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同管理特色和亮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潍坊市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利益,提出“三分建,七分管”的新理念,并探索出城市管理的新型利益模式。
“养人办事”变为“购买服务”
在潍坊街头,“办证”等小广告之类城市“牛皮癣”难以寻觅。
对此,潍坊市城管执法局有关人士很平静地告诉记者说:“清理小广告这一块,我们采取招标方式,让物业公司去管。其实以前我们也想过很多办法,甚至把他们抓起来,也没什么太大效果。现在招标了一个物业公司,每年支出几十万元,这样做效果很明显。”
这其实反映出潍坊城市管理作业方式的变化——由“养人办事”变为“购买服务”。上述人士介绍道:“我们的钱能‘花得少,办事多’,就是引入了竞争机制,完全实现了市场化管理,而管理部门只起到监察、监督、指导的作用。由公司直接作业,我们监督他们作业和完成的效果,钱由财政局直接拨付给他们。”
据了解,目前潍坊市已对365万平方米道路保洁作业和305万平方米绿地养护作业进行了公开招标,使市政管理具体作业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杜绝养人养机构。
此外,潍坊在城市管理中还贯穿着节能减排理念,公共照明电费的支付方式,由原来的实报实销改为实行“集中控制、合同管理、电费包干”,即集中控制开关灯时间、签订合同管理协议,按新增照明装灯量的90%拨付电费,超支自负,结余主要用于节电设备投资及节能管理支出。目前已累计安装节能设备136台,节约财政支出600万元。
对于城市管理作业方式的变化,上述人士感慨颇深:“讲句实在话,我们潍坊的城市管理虽然搞得有声有色,但投入的资金真的不多。有一年我们去某省城考察,他们的环境卫生也做的很好,但他们每年每平方大概要14元,有的甚至达到19元,但在我们潍坊只有3.5元。”
管理部门职能利益双调整
除了改变城市管理作业方式,潍坊还对城市管理部门的“物质基础”与“职能行为”进行了良性转换。
《潍坊市中心城区依法拆除违法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就鲜明地体现了上述两点。
1城管执法部门的“物质基础”实现了良性转换。
根据《潍坊市中心城区依法拆除违法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城管执法部门办案经费彻底与罚款“脱钩”,财政部门在严格评审的基础上,对城管执法部门的办案经费予以保障。
这其实意味着城管执法部门不用再用罚款来解决办案经费,其“物质基础”得以解决,并实现良性转换。
2也促进了城管执法部门的“职能行为”良性转换。
《潍坊市中心城区依法拆除违法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立约束机制,城管执法部门办案经费与实际拆除违法建设面积相“挂钩”,发现存在应拆而未拆的违法建设,按违法建设评估值的20%扣除费用,强化部门责任意识。
潍坊市城管执法局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他们只对城市管理作业公司起到监察、监督、指导的作用,并且,城管执法局“主要做城市的‘净化、绿化、亮化’这几方面的工作。比如当年为了治理河流还专门成立了三河办,花了几年才让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还有绿化面积的增长特别快,几乎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此外,潍坊的亮化工程也是一大亮点。很多灯都是由我们自己设计的,因为我们是风筝都,很多造型需要体现地方的特色文化,其中包括了桥梁,河道等处的亮化。我也去过一些城市,觉得在同等规模的城市里,我们还算是做的比较有特色的。”该女士表示。
潍坊两大启示
如果总结潍坊的城市管理方式,有两大启迪引人思考。
1城市管理作业方式可以尝试市场化模式。
众所周知,现行城市管理作业模式大都属“官办”,即财政拨款到部门,再由部门设机构养人购设备,然后直接介入城市管理的具体作业工作。潍坊的探索既让流程扁平化,又使市政管理具体作业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一位不愿具名的财政学者为此感慨道:“国外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早已经是常态,国内政府采购法虽然也明确了,但人们还是认为政府的钱要由政府部门来花!”
