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人间真情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四、在作文命题上有所创新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
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
1.规范命题的范围。对于规范命题范围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理论,他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最好在学生下笔前,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
关键词:高考写作 文言教材 古诗词经典 语言表达
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从语文课的学科性质来讲,就是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所学的文章有感,对自己有感,对人生、理想有感。但现实很现实,两个字“速成”。因为高考,分数说话。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直以来,高考作文,即讲究“文”又讲究“言”, 但实际上这一点却被割裂了,学生很难将情、境、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一,学生的语言储备不足,作文仓促应战。其二,网络、书店不计其数的写作辅导,学生生硬模仿。其三,网络流行语言的冲击,学生不加选择使用。反观文言教材,篇篇经典,学生“身在庐山”,却“不识真面目”。
二、走进文本,感知灵性
(一)对文言教材文质兼美的重新认知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文”,难点在“言”。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味道、志趣,即“文以载道”。重读李密《陈情表》,不仅有像“诏书峻切,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短促有力的四字短语,也有像“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真情实感。我们不仅要感知出作者孤独无依的状况、危险而紧急的处境,更要感受到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我们要看到人世间最质朴的情感,可以以事实服人,以真情动人,以凝练感人。
(二)对文言教材审美情趣的重新认识。
文言文的美,在于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如此,方能体会文章之道,之情,之雅。审美要从最常用的写作技法讲起。
首先,最常见的技法要数“比喻”。比喻,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就拿《诗经》来说,比兴手法最早出现。《关雎》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葱茏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用五种自然现象,表自己深挚的爱等等。比喻,以彼物比此物,看似寻常,却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魅力。《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日薄西山”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不禁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之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读之几乎使人忘记塞外寒苦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尽展懒起女子眉“叠如小山”,发“密如云”,肌肤“白如雪”之状,令人顿时有想猜透此女子心思的冲动。这些都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
其次是“对仗”,也叫对偶,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再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此这般,对偶不仅讲究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音节和谐,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概括力,而且有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凝练集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甚至起到妙笔生花,别具一格的效果。
再次是“用典”。即作者在抒怀、或批评时,不方便正面直说,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上联以蔡锷比周瑜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是曹操;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作李靖。全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皆因用典而光彩夺目,文情隽永。故观其之功,有四:一为使立论有根据,二为委婉表意,三为减少语辞之繁累,四为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三)品文析句,激起火花
古人云:“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高考语文,写作是关键。纵观历年各地高考语文分数在100分上下,而作文分几乎占据了一半。对待作文,我们首先要打破一个固有的错误认识:文章好坏是天生的,练与不练都一样。再打破一种习惯性的作文语言:堆砌辞藻、卖弄文采。高考作文最忌浮华,命题者不只想通过文章看到考生是否能对各类事物作出自己独特的合理的反应,更想从文章中看到考生如何使文字具有表现力的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尤以唐宋两代诗歌为最,诗篇灿烂壮观,诗人浩浩荡荡,诗风纷呈各异。其语言乃观其有形,听其有声,吟其有韵,品其有味。
细数文言诗词,最出彩的还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叠词的运用。“秋思之祖”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连用9个名词9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构思之新奇,手法之大胆,意象之深远,令人击节赞叹。动词的妙处,在于一字传神。受到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欣赏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弄”字境界全出。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的“推”字,表现出僧远道归来,自然而又迫不及待地“推”门而进的情形。古人对形容词的运用,有时简直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 “空”字充分地表现了杜甫对诸葛孔明壮志难酬、有心无力的无限叹惋和同情。李白夸张地用数字造就想象丰富,气势宏大的诗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又如谜语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而叠字运用堪称千古绝唱的当属《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文言词句的伸张力与凝聚力极大地改变了单一的语义与表达,丰富了诗词的意境,精准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走出文本,大胆创新
(一)陶醉式的诵读
人们常说“佳句不厌百回读”。平时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大量诵读,课内读,课外读,自得其乐,陶醉其中,从心理上接受古诗词名句。在遇到困难时可读“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走出困境时可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抒发登临之感时可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友情时可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感”走向 “悟”。既能以声传情,又可以体悟、感受每一个语句的形式美、意境美,从而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
(二)针对性的运用
当今中学生的阅历、认识水平、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指导他们如何恰当地运用文言语句。我们可以让学生依托教材,因文而异,灵活运用。或改造,或套用,不拘泥于一种格式,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多变。不管是平时还是高考写作,学生可有针对性地把文言词句或放在标题,或入在开首,或放在中间,或放在结尾,力使语段意蕴深刻,语言诗意灵动、凝练、精辟。
(三)还原生活,写出亮点
每篇佳作,都有它的亮点。亮点就是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回归生活,更有益于写作兴趣的激发,有益于个人风格的形成。学生不再有藩篱之苦,众横捭阖,尽展才情。如:写酒后驾车的危害,可以“司机贪恋一杯酒,亲朋痛洒两行泪。”如果再进一步,每句前面再加一个词,“荒唐司机贪恋一杯酒,可怜亲朋痛洒两行泪。”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又如写NBA比赛的精彩,可以用“小牛顶翻快船,奇才遮住太阳”。人性是能动的,能动的根源是丰沛的创造欲,还原生活,走向卓越。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