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范文第2篇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至今尚无定论,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心态平和,能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从容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反之,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容易表现为冲动、易怒、浮躁、焦虑、不满、自私与极端自我、依赖性强、报复心强,不能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人、他事等等。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精神痛苦,也容易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甚至给社会造成麻烦,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温和、豁达的性格,才能理性、平和、宽容地面对校园中发生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与他人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协调行动、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协作,促进校园和谐。

学生心理健康是增进校园人际和谐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人交往,与人交往的频率高,关心他人,待人友善,乐于分享他人的快乐和忧愁,对人热情、正直、友好、尊重,乐于助人,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容易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广泛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健康心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理性的积极心态,保持心态平衡和心理和谐,从而实现与同学的和谐相处,最终构建和谐校园。而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心理健康、使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创建和谐校园,一方面要减少学校负面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强校园和谐的程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和谐,探索有效提高其心理承受力、疏导与化解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在学科教育、心理保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部门之间建立起协调互动的机制,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塑造学生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学生拥有乐观、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构建和谐校园有许多事情要做,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困难,如果消极颓废、瞻前顾后,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因此,每个学生都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对构建和谐校园充满必胜信心。要努力学习,积极开展活动,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乐观应对,以饱满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困难,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学生拥有宽容、谦让等健康的人格特征。在学校生活中,与同学相处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如果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必然会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冲突越来越大。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努力塑造学生宽容、谦恭、忍让、诚信、友爱等良好的人格特质,做到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积极消除和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为促进学校和谐贡献力量。

(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体现之一,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断强化自律意识。要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遇事要冷静,善于克制忍耐,决不冲动,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和言行,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惜自己的前途和美好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对健康心态的塑造起着基础性作用。个人文化素质高,就会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问题,理性对待社会问题,有利于推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文化素质低下,往往会非理性对待社会问题和发生不当的言行,很容易因社会和生活变化而产生不良心态,影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先进文化的熏陶,对于人们健康心态的形成和保持至关重要。应当大力发展学校公共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多元的健康文化产品,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塑造健康的心态奠定文化基础。

(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要营造和维持校园和谐,就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积极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有效预防可能产生的不健康心理和可能发生的偏激言行,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增强热爱学校的情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珍惜学校荣誉、维护学校和谐。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塑造健康的人格。举办系列心理健康讲座,如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与成才、消极情绪的调适方法等等,拓宽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面,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将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2.开展心理咨询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通过开展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咨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排解困惑、提高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尤其要关心和做好心理、行为有异常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化解内心冲突,克服障碍。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学校要积极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教育,对新生要及时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立即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有效的帮助,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重新获得健康。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预防网络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预防体系,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

4.疏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个人处于挫折、困境中,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适时宣泄出来,日积月累,就会引发心理疾病、极端行为。所以,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心理困惑和关注热点,掌握其心理动态,预测其发展趋势,建立学生交流、倾诉的平台,如采取个别交谈、设意见箱、电话热线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方法,让学生自由倾诉烦恼、忧愁和苦闷,把消极情绪宣泄出来,避免其不良心态、不良情绪的积累和恶变,保证其心态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环境,为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保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让人倍感温馨、愉悦、满足和安全,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人际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其独立的人格,维护其自尊、权力、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建议,激发并保护其创新精神,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教育学生见利思义、先人后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培养他们真诚守信、谦恭礼让、友好宽容的美德,理性对待同学间的矛盾,避免冲突、化解矛盾、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竞争和协作的关系,建立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同学关系。

参考资料:

[1]吴黎宏.略论精神和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陈少涵.论“和谐德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1).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范文第3篇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在这一过渡阶段常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敌视、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网络成瘾、叛逆对抗、厌学逃学、吸烟喝酒等行为问题,个别青少年甚至存在暴力问题、混黑帮等。这些问题有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环境因素等,本调查主要了解学校、家庭和社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以便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探讨有效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个别访谈等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学生家长和初二年段学生。家长调查对象为金尚中学初二年段家长500人,收回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44份。学习生活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初二年段共发放528份,收回有效问卷共493份。其中被测者中初二年段男生共有276人,占了56.0%,女生共有214人,占了43.4%,另外有3份问卷没有填写性别属性,占总共有效问卷的比例为0.6%。

