况而定。回答自觉肃立有210人占94%,完全无视的没有,看情况而定有14人占6%;你觉得21世纪的中国是否会更加强大起来?A肯定会B很难说C不关心。回答肯定会的有196人占87%,很难说28人占13%,不关心的人没有;如今,国外很多地方开办了“孔子学院”,你对此有什么看法?A赞成B不赞成C无所谓,回答赞成有196人占88%,不赞成14人占6%,无所谓14人占6%;您觉得学校有必要通过某些途径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吗?A对党员、团员等人群来说是有必要的B看情况C对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很有必要D没有必要。回答对党员、团员等人群来说是有必要的有28人占13%。看情况的有98人占43%。对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很有必要的有98人占43%。回答没有必要的人没有。

通过前5项调查,结果表明,我校高职学生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了解,记不完整的占到62%,亟待宣传普及。在爱国守信方面,大多数学生心中则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但也有部分学生爱国意识不强,过于关心自己,对国家大事无所谓的态度令人担忧。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方面的认识

文明礼貌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素质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和道德进步的标志。诚信是价位在公共交往中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团结友善能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水平。

本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是我们调查的重点,我们出了如下问题:你在公交车或地铁上是否会让座给老弱病残。选项:A经常B偶尔C看情况D不会。回答经常的126人占56%,偶尔56人占25%,看情况35人占16%,不会7人占3%;你认为“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观念如今应该:A继承并发扬光大B批判地吸收使符合现代实情C封建糟粕,应予摒弃D不知道。回答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有154人占69%,批判地吸收使符合现代实情的有70人占31%;你觉得大学生考试前是否有必要签订诚信承诺:A很有必要,可增强诚信意识,B没必要,浪费时间,C随便。回答很有必要的有175人占78%。没必要的有21人占9%。随便28人占13%;你认为自己在哪些问题上做到诚信最困难:A谎言可以保护自己的利益时B指出他人缺点时C涉及到自己和他人的隐私问题。回答谎言可以保护自己的利益时有56人占25%,指出他人缺点时,有28人占13%。涉及到自己和他人的隐私问题有77人占34%。其他有63人占28%;你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态度:A为了高分或避免补考B可以理解C没什么大不了的D我也干过E反感,痛恨,宁愿补考也不作弊。回答为了高分或避免补考有35人占16%。可以理解有140人占62%。我也干过有7人占3%。反感,痛恨,宁愿补考也不作弊有42人占19%;你有没有主动跟周围同学交往,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A想过B没有想过C只想在自己的圈子中生活。回答想过有210人占94%。只想在自己的圈子中生活有14人占6%。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我校高职学生,一方面认为明礼诚信、团结友善非常重要,也痛恨不文明的行为。另一方面当面对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时,往往又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听之任之,更多关注自身利益不受到伤害。没有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化为自身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在知行合一上还有较大的欠缺。

三、对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方面的认识

勤俭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业奉献是公民道德的最高境界。敬业必须先从爱岗做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作为学生就必须坚守学习岗位,努力掌握好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为社会、为祖国作出贡献。

本次问卷在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方面我们出了一道:雷锋式好战士郭明义被授予新时代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你A知道B不知道C赞成D反对E没想过。回答知道的有112人占50%。不知道35人占16%。赞成的有70人占31%。没想过有7人占3%,反对的没有。 转贴于  调查说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先人后己雷锋式好战士郭明义被授予新时代道德模范是知道和赞成的,这也显示了我校高职学生对我国优良传统道德的认可。

四、对文学作品提高公民素质方面的认识

文学作为人学,理应担当起培养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重任。

本次问卷,在文学作品对提高公民素质认识的方面,我们出了:你对我院“实施书香校园工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践行弟子规的态度:A赞成B反对C无所谓D其它。回答赞成有161人占71%,反对的有7人占3%,无所谓有28人,占13%,其它28人占13%。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籍:A中国名著B世界名著C专业书D言情武打E什么都不读。回答喜欢读中国名著的有49人占22%,世界名著112人占50%,专业书有14人占6%,言情武打有35人占16%,什么都不读有14人占6%;你阅读文学类书籍的原因是:A个人兴趣爱好B优化知识结构C提高写作能力D净化心灵E打发时间。回答个人兴趣爱好的有154人占69%,优化知识结构的有35人占16%,提高写作能力的有14人占6%,净化心灵有21人占9%。打发时间的没有。

以上调查表明,我校高职学生对弘扬传统文化,实施书香校园工程,大多数是持肯定、赞成的态度,反映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但通过对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籍的调查,却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喜欢世界名著胜过中国名著,对外来文化极其追崇,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不甚关心,这种现象也折射出了社会责任及价值观的变化。在对自己阅读文学类书籍的原因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69%的同学选择了凭兴趣爱好读书,显然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随意性太强,这须要学校在今后的教育中加以正确引导。好读书,读好书,有选择的读书,将是我们下一步课题探求的方向。

