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伽利略的小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利用物理学史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物理学史中的科学家的小故事或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进行光学中光的色散等实验,对于实验现象学生很感兴趣,但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进行小车滑行距离与阻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学生会觉得无趣.这时教师可以用伽利略的惯性原理导入新课,伽利略在学习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过程中,怀疑古人的知识,用自己设计的大量斜面实验原有结论,得出当一个物体在水平平面上运动,不受任何阻碍的话,它的运动是匀速的.伽利略为近代物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经典力学为什么会成为牛顿第一定律呢?学生会拿伽利略惯性原理和牛顿第一定律作比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物理概念、方法时,能说出它们的来源、历史演变过程等,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电流的磁场”时,教师精心备课,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奥斯特如何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电流磁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利用物理学史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物理学先贤们的献身精神、严谨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很多物理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令我们感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物理学史引导学生感受前人的科学态度,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教学“从粒子到宇宙”章节时,教师要介绍布鲁诺因为坚持日心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伽利略宣传日心说被教会终身监禁,居里夫妇为了研究放射性物质做出了巨大牺牲等故事,学生都为之感动,自然提高了科学态度.对初中生来说,物理实验中往往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是简单地照搬别人的实验数据,这种态度不是我们倡导的.做“研究水的沸腾”实验前,可以给学生介绍雷利测定氮气的密度时,万分之一的差距也不放过,查阅大量资料后最终发现了惰性气体,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时,遇到问题可能会丧失自信心,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奥斯特探究电流的磁场时,经历了多次失败,最后在失败中获得启示,他的成功源于他的坚强意志与探究精神.
三、利用物理学史加深知识理解,走近物理学家
初中生对许多物理概念已有一定认识,一些学生是通过阅读了解的,一些学生是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这些概念很多是不全面或不正确的.但这些概念形成后又很难消除,对学习新知识有着重要影响.如教学“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学生大都是认为运动是由力产生的,很多实验都无法扭转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给学生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发展史,涉及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拉近学生与物理学家的距离,深刻体会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中涉及到电磁波和核物理等现代物理学知识,内容繁多,详细讲解时间不够,照本宣科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学这些章节时教师可以打破章节顺序安排,给学生讲授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伟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现代物理学知识,然后留下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四、利用物理学史料教学,引导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知识是学无止境的,知识还在不断地更新,一味的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如教学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以借助物理学史料教学生学习.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错失良机的故事.为了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他把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放入磁场中,导线通过放在另一个房间里的电流计.把导体放入磁场后,他立即到另一个房间里观察电流计,看看指针是否发生变化,然后取出导体,再到房间里观察电流计,在跑的过程中他与电磁感应现象失之交臂.而物理学家法拉第不相信现有的结论,凡是能做的实验他都要亲自做,用不同于传统的方法研究电磁学,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得出了结论.
五、利用物理学史料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新闻报道、实物、模型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讲力的分解时,创设探索情景: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回答是一根线易断,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其结果却相反,用一根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提砝码时,细线却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时,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会产生思维撞击,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再进行新课教学,效果相当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2. 经历过程,重视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提出问题,由牛顿月光下观察到苹果落地,联想到月亮为何不会落地?思考如果在高山顶上把苹果高速抛出,苹果会落地吗?然后探究新知:由行星的运动规律,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吸引作用,再进一步探究吸引作用的本质、规律,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行星对卫星的吸引、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它们的吸引力都是本质相同、规律也相同的力,再推广到万有引力定律,最后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进行验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
