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科就业率高的专业

文科就业率高的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科就业率高的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科就业率高的专业

文科就业率高的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调查统计42所在蓉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毕业生签约率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影视演艺类专业签约率最低;学校层次越高,到国有企业、一线城市、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就业率越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几乎都留川并且几乎都在其他企业就业;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就业毕业生比例最高。因此,高校所在城市地区应该制定更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政策,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所在地区与高校能够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同时,高校要注重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1-0001-08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ge Graduates

―Discovery from data of 4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YAN Yueqina, DENG Fayunb

(a.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Librar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job destination; employment rate;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Abstract: We investigated and surveyed college graduates from 4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in 2015.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duates from disciplines of Engineering are the ones with the highest rates of employment and those of liberal arts the lowest. Among them, graduates of movies, TV and performance art have the lowest rate of employment. The higher ranking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more opportunities their graduates would secure to work 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in the sectors of education, technologies and medical services, and in firsttier cities. Most of the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chools find their positions in enterprises and stay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graduates choose to work in the cities of thei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highest rate in terms of job destination. Therefore,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s of the cities wher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located should on the one hand design favourable policies to facilita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n the other hand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 to their setting of disciplin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graduates so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lleges can collaborate and cooper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mselves respectively. In the mean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as a whole.

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直接反映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包括政策吸引力、经济吸引力等。为了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去向,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各用人单位特别是用人省市提供决策依据,本课题组接受成都市教育局委托,于2015年8月至2015年10月,对在蓉56所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共收集到42所高校数据,其余14所高校有10所未填报数据(全部为高职高专院校),另外4所本年度没有本科或专科毕业生。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现状与特点

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口径,就业去向共有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升学(不含留学)、出国留学、自由职业或其他形式就业、未就业5种主要形式。统计42所高校提供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果(见图1)。

图1毕业生就业去向及比例

1.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

在蓉高校未就业的学生比例为5.46%,参考往年同期情况,属于正常范围。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67.54%,在2015年已出炉的各地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中属于中等水平。自由职业和其他形式就业的学生比例达15.88%,大部分高校统计的这个比例都有所提高,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引导和环境影响下,这一比例的提升证明了国家鼓励自主创业政策激励已经初显成果。

2.人数最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毕业人数来看,2015年成都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前10位,由多到少依次为:艺术设计、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会计学、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电子商务、土木工程。其中,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是工程造价。艺术设计和广播电视编导这两个专业,毕业人数分别位列第一和第六,毕业人数排在前列,但毕业生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比例却比较低,艺术设计为5533%,广播电视编导为2980%。具体情况见表1。

3.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率最高、最低专业

签约率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最具说服力的数据。发掘出本科生、研究生专业中签约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对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于考生选择专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从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率来看,2015年成都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排在前10位的专业,除会计学外,全部为工科专业,并且专业性强。签约率最低的10大专业,除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外,全部为文科专业,专业性也比较强。具体情况见表2、表3。

从高职高专签约率来看,文物鉴定与修复、投资与理财、视觉传达这三个专业毕业人数少,不过签约率高;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毕业人数多,超过千人,但签约率也高;签约率低的全部为文科,并且主要集中在媒体及演艺行业。具体情况见表4、表5。

总体来看,签约率高的专业针对性都比较强,且该专业毕业人数都比较少,7个签约率高的专业毕业人数都在200人以下。签约率低的专业针对性同样也比较强,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演艺行业,这种结果值得教育管理者、学校和学生本人思考。具体情况见表6、表7。

从总排名看,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的重视:

第一,在蓉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但这些毕业人数多的专业却不是签约率最高的专业,而是正相反。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签约率最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这些专业却不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这一现象值得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反思,即我们的专业设置标准和依据是什么?我们的招生计划制定的依据又是什么?这种状况需要怎样纠正?

