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聚成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沙漠气候。这里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89万亩,辖18个镇248个行政村1796个社,2016年年末全县农村户籍人口22.91万人,农村劳动力11.36万,在务农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26.94%、43.13%、27.73%。民勤县以种植玉米、葵花、小麦为主。近年来民勤县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目前设施农业面积4.2万亩,特色林果面积49.7万亩,养殖肉羊100万只,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整合涉农资源,搭建培训平台
根据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民勤县委、县政府整合全h涉农部门、单位师资、条件、项目资源,搭建一个集教学、管理、培训、食宿服务于一体的农民培训平台――民勤县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资源整合后,实施培训做到了“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实习有场所、实训有基地”的目标,这样既增加了服务项目,又拓宽了服务渠道,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从理论到技术、实践、应用等全方位服务。
(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目标
为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民勤县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涉农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全县各级政府着力支持,同时县政府每年下发《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将培育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实施内容、实施期限、经费、保障措施予以明确,有力保证了培育工作有步骤、有方案、有成效地推进和落实。为资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生产,制定下发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奖励办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临时性培训变为长期性培育,由领导重视变为了农民关心,真正使培训起到提高职业农民整体素质的作用。
(三)健全基地网络,完善培育体系
为满足职业农民就近学习,提高生产水平,民勤县扶持镇村两级农民培训阵地建设,探索和引导镇村把培训基地延伸建设到产业园区、示范片上,在全县各镇、村、社设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形成了县、乡、村、社四级职业农民培训网络体系,为职业农民搭建了一个经常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台。
(四)按照培育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理论知识集中培训。按照培育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培训机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集中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创业知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二是现场基地实训。根据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培训机构及时组织培育对象在实训基地、示范园区,集中进行生产技能实践,使其掌握关键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三是全程跟踪服务。结合全县农业生产特点和职业农民需求,培训机构适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职业农民生产基地进行跟踪指导服务,解决他们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四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到周边省、市、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五)开发培训资源,搭建服务平台
资源整合后,民勤县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培训平台。平台集成应用《民勤新农村资讯》、手机科技短信、农技服务热线、《绿洲科技》栏目、农业科技直通车、多媒体信息室等“六位一体” 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为职业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通过介入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信息传播、生产经营服务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为农民适时提供技术服务,满足职业农民学习需求。通过经常性、不间断地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好、专业生产技能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实现“进棚会操作、进圈会饲养、进园会管理”的目标,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六)规范认定程序,强化考核管理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民勤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考核管理,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效益等作为职业农民晋级的主要衡量标准。按照认定条件和程序,对接受过中等学历以上农科教育或农业系统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合格的颁发初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分类建立认定学员信息库,做好认定登记,建立档案卡,实行动态考核管理,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七)采取多方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为扶持新型职业产业发展,民勤县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等“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出了“三免、五优先”扶持政策,即新型职业农民免费参加涉农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涉农专业的中职学历教育,优先享受民勤县设施蔬菜产业和草畜产业扶持政策、优先流转土地、优先项目支持、优先技术服务、优先推荐评先树优等奖励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模式特点
(一)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选准培育对象是实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民勤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时,培训机构根据区域特点、农村产业现状和农民结构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农业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产业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从业农民的状况、产业特点以及本人意愿,合理确定类型。将年龄在60周岁以下,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骨干、科技带头人和具有强烈发展愿望与发展潜力的农民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农业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人员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等作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上述人员分门别类建档入库,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通过精准培育对象遴选,满足了农民的意愿和需求,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二)精准选拔培训教师
