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感情的文章

关于感情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感情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感情的文章

关于感情的文章范文第1篇

古语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本中有世事,文章中有人情。课文是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和表现。学生通过阅读从文章中间接地了解自然、理解生活、把握社会,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这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培养人的行为。理解生活、培养情感,是学生阅读的两个重要的目标,我们日常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属于这两个目标并为其服务。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恶、丑的鞭挞。学生阅读课文,在感受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培养自己健康的情感,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提高自己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让他们在语言、行为、做人上向真、向善、向美,使他们成长为正直、高尚、纯洁的人,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关于这一点,著名作家赵丽宏也有过经典的表达;(文学),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感情的积累。读泰格特的小说《窗》,同学们都感受到靠窗口的病人对他人真诚的关爱,都赞美、敬佩他纯洁善良的美好情操。同时,同学们都感受到不靠窗口的病人的狭隘心胸,都无情地批判他的自私冷漠。读这篇小说的过程,是学生接受惩恶扬善的教化的过程,是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灵洗礼的过程,是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丰富情感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实现理解生活、培养感情的目标呢?

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展示的情境,把课文的内容当成是我们身边的生活。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情感体验走进课文所展示的情境,力争取得这样的效果:学生不是单单地读课文的语句,不是为读课文而读课文,而是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课文展示的景致,亲身经历了课文所叙述的事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来感受这样的生活,引发自己深切的思考,体会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包含的深刻意义。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是作者在课文中展示的特定情境和情景中产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了作者曾经经历的这种具体的情境和情景中,才有可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情感。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家于漪最有心得,她说:“……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于漪老师小时候读书,俨然全身心地走进文章中,正因如此,她的阅读是最有心得的,她的阅读有效地实现了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生活、培养感情、促进自己健康成长的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成长。平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培养他们透过生活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生活中的事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道理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中的真、善、美,憎恶生活中的假、恶、丑的积极情感。我们不妨称其为“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成长”。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成长与在阅读中的成长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有机统一。阅读课文能促进他们更好地“阅读”生活;理解生活为理解课文服务,理解生活又促进他们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学生就这样在阅读课文与“阅读”生活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中慢慢成长。

关于感情的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感知课文 步步创设 感情共鸣

任小学语文课以来,我发现小学生在读文章时不能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不能提起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对情境导读进行了探索,注重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充满兴趣、探索的去阅读。

一、立足课题,初步感知课文

揭示课文中心的往往是课题,它有时能概括全文内容,有着较深的意思,教学时若能抓住主课题,就等于抓住了树的主干。在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全文的脉络。《蜜蜂引路》揭示课题时,我紧紧抓住“引路”,提问:有人找不到地址,我们怎么引路?学生脑海中会出现热心帮忙给人引路的情景并回答出来。紧接着提问:蜜蜂会引路吗?我们今天学习一个让蜜蜂引路的人,看他是怎样让蜜蜂引路的。几个问题把蜜蜂和引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迫切期待学习人是怎样让蜜蜂引路的。

二、步步创设,细读精练

课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总是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字里行间。因此,教师教学时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起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入体会意境,激起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学生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恰当使用电教手段

有声可视的内容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体味意境。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让学生感知积雪、溪水、晨雾、阳光的美,结合课文内容,边学习,边细看投影图像,我交代清楚观察的要求,让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启发联想比喻句“像绿色的海洋”,海有什么特点?学生脑海会出现浩瀚无边的大海,体会小兴安岭的树木之多。看图像读比喻“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学生会为这秀丽的山色、巨大的宝藏所赞叹。可见,随着对对象观赏的深入,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读出了赞美喜爱的语气,对兴安岭的美的体验流溢于朗读之中,将感知感情交融在一起,把自己的体验推向,理解达到了“珠联璧合”的效果。

(二)升华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学习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就激起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动力。比如:在《可贵的沉默》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关于父母生日的两次提问,唤醒了沉睡在孩子们心中的关于回报父母之爱的蒙眬意识,孩子们因为感到惭愧而沉默了;我以简短激昂的演讲和包括感情的朗读,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们知道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了。于是,我说:“请同学们也有感情读一读。”顿时,学生们立刻投入到感情的朗读之中,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角色体验

