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设施装置间距跨步电压埋地深度接地电阻
一、前言
在建筑物防雷设计中,设计人员对一、二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比较重视,疏漏差错很少,但对大量的三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却常有忽视。由于设计质量管理规定:对于一般工程的电气设计允许可以不要计算书,因此许多设计人员对三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不再进行设计计算,仅凭经验而设计。对于防雷设施的是否设置及防雷设施的各种安全间距未进行计算、验算,因此造成大量的三级防雷的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施工存在较大的的盲目性,使有些工程提高了防雷级别,增加了工程造价,而有些工程却未按规范设计、施工,造成漏错,带来很大隐患和不应有的损失。
二、建筑物防雷规范的概述及比较
现今建筑物防雷标准有1993年8月1日起实施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推荐性行业标准,199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强制性国家标准。GB50057-94使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施工逐步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防雷标准接轨,设计施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GB50057-94将民用建筑分为两类,而JCJ/T16-92将民用建筑防雷设计分为三级,分得更加具体、细致、避免造成使某些民用建筑物失去应有的安全,而有些建筑物可能出现不必要的浪费。为更好的掌握IEC、GB50057-94、JCJ/T16-92三者的实质,特择其主要条款列于表1。且后面的分析、计算均引自JCJ/T16-92中的规定。
三、预计的年雷击次数确定设置防雷设施
除少量的一、二级防雷建筑物外,数量众多的还是三级防雷及等级以外的建筑物防雷,而对此类建筑物大多设计人员不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N,使许多不需设计防雷的建筑物而设计了防雷措施,设计保守,浪费了人、材、物。现计算举例说明:
例1:在地势平坦的住宅小区内部设计一栋住宅楼:6层高?层数不含地下室,地下室高2.2m?,三个单元,其中:长L=60m,宽W=13m,高H=20m,当地年平均雷暴日Td=33.2d/a,由于住宅楼处在小区内部,则校正系数K=1。
据JCJ/T16-92中公式?D?2-1?、?D?2-2?、?D?2-3?、?D?2-4?得: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Ae=?L?W+2?L+W?H?200-H?+πH?200-H??×10-6=?60×13+2(60+13)20(200-20)+3.14×20(200-20)?×10-6=0.02084?km2?
建筑物所处当地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g=0.024Td1.3=0.024×33.21.3=2.28次/?km2?a?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N=KNgAe=1×2.28×0.02084=0.0475?次/a?
据JCJ/T16-92第12.3.1条,只有在N≥0.05?GB50057-94中:N≥0.06?才设置三级防雷,而本例中:N=0.0475<0.05,且该住宅楼在住宅楼群中不是最高的也不在楼群边缘,故该住宅楼不需做防雷设施。
根据以上计算步骤,现以L=60m,W=13m,分别以H=7m、10m、15m、20m四种不同的高度,K值分别取1,1.5,1.7,2,Ng=2.28?km2?a?进行计算N值,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中的数据可知,在本区内:①当K=1时,举例中的建筑物均N<0.05,不需设置防雷设施。②当K=1.5时,即建筑物在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或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在高度达15m或以上者,必须设置三级防雷措施。③当K=1.7时,即金属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高度达7m及以上者,必须设置三级防雷措施。④当K=2时,即建筑物位于旷野孤立的位置,高度达7m?两层以上者,均设置三级防雷措施。
可见,有的建筑物在20m的高度,却不需设置防雷措施,而有的建筑物高度在7m,就必须设置三级防雷措施。关键因素在于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土质和雷电活动情况所决定。
同时在峻工的工程中,我们也看到,例1中的民用建筑物,有许多类似的工程不该设置防雷却按三级防雷设计施工了,施工后的防雷接地装置如图1所示。
其中8组引下线均利用结构中的构造柱的4?12主筋,水平环路接地体埋深1m,距楼外墙1m。以上钢材均为镀锌件,则共需镀锌钢材0.192t,人工费2950元,定额预算工程直接费约0.75万元。类似这种三级防雷以外的住宅楼、办公楼及其他民用建筑,在我们地区1998年约竣工600~800栋,仅增设的防雷设施其工程直接费约为450~600万元。以此类推,在全省、全国因提高防雷等级而提高工程造价?浪费?的数字是巨大的。因此,设计人员对民用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对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具体条件,确定是否设置防雷设施。
四、防雷设施与人、金属管道等的安全距离
1.雷电流反击电压与引下线间距的关系
当建筑物遭受雷击时,雷击电流通过敷设在楼顶的避雷网,经接地引下线至接地装置流入地下,在接地装置上升高的电位等于电流与电阻的乘积,在接地引下线上某点?离地面的高度为h?的对地电位则为
Uo=UR+UL=IkRq+L?1?
