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复杂,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商业银行业固有和新增风险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对金融风险管控的水平,是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济资本的引入将有助于我国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决策能力,取得较高的利润回报率。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论文关键词:经济资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经济资本的数量额度和管理机制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通过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可以清楚地显示不同地区、部门、客户和产品的真实风险水平,实现资本与风险的匹配,防止业务的盲目扩张,从而推动资源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

一、经济资本的含义以及计量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风险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银行业务的风险损失分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银行资产损失曲线见图1。

损失概率分布

预期损失(ExpectedI.oss,EL)是指银行从事某项业务所产生的平均损失,计算公式为:EL=AE×LGDXEDF其中:AE为风险敞口;LGD为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EDF为预期违约率。一般以准备金计入银行经营成本或在产品价格中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灾难性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非预期损失额就等于经济资本。也可将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的计量是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也是经济资本配置、计算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aAROC)及经济增加值(EVA)的基础。依照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资本也可相应地分为覆盖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覆盖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与覆盖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其计算基本公式为: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一重叠计算的损失从数量上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管理者总是希望银行需要持有的经济资本越少越好,越少的经济资本表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水平越低。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06年底开始生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这是新资本协议基本框架第二支柱内容的一部分。

(一)样本数据的采集

以某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地级市分行为例,该银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全部公司贷款数据,共有370笔贷款。其中2007年1月31日仍具有余额的贷款227笔,没有余额的贷款143笔(已到期并本息结清)。将具有余额的227笔贷款作为一个组合,计算其非预期损失,其中11笔贷款已到期但本息未全部偿还,作违约处理。我们需要估计在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并在这一时点计量该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

(二)违约概率的估计

该银行已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系统,根据债务人的信用评级与其年违约概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分别确定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见表1)。

(三)违约损失率的估计

我们采用该行上一期,即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的违约损失率38.2461%作为该分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公司贷款的预期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频带划分并要求每个频带内的贷款笔数不少于10笔,将贷款组合划分为8个频带,计算结果如下(见表2):

(四)样本数据的分组以及频带的划分

一旦确定了频带,便可估计出各频带内的预期违约个数和预期损失,并计算出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将不同频带内的贷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整个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使用聚合信用风险模型结合表2的参数,计算得出整个贷款组合损失为1×L的概率P(1oss=n×L),n=0,1,2……从而得出损失分布图.如图2所示:

根据违约损失分布图计算出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在置信水平=99.9%下的非预期损失,结果如表3。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置信水平99.9%,计量出该贷款组合应配置的经济资本为12510.7万元。另外,按照预期损失的计算公式:预期损失(EL)=风险敞口(EA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计算出的预期损失为5269.012万元,与表3中的预期损失5339.300万元相差不大,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三、在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上,某些地方的银行就存在着重理论、轻操作,重宣传、轻落实,重推广、轻实践等问题。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对经济资本的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较注重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而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

第二,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各行的考评办法与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的要求存在资产分类不一致、资本要求比例存在差异,所以导致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济资本的导向性作用。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通过风险识别,明确企业网络安全风险的存在,找到主要的风险因素,为后面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奠定基础,在风险识别之后须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严重性,以便下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企业内外部风险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或方法进行风险规避,使风险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降到最小限度,最后应及时或定期进行跟踪,辨识是否有新的风险因素产生,并针对发现的新问题和新风险,采取或者变更应对措施,通过不断的循环,确保风险管理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实效性。

1风险识别

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信息通报制度的建立等;(2)与网络相关的各种设备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终端设备和各种操作系统及软件等;(3)支撑网络运行的基础设备设施,主要包括机房电源、UPS、空调、防火设施以及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和视频监控等监控设备;(4)网络应急备份设备设施。明确网络安全防护主要内容后,需要对各项内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逐一识别并加以分析。其中,管理机制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有:组织机构的建立以及机构建立后的完善程度,信息通报制度的建立以及通报渠道通畅性,各种管理制度的落实及执行力等。网络相关设备设施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有:自然灾害(如火灾、雷击)、环境事故(如断电、鼠患)、人为对硬件破坏、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等软件的漏洞以及人为等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支撑网络运行的基础设备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机房电源、UPS、空调和防火设施配备是否齐全;由于地震、爆炸、大火等灾害造成通信线路断裂;网络连接接口松动或网络设备损坏等。网络应急备份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问题主要是:应急预案和应急支援队伍的建立及完善程度;应急演练开展的情况;重要数据和系统是否进行备份和备份的及时性等。