3. 借助实验,引导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比较、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电场、电场线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各种电场线分布的印象,电场线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模拟:用自制的验电羽(绝缘支架上固定金属小球,金属小球上粘贴多根细棉线或小纸条)接感应起电机,使验电羽带电,小球上棉线由于受库仑斥力的作用而排斥开,其形状似点电荷电场线的分布,若用两个验电羽彼此靠近,使它们带同种或异种电荷,则可清晰模拟同种或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的分布。经过这样的演示,电场线分布模型可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青春元素;主题;细节;影片风格;故事构架
泰国的青春电影,是近几年新兴发展的一种电影类型。从广受好评的《小情人》到争议题材的《爱在暹罗》,再到引发网络话题的《初恋这件小事》,泰国青春电影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越了泰国以往优势的恐怖片、动作片,展现出更为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并逐渐影响泰国电影的格局,为泰国电影开启了走向世界的另一个独特窗口。正因为如此,泰国青春电影中的青春元素就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借鉴,这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所在。
一、爱与成长的“沟通性”主题
纵观世界各国的青春电影,都相似的表达主人公在青春期对爱情的萌动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但又各不相同。比如,日本青春电影会更突出青春的迷惘与不安,美国好莱坞式的青春电影则会表现性萌动和开放式情感,都是各国电影具有的标志性特色,泰国青春电影也不例外。
《爱在暹罗》因其同性恋题材而引发关注,而通观整部影片,笔者认为其主题还是落在少年青春期经历的爱与成长、以及家人间的沟通这个着眼点上。
Tong与Mew的同性情感发展这条线被导演处理成单纯自然的初恋,而Tong姐姐失踪后家人间的关系这条线则是贯穿影片始终,并最终影响到Tong和Mew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果说前者的重点在“爱情”,那么后者的重点就是“成长”。在爱情这条线上,导演的镜头大多表现了Mew和Tong因为爱情而呈现出的欣喜甜蜜的表情和身体反映,尤为集中的体现在Mew为Tong演唱自己亲自创作的情歌那场戏中。但当Tong的妈妈发现了儿子的性取向之后,剧情开始朝着“成长”的主题发展。导演通过Tong的母亲看到儿子和Mew接吻后失手摔碎杯子的镜头,表现了她内心的震惊。但之后的情节发展却没有走向一种母亲强烈干预孩子人生的方向,而是突出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和理解。影片中Tong的母亲和Mew谈判的情节,Tong的母亲所说的话和身体语言,都表现出一种相互间的尊重和平等的沟通,家长在这里只是起到一种引导、推动少年成长的作用,故事的重心始终放在青春期的少年身上。最后,Tong还是在爱情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他和Mew分手的那场戏处理的伤感而又成熟,充分地将主题升华到了“成长”高度。随后,结尾镜头Mew对着Tong送他的完整的木偶伤心的哭泣,继续达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同样沟通性的处理方式也体现在《小情人》《初三大四我爱你》《初恋这件小事》《亲爱的伽利略》等影片中。而这种对于“爱”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恋人间爱情,也包含家人间的亲情,以及朋友间的友情。例如,《亲爱的伽利略》中的“爱”就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角女孩之间的友情上。而爱与成长的主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而青春期的少年则因为刚开始学着去理解爱、去面对成长,更容易吸引观众的关注。
二、纯情内敛的情感表达和细致入微的细节表现
青春电影的主角不同于,他们都是一群还不成熟却又渴望成熟的孩子,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也就具有了纯情内敛的青春特色。
例如,在《小情人》中,阿捷和奈娜原本是一对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可是由于班上的孩子分成了男女阵营且势不两立,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阿捷只能选择欺负奈娜。之后阿捷碍于自己赌气和面子上的考虑,迟迟没有向奈娜说出道歉。直到最后,奈娜一家要搬走,阿捷才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追逐载着奈娜一家的汽车,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
这样的情节设定由于其具有属于孩子的特质,放在青春电影中就非常能令人信服乃至产生共鸣。同样的例子也存在于《荷尔蒙》《初恋这件小事》《O型血》中,青春期萌动的初恋往往伴随着暗恋的形式,明明心中在意,却也无法开口坦率表达。甚至还会因为不想破坏朋友间的友情,选择默默放弃。这些具有青春特质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说是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处理方式,极容易在亚洲文化圈内引发共鸣。
在这一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基调下,细致入微的细节表现就成为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的关键。例如,《初恋这件小事》中,女主角因为没有预料到暗恋的男生会接电话,自己一时不知所措,放下电话冲到院子里大叫,等她再回来接电话的时候,对方已经挂断了。这段细节刻画就极具童趣,也凸显了女主角在暗恋中面对惊喜时的慌张失措。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赋予了泰国的青春电影打动人心的魅力。
三、类型多样的故事构架和影片风格
泰国的青春电影近年来数量繁多,主题围绕爱与成长,但类型却并不单一乏味,而是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的局面。
例如,《爱在暹罗》《想爱就爱》涉及的是同性之爱的话题;《小情人》《初恋这件小事》《爱久弥新》涉及的是由暗恋展开的故事情节;《荷尔蒙》《爱4狂潮》是由看似独立的几个小故事组成,多方面探讨青春期的懵懂与成长;《初三大四我爱你》《曼谷轻轨恋曲》则在叙述剧情的同时,充分展现了泰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丽风光;《友谊我和你》是伴随着怀旧伤感基调的青春伤痕;《想听到说相爱》选择的是独到的男配角视角等等。
导演表现的是相似的主题,却选择了不同的形式,影片的风格也随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比如,影片《我的情人节》选择以女主角发生一次交通意外可能出现的几种不同结果,描述了每一种不同结果下女主角和因为交通意外认识的男主角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这一富于创意天马行空的情节设定,伴随着轻喜剧的基调,加上导演幽默的镜头语言,让整部影片充满现实与幻想的重叠,欢乐之余又略具哲学意味。而《泰国派》这部影片正如它的译名,充满了《美国派》式的性喜剧元素,但在表现手法上又不像西方式的奔放,导演仅仅选择了“暧昧”这一含蓄却包含蠢蠢欲动情愫的关系作为叙述重点,表现了男孩们在青春期的不安分与纯情的本质。影片中分镜画面的运用以及无厘头式的搞笑方式,都独到的增添了影片的轻松气氛。
泰国青春电影的青春元素其实是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的,例如多彩活泼的镜头语言,极具青春标志性的道具运用,青春靓丽的演员选择等等,本文也仅是列出了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而正是因为这些青春元素的运用,泰国的青春电影在勾起观众向往、怀旧情绪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泰国电影会凭借青春电影这一优势,逐渐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成为亚洲有别于日本、中国、韩国、伊朗等国家的又一后起之秀。
参考文献:
[1]万传法.《论泰国青春电影的艺术魅力》.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讲师电影艺术论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学史;渗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81-01