第二,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大部分为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几乎被文科专业囊括,这一点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同,不同的是由于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也是工科专业,签约率也最高,没有出现像本科研究生专业那样的毕业生人数与签约率的完全背离情况。

第三,签约率最高的专业中,本科以上专业和高职高专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本、研专业签约率最高的十大专业均为传统的工科专业,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虽然大部分也是工科专业,但大类算是应用文科的专业几乎占半壁江山。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排前4位的文物鉴定与修复、投资与理财、视觉传达、物流管理。这些大类算是应用文科的专业,严格说应该算是复合专业。为什么这类专业毕业生大受人才市场欢迎?

第四,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都一致是影视演艺类专业,为什么这些专业受到人才市场的冷落乃至抛弃?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类别

统计挖掘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别,可以得出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以及每个行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成都地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别见表8。

从毕业生行业的类别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三个行业吸纳毕业生最多,而到军队、国际组织、资源类领域的毕业生最少。这与成都市产业结构基本吻合,成都的支柱产业就是信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行业,而吸纳毕业生少的行业也不是成都市的支柱产业,比如农林牧副渔、资源类、军队、国际组织。

三、毕业生就业行业性质

掌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可以掌握各类行业领域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从而分析各个行业领域在吸纳人才过程中政策方法的优劣,便于政府、用人单位、毕业生在决策、人才培养中参考。成都地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见表9。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比例

从表9可以看出,成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集中在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等,人数合计达到130025人,比例达到78.20%,可见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单位。这是因为,企业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经济发展的载体。这个结果揭示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在蓉高等学校看,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本支持是在蓉高校的光荣使命,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别是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四川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了适应四川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在蓉高校还要主动超前预测四川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对人才结构、标准、规模的需求,及时调整那些不能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受企业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就业率,以高就业率带来优秀生源,带来学校发展的马太效应;第二,从毕业生角度看,企业就业与自己所学专业基本对口,能够实现学以致用,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更受企业欢迎,在学校就要更加主动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打好专业基础,达到企业要求的能力素质;第三,从企业看,高校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力支持的单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在蓉企业要把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来支持,积极主动为在容高校提供实践条件,提供可能的人力物力支持。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事业发展环境,使之愉快工作、发展顺利,给在校生以良好示范,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到自己企业。

上述统计显示,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含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就业总人数为15510人,总共占比9.33%,这一方面是由于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另一方面,这些部门和单位需要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强的毕业生,需要高素质、高学历,这些单位也深受具备这样素质的毕业生青睐。

基层就业含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总人数为171人,比例为0.10%。蓉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科学技术进步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农村的生活环境、事业发展条件还不足以吸引高校毕业生甚至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破解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出台更好更优惠的政策、更加特殊的政策,鼓励激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机关就业人数为3287,占比为1.98%。

2.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比较

将不同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进行比较,可以发掘各个就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的偏好以及需求人才层次。本次比较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四所211院校与14所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含教育厅属13所+西南民族大学,即原来的二本院校)进行比较,二是对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四所211工程建设院校进入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机关的比例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

从图2看出,本科院校国企就业比例相对比较高,其中最高的5所高校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比例为59.26%)、西南石油大学(比例为38.96%)、西南财经大学(比例为30.62%)、西华大学(比例为26.65%)、四川大学(比例为26.55%)。

图2国企就业比例最高的学校

国企是国家主流企业、经济支柱,在蓉四所“211工程”建设大学去国企的毕业生最多是正常的,其他14所高校进入国企的毕业生率远低于4所“211工程”建设大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出路中几乎没有国企,甚至95%以上进入其他企业,三类学校进入国企的比率呈现鲜明的阶梯状。表面看这种现象与人们的主观认知是相同的,似乎合情合理。这种现状也促使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国企和高校深思:是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国企的需要?国企是否在人才使用中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

3.去其他企业就业比例

其他企业是指因为历史或者统计的原因的非主流的企业,去其他企业人数的高低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就业质量。在蓉高校毕业生去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62.48%,排名在前10位的高校都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去其他企业就业比例最低的高校则仅有3所高职高专学校,西南交通大学最低20.81%。基本上,这个数据呈现明显阶梯状态,即学校层次越高到其他企业就业率越低。

