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56-02
一、慕课的现状
在国外,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开放课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学习者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出现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规模平台[1]。
在国内,MOOC同样受到关注,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当前慕课在中国正快速发展[2]。
随着微课和慕课的广泛应用,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促进了课程改革。(2)随着慕课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众多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多少都要受慕课影响。(3)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
二、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慕课当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及教学实践,探索慕课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关联,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探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课时量较满的情况下,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2)利用慕课,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的完善结合,有效提高授课质量。(3)数字化资源改变着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包括课内考评和课外评价。对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产生影响,尝试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评。
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本课题通过深入教学一线,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慕课教学模式具有新颖和独特的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各个高校课时不等,比如在我校学时数为32,在其他院校可能会是64课时、甚至96课时,实施扩展课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好、学好。(2)在当前教学中,有效的使用现代化通信方式实施课外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在我校,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发展规模比较迅速,在获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下,把当前的电子设备发挥重大的作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让使用者尽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慕课建设和使用。
我们建设慕课使用的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的爱课程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有数万门课程在线开设,是使用范围比较大和平台稳定性^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身份不同,所拥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不但支持电脑网页观看和学习,还支持苹果公司的APP下载安装和Android系统安装。非常适应学习的多手段和多方式。爱课程平台的教师端可以实现公告、设定评分标准、添加课件、布置测验和作业、在线考试和线上讨论等多种功能。
涉及课程的内容都要由老师精心设计和规划,所讲授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尤为重要,这决定着这个知识点要如何分解,讲解,以视频、录屏还是课件等方式展示,这个知识点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测试、讨论或互评等方式评价。所以做慕课的第一步,是实现每个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动手操作能力的练习。所以在策划知识点分类时就分成了两大类,理论讲解类和实践操作类。理论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论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结合校内考试系统,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目前,这门课程的慕课教学已经在部分班级的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效果有待验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四、结束语
虽然慕课开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国内一些著名的平台上,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精品课程还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经建设完善的课程学习,使得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能够适应当前的技术和发展,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有所促进,还是要不断思考和不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宋文.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5).
[2]蒋卓轩.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
[3]孙勤红.大学本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自学与必修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硕士研究生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2,China)
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几点措施和意见
1.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以省级统一考试为教学目标,规定每次考试的过级率,要求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省级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作为学生的毕业标准之一。因此在教学上紧密结合省级统一考试的教学大纲要求,做到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来完成教学目标。除了考试要求过级以外,还积极鼓励同学通过提高班的学习来强化应用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深化。
2.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材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持续下去。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否则学生将会很难入门。目前职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WORD文字处理模块,EXCEL电子表格处理模块,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模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信息系统安全知识模块。虽然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的逐渐普及,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结合不同层次班级,对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而对于部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时安排进行多讲、细讲。
3.跟进教学设备,改变教学方式
现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职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学生对授课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提高办学条件,改变授课环境。使用多媒体教室增加学生用机,然后通过安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使得教师用机可以控制学生用机。这样一来,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操作演示时可以对学生机进行控制。
(2)提高课件质量,注意精讲多练。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要注意内容上的要点提示,还要注意声音、图片、动画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授课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对于操作性的内容要以多练为主。
4.构建配套教学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
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实训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所在,在实训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针对计算机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在实训部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技术,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构建和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网站,将课程网站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远程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示范模版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调动学校全部教学资源,在为课程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被“优化”在网上,实现网上授课、辅导、讨论、自学、练习、考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二、我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1.制定考试过级目标
全校每次考试 “过级率”目标定为95%以上。凡“过级率”达到及高于规定的,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2.教学要求
任课教师要按照“普通职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及考试大纲”的规定,按质、按时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上机实习、平时作业、检查测试等教学环节都要围绕达到过级考试规定的目标进行;考前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任课教师要与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班主任加强联系,密切合作,细致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平时学习及应考工作。
