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哲理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品味语言,丰富词汇,强化表达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以其灵活多变、参差错落等语言风格被人所称道,表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散文作品都是优秀散文家的经典之作,不同的作者所写出的散文能够体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有的韵味悠然、有的清淡自然、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铿锵有力。所以,从初中散文教材的语言特征来看,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作品中的语言,进而丰富学生的词汇、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明确表达效果,强化修辞运用
散文素有“美文”之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都是精选的经典之作,作者为了更好地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运用了大量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所以,从散文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修辞手法,从而强化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也是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郭沫若先生在《白鹭》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白鹭的:“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这样贴切自然、生动形象的描写效果,与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描写效果的角度人手展开对学生比喻手法的强化运用学习。
三、分析意境,感悟内涵,强化鉴赏
作为一种灵活自由的文体,散文融合哲理美、自然美和诗情画意。优美的散文,具有可比拟诗歌的意境,情景交融、深邃无穷的意境往往使散文提供了同诗歌相同的鉴赏空间。通过对散文别具魅力的意境分析,进一步感悟散文表达内涵,去洞察生活、领略历史,这对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强化学生思想水平,意义极其重大。对于初中散文教学而言,面对众多意境优美的经典散文作品,从分析意境人手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同时是初中散文的教学目标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出现为递进,四次出现“背影”,每次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但是一脉相承的思想情感贯彻全文。从前面作者暗笑父亲的迂、不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关怀之情,到后来经过车站月台送别,作者深切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从心里感激父亲。在极其朴实的文字描写和极其简洁的白描手法运用中,父亲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子情结让人感同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作者的语言表达入手,对文章内在的意境进行分析,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并最终使其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线索、借鉴文章立意,提升读写能力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在初中散文教学中,针对教材所选经典散文作品,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以这些经典范文为例,把握其中有用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吸取文章思想内容的精华部分,从文章立意、谋篇的角度加以借鉴,并就精炼的遣词造句和精心策划的选材组材等写作技巧展开强化训练,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效提升。
《济南的冬天》一文借助与济南冬天特征有关的事物来进行表现。“温情、清亮、美丽”是老舍眼中济南冬天的特征,是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得来的。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启发性地告知学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具备写作所必需的敏锐观察力,让学生尽可能掌握写作所必需的感性材料,为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总之,初中散文教学应当是具有多元功能的教学,应当“学”在明处,“用”在实处。只有散文教学的目的清晰,才能让教学更具针对性。散文教学“教什么”,是直接关系“怎么教”问题的关键所在,应当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参考资料: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语文能力的提高。文章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率,通过教学活动激活经典文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的幼师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幼师人才;人文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20-02
大学语文课作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等特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学常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鉴赏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幼师人才奠定基础。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一、小说的教学设计
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说:“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小说通过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因此,高校要重视小说的教学设计,要通过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培养大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从文学故事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大致流程如下所示: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精析段落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艺术结构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时显得比较单调,缺乏互动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化的小说教学设计流程大致如下所示:教师线上布置任务资料搜集学生多元探究(自主探究、团队协作、任务呈现)任务展示任务评议(自评、他评、师评)成果展示资源保存。信息化的小说教学设计,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女生,感情细腻丰富,课外喜欢阅读小说。