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雁门太守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雁门太守行范文第1篇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雁门太守行范文第2篇

周敦颐爱莲,不管从外表还是内心,他总是喜欢,因为他要做一个想、像来莲一样的君子;在恶劣的情况下也依然健康长大,开出美丽的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林嗣环称赞口技者的技艺高超,大力描写口技的过程,由而体现出口技者技艺超群。而陶渊明《饮酒》诗中却深刻地说出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眷恋,和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一生淡泊名利,超在扬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作者只字未提战争中的风刀雪雨,而是通过某些颜色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他极力赞扬了边塞的战士,报国的宝贵事情………

人世间多姿多彩,诗歌也为我们带来了莫大的享受。

雁门太守行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李贺;诗歌意象;冷;奇;艳;

袁行霈先生认为,“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1]。诗歌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有机融合的产物,因此,每位诗人诗歌中的意象都带有强烈的诗人个性化的色彩,有“诗鬼”之称的唐代诗人李贺便对奇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在其诗歌中大量使用带有悲感色彩的意象、虚幻迷离的意象以及色彩鲜明的意象。独特的意象美是李贺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正是这些极具特色的意象助力李贺诗歌形成了整体上奇崛冷艳、虚幻荒诞的独特艺术风格。

构成李贺诗歌独特意象美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带有悲感色彩的“冷”意象。

如《秋来》篇,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苦闷情怀,是李贺“鬼”诗的一个代表: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短短的一首诗却包含了桐风、衰灯、寒素、冷雨、秋坟、恨血等好几个悲凉的意象,使得全诗的情调异常凄凉幽冷,写尽了作者心中因秋天到来而触发的悲凉苦痛之情。作为唐王朝的宗室后裔却不能报效国家、致身通显,这本来就是李贺心中最大的痛,而凄风冷雨的自然环境更是触发了他内心悲凉怨愤的情绪,于是,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的意象便通通带上了悲凉肃飒的感彩。

除了《秋来》这样李贺代表性的“鬼”诗,其它如“嗷嗷鬼母秋郊哭”(《春坊正字剑子歌》)、“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感讽五首》其三)等,意象均寒气逼人,隐隐透出怨愤之情。

其次,意境虚幻迷离的“奇”意象。

李贺曾称赞韩愈的创作是“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笔补造化”同样也是他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为了能够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诗篇,在短短27年的生涯中,李贺把他几乎全部的才华和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上,骑驴觅诗,苦吟成性,他相信后天的努力有助于他创作出优秀而又独特的的诗篇。且看《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全诗意境奇特,想落天外。而构成这种虚幻迷离的奇特意境的,除了作者超强的时空转换能力,还跟作者选取的意象有关。尤其是首二句和末二句,写月光、写云彩、写九州、写沧海,采用的均是其他诗人不常用的独特而奇崛的意象,这是李贺搜索枯肠、坚信创作之“笔”可以补“造化”之“功”的结果,更是他卓越想象力的结果。

除了《梦天》,《李凭箜篌引》也是李贺诗歌奇特意象的一个代表。同样是写乐器的声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用来作喻的意象大都来自现实生活的事物,如急雨私语、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流泉,而李贺写李凭的箜篌之声,所用的却是空山凝云、江娥啼竹、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石破天惊、瘦蛟舞蹈等一系列光怪陆离的意象。这些新奇的比喻从侧面写出了李凭所弹奏的箜篌之声的美妙,使美妙的乐声变得生动可感又令人印象深刻,显出了李贺极强的文字功力。

