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公经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盐湖区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三公经费开支过大问题专项整治具体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要求,我镇对公款出境费用、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及运行等费用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项检查机构
按照上级要求,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纪检书记为副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制度,制定方案,从制度上对全镇三公经费支出进行了规范。我镇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对本镇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落实,严控各种预算外支出
我镇狠抓各项经费开支,对公款出国、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及运行等费用进行了认真自查。
在公款出国方面:我镇没有此项经费开支。
在公务接待方面:我镇认真学习了中央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严格公务接待费用。在日常工作中,我镇严格接待费用开支,做到因私招待客人绝不动用公款,规定内的公款接待绝不超标接待,严格遵守公务接待费用专项管理机制,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在公车购置方面:我镇没有此项经费开支。
在公车运行方面:在使用中严禁公车私用,每季度对燃修费用进行公示,接受监督。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存备案制度。经查,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不存在利用职权向企业或下属单位调换、借用、租用汽车行为。
三、强化监管,做到防控共建
我镇严格三公支出管理,强化监管,狠抓落实,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政效能。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严控会议时间、会议规模,能够简化的会议一律简化。三是加强对外出考察及外出差旅费的管理。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四是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五是加强用电管理。对照明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加强用电设备的日常维护,提倡节约用电。六是全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七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八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行定点采购。九是规范财务管理。公务费用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批报手续,实行一支笔审批和财务公开制度。
今后,我镇将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严控三公经费开支,做到严格管理、规范使用,确保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以廉洁的作风促进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三公经费自查情况报告范文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有关规定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市委若干意见、规定和区委十项规定的要求,我办事处对2010年至2012年公务招待、用水、用电、用油、车辆购置及运行支出情况进行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公务接待费用,我办事处2010年公务招待费预算为10万元,实际支出1069000元,2011年公务招待费预算为55万元,实际支出1751024元,2012年公务招待费预算为160万元,实际支出741663元 。经查,我办事处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占全年预算比例偏高的原因是两争一迎、迎农运、城中村改造任务重代表市区接受上级检查多,特别是迎农运会时期市、区先后在我处召开规模上百人的现场会8次,公务接待相应增多;加之办事处上下不分星期天节假日倾力工作,加班餐费增多等共同导致。
2、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我办事处共有公车三辆2011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为20万元,实际支出147200元,我办事处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实行单列记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和统一报废更新制度。经查,在公车管理及专项治理中,我办事处在自查自纠阶段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不存在利用职权向企业或下属单位调换、借用、租用汽车行为。客服公车数量不足的困难,不少班子成员和机关同志开私车办公事,自己掏钱加油。
3、用水、用电及用油费用,我办事处2010年用水实际支出1412元,2011年用水实际支出4384元,2012年用水实际支出1636元;2010用电费用预算5万元,实际支出28225元,2011用电费用预算5万元,实际支出30774元,2012用电费用实际支出47628元;2010用油费用预算11万元,实际支出125820元,2011用油费用预算6万元,实际支出138500元,2012用油实际支出101448元。由于开展两争一迎、迎农运、城中村改造等,经常加班加点,水电、油费比往年增多。
根据自查结果,我处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十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区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
五是加强用电管理。对空调、照明等进行统一管理,提倡节约用电。
六是全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
七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三单制度,控制接待标准。
八是规范激励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奖励与工作业绩挂钩,以精神鼓励为主。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项检查机构
按照上级要求,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纪检书记为副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制度,制定方案,从制度上对全镇三公经费支出进行了规范。我镇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对本镇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落实,严控各种预算外支出
我镇狠抓各项经费开支,对公款出国、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及运行等费用进行了认真自查。
在公款出国方面:我镇没有此项经费开支。
在公务接待方面:我镇认真学习了中央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严格 公务接待费用。在日常工作中,我镇严格接待费用开支,做到因私招待客人绝不动用公款,规定内的公款接待绝不超标接待,严格遵守公务接待费用专项管理机制,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在公车购置方面:我镇没有此项经费开支。
在公车运行方面:在使用中严禁公车私用,每季度对燃修费用进行公示,接受监督。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存备案制度。经查,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不存在利用职权向企业或下属单位调换、借用、租用汽车行为。