式中Ik―雷电流幅值?kA?
Rq―防雷装置的接地电阻?Ω?
L―避雷引下线上某点?离地面的高度的为h?到接地装置的电感?μH?
雷电流的波头陡度?kA/μH?
?1?式中右边第一项?UR即IkRq?为电位的电阻分量,第二项?UL?即?为电位的电感分量,据GB50057-94有关规定,三类?级?防雷建筑物中,可取雷电流Ik=100kA,波头形状为斜角形,波头长度为10μs,则雷电流波头陡度==10kA/μs,取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Lo=1.4μH/m,则由?1?式可得出
Uo=100Rq+1.4×h×10=100Rq+14h?kV??2?
根据?2?式,在不同的接地电阻Rq及高度h时,可求出相应的Uo值,但引下线数量不同,则Uo的数值有较大差异。下面以例1中引下线分别为4、8根?假定每根引下线均流过相同幅度的雷击电流,且忽略雷电流在水平避雷上的电阻及电感压降?,计算出的UR/UL值列于表3。
由表3中可知,接地电阻?Rq?即使为零,在不同高度的接地引下线由于电感产生的电位?电感分量?也是相当高的,同样会产生反击闪络。
2.引下线与人体之间的安全间距
雷击电流流过引下线及接地体上产生的雷击电压,其电阻分量存在于雷电波的持续时间?数十μs?内,而电感分量只存在于波头时间5μs内,因此两者对空气绝缘作用有所不同,可取空气击穿强度:电感UL=700kV/m,电阻ER=500kV/m。混凝土墙的击穿强度等
于空气击穿强度,砖墙的击穿强度为空气击穿强度的一半。
据表3计算的数据,下面计算引下线与人体之间的安全距离。因每组引下线利用构造柱中的4?12钢筋,可以认为引下线与人体、金属管道、金属物体之间为空气间隔,且认为引下线与空气之间间隔层为抹灰层,可忽略不计。
?1?当引下线为4组时,人站在一层,h1=3m,Rq=30Ω,则URI=750kV?UL1=10.5kV?人体与引下线之间安全距离L安全1>
?方可产生的反击。人站在5层,h2=15m,Rq=30Ω,则:UR2=750kV?U12=52.5kV?则安全距离L安全2>
1.575m<1.83m。在上述两个房间内,保持如此的距离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存在很危险的雷电压反击。
(2)当引下线为8组时,当站在一层房间内,h1=3m,Rq=30Ω,则UL1=5.25kV?UR1=3.75kV?则安全间距L安全1>
0.757m。人站在5层时,h2=15m?则UL2=26.25kV?UR2=375kV?则安全间距L安全2>
可见,引下线数量增加一倍,安全间距则减小一半。因此设置了防雷设施后,应严格按照规范设置引下线的数量及间距。同时建议可缩短规范内规定的引下线间距,多设一定数量的引下线,可减少雷电压反击现象。这样处理,对增加工程造价微乎其微。
3.引下线与室内金属管道、金属物体的距离
?1?当防雷接地装置未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时,按例一中数据:楼顶的引下线高度h=Lx=20m,Rq=30Ω时,据JCJ/T16-92第12.5.7条规定,Lx<5Rq=5×30=150m,则
Sal≥0.2Kc?Ri+0.1Lx?