从统计数据看,去其他企业的比例整体都比较高,最高的达到95.29%,最低的也有20.81%。可能以后的统计方式需要改变,能更真实的反映毕业生的去向。

另一方面,教育文管部门和高校应该深入调研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四、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特点

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可以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所在,可以分析总结毕业生所以选择就业地的原因,促进就业地在吸纳人才时取长补短,更好更多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1.毕业生省内、省外分布状况

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划分为本校所在地(四川省)和外地(除四川省以外的省份),统计分析各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结果见图3。

图3省内外就业人数分布概况

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地域在四川省本地的比例为61.32%,外地就业的比例为38.68%。

2.全国主要城市就业人数分布

通过对成都市相邻的西部大城市以及北上广深的就业地域分区域对比,可以发现上述城市对成都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吸引与吸纳能力。结果见表11。

通过表11可以看出,成都高校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占总毕业人数的6.04%。留在成都的毕业生人数为60218人,占总人数之比为36.22%,为各个省会城市之最,其次是重庆市,人数为5219,占比3.14%。

3.成都市高校招生及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通过对成都地区高校成都籍学生以及成都地区高校留向成都的学生数量对比(见表12),可以观察成都市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成都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23620,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421%。成都就业人数合计为60218,占总毕业人数的36.22%,说明成都市具有较强的人才吸纳能力,人才流入大于人才流出。

4.不同层次学校毕业生去一线城市对比

通过对4所211高校和14所普通院校(含13所教育厅属院校+西南民族大学)去往发达一线城市就业情况对比,可以发现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竞争力。对比结果见表13。

上述统计发现虽然可喜可贺,地方政府还应该在此基础上:(1)制定更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川大、交大、电子科大、财大这些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愿意留在蓉城就业发展的政策,使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尽可能多地留在蓉城发展;(2)在人力物力和环境政策方面更加支持在蓉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主动同高校沟通蓉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模规格的需求,使高校能够针对性培养更多适应蓉城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3)在蓉高职高专毕业生绝大部分留在蓉城,一方面可能因为生源原因,毕业生大多来自本省不愿意离开四川,另一方面也可能到外省就业更加艰难。不管何种原因,面对在蓉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大面积留在蓉城的客观存在,市教育主管部门多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办学的指导,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职高专办学进行常态化评价,促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紧密结合蓉城经济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需要,特别是蓉城支柱产业对技术工人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劳动者。

五、主要发现与建议

(1)在蓉高校毕业生签约率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影视演艺类专业签约率最低。

(2)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率越高。

(3)学校层次越高,到国有企业、一线城市、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就业率越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几乎都留川并且几乎都在其他企业就业。这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就业蓝皮书: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资料是一致的,该资料显示,200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1〕。

(4)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就业毕业生比例最高。

(5)到国际组织、农村基层就业人数偏低。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进一步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2〕,鉴于上述主要发现,建议如下:

(1)高校所在城市地区应该制定更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支持所在地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促使高校培养更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

(2)高校及时了解所在城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模规格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国际组织输送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责任。高等学校要积极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国际组织性质、对人才的要求,积极培养输送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工作。

(4)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全社会从政府到高校都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能够让高校毕业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并且能留下来长期工作的政策。

(5)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总理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3〕。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等学校、政府和大学生,都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创业,把创新创业打造成与现有“就业”、“升学”并列的重要就业途径。

(7)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本研究揭示,越是层次高的学校到一线城市、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越高,这说明毕业生就业重点还是以一线城市或者说大中城市、国有企业为主。在北京大学的五次调查中,毕业生去大中城市所占的比例都在七成以上,2005年比例最低,为70.7 % , 2009年最高,为83.7%,最近三次调查的比例都在八成以上〔4〕。这一现象准确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城市为主、大城市比小城市好、小城市比城镇基层好的现状。因此,政府、高校特别是政府要制定更多更好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8)政府应采取措施改善其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从调查看,高职高专就业主要去向是其他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政府应该加大对那些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的扶持,改善其发展环境,使之提高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制度,维护和提高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毕业生的利益”〔4〕。

参考文献:〔1〕

徐向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特点及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79-82.