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单位一是与省内外涉农院校、培训机构密切合作,聘请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专家教授,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团队,使他们针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授课;二是从涉农部门、单位的技术人员中选聘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家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专职教师,根据培训学员的需求,让他们重点讲授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三是从农村选拔有一定文化知识、实践技能较强的“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心贴心的与农民技术交流,进而提升职业农民学习的信心,增强致富本领。
(三)围绕产业精准培训
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现状,民勤县决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针对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特色林果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技巧、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农村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按照农业生产周期和技术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分产业、分季节、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在培训中,培训机构将培育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主体生产模式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使参训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种养技能有明显提升。
(四)强化跟踪提升发展
为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民勤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利用平台机制灵活、信息共享、高效快速、系统权威的服务功效,根据农时农事,适时将关键技术、信息刊登在《民勤新农村资讯》,发送到手机科技短信,播放在《绿洲科技》电视栏目。通过及时的技术、信息服务、指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跟紧农业生产。同时农技专家在服务热线及时解答农民来电咨询,农业科技直通车在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深入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服务,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五)创新异地提升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真正成为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机构每年挑选大批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前往设施种养业发达的省市进行异地培训,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发达地区强劲的发展态势,接受外地的发展理念,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而通过查找自身的差距,转换脑筋,解放思想,使他们转变了农业生产理念,增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提升了做大做现代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已在全县农业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职业农民连学忠、窦永有、王多福、王国林、刘建华、段吉福等140多人被县上聘为村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员和科技助理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周边农民传授技术,有效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
二是培育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他们不但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能把学到的知识熟练地运用于生产,成为民勤县农村的科技骨干,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主体生产模式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农民杨明、王淑萍、潘多荣等,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进行温室育苗,有效解决日光温室种苗问题,既增加了收入,又造福于乡邻,同时还无偿为日光温室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受到了农民的好评。
三是充实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推进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带头示范,乐于奉献,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还把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为全县农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找到了路子。目前已有50多名职业农民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梦想。职业农民叶长炼带头种植温室沙葱30棚、试种沙葱套枣树20亩,还在全县其他9个乡镇指导农民种植沙葱600多棚。
关键词:大数据;教师培训;移动培训课程
一、引言
伴随不同国家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教育领域越发关注当下以及未来社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则离不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从国家、地方、到学校,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仍然存在着各类问题。王阿习、陈玲等[1]提到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脱离真实的教学情境,培训知识缺乏实践转化。赵德成、梁永正[2]指出不少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观念更新,但对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和个人绩效提升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根本、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原因是未能做好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笔者曾在2015年对北京市2213位教师就培训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67%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很难在教学现场得以应用转化。从教师培训的一般流程来看,培训的需求分析直接决定了培训目标的界定、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实施与后续的效果评估。可见,培训从需求分析开始,如果无法体现教师的实际需求,也会导致培训课程的应用效益,与教师工作实践难以有效对接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发现教师的真实需求,并精准匹配教师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值得深入研究。
二、确定教师培训需求存在的问题