2.研究工具

自编《湖里区初中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有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两种,其中学生问卷56小题,家长问卷46小题。问卷内容均包含三大块:社区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和家长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等。

测量方法:采用集体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进行测试,当场发卷当场收回。所有问卷统一指导语,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对被试者进行测查。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社区方面

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在社区周围存有一些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宜的违法行为。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1)社区总体环境良好,但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为

不管是学生问卷还是家长问卷,在关于社区方面的问卷结果都表明,大部分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总体环境良好,邻里相处和谐。42.1%的学生认为社区经常有互助的事情发生,59.9%的学生和44.5%的家长认为社区偶尔发生吵架,此外,社区周围存有一些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附近主要存在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情况。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附近并不存在允许未成年进入网吧的情况。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社区周围较少存在营业性舞厅桑拿按摩等娱乐场所向中学生开放、社区向未成年贩卖香烟和烟酒、封建迷信活动、社区问题青年时常出没、工厂招用童工、敲诈勒索等现象。所以,整治社区周边网吧任重道远。

(2)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

社区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宣传并不普及,只有32.7%的家长和38.7%学生选择了社区“有些”宣传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选择了“不多”甚至“没有”宣传过。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服务,但对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且采取的是大众化宣传方式,集体活动组织较少。13%学生和11%家长认为社区经常组织活动,其余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社区偶尔组织或者从不组织活动。

(3)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

关于社区是否需要心理卫生服务的,认为具有相当多人需要的家长占9%,学生占3.5%,认为不多的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40.8%,学生占40.2%,认为没有人需要心理服务的家长占9.4%,学生占24.8%。整体上看,学生家长都认为需要接受心理服务的不多,但从家长和学生比较上看,家长认为社区需要服务的比例比学生高,学生认为社区不需要心理服务的比例比家长高。认为社区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不大,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较少。

2.家庭方面

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最大的问题在于家长对于子女的希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需要加强。

(1)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使孩子感到压力。

58%的家长认为期望应该适当高于孩子现在的水平,让孩子有适当的压力和动力。63.7%的家庭成员都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等问题。家长的最不能容忍孩子的两大缺点是学习不用功和行为习惯不好。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成员很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95.9%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高。49.1%的同学认为家长期望高于自己的期望,结果导致他们中有32.5%的同学有很多压力,但是也有31.9%的同学觉得这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2)学生所处家庭教育和沟通普遍良好。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比较和睦的,家庭成员能够做到相互帮忙、相互支持。成员间经常有情感的交流,偶尔的争吵。当家庭成员的意见产生分歧时,36.7%家长和60.5%学生会选择回避它以保持和气,学生选择回避矛盾的比例远远高于家长。35.5%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时遇到烦恼,会和父母沟通。51.4%的家长会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集中在学习和生活。33.6%的同学认为他们偶尔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的比重最大,并且交流的主要内容集中于学业、交友以及情感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家庭氛围融洽。同时,家长对老师寄予厚望,期待老师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以及纠正其不良行为,但是和老师的沟通较少。

大部分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不会随便对他们乱发泄,而43.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心情不好时会乱发泄,这种对比反映学生青春期自闭以及不成熟的心理。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都采用说理教育,但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效果很一般。大部分同学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时,都感觉很愉快轻松。当同学去家里做客时,76.3%的同学认为他们的父母很热情接待他们的同学。另外,初中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性教育问题,家长问卷调查表明,35.5%家长从未对孩子开展过任何形式的“青春期性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功能还需要加强。

3.学校方面

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学生们对自身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但对于学校外的心理健康服务,同学们仍存在一些误区,会将接受心理咨询与精神方面疾病混淆。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他们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目前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最希望就学习问题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服务。家长最希望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帮助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希望最好能够开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一些讲座及沙龙活动等。