最后,色彩鲜明的“艳”意象。

李贺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敏感多情,为了传达自己内心细微而真实的感受,表达强烈的感情,他常常极力渲染对象的色彩和形态。《雁门太守行》整首诗就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伤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甲光、金鳞、秋色、燕脂、夜紫、红旗、重霜、玉龙,用“黑”、“金”、“红”、“紫”等鲜明色彩构成的刺激性意象来构成一幅浓重的战场图景,让人目不暇给,但同时又能很好地表现出刚刚经历一场鏖战后的战场所透露出的那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在同一首诗中,能够连用这么多色彩鲜明、浓艳的意象,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况且作这首诗时,李贺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除了《雁门太守行》中这些浓墨重彩的意象,李贺其它诗作中设色鲜明的意象亦比比皆是。“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长平箭头歌》),这两句写的是地下出土的一个锈迹斑斑的铜箭头,黑处如漆灰,白处似骨末,红处像丹砂,而箭头上曾经沾染的人血竟然经过腐蚀而生出了斑驳的“铜花”,想象之奇崛叫人惊叹。又如“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青光”指泛着光泽的青色树皮,“春粉”指新生竹皮上的白色粉末,而“黑离离”的是作者自己写在竹片上待人欣赏发掘的一行行“楚辞”……这些诗歌或抒写无人相知相识的怨愤,或表达意欲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些色彩鲜明的“艳”意象,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寄托,是李贺心境的投射。

上述这些独特的意象构成了李贺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但凡谈论李贺诗歌的艺术,便无法避开这些特征鲜明、极具诗人个人化色彩的意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李贺选择了这些与众不同的,颇具力度和质感的意象来结构自己的诗歌呢?

首先,作为一个极具诗人气质的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李贺本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造就了其冷艳凄迷的意象特点和凄艳诡激的诗歌风格,这是主要原因。

袁行霈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认为,“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2]。这些带有强烈主观性的特点无一不昭示着一个真正把诗歌当做职业的苦吟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长髭张郎三十一,天遣裁诗花作骨”(《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写诗在李贺看来犹如裁剪一段锦绣般的“裁诗”,看似行云流水轻松如意,却要花费一番心思在其中。

李贺是富于卓荦的才华的,小小年纪便因长短之制名动长安(王定保《唐摭言》)。当一个诗人发现了自己诗歌创作上的才华的时候,他是绝不会让这份天赋白白浪费掉的,李贺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几乎已经把作诗当做生命之所系了,骑驴觅诗,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这一方面使得李贺诗歌中没有深刻的社会内容而颇多个人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其诗歌奇崛冷艳、虚幻荒诞的个性特征,表现的重点在对主体心灵的全力开掘和独特意象的巧妙营造。

其次,特殊的生理特点和衰败的家族现状是造成长吉诗歌独特意象选择的外部原因。

李商隐所作《李长吉小传》是这样描述李贺的长相的:“李贺细瘦,通眉,长指爪。”李贺自己的诗歌中也有对自己外貌的描写,如“巨鼻宜山褐,庞眉又苦吟”(《巴童答》)、“疫气冲发鬓茎少”(《仁和里杂叙》)、“长眉对月斗弯环”等。长眉巨鼻,毛发稀疏,指长体瘦,李贺的外貌确实有点让人不敢恭维。除了长相丑陋之外,李贺的身体状况也很差。自幼体质羸弱,在药物的陪伴下长大。“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昌谷读书示巴童》),“泻酒木兰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南园》)。年的生病吃药很容易磨损一个人的锐气,何况是李贺这样一个志存高远,意欲“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有志青年。这些与生俱来的缺点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因此他常常是自卑的,不与人交友,稍遇挫折即唉声叹气。孱弱的身躯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的斗志,增强了他内心的自卑感和苦闷感。

此外,李贺在诗歌中一再宣扬的“皇孙”、“宗孙”、“唐诸王孙”的家族背景实际上并未给他的仕途和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相反,由于顶着贵族的头衔而长期无人提携,李贺的宗室情节反倒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沉重心理负担。因此,当形之于诗的时候,李贺往往偏向于选择能够表达悲凉寂寞、孤独冷清情绪的意象,诗歌所展现的内容也颇多意欲与世抗争而又无法抗争的事实,渗透出浓厚的悲剧意蕴。

