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童年趣事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思路;完整;主次;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30-03
在作文课上,学生往往写事写得不具体,文章也写不长。其原因是思路狭窄,写作的思维受阻,这是学生写作的通病。要让学生在习作中能享受思维,教师必须引导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的写作思维才能得到训练。
一、找准材料,明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找不准材料,而偏离了主题。所以“找准材料,明思路”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环节。找准材料就是在学生写文章前,先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所写的内容,把它定下来,即要讲清什么。它是写具体的主要方法,但这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先制作一些图片、幻灯、录像等来点燃学生的思维,其次可通过情景创设来“再现”生活中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往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次,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巧设一些找准材料方面的问题,使再现的往事能比较顺畅地说出来,达到预设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在教《童年趣事》时,教师可设计几张小时候的爱迪生孵小鸡、华盛顿砍树等图片,并配上音乐,让学生享受着中外名人的童年趣事而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教师可请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有趣的事情。为了能使学生能再现往事的思维,并以写具体为目的,明确选出的趣事要表达什么意思,要写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并找出事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等。这样,学生对趣事的“趣”有了更好的把握,对写趣事就有了一定的思路,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是把事写具体的基础。
教学案例:
在作文课上写《童年趣事》时,有一学生受到中外名人趣事的启发,结合自己童年的往事,想出了小时候曾给塑料娃娃打针的一件趣事,闹出的一段笑话,使至今想起来还感到可笑。突出了“趣”字,明确了思路。
读幼儿园小班时,一次考试我考了100分,妈妈开心极了,给我买了一个塑料娃娃。这个充气的娃娃戴着一顶简爱帽,穿着一条背带裙,活像电影里的小公主。当时,我真高兴,把那个充气的娃娃当做无价之宝,晚上睡觉,也要它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睡觉也不要妈妈陪了!
爸爸回来了!他听说我考了好成绩,决定带我到绍兴去玩。我有多高兴啊。爸爸驾驶的船刚好走绍兴到钱清的线路。我带上自己心爱的娃娃去旅游了。途中路经华舍的医院,医院托爸爸带五瓶葡萄糖去那里。我最怕打针,也不喜欢挂盐水,但我特别喜欢针筒和输液器,于是我对爸爸说“:好爸爸,你给我拿一只。”爸爸起先不答应,但经不起我再三纠缠,还是答应了我。我拿了一支针和爸爸出了医院。拿了针,当时,我总是想尝尝给别人打针的滋味,但没有合适的人选。正当我扫兴时,一眼瞥见放在椅子上的洋娃娃。对!就给它打针吧。
我用粉笔和水拌成药水状,用针吸了筒“药水”,没有酒精棉球,我灵机一动,从棉被里扯出一团棉花,蘸了点水。我怕洋娃娃哭,不断地哄它:“乖,阿姨给你打针,不疼的,这样病才会好。”其实哪有什么病,是我自己骗自己呀。我拿了针筒,摇了几下,试试,还行!我用一块棉絮擦了擦洋娃娃的小屁股,然后,我扎了下去,我还哄着它:“打完针,阿姨给你吃糖。”
“啊,洋娃娃,你的病好了,可以吃糖了,瞧!多壮实。我去给你拿糖。”我转身,一看,傻眼了。娃娃呢?娃娃呢?怎么不见了?咦,这是什么?我捡起地上的一张塑料皮,真像那个洋娃娃,是我的洋娃娃。“呜—”我哭了起来。
哭声引来了爸爸,他一看,明白了八九分。爸爸说“:算了,爸爸以后给你再买一个更棒的。”说完,把它扔到垃圾箱里。
朋友们,你们看,童年的我是多么有趣啊!