2风险评估

在对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识别后,通过对所收集的识别资料加以分析,进行风险估计。风险评估按照严重性、可能性和风险系数3个影响因素进行划分。(1)风险严重性等级的划分依据是进度延误或者费用超支。延误或超支指标按照每多5个百分点为1级划分,共分为5个等级,分别用1~5数字表示。(2)风险可能性等级依据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划分,共分为5个等级,也分别用1~5数字表示,概率<20%的为1级,发生概率每多出20%,即多一个等级。(3)风险系数通过对风险严重性和风险可能性的等级来确定,当风险严重性等级为5,可能性等级为5,那么它的风险系数是5×5=25,当风险严重性等级为1,可能性等级为1,那么它的风险系数是1×1=1,这样风险系数共分为1~25等级。风险系数为1时,风险等级最低,属于小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不会造成重大事故的发生,风险系数为25时,风险等级最高,属于重大风险,一旦发生,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生产等后果,带来不良的社会效应,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3风险规避

在对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后,网络部门的管理者已经对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风险和严重程度有了一定的把握。这时需要找到风险发生的原因或者引起风险的触发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从众多的风险应对策略中,结合工作实际,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避措施,把风险转化为机会或将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比如,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及完善是网络安全防护的首要任务。首先,企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的组成应该由企业的主要领导及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一旦发生隐患和事故时,企业能够做出快速响应;工作小组主要由企业的网络管理员和各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组成,除了做好日常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还要配合企业做好各项网络安全的检查工作。其次,企业需要建立并完善信息通报制度,并保障通报渠道的通畅性,发生事故时,利用通报渠道,可以迅速把发生事件及严重程度传达到各级部门,使领导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把决策和方案传递到各部门,日常工作中,信息通报渠道也是相关人员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再比如,关于某企业下属企业的网络相关设备设施和支撑网络运行的基础设备设施,当网络通道中断时,引发中断的原因可能有3点:网络外部链路故障、企业内电话班或机房设备故障、下属企业内部网络链路故障。根据上述网络通道中断的3个触发条件,需要采取的规避措施是:通过各系统的监控系统对网络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立刻与铁通、电信通等相关单位联系;敦促电话班、上级企业网络中心检查设备,并建立共同的应急机制;检查企业内部网络链路上的关键设备状况;对关键线路上的关键设备进行备份;梳理并熟知应急预案等。

险跟踪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网络安全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些甚至可能与分析的风险和预定的计划存在冲突,尤其是针对某些复杂和庞大的生产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很多风险是难以预知的。因此,应及时或是定期地进行跟踪,明确风险发生的时间、解决状态、责任人,辨识是否有新的风险因素产生,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是否有变化,风险规避的措施是否适宜,实施是否有效等。针对发现的新问题和新风险,及时采取或者变更应对措施,这样才能确保风险管理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实效性。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04-03

在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与控制风险、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收入最大化,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监督、评价的约束机制,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分类,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八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声誉风险等。

考虑到我国的实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二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严谨,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三是由于商业银行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而产生的信贷风险;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过分强调经营效益而增加了金融风险;五是国家的审计部门未能明确其预防金融风险的职责。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通过在运营过程的各环节中具体地发挥作用的,针对各种风险因素制定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依据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度与规范,最后客观地评价其效果。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集中在单一层面上的管理。在部门设置层面上的单一性,因而忽略了每个层面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特点之一。从而,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充分地获取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要素,最终导致未能对经营风险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二是主要集中在事后的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一般是先审查以前期间的业务并且加以分析,得出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营风险,并将各风险分类别地进行评价。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的滞后性,导致不能及时地管控正在发生的经营业务,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也很差。而且,仅仅是在事后对风险作出评价,降低了银行管控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对风险进行跟踪处理的能力较差。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部门对相关风险责任部门的处罚较轻,通常只采取通报批评和罚款两种方式,对风险的持续追踪和测试的能力较差,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根据中国内审协会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风险管理相对于内部审计是不可缺少的。

