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菌素分级管理

抗菌素分级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门诊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中国分类号】 R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28-01

为加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素药物,减少微生物耐药性,卫生部就此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在使用此类药物对抗细菌感染同时更应注重正确的使用、联用方法,减少药物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了更好地指导我院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科2009年11月~2011年8月从门诊随机抽取15000张处方进行分析,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1年8月的门诊处方15000张,每月抽取1500张。抽取的15000张处方中有有7129张应用了抗菌药物,占47.52%。

2. 结果

2. 1 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情况:共使用抗菌药5 类10种(详见下表1) 。包含青霉素类2个、头孢菌素类2个、硝基咪唑类2个,喹诺酮类1个,大环内酯类3个。

表1 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排序

2.2 抗菌药物应用途径:7129张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中,口服抗菌药物处方3892张,占54.6%;肌注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272张,占17.8%;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624张,占22.8%;外用抗菌药物处方341张,占4.8%。

2.3 抗菌药物的分级应用 7129张处方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3347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46.94%;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1728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4.24%。

2.4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7129张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中,有692张处方为不合理使用,不合理使用率为9.7%,详见下表2。

表2 不合理用药统计

3 讨论

通过对本院门诊处方调查分析发现,不合理用药率为9.7%,主要表现在越级用药、选药不当等方面。部分处方中选用价格昂贵的新型抗菌药物,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可能造成抗生素滥用。我院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基本完善,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对医师越级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拒绝调配,必须上级医师签字核实后才予以调配。为此,我院药剂科还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药品目录及各科室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名单。对抗菌药物实行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完善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和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规定分级管理药物的具体品种,切实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环节的管理,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并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制定奖惩措施[3]。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途径主要为口服、肌注、静脉、外用,分别占57.6%、17.8%、22.8%、4.8%,基本符合先口服、后静脉的给药原则[4]。由于口服用药方便易行,是大多数门诊病人首选的给药方式。我院门诊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具体品种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硝唑类、磺胺类和其他类。内酰胺类中尤以头孢类为主,由于其药理作用强、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备受广大医师青睐。喹诺酮类抗菌谱广、使用方便、无需做皮试,临床应用普遍,但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在儿童用药和老年用药时需要考虑其危害性。硝唑类抗菌药物在妇科疾病中应用较频繁,大多作为外用栓剂[5]。对于单一抗菌药物可以控制感染并治愈的病例使用二联或三联进行治疗。有些联合用药会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克林霉素与庆大霉素的联合应用会引起呼吸抑制。 无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疑似病毒感染以及无感染指征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菌药物。综上,我科应在全院推广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药学知识,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和监管,增强我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卫医发[2004] 285号,2004

[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Z] 卫医发[2008] 48号,2008

[3] 陈卫兵,孙玉萍,李海鹏。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药事,2004,18 (5): 312 313 [4] 张志萍 院内感染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 药物与临床,2002,17 (4): 2 3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务人员;抗菌素;临床运用;管理;认知态度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6-0127-02

Investigation of cogni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medical personnel

XU Yewen

The Pharmacy Department of Zhoushan Orthopedics-United-Christian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Zhoushan 31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medical personnel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Methods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were used. Ninety-five medical personnel from 3 hospitals were intervewed. Results There were large gap among these responders in the concept of antibiotics, necessity of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feasibility and partial terms of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China. Conclusion 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improve their cognition of management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 Medical personnel; Antibiotics; Clinical use; Management; Cognitive attitudes

抗菌药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抗菌药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造成了药物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1]。2011年8月,卫生部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严格控制高价药使用,并规定了责任追究条款。医务人员是主要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者,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将影响该办法将来的有效实施。为此,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法,2011年8~9月抽取了三家医院的95例医务人员,其中男54例,女41例;高级职称18例,中级职称37例,初级职称40例;内科36例,外科32例,其他科27例。

