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造业科技创新

制造业科技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造业科技创新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篇

近5年研发资金投入比重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小,可以说明该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支持力度。通过对155家装备制造类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的统计,发现有7家企业由于数据缺失而无法纳入统计范围。因此,对可统计的148家企业进行分析,统计口径为2008—2012年5年内研发资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值。这148家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比重的均值为762%,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主要集中于048%~2265%,共有145家;此外,有2家企业的研发资金比重在30%以上,分别为沈阳市超高真空应用技术研究所(3733%)和沈阳君威新能科技有限公司(7254%)[1]。对相对集中的145家企业进一步分析,得到图6,这些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比重的均值为686%,由图6的正态分布曲线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分布于均值的右侧,即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大于这一均值。主要集中区间为382%~1049%,共计127家企业,其他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在1049%以上且均匀分布。

近5年研发资金投入比重增长率以2008年和2012年两年的数据为基础,计算样本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的增长率。对于2008年和2012年数据有部分缺失的企业,以可获取的第一年数据和最后一年数据为依据计算其增长率。其中,研发资金投入比重负增长的企业有66家,正增长的企业有80家[2]。在80家正向增加的企业中,有3家企业的增长率在10倍以上,分别为沈阳昊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和平子午线轮胎制造有限公司和新东北电气(沈阳)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沈阳昊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2008、2009年的研发资金投入比重分别为008%和005%,从2010年起开始大幅上升,2010—2012年分别为496%、545%和650%;沈阳和平子午线轮胎制造有限公司的情形同昊诚电气公司相似,2008、2009年的研发资金投入比重分别为005%和007%,2010—2012年大幅增加,分别为305%、313%和317%;新东北电气(沈阳)高压开关有限公司2008年的研发资金投入比重为018%,2009—2011年增长分别为131%、119%和214%[3]。增长率介于0~10倍之间的企业共77家,这77家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比重的增长情况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这77家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比重的增长率主要集中于042~084,共计59家企业,其他区间各企业基本均匀分布。

创新要素:技术人员对于技术人员这一创新要素的分析,主要从技术人员数量和比重、高级人员数量和比重这4个方面进行。1技术人员数量装备制造类企业的技术人员规模情况如图8所示,统计范围内的企业平均拥有技术人员247人,其中技术人员数量主要集中于4~296人之间,共有131家企业;此外,有6家企业的技术人员数量在2000人及以上。2技术人员比重如图9所示,统计范围内企业技术人员比重的平均值为3251%,各企业的技术人员比重分布在623%~8178%这一区间,比重在50%的企业分布较为集中;此外,技术人员比重在70%以上的企业有5家。3高级人员数量对这155家装备制造类企业的高级人员情况,由于数据缺失仅统计了73家企业,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以看出,其平均值为278人,高级人员数量主要集中于1~63人之间,共有27家企业;此外,高级人员在36~89人之间的企业有14家,另外有两家企业高级人员数量超过200人,分别为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260人)和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317人)。4高级人员比重同对高级人员数量的统计,高级人员的比重也仅统计了73家企业的情况,如图11所示。图11显示,其平均值为1006%,高级人员比重分布于019%~3354%之间,有62家企业的高级人员比重集中于019%~18%之间;高级人员比重在20%以上的企业有8家,在30%以上的企业有2家,分别为沈阳东大自动化有限公司和沈阳大兴机床有限责任公司。