根据国际注册内审师协会的描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并且,进一步指出“内部审计应该就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可见,国际先进内审理念认为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并且,内部审计的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层面上。

(二)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归纳地描述了内部审计在组织风险管理时的重要性:“内部审计部门应监督、评价组织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活动应协助组织识别和评估重大风险问题,并帮助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治理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占据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手段,目标则为价值增值和防范风险。内部控制作为内审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就成为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可以归纳为:

1.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内部审计对环境诸因素的确认和评价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石。从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角度考虑,内审部门致力于对经营环境发展及变化趋势的把握,以构建、完善其风险应对机制。从微观的银行经营理念和风险文化的角度来看,内审部门致力于对内部环境蕴含的各要素的分析和评价,并加以科学、合理地量化考核,以保障组织运营的安全性。

2.内审部门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干预和监控,包括从银行的目标设定开始到监控操作的诸多环节,而这正是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之所在。

3.内审部门对风险因素作出的判断及其应对策略,是风险管理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根据组织经营管理的特点,内审部门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决策,从而在企业的可执行的范围内实现剩余风险最小化、成本效益最大化,而这也正是风险管理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现状

1.监管体系没有权威且不完全独立。保证监管体系的完全独立和权威,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最重要的两项原则。保持独立的目的在于保证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及审计结果均不受外界环境变换的影响,应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客观性、不偏不倚。只有在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较高的行业地位,拥有相对的独立职权时,才能更好地将独立性与权威性结合起来,发挥最佳的监管作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作出真实和合理的评价。然而,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地位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至高地位”阶段。在大多数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部门并不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相对混乱的组织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出现“多头领导”的现象,致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受到诸多的限制,因而难以从客观的角度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和评价,使得内审工作没有实质作用。

2.未能充分重视金融风险,风险防范区域十分有限。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欠缺相关的经验,具体的表现有三点:其一,部分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也十分有限,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整体性不高。其二,部分商业银行将内部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凭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的合法性及合规性上。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比较小,使得内审监督机制难以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其三,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延伸和拓展,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相对应的内部审计工作却严重地滞后,无法及时地适应业务增加的需求,未能为商业银行业务的运营管理提供机制保障。

3.内部审计的实施方法与技术比较落后。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仍集中在对原始凭证的审查上,且大部分采取事后审查和重点业务审计的方法,这与国外商业银行致力于降低风险的内部审计效果相差较大。单一的内部审计方法和落后的内部审计技术,使得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耗时较长、成本较高、效率低下,致使内部审计的风险累计性地增加。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观性判断相对较多,而科学性较差。此外,随着商业银行操作系统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趋于复杂化,而综合操作系统的上线使得审计对象趋于虚拟化。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仍然较多地依赖传统的操作方法,使得综合操作系统操作中存在的虚拟化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能没能得到发挥。

4.对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督缺位。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试图寻找各种利润点,中间业务则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经济学理论指出,高收益必然引起高风险。目前,对于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尚处于探索性的阶段,商业银行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对潜在的风险因素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纵观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经验,考虑中间业务自身的特点,快速发展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运营中的一个风险点。因此,在对中间业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对中间业务的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现状的原因分析

1.对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理念相对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以控制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及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阶段,审计工作以合规性审计为主,涉及到风险管理的内容较少,对内部审计的模式及参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影响到对在商业银行中实施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接受程度和开展程度。这也是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中不能有效地深入发展的根本原因。

2.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风险导向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阶段,从而难以评价银行经营活动的风险因素和测定风险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如评价、咨询、鉴证等尚未得到合理的应用,内审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作为向导。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难以胜任。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在操作上要求很高,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是审计人员必须能准确、全面地把握银行的经营风险,其二是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以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比较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中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现状来看,高学历人才较少,对银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专业问题缺乏识别能力和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相对单一。会计、审计专业人员占绝大多数,管理、法律、金融等其他专业人员的比例很小,人员比例的失调,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内审环节无法有效地对多样化风险进行识别,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造成风险隐患。