二、确定材料,写完整
在作文课上,教师在学生确定了写作材料后,如何根据文章体裁的要求,合理地找到写作的素材,这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导学生写具体的关键。由于学生在写作时,只看到事物的一个面,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这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受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按不同文章体裁的教学设计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写事的,可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同时找出同事情有关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写变化的,可从吃、穿、住、行的对比来设计。写景色的,可从春、夏、秋、冬的演变来设计。这为文章写完整提供了一定的写作材料。
如在教《家乡的景色》时,由于题目抽象,要想写好文章,实在是有点难度。对这类题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景色进行有目的地分解成四个季节,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里家乡的景色是各不相同的,有各自的特色。对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活的情趣和爱好也各有不同。通过这样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了训练,文章能写得更具体了。
教学案例:
在一次写《学校的早晨》的作文课上,学生们一时都感到学校的早晨没什么可写,都感到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要写的材料。教师在写前设计了春、夏、秋、冬的学校早晨景色的图片,学生就感到有写不完的材料。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学校的早晨是风景如画,书声琅琅的。
1、首先明确要写的习作属于下面哪一类
(1)写人习作:A,写父母或老师的 B,写自己的C,写同学的 常见题目如,一个我最敬佩的人、一个我熟悉的人、这就是我等。
(2)写事习作:A,成功的事B,有趣的事C,感恩的事 常见题目如,一次成功的尝试、童年趣事、( )的一幕等。
(3)写景习作:A,游览某一处景点B,自然现象
(4)状物习作:A,动物 如我家的小狗B,植物 如秋菊C,静物 如我的小台灯
(5)读书类:A,和书有关的故事B,读后感
(6)写爱好的,如我喜欢( )
2、写人习作要点。格式:共5段,如下:
第一段:这个人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段:写人物及人物外貌。
第三段:详细写表现品质的第一件事。
第四段:简单写表现品质的第二件事。
第五段:总结全文,点明人物品质。
备注:开头结尾要相互照应。
3、写事习作要点:
开头:抓住作文要求,开门见山点明要写的事情。
经过:重点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对人物的描写。
结尾:照应开头或揭示中心。
4、写景习作要点
开头: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
经过: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我七八岁的时候,喜欢跟小朋友玩一种“拍画片儿”的游戏。那时,我非常愿意为爸爸到烟摊儿上买一种“万寿”牌的香烟,为的是能从香烟盒子里抽到一张《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画片儿。
每天看着这些画片,我便生出一些疑问来:石秀为什么要从楼上跳下来呢?孙二娘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手里总是握着一把尖刀?林冲为什么在枪尖上挑了一只大葫芦?……我多么渴望知道有关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呀。
恰好,那时我家里有一本石印的绣像本《水浒传》。每天放学回家,我便坐在小凳子上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虽然碰到的“拦路虎”挺多,但我还是读得津津有味。读到高兴的地方,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每每是天渐渐黑了,光线暗得看字都感到吃力了,才无可奈何地放下书本。
我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点怕写作文,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不是得“中”就是得“下”,有一次还得了个“劣”,被老师打了三戒尺,手心肿得像个小馒头。
可是我却喜欢写日记,比如怎么跟哥哥一起抖空竹,怎么跟小朋友一起捉迷藏,怎么在田地里捉蚂蚱,怎么从河里捞上来一条小鱼用小瓶子养着……儿时的生活世界真是五彩缤纷,生动有趣。我现在已是古稀之年了,回忆起童年的趣事,还是十分神往。
为什么作文、日记同出自我一人之手,前者平淡无奇,后者却丰富多彩呢?原因很简单――一作文是老师“要我写”,而日记却是“我要写”。
记不得是哪位教育家说的了:“兴趣是一些隐藏着的能力的信号。”
如果有人问:你能写得好作文吗?你能啃得懂名著吗?那我们就应当充满自信地说:我能,我绝对能!这不是说大话,吹牛皮,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巨大潜能,只不过目前还没有被激发起来,还是“隐藏着的能力”罢了。
如果说文思是流光溢彩的音乐喷泉,那么“快乐”便是打开音乐喷泉的总开关。
如果说书籍是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那么“快乐”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一、听故事,启心扉
传统文学与历史是紧密联系的,从文史分家而自成体系后,也仍然是以事为主、以文记事、事文并茂。教材中已选录了许多这样的例子。诸葛亮、鲁智深、孙权、吕蒙、陈胜、吴广、孔子……然而,离开了他们传奇的经历、叱咤风云的人生,何来感染力?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一些经典史实,用鲜活的故事来启迪学生的心扉。其实,生活才是最好的故事书,教师应当让学生听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能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如讲读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时,我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先讲讲他们的童年趣事,共同回忆爬山、野炊、钓虾、摸鱼等许多有趣的往事,与课文中的“平桥村的乐事”进行比较,既有助于理解文中洋溢着的生活情趣,以及作者对那段生活的热爱,也有助于理解小伙伴身上善良好客、纯朴无私的美德,从而获得身心的陶冶。
二、说故事,练口才