3.教学进程安排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IAN Yong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s a core skills course in train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 the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current law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的回访和调研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显的尤为重要。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基础好的同学能有所学,同时又能兼顾到基础相对不好的学生。
(2)教材内容与专业项目联系不够。目前很多教材虽然已采用以任务驱动,实训项目为载体。但这些实训项目与不同专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突出,理论知识过重,内容更新不及时,这就造成教材内容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内容以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授课,依然是全面的讲解课本内容,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让学生学习后感到无所适从。
(3)考核方法不够合理。为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部分学校把计算机认证考试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在计算机认证考试中的通过率,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计算机认证考试,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即使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毕业后都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来辅助完成工作。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现代办公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最终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多年来,通过不断进行企事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筛选教材内容,以信息处理核心能力要求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实训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型讲授,逐步引进行岗位型的能力培养。本课程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文案编辑排版、数据分析处理、产品宣传推广等任务为原型,按工作过程和典型任务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实训项目。
2.3 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满足各行各业文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进行设计的,秉承“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先进理念,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前后续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工作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多种教学模块的教学都以“一个大学毕业生从求职到做好本职工作的经历”作为中心,根据“她从事公司文职人员工作为主线”链接所有的模块,较好地贯彻了“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布局,每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高级两部分,同时根据每个专业具体需求不同,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对市场营销、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数据的高级筛选、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等。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了因材施教。
2.5 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促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本课程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本课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理论考试到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并且引进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核的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改革为平时成绩(占20%)、技能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并且每位同学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6 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
本课程利用学校提供的精品课程网络管理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课程网络资源、课程特色、作品欣赏、授课录像、实践教学和电子教材等。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课程的总体情况,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或视听作业,通过链接访问各大专业网站,与教师在网上实时互动交流。为了方便师生交流和沟通,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课程交流QQ群,在群内师生可以就课程问题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可以利用QQ群共享功能将每次课的实训项目共享给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促进了师生互动。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42-03
当今是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微博时代、移动时代、云时代……时代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那么相应的教学模式也要随之变化。现在的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克服教学中的弊端,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近来,“翻转课堂”在网络上铺天盖地传播,引起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关注。基于翻转课堂的特点,这种新模式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启示,是解决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 国内外翻转课堂介绍
翻转课堂理念来自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2007年,这两位教师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课前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2011年特殊形态的“可汗学院”和它所代表的翻转课堂在美国迅速蹿红,并影响到全球,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话题。在国内,2012年8月,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率先在全国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云计算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申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10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和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合作,举办了全国首次翻转课堂教学观摩会。可以说,翻转课堂正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2 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翻转课堂中,学生利用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基础也存在差异,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并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学生完全掌握了在家学习的时间和节奏,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如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通过聊天室、论坛等社交媒体与教师或同学交流,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翻转课堂有利于重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翻转课堂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民主自由的交流平台,学生拥有了课堂的话语权,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翻转课堂会让教师花更多时间与学生在一起,以此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谁学得有困难,也能了解学生的生活,发现他们的潜在问题,让教师逐渐成为学生互动交流的伙伴。
翻转课堂有利于增加课堂师生的互动 翻转课堂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把有相当疑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给予小型讲座或演示。显然,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时间与学生互动,而不是只在讲台上讲课。同时学生也可以发展自己的合作小组,互助学习,而不是依靠唯一的教师。无形中,翻转课堂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文化,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件自我需求且有意义的活动。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背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这门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就这门课的教学现状来讲,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为主流。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操作、练习时间少,师生互动有限,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学生入学成绩较低,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非常适合的。首先,教师对新模式使用的多媒体软件、视频制作工具和网络平台应用相对熟悉,便于制作出适用的课外教学视频和构造优良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次,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工具的普及,也为新模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经过文献分析及教学实践,设计出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设计模式分为“课下”和“课上”两个环节,整个教学模型是循环的过程。课下包括“教学准备”“课前学习”两个阶段,课上包括“课堂活动”“评价反馈”两个阶段。