三、强化监管,做到防控共建
“三公经费”又称“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从性质上看,“三公”经费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但因国家和地方对“三公”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个别单位和个人超规格接待、公款吃喝、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费出国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助长了浮夸奢侈享乐之风,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公开机制,完善监督机制,最大限度的为公众提供让民众看得懂、读得明、信得过的严谨翔实、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的信息,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实现。
二、“三公”经费公开机制构建
(1)准确鉴定“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提高“三公”经费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出国费的核算内容是反映单位工作人员因公出国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支出。出国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差旅费的一种特殊形式,之所以将出国从差旅费中划分出来,就是要将该部分费用进行特殊管理。而部分单位有意将出国费反映在差旅费或培训等科目中,是一种不合规的行为;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是反映和核算单位用于购置各类交通工具的支出和车船等各类交通工具的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等车辆运行支出。从该科目反映的内容不难看出单位职工自带单位车辆因公出差所发生的燃料费、过路过桥费等车辆运行费用应该反映在交通费科目,但各单位基本上将该项支出列入差旅费,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招待费科目反映和核算的内容是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接待费用,严格意义上讲单位工作人员办公室内接待客人所用物品如茶叶、烟等以及接待来客所赠物品如本地特产、纪念品等应属于招待费核算的内容,但是部分单位在进行账务处理过程中违反规定将其列入办公费或其他支出。因此严格划分“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是确保“三公”经费公开数据准确和真实的基础工作。
(2)科学制定“三公”消费制度与规范消费标准,为“三公”消费提供政策性的依据、为民众监督提供分析依据。“三公”消费之所以出现如公费旅游、公费出国、公款招待、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三公”支出缺乏刚性的制度和标准约束是原因之一。目前,虽然各地出台了一些有关的制度和标准,但是层级较低也不够完善,有的制度比较原则,有的标准针对性不强,地区间、部门间差异较大,甚至有个别地方在“三公”经费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还是一个空白,公共机构“三公”消费缺乏制度和标准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性的制度,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三公”消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民众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对公开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因此,建设制度易于落实,标准易于执行的统一、科学的,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约束力层级较高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是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和建设廉洁、节俭政府的需要。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严格预算执行,强化国家预算权威性,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具有实际意义。预决算数字差异较大是这次公布数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较有价值的问题。反映出了我国各级政府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预算编制的时间相对滞后、编制预算内容较为简单、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足,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力度不够,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不力,缺乏预算即法的观念,财政资金随用随批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三公“经费的有效管理,也会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国外很多国家的出国经费预算管理非常严格,没有预算就不能出去,或者不进行招待。因此,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必须加强预算管理。第一,加大力度将各项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将不存在自行支配预算以外的收入。第二,完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及范围。“三公”消费支出是公共机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发生的正常支出。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应将“三公”支出纳入基本预算,预算单位的“三公”费用支出只能从基本预算中列支,不得在其他财政性资金和其他收入中列支。第三,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预算标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应结合单位职能、基础数据和预算年度的任务以及有关的制度和标准,严格遵循人员经费按照编制,公用费用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论证的原则详细编制预算,内容细化到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每一项支出预算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能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使政府支出预算更加翔实可靠。第四,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预算一般原则。各级政府应提前编制下年度预算草案,有关部门应及时批复预算,用钱单位根据预算支出,杜绝无预算和超预算支出,保证预算的严肃性。第五,严格遵守程序进行预算执行,健全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体系。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重要环节,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没有预算,一分钱也不能花,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同时,要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集中采购规模,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公务卡”结算范围,增强预算单位经费支出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