1.2 调查方法

采取个别访谈法,调查了解医务人员对抗菌素概念、部分抗菌素疗效不佳和细菌产生耐药性相关因素、临床应用管理的必要性、《办法》可行性以及《办法》中若干内容的认知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后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6.0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对《办法》管理的抗菌素范围的认知情况

关于抗菌素范围的认知有很大分歧,33例(34.7%)被调查者认为抗菌素和抗生素是同一概念,56例(58.9%)认为两者有一定差异性,其中21例认为抗生素的内涵范畴大于抗菌素,35例认为抗菌素大于抗生素,还有6例(6.4%)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关于抗菌素和消炎药的概念认识也有很大不同,28例(29.5%)的被调查者认为抗菌素就是消炎药,64例(67.%)认为两者有一定区别的,其中42例(65.6%)认为抗菌素仅是消炎药的一部分,22例(34.4%)认为抗菌素针对的是菌体,而消炎药治疗的是炎性症状,还有3例(3.2%)没有考虑过此问题。

2.2 对部分抗菌素疗效不佳和细菌产生耐药性相关因素的认知情况

81例(85.3%)认为部分抗菌素疗效不佳是由于使用方法不当,56例(58.9%)认为由于细菌耐药的原因,37例(38.9%)认为抗生素质量差,31例(58.9%)认为是患者的体质因素,42例44.2%)认为是由于疾病复杂性造成的。关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相关因素,74例(77.9%)认为是盲目追求广谱高效药造成的,66例(67.4%)认为是不严格按疗程服用的原因,11例(11.6%)认为是药量不足,27例(28.4%)认为是过度使用,13例(13.7%)认为是细菌进化的结果。

2.3 对抗菌素管理的必要性和《办法》可行性的认知态度

39例(41.1%)被调查者认为对抗菌素的临床运用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25例(26.3%)认为有一定的必要性,还有31例(32.6%)认为抗菌素临床运用的管理是多余的,完全没有必要。关于《办法》中抗菌素管理措施的可行性,12例(12.6%)认为完全可行,58例(61.1%)认为部分措施是可行的,但有些内容只能停留在字面上,25例(26.3%)认为完全不可行。

2.4 《办法》实施可能遇到的障碍

67例(70.5%)认为医务人员使用抗菌素的习惯很难改变,59例(62.1%)认为大多医疗机构不具备执行该《办法》的基础条件,73例(76.8%)认为患者使用抗菌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激发矛盾,36例(37.9%)认为经济利益原因会致使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采取规避《办法》的策略,52例(54.7%)对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措施的实际执行力信心不足,6例(6.3%)认为还有其他的实施障碍。

2.5 对《办法》中若干内容的认知态度

调查显示,58例(61.1%)被调查者抗菌素临床应用原则的“安全、有效、经济”的内涵很笼统,医疗实际中,往往因为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支持技术水平、患者的体质、具体疾病的特征、个性医疗方案等原因,致使个案中患者运用抗菌素是否“安全、有效、经济”很难事先确定,不能以事后鉴定的不安全、无效或不经济而否认先前使用抗菌素的必要性。46例(48.4%)认为《办法》中关于“医疗机构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排名后位的医师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的规定表示不满,认为不同科室使用抗菌素的具体情况差别很大,一定程度上很难具有可比性。对《办法》第4章的监督管理和第5章的法律责任,63例(66.3%)认为处罚措施的具体规定不明确,59例(62.1%)认为《办法》中的处罚力度偏大。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势在必行

抗菌药的研发和应用作为20世纪世界医药科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在现代的临床医疗行为中,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对保护人们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恰是人们对抗菌素有效性的过分崇拜,加上临床医师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诸多误区[2]。临床医疗中,无指征的预防或治疗用药、抗菌药品种和剂量选择错误、错误的给药方式和疗程等抗菌药不合理应用现象广泛存在[1]。这种不合理应用现象不仅难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贻误病情,而且因其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细菌等不良后果对社会、环境等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3]。因此,保证抗菌药使用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在国际上已经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已经成为衡量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3.2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教育