第三,诗风承继关系的影响――师承屈原李白浪漫诗风及齐梁宫体诗艳丽风格。

李贺诗歌冷艳凄迷意象的形成,还与他在诗歌上的师承有着极大的关系。一方面是屈原和李白。《李长吉歌诗序》:“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指出李贺诗歌是“骚之苗裔”,继承了《离骚》的语言风格,且在用词及意象的浪漫诡奇方面,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尽管杜牧并不完全赞同李贺的诗歌,但他还是客观地指出了李贺诗歌在承继关系方面的一大特点,即“骚之苗裔”,并且,这种承继关系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如李贺另一“鬼诗”《苏小小墓》,从苏小小鬼魂“幽兰露,如啼眼”、“风为裳,水为”的形象上,可以找到屈原《九歌・山鬼》中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亦极为相似;“冷翠竹,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也同样凄冷。两诗的意象有着很大相似之处,都是带有悲感色彩而又飘渺难寻的意象,而李诗以意象直接写人,使得苏小小形象比之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特点,这也印证了杜牧的论断。

李白对李贺的影响也很明显,李白喜用乐府歌行体抒写己怀,李贺也不例外;李白诗歌充满发兴无端的神气想象和夸张语词,李贺更是如此。李贺颇多富于神气想象、夸张语词和独特意象的乐府诗。如《雁门太守行》、《致酒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等,均是发兴无端,想象奇崛,意象奇特的歌行体。

李贺诗歌的另一渊源是齐梁宫体诗,他在《花游曲序》中就曾说过:“采梁简文诗调,赋《花游曲》与妓弹唱。”他的《美人梳头歌》、《残丝曲》、《莫愁曲》都很有宫体诗的风格。关于这一点,朱自清先生有过很精辟的论述:

贺乐府歌诗盖上承梁代“宫体”,下为温庭筠、李商隐、李群玉开路。详宫体之势,初唐以太宗之好尚,一时甚盛;至盛唐而浸衰,至贺而复振焉。……贺既以词为主,用奇僻济宫体浮艳之穷,其《还自会稽歌》、《金铜仙人辞汉歌》,又有如杜牧所称“求取情状,离绝远去”者,则其见重于世,盖自有故[3]。

屈原、李白浪漫诗风及齐梁宫体诗艳丽风格的影响,使得李贺在下笔作诗时会不自觉地选择与屈李和宫体诗有着相似风格的意象,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苦闷的情怀,抒发自己命途屯、渴望有所作为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3版,第57-58页.

雁门太守行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代诗歌 颜色词

一.颜色词的概述

1.颜色词的认定

颜色词,顾名思义就是表现颜色的词语。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在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感彩和文化内涵。

2.颜色词的表象

从物理学的光学角度来看,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是人的视觉器官在可见光的刺激下所产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黑等的一种感觉。不同的颜色词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暖色主要给人温暖、热情、热烈、稠密、扩大及稳定的感觉,而冷色只要给人镇静、理智、孤寂、距离及圆滑的感觉。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不管是表现自然事物的色彩、人物形象的特点还是人物情感的变化都离不开颜色词。

二.颜色词的句法性质

中学古代诗歌中的颜色词基本上都可以做形容词,有的还充当名词,结构是以单纯颜色词为主。大部分颜色词充当定语的成分,描写景物时和重叠颜色词还可以充当谓语。下面就我所整理的中学古代诗歌中出现的颜色词一一归纳分析:

(一)用作定语对名物进行修饰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绿水:湛蓝的水,“绿”作定语修饰“水”)

2.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翠眉:青黑色的眉毛,“青”作定语修饰“眉”)

3.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红妆:艳丽的妆容,“红”作定语修饰“妆”)

4.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白发:白头发,“白”作定语修饰“发”)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白日:落日,“白”作定语修饰“日”)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绿杨:绿色杨柳,“绿”作定语修饰“杨”)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半卷红旗临易水(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铺天盖地的烟尘,“黑”作定语修饰“云”;金鳞:金色的鱼鳞,“金”作定语修饰“鳞”;红旗:红色的旗,“红”作定语修饰“旗”)

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青天:碧蓝的天空,“青”作定语修饰“天”)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白色的草,“白”作定语修饰“草”;红旗:红色的旗,“红”作定语修饰“旗”)

1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金樽:金杯,“金”作定语修饰“樽”;玉盘:玉做的盘子,“玉”作定语修饰“盘”;碧溪:碧绿的溪水,“碧”作定语修饰“溪”)