2可以通过利益模式的调整实现政府部门职能的归位。
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来,伴随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低碳战略,已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概念。
如果说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和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让人们认识到发展低碳战略的重要性,那么不断培育新的新兴产业,促进消费升级,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发展低碳战略的必然性。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表述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如何发挥好低碳战略,不仅关乎经济指数,也连着“幸福指数”。
2011年6月21日,作为APEC首例低碳城镇示范项目,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镇建设正式启动。于家堡金融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占地面积3.86平方公里,规划120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50万平方米;于2009年开工建设,计划8至10年建成。
据了解,于家堡将借鉴曼哈顿、芝加哥、伦敦金丝雀码头等世界著名金融区经验,委托日本日建公司对城市设计、交通规划、风能利用、水资源再生、太阳能利用、绿色电网等进行全面研究,从集约型城市角度探求低碳化技术路线。目前,已有包括美国洛克菲勒、铁狮门、香港英皇集团等在内的百余家企业在该区域注册,涵盖基金、信托、保险、交易所等多个领域。
选址
据了解,低碳城镇示范项目始于2009年。当时,于家堡金融区运营公司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日本日建公司开展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市专项研究,在双方多次沟通和交流下,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日本日建公司分别向各国政府和APEC组织申请设立低碳城镇示范项目。
“在中国国家能源局、日本经济产业省和APEC组织的推动下,2010年6月19日召开的第九届APEC能源部长会议上,中日两国联合低碳示范城镇项目确定天津于家堡金融区为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中国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孙杨告诉《经济》记者,“国家能源局希望通过低碳示范城镇项目,为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积累一些新经验,探索一些新路径。”
那么当时申请设立低碳示范城镇的标准是什么呢?
孙杨告诉主《经济》记者,当时的申请门槛有三点:第一,有详细的低碳城镇规划;第二,有先进的低碳技术支撑;第三,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由于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尚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准入门槛和各项指标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细化。
从APEC低碳城镇示范项目立项以来,短短的一年中,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硕果累累,不仅完成了低碳城镇概念的研究,还完成了首例低碳示范城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预计年均提高0.8%至1%,到2015年将达到52%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到2015年我国将建设100个新能源城市,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个新能源示范区和10000个新能源示范镇。
可以预见,于家堡低碳示范项目的成功启动,以及于家堡低碳示范所形成的低碳领导能力,将引领带动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低碳城镇的发展。
示范
在于家堡金融区建设方面,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积极贯彻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行绿色建筑理念,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工作要求,提出了“共享绿色,共同发展”的理念,从规划建设伊始,就组织国内外城市设计、管理领域的顶级团队,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了全面优化。
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波介绍,与单纯关注单项减碳技术或单个绿色建筑的模式不同,于家堡金融区以“金融主业,复合业态,立体架构,复合功能”为规划目标,着重突出“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的规划亮点和时代特色,从城市综合开发层面开辟了一条节能减碳的道路。
规划,突出低碳设计,绿化率将达30%。在规划方面,于家堡金融区委托美国SOM设计公司进行城市设计,同时委托日本日建公司进行低碳城市专项研究,从集约型城市的角度探求低碳化的技术路线,设定合理的减碳目标,打造环保、节能、减排、降耗、低碳的绿色生态建筑。
交通,公共交通优先,地下轨道串新区。未来,商务人士下班后,可以不出楼宇直接到地下,通过地下通道与地下空间自由通行。于家堡的地下轨道交通可以串联整个新区甚至可直接通达天津市区、北京。
能源,区域集中供应,引入能源合同管理。利用城市绿地的地下空间建设“供冷中心”,为区域内大厦进行“集中供冷”,可以节能30%-35%。此外,金融区尝试综合利用城市电厂余热、峰谷电力、冰蓄冷等低碳能源和技术,在区域内规划设计了若干个能源中心。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能源和土地,为金融区提供绿色能源。
施工,倡导低碳作业,积极推动自愿减排。于家堡金融区将“低碳施工”作为重点。新金融公司建设了滨海新区最大的工房群――“建设者之家”,为建设人员提供舒适节能的办公与生活设施,并组织了低碳施工导则的编制和面向全员的低碳培训。金融区还积极推动自愿减排,和天津市排放权交易所紧密结合,利用市场化交易平台和金融创新手段,带动全社会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预期