保证抗菌药的临床合理使用,首先是临床医生和药师的本职要求[4]。有作为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抗菌药泛指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抗生素及其他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药,其内涵包括着抗生素[5]。但此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此的把握也有很大分歧,足可见临床医务人员对抗菌素相关知识的把握并不理想。因此,医院应该组织临床医师、药师等医务人员通过定期进行岗位培训、举办合理用药讲座、办学习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就抗菌素使用进行系统的专题培训,通过各种信息交流,减少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方面的误区,提高其专业技能,促进合理用药整体水平的提高[6]。医疗机构聘请有关专家从药效学角度出发,比较全面地学习各种抗菌素的作用机制、药物不良反应、耐药性、临床用药须知和联合用药等内容,旨在达到指导医务人员能够合理应用抗菌药、提高抗菌药的临床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及降低患者医药费用的目的[7]。

同时,应加强对社会居民抗菌素知识的宣传,居民是抗菌素的实际使用者和效用的最终承受着,一方面医疗机构应充分尊重患者对抗菌素使用的知情同意权,向患者告知特定抗菌素的适用性、有效性、禁忌证和科学储存等相关知识,同时,医院可以通过设立用药专门部门和24 h电话为患者合理用药提高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和社区也有义务让居民了解更多包括抗菌素在内的科学使用药品的知识,可以在小区和公共场所设科学用药宣传专栏,定期和不定期发放抗菌药知识传单,电视台、报纸和官方网站开辟宣传药品知识的专题。

3.3 临床合法使用抗菌药物应是合理使用的必然要求或前提

临床如何运用抗菌素不仅仅属于卫生行政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是医疗单位和患者之间进行医疗行为的必要合约内容之一。就医疗行为本质而言,是患者委托医疗机构诊断和解决自身疾患的行为,因此,面对患者的不合此《办法》抗菌素使用请求,医疗机构如何处理才能达到抗菌素临床应用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技术条件是菌种的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而此前提条件的实现是需要时日的,相应的疾患确实千变万化,医疗机构能否以该《办法》的有关规定去承担患者生命健康权侵害的风险,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再者,医疗过程涉及的权益纠纷是复杂的,该《办法》的实施,很可能造成因抗菌素使用而发生医疗纠纷,这也是医疗机构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思陆. 2009年我院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处方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3):105-106.

[2] 马莉,辛萍,李晓枫,等. 临床医师抗生素使用的认知误区及对策[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10):49-50.

[3] 李新. 县级医疗机构中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情况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32-133.

[4] 麻冬梅.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处方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7):68-69.

[5] 刘丽萍. 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15.

[6] 马莉,张翠莉,李晓枫,等. 社区医师抗生素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5,5:842-843.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不合格处方;不规范处方;不合理处方;质量控制;合理用药

随着2006年医院管理年的开展及2007年5月1日新修订的《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我院为了促进药品安全、合理、经济、有效地使用,更好地推进药学服务,将处方质量控制作为抓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将抗菌素的使用列为重点整顿对象,对抗菌素实行分级管理,规定了医生使用权限和审批制度,以促进抗菌素的使用规范合理,避免抗菌素的滥用,减少抗菌素的耐药。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纵观全部调查处方,尚存在以下所列不合格因素,有待进一步质量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2007年1~3月的门诊处方6 834张,参考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药典》等书籍,对其中不合格处方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6 834张门诊处方中,不合格处方276张,占总调查处方量的4.04%。不合格处方分析见表1。

3 分析

不合格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两种情形。

3.1 不规范处方(占2.79%)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因素。

3.1.1 处方前记填写不规范 在质量控制前期,此方面因素占相当比例,约11.96%。但在质量控制的作用下,加之医生用心对待,已逐渐克服。

3.1.2 处方正文书写不规范 正文是处方的主要部分,包括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这方面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2.1 是药品名称不规范,使用商品名或写别字或是随意缩写药品名称。

