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逆反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研究认为,进入逆反期的孩子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罗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其“逆反心理”会更强烈,这个时期家长们要正确的对待孩子们的这种逆反心理:
〈一〉树立正确的爱的观点
认识到对孩子过份的溺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因此,对孩子既要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如果孩子的企图第一次得逞,以后习以为常,由着性子来,到时家长想管教也无能为力了。孩子发脾气时,不能火上浇油,大声训斥他。此时,应该让他做一些能吸引他的事情,安定他的情绪,让他把注意力吸引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在孩子的情绪稳定后,再耐心地教育他,和他说道理,指出他刚才为什么不对,危害是什么。
〈二〉给孩子讲清逆反的危害性
当孩子有了逆反的苗头时,要与他做一次诚恳的交谈,明确地告诉他逆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家长、老师包括同学都不喜欢,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长期下去会变得蛮横无礼,胡作非为,不利于身心和谐正常发展。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对孩子的逆反,做家长的有多担心和顾虑,让他感受到他的逆反给亲人造成的感情负担。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
孩子虽然表面上与父母处处作对,但内心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有些孩子的逆反并不是有意气父母,与父母作对,而是在表现他们并不成熟的自我,在独立意识的驱使下,故意和父母作对。因此,家庭里要有意地营造一种和平、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及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用爱心感化孩子。节假日时,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用丰富的生活来扩大他的视野,锻炼、培养他开朗大方的性格。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及亲人的和蔼可亲,于是有不顺心的事情时也愿意向父母倾诉,对父母的教育也乐于接受。
〈四〉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说理教育
人无完人,出差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错误以后,对他训斥体罚,就会大大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样不但没有心悦诚服,反而记恨父母,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逆反情绪。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冷静处理,避免矛盾激化,不要一味地打骂孩子,不要让孩子产生与父母敌对情绪,要正确教育,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
论文摘要: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困难,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了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构成及产生的原因,鱿可以得到调适,侠其健康地成长.
一、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逆反心理的客观条件有两个,即主体和客体。可以说,有思维能力的人存在于社会,就会有逆反心理,人的一生都存在着逆反心理。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不稳定时期,大脑的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他们的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这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墓础。因此,逆反心理在成年前呈上升状态。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教育阶段,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在认知事物和看闷题时容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和较大偏差,因而易与家长、教师、教育者的意向不同。当人们的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二、逆反心理的两面性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形成有它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认识了逆反心理产生的两个因素,当青少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就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进行调适.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适时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蓄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方法。因而,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科学地分析,做到扬长进短。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也是问题心理。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形态。同时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认
三、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构成
逆反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逆反心理存在,其主体和客体必须存在,当主体和客体不一致而产生矛盾时,逆反心理就产生出来。 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必定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如表情、体态、语言、行为等。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逆反心理表现出来的逆反现象.逆反心理的产生和逆反现象的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和两者的主观与客观互相影响形成的,只从主体或客体、只从主观或客观上谈逆反心理的原因是片面的,把它分开来谈也是不足的。
四、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常用自己的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孩子的逆反心理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一个飞跃。他们有了较强的行为能力和自理能力,认为自己己经长大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想摆脱父母,自立自强。父母却无法相信孩子己经长大,仍然要主宰孩子的大部分行动。因而孩子会渐渐地疏远父母、教师,对师长的要求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在当今,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家长想让孩子打好基础,教师想让学生多出成绩,家长和教师多方施压,恨铁不成钢,教育方法失当.这样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压力很大,成长历程被压变了形,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童趣。当压力超过青少年学生的适应能力时,矛盾必然产生,就会产生出逆反行为,甚至敌视父母、教师。
当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加以反驳,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如:老师在教室里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某个学生;家长在朋友或在孩子的朋友面前数落孩子的缺点。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伤害孩子自尊,是引发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五、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爱心的同时更应有童心,对于孩子的好奇心,教育者应适当给孩子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孩子在实践中虽然走了弯路,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的说教强上百倍。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要总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而应留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象三要素构成,家长、学校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共同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和调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逆反是一个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研究领域所广泛涉及的话题。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逆反侧重的是反抗的情绪性。因此,“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和传统观念模式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以一般常态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1 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首先,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其次,情感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2 逆反心理的成因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青春期大脑发育成熟,思维方式和视角已不再单一化化,思维的逆反性和独立性得到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另外,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强化,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形成逆反心态。
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偏差度较大,认识容易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和极端,固执己见。调查表明,36.5%的中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显得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对教育、批评和劝说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3、学校教育的错位是加剧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导致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一些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社会角色”意识的失落也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个体在班级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若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社会与个性的对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因接受某种现象或因制作某种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世人们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时尚新奇现象,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3 逆反心理的调适
积极预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需要恰当的教育关怀,促进青少年的真正成长和人格的真正独立。
1、倾听与理解:了解青少年的内心之声
对青少年的了解离不开和她们的真正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一方思想对另一方的强加和储存,而是以他人看待他人;也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而是一个创造的行动。对话中双方相互平等,互相尊重。这就是孩子们说的‘问我,理解我,但不要判我’。”教育者和家长要经常从青少年的行动情绪反应来理解其心态变化,发觉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在养育之路上要变得更有一种心灵智力,对我们处于一种关爱关系中的人,我们必须持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我们必须学会以我们真正的自我去接受和好好倾听。我们必须愿意去开放,去敞开,去面对他人打开自我的危险。”只有通过这种打开,我们才能了解孩子内心。
不知道“逆反心理”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所有关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术语中,它是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但这不是一个好词,因为它把冲突的原因和责任都指向了冲突的一方。它与“造反心理”几乎同义,只不过完全站在了统治者的立场,认为造反者是不对的,而事实却是,统治者太过分。说“哪里有造反,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同样适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控制得越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可以说,孩子的逆反心理是跟父母的逆反心理成对出现的。
在一切冲突中,经常是冲突的一方把责任完全推给另一方。逆反心理这四个字几乎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发明的。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逐渐成熟和知识的不断积累,要求独立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对于这种要求,父母通常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正视孩子的离开
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好父母的条件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孩子的长大都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举个例子,4、5岁的孩子经常把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看得比父母还重,认为老师和同学的话是“圣旨”,父母的话是“耳旁风”。健康的父母会为孩子这么做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社会化的表现。而不健康的父母会认为,孩子吃里扒外、不知好歹。于是后者会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来制止孩子把自己“抛弃”,以孩子的“逆反”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在不健康的父母眼中,孩子的许多言行都带有病理色彩。那些本来正常的、具有创造性的、只有身处美好青春期的人才会有的美丽言行,会被身心正在走下坡路的为逆反。健康被当成疾病、创造力被视为谋反、成长的努力被看成背信弃义,没有比这更让人悲伤的了。
别让孩子活在你的“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