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孔子论语十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语十则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可以投影显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
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①为每则语录分别批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评语。
②学习笔记
A.成语类——
B.格言类——
3、问题设计:
①“学而”一则
三个反问,尽得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②“温故”一则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可以为师。
③“诲女”一则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⑤“岁寒”一则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论语》 教育意义
如果说大学是个小社会,那么高中便是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关键阶段,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的家庭结构决定90后的孩子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喜欢吹牛,腹中空空也敢骄傲凌人,更有甚者胡作非为,长此以往后果堪忧。所以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承担起这个责任。高中语文必选教材《文化经典研读》中选入了《论语十则》,授课时我力求通过对这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经典之作的探究,让学生走进“君子”的世界,在学习、做人、处世、承担责任方面能有所收益,简言之,就是要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君子”是一个人们耳熟的名词,但是对于它的全部内涵却未必详知。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君子的人格标准就是要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我们的学生当务之急是读懂《论语十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其中的精髓。
在学习方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告诉我们从小就要立下求学的志向,要对学习感兴趣,热爱学习,并且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如此才会学习勤劳、敏捷、认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实证。“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它是人们通过学习达到的最终修养,可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如果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至少人在不断的学习中,可以一步步得到提高:三十岁时在社会上立身;四十岁时明白世事,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给予自己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人的各种话懂得分辨取舍;这样七十岁时就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学生应以学习为乐,以有道德的人为榜样匡正自己,并且终身学习。
关键词:《论语》;矛盾;入世;出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25-01
孟子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句旨在体现中庸思想观的名言几乎贯穿了儒家经典的整个学科体系。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几千年来,大多中国文人对此顶礼膜拜,甚至视之为为人行事的箴言,而作为儒家先圣的孔子却并没有真正做到“穷则独善其身”。纵观论语十则,孔子在思想与行为上的唯一矛盾突出的体现在关于入世与遁世的观点上,这也是孔子在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在孔子看来,“穷”时真的要独善其身吗?
在研究《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子是既主张出世,又主张入世;既认为自己在困窘不达时应隐身遁世,又赞同穷尽时仍坚持救世的行为。这样的观点体现在很多矛盾之中。
矛盾之一体现在孔子关于邦有道与邦无道时的出世入世观。众所周知,孔子在言论上是主张君子之道,认为君子应当邦有道则积极出世,匡扶天下,救济众生;邦无道则清心寡欲,遁入山林。孔子赞许宁武子“有道则智,无道则愚”的难得糊涂;钦佩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的明达与机敏。孔子认为“贤者辟世”,君子应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常常自我告诫“不行,乘桴浮于海”,“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邦无道时,他不停重述“爱之能无劳乎? 忠焉而能无诲乎?”。他劳碌的一生中做了大量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徒劳。当有荷蒉者告之“深则历,浅则揭”的隐者处世观时,孔子竟叹息对方的不悟:“果哉!末之难矣。”
由此可见现实中的孔子不管邦有道或无道,他都积极的寻求出世,救济天下。
另一矛盾体现在孔子对“礼”的态度上,其对于“无礼”也有矛盾的出世入世观。众所周知,孔子推崇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在他看来,礼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支柱。孔子认为凡事“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因此孔子在政治中,甚至在日常生活别的重视“礼”,即君臣,父子之礼,尤其痛恨犯上作乱,僭越礼法者。孔子曾对季氏僭越君子礼仪大加批判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认为管仲“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视管仲其作为不知礼,而认为陈文子不侍犯上作乱者,是谓陈文子清矣。
然而,孔子在对僭礼者的态度上出现了矛盾。