(4)加强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使“三公”消费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在账面上。从公布内容及说明不难看出公开的“三公”经费支出仅限于财政拨款范围内的支出,而各单位的预算之外的收入用于“三公”消费支出也不容忽视。加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内部人控制”现象客观存在,“三公”消费支出不仅账面数增长较快,而且隐性支出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截留本级财政拨款之外的收入用于“三公”消费;二是虚报支出套取现金留作用于“三公”消费;三是直接将“三公”支出变通为其他支出;四是以各类学习、培训、会议、考察等名义进行公费旅游为干部谋取福利;五是向下级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摊派、转嫁相关费用。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高度重视各项收费票据的领用缴销管理,与收费单位认真核对领用票据的领、缴、存情况,定期检查核对各项收费的入账情况和入库情况,对预算单位一切收入都要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从收入环节堵塞漏洞。第二是用钱单位必须加强经费支出的财务管理工作,“三公”消费只能从本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及基本支出预算中支出,不得从其他渠道支付,更不容许科目间相互调剂,对不真实、手续不全、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和违反法律和制度的支出拒绝支付。第三明确违反《预算法》、《会计法》等财经法规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加大惩处力度。特别是明确经费支出的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及单位领导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对于遏制“内部人控制”现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5)建立建全公开“三公”经费规范与制度,定期为公众提供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的“三公”信息。从已公开内容的口径看,已公布的“三公”经费支出仅限于财政预算拨款的支出,不能全面反映预算单位真实的“三公”支出情况。从公布格式看,格式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预算单位的“三公”支出是否超预算、是否超标准、是否违反相关制度,不能反映出预算单位“三公”消费的全貌。而且所公布数据较为笼统,说明也不够细致,不利于发现实质问题和民众监督。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必须明确以基层预算单位的预算年度内所产生的全部“三公”支出为统一口径,全面真实地反映预算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其次,要建立一整套能全面反映预算单位收入情况和“三公”经费支出详细情况、“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三公”支出制度和标准执行情况,说明详细清楚、让民众看得懂、读得明的科学规范的报表体系。比如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支出中既要反映出预决算数,也应反映出编制车辆、配置标准、实有车辆、本年度报废车辆、新购车辆、汽车品牌、排量以及管理方式、单车的本年度的行驶里程、油耗及维修费用等详细情况;因公出国需费用除反映出预决算数字外,还需反映出出访事由、内容、必要性和日程以及因公出国(境)团组、人员数量和在国(境)外停留时间以及有无审批等情况。第三是要明确公布的期限和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管理需要规定公开的期限及平台,但对于一个预算年度的信息公开的时间及途径应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规定。公开信息的期限及时间应符合会计周期和预算周期,公开的途径应选择便民监督和权威性、公信力较强的信息平台。第四,是应将公开“三公”经费的规范和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固化,增强其刚性约束力,使治理“三公”经费有规可依,为公众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提供法制支持。
(6)建立与完善“三公”经费公开的有效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目标的实现。第一,建立公开前的审查监督机制,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预算,严防支出超标。将本级政府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审计,纳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的年度目标任务,要求监督审查部门强化对各单位的经费支出的日常审计工作,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及时要求纠正并依法惩处。同时,各单位应建立“三公”经费支出统计台账,加强自身管理,并定期向纪检、财政、审计部门报送。第二,建立“三公”经费公开时的审核机制,保证公开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在“三公”经费公开之前,应有审计的基本结论。“三公”经费支出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审核属于财务审计范畴,各预算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部门报送“三公”经费公开报表,审计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准确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审核,并做出审计结论。第三,构建公民参与监督通道,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使政府各部门厉行节约,杜绝奢华腐败。各单位应将内容真实、完整、规范、说明清楚,经审计部门审核后的报表系统与审计结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模式集中进行“权威”,让公众“围观”、“挑剔”、“追问”、“质疑”,各部门应作出正面的回应,并向社会公众释疑解惑,对于未能作出合理解释并让让公众信服部门,监督监察部门必须及时依法审查作出处理并向社会公布。第四,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审查和国内同级政府间交叉审计的监督机制,避免一级政府内部审查监督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的发生,切实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第五,启动公开“三公”经费支出问责机制,并将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保障公开的常态化,切实提高公开效应。对不依法定要求和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和地方,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还要对相应部门、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问责。没有严格的问责制,“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甚至会一个部门接一个部门地退出,整个制度逐渐无声无息地走向消逝;必须对超支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度,加大对超支单位责任人的惩处力度,约束领导开支的随意性,确保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目的。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源的公职人员,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一、加强领导,建立专项检查机制
根据区有关规定,我中心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两个科室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从制度上对本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和公务卡进行规范。