〔2〕曾燕波.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46-51.

文科就业率高的专业范文第2篇

全球声誉和国际化教学,被认为是港校吸引内地考生的两大砝码。在过往12所院校招生的基础上,此番香港前来内地招生的院校又增加了5所,分别为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东华学院和恒生管理学院。这些院校大都于近年建成,对学生成绩的要求相对较低,一般达到二本分数线即可,但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英语能力。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生的人数和奖学金发放数量,与去年相比亦稳中有升。2013年的高考季,香港高校在内地狂揽“省级状元”达35人。港大去年收到入学申请12513份,最终超过原定250~300人的招生规模,录取303人,在高考人数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其招取比例竟达到40∶1。今年港大计划招收人数为300人。内地国际学校或不参加高考的学生,也可以凭借SAT\IB\GCEA-level等成绩报考。港大还与剑桥大学推出联合招生计划,学生在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学习一年,期间接受剑桥大学的考核,合格者可以成为剑桥大学的本科生,最终获得学位。而香港中文大学则计划招生305人。

据麦可思等机构披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2012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平均薪酬排行榜的前十位中,理科类专业占六席,分别是建筑学、软件工程、采矿工程、信息工程、金融学、城市规划;文科类专业为影视艺术技术、德语、保险、财政学四个专业。排行榜的倒数十位则全部是文科专业,其中薪酬最低的是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835元。

在就业率方面,排名前20位的专业中,仅新闻和园林两个文科专业。而一些看似冷门的专业在就业方面一点也不冷门,如给排水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的就业率高居前三。

天津大学今年将开始一项面向创新人才的招生试点计划,在决定考生录取与否的因素中,高考成绩只是一项标准,不再是唯一标准。

由于是首次进行如此大力度的招生录取改革,审慎起见,天津大学将试点范围限定在精仪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且仅在天津市和江苏省进行,同时要求入选者的高考成绩不得低于当地一本线。

天津大学将此计划命名为“B计划”。参加该计划的尤其是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将按综合评价总成绩从高到低排队录取,而综合评价总成绩=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40%×(当地高考总分÷100)。假设天津地区高考总分是750分,考生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天津考生甲的高考成绩是600分,面试成绩是90分,则其综合评价总成绩=600×60%+90×40%×(750÷100)=630分。另一位考生乙的高考成绩是620分,但面试成绩是70分,则其综合评价总成绩为582分。这样,考生甲虽然高考分数低于考生乙,但综合评价总成绩高出考生乙,可以优先录取。

据天大招办人员介绍,此举有望破除高考的“独木桥”效应,具有“重视高考但不唯高考”的特点,向社会发出“唯才不唯分”的信号。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盛大文学在上海宣布,联合创办中国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授课老师除了王安忆、叶辛等著名作家外,还有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等。该专业于今年2月进行生源面试,并根据6月全国统一高考结果,进行首批学生的录取工作。

文科就业率高的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48 ― 0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如何调整战略应对挑战,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新格局, 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但高层次就业难度增大

据统计,普通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而高职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上升了0.5个百分点,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速。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本科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就业前景持续乐观,甚至一些地区还出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的情况。尽管如此,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光鲜的就业率数据背后,是高职学生对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的低要求。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本科毕业生的初始待遇要求多为月工资2000元以上,而高职毕业生则为1500元,相差1/3。〔2〕待遇要求的差距带动了就业的上升,这其实是就业难的一种变相表现。目前来看,高职就业的领域主要集中于“蓝领”甚至“灰领”的低层技术和底层服务岗位,而本科生多集中在“白领”的管理岗位。这是因为高职的教育层次还比较低,技能单一、“粗笨重”的工作还是主要的就业方向。在更高层次的岗位就业,对高职学生来说还有着很大难度。

2.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明显

进入21世纪面产业结构和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而我国的高职教育结构没能及时的捕捉市场就业信息,致使某些传统的专业就业非常困难,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是同一个院校的学生,因专业的不同就业情况也出现明显差异。我国的高职院校大体分为综合类院校、文科类院校和理工科类院校,专业包括法学类、历史学类、工科类、医学类、理科类和社会学类,甚至还有军事类高职院校。工科类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普遍较好。麦可斯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属于就业中的绿牌专业,即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需求不断增长型专业,而“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偏文科专业则为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较低,失业风险高的专业。〔3〕