(1)学校氛围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

超过86.1%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要和谐的。大部分同学认为班主任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班主任不拖堂,再次是班主任衣着整洁。只有12.4%的同学认为班主任给他们的感觉不亲切。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不存在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好的同学轻成绩差的同学的现象。只有5.7%的同学认为老师没有关心学生。但大部分老师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至于学生的其他方面则比较少关心。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较好,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学校重主科轻副科、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简单)、重视成绩较好的学生轻视其他学生。43.3%的家长会与学校老师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沟通。另外,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部分同学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不会怀疑和嫉妒,他们认为自己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孤独,并且与异往不会心慌紧张。

(2)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也有期待,相比较其他心育渠道,学生和家长都比较信任和期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偶尔需要或者不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大部分同学不希望接受面对面的,电话的,网络书信的心理咨询,而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朋友之间、媒体、街头广告、报纸等渠道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心理健康服务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的住处附近有相应的服务机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看心理医生是精神有病的表现,但是也相信心理咨询可以提供帮助,觉得如果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话也会去寻求心理老师和学校的帮助。相比于社区、医院精神科、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大部分学生会更愿意选择学校服务。大部分同学希望学校目前能多开展一些沙龙游戏,家长对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还是比较支持和重视的。所以总的来说,学校的心理健康的工作还是被接受和认可的。

(3)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暴躁。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遇到的最大挫折是成绩不理想,学业不顺利。大部分同学会在学习问题上寻求老师的帮助。金尚中学中的大部分学生的压力来自学习,并存在考试焦虑,情绪暴躁的现象。在这方面,需要得到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学校心理老师的适时辅导。

四、讨论

1.调查的局限性

首先,家长问卷的调查受现实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作答问卷意愿不高,应付了事不少,甚至发出的问卷经常石沉大海,所以只能等到家长会才能进行调查;其次,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采用不记名调查的形式,结果造成学生调查结果和家长调查结果存在时间差,且无法进行个体对应分析(不清楚家长与学生配对情况),所以调查结果也只能从家长和学生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次,由于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主要由我校课题组成员自行设计,既有单选题、多选题、开放题等,也有按照程度不同设计的题目,造成统计上的困难,结果只能用百分比进行计算分析,无法进行更科学精确的分析比较。

2.学生和家长调查结果大部分一致,只有个别问题有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如在关于社区附近是否存在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问题上有比较大的出入,家长认为主要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大部分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湖里区附近城中村多,正规网吧大部分不会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城中村的黑网吧却是来者不拒,加之媒体大量报导一些黑网吧的运营情况,这使家长对自己孩子是否会沉迷网吧感到担心。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也许并没有到网吧去,这就造成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另一方面,虽然是不记名的测试,但是在这个对于学生敏感的话题来看,即使去了网吧,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诚实作答,这就存在现实与测验结果的差异。

五、结论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学校的心理教育较为肯定和期待,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1.发挥学校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社区是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实际背景。开展心理教育,家长存在知识上的困难,社区开展文化建设又几乎都面临着人力、物力上的困难,两者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有效地铺开。学校在人力、物力、场所等方面有优势,三者相结合可以实现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也是可行的。时间可以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地点可以选在学校,心理老师可以担任教育培训者,甚至还可以由社区与学校合作请一些心理专家来实现对社区居民、家长的教育和培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从可行性方面而言,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范文第4篇

关于心理健康讲话稿1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共同探讨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有两个著名作家,一个是因《陋室铭》而著称的刘禹锡,一个是写有《捕蛇者说》的柳宗元。二人是好朋友,都有仕途不顺而被贬官的经历。但刘禹锡性情旷达,人生态度乐观,虽被贬官,却能将陋室布置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与“鸿儒”交谈,与“素琴”、“金经”为伴,心理保持健康,寿命达70岁。而柳宗元被贬后却长期心情不畅,气血郁滞,终致英年早逝,仅仅活了47岁,连他的作品集《柳河东集》也未来得及整理,是刘禹锡帮助他整理出来的。

 

  可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身体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2.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

 

  3.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

 

  4.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

 

  6.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8.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应当从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生物的、环境的、教育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人人都想拥有健康,新的时代对健康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那么什么样的心理才算健康呢?