式中Kc―分流系数,因多根引下线,取0.44
Ri―防雷接地装置的冲击电阻,因是环路接地体,Ri=Rq=30Ω
Sal―引下线与金属物体之间的安全距离/m
则
Sal≥0.2×0.44×?30+0.1×20?=2.816m。
?2?当防雷接地体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时,按式?12.3.6-3?,Sa2≥0.075KcLx=0.075×0.44×20=0.66
由以上计算的Sal≥2.816m,Sa2≥0.66m,在实际施工时,均很难保证以上距离,因为金属管道靠墙0.1m左右安装,又由于Sa2≤Sal,因此可将防雷接地装置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起来,同时,在楼层内应将引下线与金属管道?物体?连接起来,防止雷电反击。
4.引下线接地装置与地下多种金属管道及其它接地装置的距离Sed
据JCJ/T16-92第12.5.7条及公式?12.3.6-4?:Sed≥0.3KcRi=0.3×0.4×30=3.96m,而在实际施工中,地下水暖管道交错纵横,先于防雷及电气接地装置施工,等施工后者时,已经很难保证Sed≥3.96m了,也难于保证不应小于2m的规定,因此可将防雷接地装置与各种接地装置共用,即实行一栋建筑一个接地体。将接地装置与地下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连接起来,实行总等电位联结。
综上所述,在实行一栋建筑一个总带电位联结、一个共用接地体的措施后,在楼顶部应将避雷带?针?与伸出屋面的金属管道金属物体连接起来,在每层内的建筑物内应实行辅助等电位联结,即引下线在经过各个楼层时,将它与该楼层内的钢筋、金属构架全部联结起来,于是不论引下线的电位升到多高,同楼层建筑物内的所有金属物?包括地面内钢筋、金属管道、电气设备的安全接地?都同时升到相同电位,方可消除雷电压反击。
五、跨步电压与接地装置埋地深度
跨步电压是指人的两脚接触地面间两点的电位差,一般取人的跨距0.8m内的电位差。跨步电压的大小与接地体埋地深度、土壤电阻率、雷电位幅值等诸多因素。当接地体为水平接地带时,
?3?
式中ρ―土壤电阻率/?Ω.m?
L―水平接地体长度m
Ik―雷电流幅值kA
K―接地装置埋深关系系数,见表4
Ukmax―跨步电压最大值?kV?
按例一中的接地装置计算,接地体长度L=146m,取Ik=150k,土质为砂粘土,ρ=300Ω.m,则按埋深深度0.3m,0.5m,0.8m,1m时相应的K值取2.2,1.46,0.97.0.78。按?3?式计算:
其Ukmax值分别为107.97,71.66,47.61,38.28/kV。
世界各国根据发生的人身冲击触电事故分析,认为相当于雷电流持续时间内人体能承受的跨步电压为90~110kV。从计算结果可知,该工程的防雷接地体埋深0.8m时,跨步电压已在安全范围内。JCJ/T16-92第12.9.4规定接地体埋设深度不宜小于0.6m,第12.9.7条规定:防击雷的人工接接地体距建筑物入口处及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水平接地体局部包以绝缘物。包以绝缘物易增大其接地电阻,因此还是以埋深大于1m时为好。这样处理,只增加少量工程造价,却将接地装置处理得更加安全可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采用基础和圈梁内钢筋作为环形接地体,但由于三级防雷的建筑物大多为毛石基础,毛石基础上的圈梁埋地一般为0.3m左右,较浅根本达不到防止危险的跨步电压需将接地装置埋深1m的要求,因此不宜采用圈梁做为环形接地体?指三级防雷建筑物?。
六、区别工频、冲击接地电阻
工频、冲击接地电阻两者的区别及关系,许多施工技术人员不能区别与明晰,使部分工程的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已达到设计值,而仍然盲目采用降阻措施,增加了工程造价。
工频接地电阻是按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工频电流求得的电阻。可以认为是接地体20m以内土壤的流散电阻,距接地体20m以外的大地是电气上的零电位点。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量的电阻,即为工频接地电阻。
自表4中可知,当接地体为环绕建筑物的环路接地体与敷设于陶粘土、沼泽地、黑土、砂质粘土等电阻率ρ≤100Ω的土壤内的接地体,其工频接地电阻与冲击电阻相等。但当敷设于砂、砂砾、砾石、碎石、多岩山地的环境时,其工频接地电阻是冲击接地电阻的2~3倍。因此如在上所述地面内敷设接地体时,如用接地电阻仪测出的工频接地电阻,只要不超过设计要求的冲击接地电阻值的2~3倍,即可为符合设计要求,不需再采取降阻措施。如不分析接地装置敷设地点的土质、接地环境条件,发现接地电阻仪摇测值大于设计要求值,就盲目再增加人工接地体或采用降阻剂来追求达到设计值,必须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提高了工程造价,而这一现象却有普遍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工程造价;规划;影响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筑工程设计,能够从设计方案、材料选择和设计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来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进行控制。而目前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的问题就是建筑工程造价过高,中间环节有很多不必要的资金投入的问题。因此,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建筑工程设计来进行工程造价上的减少,就成为了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分析我国建筑工程造价
1.工程造价的含义
简单来讲工程造价就是指工程的建造价格,具体是指该建筑工程在进行建设时所用到的全部花费。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有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工程造价还需要通过定额、图纸等计算出工程所需的管理费、利润等各种费用。建筑工程造价通常都是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核算和规划工作,通过熟悉工程流程和利用工程计算能力来得出工程造价。此外,工程造价还有其它含义,一般在特殊的情况才能得以体现。
2.工程造价的内容
工程造价一般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工程的投资决策过程中,建设企业根据资料对所建设投资项目的全部费用进行估算;在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有关单位通过初期的设计文件,对建筑工程费用进行大概的计算;在设计后期,随着设计的改动对之前费用的计算进行改正;工程开工前通过施工图进行预算;每个工程的完成都要进行结算;建筑工程全部竣工,验收报告里要将所用到的费用和与资产有关的项目全部进行结算并形成书面报告。
3.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工程的造价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就是造价高,每个工程项目的造价都非常昂贵,其中还有很多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工程造价变动大,许多工程在建造过程中和完工后进行工程造价的计算和工程开始的预算往往有很大出入,通常就是因为前期的工程设计考虑不够,过程中不可控因素多等问题。在建筑工程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质量上的问题,都会对工程造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工程所获得的利润就会降低,因此必须注重工程的质量问题。
二、建筑设计对工程造价主要的影响
1.设计方案的影响
