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统计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统计
一、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关系
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其一,在农业领域中通过科技人力资源的不断增加,导致了规模效应的出现,进而也向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出极大的促进力量。通过农业科技人员兢兢业业的研究活动,取得了一些能够促进农业活动生产效率提升的科技成果,而将这些科技成果引入到实际生产活动中,既对切实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起到十分积极的效用,同时也为农业经济规模效益进一步地向外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则,在农业开发的相关研究实践中,通过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探讨,不仅容易迸发出新的思维,同时新思想与信息源的汇集也能够为新创意的产生提供有利的路径。换言之,当农业领域中的科研人员其“生产函数”能够逐渐增加时,每一个加入的科研人才都意味着正边际产品投入情况也会随之增加。
其二,当农业领域中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能够获得显著增加时,从集约化的经济模式经营来看,也可以促使农业经济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不仅会导致在农业领域研究岗位上的人才数量能够得到明显增加,而且合理且适当的人力资源配置也表明了在不同的农业部门中这些增涨的科技人员也可以在科研机构内部实现科学、有效的分配布局。当各个农业部门都能够集合相应的专业人才时,所带来最为直观的效果便在于能够使得各个部门快速地完成集约化的生产活动与产业化的经营效果。
其三,创新的农业科技人才也能够对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予以解决,在为农业人口“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人员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也更加有利于克服农业发展困境。
二、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下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统计
(一)统计方法
第一,关于变量和理论模型的确定。首先,确定变量指的是将科技人员的数量、结构以及地域分布情况作为农业产量增长的决定性条件。接着在人力资源的结构分布中再将岗位结构的变动设为变量,继而作为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真实经济结构情况的基础性因素。举例来说,按照粮食的产销来进行分区,我国的粮食作物最为主要的产区包括了河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等13个省区,而粮食作物的主要供应区域则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福建等11个省市区,通过对这些反映经济结构情况的变量进行分区比对后,便可以随之确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基本模型。其次,选择出理论模型。科研人员经常会运用到LnY=α+β1LnKJ+β2LnBZ+β3LnL+β4LnK+β5LnG 线性模型予以解答。
第二,确立模型中关于各要素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领域中的经济增长效益受到人力资源、物质资本、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其中物质资本又可以被划分为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两个方面。所以在模型确立时,通常会运用固定价值来衡量而忽视流动资本的价值,所以在设定时还需要将这两种要素分别予以考虑进去。在选择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科研机构将预先估计出的生产率指数,然后再按照非参数法、两步法、农业生产函数法等方式对农业增长与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关系之间的模型进行异方差消除,并从取得的函数两边的对数,进而得出线性模型。例如,本文采用二步法对于粮食的主产、主销以及平衡区展开面板协整的检验,对于主产区面板v统计值为-3.0386t,其概率为0.00039p;面板v在主销区的统计值则为8.6148t,其概率值为0.0000;在平衡区中的统计值为-2.1109t,其概率为0.0430p。而在面板rho的检验中,其主产区的统计值与概率值分别为:3.7501t与0.0004;在主销区则为3.0884t与0.0034p;在平衡区则为-2.2335t与0.0001p。通过Kao的检验所得出的主产区统计值与概率便为:-4.7369t与0.0000p;在主销区为:-1.6137t与0.0514p;在平衡区则为:-2.5979t与0.0047p。综合来看,在以上三个区域中是存在协整关系的。
第三,确立与协调面板模型的基本形式。要对我国不同农作物产区内的统计数量展开分析,还需将不同地区间的异质性考虑到模板具体建立形式中去。举例来说,同样从粮食作物产区来看,四川与江苏两省都属于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但是农科的科技资源以及省内的政策措施以及其他促增收的条件基础不同,从而也会导致在数据面板所产生的内容中也可以体现出这种变动。农业科技人员在对数据模型展开确立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时间、空间中的二维信息予以掌握,从而确保在对总量进行研究时可以将探究结果的精准度对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并随之突破研究的同质性限定。
(二)统计数据采集
首先,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通常会用ATP来表示,这是通过对已有的农业产值数据根据当年价和总值指数来对总产值的平减指数进行估算。其换算的算式为:t年产值平减指数=t年当时价的总额/[t年总额指数t年总额]。从农业的物质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来看,其表达公式中t为农业固定资本的存量;表示农业资本的形成额;为t-1年其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其次,农业的流动资本可以通过AK2来表示其使用化肥的量,所投入的农业土地资源可以用LA表示农业的灌溉面积。此外,关于模型的检验问题,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需要对人员比重、劳动力投入等变量展开一系列分析之后,还需使用同样方式完成检验。当各个变量都维持在1%的水平时,则表示序列稳定,变量均属于一阶单整。
在完成了基本的数据采集之后,科研人员还需要对研究结构展开详细分析。根据变量通常属于一阶单整的特性,所以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均衡、长期的关系,也成为了判断与检验面板数据时应当的考虑内容。在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时,工作人员可以运用6.0软件加权OLS的方式来实现回归。从实践中的众多例子中可以得出,当粮食生产区域中从事科研技术工作的人员逐步增加,并且这些人员的结构能够维持在一个优化的构成维度中时,那么不仅能够对农业作为产量增加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作用,而且对于农业人口增收、农业经济产业发展也成为极为关键的重要贡献力量。
三、建议