创新要素:专利申请及授予情况专利情况主要涉及申请和授予两个方面,企业所申请的专利主要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一般不含外观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的数量和比重是衡量一个企业专利申请情况的核心内容。1专利申请情况由于部分数据获取的缺失,因此仅统计155家装备制造类企业中67家企业的专利申请情况。这67家企业平均申请专利443项。这些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主要集中于0~64项,共有57家企业;有4家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超过200项: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申请专利572项,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专利227项,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申请专利423项,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申请专利271项。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如图13所示,这些企业的发明专利平均申请数量为209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主要集中于0~64项,共64家企业,这64家企业中包含了15家发明专利申请数为0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在100项以上的企业有3家,分别为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72项,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128项,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74项。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如图14所示。这67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比重的平均值为3948%,由于有15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0,因此这15家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也为0;在0~100%的区间上,这67家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均匀分布。2专利授权情况统计范围内企业平均专利授权数量为319项,如图15所示。这些企业的专利授权数主要集中于0~110项之间,有6家企业的专利授权数在110项以上。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如图16所示,这些企业的发明专利平均授权数量为43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主要集中于0~7项,共93家企业。这111家企业中包含了33家发明专利授权数为0的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在20项以上的企业有6家。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如图17所示。这111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比重的平均值为2904%,由于有33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0。因此这33家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比重也为0;这111家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比重主要集中在0~50%的区间内,共有91家。

结论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第2篇

珍奥集团是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奖项将给珍奥人带来莫大鼓励,在“立足生命科学,造福人类健康”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是珍奥人永恒的主题。在刚刚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再次高兴地看到,中国“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很令人激动,国家已经把科技创新提到“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让人们看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未来。而珍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早已自觉践行。

1996年,珍奥集团董事长陈玉松先生以超前而敏锐的眼光,战略性的选择了“提取核酸应用到人类健康”这一在当时还不被人们了解的世界科技前沿课题,最终研制出我国首代核酸系列保健品,其科技含量与功效作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4年来,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珍奥饱受争议,历经磨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因为珍奥人相信“有科学的选择、预测,就一定会有成功的结果”。现在,珍奥不但建立了包括核酸原料、核酸保健品、5'核苷酸食品添加剂和医药中间体的全核酸产业链,珍奥的5'核苷酸产业化基地还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珍奥核酸系列产品经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医疗机构两年、随机双盲人体临床试验证实:功效确切,在国内外拥有众多消费人群,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而珍奥以核糖核酸(RNA)为原料,用酶解法生产的5'单核苷酸,比化学合成法更天然优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取得美国食品协会(GMA-SAFE)认证的、中国目前唯一符合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最新版关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使用核苷酸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的,通过了美欧等几大食品预混商审核,已进入世界顶级乳业,如雅培、雀巢、美赞臣等的产品之中;珍奥还是世界上唯一整合了从生产纯天然酵母RNA到由RNA降解生产单核苷酸的生产商,2012年8月份,企业受邀参与世界上第一个食品用核糖核酸国际标准的制定,让中国的核酸产业在世界上拥有了话语权。可以说,珍奥不但是中国最大的核酸产业化基地,在国内外核酸产业界也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十多年前,珍奥就因核酸提取技术的突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而中国的核酸产业也是从那时开始蓬勃发展。珍奥核酸1998年上市以后的两年间,全国共有近30多个相似品种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整个行业欣欣向荣,并顶住了日美欧等一大批国外同类产品的涌入,使得民族核酸产业方兴未艾。但是,2001年,众所周知的核酸媒体风波,给了行业致命一击,很多核酸类产品相继倒下,可以说在当时是珍奥冲在第一线,迎风矗立,扛起了中国核酸产业的大旗。最后,卫生部召开新闻会,声明“没有证据证明核酸类产品无效,卫生部审批的核酸类产品功效不容置疑,”使得这场闹剧得以定论收场。但是,对于珍奥的发展来说,那次是一个重创,市场至今还受到影响。谈“核酸媒体风波”有点跑题,跟科技创新似乎无关,但这件事情非常有力地证明了珍奥对于中国核酸产业的贡献,虽然说是企业历史上最伤心的痛楚,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挺过了“风波”,也是珍奥人最值得自豪的贡献。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只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永远掌握竞争的主动,获得未来长久发展。珍奥从创业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科技创新方面,除了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体系、注重科研人员培养及科研经费的投入、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建立以“生命、健康、和谐”为主题的多功能科普文化基地外,珍奥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坚持高位起步、高位跨越的科研战略。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珍奥始终把科技选项范围放在国际科技的大环境中,用前瞻性的思维扫描国际科研大趋势。瞄准那些在前沿领域从事科研的科学家和那些最前沿、最先进、最成熟、最易转化的项目。14年来,珍奥先后与诺贝尔奖科学家瑞士苏黎士医学院免疫实验与病理研究所青克纳格尔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药物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哈医大等国内外15所顶级科研院所及科学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先后有12位诺贝尔奖科学家、近百位国内外科学家相继走进珍奥,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使珍奥建成了“自主研发平台”和“国际合作研发平台”两大科研平台,为珍奥在科技创新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平台,珍奥投入巨资、历经18年研发的创新型国家一类新药——珍奥注射用心肌肽,先后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和“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课题。2006年,珍奥又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辅助改善老年记忆功能食品研究与产业化》课题;同时,珍奥还拥有全国独家生产的芩胆止咳片等。在国际科研合作原则上,珍奥坚持知识产权自主性,坚决让利不让权。目前,珍奥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和正在申请的专利百余个。科技创新让每个珍奥人都感受到了科技给珍奥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也给每个人带来了实惠。当然,中国的环境下,珍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的点滴成绩,要感谢各级政府的支持、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也要感谢媒介的宣传,没有宣传,再好的健康类科技项目也实现不了产业化,因为消费者无法认知。