针对2014级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喜欢阅读网络小说的大学生占76.45%、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类小说的大学生占19.63%、不看小说的大学生占3.92%。可见,网络小说是高职女生的主要阅读类型,而在网络小说中又以阅读言情小说为主。言情小说多以“金钱+帅哥+平凡的女主=幸福美满的婚姻”为模式,未能给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让大学生爱读、多读、会读经典名著类小说,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在信息化的小说阅读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注重改变大学生阅读小说求新、求奇的心态,让大学生真正领悟经典名著类小说的深刻内涵。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倡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多元探究,让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团队合作,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会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广泛搜索文字、图片、视频等相关的学习资料,会阅读到许多拓展型阅读材料,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小说中人物的悲喜命运、情节的一波三折、主题的深刻独到。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多元探究、成果展示,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经典小说的精髓,促使大学生在探究与交流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人物的个性特征,认知小说的叙述方式,进而掌握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性格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小说阅读与鉴赏教学更加高效。例如,教学老舍的《断魂枪》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多元探究,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沙子龙断魂于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孙老者断魂于虽有学武激情却学武艺不得、作者断魂于“国术”的未来,《断魂枪》实际上充满着文化嬗变的悲凉感。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地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二、散文的教学设计
散文总是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它以“形散而神不散”为最大的特点,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选材灵活多变。散文的语言平实无华、简洁优美、自然真诚,传达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叙说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北岛在《失败之书》中写道:“散文与漂泊之间,按时髦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在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调查可知,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哲理散文知之甚少,而一些散文家运用复杂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到见解,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部分大学生更无从体悟。因此,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大学生从作者抒发的情感入手,感悟其中的真意,提高大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1)以音乐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在学习郭凤的散文《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时,为了唤起大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集蟋蟀叫声、潺潺的溪水声、啾啾的小鸟声、雨打竹林声等让学生欣赏,还有学生从网络上找来轻音乐《Summer's Eve on a Mountain Lake》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将大家带入一美丽多彩的自然世界,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蟋蟀勤奋用功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建立电视散文资源库。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拓展课外学习空间,比如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丰富的电视散文资源库,让大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电视散文既有电视语言的特点,又包含散文艺术,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真情实感,深受大学生喜爱。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散文,让散文变得有声有色,意蕴绵长。例如电视散文《我与地坛》,导演用蒙太奇、长镜头等剪辑手法对文字进行艺术表现,作者在地坛所领悟到的生命的思考、命运的坚守、母爱的无私,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的穿插使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内在情感。解说者用沉郁沧桑的语言诉说着往事,古园虽老旧,但生命生生不息,母爱深沉感人。这样的电视散文通过景物抒感,让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母爱的感知逐步加深,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深度。
三、诗歌的教学设计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经过岁月的洗礼,唐代成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后,一大批新诗诞生,诗歌的传统在中国大地绵延不绝。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也喜欢诗歌,但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活离诗歌比较远。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13级4个班级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文学基础知识薄弱,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时常无从下手。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激发阅读诗歌的兴趣尤为重要。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诗歌教学形式。传统教学形式注重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学”,教学效率往往不高。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一言堂的现状,激发大学生用新方式进行诗歌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诗歌教学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需要高职大学生多次诵读、品味,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诗歌的教学重难点在于意与情。