工程造价前期的成本框架就是受到设计方案的各个方面的影响,设计方案的规模越大、越复杂那么工程造价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设计方案的好坏不能单单只看工程造价的高低,而是要以相似工程为参考,对工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存在一些经济不合理的地方,那么就可以看出设计方案的专业性和质量的好坏。为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同时考虑建筑工程的造价,应该在进行设计方案时,充分考虑各种方面,选择经济和技术最合理方案。
2.材料选择的影响
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使用的施工材料也越来越多,在设计阶段材料的选择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工程的造价。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不一定要选择最贵的,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啊,选择最适合的,或者最能结合一些工程特色的,也可以根据分析材料的性价比,来选择最佳的施工材料。这样一来,工程建筑的施工成本就可以得到最合理的优化,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3.设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设计人员的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实施者,他们的素质也往往能够影响建筑工程的造价。一些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设计过程中不为企业真正的着想,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还有一些设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经常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虚报金额,偷吃回扣的现象,不仅大大增加了工程的造价,还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建筑设计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1.加强对建筑初步设计的重视
要想降低工程造价,就要在设计初期将设计方案调整到最优,设计合理的占地面积、建筑标准、材料选择等。同时,还要确保建筑工程在经济合理的同时,在质量、美观程度、大众需求等方面做到位,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对建筑进行最合理的设计同时要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万不可忽略安全设计。
2.加强建筑设计的管理,完善建筑设计体系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设计体系和管理机制,一旦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建筑工程的造价就会增加,所以一定要在完善建筑设计体系方面进行努力,争取让建筑设计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兼顾降低工程造价。加强工程设计的管理方面,要加强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考核、审查,对每个设计人员的进行明确的分工,防止他们越权设计。只有建筑设计的管理到位,同时完善建筑设计体系,才能将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做到最优。
3.加大建筑工程设计的监督力度
上面提到,有些设计人员存在的现象,这是由于建筑设计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或者监督力度不够导致的。为了防止某些设计人员钻监督不足的空子,造成建筑设计的混乱,就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监督力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人员的教育和监督,从而内部进行建筑设计人员优化,让他们做到真心办事,为企业着想,从而平衡建筑工程的造价。
4.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采取限额设计
为了减少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还可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实行限额设计,做到在项目实施前控制造价成本,对设计过程中的建筑材料、建筑工艺、设计类型进行限额的设计。设计人员要在工作中配合限额工作的开展,积极地在标准内进行设计,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5.提高人员素质,做好施工设计
有关单位在设计人员的招收方面,要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严格的考察,保证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在工作后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心理认同感,培养他们在施工时为企业造价着想的心理。设计人员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重视施工设计工作,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能力做好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对施工图的尺寸要把握精确,建筑结构、施工材料要按照有关规范进行设计,减少在各个建筑工程环节的浪费,避免在后期施工中出现误差和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避免损失,降低造价的目的。
结束语:建筑工程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和工程造价的控制,将二者合理的结合起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能够节约建筑工程投入资金成本,即科学又有效地解决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建筑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美观、造价等因素,所以,建筑工程一定要重视起建筑设计环节,争取在工程建造前,严格按照各种规范,将各个因素考虑进去,设计出最合理、经济的建筑工程规划。
参考文献:
[1]位春苗.建筑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建筑经济,2014,12:62-64.
关键词:建筑规划 建筑设计金属结构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重要性