3.1.2.2 剂型缺失、重复或写错,分别举例 如“了哥王片”写成“了哥王”,“肝泰颗粒”写成“肝泰颗粒冲剂”,“金水宝胶囊”,写成“金水宝片”等。同一药物不同剂型,价格也不同,且不同剂型在人体吸收快慢不一,因此要力求准确。

3.1.2.3 规格剂量错误 剂量不知不可想当然,要电话咨询药房或临床药师,否则会造成用量加大。如“安定片,2.5 mg,每睡前服用”,写成了5 mg,结果是用量加倍。

3.1.2.4 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有时未予以注明 这容易造成误会,尽管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已口头问了过敏史,但未注明,一旦有事,责任是避免不了的。因此,这点应引起重视,尤其是那些按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而在特定情况下才需要做皮试的药物,主要是针对过敏体质者,由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了解过敏史后再做决定。常容易疏忽的是口服剂型的青霉素类药品,也一定要注明皮试结果或注明“免皮试”字样。

3.1.2.5 处方修改不规范 处方写错修改时未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有的甚至就在原字基础上修改,现字和原字都无法辨清,很是随便。

3.1.2.6 用法用量书写不规范不明确 成人用量太小,显然是未看说明书,相当然而已;超剂量使用者,也未注明原因及再签字;用法书写不明确,服用不当影响用药效果,如“蒙脱石散,sig:3 g,3次/d,口服”照此写法,患者可能用100 ml水冲服,结果使混悬液太稀,不易形成薄膜而覆盖肠壁,影响止泻效果,应注明“空服时约50 ml温开水搅匀即服;注射液的使用要注明稀释溶媒及其用量,分几次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

以上皆为不规范处方,只要用心,基本上可以避免。

3.2 第二种情况是不合理处方(占1.24%)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3.2.1 重复用药 常见于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之间合用,甚至是不同剂型的同一种药物合用。举例如:例①用于胃炎的处方,如“奥美拉唑胶囊+西咪替丁片+磷酸铝凝胶”3种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抑酸或制酸,胃炎不仅仅是胃酸过多。三联或四联治胃炎是指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铋剂+两种抗菌素,而非全用制酸来治胃病;还有将奥美拉唑胶囊与注射用奥美拉唑同时使用的,注射用奥美拉唑说明书中明确提到“本品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时间长,应用本品时不宜同时再服用其它抗酸剂或抑酸剂”。如果开处方的医生详读了说明书,就不会出现此类错误了,再说,胃酸抑制太过,胃的正常生理环境也就破坏了,若服药时间再长,易导致胃萎缩。

例②用于高血压的处方,如“硝苯地平片+尼莫地平片+西比灵片”,三者皆为钙拮抗剂,前者主要作用于心脏,后二者主要作用于脑部,改善脑供血不足,但是,尼莫地平片用于高血压患者时也可起到降压作用,由于它与其他钙拮抗剂联用时可增加钙离子的拮抗作用[1]三者合用的结果是血压太低,脑供血不足。

例③用于冠心病的处方,如“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双克片+卡托普利片”,如果此方用于高血压Ⅲ期,尚可以说的过去,但对于冠心病患者,两种ACEI类药原则上不联用,可能导致冠心病患者血压降低,而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重缺血状态[2],而使用该药的目的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事与愿违。

例④用于偏头痛的处方,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胶囊”,二者皆为非甾体抗炎药,机制相同,合用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并有溃疡的危险[3]。

3.2.2 禁忌症用药 例如“参三七伤药片”用于高血压患者,其药盒及说明书中都明确提示“高血压忌服”,忌服不在于参三七,而是因为该药中含乌头碱,有毒,不宜长时间用于高血压患者;更有甚者,有的高血压患者的处方中,“参三七伤药片”联用“灯笺花素注射液”,即两种禁忌证用药联用,实在是大忌!