意即意象,诗歌多以内涵丰富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情即情感,诗人多通过景物来抒感。例如,教学《蒹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电子词典了解生僻字的含义,明白诗歌的大概意思。同时,教师要在网络上搜集材料,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图片、文字、音乐(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动画,将悦耳悠扬的音乐美、意境朦胧的画面美、赋兴运用的韵味美融为一体,使大学生在学习《蒹葭》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追求心中理想的执着信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戏剧的教学设计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史诗的作者从对事迹的观照中创造出具体的形象,而戏剧则满足于描绘行动的内在动机,意志的动向以及内心的反应。”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独特魅力,戏剧中的冲突是浓缩了的生活。尤其是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冲突、情节冲突、利益冲突,都是对生活的浓缩和总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对于戏剧冲突的理解还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大学生理解戏剧冲突是学习戏剧的关键所在。
(1)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戏剧教学。戏剧一般都比较长,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话富有哲理,并且多用优美的比喻,因而有时比较难懂。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让学生对剧情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描写来分析罗密欧与朱叶的性格特点,并在网上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该剧的戏剧冲突。最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理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2)利用信息技术储存课本剧。教师的简单讲解,有时并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戏剧表演。在表演之前,要让大学生通过了解戏剧的基本内容,熟读剧本中的台词,理解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及情绪变化。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戏剧表演,既能加深对戏剧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为以后工作进行团队协作打下基础。在大学生表演的同时,教师要将表演的课本剧用摄像机等电子设备记录下来,并将拍摄的视频进行筛选和分类,建立课本剧资源共享平台。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找出表演的不足,从而提高戏剧鉴赏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五、结束语
大学语文课作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等特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学常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鉴赏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幼师人才奠定基础。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以现代教育技术革新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JG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筠(1984-),女,湖南吉首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高等职业文科教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李静(1969-),女,广西陆川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李源清(1978-),男,广西河池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行政秘书,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方琼.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摘要:通过图书馆图书的借阅量,可以看出一所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合理性,并可以管窥读者的内心世界。文章通过研究信阳师范学院文艺书库近三年的文学类图书借阅情况,得出当代大学生读者群“女性视角化、经典化、人生哲理化、流行化”的文学情结。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091-03
“图书是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形态,是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基本条件。”通过图书馆这一最基本的馆藏资源物质形态――“图书”的借阅量,我们不仅可看出一所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合理性,更为重要的是还可领略到图书馆纸质图书类文献所服务的对象――“读者”的内心世界。笔者以信阳师范学院文艺书库为研究对象,通过该书库2012―2014年的借书排行榜中的前100名图书流通次数,显示出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在馆藏纸质类的图书上的女性视角化、经典化、人生哲理化、流行化等文学情结,通过对这些文学情结的探讨也为师范类高校的文艺类书库如何采购文艺作品类的图书提出自己的看法。
1文学书库借阅排行榜分析
信阳师院文艺书库馆藏图书近20万册,大体分为:文艺理论类、散文类、小说类、外国文学类。在众多的种类之中,最吸引读者的还是文学作品类的图书。
限于篇幅关系,在此仅显示2012―2014年文艺书库借书排行榜前50名图书类别(其中外国文学作品中同一书名均按一种书对待,不因译者的不同而分类),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明显看出以描写女性或以女性的视角来创作的作品居多,中、外文学的经典作品受到读者群体的欢迎。另外,一些阐述人生哲理、写实的文学作品及当下流行的年轻作家的作品也常常被读者光顾。
2大学生读者群的文学情结
情结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属于心理术语。这个术语简单说就是“感情的向往和寄托”。通过表1,可以管窥出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代表的大学生读者群体的文学情结。
2.1女性视角化的文学情结
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女性都面对着的是一个基本相同的文化语境:男尊女卑。这一类文化语境折射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女人被赋予“温顺柔弱、忠贞纯洁、富有牺牲精神、以外貌来取得男人的欢心”等一系列相似的人格特点。虽然在19世纪末,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就提出了两性的平等、政治权利同等,但时至今日,传统文化观念依然有很强大的市场。如:“男主外,女主内”“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解决这些阻碍妇女解放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问题,除需要国家政策上的干预之外,相关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熏陶影响也可算是一种方式。