笔者访谈了北京市级以及十几个区级培训机构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负责人,发现目前教师培训课程的需求确定多数是在培训开始之前,通过对教师代表以及学校管理者等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进而确定课程内容。通过问卷与访谈等方式来确认培训需求,限于问卷、访谈提纲设计能力、答卷人解读能力以及答题人心理因素的制约等因素,所得需求常常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是实践性极强的职业,其在工作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需求多是多元化与立体化。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的方式无法反映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变化的动态需求。赵德成、梁永正也指出了上述的培训需求确定方式存在的局限性。首先通过问卷等方式基于教师的主观愿望来确定需求可能失之主观,教师自我报告的需求未必都是真正有意义的培训需求;其次,简单地从校长等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的绩效差距识别培训需求又可能失之笼统,分析者需要对绩效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只有通过取长补短,将两种理解整合起来,既关注教师的主观愿望,又重视绩效差距及其原因的深入分析,才能更为准确、有效地识别培训需求。基于此,如果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仅仅以问卷、访谈的方式来确定课程内容则显得不够全面、真实,不能够满足教师动态的需求,其使用效果与效率也会受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个性化、生成性、情境性、复杂性与模糊性等特征,很难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短时间的访谈等完全体现出来,这也给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通过大数据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应用,教师在工作现场遇到的各类问题、问题背后对应的专业发展显性以及隐性需求,都能够被捕捉、记录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作为设计教师移动培训课程的基础。
三、大数据技术为确定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带来的契机
(一)通过教师行为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隐性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隐性需求是指无法被行为主体主动发现并清晰表达,需要通过其他主体挖掘、引导来确定的需求。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用户隐性需求挖掘与引导方面已经体现出了很强的优势,尤其是基于行为的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潜在的需求。如移动互联网领域通过对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并与需要营销的产品、业务、内容相匹配,实现精准营销。在教育领域,以Cousera为代表的慕课平台运行商,通过深度分析学习者在课程资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能够发现哪些资源学生点击率最高,哪些讲座视频的片段重播率最高,哪些内容学生的出错率最高等等,然后将上述结论及时反馈给课程资源的研发团队,用以指导改进之后的工作。这种做法表明大数据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需求诊断[3]。目前,也已经有通过对教师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形成对教师专业发展潜在需求分析的探索,如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记录、分析形成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需求分析报告[4];上海市闵行区恽敏霞等通过对全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录制、分析形成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分析报告,进而发现对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隐性需求[5]。这些需求因教师的自我认识与理论素养限制等原因,其在问卷、访谈等自我报告中无法主动提及,而借助于技术设备对教师大量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则能很好地确定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隐性需求。
(二)通过教师面临的问题数据分析发现教师
在专业发展上的显性需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显性需求是指能够被行为主体明确表达的需求,如在2016年由笔者所在单位组织的北京市几个区的新教师培训中,新教师明确表达自己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有效的班级管理上存在问题。当对新教师群体反馈的问题数据逐年加以收集,并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时,能够有效发现某一特定的教师群体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在教学现场所面临的各种类型的问题也直接地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显性需求。罗滨指出关键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困惑,通过关键问题的解决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教学困惑,实现专业发展[6]。因此,以教师逐年提供的问题数据为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问题数据加以收集、归类、分析,进而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显性需求。
(三)通过对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数据分析精准满足教师需求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麦格雷戈医生通过对近十年的病患数据进行分析来确定应对某一类问题或者病症,应该提供哪种类型的治疗最为合适。这种推荐正是基于对病患数据以及诊疗方案数据进行了常年累月的积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起了病患数据与诊疗方案之间的精准匹配关系[7]。在教师培训领域,以往无法大规模采集教师主观反馈的问题、客观发现的问题以及专家团队提供的解决方案,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个性化地存在于提供解决方案的专家头脑中或者小范围地存在于某个组织中。伴随着对教师问题数据逐年的收集、分析,能够形成特定教师群体(如新教师)的共性问题、特定组织的共性问题(如某区的新教师都存在着课堂管理困难问题)以及教师个体的个性化问题,专家团队将针对这样的问题清单形成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伴随着问题数据与解决方案数据的不断积累与完善,后续的教师将能够在提供了自己的问题数据之后得到系统推荐的更为精准的解决方案,满足其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
四、移动终端将成为连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培训课程的重要载体
在已有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开展教师培训的研究中[8-14],多数更为关注将移动终端作为培训课程的载体,而很少将其作为发现培训需求的载体,笔者认为以移动终端作为载体发现教师的需求,相较于问卷与访谈这种短时、切片式的需求分析方法而言,更为凸显需求的情景性、动态性和生成性。教学现场是教师真实需求的发源地,在教学现场,教师要面对来自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各类问题,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也形成了教师各种类型的需求。罗滨提到要鼓励教师表达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对问题加以提炼、归纳形成关键问题清单,通过专家、教师共同研究,形成关键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帮助教师完成专业发展。根据笔者所进行的面向北京市各区4539教师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调查数据显示,63.4%的老师有随时随地使用移动终端的习惯,其中有随时随地进行记录、拍摄行为的也已经接近53%。在针对西城区两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很多教师认为平时工作中确实会遇到教学、科研、管理以及人际沟通等各种类型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记录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被纷繁复杂的各类事物所淹没。可见,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了通过移动终端去记录的行为习惯,如果能够帮助教师形成随时随地记录其所遇到问题的意识,即可通过移动终端的辅助,帮助教师随时随地记录问题,上传问题,进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库。如以北京市新教师培训为例,入职1-3年的新教师,要求其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记录其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上传到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库,伴随着问题库数据的累加,通过大数据分析即可发现北京市入职1-3年的教师群体存在的共性以及个性化问题,这些问题是反映教师需求的起点,更是培训课程设计的起点。