3.高职就业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从人才的地域需求层次上看,按一般就业理论来说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大,对于低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少;而经济落后的区域,对较低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在现实中,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发达地区城市对较低人才的需求量反倒比较大,高职院校在这些地区的就业率普遍较高。有统计,自2004年以来,市场经济发达的南方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上升,甚至超过了本科生,而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各省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低,远远低于本科生。可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高职学生就业差距的主要原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我国地区之间存在着一个阶梯型的就业递减趋势,东南沿海就业率最高、中部地区就业率较低,西部地区就业率更低,处于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率出现不同的差距。在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反向匹配,是因为部分企业出于人力资本考虑,不愿意招收本科、研究生等较高学历层次的人才,更愿意招收薪资要求低又能使用的低层次人才。

4.个体、私营企业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或通过竞聘等方式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或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到生产企业就业的人数不多,而且大多数毕业生考虑到待遇和工作稳定等问题尤其不愿意到个体、私营企业里去工作。高职毕业生在考研和公务员考试时受到学历和专业的限制,非公有制企业成为了他们就业的主要渠道。201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中有66%在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只有15%在国有企业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则更少〔4〕。有学者对浙江省高职生就业去向进行回溯式统计发现,2011年毕业的高职生与2001年以前的相比,高职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竟下降了28.3个百分点,而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则提高了29.8个百分点〔5〕。从总体上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之路还是非公有企业,就业渠道显得狭窄。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定位问题应该是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是以高职院校的身份存在,但在专业的设置上完全照搬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没有特色,教学中过多的强调理论教学,很少有实践教学,把本科教学的方法引进过来,这样就形成了高职的专业设置、本科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理解不透,掌握不全,这与学校的发展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二是高职院校梦想成为普通本科院校,盲目追求“专升本”来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全国高校中存在着一些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现象,甚至有些升格为普通本科的院校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好多公办职业技术学院不安心在高职院校上办学。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的这种现象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飘忽不定,学校以本科生的教学方式办学,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训练,人才培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由于学校的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模式与市场脱离,不了解市场和行业需求的人才种类,也导致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没有适合的岗位而无法就业。

2.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过来的,在专业设置上都一直沿用以前的专业设置,专业的设置已经与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专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部分专业老化,新设置的专业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需求;有些专业是本科专业的缩版,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功能和特点,以至于所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由于这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因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不足。高职院校的好多专业设置不理想,冷门专业或就业面太窄的专业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盲目性和粗放性,与各个高校设置的专业具有重复性;二是某些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过渡的细分专业反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三是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某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市场没有准确的分析和调研。

3.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

高职院校的教学与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同点在于坚持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以培养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为主线来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中偏重理论基础教学,轻视实践技能培训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受以往的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依然沿用本科教学的模式,把高职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个阶段的学习,高职的三年学习期内,前两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三年进行野外实践学习和训练,这样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差别,也没有高职培养学生的特色。二是教学改革不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对市场人才的需求趋势不能及时的做出预测,反应也往往滞后于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不能依照市场的要求而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实力和本科生的教学模式去做,这样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即毕业等于失业。培养的学生无业可就,高职院校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4.师资建设存在严重问题