师范类的高校因其师范教育性质的特殊性,在校大学生女生居多,这也就造成了经常光顾图书馆的读者大都是女生,而图书馆中与女性有关的文学作品也成了她们的挚爱。通过信阳师范学院文艺书库近三年的文艺类图书排名前100名的图书,笔者注意到,《倾城之恋》《安娜・卡列尼娜》《简・爱》《穆斯林的葬礼》《三毛传奇》等都高频地出现在读者的借阅卡上。这些借阅率颇高的图书,要么作家是知名的女性,要么作品的主角是女性。师范类高校读者群通过关注女性作家的作品、传记或讲述与女性有关的作品来关注女性自己,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以下几大类别。
2.1.1关注爱情。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对于正处在青春年华的高校读者群来说,有关爱情的相关文学书籍无疑是他们获得此类知识的首选。主要关注点分为以下几类:①渴望爱情。“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倾城之恋》)②自尊自主的爱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简・爱》)③爱情是一种信仰。“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享受了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死而无憾,永远也不后悔!……因为天地之间有一个人理解我、爱着我!我满足了……”(《穆斯林的葬礼》)。
2.1.2关注女性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时展到今天,女性在人格上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但传统的束缚还在,从师范类高校读者群关注文学图书的畅销书榜上,可以管窥以下几点:①关注女性人格的独立。“走就要走得干脆,别就要别得彻底,ECHO是这么想,那么,背影便是最好的告别方式。”(《三毛传奇――初恋》)。②关注女性人格的自信。“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三毛传奇》)
2.1.3关注女性成功。此类情结很好地体现在了《中国女性个人奋斗报告》这本书里。此书所介绍的11位成功女性是当代白领丽人的榜样和缩影。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凭借个人的智慧、能力、血汗和泪水在职场中拼杀出来的,其成功的背后渗透着艰辛和付出,无疑为读者们渴望成功的心点亮了启明灯。
2.2 经典化的文学情结
童庆炳在《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一文中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从近三年频繁出现在读者借书卡的图书《红与黑》《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来看,师范类高校在校大学生读者群在文艺类图书的选择上显示出经典化的文学情结。
著名的作家余华曾这样说过:“什么是经典作品?那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里读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
经典之为经典,是因为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改变得最多的是它们呈现的方式。正因为经典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了这些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它们对人类有了永久的魅力。《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距今已好多年了,但至今高校的大学生读者们仍很容易在学校图书馆的畅销书架上找到它们,不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什么永恒的真理,而是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2.3 人生哲理化的文学情结
人生哲理,指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涉及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爱情、理想、道德、欲望等。其功能是让人了解人性、了解自我和社会,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通过近三年的借阅图书的排行榜来看,读者们浏览的图书大都能体现他们这一时期对人生的困惑、期待和展望。
“路遥的百万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对平凡人物给予了深厚的爱,从平凡人物的身上感悟着时代的艰辛,体验着人性的善与美,看到了‘不平凡’之处,震撼人们的心灵。”《平凡的世界》使读者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但只要人们依然努力克服生活中的苦难,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坚信不疑,苦难就不可怕。因为最可贵的是在经受苦难的磨炼后,平凡的人们能找到自己人生道路的正能量。
《傲慢与偏见》描写中产阶级男女的爱情与婚姻,“简・奥斯汀就是这样一位智者,她在名著《傲慢与偏见》中为人们展示了美好婚姻所应具备的条件:爱情、金钱是美满婚姻的基础,舍此二者之一,美满婚姻准难获得。”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得出人生美满婚姻的答案。此书无疑也成为在校大学生这一读者群体爱情婚姻观的良师。
2.4流行化的文学情结
当下在校的大学生读者群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可以说多到眼花缭乱的程度,纸质类的图书也只不过是传统获取资源方式的一种延续。但是在这种传统的方式背后,我们依然能够窥视到在校大学生读者群寄托在纸质类图书上的流行化的文学情结。
“大学里孕育着广博的生机,一万人就会有一万零一种梦想、抱负,或者叫作其他什么东西。他们如一锅开水里的气泡一样,在这短短的四年里挣扎、膨胀,直到破灭。因为一旦美丽外衣被无情地扯下,露出那残破的现实,难免会给人沉重的打击。”这是连续出现在近三年文艺书库借书排行榜上前50名的图书――《青春泪流满面》(网络言情小说,心缘创作,2008年入驻网站开始连载)的部分内容。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男主角冷泉的大学生活。故事有些沉重,有些悲剧色彩,表现了一代年轻大学生走在成长边缘、面对人生选择时的痛苦与茫然。这本书写出了大学生活的另一面,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与传统印象不符的大学,此作品一出现便风靡网络,出版后仍活跃在读者们的借书卡上。除了作品内容新颖接地气以外,影响读者喜好选择的恐怕也不能不算上它的流行程度。
《为心灵煮杯咖啡》(作者刘海涛,出版时间2005年),收入了感动大学生的100篇散文,涉及大学生读者群体较感兴趣的爱、初恋、最好的爱情、爱和信任、图书馆等。此书自出版以来就成了书架上的畅销书,其畅销的原因也许正如此书的初衷:置身于一间灯光柔暗,耳边飘荡着悠扬钢琴声的咖啡馆,或独处,或小聚,静心感悟,倾听来自心灵的呼唤。为自己煮一杯浓香的咖啡,捧上轻松的读物,在阅读中欣赏,在欣赏中品味,来慰藉疲惫的心灵。此后“心灵咖啡”也成为与放松、梳理心灵有关的专有词语。
3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阅读在整个教育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阅读中起着引导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学校如果没有阅读就不是学校,如果没有图书就不是学校,没有阅读的学习就是训练。”在高校的图书馆里,文艺书库是最受欢迎的地方,该书库的图书类别、质量等左右了在校大学生读者群的阅读兴趣,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通过信阳师范学院近三年在校大学生读者群渗透在该校图书馆文艺书库前100名的纸类图书上的文学情结,得出在以后的文艺类新书的采购、文艺书库的借还书架上及新书、畅销书的推荐上,涉及女性视角化、经典化、人生哲理化、流行化的图书应成为图书工作者关注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200.