移动终端成为了动态连接教师群体发展需求的载体,克服了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片段性、片面性反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局限性。在已有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开展教师培训的研究中,多数更为关注将移动终端作为教师培训课程的呈现载体,很少将其作为教师制作培训课程的工具。DonPassey提到移动终端可以记录在课堂中的各类音频、图片与视频,以及教师是如何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性音频、图片或者视频,进而按照记录的内容进行反思哪些是关键要素,反思工作过程是否有值得改善的地方[15]。笔者曾在西城区一所小学中开展了以移动终端作为教师制作生成性培训课程工具的研究,研究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提供的移动课程模板,教师用移动终端收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视频、文本、图片类的过程性资料,并整合成为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呈现的生成性案例课程。相对于预设类的主题培训课程,教师从学习者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与提供者,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转化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显示参与了基于移动终端生成性课程制作与讨论的教师,其所负责指导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以及教师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三个方面的效果,要显著好于只参与了主题培训的教师[16]。以移动终端作为教师制作与呈现培训课程的载体,调整了教师作为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的客体角色,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训课程内容建设者与贡献者的主体地位,也连接了教师的需求与教师工作现场各类情境性、生成性的解决方案。
五、基于大数据的教师移动培训课程设计模式
综上,从教师个体的角度,伴随其职业生涯历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应对的是其显性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可以使用移动终端记录自身遇到的问题。此外,借助教学行为记录系统记录并由专家团队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其在教学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是其隐性的专业发展需求。随着教师主观反馈问题数据与客观观察其行为所形成的问题数据的不断积累,对两类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确定教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以关键问题为基础确定教师的真实需求,进而帮助教师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新教师培训为例,依据该模式,要求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在移动终端上记录自己的问题并上传到大数据分析系统。此外,通过教学行为记录系统上传自己的课程视频,专家团队将对上传视频加以诊断。通对新教师群体主观反馈问题与专家团队客观分析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伴随着从主观反馈问题到客观发现问题的增加,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新教师群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将作为教师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起点,专家团队、教师团队将针对关键问题协商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在实施整个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借助移动培训课程模板记录对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收获等,进而形成基于移动终端的生成性案例培训课程。最终,通过“关键问题—针对性解决方案—生成性案例类培训课程”的模式形成精准满足教师需求的移动培训课程。课程中包含了某一特定教师群体(如新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推荐的解决方案以及实践后形成的生成性案例,真正做到了精准匹配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从教师群体的角度,伴随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需求与关键问题的确定,教师专业发展关键问题库、解决方案库以及生成性案例库的不断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理念,当教师的关键问题、专家的诊断分析方案以及形成的生成性课程逐渐累积形成彼此之间的应对关系后,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再次发送相关问题时,系统即可自动反馈给教师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有着相同需求教师形成的生成性培训课程,实现精准对接教师的需求。正如前面案例所描述,当医生基于对近十年的病患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有效确定应对某一类问题或者病症,应该提供哪种类型的治疗最为合适。
根据省、州、市阳光办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指示精神,和龙市农机校本着“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全力做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目前,402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部结束,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做好生源组织发动。及时做好生源发动工作,为保证“阳光培训工程”顺利开展,工作人员每天奔赴各镇做好协调工作,落实学员招收情况。下发通知到各镇,要求各镇及时组织农户参加培训。通过各级努力,生源发动巩固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严格管理,强化培训服务,确保农机阳光培训工程顺利实施。首先,健全制度促阳光工程培训规范化。根据阳光培训工程要求,我们建立完善了阳光工程制度,包括《教师守则》、《阳光工程制度》、《学员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教学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做到用制度规范培训工作,确保学员的在校秩序。其次,确保学员的理论学习秩序,严格按照上级规范安排理论授课,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习质量。第三,确保学员的实践操作秩序,按照实践课时的安排认真实践,教师跟课辅导,保证学员学习实践安全。第四,成立班委,落实班委会和班主任制度。培训期间,所有任课老师和班委、班主任全部到场参与培训,严格考勤管理,使整个农机阳光培训工作井然有序。
三是探索实施“阳光工程”工作新思路、培训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全力提升阳光工程培训质量。教学方式多样化。认真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行理论授课、实地操作、聘请有资质的专家,现场讲授如何操作和使用新型机械,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授课,把培训重点内容系统地编制成学员能看易懂、形象直观的演示课件,保证了学员愿意学,乐于接受。实地操作由教师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专家与学员互动,现场解决学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使学员学有所得。
四是加强宣传力度,确保了阳光工程宣传到位、深入人心。做好全面宣传工作。我们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简报及进村入户与农民面对面等形式,各镇培训基地制作宣传看板,悬挂阳光工程宣传标语横幅,广泛宣传国家惠民政策和阳光工程培训方针,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阳光工程活动中。在省、州、市发表各种信息30多篇。(和龙市农机校 供稿)
