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急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发烧超过38.5度,可以给孩子喝适量的美林,副作用比较小的宝宝退烧药。并且给孩子物理降温,一般是额头贴退烧贴。开空调保持好室内温度,然后给孩子温水擦拭身体。
3、一般发烧会持续3-5天,这个时间段孩子身体不舒服,比较黏妈妈,家长比较辛苦,多抱抱孩子,多喂温水,如果孩子不肯喝水,也可以喂母乳。
4、3-5天以后,宝宝会突然退烧,身上会出现大面积的红点,脸上也会有,家长不要害怕,这两天红疹不要给孩子洗澡,一般红疹会1-2天消下去。
发热与出疹性疾病,可以从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角度来区分。第一类是感染性疾病,即宝宝被病原菌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出疹的情况,如幼儿急疹、麻疹、水痘、手足口病、风疹、猩红热、伤寒、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第二类是非感染性疾病,如川崎病、风湿热、类风湿疾病等,也会出现发热加出疹的情况。
幼儿急疹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以发热、出疹为特征的疾病,一般见于2岁以下的幼儿。孩子感染肠道病毒以后,出现发热,往往没有任何征兆,有的可能持续高热,有的只是低热,一般病程3至5天,退热以后出疹。
幼儿急疹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普遍能自愈,所以一般来说,整个病程如果没有出现合并症和并发症,疾病本身是不需要过多药物干预的,合理使用退热药就可以了。
前期除了发热无其他不适
有一个典型的幼儿急疹案例。一个10个月大的小男孩,无缘无故发热,不伴有任何其他不适,没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也没有上吐下泻的消化道症状,就是反反复复高热了3天。
体温烧上来的时候,孩子就蔫蔫的,服用退热药后,孩子立马生龙活虎。孩子的家长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医学素养,发热3天仅仅给过退热药物,但过了第3天,还是抵不住压力,来看医生了。
检查完毕,我从孩子的身上找不到任何感染的病灶,从临床症状、体征来看,考虑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大,出幼儿急疹的概率很大。
我给这个孩子查了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分类正常,血小板正常,血红蛋白稍低,结合孩子的症状、体征考虑就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并未合并细菌感染。根据家长的高依从性,我只给孩子开出了一瓶退热药物和一袋口服补液盐溶液,嘱其第二天过来复诊。
第二天复诊的时候,孩子还是发热,但是热峰不再动不动就升到40℃那么高了,慢慢地降了下来,发热的间隔也慢慢地拉长开来,孩子依然活蹦乱跳,精气神很足。
第三天复诊,热已经退了,但是幼儿急疹出疹的速度相当快,几乎面部、躯干同时出齐,整一个小花脸,样子怪不好看的,家长有些揪心了:“出这么多疹子,像个麻子,会不会是麻疹啊?”
区分幼儿急疹和麻疹的关键点
首先,从发热与出疹的时间节点来看:幼儿急疹为热退疹出,发热3至5天之后退热,然后出疹;而麻疹是在发热3天以后开始出疹,热越高,疹越多,疹越多,热越高,高热伴随出疹。
其次,从出疹时孩子的状态来看:幼儿急疹,除了样子不太好看以外,孩子吃喝拉撒睡一切正常;而麻疹患儿,出疹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孩子往往高热不退,精神萎靡。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41-01
婴幼儿急疹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常见的小儿出疹性疾病,又称婴儿玫瑰疹。患儿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可有肿大。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以颈部和躯干部多见,一天内就可出齐,次日消退,常高热3~5 d,热退疹出是其典型的特点。本病早期因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诊断的认识,减少误诊率,现对我院2004~2007年儿科诊断的120例婴幼儿急疹患儿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20例,其中,男患儿68例,女患儿52例。5个月~1岁的患儿有96例,占80%;1~2岁的患儿20例,占16.7%;2~3岁的患儿4例,占3.3%。病程2~5 d。
1.2临床表现
1.2.1发热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现象,大多数呈骤起高热,体温最高41℃,最低为37℃,热型不规则。
1.2.2出疹全部病例均有出疹。出现于热退后0.5 d出疹的为81例,占67.5%;热退后1 d出疹的为15例,占12.5%;热退后2 d出疹为10例,占8.3%;热退过程中出疹者14例,占11.7%,皮疹多见于躯干、面颈部,少见于四肢,皮疹呈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皮肤无瘙痒,1~2 d皮疹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出疹时部分患儿有烦躁不安,哭闹现象。
1.2.3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79例,占65.8%,多见于耳后或枕骨下淋巴结,如黄豆粒大小,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触及淋巴结肿大者41例,占34.2%。
1.2.4咽部充血咽部轻度充血60例,占50%;咽部明显充血27例,占22.5%;咽部后壁滤泡增生13例,占10.8%,咽峡部及软腭上可见少量斑丘疹者20例,占16.7%。
1.2.5伴随症状有咳嗽、流涕、腹泻、呕吐、恶心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者7例,惊厥者3例,但愈后未见神经系统遗留病症,精神状态亦未见异常。
1.3实验室检查
发热当日或者次日行血常规检查,发病24 h内白细胞>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升高45例;发病24~48 h内白细胞(10~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升高者28例;发病72 h内白细胞总体水平低于10×109/L,其中68例白细胞低于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112例;惊厥3例患儿做脑电图检查正常。