如果说我们中国在前四次技术革命中没有抢到先机,那在未来的第五波健康产业中确实应拔得头筹,因为我们有五千年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比较领先的健康品原材料生产国,如果再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平台的搭建、企业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是健康产品技术的领先大国。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第3篇

默克尔与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理念一致:应对危机,首先要紧缩财政。但奥朗德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靠增长战胜经济危机,用中国俗话说就是“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刚爆发时,人们对这场危机的认识远没有现在这么清晰深刻,大家采取以史为鉴的方法。工业革命以来,战胜经济危机的方法很多,包括紧缩财政、推动消费、开拓新的市场、投资拉动和调整劳资关系等,但最根本的,还是科技创新——以电气革命为核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世界摆脱了1857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战胜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帮助全球渡过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科技创新能够带来产业革命,继而创造大量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就业岗位,汽车、能源、航空、信息等各产业的诞生都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最终战胜经济危机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的轮回告诉我们,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是经济危机催生的。原因何在?因为在经济危机时,社会更加迫切地需要科技创新,背水一战,催生新技术从而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回到现在,自金融危机波及欧洲后,欧洲经济渐呈颓态,至2012年经济预计负增长。尽管欧盟一直声称采取稳定和增长两大措施,但在过去4年中基本以稳定为主。

今年,反对紧缩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认为仅靠紧缩会将欧洲经济带入死胡同,以增长应对危机才是硬道理。5月28-29日召开的欧盟峰会将主要议题定为增长,要求各国提出自己的增长计划。

怎样促增长,欧盟的意见正趋于统一,即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造业,正是欧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口。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负责工业和企业事务的委员安东尼奥·塔加尼(Antonio Tajani)5月8日在欧洲议会上很直白地说:欧洲需要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杰瑞米·里夫金等人最早提出。今年2月,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认为,2008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走向终结。为了救助这次经济危机,需要新的模式和能源通信之间的新交汇。这次将是新能源和互联网之间的结合。今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到。制造业正在走向数字化,新软件、新工艺、机器人和网络服务在逐步普及,这些技术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尽管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尚存争论,但新能源技术特别是绿色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特别是节能环保材料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

深陷泥潭,欧盟愈加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寄予期望。2011年10月14日,欧盟委员会公报要求着重制造业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公告指出,欧盟75%的出口额来自制造业领域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整个工业研发投入的80%。

如何扶持制造业科技创新?欧盟要求改善企业运营环境,减少企业的行政负担;发挥欧盟统一市场的优势,创新服务方式,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扶植中小企业,特别是在金融方面给予其帮助。