当今社会,每一个试点地区所在地的政府,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于家堡金融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低碳城镇的示范效果和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
亚太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Yang Bing Chwen表示,天津于家堡金融区是在亚太选出的第一个低碳示范城市,这里制定了很多施工导则、规划导则,引进了智能管理系统等,以确保其能够满足低碳城镇建设的十余项考核指标。
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波告诉《经济》记者,目前于家堡起步区已开工建设,其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优化,为打造全过程的低碳示范城镇,于家堡已开展低碳施工技术研究,编制了低碳施工导则等,全面提高工程建设,努力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一、围绕“构建管用”四环节,消除体系运行“两张皮”
“构、建、管、用”是实现“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关键环节。
“构”即顶层设计,梳理科学、统一的企业业务流程架构,明确流程的分层分类原则,构建涵盖端到端流程、服务流程、职能流程、业务活动的四级流程架构体系,将企业三大标准体系(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按照流程架构全面匹配,并进行全流程推演验证,确保流程畅通。
“建”即建设实施,重点解决四大基础要素之间融合匹配,及其与MES、ERP等信息系统的集成融合问题,在流程上建立要素映射关联,助推一体化运作。
“管”即常态管理,重点确保“四位一体”常态运转,各要素与实际业务实施对应一致,以“精益流程管理平台”为重要抓手,同步管控各要素,并随业务变化动态更新、协调联动。
“用”即全面应用,通过流程审核等内部审核手段,重点监控规范与执行“两张皮”的问题,测评流程审核得分并纳入部门绩效,运用考核倒逼管理改进,确保实际业务执行与流程的一致性、业务执行与职责的一致性、业务执行与标准文件要求的一致性,破除“两张皮”的现象。
二、完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驱动综合管理提升
龙岩烟草公司通过调研认识到,传统流程管理工具与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平衡精细化管理需求与管理成本,因此,公司基于ARIS流程管理平台,运用流程建模技术,将标准文件条款拆分匹配到流程节点及相关岗位,将技术、管理标准匹配到流程,使管理要求落实到具体流程环节,形成要素有机融合、内生逻辑严谨的流程模型数据库,实现各流程要素既可以动态引用又可以动态修改;通过流程管理平台,自动生成新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岗位手册和流程手册,保证了标准规范与业务执行的深度融合;通过文件条款与流程活动的匹配分析,同时发现标准缺失、冲突、可操作性低等问题,也实现了对文件内容衔接度、条款与流程匹配度的有效监控,企业管理标准由原来的426项整合为342项。
流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流程管理逐渐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流程治理机制建设与治理能力完善成为公司重点推进的工作。为此,公司提出了以流程为核心,通过流程带动其他要素协同运作的“四位一体”机制。
为确保一体化管理体系高效运行,“四位一体”协同机制要求,每一项新的标准文件,起草部门都要将新标准条款拆分到对应流程,或直接通过流程描述输出标准内容,并匹配到执行岗位,绘制好流程图,提交企业管理部验证审核后,纳入整体流程体系。因此,每改动一个环节,其他关联环节就会同步修改流程描述,或匹配新的标准文件条款、更新组织岗位管理,以保证流程体系持续改进,确保业务流程中的管理要求及时准确地落实到岗位。而流程与绩效管理体系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设计、分析、衡量能够反映流程绩效的过程性指标,将对最终结果的考核细化到具体过程。由于流程绩效基于业务流程体系设计,绩效指标之间基于流程产生了内在关系,从而促进了任务目标与驱动因素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了管理效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烟叶工作暨基层建设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去年烟叶生产情况,安
排部署今年烟叶工作任务,表彰先进,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再鼓干劲,动员各植烟县市、市直有关部门再接再厉,狠抓落
实,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烟叶生产任务。刚才,明山局长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国交主任宣读了市政府表彰决定,方城县、社
旗县及内乡县余关乡、淅川县九重镇政府分别做了很好的典型发言,市政府与各县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会议开的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下面,根据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肯定成绩,分析形势,增强做好烟叶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6年,我市烟叶生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省烟草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
努力下,烟叶收购总量、烟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等主要指标均实现历史性突破。烟叶种植合同面积15万亩,收购量
48.1万担,占省原分计划任务的120.2%,占全省总量的15.6%,比上年增加15.7万担,是近5年来收购总
量最多的一年;烟农种烟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0.7亿元,实现烟叶税收5532.9万元,烟农收益和烟叶税收创近
10年来最好水平,如果计算烟叶销售环节增值税等,可实现税收近1.3亿元。可以说基本实现了烟农、企业、政府三方满
意、和谐共赢的目标。回顾去年的烟叶生产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生产水平全面提升。全市优良品种应用率达到100%,高于上年10个百分点;完成土壤改良面积10万亩、平衡施肥
面积15万亩,有效改善了烟叶土壤生态状况;积极推进集约化育苗工作,集约育苗比例达56.4%,高于上年23个百分
点;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坚持揭膜、培土、封根技术的综合运用,面积达到9.4万亩;合理配置行株距,适当提高移栽