第一,积极探寻并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农业研究的科技队伍。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合格的科研队伍,不仅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结构清晰、分工明确的队伍布局也为避免资源浪费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了各司其职、配置恰当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二,切实抓好由科研成果向农业产品转化的关键步骤。保障科技研发得到成果能够被有效的运用到提高农业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工作中,才能使得农业效益得到保证。所有地方政府也要配合科研人员搭建起相关平台,以资金投入与政策保障等方式做好有关扶持工作。只有坚持研发、生产、经营的多点化合作,才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取得更为积极的效果。
第三,对农业科技领域的人力资源配置予以调整。对农业产品的正外部效应进行深刻考虑。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增加农业科技人员中的比重,并监督与执行好科研项目的资金落实情况。对于农业产业中雷同的产业与重复性的研究,也要完成资源整合,从而确保资源的高效。
关键词 能值分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67-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emergy theory was applied to analyze input and outpu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and emergy analysis comprehensive indexes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ystem in the year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mergy input was 5.70×1022 sej,of which the unrenewabl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ccounted for the greatest proportion(52%),and unrenewable industrial emergy for the second(34%).The total emergy output of the system was 5.60×1022 sej.The em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was calculated as 0.38,showing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onomic system in Hebei province was poor.
Key words emergy analysis;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bei Province
r业生产过程中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联系紧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结构,量化和评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科学研究热点之一[1],为洞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态势、实现高效高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提供参考[2]。
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生态学家Odum首次提出了能值(Emergy)理论。能值理论通过将社会经济、自然各个亚系统中的信息、货币、能物用能值统一起来,定量分析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的真实价值,为生态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能值理论自建立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华南农业大学蓝盛芳等[3-4]首次对能值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实例详细说明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的具体步骤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后续我国学者进行能值理论应用性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河北省地处京畿重地,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生产不仅提供农产品等服务,同时也为京津地区提供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本文拟通过分析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计算能值综合指标,评价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为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113°27′~119°50′E,36°05′~42°40′N)地处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区面积18.9万km2。位于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年均气温南北差异较大,北部高原地区年均气温低于4 ℃,南部平原地区年均气温14 ℃。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栗钙土、棕壤、褐土、潮土、内陆及滨海盐土等。年降雨量350~770 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且多集中在夏季[5]。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农业灌溉及工业的发展,引发了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河北省农业发展虽有较大进步,但仍面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生产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6]。
1.2 能值理论
能值的本质是能量,无论是什么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能值定义为自然资源、经济产品或劳务形成所需的直接和间接投入的另一种有效能总量。一般以“太阳能值”为基准,单位能量(物质)所含太阳能的量即为该能量(物质)的能值转换率[7],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 emioules,简写sej)。应用式(1)可以计算某一种能量或物质的能值。
能值(sej)=能值转换率(sej/unit)×能量(物质质量)(1)
本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各物质、能源采用的能值转换率具体参照文献[4]、[7]和[8]。
1.3 分析框架