一、扎实推进,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2012年,我省承担14.6万人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 6.7万人,专项技术培训7.8万人,创业培训1000人。经53个项目县的292个培训基地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年培训任务,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阳光工程项目越来越受重视,机构健全,工作抓得实 随着阳光工程项目的深入开展,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参训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收入明显增加。阳光工程项目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项目县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的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并把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列入重要日程,配备2~3名专兼职人员抓阳光工程工作。
(二)培训管理措施越来越规范,制度健全,培训质量高 2010年以来省里制定了档案规范,项目实施规范化水平逐年提高。同时各项目县都能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坚持公示制度、实行“第一节课现场核查制度”、建立台账制度、坚持信息报送制度、落实检查验收制度。几年来,各项目县切实加强了对阳光工程工作的日常检查工作,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对培训基地的每个培训班次进行检查核实,年末进行检查验收,项目成效越来越显著。
(三)强化农民培训越来越得民心,力度加强,宣传效果好 各项目县通过多种途径宣传阳光工程,产生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简报等大力宣传阳光工程。如桦甸市、舒兰市利用农业网站、电视、印发资料等形式大造声势、广泛宣传;集安市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进行宣传。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使阳光工程这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四)采用的培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创造特色,培育品牌优 各项目县在注重提升阳光工程培训质量的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农民的学习热情。一些基地每期培训班都备有奖品用于学员有奖问答;有的培训基地在办班结束时,要评选出优秀学员并给予奖励。梨树县学员通过学习果蔬种植技术,提高了香瓜种植水平和能力,实现当年增收3万元;长白县开展草莓棚膜种植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全省各培训基地,在2012年我省遭遇二代粘虫和台风两大灾情时,及时组织农民开展专项技术培训,使农民及时掌握抗灾技术,为全省虫口和风口夺粮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更新知识,素质提升快 为了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省阳光办组织举办了第一届“魅力阳光杯”教师能力大赛,全省292个培训基地1000多名教师参加项目县初赛,选出的100多名教师参加各市(州)复赛,共有17名教师参加省里举办的决赛。按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参赛教师现场讲课、评委现场打分,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二、三等奖共16名,有6个项目县获得优秀组织奖。大赛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全省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教师学习农业科技、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力提升了全省阳光工程项目专兼职培训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及现场教学能力。
(六)动态监管常态化,强化监督,解决问题及时 加强动态监管,是确保阳光工程培训质量的关键。省、市、县各级阳光办真抓实干,深入办班现场核实、不定期电话查访,有力地提升了项目实施质量。省阳光办对个别项目县学员的举报十分重视,分别两次深入村屯调查,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在做好动态抽查的同时,省阳光办对年终检查形式进行了调整。基于近年来项目实施基本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培训质量有保障,仅对50%的项目县进行了抽查,抽查结果令人满意。根据检查量化计分情况,检查组进行了综合评级,抽检的35 个项目县阳光办中90分以上 35个,占100%;抽检的197个培训基地中90分以上的190个,占96%,80~89分6个,占3%;不合格的1个,该培训基地已被取缔。
二、提高认识,正视存在的问题
2012年度及今年上半年,全省阳光工程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责任心不强,监管系统录入问题多。二是认识不到位,工作随意性大。三是任务完成不平衡。四是信息报送不及时。五是调研不扎实,培训针对性不强。
三、明确职责,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总结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要提高项目实施水平,就要明确职责、掌握阳光工程项目政策与管理办法,树立责任意识和紧迫感。
一是领会国家阳光工程工作会议精神。5月份召开了全国阳光工程工作会议,总结会议精神,主要是“六个加强、一个结合、一个建设”。在培训内容上,要加强对生产经营、社会服务、专业技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职业农民等重点进行培训;要结合全国1000个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培训;要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对培训基地的考核。
二是要明确阳光工程培训的总体要求。近几年国家、省里针对阳光工程出台了很多政策,提出了很多要求。在培训基地认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上又出台了一些新要求,我省阳光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上又出台了新办法,大家要研究、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三是明确职责,提高责任意识。省里要对各项目县负责、县阳光办要对辖区内的培训基地负责、培训基地要对本单位承担的培训任务和质量负责,一级监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如果说全省出现了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省阳光办的责任;如果某个项目县的多个基地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县阳光办监管不力;如果只是个别基地出现了问题,这个责任就要由你这个基地负责,就要追究法人的责任。这里还需强调的是,从2011年开始,《培训台账》、《验收报告单》中都有基地法人签字一栏,目的就是要提高法人的责任意识,让大家明确:基地法人要对培训的真实性负责,对培训时间的充足性负责,如出现问题,是要承担责任的。
四、突出重点,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任务
下一步工作中,一定要突出重点,重点工作重点抓好,重点环节重点把关,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一是要突出抓住有利时机。目前全省农业生产正值秋收忙季。一些项目县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尤其零培训的基地,一定要在近期作好工作安排,制定落实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秋收结束后这一段黄金时节,立即掀起培训,务必在11月中旬全面完成任务。
二是要突出抓好培训管理。从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的确定到教师选聘,从办班申请到开展培训,从办班管理及各项制度的执行到配合相关部门抽查与检查等各重点环节,阳光办和各位法人都要亲力亲为,抓好落实,把好关口。
关键词:成人教育特点;培训教师素质;职业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10-02
作为一名电工培训兼职教师,在多年的企业电工培训工作中,我感到成人教育和学历教育还是有很大区别。下面就成人教育的特点及教师本身的理念、素质,谈谈本人的一些观点。
一、掌握成人教育特点,做到应需施教
通过学历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对比,使我了解了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思维认知程度,尤其是成人教育是一种基于反思的体验,学习过程是在探索和解决工作、生活难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学习掌握相关技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作为培训教师,想要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要了解成人教育的特点,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内容,达到使培训对象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的目的。