另外,欧盟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向创新型知识经济转型;研发环保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欧盟筛选出几大重点领域,包括电动汽车、航空工业、机器人、纳米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工业用生物技术等。这些高潜力技术未来的市场规模巨大,可创造大量工作岗位。

推动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必不可少。2011年底提出有关制定实施风险投资计划的建议;2012年,消除在全欧盟开展风险投资的法律和管理障碍;2013年以后,将在欧盟层面上启用新一代金融工具,以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不过,目前欧元区及其重要成员国的制造业全面陷入萎缩状态。今年4月,欧元区制造业PMI终值为45.9,创2009年6月以来最低,其中制造业强国德国这一指标为46.2,为2009年7月以来最低。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展开激烈的竞争。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欧盟具有传统优势,但其劣势除了债务危机之外,还存在研发投入不足和教育水平不高的痼疾。欧盟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2%;25-34岁的人群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3,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0%和50%。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关键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69-02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人均国国民总收入已达到4 000多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 000美元关口后,都会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 000美元~5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一、日本以“科技立国”战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中日本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972年接近3 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 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 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十二年时间,韩国只用了八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一是转变增长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日本实现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完成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战略转变;二是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和开拓性研究,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专门制定法律促进“创新中心”,大力培育高新产业,从而迅速实现科学技术的赶超;三是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吸取欧美收入分配和福利制度经验,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收入均衡和社会福利体系。

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必然选择。日本从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从以“模仿”为主的“贸易立国”到自主创新“科技立国”的战略转换,靠的是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最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科技创新是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

目前中国已出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等“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特征。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以日本“科技立国”的成功经验为鉴,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发展上来,研发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走向强国之路。

1.产品研发创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享有“世界工厂”美誉,中国制造的产品凭借价廉物美优势在世界每个角落几乎随处可见,“中国制造”已行销全球。然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等优势之上的“中国制造”,不但出口产品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位置,而且日益面临国际贸易磨擦、能源原料短缺、环境恶化及民工荒等诸多压力。近两年出现的“用工荒”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实体企业纷纷停工倒闭现象说明,中国“以模仿为主”的产品制造业正举步维艰,“中国制造”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如果中国企业总是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我们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通常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制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创新等环节。各行业产业链通常都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据统计,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能力低,缺乏竞争力,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环节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制造”得到的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以iPhone为例,其核心是产品设计和渠道物流,生产一台iPhone手机,美国苹果公司可以拿到360美元,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和美国部分厂商可以拿到187美元,而我们中国大陆只拿到6.54美元!再如像汽车这样的工业制成品,通常包括结构件、功能件及系统集成控制件三部分,前两部分中国通过中外合资、合作业务运转模式早已实现中国制造,唯独系统集成控制件部分,也就是工业制成品核心部分即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部分,凸显中国创造力的不足。中国制造企业要想获得此项能力,需要进行人才、知识、技能的长期积累,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制成品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实现在新产品链分配上从低端走向高端,使新产品价值最大化。

2.制造技术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生产率的关键。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利用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和牺牲了大量可再生资源。制造业产品产业链大部分属于加工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效率问题实际上是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生产效率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富士康是典型的制造企业代表,工厂工人总数高达150万人,在经历“聘用童工”、“跳楼事件”和“停工大骚乱”等事件后,面对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工人不满单调工作等问题,富士康选择用机器人手臂取代工人的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战略,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负责机器人手臂研发工作,规划到2014年研发生产100万台机器人手臂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未来五至十年将推出首批全自动化工厂。富士康自主研发的制造技术创新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

由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可有效培育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价值,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大力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增加了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大力加强制造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进行高起点规划,大力推进核心制造能力建设,使中国制造水平和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中国科技创新需要相关政策扶持与企业资金投入

为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一是制定国家科技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再创新,高度重视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中国在创新研发领域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如2009年中国研发总经费为5 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长23%。然而,中国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6.5%,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61%,2012年中国五百强企业仅有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平均研发强度为仅1.33%,有76家企业研发投入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3%以上,跨国公司多在5%以上。

数据表明,中国科技研发投入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小,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是中国科技创新遭遇的瓶颈。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论是在新产品研发、新行业崛起、新管理理念上都将会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更是与创新教育息息相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他即将离世前曾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才是很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创造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中国能否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创新教育的发展力度,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做为各类学校的必修课来推行,尤其是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创新教育。

四、结束语

中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发和拥有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进行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必然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融入创新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走上富国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及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EB/OL].2009-09-11.