首先收集河北省2012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数据,应用相应能值转换率计算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流及各项能值指标。分析步骤:①绘制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图。能值图运用Odum能量系统符号语言即能值符号图例进行绘制。能值图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主要成分的相互关系及主要生态流方向。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图见图1。②结合收集的各物质能源投入产出原始数据,采用式(1)计算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建立能值分析表。③计算各项能值指标,评价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能值包括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太阳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灌溉用地下水和表土层损失)、可更新有机辅助能值(农村劳动力和种子)和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电力、农药、农业机械、化肥和塑料薄膜),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产出主要指农产品(粮食、蔬菜、水果、糖料、油料和棉花)。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与产出
根据河北省2012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表1)。太阳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均来自太阳辐射能,为避免重复取三者中的最大项作为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投入。限于现有数据,考虑河北省当前灌溉设施投入状况,本文灌溉设施投入能值取农业机械动力能值投入的20%[8]。经计算,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总能值为5.70×1022 sej,其中环境资源总投入为3.39×1022 sej,主要为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占总环境资源投入的87.90%;总辅助能投入2.31×1022 sej,主要为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占总辅助能值投入的84.41%;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是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的1.53倍。说明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主要为不可更新能值,以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消耗最多(灌溉用地下水和表土层损失)。因此,河北省农业生产需要提高降水、有机肥等可更新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或代替地下水、化肥等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
2.2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分析
本文采用的能值指标包括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用于定量分析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各指标表达式及指标值计算结果见表2。能值自给率能反映系统环境资源自给自足的程度,而能值投资率可衡量系统对经济投入的依赖程度。由表2可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自给率为0.60,能值投资率为0.68,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环境资源对系统产出能值贡献为60%,即系统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偏高。环境负载率反映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程度,具有环境预警作用。本文计算系统环境负载率为6.39,高于2005年江苏省环境负载率(2.83),与2003年山东省环境负载率(6.54)基本持平,与2005年河北省环境负载率(5.72)相比[9]有升高趋势,表明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对环境的压力加大。能值产出率表示系统获得能值投入的可持续性,Odum认为能值产出率合理取值为1~6,若取值小于1,则系统能值不会增加。河北省2012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率为2.43,属中等偏下水平,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有一定持续性。
最能表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即为可持续发展指数。Ulgiati和Brown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数小于1说明系统为典型的消费型生态系统[10],区域内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对环境压力较大。表2中计算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38,远小于1,说明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依赖于大量资源的消耗,为严重的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堪忧。
3 结论
结果表明,2012年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中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主要为灌溉用地下水)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说明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高度依赖灌溉用地下水及经济投入等不可更新资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38,为典型的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环境承受压力较为严重。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高产、高效、低耗的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MA Q F,HUANG X J,PENG B Z,et al.A positiv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nomy[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6):891-899.
[2] 王闰平,荣湘民.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259-2264.
[3] 陆宏芳,蓝盛芳,李谋召,等.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方法研究[J].韶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4):74-78.
[4] 蓝盛芳,钦佩,陆宏芳.2002.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6.
[5] 杜博洋.河北省耕地系统能值分析[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6] 张梅申,岳增良.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重点领域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45-148.
[7] ODUM H 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6:843-850.