(一)成人教育的特点
多年的培训经历,使我对成人教育的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1.广泛性。受训人员涉及的面广。不仅管理者需要培训,一般员工也需要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活动或将来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其他问题,并且培训的方式与方法也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2.层次性。受训人员的深度。由于受训者的知识水平和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同,不仅培训的内容及重点不同,而且知识和技能需要也各异,需要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培训。如维修电工培训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各个等级,且每个等级的受训者的熟练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就有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要。
3.协调性。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从企业经营战略出发,确定培训的模式、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其次应适时地根据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合理确定受训者的总量与结构;最后还要准确地根据员工的培训人数,合理地设计培训方案、培训时间、地点等等。
4.实用性。培训要有针对性。首先应设计好的培训项目,使受训者所掌握的技术、技能、更新的知识结构能适应新的工作。其次应让受训者获得实践机会,为受训者提供或其主动抓住机会来应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最后为培训成果转化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构建学习型组织。
5.长期性和速成性。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不断学习,任何企业对其员工的培训将是长期的和永恒的。员工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工作,许多培训是随经营的变化而设置的。如为了改善经济技术指标急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掌握已决定进行的攻关课题、革新项目急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急需掌握的管理基本技能等等。所以,培训一般针对性较强,周期短,具有速成的特点。
6.实践性。培训应根据员工的生理、心理以及一定工作经验等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性教学,应针对工作实践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以及案例式的教学,使员工培训有较好效果。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内容
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作为一名培训教师,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授课内容。
1.系统性。培训知识内容系统性,要紧紧围绕行业发展方向,联系实际制定培训内容,做到针对性强。
2.岗位性。培训不是简单的激励,要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侧重点的授课内容,确保经过培训的员工能独立完成工作。
3.多样性。培训形式多样,有文字材料、影像资料和互动交流等,努力提高培训对象的学习兴趣。
4.长期性。培训是个长期过程,要根据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随时调整授课内容,保证所讲课程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二、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加强道德修养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很合适。老师,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一)更新知识,方敢为人师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德高为范,技高为师”,从这个标准衡量,老师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也不是学会了就能永远好用。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一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新知识的挑战。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学习当作一辈子的事。我是一名80年代的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已相对滞后,如我们所学的电动机控制还是采用继电-接触控制线路,而目前该有触点控制方式已相对落后,大多采用PLC控制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展。应培养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要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人权利,更是一种个人的责任。终生学习依赖的是个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需要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能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学习。同时要做到不耻下问,在平时的培训中,培训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很多方面所掌握的知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我在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通过交流,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领域获得知识,通过重新组合,创造新的教学境界。
(二)道德高尚,方以老师荣
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是一种自律行为。如何提升教师道德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对教师的一种考验,我认为只有通过教师的自律行为才能达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和认识。教师在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时应有一定的直接的道德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吸收消化各种道德理论,深刻掌握各种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认识。
2.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活动而产生的,是以职业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培养教师的道德情感首先表现在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眷恋和对学生的关怀、爱护。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了对祖国和教育事业的爱。自尊心是教师追求完善人格、实现崇高人生信念的良好品质。责任感是教师对社会、他人应承担的义务和应尽的职责的内心体验。荣誉感是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对社会做出贡献后得到的肯定评价。作为成人教育的培训教师,其道德情感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关爱,成人培训一般都是短期的,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每位学员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3.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所谓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和高尚,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而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处处为事业着想,呕心沥血,始终不渝,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成人培训教师不能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班级间分数的比较而对培训工作敷衍塞责,而要始终树立为企业、为地方、为国家服务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