密度,实现了合理密植,保证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达到15万亩,较好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全面落实成熟采收技术,确保了烟叶的烘烤质量。由于生产关键技术落实到位,烟叶长势好于往年,整体生产水平有很大提
高,受到了省烟草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去年全省两次环节生产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二)产购合同更加规范。市、县、乡三级把合同签订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层层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烟站
职工深入农户,与烟农面对面直接协商签订办法,改变了过去由村组干部代签的做法。市、县两级采取抽查与普查相结合的
办法,深入烟农、烟站,调阅合同,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了合同的真实性、严肃性和履约率。全市与烟农共签订产购
合同45827份,合同约定烟叶收购量48万担,合同入户率达到100%。可以说*6年合同落实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三)烟叶收购环境明显改善。在开磅收购前,各级都成立了收购工作组,立足向内使劲,坚持“管好自己人、收好自己
烟”,整体收购环境明显好于往年。一是收购效率提高,收购进度加快。全市烟叶收购时间比往年缩短20天,提高了效率,
降低了费用,方便了群众。二是等级纯度提高,等级结构合理,为烟叶销售奠定了基础。三是违规现象减少。各县把加强内
部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切实有效措施,规范收购,严格责任,依法经营,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四是服
务措施到位。坚持实行入户预检,提高烟农分级水平,减少烟农在站交售时间;完善各项便民措施,设立公平秤,公布监督
电话等,方便了烟农售烟,维护了烟农利益。总体上看,去年全市烟叶收购工作基本实现了秩序稳定、质量稳定、价格稳定
。
(四)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抓住国家加大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多方筹措,去年全市共投入烟叶生
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834.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278万元,市县两级投入2556.2万元,建成旱涝保收田面积6.3
万亩,植树3万株,建成育苗大棚505座、密集烤房1015座;争取国家、省科研开发项目资金700万元,完成科研攻关项目6个
。同时市、县烟草公司拿出经营利润支持产业发展,全市生产性投入资金达到3870万元,有效改善了烟区生产设施条件。
(五)园区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建设集约化育苗中心16处,智能炕房中心23处,并通过田、路、林、渠的综合治理
,使园区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安排新品种示范、高香气开发等科技开发项目16个,集成推广化学抑芽等一批先进技术,使
园区的科技水平、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受到前来检查指导工作的国家、省局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通过资金带动、项目拉动
、工作推动,建成3个市级、8个县级核心园区,面积达到0.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180公斤,亩产值1800元以上,核心示范
园区已成为全市烟叶生产的示范样板和带动载体。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烟区上下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级烟草部门干部职工
辛勤劳动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烟区广大群众、烟草部门干部职工和各级各有关部门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
感谢!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烟叶工作还存在一
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烟叶生产基础还不牢固。烟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旱涝保收田面积不足40%;80%的烟站办
公、生活等条件还很简陋,与收购工作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二是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在生产水平方面,方城、社旗等县
烟叶长势较好,田间管理精细,而有些县市烟叶长势不一,管理粗放,烟叶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在生产总量方面,方城、内
乡、社旗3个县的收购总量占全市的61.2%,唐河、西峡、淅川3个县占全市的14.9%,75个植烟乡镇中,10个乡镇的收购
量在100万斤以上,占全市收购总量的36.4%,收购量不足30万斤的乡镇还有23个。三是合同签订与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差
距。个别基层干部、烟农和烟站职工对计划、合同的严肃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着种而不签、签而不种、多种少签、签多种少
等现象。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确保烟叶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当前,我市烟叶生产已进入恢复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投入加大。国家烟草
局高度重视烟叶基础地位,提出了“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关于加强烟叶基层
建设的决定》等相关文件。“十一五”期间国家烟草局计划投入数百亿元扶持烟叶生产,重点扶持、支持30万担以上的烟叶
产区,以此强化和巩固烟叶基础地位。这必将为我市烟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二是市场空间扩大。*烟叶具
有良好的质量特色,加上市、县烟草公司努力开拓市场,规范运作,诚信经营,使全市烟叶连续6年实现调销零库存,这是
我们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三是烟农、政府热情较高。根据调查,烟农年经济收入的50%以上来自烟叶生产,烟农对种烟有