1)课下。“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设计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视频,视频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征,长度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同时,准备学习资源包上传网络,资源包以课件为主线,课件可用PPT和网页等工具制作。“课前学习”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技能基础选择需要的教学视频,并自我掌握学习进度。之后,可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可以分享收获,探讨遇到的困难。对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与教师联系,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从而完成相应练习,小组内通过交流确定作品主题,组员根据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
2)课上。“课堂活动”中,探究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确定,教师可根据重难点提出一些问题。师生对问题进行交流和解决,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作品的制作。翻转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只有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教师在课前可以对学生分组,课堂上学生独立创作时,遇到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讨论。学生经过独立探究和小组协作后,将个人及小组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可交流、评论、分享学习收获。
最后是“评价反馈”。翻转课堂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的方式主要由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组成。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结果统计,并通过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馈,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加强和补充,对今后的课程进行不足之处的改进。
4 课程案例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Excel中函数的应用”知识点为例。
1)课下。组织学生分组,以4~5位学生为一小组,制作学习导航、课件、教学视频,制定学习任务单(见表1)。同时整合学习资料包,并上传至网络。
在课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社交媒体监督、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同时也可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参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
2)课上。教学过程见表2。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视频和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并充分掌握学习进度,真正做到按需学习。只有在学生实践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才寻求教师的帮助,改善了“传授―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上”知识传递和“课下”知识内化的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初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中职基础课程教学中很多的不足之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贺玉婷.思维地图在开放式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2):72-75.
关键词:高职;教学现状;改革实践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的应用技能去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时一般在70个课时左右,教材内容量却很大,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到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应用再到Office的应用,还要包含一般软件和网络知识的讲解,整体说来,时间少,任务重,而订购的计算机应用教材却是所有专业通用的教材,没有体现专业不同,学生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的教材,都是一概而论。以上的原因造成了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每个章节只能是完成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及技能训练,仅能解决生活中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根本不能拓展到专业乃至行业领域,这样就出现了所有专业,所有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基本一致,操作技能单一,无法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很好地为专业或行业服务。
二、课程改革与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怎样为学生后续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服务;怎样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服务;怎样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将基于我院特色专业群,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与素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操作考核结合取证考试,全面有效地考核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主动学习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观性较强,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我约束性不够。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学好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既能轻松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又能满足工作岗位上技能需求,不仅节约工作时间,还能提高工作效率,是作为现代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之一。加强和企业合作,有机会就让学生下企业参观、学习,切实感受工作岗位需求和计算机操作联系的紧密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二)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教材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根据软件的更新,学生在校需求及就业岗位的需求,及时地调整教学大纲。采用“职业岗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教师下企业实践,深入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了解企业的需求,结合本课程的操作特点,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三)结合学院专业技术群,及时更新试题库
以往学院选取的OFFICE试题汇编虽然内容丰富,知识要点比较全面,但是通用性太强,只能让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达到强化的目的,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是很欠缺的,为此,我们编写了《基于学院特色专业群的试题库》,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与素材,目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怎样为学生后续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服务;怎样为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服务;怎样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按学院专业分布情况,分石化技术类、石化装备类、石化管理类三个特色专业群开发试题汇编。试题汇编分Windows 7系统操作、Word 2010文档管理、Excel 2010数据处理、PowerPoint 2010幻灯片制作、因特网应用、工具软件使用方法六大模块。每个模块结合各专业特色,选取素材,用计算机操作解决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在Word文档管理中处理的文档,有各专业领域发表的论文,让学生明白论文的格式,表格的要求,图表的制作;在Excel数据处理中比如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生学会计算员工的基本工资,材料采购预算,总账表等;而PowerPoint 2010幻灯片制作分析报告,营销策略,方案设计,宣传片等。总之素材均取之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解决在工作领域中将要面临的问题。
(四)教师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的操作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保证知识不是陈旧的,是有用的,是满足现在社会需求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该抛弃陈旧的讲授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做,多练。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工作任务”,通过这些“工作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学生按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四、结语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做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所以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是必须要做的。教师引导好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龙伟.中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研究[J].2015.
[2]周利民.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8.
[3]张丽娟.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