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提出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评价它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 ,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 ,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 = 用心 + 用手 + 用脑(职业活动)。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但是,行动导向不同于以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理论”和“行为主义”。行为理论强调“行为”是刺激的结果,不是“做”的过程,目标是外在的,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而且一旦确定后就贯穿于全过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行为”作为一种状态,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性,因而这一整合将“强迫”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转贴于

二、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后,各高职院校纷纷借鉴其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而现有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要求的。因此,要实施严格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仅是教育目标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也至关重要。由于新教学法具有实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主要手段,所以,受到国内外职业教育界的一致推崇。从我们技工教育的需要来看,新教学法有利于我国技工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职业教育不仅要调整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推广经验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技工教育走出误区和低谷。说到底,我们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两个目的:一个直接的目的是建立一套与我国技工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一个间接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具有我国技工教育特色的现代教学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无疑,“行动”在这里构建成一个框架:在这样一个框架内,“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的,因而在具体的行动情境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换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三、创建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高职教师要担当起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重任,应多方面加以学习、锻炼和提高。因为教师是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核心人物和关键所在,故教师观念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的。高职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行动时教知识、教理论。教知识,就是教学生怎么做;教理论,就是回答为什么这样做;同时还应启发学生:能有更好的做法吗?能做到更好吗?在行动中教理论知识,才能做到理论的适度够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转第163页)

(上接第161页)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要求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高校教师,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这对于我们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挑战。高职教师惟有迎难而上,通过学习、锻炼,不断提高职业教学能力,做改革浪潮中的先锋。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教师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要确立适合我国技工教育特点的教学目标。在教学领域层面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联系的教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层面上,我们的任务是建立适合我国技工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评价层面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一套科学合理普遍适用的能力测评体系。

结合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企业会计实务为例,立足于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以会计岗位为模块,配合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训练。个人认为以十一个会计岗位(出纳、债权债务会计、存货会计、资产会计、费用会计、工资会计、成本会计、投资会计、收入和利润会计、会计报表、会计综合)为模块,单独实训,自成体系,最后设置综合会计岗位实训。每个模块都按岗位职责、岗位核算程序、实训企业概况、岗位操作内容、要求和业务进行编写,使学生通过仿真训练,加深对各会计岗位核算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其操作技能,奠定各会计岗位的基础。通过学生对各会计岗位资料的训练和操作,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对会计核算规程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技能,为学生走向社会尽快胜任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学习法案例学习法引导文教学法

行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产生于英国,由英国的教授瑞恩斯(ReginaldRevans)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与者通过小组讨论和再学习得到深入的思考,分享彼此的经验,最终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经验共享的方式,不仅能够得到创新的方案,而且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过去四十年里管理和组织发展中产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笔者有幸参加德国继续教学协会与中国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旨在培养职业教学老师教学方法,开发职业教学媒体的“媒体技术”项目。在德学习期间,笔者系统学习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介绍。

1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法又称项目教学法,目的在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习者更独立地组织自身,并更活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项目学习法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开始阶段:寻找并发现与参与者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第二阶段:将问题具体定位。首先确定一个针对问题的总体指导性目标。其次,提供初步的关于问题形式,计划和实验的行动引导介绍。第三阶段:勾勒行动和解决方案的基本原型。在这个阶段,参与者们需要更准确的阐明目标,通过制定计划来解决问题。第四阶段:模拟阶段。该阶段需要测试拟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并检验解决方案是否可以顺利的执行。最后阶段:用实验性的检验来完成项目。如果需要在工作共享原则下进行平衡实现,那么执行计划或者实现结果。由此看来,项目学习法使参与者不仅能够建设性地投入到课程中,而且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先前的课程计划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以成果和实践为导向的,它有助于参与者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同时,项目学习法是面向问题的。项目学习法通过分析问题和更精确地陈述问题,以及通过寻找和模拟可选的行动途径,试图为问题或结果寻找一个解决方案。项目并不针对非真实的情境,而是针对符合实际情况并有主观或客观利用的情境。但是在项目学习法实施中,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能力,而且必须在项目计划和决策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超级秘书网

2案例学习法

案例学习法,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引导过程。其首要任务是发展解决问题的理念。在实践中最可能发现问题的各种情况,参与者必须独立地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并且在团队工作中寻找解决方案。