1.4 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根据2岁以内的婴幼儿,高热3~5 d,热退疹出为诊断依据可诊断为婴幼儿急疹。本病因临床早期无明显的特异性,容易和其他出疹性疾病相混淆,现鉴别如下: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密切接触患儿的小儿发病率可达95%。麻疹的好发年龄为1~5岁,典型麻疹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口颊黏膜科氏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留色素斑为特征。此病要加强护理,必须请医生诊治。②风疹。5岁以内小儿发病率最高,但1岁以下婴儿则不感染,冬春两季为多发季节。通常于发热后第一、第二天出现淡红色疹点,细小稀疏,指压退色,微痒,疹子于病后第三四天消退,无色素沉着,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特有的症状。此病常不需特殊治疗。③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6个月以下的婴儿很少发病,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起病急,发热高,有严重的咽喉痛,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皮疹于起病24 h内出现,颜色鲜红,疹子细小,如鸡皮样,密集。小儿急疹除需与发疹性疾病鉴别外,还需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中枢感染等疾病相鉴别。
1.5 误诊情况
来我院问诊的患儿出疹前误诊12例,误诊为胃肠炎者6例,呼吸道感染者5例。
1.6 治疗
应用清开灵注射液1 ml/(kg・d),利巴韦林注射液15 mg/(kg・d)加入糖盐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对症治疗,有电解质紊乱者调节电解质,防止并发症。早期白细胞升高者用抗生素给予治疗。
2 结果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不留有后遗症。我院来诊患儿愈后均无其他后遗症。
3讨论
1986年,Yamanishi等人报道HHV-6是婴幼儿急疹的病原,Takahashi等人检测配对的婴儿及其母体血清,发现母体抗体可传给胎儿,新生儿有母体抗体保护,其滴度随时间下降,3~5个月有较高的抗体,几乎1岁以上儿童均有针对此病毒的抗体, 因此本病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传播途径为母亲的唾液而不是母乳。发病季节主要在冬春及春夏交替之间,为散发,一般没有流行性。通过本组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加深了临床医师对婴幼儿急疹发病季节、年龄、临床特征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诊断该病的敏感性,使该疾病能够早期诊断,避免误诊,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及其他医疗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Yamanishi K,Okuno T,Shirakik,et al.Identification of human herpesvirus-b as a casual agent for exanthem subi-tum[J].Lancet,1988,1:1065-1067.
[2]Pruksananonda P,Hall CB,Insel RA,et a1.Primary human herpes vivus 6 infection in young children[J].New Engl J Med,1992,326:1445-1450.
【关键词】 幼儿;急疹;良性颅高压症;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11-01
幼儿急诊(exanthema subitum),即婴儿玫瑰疹,为婴幼儿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是小儿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之一[1]。临床特点为婴幼儿高热3-5天后,体温突然下降,同时有玫瑰红色斑丘疹出现。部分患儿可伴前囟隆起,有良性颅高压症出现。本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4例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症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患者,均符合《儿科学》中关于急疹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无热退疹出的患儿及其他原因引起发热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12月,平均年龄(8.4±0.5)月;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12月,平均年龄(8.3±0.6)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本组64例患儿均有发热表现,伴有前囟隆起或紧张,50例发生在发热期(出疹前),14例发生在退热期,持续3-6天。精神状态、饮食均正常,无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未引出。肛温40℃以上11例,39-40℃40例,38-39℃13例。热程2-5d,平均热程(3.3±0.6)d。64例患儿均有出疹,皮疹位于躯干、颈面部,为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2-3d后消退,消退后未见色素沉着或脱屑。38例患儿伴轻度腹泻,18例患儿有轻度咳嗽表现。6例伴热性惊厥。
1.3 实验室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2-15.1)×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31-0.83。白细胞总数12×109/L12例。②降钙素0-0.5ng/ml,降钙素
1.4 诊断方法 根据患儿有发热症状,3-5d为高热,达38.5-40℃,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物处理后,温度下降至37.5-38℃,维持数小时后再发热,如此反复3-5d,疹出热退。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多见于头额、躯干,1天出齐,次日即开始消退,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排除麻疹、风疹、药物疹及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小儿肺炎后即可诊断为幼儿急疹。起病第1-5天出现前囟隆起或张力增高,精神状态及饮食多正常,无中枢性呕吐、颈项强直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提示周围白细胞大多减少或正常,少数可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升高,降钙素正常或轻度升高。脑脊液细胞学及生化检查正常,脑脊液压力轻度或中度升高。即可诊断为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症。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退热,止泻、止咳,补充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甘露醇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给予阿昔洛韦1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3-5d。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牛黄双口服液治疗,每次3-6ml,1日3次,连续治疗3-5d。