[8] 袁再健,谢栌乐,沈彦俊.河北省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3):93-97.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农业;产出缺口;通径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11-0050-05
产出缺口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值。由于资源配置、生产战略等各种原因,往往会导致实际产出水平高于或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导致产出缺口的存在。高低变换的产出缺口可以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果一经济体或某一产业产出缺口为正,且数据持续偏大,则可以说明,此时处于经济过热状态,因此,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应采取收缩的手段,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加剧,反之应采取扩张的手段,促进经济发展,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然而,基于不同的测算方法得出的产出缺口结果并不相同,这极大地影响了产出缺口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指示器的作用。近年来,小波降噪技术应用到潜在产出测算领域,进一步提高了产出缺口测算的精准性,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产出缺口小往往被认为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象征,然而,经济体在运行发展过程中,外界因素经常会对产出缺口形成冲击,使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那么,是否所有使产出缺口增加的冲击都是不好的呢?我们认为显然不是,例如,过度耗费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强行增加实际产出,对产出缺口形成冲击,这是不可持续的,显然是不好的;如果产出缺口的增加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冲击,并没有对外界产生损害,这显然是好的。因此,有必要对产出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区分,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产出缺口的影响,使产出缺口指标对宏观调控更具参考价值。而且,这也有利于寻找导致产出缺口产生的原因,定向精准调控,对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及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我国农业产出缺口角度出发,分析各内生经济变量对我国农业产出缺口的影响。文章接下来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文献综述、其次是估计方法、数据来源及估计结果与分析,再次是相关因素分析,最后是结语。
一、文献综述
国外在产出缺口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例如,Fuhrer(1997)[1]以美国1966-1993年间共27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产出缺口函数和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分析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变化程度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Tootell(1998)[2]分析了美国在1973-1996年间的通货膨胀变动情况,同时测算此期间贸易权重较大的七大农业国(G7)的产出缺口,建立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不大的结论。Allard(2007)[3]测算8个中东欧CEE国家的产出缺口,实证分析检验波兰的通货膨胀和其他相关宏观经济因素与这8个国家的产出缺口、CP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波兰国内的宏观经济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贸易一体化的推进对该国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度却在增加。Billmeier(2009)[4]基于欧洲国家评估了四种常用产出缺口估计方法的实用性,结果发现?押根据产出缺口来制定政策是非常困难的,还应考虑就业等其他因素。Garratt etc(2014)[5]运用美国1991至2010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的关系,并尝试运用产出缺口预测通货膨胀,结果发现:预测结果对于产出缺口估算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敏感程度都很高。
国内在产出缺口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分析通货膨胀对产出缺口的影响的文献较多。例如,刘斌和张怀清(2001)[6]估算了我国1992-2001年的季度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王煜(2005)[7]在测算我国产出缺口的基础上,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分析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张鸿武(2009)[8]以我国1995-2008年间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变量GARCH模型实证分析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双向替代关系。张宗新和张雪娇(2010)[9]测算我国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并分析二者与通货膨胀、房市之间的关系,得出货币缺口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产出缺口短期内对通货膨胀有正向效应,房市与通货膨胀之间正向相关的结论。潘海峰和李志民(2014)[10]在测算我国的产出缺口和货币缺口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大。从以上文献分析可知,现有文献基本上都是关于产出缺口与某一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而且大都基于对国内生产总值产出缺口的估算。本文在估算农业产出缺口的基础上,衡量各内生因素对农业产出缺口的影响,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估算方法与结果
本文采用较为先进的小波降噪法来估算潜在产出及产出缺口。
用小波分析方法估计潜在产出核心思想是:把实际产出视为被“污染”的信号,它包括趋势与周期两个成分。其中,趋势成分与周期成分分别就是要估计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
其中,Yt为实际产出序列,Yt为潜在产出序列,ηt为产出缺口序列。由于周期成分只是短期内的波动,并不影响长期的趋势,可以把它看做“噪声”。
本文采用Matlab R2012a软件来实现小波降噪的数据处理。针对以1986年为基期的农业生产总值年度数据时间序列,通过计算信噪比(SNR)和最小均方误差(MSE),比对不同的处理结果。小波降噪方法包括阈值方法、模极大值法和相关法等。可以利用以下数学模型确定阈值:首先是Donoho-Johnstone提出的缺省阈值模型;其次是Birge-Massart策略所确定的阈值;再次是小波包变换中的penalty阈值。本文分别选取不同的分解层数及不同的阀值,比较分析?熏得出选择dmey小波基做三层滤波,使用penalty阈值法处理数据,最优降噪组合为(Penalty阈值降噪,3,dmey),我国农业产出缺口以农业现实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占现实产出百分比来表示,结果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我国农业产出缺口呈正负交替波动,波动周期在2-3年。我国农业产出缺口最高的年份是1988年的0.64,1989年农业产出缺口反弹至最高值的-0.62。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产出缺口虽波动频繁,波动幅度逐步减小。这可能是由于1998年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完善,运用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时机更为准确,从而缓解了农业产出缺口的波动。