案例学习法主要被划为三个阶段。在案例学习中,参与者在某种标准下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严格的比较和选择。作为案例学习的基本条件,必须在寻找信息和获得信息之前辨析这些问题。初始阶段,参与者应该分析问题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问题中去,以便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问题解决方案阶段。参与者应该搜寻不同的解决途径并且决定哪种方案、途径最为合适。最后一个阶段是评判方案。在小组中,参与者比较、讨论不同的方案,并且与其相似的实际解决方案作比较。这种比较有助于参与者更接近实际,同时有助于执行真实的评估,以便于在未来的实际计划中去运用成果。有的学者再次将其过程细化,把案例学习过程划分为以下阶段:

介绍——信息——研讨——决策——辩论——评判。

从这些阶段看出,只是细化了阶段,在原则上还是基于上面三阶段的。案例学习法在方法上并没有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在各种变化中选择以安排自己的课程。

3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干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引导文教学法通过行为实践和学术研究得以不断完善和扩充。下图为引导文教学法的课程流程:

l信息收集——2计划——3决策——4实施——5检验——6评估

l我们要做什么——2该怎么做?——3决定工作方式以及与培训师交流、工作计划、引导问题——4分块逐项工作完成任务——5任务完成得符合专业要求吗?检验表格——6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与教师交流。

引导文教学法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某个培训阶段,并且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规则。一个完整的引导文教学通常包括: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检验表格以及引导原则。

由引导文来加强对实际任务介绍的理解,包括所谓的引导问题。参与者在独立解决复杂问题时根据引导问题的指示来完成。参与者通过所提供的媒介和引导问题的引导,找出独立应对任务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参与者获取知识并计划工作,更有利于他们做好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准备。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动机;动机形成;教学情境

“行动导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也是我国未来的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中所说的行动,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行动,还包括了客观的具体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咨询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教师对知识的构建,从而忽略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适合普通中学的教学,以讲授课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职业教育是培养未来的产业工人,是离开学校后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能直接上岗操作的,过去“灌输”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可能胜任工作。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只可能是实际问题中的一两种情况,“学到的知识不会用”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的最大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恰恰能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是单纯地从外部吸收,而是在学生个体内构建而成的,故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能将其固化在头脑中的知识快速地调用出来,迅速转化成有用的行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跳出学生行动的圈子,在场外对学生的行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给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姜大源教授就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一个学习舞台的导演。”

既然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那么教师该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乐学、好学”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Motive)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是人自有心理状态。动机形成(Motivation)则是对人类的行动和行为之运动原因的探求,是一个过程,它对人类的行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动机更多地指个体行动的内在激发,是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与个体的生活环境、理解方式和个体的经历有关,反映了个体本能的心理状态。动机形成则是动机在特定情境被激发时对目标指向的行为,是个体动机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动机与动机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动机是动机形成的条件,而动机形成则是动机的目的,动机形成也常常被称为情境动机。对于我们职业教育来说,研究动机就要更多地关注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而动机形成则更多地是关注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创设职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形成是整个“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们都知道一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融合到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偏低,老师们一直都在抱怨“课难上”“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不爱学”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学生的动机形成问题,也就是老师们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近几年,我一直尝试在计算机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情境:

一、与学生的认知世界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生的认识世界相关的情境,能帮助学生在自身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联想,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一些与学生日常知识相关的知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新知识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计算机高职单招考试中,有一个考点就是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中的“局域网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的。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网络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对一个计算机网络进行组网、配置,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完成得非常好,但对网络内部的工作原理就一片茫然。可是这是准备升高职的孩子必备的一个知识点,尽管不需要非常深入地了解,但至少要求他们能够将这个过程简单地描述出来。

为了帮助他们记忆,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过马路”。刚开始,这位同学很多细节方面都没注意到,他仅仅是在十字路口等绿灯亮了再走,这时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表演,结果学生们会提出了很多问题。最后,我综合学生的意见归纳出“过马路”的步骤:先看后走,边走边看,有车停止,等到路上空闲了再走。由此,就将“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随机延迟后重发,这个流程讲清楚了,并让学生有个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我就采用了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申到计算机网络知识中来,从陌生到熟悉,从具体到抽象,很好地将知识点讲解到位,学生也能充分理解、吸收掌握知识。

我们在设置情境引用例子时,尽量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实例要与时俱进。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课程中讲解 “OSI基本参考模型”的工作过程时,许多教材都是采用“邮局发送邮件”的实例。其实,对于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与寄信了,再用“邮局系统”来给他们讲课,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并不能起到共鸣。考虑到这种情况,我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采用了“快递系统”。如今网络这么发达,大部分学生都有网购经历,所以设置这样一种与他们生活十分贴近的情境,学生参与度高,感性认识也深,也更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所以,我们在设置情境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的实例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要适时地调整实例,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做个“有心人”:多与学生交流,多融入他们的生活,多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也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地引起他们的注意,刺激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决定的机会