建筑规划就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规划。通过对建筑物各种功能的布置与连接的规划处理,增加建筑物的利用价值。建筑规划主要以建筑物的功用为出发点,根据建筑物形体以及区位特点等要求,挖掘出建筑物其他方面的潜在的使用功能。建筑设计指的是以建筑规划为基础,建筑设计师通过现有的建筑资源和建筑技术,结合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建筑使用者的设想及某些意见进行充分的整合,进而完成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建筑规划从宏观的方面确立了建筑的逻辑性与科学性,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着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建筑物自身来说,建筑规划制约着建筑设计的方向和风格等。建筑规划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建筑规划对于建筑师和开发商来说,既避免了反复修改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又能够很好的控制开发成本,明确了投资目标,为投资效益提供了保障。建筑设计能够实现建筑物的社会功效、个体功效、效益功效,是建筑物的最终设计。一个建筑物能否实现其社会价值,被用户认可,给投资者和开发商带来效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在于建筑设计。一个建筑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其销售。
二、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性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统一于建筑物中,是不能分割的,它们在设计的知识层面是相互交叉的。在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它们是相互渗透的,属于设计的两个阶段。
首先,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建筑规划人员在进行建筑物规划时,应当具备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建筑规划应当属于前瞻性的工作 , 这就要求建筑规划人员不但从当前局势需要出发,还应当考虑建筑规划为建筑的后期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能够预见建建筑物在开发利用阶段可能存在或发生的各种问题,实现建筑物功能的拓展性、预见性。对于拟建建筑物的前瞻性,应当根据建筑设计的进度来展开,逐步深化、逐步清晰。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应当立足于建筑规划,利用多种多样的建筑技术方法及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将建筑过程中不相关或者矛盾的地方结合起来,实现建筑物的最佳功能。其次,建筑设计应当体现建筑规划的功能。建筑设计不但需要体现建筑物的应用性能 , 还应当体现建筑物的社会性能。协调好建筑物内部各个环节间的关系 , 同时还应当处理好建筑物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建筑设计应当满足建筑物在施工、建筑物理、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建筑设备等方面的要求,满足其一般规划功能。此外,建筑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之外 , 还应当体现建筑物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特色,利用建筑设计,展现当地的区域习俗与民族特色,实现建筑物的文化功能。最后,建筑规划以建筑设计载体。对于一般建筑物而言,其建筑规划应当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实现的,而建筑设计是通过建筑物实体来实现的。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都涵盖了对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建筑物的布局设计不是简单的对建筑物的功能布局做出规划或设计 , 而是应当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通过进一步的整合布局 , 完成建筑物的外在和内在的设计。对建筑物布局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色彩的渲染。
三、幼儿园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实例分析
幼儿园建筑规划设计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包括整体规划、功能规划、空间规划和景观规划等方面。要以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以幼儿园建筑的规划设计原则为指导,提高幼儿园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1.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各个部分的衔接性,同时又要做到不相互影响,以免发生干扰。例如某些幼儿园用连廊来连接办公楼,在方便管理的同时,避免了相互的干扰,即形成了空间开放、视野开阔的空间,又为提高利用率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日照和透 光,连廊可以设置成在建筑的北侧为主,南侧为辅的形式。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对建筑功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进行研究,对各个功能部分进行合理地分区,注重儿童教育功能的实用性。同时还要体现建筑的多层次和多元性,利用围合空间、半围合空间、平台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做到层次分明。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增加对活泼、新颖立面造型的规划设计,利用小巧的尺度和丰富的色彩,突出幼儿园的个性。在幼儿园的建筑空间中,绿化空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加大对绿化环境的建设,提供给儿童一个宽敞舒适的园林环境。
2、功能的合理规划是应对幼儿园建筑用地不足的一个有效手段,要坚持整体规划的原则,利用空间状态的组织将建筑物紧密的连接起来。在功能规划中,既要考虑采光情况,确保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的向阳性,同时还要坚持方便性,即设计相应的医疗用房和管理用房。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做到减少消耗和保护环境,树立建筑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对空间和景观的规划是为了儿童的多样化发展,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设计思路,在空间和景观的规划作用下,突出幼儿园建筑的独特艺术个性。在幼儿园用地紧张的形势下,可以建立小广场空间,在满通分流需要的同时,结合多层次的绿化带,给儿童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还为儿童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儿童之间的沟通。
在幼儿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德国路金斯兰幼儿园就是幼儿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典范。从图中可以发现,该幼儿园突出了主题性原则,它的外观呈船型,分为两层,第一层通向花园的入口,通过舷梯即可进入到二层。在整个的建筑中,篷帆、桅杆和船舷取代了屋顶和墙壁,增加了情趣,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另外,西南侧的帘幕可以遮蔽夏日的阳光,好比篷帆,强化了船的隐喻。该项设计规划的优势在于拥有明显的主题,并对空间进行了创造型的开发,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且很好的反映出了“新、奇、趣、美”的建筑个性风格。船型的设计为儿童带来了新奇和刺激的同时,也给室内设计的不规则形状进行了较好的应用,对儿童造成了直接的视觉冲击。总之,德国路金斯兰幼儿园在视觉感官和空间体验上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内部的设计中也遵循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窗户的高度设计和空间的尺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为促进儿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场所,便于儿童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和体验。