[2] 石欢欢.《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物的“平凡世界”[J].名作欣赏,2013(3):14.
[3] 何申英.美满婚姻:爱情和金钱不可或缺:读《傲慢与偏见》所感[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5):77-79.
[4] (法)让・马里・古勒莫著.图书馆之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说: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其实,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着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篇,如《丑西湖》,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了……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读了这首诗,我特地查了字典,偶然,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的词。虽然诗只有十行,但是仍然让我回味无穷。其中似乎包含了他的一生,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和陆小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最后,飞机失事更是偶然。
【关键词】选择 运用 整理加工
一、精心选择阅读的材料
庄子曾发出如此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界上每天出版的图书,一个人即使整天呆在家里读书,直到死,也无法读完。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我们必须独具慧眼,帮助学生精心选择有价值读物,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首先是经典著作。经典名著是前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文化主食。因为那些可以称得上经典名著的作品,大都经过了历史的筛选,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但是,随着社会进入高科技和声讯网络时代之后,传统书斋生活的平静与安稳已被打破,书香馥郁的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也不再是皓首穷经的学者和莘莘学子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人们将进入一个彻底的“读图时代”。面对这种挑战,全社会都有责任树起经典这面大旗。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重要途径。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列出的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就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不足,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是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当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贴近我们的现实,这些书籍对于丰富学生的阅历,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许多当代作品的价值尚未得到权威的认同,或者作品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相当的鉴赏水平,力求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作品。如近年来,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系列,涉及到中外文化的许多方面;又如港台著名作家张晓风、席慕容、林清玄、刘墉、董桥等人的作品,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显著的效果。
再次是“文化快餐”。这里所谓的“文化快餐”,就是那些篇幅短小,言简意赅,阅读时间不长的文章,区别于那种庸俗,格调低下的读物。作为在校求学的学生,持续一整天或几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几分钟、十几分钟的零散时间。因此,作为老师,有必要推荐一些品味较高、可读性较强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随笔》等。其它一些轻松、健康的消遣性读物,也可适当涉猎。
二、恰当运用阅读的方式
从阅读的内容来看,“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谈读书》,培根)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浏览,泛读,精读等等。
从阅读的目的来看,读书有消遣性阅读和求知性阅读。消遣性阅读是一种调节紧张身心,消除工作和学习疲劳,减轻工作压力的精神活动,阅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轻松的读物,在阅读过程中不必考虑读物的审美价值。求知性阅读有比较明确的阅读目的,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启迪心智,从而达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于处于求知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这种阅读应该成为主导。
从阅读的形式来看,一是精读,即按照顺序,逐字逐句阅读,对全篇、各段、各句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力求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是略读,即通观大意,不求甚解,对于无关的内容,可以略去不看;此外,还有跳读,猜读,浏览等等。这些阅读方式经常交替运用,互为补充,恰当运用,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整理加工阅读的内容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时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或抄书人。明代的张溥读书时常常手抄口诵,抄完即烧,反复七次,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可谓读书人的典范。而今天的学子,已经不必像过去那样将大量精力放在抄书上,可是抄书的传统却不能完全放弃。只不过,抄写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有所不同。
抄写应以有用为原则。学生平时从阅读中获取的有用的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并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积累的形式要规范。学生通常也有阅读笔记,但大多凌乱不堪,不利于日后的查阅。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积累时,教师应该做示范解说。例如:笔记的开头应编制目录,附上页码;中间部分是材料的内容,材料的内容大致分为这几类:一是美文摘抄(全文或者精华部分,也可剪贴),二是书海拾贝(主要是摘抄文中的哲理性语句),三是心得体会(及时记录读书的感受)。
中学生积累材料的目的,往往是在写作中能够运用这些材料,因此,有必要对平时积累的材料和阅读视野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一起,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作文材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