3.2.3 用药选择不当

有些中成药说明书过于简单,也是造成不合理选择药品的原因之一。

例如给25岁左右的患者开具“雷公藤多甙片”,此药的不良反应之一就是服药期间可引起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活力及数量减少,影响此年龄段青年的生育要求[4]。

3.2.4 用药与诊断不符

这种现象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有诊断,用药与之不符;另一种情形是,一种诊断,两种截然不同的用药,即另一种用药不知所以然。

如①感冒患者的处方同时开具“八珍颗粒、参芪颗粒”等滋补性药品,感冒不一定是虚证,而且,凡只宜用于虚证的药品,其说明书上都提到不宜与感冒类药品同时服用,如果同时开具,也要嘱其感冒痊愈后服用。

如②胃炎患者开具“胃痛宁片+金莲花咀嚼片”,前者对症,后者呢?金莲花主要用于咽喉肿痛,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与胃炎的治疗不相干。

又比如说,高血压患者开具“三金片”,呼吸道感染者开具“东宝肝泰”等等,不难看出,有的药品是患者要求开的,但是不管怎样,以处方出现时,用药就得与诊断相符。

3.2.5 配伍禁忌

药品配伍时要从其物理性、化学性、药理性三方面充分考虑是否存在配伍禁忌,以杜绝药源性不良作用的发生。

3.2.5.1 物理性禁忌 如苦味健胃药不能同服甜味的中、西药或者服用食糖,否则会掩盖苦味而减少了苦味刺激的健胃作用。

3.2.5.2 化学性禁忌 如“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不宜与“华素片”合用,其成分中的汞[5]与“华素片”中的活性碘可形成有毒汞盐沉淀,导致药源性肠炎;与治神经衰弱的溴化物类西药合用,可产生有剧毒作用的溴化汞,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在中西药合用时尤其要引起重视。

3.2.5.3 药理性禁忌 如糖尿病患者伴水肿时,不论中药、西药降糖药,合用了双克、利尿酸等利尿药,因后者能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降低降血糖药的疗效[6],而使血糖升高,甚至发生昏迷。

这3种配伍禁忌在处方质量控制中出现较多的是药理性禁忌。举例如下:

例①糖尿病患者伴头痛时,同时开具“布洛芬或双氯芬酸钠”,此类药均能增强抗糖尿病药的作用,不宜合用[7]。

例②牛皮癣患者开具药理作用相拮抗的免疫功能调节药,如开具“转移因子胶囊或胸腺肽注射液+雷公藤多甙片”,前二者皆为免疫增强药,而后者却为体液细胞免疫抑制剂,二者同时作用于机体,相互拮抗,疗效甚微,造成药物浪费。当然要指出一点的是,“雷公藤多甙片”药品说明书太简略,相关知识要查阅《药典》方能得知。

例③,胃痛患者开具“硝苯地平片或654-2片+吗丁啉片”,前者均可用于胃肠痉挛,减弱胃肠蠕动,延迟胃排空;而吗丁啉则是增强胃融动,促进胃排空,作用拮抗,不宜同服。

例④荨麻疹患者,开具“西咪替丁片+氨茶碱片”,后者属黄嘌呤类,与西咪替丁配伍时,肝代谢降低,可导致清除延缓,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发生中毒反应。凡能引起毒性作用增强的两种药物之间不宜伍用。

例⑤“西咪替丁片+注射用硫酸庆大霉素”治疗湿疹,二者皆具神经阻滞作用,合用时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更不能联用。

例⑥“金双歧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合用于急性胃炎,前者不同于乳酸菌素片,乳酸菌素的特点是对多种抗生素具耐药性,而金双歧的成分虽为健康人肠道正常菌群成员,但不耐抗菌药物,用药期间宜停用抗生素,或者告知患者错开2 h服用。

在处方质量控制中发现许多医生在治疗胃痛时,倾向于将胃动力药与制酸药伍用,这不是不可以,但由于前者使胃融动加快,缩短了后者在消化道中的停留时间,药物不能充分分散在胃黏膜而影响了制酸药的疗效,宜尽量避免同时服用。若要合用,应嘱患者两药宜间隔2 h等。

在质量控制中,我们并不只是参阅药品说明书,有些药品如“夏枯草胶囊”可以用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而其说明书的适应症却未提及,这种情况,医生扩大其适用范围用于高血压时,我们都判为合格。