四、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体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点是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风险的规避和应对是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前提,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参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体系,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必然趋势和紧迫任务。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审计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主要针对的是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方面的规定十分有限,因此应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以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法规层次的界定,还不足以解决实现经营活动中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构建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为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打好坚实的基础。实际实施过程中,应以所处的具体经营环境为依据,吸取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精华,总结我国内部审计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完善适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准则体系。

(二)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明确内部审计目标

COSO的ERM框架中新的“风险组合观”中要求对于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用风险组合的理念去识别和管理。商业银行不同部门的员工都应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而且需要在商业银行金融活动的不同环节中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彻其中,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经营信念和态度的重要体现,是商业银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分析、评价和完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的过程,旨在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增加银行的价值和改善银行的运营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价值,而这一目标是与风险管理的目标相一致的。

(三)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全面参与风险管理

由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因而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树立服务理念,才能更好地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董事会或者设置有审计委员会等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全面加入内部审计,能够更全面地对风险进行管理。在内部审计全面融入风险管理中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各自的权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要想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本身的内部审计能力。提升内部审计队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第一,结(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5页)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审计管理办法;第二,通过提供内部审计人员高薪酬及较为完善的福利,激励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通过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增强胜任能力;第四,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业务业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及职业操守的内部审计队伍。

五、结束语

在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内部审计将成为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重要管理环节。在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基础上,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其再监督的职能,以增强银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全面地参与到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制订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体系,这样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效用才能够发挥的最大,商业银行的战略经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COSO著.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3] 胡春元著.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何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李立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6] 李相志.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08(11)

[7] 刘源.从审计理论与实践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2)

[8] 马贤明,郑朝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

[9] 马亚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10] 聂明.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 彭兰香.谈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J].财会月刊,2008(12)

[12] 王光远,林朝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银行风险管理审计[J].财会通讯,2008(1)

[13] 王会金著.风险导向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4] 王允平,李晓梅.商业银行会计(第二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15] 杨书怀.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2005(11)

[16] 尹文倩.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架构思索[J].中国金融家.2009(1)

[17] 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8] IIA.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in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Engagement [EB/OL].the , 2004

[19]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Draft,July 2003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1.现代风险管理奠基人段开龄博士 

2.成长企业的风险管理——郑文平博士采访实录 

3.草船借箭有风险──哈佛大学博士陈琳谈金融风险管理 

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

5.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势的新认识

6.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7.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

8.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

9.董事会治理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集团公司结构式调查的多案例分析

10.面向调度运行的电网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 (一)概念及架构与功能设计

11.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

12.风险管理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预防中的应用

13.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14.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5.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16.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 

17.全面风险管理模型设计与评价:基于RAROC的分析

18.供应链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杠杆选择

19.计及电力安全事故责任的稳定控制系统风险管理 

20.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基于治理风险视角的分析

21.互联网信贷、信用风险管理与征信

22.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 

2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 

24.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趋势综述

25.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26.投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究

27.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28.资本配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29.大断面城市隧道施工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30.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

31.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

3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33.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

34.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 

35.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36.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37.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研究

38.企业信息系统与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39.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关键问题探究

40.论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41.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42.论政府风险管理——基于国内外政府风险管理实践的评述 

4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研究

44.珠三角土壤镉含量时空分布及风险管理 

45.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

46.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47.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 

48.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49.滑坡风险管理综述

50.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1.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 

52.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  

5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对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

54.论风险管理体系概念在法律层面的引入——以监事会的完善为目标

55.试论风险投资的阶段性特征及风险管理策略 

56.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57.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58.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59.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60.股权激励经理人道德风险的化解——全面风险管理视角

61.风险管理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讨 

62.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展研究 

63.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4.银行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与贷款买卖行为分析

65.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66.药品安全与风险管理 

67.不确定性、联盟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度

68.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 

69.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 

70.风险管理标准化述评  

7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 

72.风险管理:从被动反应到主动保障 

73.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74.国外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75.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76.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77.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关系研究