 

  1.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他们能通过自己与先进人物及周围人物的对比来认识自己、解剖自己;他们不但能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爱好,还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与性格,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而他们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心理学的调查表明,每个学生在学习的个人动机上是没有多少差别的,可为什么结果各不相同呢?除了习惯、兴趣、刻苦勤奋等因素外,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也很重要,我们常用伟人来激发自己,但世上的伟人古今又有多少呢?为什么不拿昨天的自己做参照呢?只要你的今天比你的昨天有所进步,你就是最好的。具体一点就是:你今天上课认真听了,作业是自己做的,预习复习你都完成了,该你扫的地你扫的干干净净,你完成了自己计划中的内容,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天,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2.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喜欢与人交往,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他以尊敬的、信任的、谦让的、诚恳的态度待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同心协力,合作共事;而不是自私自利、猜疑、孤傲。我们的同学大多是独生子女,且都已进入青春期,这时大家都发现自己的父母没有过去那么完美,从而想从同龄人中寻找理解和友谊。一个人有两、三个朋友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寞,但实际生活中不少同学拥有的友谊就象流星般短暂,甚至得到的是抱怨,排斥和回避。常有人抱怨自己不能被人理解,不能被人接受,这时你最需要想一想的是,难道周围人都错了?我有没有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别人呢?是不是遇事总想着自己呢?

 

  在班级中,我们有时会看到同学之间为窗户开向哪边而互不相让,为有人移动了他的桌子,碰掉了他的书而大发雷霆,为一点不如意的小事甚至大打出手。其实,每当你有这些行为时,你失去的不是一个朋友,而是周围所有的人,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把正义的尺,且这把尺在测量别人的时候特别的准。所以同学们要记住一条与人交往的黄金原则,那就是:像你期待别人对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3.要善于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美国前总统布什有句名言:如果你能调动情绪,你就能调动一切。可见在人的社会交往中情绪的重要性。其实我们都想拥有轻松,活泼,快乐的心态,可生活中总有挫折,失败和不幸。当一个健康的人心态失衡时,都能在一月内自行恢复。在调整情绪的过程中,你可以向家人和朋友诉说,写写日记,写完了再撕掉,当与父母难以沟通时可以给父母写个留言条,当你怒不可息想要动武时,先做个深呼吸,再从一数到十,想想犯错误的成本是不是太大。战胜自己是控制自己、走向成熟的标志。要提升自己,就首先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曾经有个同学,因为琐事与同学发生争执,他把砖头捏在手上,手上印出了血,但砖头始终没有扔出去。他说如果我把砖头扔出去,后果我无法控制,我不仅是要不要赔医药费的问题,也不仅是能不能上学的问题,我可能要为自己一时的冲动后悔一辈子

 

  4.要提高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承受力,建立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能正视困难与挫折,勇于面对现实,找出问题的病结和解决的办法,而不企图逃避,推卸责任;他们凭理智办事,能听取别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掌声,挫折与困难总会不期而至,给我们带来紧张,烦恼,焦虑甚至恐惧,这些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学习。

 

  在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后,我们需要适当安慰自己来一点阿Q精神,暗暗的告诉自己昨天已成过去,明天还很遥远,我要把今天过好。其实只要你在前进,你在攀登,就会有不同的参照系,就会遇到困难,就会有挫折,挫折将伴随着你的学习,伴随着你的工作,伴随着你的生活。

 

  但是挫折并不可怕,挫折其实魅力十足!挫折留给人们可能有伤心有失望,但更多是教训,是经验。经受了挫折,我们才真正认识到要攀登巅峰需要艰难跋涉,要成功必须付出代价,经受了挫折我们更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学会坚强,这就是挫折的魅力所在。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按上述四个标准对照检验自己,要求自己,正视现实,自尊自爱,善待自己,诚恳、谦让,团结互助,以愉悦的心境,饱满的情绪,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百折不回的精神,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做一个永远健康快乐阳光的中学生。

 

  同学们,国外有句格言:“我是我心灵的主宰。衷心祝愿同学们掌握好自我情绪之舵,乘风破浪,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关于心理健康讲话稿2