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决定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更大,就更有利于动机形成。由学生自己设立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十分明确计划和达到的行动目标,学习的任务就很容易完成,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很大地激发出来。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Word综合排版”这节课,按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教学是这样展开的:老师先展示两份文档,一份是纯文字的,另一份是排版后的效果;接着,让学生“找不同”;再接着,老师对操作要点进行演示,学生操作;最后,老师对操作过程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本节课的目标,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从外部“输入”进来的,并不能完全内化成个体的能力。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项目教学法的原则,我对课堂进行了调整,将综合排版的内容改成“请柬制作”这个项目,教师把项目抛给学生,其余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都由学生完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我采用角色扮演法创设项目情境:公司要发了一条口头会议通知,结果造成很多误会……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标,并明确制作请柬、邀请函的意义。通过角色扮演来调动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整个项目的制作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他们获得足够的参与决定的机会,目标明确,学习动机强烈,能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与学生的心智特点紧密结合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一定要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创设与他们年龄、兴趣等特点相符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地激发出来。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Excel数据筛选”,绝大部分老师都是给学生一张“成绩表”或“公司销售表”等一堆枯燥的、对学生来说毫无意义的数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我就抓住这个阶段的学生喜欢探求秘密、寻求新奇的特点,将这堂课改成一堂“探案”课。

首先播放一段《名侦探柯南》动画片,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片子,制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接着,给学生描述一个案情:有一个企业家的儿子被人绑架了,疑犯要求家属拿50万赎人。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根据多方的摸排取证,警方掌握了以下犯罪嫌疑人线索:

(1)根据敲诈电话,听声音是男 的;

(2)听口音,罪犯籍贯应该是长乐或连江一带的人;

(3)据学校保卫讲,接小孩放学的人身高在1.70米至1.90米之间;

(4)据另一位目击证人称,曾听他的同伙失声喊他的名字,名字好像有一个“军”字;

(5)作案者年龄应在30岁以上 (含30岁);

(6)经进一步调查,此人姓刘。

要求:根据警方提供的线索,用Excel对 “犯罪嫌疑人档案表” 工作表进行筛选,找出犯罪嫌疑人。

改变了一种方式后,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很新奇,自然学习热情更高。因此,新奇是潜在的探索新知的动力。

只有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产生强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教学对象的情感,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脑手心并用,获得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只有创设的情境明确指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 教学 Flash 引导路径动画

动画是一门艺术,历久而弥新。动画充溢着现代人的生活,我们在电视节目中,在智能手机上,在网上冲浪时……都随处可见动画的身影。随着动画的快速发展,动画制作工具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替,而Flash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就是其中的一株常青树。本次课内容就是《Flash》的一个重要技术“引导路径动画”,授课时间为两学时,90分钟,在装有教学系统的机房授课。

下面我主要从六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程设计思路。

一、教材、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Flash二维动画制作中的引导路径动画,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Flash二维动画制作基础教程》一书,该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证课程”培养方案配套教材,是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指定教材。

《Flash二维动画制作基础教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主要课程之一,他既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又与网页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本节课程所教授的“引导路径动画”与上一节所教授的遮罩动画一样,是Flash二维动画制作的一个重要技术、常用功能。制作动画时对其运用合理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本课内容要求学生不仅领会、掌握技术要点,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专业特点,职业要求,多联系实际应用,使学生在制作动画时不仅熟练应用所学技术,更加拓展了设计思路。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对于二维动画制作的学习也很感兴趣,对于本门课程前面所学内容掌握情况较好。因此,教学设计应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学生任务实践性要强,难度要适当,由浅入深,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主动性。考虑Flash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及学习任务要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培养学生想象力、审美观、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引导层、被引导层、引导线(轨迹)的概念;掌握各种形状的引导线的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引导路径动画的制作。

技能目标:小组分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锻炼了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分工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实践性很强,与今后的工作实际结合紧密,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完成任务,分小组展示,互相评价,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观。