幼儿园建筑的规划设计关系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必须高度重视,从色彩、主题、平面构造和立体构造、空间和景观规划等多个方面着手,突出幼儿园建筑的特性,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园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建筑环境对儿童认知世界和体验事物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要求幼儿园建筑的设计师,要从儿童的心理特点着手,设计利于儿童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的多元化的幼儿园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幼儿园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析,指出在规划和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要在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好二者的关系,考虑到实际建筑用途,才能实现规划的合理性,设计的完美无缺,达到建筑物的最优化,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概要与特点
建筑是构成城市经济生活的主要结构支撑,是进行城市规划最基本的单元。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风貌特点,建筑尤其是标志性建筑则是体现城市风貌的最好表现,优秀的城市规划能够完美融合建筑设计特点,而好的建筑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因此若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了解各自历史与特点。
因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建设体制,各个国家对城市规划的定义不尽相同。国内将城市规划定义为以实现某个特定时期内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与规范,确定城市未来发展导向、城市功能定位与规模,综合利用分配土地结构、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城市规划主要特点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握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体方向。城市规划注重对建筑群的排列组合、功能分配,强调整体城市空间的一体化,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城市整体空间布局与局部结构的主次分明,局部结构隶属于整体空间,不能因局部结构的特殊要求而破坏整体空间和谐。另外,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注重结合自然环境、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尽量做到对自然的真实表态,赋予人们对自然与历史文化的真实感受体会,顺应社会历史的变迁潮流,既表现出历史变迁感,又表现出城市发展的连续感。
建筑设计属于创造性工作,遵循经济适用、科学美观的设计原则,是科学技术与艺术、逻辑与形象融合一体的设计工作。建筑设计最主要的特点是功能需求,其次是美观需求。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的是建筑本身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要能够依托外部的自然地理环境体现出城市特色,在建筑结构、立面形式与装饰色彩上既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融合,又要与城市规划设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确保城市整体形象的协调统一。此外,建筑本身具有一种文化属性,建筑设计过程不仅考虑经济性、外部空间环境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建筑设计师本身的创意与设计风格,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文化价值,最终达到既满足审美需要又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城市规划设计相当于楼身,而建筑设计相当于地基,城市规划设计主要解决城市的面上的问题,其整体思想要靠一个个建筑单元组成的群落来体现,而建筑单元则注重于点的设计,依附于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是对城市规划设计任务和功能条件的具体实施。城市规划设计关注整个建筑群落的统一协调,建筑设计则侧重考虑外部环境的制约,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个城市的设计内容。
2.1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的约束指导性
因为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具有约束指导的作用。城市规划设计着眼于整个城市空间、土地资源的分配利用,对建筑设计的整体目标和任务具有指导性、约束性的特点,例如在建筑设计场地使用规划上,综合安排建筑设计涉及的整个环境内容,包括建筑本身、交通运输系统、活动设施、休闲绿化园林以及工程系统等。在符合城市建设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对建筑整体环境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偏向与城市环境整体的协调统一,忽略建筑具体的形态设计,但又要求具体建筑形态服从于整体的设计规划,以保持城市风貌的完整统一,因此对建筑设计具有约束性的作用。
此外,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整体的设计过程,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目标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目的,并没有针对具体的建筑形态,因而对建筑设计过程与理念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城市规划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而且促进建筑设计在不破坏城市风貌的条件下,朝着满足方便舒适居民生活工作,建筑群落美观大方,并与自然环境、城市整体文化特征共同构成和谐共存的友好生态系统的方向发展。