二、狠抓落实,严控各种支出
(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1.因公外出学习考察。上半年我中心没有外出学习考察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2.公车用车费。中心2013年有公务用车1辆。中心对公车运行费用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经查,在公车管理及专项治理中,中心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不存在利用职权向企业或下属单位调换、借用、租用汽车行为。
3.公务接待费用。我中心严格按程序和规定标准控制支出,公务接待费用报销时必须同时有主任和副主任共同签署的发票单据,财政才予以报销。经查,中心上半年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
(二)公务卡制度执行情况
本单位的公务卡尚在申领当中。
三、完善监管,防控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中心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几项强化措施。
一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区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
二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
三是全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
四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控制接待标准;
【关键词】高校“三公经费” 支出管理 对策
政府及事业单位财政支出公开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中央政府首次公开三公经费;2013年,财政部门安排部署预算编制工作时,明确要求将高校“三公经费”支出数据合并至教育主管部门后予以公开。高校“三公经费”向全社会公开,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办学效率
一、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现状
三公经费,指国家财政拨给政府、事业单位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招待的经费。高等院校作为财政部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义务对其“三公经费”的预算、决算面向全社会公开。但实际上全国高校对于此项经费公开情况并不透明,且经费公开的数据可靠性值得商榷。2013年,高校首次公开“三公经费”,但仅有11所大学践行。2014年11月初,一直关注信息公开的大学生葛伟同学(化名)开始向全国113所高校申请公开2013年高校“三公”经费各项支出的具体金额。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所高校公开。而其他大多数学校(占申请数的73%)选择不回应、不公开;而在公开的高校中,譬如广州体育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的“三公经费”为0。这样的数据不禁让社会困惑,高校难道没有派遣教师、学生进行校际间交流、出国深造或访问,及从事各项学术活动?2013年数据显示,浙江大学三公经费最多,达1107.8万。天津大学、湛江师范学院位列二三,分别为527.67万、516.83万。2014年,武汉理工大学三公花费889.06万排名第一,福州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分别花费836.34万和807.74万元排名第二第三,北京大学花费693万排名第六,清华大学以621.72排名第八。有些高校三公经费支出逼近千万,而连续两年均有三公经费数据公开为0的高校。经费支出如此巨大,可见高等院校对于三公经费的归集、审计的标准或许并不统一。2014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工作要点明确表示“加大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力度,推进高校干部任用、职称评聘以及“三公”经费,即公款出国、公款招待、公车配备等信息公开。”但是,教育部的指导意见、高校学生的呼吁、社会持续关注,并没有得到全国高校对于其“三公经费”公开的良好回应。
二、高校“三公经费”公开面临的难点
(1)界定范围不明确。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科研收入、校办产业收入、校友捐赠收入等构成了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的经费中用于三方面公务支出的费用。而其他来源收入用于“三公费用”是否纳入“三公费用”监管范围,在目前并没有定论。因此,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统计口径,造成高校间统计数据相差巨大。因此,首要明确高校“三公经费”的范围。
(2)公费出国、公务招待费缺少刚性管理制度。当前,高校对于“三公费用”的管理实行收付实现制,不计算成本,经费基本是事后核算。此项机制为高校工作人员将娱乐活动、餐饮发票抵账报销提供了空间。公务支出界限的模糊,使高校工作人员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而“三公经费”报销缺少刚性制度,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3)存在隐藏支出。有些高校有可能将发放的“三公”经费列支公务招待费、发放福利、购买书籍、仪器等一系列并不在“三公”经费内的支出,使“三公”经费的支出无迹可寻。这样,高校不方便公开三公经费的支出。
(4)高校行政管理模式,难以控制“三公经费”。目前,国内高校均采用行政级别进行高校管理。教授作为课堂讲师的同时,还担任具有行政级别的校领导。在“三公经费”的使用上有很大的游离空间:自己使用,自己监管;致使其手中经费的多源使用。公务招待费、业务招待费、科研经费等补贴名目繁多,易导致财务报销混乱。
三、推动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的建议
(1)高校主体责任: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学校应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教育,杜绝学校经费的随意性开支。从源头抵制公款吃喝,促进厉行节约的社会风气。高校要将制度、规章办事作为基本原则,在三公经费的支出上做到有章可循。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三公经费支出的预算工作。预算要科学、合理、全面。在预算的编制、批复和实施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明确定义三公经费范围,做到精细化管理。向全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的支出,实现高校财务管理透明化。
(2)政府指导责任:进一步督促高校财务公开。随着“八项规定”的落实,省、市各级政府已经基本做到了“三公经费”公开。而各事业单位往往选择不主动公开其经费支出,对于公众的问询也通常置若罔闻。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公开是社会公众的诉求,每一位公民也享有合法的知情权。因此,财政部、教育部等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督促高校进行经费的主动公示,严肃遏制教育腐败。
(3)公民的监督责任:关注高校三公经费的公示动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葛伟(化名)等同学每年申请全国各个高校公开经费支出,引起了社会、媒体广泛的关注报道。但是他们本人却受到了来自校方、教育部门的压力。公民应该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更多的人加入到教育经费支出的监管中来。本校师生可以要求本校公开“三公”经费的指出,高校可以首先向全校师生公开经费支出,再向社会公开。使本校师生获得知情权。必能有效推动经费支出的透明化、公开化。
参考文献:
[1]王鑫鑫,赵江.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的难点及应对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
[2]吕丹.探讨高校“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
[3]李建林.加强高校“三公”管理经费探索[J].市场论坛,2014.
[4]罗军.高校“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