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雪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融入恰当的描写
有些同学的习作内容不丰富,有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只泛泛叙述,缺少描写。在记叙类文章中,叙述往往侧重于一般过程的叙写,读者只能得到对事物的综合、概括的了解;而描写则侧重于形象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获得具体、明晰的认识和感觉。如果只有叙述而没有描写,文章便成了讲述故事梗概,难免不生动、不形象了。描写根据描写的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尤其注意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有很多的名篇就是赢在细节描写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作者从颜色,从动作,从神态,细细描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的《风筝》中,“我”给弟弟踩踏风筝,琦君的《春酒》中童年时自己对春酒的喜爱,都是很好的写作范例,仔细揣摩品味,学习运用,文章就不会枯燥无味。
二、融入合理的想象,联想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写作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由此及彼,浮想联翩,“好文章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王蒙的《读需要联想》。雪本无情,鲁迅先生却由北方的雪,想到了南方的雪,对比中表达了自己对北方雪的热爱,对战斗的豪情。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一根普通的火柴,一截小小的蜡烛,一池的荷塘,一场密密的春雨,一次爬山的经历,一张怀旧的照片,都可以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联想起一些往事,或睹物思人,或感叹古今,或思绪绵绵。只要我们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
那么,怎样巧用描写的手法把文章装饰得华丽,令读者感到美不胜收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描写要细腻
很多同学的作文缺少细节刻画,记叙事物时往往用一两句话概述,甚至一笔带过。这样一来,写人则人物形象粗糙、不鲜明,写景则景物缺乏美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同学们必须学会细致地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既可以全方位地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景物进行精雕细画;也可以突出人物某一个细微的动作、神情或某一句特别的语言。写人时一定要注意到人物的穿着、身材、五官等特点,并且像画家一般逐一“画”下来,有时还需注意到人物的眼神和面部神情。描写人物的典范文章当推鲁迅的小说,在《故乡》中鲁迅对主人公闰土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穿着到所拿之物,从身材到面部神情再到手,描写得真是细致极了。通过这样的精细描画,中年闰土老实木讷的形象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二、运用准确的修饰性词语
写作时多用修饰性的词语来装饰句子,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在具体练笔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推敲词汇,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对人物做细致的描写离不开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的刻画。要想使人物形象饱满鲜明,使景物能够更好地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铺垫情节,描写就必须细腻生动,而运用准确又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就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并且可以使人物形象独具个性。
三、使用新颖的比拟
写景状物离不开比喻和拟人。有些同学不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一写作文就喜欢用作文选中别人用过的句子,显得老套而缺乏活力。比如写人物的眼睛,总是喜欢用“炯炯有神”一词,而一写到眼泪则都是“金豆豆”。这样的用词平庸、没有个性。不会用比喻可说是目前学生作文的又一大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要注意发现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相似点,找到它们的共性和区别,然后再以此物状彼物。
新颖灵巧的比喻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表达效果。比喻还可以和夸张结合运用。比如为了突出人物身材瘦高的特点,可以用“修竹”来比喻。当然,新颖的比喻必须出自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比喻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
四、发挥联想,虚实相映
精彩的描写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写作时要注意此物和彼物的关联点,找出来,并写进文章中。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就巧妙地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北国雪景联想到了江南的冬季,继而把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进行比较,从而表达了对北方雪的赞美之情。
1、冰消雪融,意思是像冰一样消融,像雪一样融化,比喻事物彻底崩溃消失。也用来描写初春的景色。也可称为冰消雪化。
例句有通过大家的劝说,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冰消雪融。
2、如汤沃雪,意思是像用热水浇雪一样,雪很快融化,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汤是热水的意思,沃是浇的意思。
3、雪晴美景,意思是大雪过后,白雪消融,顿时出现一片美丽之景,比喻化雪之后景色美丽的形容词,常用来描写大雪过后一片美丽的景色。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塑造;主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
笔者在这里所想要说的则是其中的环境描写。那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来说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之间的关系。其次,我们还要注意环境描写对于小说主题揭示的作用……在这里,笔者主要就这两方面浅谈一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教版《语文(必修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篇。在文章中有这么几段:
1.“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2.“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wǔ)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