教学时,让学生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既模拟原角色的语气,又模拟他的腔调,既模拟他的神态,又模拟他的动作,在学习《我的战友》一课,讲到爬在火堆里半个多钟头“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维体验,学生很快就领悟到英雄的壮举所反映的崇高革命精神,再读这部分课文时一些学生潸然泪下,烈火中的的形象便再一次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并深深地被他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使学生在读中开展思维活动,品味语言文字。

三、体味语言精妙,激起感情共鸣

关于感情的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色彩;色彩情感;意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53-02

色彩,对于每一个进行视觉艺术创作者来说,它是再重要也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要素,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色彩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讲,它可以单独表现某种艺术形式、情感以及创作者的内心活动。作者通过对色彩的印象,所引发的联想、经验、记忆而得到“意”的内涵,我们可以把这类的色彩表现称为“意象色彩”,也就是,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是这种色彩表现,并不是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感情的升华和提取,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创作者的色彩感情的体现。

色彩作为感情因素的表现萌发于人类原始时期,但是,作为人的感彩本质和自身价值的自觉性表现,可以说,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它建立在近现代画家那种没有色彩感情就没有真正现代性的绘画形式的实践之上。

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一开始就围绕着人的精神展开自发性的感情的认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充于内而成象于外”等名句证明古人开始意识到情的内涵与外显之间的关系,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明确指出,情思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伫中区以玄览”、“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诗缘情而绮靡” 等词句的内在感情体验的外显及在这种过程里得到的审美愉悦和感情体验,古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的实质是表达情感与想象的互相渗透作用。而我国古代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解衣盘礴”泼墨泼彩的精神状态,自发地使色彩脱离对具体物质表面的色彩感觉模拟,主要以色彩表达艺术情感特征,创造独到的绘画艺术境界。这种感彩本质的表现结果,不再是色彩感觉的舒服,而是感情本质的体现。

静观近、现代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不仅再现了各自独到的变化的色彩感觉本质,而且表现了丰富的色彩感情本质。越来越多的画家认识到那些动人的绘画色彩不仅仅表现局限于眼见的表面色彩范围之内。正是由于他们对于过去时代的绘画感觉——感情的超越性的精神表现,使近、现代的绘画不再是照相那样的表现色彩摹拟。同时,画家也并不满足于仅仅以漂亮的色彩让人大饱眼福的视觉享受。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的转变,使上世纪初世界画坛上发生了普遍的绘画感觉——感情的全面认识。从此,更多的艺术家,从可见的物质表面色彩再现中超脱出来,开始研究绘画的规律和画家的自身潜在的色彩本质。于是,绘画发生了根本性的由感觉再现向感情本质表现的变革。

康定斯基曾在他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到“色彩构成生命力”这种认识,指出了色彩的感觉,感情和想象的本质。因此,创作者对色彩本质地理解,像一个人学会游泳那样,如果一个人要想真正驾驭水,那么他必须亲自下水去体验水性。而康定斯基的绘画色感就直接来源于艺术创作过程自觉的色彩体验,创作者只有觉察到人的色彩感觉——感情和想象的本质,才使他的作品闪耀着智慧灵感的光辉,而那些没有深刻的感情存在的艺术赝品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自觉精神层次上的色彩感觉——感情和想象力。

在此我们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感彩,自觉的色彩感情和自发的色彩感情。

自发的色彩情感属于人类的原始本质之一,人类在童年时期因为精神处于混沌时期,所以只有感彩冲动而并没有清晰的感彩意识,中国古代色彩关于物质和方位的象征。例如,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理念,五行学说当中:木呈青色,而青色相对应的方位为东;火呈赤色,而赤相对应的方位是南方;土属性为黄,方位居中;金属白色,方位为西;而水属性为黑,其方位为北等等。证明当时人类对色彩的感觉,感情与想象都是受动于外部自然变化的基本性质。