较高热情,同时烟叶生产也是主产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县乡政府对烟叶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去年由于宣传到位
、措施到位、服务到位,烟叶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烟区群众、各级政府植烟热情空前高涨,可以说*烟叶生产再创辉煌
的氛围已经形成,基础已经筑牢。四是有省局的重视支持。在实施“双控”的大形势下,国家适当压缩了河南省的种植计划
,从大环境上说稳中有降,但对*而言稳中有升。今年我市省分计划任务增加了4万担,这说明省烟草局对我市烟叶生产非常
重视,寄予厚望。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增强做好烟叶工作的紧迫感和
责任感,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实现产烟大市向产烟强市的跨越。
二、明确任务,统筹推进,努力开创烟叶工作新局面
*7年全市烟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国家烟叶“双控”政策和烟草行业实施大企业、大品牌扩张的要求,坚持“市场
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指导方针和“重心下多、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工作重点,以经营
管里、生产扶持、科研开发、质量市场、社会化服务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培育特色,稳定规模,打造
品牌,确保烟农收益,实现烟叶生产的恢复性发展。目标任务是:烟叶种植合同面积15.2万亩,收购量44万担,上等烟35
%以上,等及合格率80%以上,产值1500元/亩以上,烟农收入2.3亿元以上,烟叶税收5000万元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合同管理,确保计划任务完成。收购计划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计划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今年争取到的44万担
计划任务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计划,并留有余地,做到稳中有升。根据近期调查,小辣椒、
棉花等经济作物保持高位价格,加之烟叶生产成本的增长,部分烟农有少种或不种烟叶的倾向。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
度重视合同的签订工作,切实建立合同落实考核机制。要严格执行分解计划,深入基层,深入农户,了解生产动态,抓紧时
间按计划安排生产任务。要以合同制为主线,做到种植计划与烟叶产购合同签订相结合,把种植计划分解到每一份合同之中
,落实到乡、村、组、户、块,合同中要注明种植数量(1*株/亩)、交售总量、等级结构、服务内容和扶持标准,规范合同
双方的责权利,达到既控制生产总量,又体现烟民利益,充分发挥合同的计划功能、引导功能和保障功能。在合同签订中要
确保合同见面率、签约率、到位率、入户率均达到100%,保证合同签订真实有效,防止合同数量与实际不符。通过计划
引导生产,通过合同约束生产,确保烟叶生产规模稳定,避免烟叶生产大起大落。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整体生产水平。要按照《烟叶生产技术方案》的要求,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集成推广一批先
进技术。要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积极稳妥地推广种植新品种,选择适合本地的主栽品种,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良
种优势。要继续以云烟87、云烟85为当家品种,做好云烟202、云烟207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推广比例争取达到15%
以上。要发展育苗专业户,大力推广商品化供苗,集约化育苗比例要达到90%以上;要围绕“提钾、提香、降碱、降氮”
的目标,科学制订施肥方案,认真落实平衡施肥技术;要完善肥料供应方式,做好施肥技术培训,全面实行“套餐”式供肥
办法;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切实搞好病虫害发生趋势的测报和信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特别要加强对烟草病毒病、黑胫病、根黑腐病和蚜虫的预防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三)加强基层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各县市要深入贯彻“着眼基层、重心下移、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要求,下
功夫抓好烟叶基层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要成立由水利、农综、气象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门机构,按照市烟
草分公司分解下达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利用春季农闲时间,迅速掀起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整村推进,连
片建设”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注重加强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护;要统一项目文本,
完善项目手续和资料;要依托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论证、设计、施工、运营的监管,确
保3月底之前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对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要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
责任。在此,我要强调的是,县乡配套资金必须落实到位,新建项目政府要拿10%的启动资金,下余部分由烟草系统统一
解决。二是加强烟叶队伍建设。烟草系统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收入分配办法,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努
力培育一批作风硬、业务强的基层服务生产队伍;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探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和措施,以解决
目前县、乡生产技术人员短缺现状;要制订烟叶基层人员培训方案,分层分批培训现有人员,培训面要达到100%;要按