物理学史是物理哲学、物理科学、物理教育学的有机结合体,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发展史,也是科学精神的发展史,更是物理方法的发展史。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发现和认识的历史,它揭示了物理学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性。高中物理大纲表明:“学生不仅要学到物理知识的结论,而且应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的。在展开教学内容时要介绍一些历史背景和物理思想的演化。”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与人类探索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的过程许多类似之处,在物理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树立理想等。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曾经说过:“科学的教育价值,事实上,一方面在于发现,同时也在于能够达到这种发现的努力;是在于那些定律的说明,同时也在于那些定律的历史;还在于那些定律给予现实世界的远景,在于与事实的密切接触,同时也在于获得以上一切的科学训练。科学教育的这两个方面就如等式的两面,是不可分的……”,为了克服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弊端,高中物理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尤为重要。
一、物理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渗入物理学史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它包括: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新知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否用科学态度来对待和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判断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实践和科学工作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即基本精神,它包括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合作精神、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内容。科学精神教育对于学生从事科学活动、使用科学方法、实现科学目标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科学精神的养育,一方面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另一方面,物理教学要让学生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走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从中感受科学态度和领悟科学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科学家的光辉言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高尚品格以及丰富的个性,这些介绍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例如:我们在讲恒定电流的时候可以介绍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经过一万次试验失败之后才使灯泡发光,他曾经说过:“每一次试验,我都能成功的除去一种障碍,最后我终于找出一万个会使灯光不亮的原因来。”;我们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不怕失败勇于实践的精神;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可以介绍一下“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研究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物理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幅理论与实验、挫折与成功、逻辑与非逻辑思维混合在一起的丰富多彩的画面,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成功与失败、分争与合作及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强烈的猎奇心和奋发向上的激情,并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去积极的思考。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物理教学中应将物理学上一些重大知识的形成过程渗入到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亲身体会科学探索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这样,我们就能在物理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从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的小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点拨引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再如讲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时候,可以渗入物理学史上的坚持光的粒子学说和波动学说的两大阵营的主要人物及争论过程,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来龙去脉及其试验基础,加深学生对光本质的认识。
三、物理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许多物理学家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物理学研究中运用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类比、假设、代替、微元、模型、推理、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数学方法和控制论法等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科学家们从事的工作中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是: 他们是怎样抓住问题, 怎样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新的途径的;他们是用什么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怎样从中发现新规律、 新现象的;他们又是怎样处理矛盾的,怎样从矛盾的对立中找到突破口的;他们是怎样设计实验,从而得到最终结论的。例如:“力和运动的关系”中,首先,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和经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前人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模型)。高中物理教材中还有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例如:研究滑动摩擦力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加速度是比值法、质点概念是理想模型法、重心的概念是等效代替法、瞬时速度是微元法等等。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新知识及进行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宜彬.浅析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的意义[J].南京广播大学学报,2003,(2).