五、对影响公民素质因素及增强学生公民素质途径的认识

公民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廉政建设必须德法兼济,只有靠道德防范于未然,靠法律惩治于已然,实行预防与惩治双管齐下的措施,才是廉政建设的有力保障。

德法兼济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制定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不同的职业其道德内容是不同的,如医生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救死扶伤,而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教书育人。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也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应体现职业道德,在工作时间以外应具备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法律为后盾方能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目前我们国家虽已制定了《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但是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法律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公职人员服务的领域已经制定了全面的廉政道德法律。如美国在1993年制定了《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菲律宾在1989年制定了《公共官员与雇员品行和道德标准法》,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并以法制的力量保证其有效实施。我们国家如能及早地制定出这样的从政道德法,就可以明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的基本原则,规定对公职人员从政道德教育和监督的措施,确认管理廉政事务的机构及其职责权限,具体规定对违反从政道德法行为的处罚尺度及程序。

有了这样的职业道德法律,公职人员就有了外在的、具体的“良心”规制,在其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努力做一个“好官”,并在公职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政治文明的风气。

第二,倡导职业道德品质建设。行政职业道德法律与公职人员的个人道德应在公职人员自身达到协调统一。为了避免“好人”未必是“好官”,或“好官”未必是“好人”的现象出现,我们应加强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使两者达到内在的和谐一致,这就是职业道德品质建设。这个建设的过程不仅仅是要从外部的宣传、教育来起作用,更重要的是由公务员本身的道德修养来决定,最主要的就是守法观念的培育。遵守法律、履行法律规范必须先在内心中树立起对法的崇敬,源自公职人员心灵深处对法律的至上权威以及法律所内涵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要素的深切认同和自觉服从,能内在地驱动公职人员的积极守法行为,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自觉、自愿遵守行政道德法律的规定,既做“好人”,又做“好官”。

公民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传统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传统武德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前言

武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哺乳与规范下,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又是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塑造伟大民族品格和文明人格的阳刚文化。

1 正确地认识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历史性与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

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将部分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武术德育教育思想带入社会主义社会活动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武术德育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踢除掺杂其中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思想道德,而取其积极、进步、革新思想道德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武术德育教育体系,才能构更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合理地分析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传统的武德文化是武林先辈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精髓,积淀和凝练了丰富的武术伦理思想道德,构筑了中国传统武术德育教育的文化核心,它不仅具有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从习者在整个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注重在武术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它历经了历史潮流的洗涤,接收了历史社会的过滤、承载了历代人物的结晶,以一种“下位层次文化”即俗文化的积淀、社会意识的潜流,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与风俗习惯融为一体[3],共同构成从武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3 深入地挖掘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教育性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利禄,只为民族自由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以过人的胆识、矫健的身法、精湛的技术,击败了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使他们不敢在中国的舞台上耀武扬威,大振中华民族的国威。

4 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与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武术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历史上武术改革与创新风起云涌,如王朗苦习螳螂两臂捕食之法形成螳螂拳、霍元甲顶着严父的打骂创立了迷踪拳,李小龙冒着“欺师灭祖”罪名创立了截拳道,太极拳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陈、杨、孙、武、吴、李、赵等各种风格,逐步发展成太极拳系列,可以说每一拳种成熟的背后都凝练了武林先辈们改革与创新的成果,结晶了武术先辈们精益求精的尚武精神的精华,最终才造就了武术文化的辉煌与灿烂。

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时代主题,也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下进行武术德育教育,必须要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教育习武之人及与武术有关联的人群,要以武术的发展为己任,摈弃传统武术德育教育中的固步自封的宗派思想、为我独尊的霸道思想、报仇雪恨的复仇思想、杀富济贫的英雄思想,弘扬博采众长的求精思想、不与争锋的忍让思想、冤家易解的和平思想、普渡众僧的救世思想。这将有利于坚持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

5 科学地整合传统武术德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武德”一词是中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术语,用以约束和规范军人的言行。据《韩非子•五蠹》的记载:尧舜时代,有三苗不服,禹准备攻伐,舜说:“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这说明在尧舜时代,就已经重视了“武”与“德”的结合,并上升到“道”高度。“禁暴”说的是要团结互助,“戢兵”说的是要安国兴邦,保大说的是要顾全大局,“定功”说是要论功行赏,“安民”是要安居乐业,“和众”说的是要宽以待人,“丰财”说是要勤俭节约。这是我国最早的条款性的武德标准,短短十八言,却意味深长.

6 结语

武术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元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大一线的武术教员要清楚地认识到武术德育教育是武术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且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1995.

[2] 周家宝,刘春庭.初探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 体育世界•学术,2007,(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