1.6 疗效标准 参考汪咏梅的相关标准进行疗效判定[3],即:体温控制在38℃以内,出疹完全,颅内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体温控制在39℃以下,出疹不完全,颅内压下降但仍未降至正常水平为有效;体温不降或持续39℃以上,出疹不完全,颅内压仍轻度或中度升高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效能为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幼儿急诊及婴儿玫瑰疹,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多见于6-18个月的幼儿[4]。患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二次得病。发病无性别、民族及环境卫生优劣差异。临床特征为发热3-5d,热退疹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本组根据患儿发病年龄以6-9个月为高峰期,持续高热3-4d不退,一般情况较好,外周血象白细胞数正常或降低,分类以淋巴为主等特征,均确诊为幼儿急疹。根据患儿脑脊液细胞学及生化检测正常,颅内压升高确诊为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症,其颅压升高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中毒或过敏引起导致间质性脑水肿,脑脊液产生过多并且吸收减少,脑脊液循环障碍。
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早期可配合抗病毒治疗。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较重,且易产生耐药性。故对于第一次发热,精神状态较好的患儿,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治疗。本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牛黄双口服液抗病毒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病人均随访月,未发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综上所述,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抗病毒治疗幼儿急诊并良性颅高压症,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恩艳.以颅内高压为首发症状的幼儿急诊1例[J].新医学,2005,36(6):354-355.
[2] 叶晓霓,余景建,同建霞.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30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15-116.
[3] 全智敏.幼儿急诊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探讨[J].临床医学,2008,28(6):83-85.
[4] 汪咏梅,陈炽.幼儿急诊并良性颅内高压3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1):136-138.
[5] 蒋家文.幼儿急诊引起良性颅高压征2例[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31(3):226-228.
我撩起宝宝的衣服,果然看到他脸上、身上有很多红疹,小胳膊、小腿上倒不多。与家长的担心焦虑相反的是,宝宝看上去很机灵,双眼骨碌碌四处张望。
宝宝的妈妈说他以前从未出过类似的疹子。我心中已经了然,道:“这是幼儿急疹,没事,不用管它,明后天就好。”
这是一例典型的幼儿急疹个案,此情此景我们儿科医生已经屡见不鲜。
特立独行的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幼儿玫瑰疹,是人类疱疹病毒Ⅵ型引起的一种病毒疹。因为6个月以下宝宝多携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不易受侵袭,故该病多见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通常,没有任何症状的成年人为始作俑者,病毒经由飞沫传至婴幼儿。
人称“多事春秋”,幼儿急疹亦好发于春秋季节,且男女孩均易受“眷顾”。
热退疹出 该病起病前多无征兆,一开始便是39~40摄氏度的高热,但宝宝可以跟没事人一样,照吃照喝,反应如常(少数会高热抽搐);咽部轻度充血,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但触摸时不像风疹那样痛。早期症状和普通感冒并无两样,即使是医生,有时也难以判断。
只有发热三五天后,体温冷不丁地降至正常,红疹“闪亮登场”了(即所谓的热退疹出),才能正式宣告幼儿急疹成立。随即,仅一天多,红疹就会消退得无影无踪,不留下任何痕迹。
不像麻疹,先有两汪泪眼加红眼做铺垫,发热做序曲,最时现身,登台三日才消退,退后留印勿忘我。
“上不过肘,下不过膝” 压轴的往往是大腕儿,红疹在疾病进程中饰演的正是这样的角色――起病急,出现晚,但举足轻重。疹子往往呈红色粒状,密麻紧布,许多父母因此而害怕孩子得了麻疹、风疹、猩红热或药疹。
其实,该病的疹子自有独特之处:多藏身于头面部和胸腹背部,有道是“上不过肘,下不过膝”。
血象自成一格 疾病初期,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与细菌感染的血象相似。但是,第二天,白细胞数开始下降,淋巴细胞反倒占据了绝大多数,甚至高达90%。
应对:无招胜有招
幼儿急疹实则就是普通病毒感染。然而,诚如大家所知的,目前医学上对于病毒感染并无特效的治疗,一般以对症施治为主。
例如,发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以酒精棉球(70%医用酒精兑等量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处;体温38.5摄氏度以上时,给予退热药。补充足够的水分,并酌情服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
这些病毒感染的一般处理方法,对于该病多已足够。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却是过度干预的多。孩子一病一热,家长往往都很紧张,于是抗生素、抗病毒中西药、生物制品一齐上阵。更有甚者,数种抗病毒药同时用,或者一种药用了一天,不见效,马上就换第二种、第三种。
实际上,这样的药物滥用、不合理搭配,给宝宝带来的坏处可能比疾病本身更严重。
后果不严重 预防暂无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