300亩一名专职技术员的要求,通过公开考试、考核和培训,选聘一批技术过硬、会做能讲的农民技术员,切实发挥他们服
务生产、服务烟农的作用。三是搞好基层站点建设。对今年全市重点建设的14个烟站,要按照“设计合理、突出重点、功能
齐全、环境良好、方便烟农、管理科学”和“完善服务、优化流程、信息管理、规范运作”的要求,做到科学设计,精细施
工,建成精品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把全市现有烟站的房舍库容、收购设备、信息传输等基础设施改造完毕,以提高基层站
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稳定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烟热情。为了稳定烟叶扶持政策,规范生产投入办法,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下发了《关
于规范烟叶生产投入补贴若干问题的意见》(财建〔*6〕710号文件),对烟叶生产投入补贴的原则、范围、标准、方式、程
序、财务处理和监督检查等内容,都做了明确规定,据此*烟草分公司也出台了《*7年烟叶生产投入意见》,投入标准、投
入原则、投入方法和运行管理都安排得很详细,很具体,希望各地要抓好落实。除烟草系统政策性投入和无偿扶持外,植烟
县、乡政府也要从培育产业、涵养税源、实现发展的高度,加大对烟叶生产的投入扶持力度。各县市的烟叶发展基金在原有
提取比例的基础上,把*6年新增税率的2%提取出来,用于对乡、村奖励和建立烟叶生产风险基金;同时,农综开发、农
村水利建设、国土整理开发、村村通建设、以工代赈等涉农项目资金也要向烟区倾斜。通过稳定投入政策,激发烟农种烟热
情,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园区建设,塑造烟叶生产形象。*8年国家烟草局将对*国家级优质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基地进行实地验收、现场
评估和正式授牌,今年可以说是基地验收的预验年、关键年,打好基础至关重要。核心园区建设是基地建设的抓手和亮点,
要按照“调整、突出、提高、强化”的原则,把核心园区建成有气势、有特色的现代农业标志工程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
要明晰辐射区、示范区范围,充分发挥核心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是要提高设施水平。按
照市、县规划的核心园区位置,下大决心解决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做到井、路、林、沟、渠、炕综合治理,达到道
路沙油化、树木林网化、炕房群落化、土地田园化,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二是要提高科技水平。全面普及应用集约化育苗
、智能化烤房、土壤改良、喷滴灌设施、实用技术集成和标准化管理等科技项目,使科技对生产的贡献份额提高到一个新的
水平。三是要提高研发水平。以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基地为依托,以市科技中心为主导,以县市技术中心为支撑,重点开
展*烟叶特色研究、高钾高香开发、烟叶良种引进和定向开发,形成特色技术体系,逐步落实标准化栽培,探索GAP模式,突
破*烟叶质量的“瓶颈”制约,提高全市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烟叶的核心竞争力。四是构建信息体系。建立土壤
信息系统、烟叶质量信息系统、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互动。
(六)创新管理机制,增强烟叶发展后劲。要创新管理机制,探索有效的组织形式,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烟农进入市场的
组织化程度。一是要深化体制改革。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逐级考核”的原则,继续实行烟叶生产经营“独立核算、
费用包干、绩效挂钩”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六包一联”责任制,加强过程和结果督察,考评结果一定要与岗位、
工资、效益挂钩,确保责任管理取得实效。二是要实施质量管理。要严格依据相关程序和标准规范生产行为,全面整合人力
、信息及管理等资源,建立标准体系,把烟叶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和控制之中,确保通过认证。三是要推行预检制度。入
户预检是烟叶收购工作的第一道环节,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道环节,通过入户预检来传授烟叶分级知识,指导烟农分级
扎把,提高小把纯度,节省烟农交售时间。要完善预检工作方案,严格落实考核机制,努力提高预检人员素质,确保入户预
检工作质量,保证入户预检面达到80%以上。四是要发挥烟协作用。烟农协会是农民合作组织一种形式,要不断引导、大力
支持烟农协会,完善和提升其自我管理、协调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烟农协会在烟叶生产稳定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五是要
探索管理模式。鼓励乡镇干部职工以资金、技术入股与烟农合作种烟,通过自愿兑换、土地入股、有偿流转等形式创办烟叶
农场;要探索基本烟田保护的措施和办法,保证市政府规划的120万亩烟田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实现烟叶生产的健康发展
;要积极推行烟叶生产保障机制,按照《*7年烟叶工作方案》的要求,完善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好保障基金,降低种烟风险
,解除烟农后顾之忧。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烟叶工作关系到广大烟农的切身利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重,责任大,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切实做
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成为烟叶发展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对烟叶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主要
领导要关心支持烟叶工作,关键时刻大员上前,破解矛盾和问题,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组织协调,亲自安排部署
,亲自检查指导。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烟叶生产排忧解难。
二要强化督查。要建立健全整体督查、局部督查、过程督查、效果督查相结合的督查机制,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对烟
叶生产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实施动态跟踪问效,督查结果要与岗位、奖金、业绩挂钩,一项一项梳理排队,找准突出问题