 

  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见到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我们,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准备的各种作业。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缕缕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偶尔有人能上网查查资料、打打游戏,更像是做错事一样。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所谓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及社会适应上完好的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健康,不能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今天老师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两个方面和大家谈谈:

 

  怎样才能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除了要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外,请同学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吃东西以前和大小便后洗手。

 

  2、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食物,食物不能长期保存,食用前应彻底加热,消毒、杀死细菌,防止各种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

 

  3、养成勤剪指甲,衣服干净整洁(指甲里面会藏有能使你生病的细菌和病毒)。

 

  4、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吐痰。

 

  5、适当休息有利于学习和身体健康。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每天睡眠以10个小时为好。

 

  6、眼睛的卫生保健

 

  不歪头看书学习,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看电视时眼睛要与电视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在2米以上,时间不能过长,一般在一小时以内。看电视时房间应开一盏灯,看完电视用温水洗洗脸。

 

  7、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丰富的营养能促进自己的生长发育,为健康身体提供物质基矗

 

  二、健康的心理活动

 

  中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具有快乐的、积极向上的、与同学团结友爱的性格,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如碰到

 

  困难,受到了挫折、要振作精神,要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愉快的情绪。 如平时学习成绩差或一次考试成绩掉下来了,要正确认识,不气馁克服困难,努力就有收获。自我认识是要正确的自我评价,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就会使自己与周围的同学们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如过高的评价自己,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产生骄傲自满的思想,与同学们搞不好团结,如过低的认识自己,会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学习成绩。小学生要进行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就是要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做到不自傲、不自卑、不自满,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平时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如文体活动,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不要去网吧和游戏室等成人去的场所。

 

  三、除了与老师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你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

 

  3、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作业要独立思考完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业,才能享受到你学习成功的快乐;

 

  4、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对未教的内容进行预习,把已教的内容复习好;

 

  5、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学习只有靠问,才能成为学问。

 

  一旦你养成了以上的学习习惯,每天将有新的收获,那就将感到快乐无比。同学们,昨天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今天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

 

关于心理健康讲话稿3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创心理特色校,健康心理,快乐人生》。

 

  金秋十月即将过去,给大家科普一个日子,大家都知道“双十一”,那“双十日”,大家知道是什么日子吗?其实,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今年的双十日呼吁全国人民,关爱自己,关注心理健康。演员杨紫、张一山、蒋雯丽前来助阵,一起为心理健康打call!演员杨紫,是今年的精神卫生宣传大使。她呼吁大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接受自己的不同,保持积极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你是最独一无二的存在。”诚然,“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阳光健康的心理呢?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必过多给自己添框设限,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很难改变,无意识地也给自己贴了标签,其实,每一个阶段的你都有不一样的特点与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己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不断探索自己,持续不断看到自己的特点与闪光点,进而不断探索未来的可能性。来,跟着老师做一个探索的尝试,如果你正在完成或者曾经有件事情让你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不妨跟着老师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对于这件让你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你是如何做到这件事的呢?有没有哪个细节让你印象特别深刻?期间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又是如何克服的?最让你引以为豪的是什么?身边的人是怎么评价你的?当你把刚才老师说的问题一一梳理后,你会发现,原来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是一非常重要的命题。

 

  因此,同学们,从现在起,多去体验,多去尝试,不自卑,不自负,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不断地反思、调整、再尝试,你会发现你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除了正确认识自我以外,我们还要正确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会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支持环境,我们会更愿意在这个环境中学习或生活。谈到人际关系,离不开沟通,人与人的沟通是双向的,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别人的感受,尊重每个人的看法,这是我们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其次,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是让别人知道如何与你相处。最后,我们还可以多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送人鲜花,留已芬香,助人会让你感觉自己备有价值,而价值感会让你感到快乐。

 

  同学们,让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一起来关注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做一个全面健康的人,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共创心理特色校。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阳光的心态,快乐幸福的人生!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范文第5篇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現,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60%的人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活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课余时间安排的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各种体育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在我校的教育中,体育课堂即德育课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论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