我们可以在论语中找到实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是季氏家臣,是时季氏专权,阳货囚禁季桓子而专国政。可以说,阳货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僭权者,然而孔子被阳货说服了,“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接受了阳货的建议,转侍阳货,“诺,吾将仕矣!”。
我们再来看另一例: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为晋大夫,盘踞中牟,犯上作乱,破坏礼仪纲常。而当他征召孔子时,孔子立应而往。子路迷惑,问孔子,孔子回答说,自已并非匏瓜,怎么能只是挂着被人欣赏,而没有用处呢?孔子的这个回答彻底颠覆了他“弑父与君,不从也”的思想观念。
以上两个看似矛盾的言行,直观的向我们表达了孔子积极寻求出世的行为规范。他抛弃了自己的爱恶,愿意为扬道而奔走于浊流之中。孔子的这种理想与行动的矛盾,向我们展示了他是达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的。他虽钦羡隐士的飘逸洒脱,咏诗而归,但是更留恋匡扶天下,弘德扬道,建功立业的政治舞台。邦无道,孔子并没有归隐,即使对乱礼犯上这类卑鄙之徒,只要有人征召,孔子便欣然而往,当他终于四处碰壁退居鲁国老家,晚年的孔子依然雄心大志,传道授业,弟子三千,桃李天下。
这就是孔圣人,一生为了济世,一生为了扬道,一生为了救民;这就是儒家先圣,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理想与现实中的孔子或许是矛盾的,但是他的仁道与理想并不矛盾,他的信念与执着并不矛盾,那就是入世扬道,救济天下。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孔子,看待他的归隐与济世的双重思想。孔夫子的本心是天下太平,他只是有些小小的无奈罢了,正如他的感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带着这样的目标和骄傲,我开始了我的教师实习之旅,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教学理论一点点转化为教学实践,模拟教学变为真正面对面的教学,尽管生涩、但在慢慢的成熟之中,让我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充实起来。刚开始实习,根据学校要求,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我听了8节课,听老师讲课主要是让我在听的过程中多学点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之后是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一直在给七(7)班学生上语文课,直到实习生涯的结束。
现在,再回顾我的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发现了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或许这就是“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我深深佩服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对自如,课堂内外相结合,他通过讲述他身边的故事和例子,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帮衬,但课堂气氛却依然是如此的活跃。
现就个人实习后的情况和感受作如下回顾与总结。
教学工作
安顺市第六中学给我安排的是七(2)班的语文课。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吵闹,有些学生几乎是抢着回答问题的,我想这主要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刚上初一童稚未泯的使然。上课的时候,我尽量把音量放到最大,充满激情,多运用肢体语言,有时还附带一些幽默的课堂语言和与课文有所联系的课外知识,这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比如,《论语》是要重点讲的课文,我在给学生讲《论语》(十则)的时候,就给学生所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清朝时有个文学家叫毕沅,他在陕西当过巡抚。一天,他到庙里去住宿,看见一位小和尚在念经,于是就问他:“小师父,请问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小和尚说:“回大人,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我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孔子的言论之多,不想有个学生下去动手查了查,说有201个左右。在对“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士”做解释的时候,我就顺便对古代贵族分类以及贵族和平民的差别做了简单分析,学生也饶有兴趣。在后来的教学活动中,也证明了这些方法是可行的。这样,在学到知识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得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在批改学生周记和作文的时候,我也对他们的写作方法做了简要评述。即使写得不好的作文,我也经常鼓励他们,要么是书面整洁,要么是字体漂亮,要么是修辞得体,要么是感情真挚实事求是......总之,对于写的好的作文,固然要指出好在哪里,但是不好的作文,要强调改正缺点的重要性,也得给他们寻找亮点,以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追求进步的意识。
安顺市第六中学给我安排的是七(2)班的语文课。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吵闹,有些学生几乎是抢着回答问题的,我想这主要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刚上初一童稚未泯的使然。上课的时候,我尽量把音量放到最大,充满激情,多运用肢体语言,有时还附带一些幽默的课堂语言和与课文有所联系的课外知识,这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比如,《论语》是要重点讲的课文,我在给学生讲《论语》(十则)的时候,就给学生所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清朝时有个文学家叫毕沅,他在陕西当过巡抚。一天,他到庙里去住宿,看见一位小和尚在念经,于是就问他
2、能力目标: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教学重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设计: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4、认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5、研习课文,深层体悟。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学生集体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