自觉的色彩感情,反映创作者经过引起内在情感与影响内在感情的外在因素的共振。在此基础上,画家创作作品中的色彩以感觉的展现渐渐转变为情感色彩倾诉。由于情感因素的促进作用,才产生凡·高那种闪烁着运动着的充满激情的色彩绘画作品,它们是作者以毅然的决心和感情倾注于作品而产生出来的色彩形式,如果不带审美偏见,几乎每一个正常的现代人都可以从凡·高的作品中感觉到异样的色彩感情,正是在色彩感情因素的本质表现中,凡·高的绘画显示出现代性的感彩风格。

全部感彩的投入,使凡高的绘画表面燃起似火焰般的色彩律动和铜管乐器奏出的带有金属声音的色彩效果。他借助自然但又超自然地进行自然创造。凡高的《向日葵》以黄色为主的特有色调,表现出现代绘画造型色彩因素高度夸张和提炼。这种单纯的绘画形式,明确地显示着色彩自身的情感力量,往往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生命情感的影响。在高更的作品中,用色彩触动人的心灵一直是他带有象征意味的绘画特色。高更实现这种深层感情的色彩表现是以自然色彩的强化为基础,他坚决反对一味地照抄自然,发现绘画真实本质上就是感知的精神真实。油画《高更先生,你早》,高更以独到的感彩表现内在情感色彩,虽然与自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却不拘于表面真实的自然色彩,开始反映心理色彩感情。高更运用自然为依托,以色彩表现自己的艺术精神内涵。他曾经长时间地生活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小岛上,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强烈地表现出绘画色彩不再追随什么,而纯粹以色彩自身的本质创造感觉——感情影响。色彩以特有的辉煌产生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当凡·高和高更这样的色彩画家声称有力地表现自己感情的时候,他们的绘画色彩所显示出的共同方向是在作品中表现出绘画色彩的感情本质。凡·高和高更的绘画形式所反映的色彩感觉——情感,是每一个现代的不满于仅仅生存的人的审美感情都强烈地感觉到的精神存在。他们在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基础上把感彩释放出来,情感色彩本质被他们在毫不犹豫的精神状态下转移到画面上,于是从质的层面上增强了绘画感人的精神因素,从此,使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比印象主义以前的绘画更具动人的精神震撼力量。

后印象主义画家对感彩本质的实践,促使法国野兽派、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实现感彩本质的全面解放。马蒂斯就是其代表,他在绘画中更全面地展开色彩的感情本质的体现,在经过野兽派时期的色彩突破之后,在绘画中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感彩的相协调。强烈而单纯的颜色,在一般色彩画家看来往往是难以控制而常回避使用,但马蒂斯却认为正是这种颜色的单纯性可以强烈地表现人的感情,而且颜色越单纯,情感反应越强烈。正如他所说:“……那些简单的色彩正是因为他们简单,就能对内在的情感发生更大的力量……”马蒂斯对纯色的纵情使用,体现了西方画家在追随外部自然色彩变化之后,受到东方绘画的某种启示,认识到单色的情感表现力,这使他们充分发挥人类自开始发现单一颜色时就显出对某种颜色本能的心理反应,可以说他们重新发现并表现人类最初的色彩形式,完全出于内在精神的需要。画面上已经是纯粹的色彩造型的空间,无论是从面积或从纯度上来讲红色调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平涂的大红、朱红、橙红色组成强烈的红色调。马蒂斯为了强调红色显得更活跃,在画面上还加上了动态的蓝紫色曲线使之与红色之间构成动静的对比,让观者感受到强烈的红色刺激而自然引起色彩感情全面的震撼。

不论是高更或是凡·高还是马蒂斯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的感彩本质表现在他们的绘画当中,从贴近人的生命本能的原始人类的单一色彩感情,到近现代画家自觉表现的个性色彩情感,最终实现全面审美的色彩感情。

在那些善于运用色彩感情作为绘画语言的大画家的思想精神里,实现了一般画家没有注意到的巨大变化,即由画家被动的感觉——感情到主动的感觉——感情的色彩现代性变化,也就是说,这一类的艺术家,他能从客观世界里感受到的色彩印象,产生强烈的情感,然后又通过笔下的色彩来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世界。