(二)作主语,常以名词短语呈现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三)作宾语,常以名词短语呈现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颜色词的修辞功能

在中学古代诗歌中,颜色词不仅仅是单纯地运用,有的还跟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除了使诗歌更生动形象以外,这样还有助于初中生对诗歌更好的理解。

(一)比喻手法

比喻是诗歌创作中常运用的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在比喻手法上的运用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清新雅丽: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景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因此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将“月光”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颜色,渲染出孤寂的氛围,这也是诗歌中常有的比喻现象。

(二)衬托手法

诗人善于用衬托的手法来让精炼的诗歌更加有层次,使作品异彩纷呈: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以“墨”和“黑”两个颜色词,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其中“青未了”描绘出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衬托出泰山巍峨秀丽的景色。

(三)夸张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也是经常运用,颜色词在诗歌的夸张手法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一封家书胜过“万金”,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四)通感手法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运用颜色词,通感可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用一连串的通感形象,加上比喻,使边塞激战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讴歌了守边英雄,十分感人。

(五)借代手法

借代手法可以说是除比喻以外较为常见的在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颜色词常常是以名词短语的形式来借代其他事物: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这里的“落红”借指“凋落的花”,以花朵的颜色来代指花朵本身,突出了花的特点。“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这里的“白发”借指“老年”,以年老的特征“白发”来代指“年老”,更加生动形象和具象化。

四.结语

诗人十分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无论是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还是绿叶红花,诗人都能准确地运用颜色词将它们呈现出来,使读者通过审美联想和生活体验,感受到诗人笔下的色彩美。中学古代诗歌中正是这些颜色词的出现,使得诗歌色彩缤纷,因此更加有助于已有几年语文学习经验的初中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出版社.1994年,131页;

[2]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8年,87-90页;

[3]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中国语文》.吉林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8期,45-46页;

[4]周绪全:《“者”字词性新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15-16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

[6]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2008年;

[7]许渊冲:《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雁门太守行范文第5篇

下面仅以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词为例,从三个方面谈用典现象,希望引起备战中考考生们的注意。

一、历史典故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了许多历史典故,古代诗词创作使用此类典故的颇多。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使用了两个历史典故。第一个典故中孙郎即孙权,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在一次打猎中,孙权的座骑为虎所伤,孙权镇定地制服了老虎。作者引用这个典故,不仅描绘了集体出猎的宏阔场面,表现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马前射虎,而且特别突出地抒发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之豪情,其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其报效国家的宏大抱负跃然纸上。第二个典故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杀敌人数六人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用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作者当时被贬,引用这个典故,其目的是以魏尚自喻,含蓄地向朝廷表达何时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而重用自己呢?

再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有“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句子,“易水”出自战国时期的刺客荆轲的故事。荆轲受命去刺杀秦王,临行前太子丹在易水为他饯行,席上高渐离、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典故表明战争的悲壮和大唐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高台,置千金于其上来聘请人才,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燕国一时强盛。因称此台为“黄金台”。这两句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是通过巧妙运用典故突出了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更好地表达了诗歌的主旨。

二、神话典故

在古典诗词中,神话传说的运用往往能让读者展开联想,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增强奇特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推荐的34首古诗词中,使用神话典故的现象也不少。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是文学典故,指西晋向秀为悼念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侧面表达了他对时政的不满。诗人借此典寄托了他对被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这里不作详谈)“烂柯人”就是化用神话典故。“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志》记载: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见二童子下棋,等棋局终了,发现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时光已过了一百年。刘禹锡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的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末句“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抒情寄语。这里诗人巧妙地化用了神话典故,“蓬莱”即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女主人公的居住之处。“青鸟”,传说是住在瑶池的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是借用――女主人公既然住在仙山,自当有青鸟一样的信使为她传递音讯。诗人巧妙地化用了神话传说,既使全篇的语气柔和婉顺,又把绵绵不尽的情思寄托在美妙的意境中。

三、文学典故

相关期刊更多

旅游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太原市系统工程开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