[2]宋建申.物理学史在教育中的意义[J].新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5).
【摘 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高中物理的一般思维逻辑。为了使学生能在恰当的条件和轻松的环境下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课堂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通过相关的故事带出问题、借助物理实验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物理问题等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 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4-01
虽然我们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若没有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系列步骤,那么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敏感程度,激发起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兴趣就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重点。不难想象,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和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所以,物理教师必须创设合理、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最终将问题解决。
一、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小故事将学生引到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这些小故事可以是物理学家的轶事,也可以是一些物理学的历史资料,教师通过讲述合理的故事,从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物理自然规律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来引出。一天午后,牛顿在花园里的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和朋友探讨物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忽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不偏不倚地正好砸在了牛顿的头上。牛顿就纳闷,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而往地下落。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向牛顿学习,要善于思考。再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讲述当年伽利略做“比萨斜塔”实验的过程。伽利略在做斜塔实验那年才刚刚26岁,但已经是大学的教授了。他让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比较落地时间来证明自由落体速度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此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猜想两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哪个先落地,还是两个一同落地。这样的教学方式远比直接告诉学生定理要好得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比萨斜塔实验对学生所产生的启发。又比如,在给学生讲“反冲运动”时,可以将我国古明火箭的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的智慧,并引发学生对于学习“反冲运动”的兴趣。
二、借助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做实验是学习物理的一个好途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将具体的物理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书本中深奥、抽象的定理的理解。同时物理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索、学习中,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及解释,最终达到将物理问题解决的目的。比如,在讲“波的形成和传播”这一节时,学生有很多容易理解错的知识点,如:质点是否会随波而发生迁移,介质的质点做什么类型的运动等。学生之所以对这些知识点很难理解,是因为波的形成和传播都是抽象的,我们只能看见现象却看不见质点,这时候如果教师借助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帮助学生还原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本质,那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内容就很容易掌握了。首先让10位学生面朝一个方向排成一队,后一个学生的手搭在前一个学生的肩上,然后让队列最左端的学生做蹲下起立的动作,并且依次传递给后面的学生。在这个实验中,队列最左端的学生充当波源的角色,接下来的学生都作为介质上的质点,那么波的形成和传播便生动地模拟出来了。接下来再组织学生讨论上述容易出错的问题,便能使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物理教学环境,积极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答案。介质上的质点不随波迁移,因为波从左向右传播,但是学生并没有向右移动,都只是在各自原来的位置上做蹲下起立。当然从实验就可以看出,质点的运动类型是受迫振动,后面的学生摁着前面学生的肩膀,迫使其做蹲下起立运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真正理解知识。重要的是,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从而让学生热爱物理,热爱学习。
三、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物理知识、定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这是物理这门学科的一大特点。而且,我们学的知识大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因此,对于物理的学习,当然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例如,在介绍衡量惯性的指标时,很多学生都会错误地以为是速度决定物体的惯性。此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适当的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惯性。首先提问子弹和铅球这两个物体谁的惯性更大,大部分学生的答案应该都是子弹,因为他们想象的是从枪里发出来的子弹。教师接着提问,若5米外站着两个学生,分别将手中的铅球和子弹扔给你,你敢接哪个,并能阻止其运动?此时学生的回答肯定就是子弹了。再向学生深究原因,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惯性的概念,并得出铅球的惯性更大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铅球和子弹的区别,很容易就得出质量大的物体惯性也比较大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纠正了之前的错误想法,并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惯性的衡量指标。通过联系生活来理解物理原理,并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寓于生活,并将物理用于生活的乐趣。这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这就是生活化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学生看似大部分都做出了回答,并呈现出课堂十分“热闹”,实则是一种假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一部分学生只是人云亦云。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和教师的互动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创设问题情境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创设合理、有趣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李瑞涛.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3):115.
[2]韩都兴.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11):148-149.