3.“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这三个节选部分分别是对贾母、贾赦、贾政住处的环境描写。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们三人之间的差别。
首先看看贾母,她是贾家的“老祖宗”,实际当家者。但由于她年事已高,所以在她的住处我们看到的是轻松,看到的是舒适、自在,甚至是“诗书簪礼之家”所不应该出现的靡靡。试问,在贾府,除了贾母,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权利,这样的胆量?其次,我们来看贾赦的住处。很明显,这不是当家主事者的住处。因为对于贾家这样的大家庭来说,它所结交的对象都是社会的高层,那么它的当家者的住处怎么可能是小巧别致的呢?在这里,除了能够凸现出贾赦的家庭地位外,我们还能够看到贾赦的兴趣爱好。而与之相对应的正是贾政的住处,轩昂壮丽,贾政在贾府的地位那可是毋庸置疑了,绝对的实权派。
由此我们可看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是对环境的简单介绍,也是对人物的刻画,既可以体现人物的身份,也能够凸显人物的性格。
其次,我们再来看下环境描写对于小说主题的揭示。分别来看下面几段:
1.“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2.“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但见: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昆仑。若还下到三更后,仿佛填平玉帝门。”“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古时有个书生,做了一个词,单题那贫苦的恨雪:广莫严风刮地,这雪儿下的正好。扯絮绵,裁几片大如栲栳。见林间竹屋茅茨,争些儿被他压倒。富室豪家,却言道压瘴犹嫌少。向的是兽炭红炉,穿的是绵衣絮袄。手拈梅花,唱道国家祥瑞,不念贫民些小。高卧有幽人,吟咏多诗草。”(施耐庵《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两篇文章在环境描写时有一个共同处,即都写到了雪。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雪。“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祝福》全文中,我们看到的是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而这出悲剧,不是由哪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促成的。正是由于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残忍,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才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最终孤独、凄凉的死在了鲁镇人民的祝福声中。那么,在结尾处的雪景的描写,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似乎是在掩盖一切,掩盖一切的黑暗,掩盖一切的罪恶,又似乎在洗涤,洗涤着一切的丑陋。而这,正是鲁迅先生真正所想要写的。他借着祥林嫂,借着“祝福”,借着雪,表达了他对整个社会的抨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与黑暗的愤慨。
其次,在施耐庵的笔下,雪也是密的。而正是有了这场雪,才有了林冲后来的出去买酒等行为。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场雪,林冲才得以逃脱了危险,所以这场雪首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次,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上苍对林冲等正义之士的庇佑,正可谓“天理昭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这不也是在当时的那个社会,人们的一种无奈之举吗?似乎把一切都寄托在了上天的身上。
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环境描写和小说的主题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环境描写是小说主题的助推器,为小说主题的明朗化埋下了伏笔。
一、细致观察,写出特点
观察景物时,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而且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动手摸,动口尝。
1. 用眼观—写景色。如课文《可爱的草塘》里写道:“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这些描写,不正体现了草塘“绿”的特点吗?
2. 用眼看—写形状。如课文《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先生就细致写出了爬山虎的样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读了这段话,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3. 用鼻闻—写气味。如课文《桂花雨》里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里描写气味,突出了桂花香的特点。
4. 动口尝—写味道。如课文 《高粱情》 写高粱的根时:“伯父掐了一截让我舔舔,哎呀,那个苦劲儿,到今天我还记得。”尝一尝,高粱根的“苦”不就出来了吗?
5. 用耳听—写声音。如课文《观潮》中,作者就详细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声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些对于声音的描写,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6. 动手摸—写感觉。如课文《林海》的开头写:“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摸一摸,切身体验一下,从而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
二、展开想象,巧用修辞
写景不仅要观察仔细,而且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不仅能突出景物的特点,而且可以让语句更加优美。
比喻。如:“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五彩池》)
这里由石笋的形状展开想象,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方法,写出了石笋的形态各异。
夸张。如:(1)桂花开了,很远的地方就闻到了香味;(2)桂子花开,十里飘香。第(2)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更能突出桂花香的特点。
排比。例如课文《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里运用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
对比。俗话说:“有比较才有区别。”再如课文《桂林山水》中:“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里拿漓江同大海、西湖进行对比,突出了漓江的与众不同。
拟人。如课文《山雨》:“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雨独特的声音,把雨写“活”了。
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有道是:“文章不是无情物。”像课文《长城》,抒发了作者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抒发了叶圣陶先生对祖国自然风光的热爱;课文《第一场雪》,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写景抒情,一般有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