师资力量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提倡“双师型”人才建设,即不但要有教师资格,还要有职业资格,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但是我国的“双师型”教师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严重威胁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计划。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师生比例失调。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招生,而教师急缺,特别是具有高级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人才更是稀缺。二是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不合理(要么偏大,要么偏小),学历总体偏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三是学校的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的比例不合理,专职教师占比过高,而兼职教师数量太少。兼职教师是学校从社会上聘请的技有专长的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实践能力强,技能高;而我们的专职教师往往理论水平高,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合理的专兼职教师比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5.实训基地建设无保障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师人才的地方,技师人才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有设备齐全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教学设备。但是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条件十分落后,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实训计划和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特色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的质量,这是区别于本科理论教学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经济实力有限,无法购置高成本的实训设备,因此出现了教学中的模拟和假象教学模式,以模具的演示或幻灯片的演示代替实践教学,使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6〕 校外实训也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关键,可是许多企业出于自身设备成本的考虑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实地操作,怕损坏设备,使学生的实地训练不能有效地进行。总的来说,学生的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学校的一个负担,资金的不足使实地培训无法顺利的开展,不能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定位,形成鲜明办学特色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必须考虑学校的办学方向,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是立足地方,依托行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就业问题理应放在发展的主要位置。面对高职教育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应当有科学合理的定位:一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应该按照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各行业第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二是办学层次定位。按照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将学校的办学层次定格在三年制大专水平上。高职人才的培养上不需要大而全,要小而精;专业要向精品化、高技能方向发展,培养一批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

专业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方向,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着眼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要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就业形式,及时掌握人才需求信息,要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边缘学科和专业。专业的设置必须注重以下两点:一是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二是专业设置要有特色,专业设置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系,共同开设企业需要的专业。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中师资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加大培训力度和高薪聘请等方式进行解决。首先,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学校领导角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职称评聘、教学奖项设置等方面对这样的教师进行照顾,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其次,要进行资金投入,对教师进行大力培训,为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助力。再次,对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上,要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只要他们真有能力,那么学校大可以对他们进行工资及人事关系上的特殊照顾,使他们更愿意到学校来。这样既可培养出类拔萃的学生,又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7〕 可以将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是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更新或升级改造原有基地设备,为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习实训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同时要与社会上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利用他们的场地设备建立实训基地。可以采用租借、共建等多种形式,让企业和学校都获益。

5. 加强就业指导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应该通过始业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以便学生能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展开学习活动,并参加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学业和就业的紧密结合。通过明确职业目标和制定职业规划,不仅可以提高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避免产生不切合实际的心理预期〔8〕。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克服等待观念和依赖思想,树立就业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能力,鼓励他们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拼搏。

〔参 考 文 献〕

〔1〕纪杰.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我国“部属高校”政策审视〔J〕.理论导刊,2014,(03).

〔2〕〔3〕〔4〕2013届半年后就业率达91.4%〔N〕.南方日报,2014-06-10(A2).

〔5〕朱兆平.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6〕程桂花,等.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9,(01).

文科就业率高的专业范文第4篇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

文科就业率高的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评估意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74-02

去年我校又通过了二次评估,评估专家的反馈意见如下:首先看到了我校有很多办学经验,总的来看,专家感受到,我们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和当地政府关系搞得非常密切。有这么一个好环境,好多不好办的事情都能办成,因为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是从一个中专学校上来的,而且是独立上来的,能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没有当地政府支持、教育部门的支持,维持到现在确实很难。而且从接触的一些同志、老师、联络员等看来,感觉到我校从上到下的精神面貌特别好,干部团结和谐,专家深受感动,对学校有较好评价,这些好的情况,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种情况下,感到我们发展潜力非常大,从精神面貌上看,有我们这种精神,能够实现以评促建,实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大突破。第二点就是感受我们管理严格,监控及时到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们的管理都是比较到位的,无论从讲课还是听课当中,感觉到老师讲课比较认真,讲课表达能力等许多方面比较不错,可见我们管理问题还是比较到位的。第三点感受,我们后勤保障比较好。专家来的时候,那天天气很不错的,过了两天气温度急骤下降,但我们供暖很及时,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再一个,专家在我们学生餐厅吃了一顿饭,饭菜质量丰盛,学生也比较满意,价格也不太高,这些都是令评估专家很满意的。第四个方面就是学生的课外工作,学生搞了大量的课外活动、集体活动,对锻炼学生、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素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培养学生,不但是从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从实践上培养技能,通过一个班的活动,对提高其全面素质是很有好处的,从这个方面来看,感到我们的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也比较满意。第五个肯定就是我们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大体来说一般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重视文科多,而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相比之下,感觉工科相对搞得多,而且在搞的过程当中,也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工学结合,打破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探索,取得了成效。学生的实训室比较好,肯定了毕竟附近知名大企业多,对教学的一种冲击。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可借鉴的、生产性的实训室,尽管还没到真正的生产线,但是思路已经成熟,而且努力去做了,当然有的方面还在探讨中,尤其我这个花巨资引进人才,从这个填补空白看到我们学校大有发展,虽然这不是主要的,但是从一种联合提升,它的作用应该是非常巨大的,同时还能引进一些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同志参与,对学校的整个提升起到很好的作用,这都是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学习的。