2.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影响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以及对场地设计的制约上。国内建筑行业在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例如一味追求个体建筑的外在艺术效果,忽略了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地域特色。虽然建筑单元在设计上创意十足,新颖奢华,但却与整个城市景观格格不入,给城市整体形象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建筑元素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基础,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的建筑整体之间在立面效果、色彩以及环境的整体结合。
从内容上来说,场地设计是将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单元内部设计除外的所有设计活动,因而其受到建筑设计不同程度的制约与影响。场地设计条件的分析主要是对建筑单元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确定建筑设计中的各种影响条件,为建筑设计成果的合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场地设计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与建筑条件两部分,为满足相关的建筑设计要求,必须对场地设计条件进行改造与重新规划,促进各个建筑要素以及各个建筑间能够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2.3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关系主要从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建立相关的设计方案评审制度三个方面进行。
城市规划设计活动是针对社会空间以及物质空间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包含了对整个城市结构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元素。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设计过程逐渐将越来越多的内容与方法融合进来,实现从单一的形态设计到整个形态功能全面发展的综合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强调将不同的元素进行组合分配,形成有机整体,不仅考虑单个物体元素的特点,而且考虑不同物体元素间的关联,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城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是动态协调解决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统一整个建筑区的整体形象,并将生态因素、可持续发展观点融入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文化历史的传承中。建筑作为城市要素之一,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必须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内容,考虑建筑的外部大环境与整个地域特点。
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外在形象以及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设计方案评审检查制度,对设计方案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评审。评审过程包括建筑设计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建筑设计内容是否与周围环境形成统一的生态系统等。只有严格设计审查制度,才能保证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有效进行。
3.总结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总体纲领,建筑是城市规划实施的主体,只有明确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跟上中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彦宏.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究[J].江西建材, 2012,03:50-5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建筑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城市开始了各类建筑的设计建造,既丰富了城市景观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二者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形象的好坏。
一、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的分析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概念
所谓城市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全面部署,主要包括城市的未来发展、资源管理、布局规划、以及各类工程建设规划等内容。
所谓城市设计是把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进行提高和改善作为目的,按照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城市的社会生活、城市中居民的行为以及空间艺术而对城市进行的、综合性的形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意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卫生、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
所谓建筑设计是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建筑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建筑目标,通过对施工中以及完工使用中可能会遇到的或者当前存在的一切问题作出预先设想,提前就此类问题进行应对方案的设计等,并以图纸、文件的形式予以体现。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一个具有较强科学性与专业性的综合性学科,它目前正处于逐步完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二者共同性在于:二者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都区别于其它项目,是相对独立的。前者主要是对城市点、面问题的解决。后者是对城市面、线问题的解决。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二者是城市建筑规划实现的途径。城市规划管理简单说就是城市的规划行政部门进行通过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监督和管理对象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这两方面。同时所要做的是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之间出现矛盾时要进行协调解决。
二、合理调节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两者间的关系