画家被动的色彩感觉,仅仅能感受到外部物象色彩的局部,而主动的色彩感觉,感觉到的是色彩的感觉发现。画家被动的色彩感情,仅仅混沌地反映人的自发的情感色彩本能,而主动的色彩感情表现的是人的感彩本质特征。从这种意义看,画家主动的程度也就是表现色彩本质的程度,因此可以说色彩主动即色彩本质的显现,从而也体现了色彩的意象精神。也就是当主动的色彩感情发现,其基础自然离不开主动的感觉刺激。但是几乎所有的艺术家在主动的感情释放中,往往也是感情凝聚着“意”的感觉。画家主动的色彩感觉入神的时候,色彩感情自动地加入画家的精神“意念”活动之中,于是画家开始实现感觉色彩本质向感彩的转化,从而实现了色彩的意象精神表现。

比起相对单一的绘画色彩感觉,感彩本质被画家释放出来创造成独到的感觉——感情的绘画形式,因此带着感彩本质表现的绘画形式无疑具有更深刻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同时色彩感情本质的表现自然离不开感觉,在伟大的色彩画家那里,两者往往表现为互相影响成正比的关系。色彩敏感触动色彩感情,色彩感情的抒发凝聚色彩感觉。现代色彩大师在毫不犹豫地使用自己认为和谐的色彩进行创造的绘画过程,不但解放了他的色彩感觉,而且解放了他的色彩感情。而普通的色彩画家的作品之所以平庸,主要是由于感觉的散乱,感觉的散乱,使他不能形成自己的色彩感觉优势。往往停留在对物象的表面追随中,难以触动比感觉更深一层的感彩本质。这类画家仅仅靠眼睛亦步亦趋的追随着已往大师的感觉结果或外部自然物象表面的某种颜色,以别人的眼睛和物象局部颜色之“实”,代替自己的感觉和感彩本质之真。由此可见,只有触动内在感情的感觉才是长久的艺术感觉。色彩想象力的解放,使画家发现的不单是眼见的色彩表面,重要的是使画家感知到由想象力引导的感彩本质。从这种意义看,一个现代艺术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是否在艺术创作中真正全面地解放了色彩想象力和注入的情感价值。

参考文献:

[1]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3]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关于感情的文章范文第4篇

一、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读的功夫做得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结合课文的情境,教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牵引学生进入文章优美的意境,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沉郁的心情中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思。最后播放录音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着重指导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透露作者情感的文句,让学生再一次透彻地体会作者情感,把课文读得淋漓尽致,领会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再如,教学的词《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反复朗读,以朗读带动理解。全班朗读,读出课文的磅礴气势,在这样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让学生自由诵读,进入课文的深层境界中,去体会“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激情。最后要求学生背读,在理解中背诵,学生更能透彻地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二、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时间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做法是:要求学生找关键句,并能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理解全文。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加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如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课,语言比较隐晦含蓄,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文句理解有困难,阻碍了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悟。比如:“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理解了这句话,才能正确把握作者在课文中的爱憎好恶情感。虽然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古代进步,但作者在这句话中是讽刺现代社会的阴暗面远比古代丑恶复杂,现代社会的人也比古代的人阴险狡猾。假如学生没有抓住“进步”的讽刺意味,就体会不到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也就抓不住本文作者对“现代”所持的批判态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下文的九个故事中作者所批判的几种面目可憎的人来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就迎刃而解,很顺当地就理解了作者对“现代人”的态度,进而理解了“进步”的讽刺意味。

三、议

议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自读设疑,让学生对问题或小组或全班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仅激发求知欲,而且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安排学生自学讨论。许多比较深奥的问题可以在讨论中圆满解决。如在教学小说《边城》时,课文散文诗一般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心驰神往,但文中表现的人性之美对涉世未深、理解能力较弱的高一学生而言,是难以体会的。我在教学时就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给每个小组一些思考题,如第一组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爷爷和翠翠的关系,第二组的是关于翠翠与天保兄弟的关系,第三组的是关于天保和傩送兄弟俩的关系。通过讨论,学生们不仅理清了文章的线索,而且自己体会出边城人与人之间朴素的情感。

四、联

关于感情的文章范文第5篇

一、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是搜 ”,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二、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因该做到如下几点:

1、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2、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3、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三、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