从近年来波动趋势来看,2009年产出跌入波谷后,2010、2011连续两年处于略高于潜在产出水平。这可能是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效果在2010年显现出来,并维持到2011年,2012后又恢复正常的波动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增速持续下滑,经济步入发展相对较慢的“新常态”阶段。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发展是否会受到大的冲击,偏离正常波动区间呢?为寻找答案,我们利用Kalman滤波方法预测2015与2016年农业产值序列,再次利用小波降噪方法估计我国农业产出缺口。估计结果显示,2015年、2016年我国农业产出缺口分别为0.21和-0.13,这说明我国农业并没有受大的冲击,产出缺口仍然保持在正常的波动区间。
三、相关因素分析
为发现导致我国农业产出缺口的影响因素,我们选取多变量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可以根据各因素影响的方向及大小,定向精准的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保证政策实施的效果。在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只考虑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没有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而通径分析方法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了拓展,破除了简单多元回归分析的局限性。
(一)通径分析法
通径分析法由数量遗传学家赖特(Sewall Wright)于1921年提出来的,该方法对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进行分解,某一自变量通过其它自变量对因变量间接产生影响视为间接通径系数,自变量对因变量直接影响视为直接通径系数,该研究方法主要过程如下:
其中,r1y是自变量X1对因变量Y的简单相关系数。该方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riy分解为Xi对Y的直接作用效果和Xi通过Yi(其它自变量)对因变量Y 的间接作用效果,可以用如下联立方程组来表示:
可以通过各通径系数和简单相关系数得出直接影响效果、间接影响效果及总的效果。但是,可能存在直接通径系数较大,间接通径系数很小,简单相关系数在排序上是居中的情况,这对选取哪个系数进行决策判断是很困难的,但可以利用通径分析中的决策系数来解决该问题。
我们将 称为直接决定系数,它代表自变量Xi对因变量Y的直接作用结果; 称为间接决定系数,它代表自变量通过其它自变量对因变量Y的间接作用结果;再用 来表示总的决定系数;则 就为决策系数。决策系数可以利用 计算获得,并可以通过决策系数 的大小来判断自变量Xi对因变量Y的影响能力。
(二)产出缺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从内生因素角度分析产出缺口的形成原因,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及本文研究的需要,这里分别从技术进步、物资资本及金融发展三个维度设定指标。其中,技术进步用tec来表示,即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实际GDP比值;资本投入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国际资本三个方面。物质资本k表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即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人口数);人力资本h用各学历人口占比加权和来表示;国际资本int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实际GDP的比值来替代;金融发展dep用存款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
从外生因素角度分析产出缺口的形成原因,主要从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度和政策支持以及其他外在条件等。制度和政策支持主要选取产权制度、市场化指数、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和配置程度三方面来刻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用城市化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及恩格尔系数三个指标。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主要用第三产业产出的占比指标来替代。其他因素包括国际因素、交通运输情况、自然环境因素、人口因素。政府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和配置程度用fin表示,即采用政府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产权制度和市场化指数用nbt表示,即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城市化水平ctp用城镇人口数与全国总人口的比值来表示;经济一体化水平iae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表示;收入水平分别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inc、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inn来表示;生活水平用enc与enn为城镇恩格尔系数与农村恩格尔系数表示,分别为城镇与农村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tdg用第三产业产出的占比指标来表示;交通运输发展程度tra用公路、铁路、航空及内河航道总里程环比增长率来表示;dis为受灾程度,指标为全国成灾面积;pop代表人口增长因素,即人口自然增长率;old为人口老龄化程度,用各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指标主要通过1986至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由图2可清楚看出,各指标对GDP产出缺口率变化的决策系数,由高到低排序为技术进步(tec)、国际资本(int)、人口老龄化程度(old)、人口自然增长率(pop)、交通运输发展程度(tra)、人力资本(h)、三产业产出的占比(tdg)、市场化指数(nbt)、城镇恩格尔系数(enc)、农村恩格尔系数(enn)、城市化水平(ctp)、金融发展(dep)、受灾程度(dis)、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inc)、经济一体化水平(iae)。可知,技术研发、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及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对我国农业产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产出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这可能说明我国农村金融没有对我国农业产出形成大的正向冲击,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待加强,另可能也说明我国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增强,没有使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产出形成大的冲击。
四、结论