教学重点:掌握如何添加引导层;掌握各种形状的引导线如何创建。

教学难点:绘制引导线要圆滑无重叠,被引导对象紧贴到引导线端点上;动画设计画面美观,内容有新意。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通过几个任务,使学生由浅入深,熟练掌握添加引导层及不同形状引导线的绘制。针对学生常见问题“引导对象不紧贴引导线端点,导致引导对象不能沿引导线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讲解,提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意等不能一蹴而就,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让学生多欣赏二维动画设计精品,开拓思路和眼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综合素养。

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中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课堂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要运用新型教学方法,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在“做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运用教、学、做一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设计不同情景,通过视频、Flas,引导、启发学生,身临其境,思考问题(情景教学法)。布置多个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所学内容(任务驱动法)。任务设计结合Flash实际应用,并难度不同,由易到难,先由简单任务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再逐步增加任务难度(分层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法),深入探索,熟练地运用引导路径动画创作作品。

教学手段:使用视频、音频、Flas、PowerPoint、Lanstart教学软件等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更丰富,课堂气氛更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项目学习法 案例学习法 引导文教学法

行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产生于英国,由英国的教授瑞恩斯(reginaldrevans)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与者通过小组讨论和再学习得到深入的思考,分享彼此的经验,最终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经验共享的方式,不仅能够得到创新的方案,而且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过去四十年里管理和组织发展中产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笔者有幸参加德国继续教学协会与中国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旨在培养职业教学老师教学方法,开发职业教学媒体的“媒体技术”项目。在德学习期间,笔者系统学习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介绍。

1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法又称项目教学法,目的在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习者更独立地组织自身,并更活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项目学习法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开始阶段:寻找并发现与参与者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第二阶段:将问题具体定位。首先确定一个针对问题的总体指导性目标。其次,提供初步的关于问题形式,计划和实验的行动引导介绍。第三阶段:勾勒行动和解决方案的基本原型。在这个阶段,参与者们需要更准确的阐明目标,通过制定计划来解决问题。第四阶段:模拟阶段。该阶段需要测试拟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并检验解决方案是否可以顺利的执行。最后阶段:用实验性的检验来完成项目。如果需要在工作共享原则下进行平衡实现,那么执行计划或者实现结果。由此看来,项目学习法使参与者不仅能够建设性地投入到课程中,而且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先前的课程计划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以成果和实践为导向的,它有助于参与者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同时,项目学习法是面向问题的。项目学习法通过分析问题和更精确地陈述问题,以及通过寻找和模拟可选的行动途径,试图为问题或结果寻找一个解决方案。项目并不针对非真实的情境,而是针对符合实际情况并有主观或客观利用的情境。但是在项目学习法实施中,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能力,而且必须在项目计划和决策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

2案例学习法

案例学习法,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引导过程。其首要任务是发展解决问题的理念。在实践中最可能发现问题的各种情况,参与者必须独立地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并且在团队工作中寻找解决方案。

案例学习法主要被划为三个阶段。在案例学习中,参与者在某种标准下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严格的比较和选择。作为案例学习的基本条件,必须在寻找信息和获得信息之前辨析这些问题。初始阶段,参与者应该分析问题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问题中去,以便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问题解决方案阶段。参与者应该搜寻不同的解决途径并且决定哪种方案、途径最为合适。最后一个阶段是评判方案。在小组中,参与者比较、讨论不同的方案,并且与其相似的实际解决方案作比较。这种比较有助于参与者更接近实际,同时有助于执行真实的评估,以便于在未来的实际计划中去运用成果。

有的学者再次将其过程细化,把案例学习过程划分为以下阶段:

介绍——信息——研讨——决策——辩论——评判。

从这些阶段看出,只是细化了阶段,在原则上还是基于上面三阶段的。案例学习法在方法上并没有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在各种变化中选择以安排自己的课程。

3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干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引导文教学法通过行为实践和学术研究得以不断完善和扩充。下图为引导文教学法的课程流程:

l信息收集——2计划——3决策——4实施——5检验——6评估

l我们要做什么——2该怎么做? ——3决定工作方式以及与培训师交流、工作计划、引导问题——4分块逐项工作完成任务——5任务完成得符合专业要求吗?检验表格——6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与教师交流。

引导文教学法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某个培训阶段,并且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规则。一个完整的引导文教学通常包括: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检验表格以及引导原则。

由引导文来加强对实际任务介绍的理解,包括所谓的引导问题。参与者在独立解决复杂问题时根据引导问题的指示来完成。参与者通过所提供的媒介和引导问题的引导,找出独立应对任务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参与者获取知识并计划工作,更有利于他们做好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