[2] 舒绍福.日本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学习时报,2012-08-06(02).

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第5篇

一、贵公司是否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试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是()否()

项目具体名称            

二、贵公司是否设立研发机构?是()否()

贵公司是否拥有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

具体为:                    

三、贵公司近5年来募集资金用于研发的金额、比例各是多少?

四、您认为有的制造业企业投资理财产品、房地产等,却没有增加制造业投资、研发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A.制造业净资产收益率低,增加投资还不如购买理财产品;

B.市场规模已难以再扩大;

C.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D.其他:                                     

五、贵公司近5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有   项;

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含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设计版权)  件,年均增长  %,制造业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件,年均增长  %。

六、您认为目前对制造业科技创新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A.难以获得研发所需资金;

B.缺少核心发明专利、核心技术;

C.难以吸引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D.其他:                                     

七、目前贵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

A.银行贷款     B.股票融资      C.债券融资          

D.信托贷款     E.委托贷款      F.资管产品

G.民间借贷     H.其他,请列明

八、贵公司在未来6个月是否有融资计划?是()否()

融资是否投入技术研发?是()否()

募集资金拟用于研发的金额、比例各是多少?

九、请选择贵公司最优先考虑的3个再融资品种并排序

A.公开增发     B.配股          C.优先股          

D.定向增发     E.可转换公司债  F.公司债

G.短期融资券   H.中期票据      I.银行贷款

J.其他,请列明

十、您认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科技创新有哪些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A.公开增发条件较高,导致非公开增发占大多数;

B.再融资没有设立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储架发行制度;

C.定价约束较多、缺乏弹性;

D.锁定时间较长;

E.其他:                                     

十一、您认为通过直接融资加大研发投入的难点、痛点、堵点在于()(请选择最重要的5项并排序)

A.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标准仍较高;

B.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时间较长,

C.定价约束较多、缺乏弹性;

D.发行股票、债券费用较高;

E.募集资金金额、募投项目审核及资金管理过于严格,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过快变化;

F.锁定时间较长,退出难;

G.缺乏市场化的信用增信手段,较难发行公司信用债券;

H.股票、债券品种不够丰富;

I.其他:                                     

十二、制造业并购重组中存在哪些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A.标的资产估值虚高,形成高估值、高商誉;

B.少数公司偏离主业、脱实向虚,热衷于编故事、炒概念、搞不切实际的跨界并购,进一步推高标的资产估值;

C.支付手段不够丰富,过分依赖发行股份支付对价,重组置入资产规模大、占比高时容易摊薄股份,出现控制权之争;

D.中介尽调不到位,置入资产业绩变脸,业绩承诺难以实现甚至出现纠纷;

E.其他:                                      

十三、贵公司是否引进海外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具体情况:引进创新团队    个   人

海外科技人才   人

领军人才    人 

十四、目前股权激励在吸引制造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方面的不足或需改进的地方()

A.扩大激励对象范围;

B.扩展股权激励的比例上限;

C.放宽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登记等限制;

D.改变行权时缴纳个税的做法,减轻激励对象税负压力;

E.其他:                                      

十五、您认为资本市场可从哪些方面加大对制造业创新驱动的支持()(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

A.适当降低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标准;

B.加快审核,缩短发行股票、债券时间较长;

C.设立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储架发行制度;

D.降低发行股票、债券费用,增加财政补贴奖励;

E.在发行股票、债券方面给予创新制造业企业更加灵活的安排,如为符合一定条件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绿色通道;

F.增加股票、债券品种供给,比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