本文基于小波降噪法对我国1986至2014年农业产出缺口进行了估计,发现我国农业产出缺口呈正负交替波动,波动周期在2-3年,这与“蛛网模型理论”相吻合。我国农业产出缺口虽波动频繁,但波动幅度逐步减小。这可能是由于1998年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运用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时机更为准确、从而缓解了农业产出缺口的波动。利用Kalman滤波方法预测2015与2016年农业产值序列,再次利用小波降噪方法估计我国农业产出缺口。估计结果显示,2015年、2016年我国农业产出缺口分别为0.21和-0.13,这说明我国农业并没有受大的冲击,产出缺口仍然保持在正常的波动区间。利用估计的农业产出缺口,基于通径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我国农业产出缺口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及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对我国农业产出缺口正向冲击显著。这表明当我国农业出现持续的正产出缺口时,可能并不需要实施逆向的调控政策,因为,这可能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这种冲击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即产出缺口适度增加并不会带来过多资源的浪费。当我国农业出现持续的负产出缺口时,很有可能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或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应根据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减小我国农业产出缺口。最后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实际产出的关键因素,这意味我国农业要保持快速增长,走出发展相对缓慢的“新常态”,深化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Fuhrer,J.C.“The?穴Un?雪Importance of Forward-Looking Behavior in Price Specification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97:338-350.
[2]Tootell,Geoffrey M.B.“Globalization and U.S.inflation”,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1998:21-23.
[3]Allard?熏C.“Inflation in Poland?押How Much Can Globalization Explain?芽”,IMF Working Paper?熏2007?熏No.07/41.
[4]Billmeier?熏A.?押″Ghostbusting?押which output gap really matters?芽″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熏2009?熏6?穴4?雪?熏pp.319-419.
[5]Garratt?熏A.?熏Mitchell?熏J.?熏and?鸦Vahey?熏S.P.″Measuring output gap nowcast uncertainty″?熏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熏2014:268-280.
[6]刘斌,张怀清.我国产出缺口的估计[J].金融研究,2001(10):69-77.
[7]王煜.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58-64.
[8]张鸿武.我国产出缺口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J].经济学动态,2005(8):44-49.
关键词:流通产业 城镇化 农村 影响机理
农村流通业的高效运作可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影响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已有少量文献分析流通业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但专门研究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机理以及农村流通业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对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有显著的影响,目前还鲜有研究。
农村流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机理分析
流通业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考虑到实证分析时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期数据前后的一致性,本文中的农村流通业指的是狭义的流通业,且不包含餐饮住宿业。即农村批发业和零售业是本文的研究范围。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从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其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人口、资源与产业进行空间配置(杨文兰,2010)。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首先会使得农村要素资源的配置和产业结构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进一步引起城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流动,其对城镇化的影响机理可以分解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一)农村流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直接影响
直接影响指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通过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的决策,引起农村要素资源的流动与重新配置,进而直接影响城镇化的过程。它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的农村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具有正的效应,能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激发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农村商品化率的提高。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新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由此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从而节约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资源,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城市流动。这种源自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而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可称之为“被动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第二,农村收入水平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发达的农村流通业为农产品向农村以外的区域销售提供便捷流通渠道的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尤其是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夏春玉,2009;李志刚,2013)可以显著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另外,对农村流通业的投资也可以通过乘数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在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提供还存在城乡严重非均等的背景下,收入增加的农民为获取城镇“优质”的公共物品,会尽可能“主动”向城镇转移,从而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二)农村流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间接影响
间接影响指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通过作用于农村以外的城镇各产业等进而影响城镇化的过程。