语文教学方法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或者说最长远的当数讲故事,孩童时代我就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故事,讲故事比赛争当故事大王是许多人童年的一抹亮色,而长大了还能不能讲呢?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交流对文章的总体感悟,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所学。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完美流畅的线条,不正是戏剧性故事的再现吗?有人说老师是导读,学生是演员。读什么?就是故事。讲的内容可以是今古奇观、街巷小趣、人间沧桑,故事可大可小、风格亦谐亦庄。我在讲《斑羚飞渡》一课时,为了使文本与教学互动,积累了一些能体现奉献牺牲主题的事例,如抗灾英雄、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等。但没有讲出新意,未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课后,有个学生给我提供了美国大片《垂直极限》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家三口在攀岩时,突然发生意外,绳索上的钉子从崖缝中崩落,唯一剩下的一个钉子,也是吱吱作响,随时都有可能脱落,绳索上一家三口人的性命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削断了悬挂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美丽,父爱的崇高、伟大。故事与课文内容十分吻合,主题极其相似,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我能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讲讲自己的感悟,引出这些生动新颖的故事,定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冲击和震撼。课堂效果自然更好,学生的口才也能得到锻炼。
三、读故事,积素材
宋代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微取,厚积而薄发。的确,世态人情、百态万象,光靠听、说还不能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治愈学生表达中内容陈旧、语言枯涩、人云亦云等顽症,重视材料积累,无疑是一剂良方,而故事则是一味主药。上至历史典故,下至街头巷议,都可常读常诵,最好进行摘录、摘要或缩写加工。在积累过程中,既可感受美趣,又可陶冶身心,何乐而不为。只要持之以恒,多积累,多体味,小小故事也能读出生命真谛,心灵感动,从而使你文思如涌,出口成章,让语文学习“活”起来。
四、写故事,创精彩
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问题,而故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首先要懂得用故事引故事,许多学生写作文时下笔艰难,内容空洞,这与他们在生活中体验不深有关,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不着痕迹。这时,借鉴一些简明而又含蓄的故事可以得到启迪,产生共鸣。如班上的生活委员在练笔《成长的烦恼》中,流露出自己的工作既辛苦又得罪人的消极情绪,于是有辞职的想法。后来她听到一个故事从而改变了态度:有人问三个泥水匠:“你们在干什么?”甲说:“砌墙。”乙说:“挣钱。”丙说:“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建筑。”通过这个故事,她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正视平凡,积极进取才能有所作为。引用这样生动地记录生活的故事,既耐人寻味,也更富有人生启迪的意味。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写故事的能力的培养。其实人的平淡一生,要经历千奇百怪的事,这当中就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故事。语文教学正是将故事加以浓缩,并使之典型化、系统性、丰美式。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可用故事丰富内容,增添文采内涵,也可在充分酝酿之后,经过选择加工再创造,而成一家之言。
一、重视体验与思考的结合
每篇课文都有其值得玩味与琢磨的闪亮点,我们称其为“重点”或“难点”,如果仅仅让学生品味感受一下,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些重点、难点处加以强化,引导学生将浅显的体验深化,将学生肤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例如,《社戏》一文中,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文章内容大多是反映农村景物的,读起来特别亲切,一幅美丽的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的学生大多是从农村来的,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而童年对许多人来说又是快乐和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学习本课时后,笔者问道:“同学们,在鲁迅的这篇小说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因为有过农村的生活体验,就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在这篇课文里,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到河边,下船、点篙。飞一般地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的很美。”另一个学生说:“在课文中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等。”听了学生们的发言,笔者很为学生们的理解感到高兴。之后笔者又给学生讲了有关鲁迅的一些内容:鲁迅一直深切关注儿童的成长,在《狂人日记》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对故乡极度失望的《故乡》中,他也是从少年闰土身上看到了故乡的美好,从儿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小说《社戏》中所展现的也恰是儿童理想的成长环境。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文章关键处、重点处,可以用点拨或讲解来强化。那么在学生容易忽略处,就要注意用点醒来激疑,引导学生深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这一课,而且通过教师的点醒、分析和大家的讨论,深入把握了人物性格,领会了文章主旨,可谓一石三鸟。
二、重视体验与写作的结合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发愁,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作文要求的字数太多,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缺乏真情实感等。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引导学生把生活体验与写作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作文教学时在班里开展了口语交际课,如讲名人励志故事、演讲活动、朗读比赛等等。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另外还要注意观察,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把习作内容同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写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不仅想写、乐写,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了习作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生活。
三、重视体验与说话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