3.3 抗菌素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以下不合理因素。

3.3.1 无指征用药 某些医生一遇到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时,就开具抗菌素如“头孢克肟咀嚼片”,有的甚至联用“罗红霉素胶囊”,更有甚者,“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与“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以上两种联用均存在拮抗作用)。不是所有的感冒是细菌感染,恰恰相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中有90%以上为病毒所引起,使用抗菌药无济于事,造成浪费。

3.3.2 抗菌素品种选择错误

有的可能是医生笔误,如上呼吸道感染者选择“呋喃旦啶片”,也许是上感引起了尿路感染复发,但此时的诊断应注明为尿道炎或泌尿系统感染;又如“头孢曲松钠”用于胃炎抗幽门螺杆菌(Hp),“奥硝唑片”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3.3.3 不必要的联用 如“头孢曲松或头孢克肟+罗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用于支气管炎,前者皆为繁殖期杀菌剂,对受抑制而不繁殖的细菌作用弱,而后者均为速效抑菌剂,迅速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抑制了前者对细菌的作用,伍用拮抗,应避免同时合用,若要联用,可先使用杀菌剂,间隔2~3 h后再使用抑菌剂。

3.3.4 抗菌素的用法不当 在抗菌素的使用上我们主张的是重拳出击,一步到位,目的是避免产生耐药性,用量不到位或不得法等于是给细菌接种疫苗。然而在具体使用时,许多医生不能正确区分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抗菌素的使用方法。时间依赖性抗菌素的杀菌效果主要依赖与细菌接触的时间,故最佳的给药方法是一天药量平均分配即小剂量分次给药,以保证24 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至少60%,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浓度依赖性抗菌素具有持久的药效及抗菌后效应(PAE),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时,也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是浓度依赖性抗菌素的特性,所以说,浓度依赖性抗菌素的最佳给药方法是集中药量,适当延长投药间隔,而在处方质量控制时,两类抗菌素的使用方法混用的现象较多,应予以重视。

3.4 中草药不合格处方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中草药的剂量以g为单位,数量以剂为单位,而某些医生则是罗列一系列中草药后,最后注明各多少克,分几次服用,这种书写是不规范的。另一种情况是用法用量均模糊,主要见于个别西医开的中草药处方中,他们倾向于将所开具的中草药粉碎后分次服用,一次剂量不写,外用的不注明调配溶剂及单次用量,成了猜谜处方。

目前为止,几乎未出现中药配伍禁忌处方,仅一个汤剂有背“十八反”,但是我们多次调配这类方剂时,效果都挺好。这个方剂的主要成分有海藻、昆布、路路通、柴胡、甘草等,治疗乳腺增生。“十八反”中指出海藻反甘草,而实际应用中并非出现不良作用,而且查找相关资料,也有将海藻、浙贝、甘草等,加上“小柴胡汤”治疗乳腺增生,疗效不错。可见,中药“十八反”受历史的局限,并非尽善尽美,也正因为此,我们在质量控制这类方剂时,并未判为配伍禁忌。

从这些处方质量控制情况来看,处方不合格率较高,药剂人员应在调配处方时,严格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助医师解决,杜绝不合理处方调配发出。与医师共同努力,提高处方质量,真正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而非事后总结经验。

总之,医院质量控制处方重在防患于未然,利在患者合理、安全、经济、有效地使用药品,是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的举措,也是关爱生命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05年版/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2005,12: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05年版/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2005,12:19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05年版/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2005,12:7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05年版/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70-171.