第一,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对城镇第二、三产业产品的需求量。首先,发达的农村流通系统为农村以外的产品进入广阔的农村市场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道;其次,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对农村消费增加具有正效应。据统计,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就能为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对第二、第三产业消费需求的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生产部门的规模扩张,刺激对生产要素新的需求,尤其是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二,对农村流通业的投资会增加对城镇中如建材、商品流通设备等相关产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由投资带来的直接需求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扩散到城市其它部门,从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上升,引起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我国1995-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根据国内相关年鉴能够获得的数据资料以及统计期指标口径前后的一致性,选择县及县以下商品零售总额(LSE)表示农村流通业的规模(由于县以下批发总额数据不全并难以获得,故没有将该指标纳入分析)、以乡镇批零企业单位数(QYS)和乡镇批零企业就业人数(JYS)表示农村流通产业的组织和渠道状况、以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ZCTZ)来近似说明农村流通业投资情况,以上指标都是作为自变量。选择我国城镇化率(RC)作为因变量,来表示城镇化的水平。考虑到多种因素都会对城镇化有影响,为最大程度地减少估计误差,特地引入人均GDP(AGDP)作为控制变量。
表1中所有数据均来自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剔除物价波动的影响,部分数据以其相应的价格指数以1995年为100进行平减;乡镇批零企业单位数和就业人数两个指标值2007年、2009年和2010年采用了与往年不同的统计口径,原数据不可用。但其它年份的历史数据呈斜坡形,因此采用二次移动平均法进行了估算。经过计算处理,所有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和数据处理
1.本文将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与我国城镇化进程之间的变动关系通过以下模型进行描述:
。
模型中β0为常数项;βi(i=1、2、3、4、5)为对应各个变量的系数,表示该变量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程度;ξ为随机误差项。将表1的数据,依据已构建的模型,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处理,得到的结果如下:
模型的Adjusted R-squared为0.975,F统计量为118.08,D-W值为1.678。根据以上各项统计检验的数据,总体上说明模型拟合很好,方程初步成立,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由于是时间序列模型,下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
2.协整检验。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定性,本文对所拟合的模型进行协整检验。通过对模型计算的残差序列et进行 ADF 检验,得到以下结果:
et=0.0223-0.0019t-4.0115et-1+
2.4118et-2
该检验模型的R-squared值为0.8076,F的值为73.49106,D-W统计量为2.373252;残差et-1前参数的t值为 -4.3057,小于显著性水平5%的ADF临界值-3.8730,说明在该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残差项是平稳的,因此经济模型存在协整关系。
(三)结果分析
从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总体上看,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与我国城镇化进程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模型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第二,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乡镇批零企业就业人数和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都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而乡镇批零企业单位数则与我国城镇化发展呈反向关系。第三,模型表明:除去作为控制变量的人均GDP对城镇化影响最大外,在农村流通业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其参数值为0.135,表明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促进我国城镇化率增长0.135%;其后是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参数值为0.134,表明农村流通规模每增加1%,促进我国城镇化率增加0.134%;当然,模型也反映出乡镇批零企业就业人数每增加1%,能够促进我国城镇化率增加0.0942%。这些与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进程作用机理的描述是一致的。
模型也表明:乡镇批零企业单位数的参数值为-0.0264,说明乡镇批零企业单位数每减少1%,我国城镇化率反而会增加0.0264%。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推进,具有先进管理模式和高效运作的城市现代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进入乡镇和农村,逐渐对乡村传统的个私流通门店等业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造成部分业态的解体。在这种外部环境挤压下,原有农村流通业从业者将转行融入城市其它经济部门,客观上为城镇化的进程提供丰富的要素资源。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村流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为此提出以下简要的建议:
第一,继续加大对农村流通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流通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是公共服务产品均等化的要求,还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流通领域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的力度。一方面,要注重合理布局农村流通网点,借助县以及中心镇的区域经济中心的优势,提升流通效率;另一方面,顺应现代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趋势,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平台,以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第二,以“农超对接”为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当前相对落后的农村流通业可以借助城市现代流通系统与农村现有的流通网络进行整合。以我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为契机,城市流通企业逐步进入县、中心镇、村的农村流通网络。利用这些整合后的流通网络节点,为城市工业品进入农村市场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这些网络节点打造成指导农业生产的信息中心和农产品向外销售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同时,探索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与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比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合作,可为农村经营主体在市场信息获取、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也能使得流通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魏凤娟.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企业经济,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