78.英美加澳和中国台湾地区医疗风险管理方法与评估工具的比较研究

79.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80.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发展新方向

81.金融衍生品及其风险管理——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 

82.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83.银行风险管理、贷款信息披露与并购宣告市场反应 

84.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 

8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与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86.国家审计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功能认知分析

87.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88.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 

89.从金融监管改革新形势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90.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管理 

91.国际巨灾风险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92.基于模糊认知图的生态风险管理探究 

9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94.弹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探讨——基于供应链弹性等领域的文献回顾与拓展

95.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辨析——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96.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97.药品风险管理:概念、原则、研究方法与实践 

98.基于公司价值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检验 

99.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100.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  

101.不同主体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责任

102.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追溯与风险应对反思

103.软土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

104.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 

105.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06.推行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07.金融风险管理悖论的经济学释析  

10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比较制度分析:一个文献研究

109.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

110.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111.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112.从银行监管改革变迁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11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14.基于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地铁风险管理研究 

115.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116.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117.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  

118.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 

119.伦敦城市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20.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21.新环境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122.税收风险管理的范畴与控制流程

123.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24.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25.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索与体系构架

126.商业银行的信贷战略风险管理

127.风险矩阵在民航机务维修质量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28.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

129.国际化大都市风险管理:挑战与经验

130.社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与工具运用

131.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132.“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

133.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134.现代技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热点与展望

135.论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136.我国化学品的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137.众包社区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风险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燃气企业的财务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以及全球经济、金融的变化,我国燃气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中也凸显了一定的问题。本论文总结如下:

(一)燃气企业的环境更复杂,潜在财务风险越来越大

燃气企业的潜在风险几乎存在于其生产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的每一个阶段,具有客观性、可转变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风险可以被分为系统风险以及非系统风险。其中,非系统风险来自燃气企业内部,例如:燃气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者缺乏风险预防理念,导致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比较缺乏,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大多数情况是事后处理风险等情况;而系统风险更多的来自燃气企业外部的宏观因素,例如燃气价格的变动、融资情况,以及我国央行的政策变动、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等,同时也包括燃气的开发环境变化、输送以及开发条件等影响。其中,非系统风险对企业整体都会产生影响,并且较难规避。

(二)财务信息不够系统化

我国一些燃气企业目前的财务信息处理的比较混乱。例如一些燃气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同时燃气企业的财务信息没有采取网络化精确管理。使得很多财务信息数据失真、丢失,财务信息不够系统化,使得这些信息无法真实反映燃气企业的整体的经营状况。

(三)财务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尚不够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政策也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这对燃气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一定要熟悉以往业务的同时,也应该对最新的会计政策、准则以及法规进行的新的学习和熟练应用。但是我国一些燃气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面对新会计准则和政策,知识更新的很吃力。财务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尚不够高,很难适应燃气企业现代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燃气企业处理现金以及材料等关键业务的财务工作者,并不是会计专业人才,存在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财务人员工作效率不足,意识很难更新,制约燃气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二、完善我国燃气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提升新经济形势下现代财务管理的意识,完善燃气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结合燃气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其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方案,遵循的原则为:①系统原则;②基于内部控制原则;③预防原则;④持续改善原则。完善燃气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1、制定燃气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子目标,收集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

根据燃气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并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分解到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形成风险管理总体目标统领各部门的子目标。

2、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

燃气企业需要完善其自身制度流程存在的不足,先建立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再根据内部控制的8大要素完善战略目标、控制风险活动等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制度。

3、针对不同类风险,建立燃气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政策根据燃气企业内、外各类风险的特点,设立能够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风险管理指标,并设定风险预警区间。同时,建立重大风险的指标监控和预案。通过和指标相关联的危险值的变化,对指标以及其趋势进行量化分析,实时监控风险指标在经营生产中每个状态的趋势变化状态。

4、对重大风险建立风险应对措施和预案

按照我国企业制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计划,分配到燃气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来实施具体计划。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有力实施的保障预案,最大程度的使风险管理规范化。

(二)培养综合业务素质高的复合型财务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