[5] 雷载权.中药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9.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现患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一定危险人群中实际感染病例的百分率。它可以在短期内完成,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通过现患率调查,可了解本院医院感染本底率,分析本院感染相关的高危区域,从而为我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指导临床科室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2012年9月23日,对我院感染现患率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3日零时至24时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患者,不包括当日入院患者。

1.2 调查方法 由感染控制办公室专职人员2人及临床各科感染质控小组医生11人(均为高年资的主治或副主任医师)组成3个调查组,前两组分别负责4个病区的现患率调查,专职人员担任组长,第三组由内一科副主任担任组长,负责三个病区的现患率调查。调查前7 d由感控办统一为住院部各科培训,培训内容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调查方法及调查表格填写的各项要求。采用方法为床旁逐个调查并结合查阅现运行病例,依次逐个填写个案调查表、床旁调查表。在全部调查病例中,对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患儿均计入医院感染,如出现疑问,由小组成员与所在科室主任共同讨论决定。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依据按2001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采用床旁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所有被调查对象中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患者,均计入医院感染。

2 结果

本次应调查住院患儿242人,实查241人,实查率99.5%,发生医院感染4例,医院感染患病率1.7%。住院部各科医院感染现患率详见表1。

2.1 医院感染部位 上呼吸道感染2例,占50%;下呼吸道感染1例,占25%;肠道感染1例,占25%。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与孙立新写的报道儿童专科医院感染分布特点:上、下呼吸道、胃肠道前3位相同。

2.2 病原体监测情况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中1例轮状病毒,来自便标本。医院感染病原菌的送验率只有32.3%,其中大部分未做病原体的监测。

2.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抗生素使用163人,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67.3%。预防用药20例,占12.3%,治疗用药122例,占74.8%,治疗+预防用药21例,占12.8%。细菌培养67例,菌检率29.5%。抗菌素联用:一联142例,二联19例,三联2例。详见表2。

3 讨论

在整个调查中发现抗生素使用及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送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科室预防用药过高;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感染病例未作病原学检查等。

3.1 医院感染发病原因的分析

一方面医院的特定环境是各种微生物繁殖和栖息的场所,再加上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亲友非常重视,导致儿童医院的特点是高陪护率及高探视率,又使得患儿获得医院感染的风险增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不重视,在诊疗前后手卫生不到位、诊疗器械灭菌不彻底或被污染,以及周围环境如空气、水、和食物的污染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肠道感染。另一方面由于住院患儿年龄小,自身抵抗力差,而原发疾病进一步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加上使用抗生素不规范,极易导致菌群失调。而危重患儿住院时间长也会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低,医师普遍为经验用药。

3.2 改进措施

3.2.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继续教育,感控办定期不定期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院感意识。充分利用医院感染控制评价标准,抓环节、抓细节,制定和执行标准作业程序(SOP),如手卫生SOP、静脉采血SOP、手术部位感染预防SOP等等,从而规范医务人员的各项操作[1]。提高医院感染诊断率,每位医生熟知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并及时报告,感控办积极协助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加强病区消毒隔离管理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卫生手的管理检查,保证诊疗用品的消毒灭菌效果。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控制陪护及探视人员,保持环境整洁,同时加强对保洁员的培训。对医院感染高危人群,如新生儿、重症患儿等要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防护措施中存在的缺陷,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2.2 对于儿童专科医院感染现患率的调查,由于其疾病特点是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而这两种疾病又是儿童医院感染最高的疾病,所以时机的选择和准确性值得商榷[2]。

3.2.3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儿童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50%。所以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预防用药还需严格执行抗菌素分级管理的规定,逐步达到卫生部的要求。治疗性使用抗生素时,应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根据其结果选用抗菌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加强对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监控,缩短或减少一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

参 考 文 献

抗菌素分级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呼吸内科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b)-0119-02