成绩是肯定的,人才发展,学校出路,内涵建设是关键,下一步我们如何从内涵上下功夫,结合汽车工程系情况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也要不断地变化,首先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该来进一步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说第一是社会需求什么人,我能培养什么人,我培养人上哪个岗位,这个岗位,它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我怎么让学生达到这个核心能力,再有,它有几个技能基本素质,我们按照岗位需求能够分析清楚,针对这个需求再来培养来研究我们的方案,这样就不至于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为学生苦思冥想地去找地方,就是说针对社会需求来培养,而且培养他,社会上找不着他这样人才了,就感到就业问题不成是问题。当然我们就业率很高,在90%以上,但是就业率高总体来看,山东的发展比较快,大部分高职院校就业率都比较高。就业率高,也不一定说学校的办学一定是非常适应社会的,还有高质量问题,学生到企业后的稳定程度,学生对企业贡献率、他的收益各个方面来衡量,所以我感到人才培养方案是个非常重要的,明确了社会需求、岗位需求,要确定我们的培养方案。并且在这个培养方案中,尤其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必须的,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东西,怎样来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在知识经济这个时代,需要学的很多,需要教的很多,但是我们怎样用有限的时间,教给他最需要的一些知识,我感到我们的课程编得好,我们的老师授课质量这么高,但是势必我们需要在三年过程当中教什么东西,势必需要上那么些课,学生在教室学习,应该拿出相当多的时间来让给学生,我感到对课程的工作应该是要下大功夫,精品课程改造,把需要讲的东西一定要学会,把实践当中来不及讲的提高记录,这是从培养方案来确定课程方面,应该下大功夫,我们的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可以减少好多流程,老师从课堂上可以省出好多时间,现在我们也开始这么做了,尤其在青岛校区来看到还有一些和所学知识相关的一些设备,有了路有了条件,适合我们接受的是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讲的和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个什么程度,我感到这个问题很重要。第二个问题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现在看就是说我们还是投建资源少,我们把相当资金都用在了教学方面,从比例来讲是比较高的,但我们总体资源还是有限的,民办学校,资源来的渠道窄小,我们山东国办学校,国家给的钱也不多,跟我们相比,差别很多,怎么把现有的钱购置一个最合适的设备,让学生发展得更好,我觉得只要他的技能上来了,技能上来以后,就业质量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说在教学设备的购置上,应该根据教学需要来购置,我感到现有的设备,从传统的教学来讲是不错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从整体来看我们设备还得提升,但是从这次评估来看我们的实训计划、实训大纲整个的过程当中,监控也好,各个方面也好,我们做得很不错,按新的评估方案,和将来16号文的办学要求,这种做法就可以肯定,所以说应该找找我们怎样去做,以新的要求、新的文件重新来考虑,从现在做起我们按这个思路发展,学校非常有希望,从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实力两校区结合起来,从校内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方面结合起来,将会更上一个台阶。第三,就是学生的活动作为一个创新,要开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因为我们培养的是职业素质,但是我们如何把这些活动再往下深入,结合专业特点,结合专业特长,结合专业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就估计学生整体素质会得到很大提高。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像那个电动车,面再扩大一些,让学生来参与,不同学生不同特点,根据他的特点专业来开展活动,仅为了一个事去办,老是去想,就只是一个圈子,但学生是做的,发散思维,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有的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当中,结合专业特点,效果很好的,我校的机电专业学生取得过大学生创业的特等奖。

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的活动,谈这么三个方面,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