,抓住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地方要予以表彰;对重视不够、工作滞
后的地方要通报批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要完善服务。要增强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烟区、烟叶和烟农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大力整合社会力量,建立专业化机耕
、商品化供苗、统一化防病、集约化烘烤、信息化服务等社会化服务项目及方法,对烟农进行差异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不
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手段,提高对烟农的服务水平,把烟农从繁琐复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一、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末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近年来,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县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0户,其中2009年发展41户;总入社成员达到2020人,出资总额达21036万。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务、销售及农业信息服务等多个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各种农副产品集中销售,有力地解决了我县农副产品散买零卖问题,有效地防止了欺行霸市行为的发生,是符合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市场经营形式。他的发展不仅对改善农村经济形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更因其能有效对接涉农企业,畅通产销渠道、实现与企业互惠互利而对促进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但因其在我县起步较晚、农民认识不高、相关业务不熟等原因,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水平不高,设立目的偏离。首先是农民知识水平不高,认识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其次是对注册合作社的相关惠民政策等了解不多;再次是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社的认识不足,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不够,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是技术人才匮乏,自身能力不强。难以找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合作社领头人;社员素质不高,诚信度有待加强;对社员的指导服务、管理服务不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不够,合作社辐射带动力度不大,发展缓慢。
三是信息渠道不广,市场影响较大。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对农副产品的种植与销售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受市场变化影响大,加上合作社根底薄、本身资金有限,因而难以经受市场的考验。
四是发展缺乏后劲,竞争能力较弱。就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大多实力不强,尤其是服务和业务还停留在技术咨询和销售初级产品的的层面,很少涉及产品的深加工和对产品附加值的获取,形成不了竞争优势,最终导致了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实现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科学发展之道。如何正确引导好、扶持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帮助其做大做强,打造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亮点,需要我们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认识。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2009年元月1日实施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以及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入社,同时,在全县推广现有的运作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做法。
二是注重培训指导提升能力。积极举办培训班或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并鼓励社员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社员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提升社员专业生产技术。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为搞活商贸流通创造条件,为畅通销售渠道发挥作用。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排忧解困。首先,从政策上扶持,确保政策落实,如人才引进向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农业专题项目支持政策和用地、用电、交通运输及行政收费项目减免优惠政策,等等。其次是加大部门扶持,政府各部门应相互配合、协调沟通,如工商、财政、金融、税收、电力、农业、农机、水电、畜牧、林业等部门应通力合作,互通消息,在避免部门矛盾的同时,注重各部门优惠政策的相互配套,可采取联席会议的形式,不定期交流意见。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发展。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监督,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增强“守合同重信用”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市场主体信用度和社会知名度。同时,重点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以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