Intervention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QIAO Lihua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Shenzhen Branch of Guangdong Public Security Border Defense Corps Hospital,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Methods 100 patients who were discharged i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August 2011 were chosen as intervention group. 100 patients who were discharged randomly in hospital before January 2011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intervention plan of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made by our hospital. The use of antibiotics, antimicrobial drug combination, the occurrence of ir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drug-free adaptation levy, super useful antibacterial drugs, improper time of administration, dosage errors, inappropriate choice of drugs, medication for too long),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and the cost of antibiotic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use of antibiotics, antimicrobial drug combination, the occurrence ratio of ir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and the cost of antibiotics in intervention group dropped (P < 0.05). Conclusion The rational antimicrobial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is effective and practica1. Its efficiency savings are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health economics. Our experience will help to expand the intervention, and raise the level of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s; Rational use of drug; Interventio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对其使用不当或滥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常导致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药源性疾病日渐增多、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增加以及卫生资源浪费等不良事件的发生[1-2],成为医院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近期我院在呼吸内科针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了综合干预,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1年1月开始实施临床抗菌药物干预规范后入住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8月已经治疗出院的100例病例为干预组,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17~78岁,平均(49.67±21.56)岁。从2011年1月前出院的病例中随机选取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16~79岁,平均(51.06±22.31)岁。干预组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促进合理用药,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2 方法

1.2.1 干预措施 对包括对照组在内的2011年前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呼吸内科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主要以“干预-反馈-再干预-跟踪评价”为主线,分为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反馈跟踪三个方面实施。具体内容如下:宣传教育面向科室所有医护从业人员,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我院实际情况编发《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组织合理用药学习培训,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联合院内有关专家设立用药咨询专线,随时回答临床实践中的用药问题。监督管理,依照抗菌药分级目录采用分级管理,选用和调整抗菌药物须在住院病历中著入分析,且要有相关分级权限的医生的亲笔签名;设立质控医师岗,每月对各专业小组的抗菌素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用药原则、配伍、采样及有关病程记录等方面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当月奖惩考核。反馈跟踪,质控医师及时对每次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将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之处,反馈给科室主任和责任医护人员,由主任联合相关专家同责任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对确实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委派临床药师参与长期持续地监督引导。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按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内容包括: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诊断、给药时机和时间、使用抗菌药品种和用药情况、药品费用等,所有项目录入Excel表并建立数据库。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参考上述的《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主要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用药无适应证、超级实用抗菌药、给药时机不当、用法用量错误、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的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及抗菌药物费用所占比例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均治愈出院。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及抗菌药物费用所占比例等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指标结果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和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比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发生率以及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支出比例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表1 两组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指标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由于呼吸系统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果,受感染的几率较高[3]。抗菌药物是治疗机体感染的必需药品,但近年来抗生素品种多,发展迅速,大量新品种不断进人临床,在给临床实践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法的同时,也给其合理应用带来了困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受到医药界的关注,而且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对于延缓细菌耐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和节约卫生资源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使患者获得低毒高效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卫生部先后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2009]38号文件为依据,通过详细的前期调研发现我院呼吸内科的抗菌药使用比例处于国内外同级别医院中偏高的水平[5-7],遂组织专家制订了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干预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结果表明,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86.00%下降至72.00%,联合用药的比例从干预前54.00%下降至干预后的39.00%。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支出比例也相应地从干预前的(16.62±4.33)d和57.88%降至干预后的(11.19±3.57)d和46.46%,这证明合理的用药方案不仅能减少药物的使用,还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尤其是结果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发生率作为最直接的指标显示用药无适应证、超级实用抗菌药、给药时机不当、用法用量错误、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不合理的用药表现明显减少,干预效果显著。

总之,通过在呼吸内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对照研究,说明实施长期持续全程干预措施是可行和有效的,符合卫生经济学高效节约的原则。这些宝贵经验有利于干预的拓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Austvoll Dahlgren A,Aaserud M,Vist G,et al. Pharmaceutical policies:effects of cap and co-payment on rational drug use [J].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03,1(1):7-17.

[2] 中国合理用药中心组.用药调研方法与改善用药的策略[Z].2007.

[3] 沈丹,张芳,鲁燕侠,等.呼吸科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610-1612.

[4] 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8-50.

[5] 汤静,刘皋林,徐红冰,等.抗菌药物应用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246-248.

[6] Perez Trallero E,Martin-Herrero JE,Mazon A,et 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respiratory pathogens in Spain:latest data and changes over 11 years (1996-1997 to 2006-2007)[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10,54(7):295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中国感染与化疗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农药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