(一)正确看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由此可见,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设计涉及的内容更加综合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更具包容性。相对于以前的单一形态设计,现在更多注重的是综合性的设计。城市规划设计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交通线路以及设计的建筑物的体量、比例、尺度、造型、色彩、材料与空间等因素。城市规划设计水平高则城市的建设好,反之则城市建设差,所以说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二者之间有直接联系,城市规划设计既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又是建筑设计的依据。目前国内的城市设计规划经过审批之后需要执行长达十年之久,所以说在进行审批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认真。现在的城市规划工作具有了法律性,已被纳入法制化范畴中,具有了继承性、连续性。
(二)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依据
建筑是一个城市景观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主要在于建筑本身的历史性、地理位置以及建筑的外观等因素。建筑在建造之前需要建筑师的设计规划,而目前的建筑师过于注重方案本身,忽视了人文和环境因素。
国内的大多数城市建筑面临整体形象模糊不清、没有重点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建筑设计师忽视了整体环境因素,对于周边环境不了解,过于凸显个人想法,难以与整体相融合。所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既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也是建筑设计前提,建筑师需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作为建筑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无论建筑是单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应该充分考虑周边大环境与建筑范围内的小环境这两点问题。同时城市的规划管理者,应该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对建筑物的评价好坏不能单纯看它是否独一无二,是否新颖奇特,大家应该相信,有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正确指导,同时设计时对周边环境的考虑,建筑设计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建筑设计应以城市设计为指导
城市规划就是对城市土地与空间两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对各项建设和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所做的全面部署与安排,因此城市规划更为注重社会整体的平衡,城市规划不以个体的突出为重点,意在总体协调。
目前的城市建设多是由多个并不一定有关联的个体项目构成,这样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整体与个体的联系,实质上这样的建筑设计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的取向。若是直接用城市规划对一些建筑设计或是微观的项目建设作指导,很容易导致彼此脱节,最终影响到环境品质,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连接两者的纽带,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设计就是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四)设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所以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更应该尽快确立,专家对建筑设计的方案进行综合评审主要有两点:第一,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第二其方案本身的设计与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否符合。通过评审对建筑设计进行好坏的评定。在最后进行决策时,还应该对建筑物本身的特征、是否与周边环境协调两点进行考虑,因此管理者应该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确保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促进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首先,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相互融合。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多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重视视觉效果。但是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忽视建筑设计与大环境的相互融合。新设计的建筑要做到:整体轮廓和周边建筑物之间要有所呼应,色彩与环境的协调,考虑它的线条是否与环境的肌理相符;建筑物本身细微环境的处理;对所设计建筑物的空间合理布局。
其次,建筑设计要把城市的的风格体出来。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其建筑设计的风格也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每个城市都要拥有区别于其他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这也是对城市的文明发展的体现。为了符合居民对于城市的审美要求,建筑结构需要以不变应万变,能够在视觉上先对人们产生冲击。
最后,建筑设计要科学、合理的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包含很多内容,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有了更多类型的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的空间分配也加强了要求,因此,建筑设计要依照城市规划设计进行,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结束语
城市的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建筑设计应该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指导。建筑设计需要与城市的环境之间相互融合,建筑物是对一个城市风格的充分体现,城市是大家赖以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城市有了更高的欣赏要求,所以建筑的设计也要满足人们的要求。正确的看待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合理化、更加美好舒适的城市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全广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2]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08).
[3] 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